明朝时外省移民最多湖南最多的省份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1收藏

明朝时外省移民最多湖南最多的省份,第1张

  明朝大移民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1]

  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2]

  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

  黄河泛滥

  元朝统治中国虽然只有89年,但是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特别是

  明太祖朱元璋

  黄河中下游地区,却是其他朝代所难以比拟的。那时候黄河两岸就流传着这样一句歌谣:“石头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元朝时的黄河曾有20多年不打口子,任其泛滥自流,致使中下游大片土地沦为沼泽。人们被大水撵得东奔西逃,无处安生,不少地方人烟绝迹,黄水过后尸陈遍野,村舍变为废墟,良田淤成沙滩,所剩无己的居民往往又在瘟疫中命染黄泉。

  据《元史·王行志》载:元末至正元年到26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成灾。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在曹州、汴梁等地三处决口,人民游移458万户。燕、赵、齐、鲁及苏北、皖北、一片荒凉。同年五月,济宁、兖州、汴梁、鄢陵、通许、陈百、临颖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至正八年正月河决济宁路。23年七月河决东市、寿张、没城墙、漂屋庐、溺众生。26年2月黄河北徙,上至东明、曹州、濮阳,下及济宁皆受其害。济宁路肥城西黄河泛滥,漂没民居,百有余里,德州、齐河70余里亦如之。由于当时黄河、淮河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淹没州城、村寨甚多,漂没民居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

  战乱不断

  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政府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持续17年的元末农民战争主战场在黄河下游、黄淮平原一带,使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乐陵一县,仅剩 400 余户;潍县之族姓,惟存李、金二姓……连当朝皇帝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3]

  同时靖难之役后,永乐帝打胜进入南京,由于河北一带连年战争,人民被杀伤掳掠,夫役差徭,折腾的百姓死的死,亡的亡,逃的逃,在河北这块大平原上赤地千里,没有人烟。永乐登基后开始办两件大事:第一件是建设北京城,备日后迁都;第二件是往北京附近这片无人耕种的土地上大量移民。派十万人马督押移民的事情,下令把山西的众多百姓移到河北及其它人少的地区来。[4]

 山西情况

  正值中原地区大闹灾荒战乱之时。山西晋南一带却是另一番景象。由于那里四周都是群山峻岭,易守难攻。起义军多次进攻山西,可终因地势险要而屡攻不下。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因素,正好那些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4]  而中原一带的老百姓听说那里富庶,并且不打仗,便纷纷往哪里逃。如此一来,与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相比,山西倒是人满为患了。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全国总人口为59873305人,而山西人口却达4103450人。以此可知,明朝移民,势在必行。

  移民目的

  明朝统治者为了恢复生产,制定了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决计把农民从狭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至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五十年的迁民活动。[5]

      移民方法

  明朝大移民的方法和步骤大体有遣返、军屯、商屯、民屯等几种

  洪洞大槐树

  。更多的还是采用招诱、征派的强迫的办法。再说中原地方好,几年不纳粮,谁也不愿迁去,只好制定徙民条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徙。

  并规定凡移民者都必须到洪洞县的广济寺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然后从这里出发,按官方指派的方向,在官兵的监护下,分别迁往中原各地。甚至如民间传说的那样采用诱骗形式。官方预先张贴告示:除广济寺大槐树底下的人不迁,所有地方的人都迁,也有的传说限定某日凡愿迁者都到大槐树下报道,不愿迁者也必须到那里向官府央情。结果,当成千上万的民众齐聚在大槐树下的时候,官府出其不意,调集大批官兵,一举将大槐树下团团包围,所到之人不论男奴老幼,一个不留全部迁移。凡不从者便绳捆索绑,一串一串连接起来,在官兵的喝遣下不得不依从。那些留在家里的老弱病残,闻讯后赶来。自然是“爷娘妻子奔走相送、牵衣顿足、拦路哭喊"的情景了。

  事实是不是这样,从政史资料记载迁山西平阳之民却有数处。洪洞县是平阳人口最多的县份,洪洞县是迁民重点应是无疑问的。而且洪洞县地处交通要道,北通幽燕、东接齐鲁、南达秦蜀、西临河陇,洪洞县北关的广济寺又是唐宋以来的驿站,明朝政府在这里设局派员,集中移民队伍,发放川资凭照,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

