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姓家谱及寻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1收藏

尚姓家谱及寻源,第1张

一、姓氏源流  尚(Shà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是姜太公的后裔,以祖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及《万姓统谱》等所载,姜太公名尚,字子牙,辅佐周武王推翻了商王朝,被封于齐,是为齐太公。太公在周朝为太师,故又称太师尚父,简称为师尚父或尚父。他的后代子孙便以他名字为姓,称为尚姓。

  2、源于秦代,以官职为氏。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有六个带“尚”字的官职,即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沐、尚书六个带尚之官职。有管理、负责和司掌之意,这六个官职就是管理服饰、膳食、冠冕、起居、沐浴、书籍的宫廷官吏。这“六尚”之官的后裔,有的以祖先职官为姓,也称为尚姓。

  3、出自姒姓,以祖名为氏。夏部落成员尚黑,后世有以其名字中的尚为姓。

  4、出自他族改姓及小数民族有尚姓:

  ① 据《姓氏考略》所载,唐时尚书右仆射、冯翊郡王尚可孤,为东部鲜卑宇文之别种。

  ② 据《唐书》所载,唐时吐蕃有尚姓,即宣宗时降唐的酋长尚延心一族。

  ③ 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

  ④ 景颇族木染氏汉姓为尚。

  ⑤ 今满、蒙古、保安、东乡、土家、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⑥ 出自宇文氏。宇文氏本为东部鲜卑族复姓,其中一支世居松漠。唐朝时有人名宇文可孤,官至神策大将军,初赐姓李氏。后复本姓宇文。以功加检升校尚书右仆射。官居高位,遂以职官命姓为尚氏,称尚可孤,其后亦为尚姓,融入汉族尚氏。

  ★★★得姓始祖:尚父。即姜太公,名尚,字子牙(一说字望),因其祖上伯夷曾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吕侯,建立吕国,故又名吕尚,为炎帝后裔。是商末周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曾垂钓于渭水之滨,被周文王礼聘为辅助大臣。武王伐商时,任统兵师氏(简称师),被尊为师尚父号太公望,又号太师尚父。在牧野会战中,歼敌立功,是周朝的第一开国功臣。成王时封于齐,建都营丘,授以征讨五侯九伯的特权,地位在各封国之上。春秋末年,田氏代齐后,原齐国王族有一支以其字名为氏,称尚姓。他们尊尚父为其得姓始祖。二、迁徙分布  尚姓源起周代的齐国。公元前三八六年,周安王被迫承认田和为齐侯。至此,齐国姜姓的江山被田氏取代,史称田氏代齐。因田氏代齐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属于一种和平演变,故尚姓大多仍留居齐国。尽管尚姓得姓很早,但在以后的发展中一直云山雾罩,所以其早期历史一直很难让人知其详。先秦两汉是如此,魏晋南北朝也是如此,尚姓散见于史册,而且鲜少,很难让人窥探其庐山真面目。唐时,尚姓名人有官任礼部尚书兼侍御史的濮阳人尚衡,以及卫州汲(今河南汲县)人尚献甫,还有唐末的农民起义首领尚君长、尚让兄弟(从其二人经历来看,应为河南或山东两省间人)。此际,尚姓一方面表现优异,另一方面加入了由宇文氏改尚姓的生力军,使得整个尚姓家族自此庞大茁壮不少。《元和姓纂》和《姓氏考略》讲尚姓望出京兆、清河、上党、汲郡。望即郡望或地望,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这说明在唐代及其以前,尚姓家族曾昌盛于今陕西西安、河北清河、山西长治、河南汲县一带。五代闽国王王曦有宠爱尚妃,说明此际已有尚姓入迁福建。南宋以后,南方各地渐有尚姓家族。元代,尚文由祁州深泽(今属湖南)徙居河北保定,尚野由保定迁居河北满城。元末明初,农民起义军四起,既为推翻元人统治,又为争夺皇权互相攻杀,导致中原、华东、中南各地人口锐减,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因山西表里山河的特殊位置,所受波及不大,于是从山西移民,尚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等地。明清之际,尚姓开始在南方各地发展起来,并有渡海赴台,远播海外者。如今,尚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河南、青海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尚姓约占全国汉族尚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尚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五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三、历史名人  尚 长:字子平,汉代名士。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见三国魏嵇康《高士传》:“尚长,自子平,河内人。隐居不仕。为子嫁娶毕,敕家事断之;勿复相关,当如我死矣。”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唐许浑《村舍》诗之一:“尚平多累自归难,一日身闲一日安。”明张邦伊《沈嘉则有三楚之游席上得分字》诗:“知尔尚平家累浅,逢人胜事好相闻。”

  尚 让:唐末黄巢起义军将领。初从王仙芝起义,王仙芝死后,归黄巢。大齐政权建立后,任太尉中书令。随黄巢四处征战,为黄巢的重要将领。黄巢死后,降唐。

  尚 野:保定(今属河北省)人,元代大臣、学者。累官至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为官廉介有为,决狱无留滞。文词典雅,博闻强记,从学者甚众。

  尚 达:陕西省同州(今大荔)人,明代官吏。弘治初,以贡士任岳阳令,县有涧水为患,尚达命令开渠灌田,时逢天旱,可谓两得其便。

  尚 衡:同州人,明代官吏。弘治年间进士,累官工科给事中,曾上疏谏议,停止建造佛塔,后卒于汉阳太守任上。

  尚 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清代画家。善山水、杂画,松石师郭熙,墨竹潇洒可爱。

  尚 钺:河南省罗山人,著名历史学家。1927年入党,本着历史为政治服务的原则,编写了《中国历史纲要》等多部著作。

  尚可孤:唐代东部鲜卑族人,宇文之别种,世居松、漠间。初事安禄山,后附史思明。肃宗时降唐,封为神策大将。平叛有攻,累官至检校尚书右仆射,封冯翊君王。

  尚结赞:唐代吐蕃大相。极有才略,伏兵御寇,屡立战功。

  尚君长:唐末王仙芝起义军将领。公元874年与王仙芝同起于长垣,并随王仙芝转战于山东、河南一带。后被王仙芝派去同杨复光洽谈投降之事,中途被唐将擒获,不久被杀。

  尚道长:名大