  移民过程

  明朝大移民主要是从山西和江浙一带往中原地区移民。从各种历史资料上证实,明朝大移民最早开始于洪武三年直至永乐十五年,移民十八次。其中洪武年间十次;永乐年间八次。十八个省,五百个县。八百八十一姓。

  据《中国通史·明·》记载:朱元璋为解决宽乡劳力不足,狭乡缺少土地的矛盾,从1307年开始移民垦田。他下令迁苏、松、嘉、湖、杭无田农民四千余户去临濠(安徽怀远、定远、凤阳、嘉山境内),徙江南民四十万于凤阳,迁山西泽(山西晋城)、潞(山西长治)二州无田农民于河北、山东、河南一带。凡移民垦田,都有朝廷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税三年。

  洪武时期

  据《明史·食货志》、《明太祖实录》、《续文献通考》等记载:

  洪武九年(1376年)11月,徙山西真定民无田者于凤阳屯田。

  洪武十三年(1380年)5月,山西民为军者24000余户,悉还为民。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8月,户部郎中刘九皋建议开始实施移民屯垦。[6]  朱元璋采纳了刘九皋的这一建议,很快作出决定,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旷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仍户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7]  。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8月,后军都督朱荣上奏称:“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8]  于是,“赏从整等钞、锭,送后军都督佥事徐整分田结之。仍令回沁州召募居民。时上以山西地狭民稠,下令许其民分丁于北平、山东、河南旷土耕种,故从整等来应募也”[8]  。这次移民影响很大,山西沁州百姓张从整等一百一十六户愿应募屯田,户部以闻。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11月,“上以河南彰德、卫辉、归德、山东临清、东昌诸处,土宜桑枣,民少而遗地利,山西民众而地狭,故多贫。乃命后军都督佥事李恪等往谕其民,愿徙者验丁给田,其冒名多占者罪之,复令工部榜谕”[8]  。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8月,给山西民兵十万人,钞各30锭,令量牛屯田。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12月,后军都督府柬事木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民愿徙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明、东昌、开封、怀庆七府徙居者凡598户。计当年收谷粟麦三百余万石,棉花11830000余斤,麦苗13180余顷。圣上甚喜曰:“如此十年吾之贫者少矣。”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宋国公冯胜等籍民兵还。先是上遣胜等往太原、平阳选民丁立都伍,置卫屯田,至是还以所籍之数报之。计平阳选民丁九卫、太原、辽、沁、汾选丁七卫······每卫5600人。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元月,甲寅遣使救晋王桐,发山西都指挥使司属卫马步官军26600人,往塞北筑城屯田。[9]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9月,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明、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26072顷。

  建文时期

  建文四年(1402年)9月,命户部遣官核实出山西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沁、汾五洲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府县。

  永乐时期

  永乐元年(1403年)八月,定罪北京为民种田例。先是刑部尚书郑赐督察院佐都御使陈瑛等上言······北平、永平、遵化景地肥沃,人民稀少,凡徙危罪除······其余有犯罪免,免杖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京、永平等府县为民种田。······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部政司就本政司编成里甲······上悉从之。

  永乐二年(1404年)9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一万户实北平。

  永乐三年(1405年)9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民实北平。

  永乐四年(1405年)元月,湖广、山西、山东等处郡县史李懋等240人言愿为民北平,命户部给道里费遣之。

  永乐五年(1405年)5月,命户部从山西之平阳、泽、澜、山东之登莱好府州五千户隶上林苑监,牧养栽种,户给道费一百锭,口粮六斗。

  永乐十四年(1405年)11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2300余户于保定州,免赋役三年。

  永乐十五年(1417年)5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申外山等皆阙上言:本处地孬且狭,岁次不登,衣食不给,分丁于北平、广平、清河、真定、冀州、南宫等宽闲之处,占籍为民,拨田耕种,依例输税,仍免田租一年。

  明朝大移民经历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帝。历时50年时间。覆盖中原、华东数省,波及大半个中国。明朝大移民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移民分布

  编辑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其中河南123个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42个县市,山东109个县市,山西104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316个县市,陕西、甘肃、宁夏182个县市,黑龙江、吉林、辽宁171个县市,浙江、福建、江西227个县市,广东、广西、贵州248个县市,四川、内蒙古、青海274个县市,云南、西藏、新疆210个县市,海南、台湾111个县市。

  社会影响

  编辑

  明朝政府为了使移民能顺利进行,曾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发放棉衣、川资(迁移路费)以及安家、置办农具的银两,到那里土地可以“自便置屯耕种”,还免其赋税三年。山西移民来到中原地区,看到那么多肥沃的土地无人耕种,一时间慌了手脚,有的跑马占地,以马蹄印为界,谁圈起来就是谁的;有的以犁占地,围着大地犁上一圈,这地就归我所有了。有了地就张罗着盖房造屋,建立村落,有的依据地形建造,叫某坡、某坑、某河口、某湾;有的依据自己的姓氏,叫某村、某庄;也有的依据不同的行业,会种菜的叫某菜园;会打油的叫某油坊;会造纸的叫某纸坊。还有的依据盖的房子取庄名,盖瓦房多的就叫某瓦房;盖平房多的就叫某平坊;盖楼多的就叫某楼等。还有不少地方以“屯”、“营”取名的村庄很多。如:丁官屯、马坊屯、欧山屯以及张营、李营、孟营等。这些屯和营的来历大都是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实行军屯田、民屯田、商屯田所致。

  据部分调查资料显示,中原一带特别是河南、山东一带半数以上的村庄是明代建立的。如:山东省金乡县共有村庄1247个,元朝以前建村69个,明朝建村830个,清朝建村323个,民国以后建村8个,建村年代不详17个。金乡县百分之七十的人口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山东省曹县共有自然村2276个,属明代移民建村的就有1606个。滕州市现有1223个自然村,属明代建村的就有687个。现存425部族谱和碑文中,有225部族谱明确记载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自洪洞县迁民来此。河南省的林县、孟县、汤阴、内黄、兰考、修武等大多数县份的村庄都是自山西洪同大槐树移民来此。

  社会评价

  编辑

  明朝大移民前后经历三代皇帝长达50年,覆盖中原、华东数省,波及大半个中国。几百年来与各地土著人杂陈而居,既有交流和融合,也必然有矛盾和竞争,正是在这些不断发生和消解的矛盾和竞争中,克服了民族惰性,激发了聪明才智、生机和活力。也正是在一代一代婚配、交流和融合中,优化和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激活了人的各种潜在素质,在中国国中原地带的人类进化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历史典故

  编辑

  歌谣

  在黄淮地区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民间还流传着若干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

  根据民国《洪洞县志·卷七·舆地志》记载: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按《文献通考》,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树下为集会之所。传闻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 动身一般是在秋收后,为的是多积攒点安家落户的费用。飒飒秋风之中,树叶凋落,一个个老鹳窝更加醒目。移民拖儿带女上路了,故土难舍,忍不住频频回首,再看一眼故乡。路远了,村舍看不见了,映入眼帘的唯有那棵巍峨的大槐树和错落其上的一个个老鹳窝。于是,这大槐树和老鹳窝便成为故乡的标志。[10]

  大多数方志、家谱、墓碑以及口头传承只是笼统地说来自洪洞县,也有一些具体到某个村落,如核桃园村、打水巷子、卧疃村、老吴村、双龙街、东门里、双狮子胡同等等。在山东洪洞移民村落中,也有不少是洪洞以外其他府县的。[10]

  诗词

  清朝末年,有个叫景大启的为官曹州(今山东菏泽),当地土民听说他是洪洞人,像远嫁的女儿见了娘家人一般,格外亲热,有些人还翻出族谱给他看,说祖上本也是洪洞人。景大启很受感动,就和另一个在山东做官的洪洞人刘子林相商,募资修复古大槐树遗址。此议得到了若干洪洞人的支持。于是,在大槐树旁建起了碑亭,还有牌坊。牌坊横额两面刻有4首怀古诗,其中一首云:

  迁民往事忆当年,拄杖穿云窗夕烟。嘉木扶疏堪纪念,犹留经塔耸巍然。

  景大启等人还编辑了一本《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海内外“寻根热”的出现,洪洞移民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关于洪洞移民的研究论著,数量也颇为可观。

  解手

  移民中的一些不愿意移民的男女老幼被反绑着双手,在官兵的押解下上路了。需要大小便,就冲着押解的兵卒喊一嗓子:“解开手,我要方便。”时间一长,懒得多费口舌,只喊一声:“解手。”从此,大小便又多了一个代名词—解手。

  身体特征

  据移民后的后裔讲,他们有两个特征:“走起路来背抄手,小拇趾甲是两个。”背抄手走路,那是因为两手被成年累月反绑,遂成习惯。小拇趾甲是两个,说的是脚的小拇趾甲盖儿上有一道竖纹,乍一看像是两个指甲。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惟洪洞移民有此特征。一个更为盛行的传说,说官兵怕移民路上逃跑,就让他们脱掉鞋子,在每人的小拇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

  跑马圈地

  民间还传说移民到达各地后,由于当地荒无人烟,他们可以随便占地。有的“跑马圈地”,骑马跑一圈,马蹄所至之处,都属于他的土地;有的“以犁占地”,看好哪一片地,就犁上一圈,等等。

  这些民间传说,有的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有的则属无稽之谈。

  送盘缠

  迄今为止,栖息在胶莱平原上的百姓寿终正寝,家人还要举行一种送魂回云南老家的仪式,名曰“送盘缠”。

  其仪式是:死后第二天黄昏,子女拖着“哭丧棍”,亲朋抬着纸扎的一辆车、一匹马、一个童子,携带着大量纸钱,一路哭着来到村东的“土地庙”前,长子(或长孙)拿一根高粱秸,顶端夹一张纸钱,手握另一端绕“土地庙”拖着走,谓之“拖魂”。待觉得高粱秸沉重时,便是拖着“魂”了,把高粱秸(即“魂”)背在身上,放在一把椅子上,椅子前面有一张供桌,上面摆着祭品——这是请“魂”用餐,好上路。一会儿,估摸“魂’’用完餐了,就把它请上纸扎的车,驾好马,那童子便是车夫。家人训诫童子:“吃饭别离车中间,宿店别等黑了天”云云。然后,把车、马、童子烧掉,并焚烧大量的纸钱——这是送给“魂”的盘缠。火光中,长子站在凳子上顿脚哭喊:“爹,爹(母死喊‘娘’),放光大路向西南,千慎万慎苦处花钱!”连喊三遍,谓之“指路”——指明回云南老家之路也。

  历史意义

  明代人口的大迁徙有着重要的意义。促进了人口的增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移民主要是垦荒屯田,这对于促进农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第三,促进了民俗的重组。人是民俗事象的“综合载体”,一个人或是少数几个人进入一个新的民俗圈,往往被当地的民俗所同化,这便是所谓的“入乡随俗”。[10]

  但是,当大批的成群结队的男女不断拥入,当地民俗就很难把他们一口吃掉。进入山东的外省移民一般都相对集中地分布在某一地区,如洪洞移民主要分布在东昌府、兖州府西部,枣强移民主要分布在济南府、青州府北部,云南移民主要分布在莱州府、登州府南部,四川移民主要分布在莱州府掖县。在这些移民主要分布区,当地原住民的民俗不可能完全同化他们,移民民俗与当地原住民的民俗在融合过程中重组,形成新的民俗。如今莱州民俗就明显与周边地区不同,原因就在于莱州是明朝四川移民的中心。再如即墨是云南移民村落比较集中的地区,即墨一带的民俗带有云南移民的烙印。流行于今山东聊城、菏泽的“梆子戏”,也叫“泽州调”,是洪洞移民带入山东的。

西周初年,武庚联合管叔、蔡叔发动叛乱,周公旦率部东征,再次克商,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在武王灭商 时", 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 肉袒面 缚,左牵羊, 右把茅, 膝行而前以 告"①。因此武王乃释罪微子,封微子 于宋,建立宋国,让其继续祭祀先祖, 安抚商朝遗民,这应该是可信的,史 籍多有记载。

《史记·周本纪》云:"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

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开代 殷后,国于宋。"

《史记·宋微子世家》记:"武王崩,成王少,周公旦代行政当国。管、 蔡疑之,乃与武庚作乱,欲袭成王、周公。周公既承成王命诛武庚, 杀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开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

微子故能仁贤,乃代武庚,故殷之余 民甚戴爱之。" 《史记·管蔡世家》记载:"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而分殷余民为二,其一封微子启于宋,以续殷祀;其二封康叔为卫君,是为卫康叔。"

周封微子于宋,都宋城,宋国都城就在今河南省商丘县附近。《春秋释地》云:"宋、商、商丘三名一地,梁国睢阳县是也。"《汉书·地理志下》记:"周封微子于宋,今之睢阳是也,本陶唐氏火正阏伯之墟也。"清康熙四十四年《商丘县志》记载:"(周) 封微子启于阏伯之墟,今商丘,故宋都也。"1996 年秋至1997 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哈佛大学皮保德博物馆组成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商丘县城附近进行考古勘探和调查时,就探明了宋国都城的外城城墙和外城的五座城门② ,外城平面呈平行四边形,西北角和东南角为钝角,西南角和东北角为锐角,城墙为夯土筑成,西墙全长3010 米,东墙长2900 米,南墙长3550 米,北墙长3252米,外城墙周长12985 米, 面积为1012 平方公里。另外在西墙上探明城门三座,南墙和北墙城门各一座,东墙因晚期建城等人为因素的破坏,勘探城门遗迹较为困难。商丘乃先商民族的重要活动地区③ ,周封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宋,就是让其继续祭祀商之先祖,以便安抚商朝遗民。宋国宋氏与殷人一脉相承,同为子姓商人,周建宋国,始有宋姓,殷人微子启应为宋氏的始祖。《归德府志》引《春秋左传疏》曰:"宋国公爵谱云:宋,子姓,周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以绍殷,后武庚作乱,更封微子启为宋公。"

微子启不但是宋氏的始祖,也是孔氏的祖先。据《史记·孔子世家》索引《孔子家语》云:"孔子, 宋微子之后。"孔子的第十一代祖先为宋泯公熙,熙生弗父何,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生仲尼,仲尼即是孔子。东周时期,孔子为宣扬他的儒家思想,周游列国,途经宋国时仍要祭祀其祖先,故在商丘附近保存有不少与孔子有关的遗迹,如商丘县的文雅台,永城芒山镇夫子山南麓的孔夫子避雨处、晒书台、夫子庙,夏邑县北核桃园村的孔子还乡祠,睢县孔子游匡的承匡城遗址等。

宋微子启为宋氏 始祖,下传十一世武公司空而至春秋,传至十九世景公头曼已入战国,二十四世宋康王偃失国,宋国灭亡。二十六世沣至秦代,二十七世檄已到西汉初年,此后以嫡长子相传,到六十四世都得角已进入元代末期,因兵灾水患,谱牒失传,宋氏族人各祀先祖。清初文人徐世芳的《亨祖墓碑记》云:"相传后汉时,避兵荒,迁于山东莱州府掖县的宋氏,至元朝显昌焉。元、亨、利、贞兄弟四人,皆受朝职,二门讳亨仕元顺宗,官至兵部尚书,年老辞职归家,至明太祖洪武元年,抱谱乃归商丘守祖吾以知之甚悉,因援笔而为之记。"宋亨字咸庆,自抱谱归宗商丘,在商丘古城老南关一带定居,即是宋氏第六十五世。明朝建立后, 宋氏族人兴盛,原系宋贵一支,文人仕途显赫,宋、宋沾、宋权、宋荦、宋筠等相继脱颖而出,成为明清两代的名门望族,载入史册。至民国五年,相传为宋氏第九十二世。

根据《商丘县志》记载,殷微子墓在商丘县西南二十五里青岗寺村,目前陵墓前立有一块明代万历四十年的石碑,石碑的正面阴刻有"殷微子之墓"五个大字。商丘为历史上的黄泛区,泥沙淤积较厚,宋国三十二位国公的陵墓则深埋于地下, 无处可寻。相传睢县的襄台、西陵台以及商丘的三陵台均为宋国公陵墓,但未经考古发掘,尚不能确认。至于明代以后宋氏各支系的墓葬和祠庙,多有谱牒记述可知。

http://wwwsongshicomcn/xungen/indexhtm

这是宋氏的的主页

中国姓氏,各有起源,我们认为宋氏起源于河南商丘。西周初年,周封微子启于宋(今河南商丘) ,称宋公,建立宋国,宋人以国为姓,为宋氏之始,传续至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

西周初年,武庚联合管叔、蔡叔发动叛乱,周公旦率部东征,再次克商,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在武王灭商 时", 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 肉袒面 缚,左牵羊, 右把茅, 膝行而前以 告"①。因此武王乃释罪微子,封微子 于宋,建立宋国,让其继续祭祀先祖, 安抚商朝遗民,这应该是可信的,史 籍多有记载。

《史记·周本纪》云:"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

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开代 殷后,国于宋。"

《史记·宋微子世家》记:"武王崩,成王少,周公旦代行政当国。管、 蔡疑之,乃与武庚作乱,欲袭成王、周公。周公既承成王命诛武庚, 杀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开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

微子故能仁贤,乃代武庚,故殷之余 民甚戴爱之。" 《史记·管蔡世家》记载:"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而分殷余民为二,其一封微子启于宋,以续殷祀;其二封康叔为卫君,是为卫康叔。"

周封微子于宋,都宋城,宋国都城就在今河南省商丘县附近。《春秋释地》云:"宋、商、商丘三名一地,梁国睢阳县是也。"《汉书·地理志下》记:"周封微子于宋,今之睢阳是也,本陶唐氏火正阏伯之墟也。"清康熙四十四年《商丘县志》记载:"(周) 封微子启于阏伯之墟,今商丘,故宋都也。"1996 年秋至1997 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哈佛大学皮保德博物馆组成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商丘县城附近进行考古勘探和调查时,就探明了宋国都城的外城城墙和外城的五座城门② ,外城平面呈平行四边形,西北角和东南角为钝角,西南角和东北角为锐角,城墙为夯土筑成,西墙全长3010 米,东墙长2900 米,南墙长3550 米,北墙长3252米,外城墙周长12985 米, 面积为1012 平方公里。另外在西墙上探明城门三座,南墙和北墙城门各一座,东墙因晚期建城等人为因素的破坏,勘探城门遗迹较为困难。商丘乃先商民族的重要活动地区③ ,周封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宋,就是让其继续祭祀商之先祖,以便安抚商朝遗民。宋国宋氏与殷人一脉相承,同为子姓商人,周建宋国,始有宋姓,殷人微子启应为宋氏的始祖。《归德府志》引《春秋左传疏》曰:"宋国公爵谱云:宋,子姓,周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以绍殷,后武庚作乱,更封微子启为宋公。"

微子启不但是宋氏的始祖,也是孔氏的祖先。据《史记·孔子世家》索引《孔子家语》云:"孔子, 宋微子之后。"孔子的第十一代祖先为宋泯公熙,熙生弗父何,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生仲尼,仲尼即是孔子。东周时期,孔子为宣扬他的儒家思想,周游列国,途经宋国时仍要祭祀其祖先,故在商丘附近保存有不少与孔子有关的遗迹,如商丘县的文雅台,永城芒山镇夫子山南麓的孔夫子避雨处、晒书台、夫子庙,夏邑县北核桃园村的孔子还乡祠,睢县孔子游匡的承匡城遗址等。

宋微子启为宋氏 始祖,下传十一世武公司空而至春秋,传至十九世景公头曼已入战国,二十四世宋康王偃失国,宋国灭亡。二十六世沣至秦代,二十七世檄已到西汉初年,此后以嫡长子相传,到六十四世都得角已进入元代末期,因兵灾水患,谱牒失传,宋氏族人各祀先祖。清初文人徐世芳的《亨祖墓碑记》云:"相传后汉时,避兵荒,迁于山东莱州府掖县的宋氏,至元朝显昌焉。元、亨、利、贞兄弟四人,皆受朝职,二门讳亨仕元顺宗,官至兵部尚书,年老辞职归家,至明太祖洪武元年,抱谱乃归商丘守祖吾以知之甚悉,因援笔而为之记。"宋亨字咸庆,自抱谱归宗商丘,在商丘古城老南关一带定居,即是宋氏第六十五世。明朝建立后, 宋氏族人兴盛,原系宋贵一支,文人仕途显赫,宋、宋沾、宋权、宋荦、宋筠等相继脱颖而出,成为明清两代的名门望族,载入史册。至民国五年,相传为宋氏第九十二世。

根据《商丘县志》记载,殷微子墓在商丘县西南二十五里青岗寺村,目前陵墓前立有一块明代万历四十年的石碑,石碑的正面阴刻有"殷微子之墓"五个大字。商丘为历史上的黄泛区,泥沙淤积较厚,宋国三十二位国公的陵墓则深埋于地下, 无处可寻。相传睢县的襄台、西陵台以及商丘的三陵台均为宋国公陵墓,但未经考古发掘,尚不能确认。至于明代以后宋氏各支系的墓葬和祠庙,多有谱牒记述可知。

秦腔曲目列表 :

《红灯记》《红灯照》《红旗谱》《红色家谱》《红色娘子军》

《红逼宫》《红布条》《红 嫂》《红色风暴》《红楼夜审》

《红梅阁》《红桃山》《红火棍》《红鬃烈马》《洪湖赤卫队》

《红珊瑚》《红衣记》《红羊塔》《胡迪骂阎》《乎延赞表功》

《红绫帕》《红娘子》《宏碧缘》《活捉潘璋》《活捉三郎》

《洪承畴》《洪羊峪》《洪羊洞》《洪元金斗》《洪山起义》

《洪江记》《鸿门宴》《鸿鸾喜》《虹 霓 关》《浑 仪 镜》

《花果山》《花蝴蝶》《花田错》《花云带箭》《花亭相会》

《花烛恨》《花钱袋》《花柳林》《花园卖水》《花儿仁义》

《花换布》《画墨竹》《画 线》《花子烘窑》《花乡风情》

《黄鹤楼》《黄金台》《黄天荡》《黄巢起义》《黄龙造反》

《黄河阵》《黄绝鞭》《黄花园》《黄泉迎母》《和平使者》

《黄沙岭》《黄沙府》《黄花岗》《皇 后 梦》《皇姑打朝》

《蝴蝶杯》《蝴蝶媒》《糊涂判》《湖阳春梦》《胡雷困城》

《火焰驹》《火牛阵》《火焰山》《火烧绵山》《火烧裴元庆》

《虎口缘》《虎头桥》《虎牢关》《火烧赤壁》《火化白雀寺》

《葫芦峪》《扈家庄》《活鲁斑》《火化纪信》《火化司马庄》

《好军妹》《好男儿》《号 外》《画龙点睛》《还我河山》

《黑叮本》《黑打朝》《黑松林》《黑虎下山》《黑旋风李逵》

《黑逼宫》《汉宫案》《汉斑超》《黑虎坐台》《黑驴告状》

《海 港》《海潮珠》《海中楼》《海瑞告状》《海防线上》

《汗衫记》《核桃园》《韩原山》《海瑞奏严》《韩城替古》

《翰墨缘》《寒窑记》《函谷关》《荒郊义救》《荒草坡之歌》

《回荆州》《回斗关》《回龙阁》《回 西 歧》《回府刺字》

《悔 路》《会孟津》《会真记》《会阵招亲》《慧梅之死》

《淮都关》《淮河营》《槐阴树》《贺后骂殿》《和尚卖钟》

《和氏璧》《合凤裙》《荷花池》《河湾洗衣》《河伯娶妇》

《昊天塔》《湟水情》《婚姻自己要做主》 金沙滩》《金雁桥》《金刚庙》《金殿装疯》《金龙与蜉蝣》

《金玉奴》《金堤关》《金马门》《金 锤 冤》《金色的道路》

《金枪会》《金鈡罩》《金钱豹》《精忠报国》《金大伯抗旱》

《金麒麟》《金锁记》《金铃传》《荆 州 堂》《荆轲刺秦》

《进褒姒》《进骊姬》《聚峰山》《敬德投唐》《敬德洗马》

《绝龙岭》《绝缨会》《巨粉娥》《酒 泉 魂》《酒醉杏花村》

《祭 灵》《祭 灯》《祭 塔》《击鼓骂曹》《军号长鸣》

《祭东风》《祭长江》《祭 灶》《急子回国》《棘 阳 关》

《鸡鸣山》《鸡爪山》《鸡大王》《鸡 头 关》《机 房 训》

《激 友》《汲 水》《济南案》《吉 庆 图》《夹 马 河》

《假金牌》《假侄儿》《家团圆》《假途灭貌》《假婚乘龙》

《荐诸葛》《剪红灯》《捡 柴》《箭杆河边》《箭射宝屏》

《将相和》《教 学》《捡煤渣》《鉴湖女侠》《姜维推壁》

《江 姐》《江油关》《江东桥》《江流认母》《姜子牙钓鱼》

《蛟龙驹》《蛟龙帕》《节振国》《江汉渔歌》《蒋干盗书》

《借赵云》《借乌纱》《借虎记》《截江救主》《结婚之前》

《借 衣》《借 水》《借笼担》《界 山 口》《界 牌 关》

《解刘秀》《解薛刚》《节妇呤》《京兆画眉》《剪不断的情丝》

《困土山》《困王山》《康熙王游陕西》

《困铜台》《困冻台》《康熙王访苏州》

《困重台》《困龙寺》《康义卖桃》

《困荣阳》《孔家山》《伉俪会师》

《昆阳关》《昆仑女》《抗美援朝》

《开山府》《开国图》《开天辟地》

《哭秦庭》《哭灵牌》《哭哭笑笑》

《哭祖庙》《哭刘表》《寇准摆宴》

《哭五更》《哭道亭》《空 城 计》

《哭 墓》《哭侧亭》《空海在长安》

《哭杨广》《苦节图》《苦水甘泉》

《沽 酒》《枯井案》《砍 门 槛》

《考 文》《考于吉》《魁 星 卷》

《拷 寇》《拷冯庆》《会计的女儿》

《困土山》《困王山》《康熙王游陕西》

《困铜台》《困冻台》《康熙王访苏州》

《困重台》《困龙寺》《康义卖桃》

《困荣阳》《孔家山》《伉俪会师》

《昆阳关》《昆仑女》《抗美援朝》

《开山府》《开国图》《开天辟地》

《哭秦庭》《哭灵牌》《哭哭笑笑》

《哭祖庙》《哭刘表》《寇准摆宴》

《哭五更》《哭道亭》《空 城 计》

《哭 墓》《哭侧亭》《空海在长安》

《哭杨广》《苦节图》《苦水甘泉》

《沽 酒》《枯井案》《砍 门 槛》

《考 文》《考于吉》《魁 星 卷》

《拷 寇》《拷冯庆》《会计的女儿》

花园口村:位于惠济区花园口镇人民政府北3公里处,北依黄河,东临郑州黄河公路大桥,107国道由村穿过。据传,明朝此处为黄河渡口,许某在此建一座花园,故名花园口。辖核桃园、刘家堤、靳家堤、赵高庄、化庄、新村6个自然村,10个村民组,1850人,61名党员。耕地434公顷,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和蔬菜。200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5360元。

京水村:位于惠济区花园口镇人民政府东35公里处。据《辞源》载:“贾鲁河郑县以上谓之京水

”,因村当时建于京水之滨,故名。辖京水、兰坟、王庄3个自然村,18个村民组,3950人,128名党员,有回、汉两个民族,其中回族1000多人。耕地3207公顷,主要种植蔬菜、水稻、小麦。200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673元。大庙村:位于惠济区花园口镇人民政府东15公里处。据传,村原名黄埔庄,唐朝尉迟敬德在村西建了一座大庙,逐渐大庙代替了原村名。辖大庙、李拐、张庄、邵庄和小张庄5个自然村,12个村民组,2625人,99名党员。耕地1565公顷,主要种植蔬菜和水稻、小麦。200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657元。

南月堤村:位于惠济区花园口镇人民政府东北45公里处,临黄河大堤。此地原有许桃村、史家堤、桂家庄、许家堤四村,1938年国民党政府决花园口大堤,四村被冲毁。后四村逃荒的人回来合并一起,在月牙形的大堤南边建村,取名南月堤。辖赵兰庄和南月堤2个自然村,8个村民组,1140人,46名党员。耕地593公顷,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483元。

祥云寺村:位于惠济区花园口镇人民政府东南7公里处。据传,唐初尉迟敬德在此建有祥云寺,明末王姓迁此定居,形成村落,以寺为村名。1938年国民党政府决花园口大堤,村被冲没。1962年重建,仍用原名。辖祥云寺和东岗2个自然村,2个村民组,574人,18名党员。耕地393公顷,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200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799元。

花园口镇

申庄村:位于惠济区花园口镇人民政府东14公里处,紧临黄河大堤。据《申姓家谱》载:“明中期,申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取名申庄。”辖3个村民组,808人,34名党员。耕地50公顷,村建有鱼塘,以养殖业为主。200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862元。

石桥村:位于惠济区花园口镇人民政府东16公里处。村原建在索须河一座石桥两侧,故名。辖石桥、张桥和新石桥3个自然村,6个村民组,1520人,43名党员。耕地9067公顷,村建有鱼塘,以养殖业为主。200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875元。

八堡村:八堡村位于惠济区花园口镇人民政府东10公里处。清光绪年间,因村建于黄河大堤上防汛修筑的堡房而得名。辖六堡、七堡、田河、八堡、小八堡、凌庄和于庄7个自然村,9个村民组,2222人,81名党员。耕地14867公顷,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和从事养殖业。村办有企业。200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775元。中国--荷兰奶牛示范中心和黄河生态旅游区在村北黄河滩区。

明朝时外省移民最多湖南最多的省份

  明朝大移民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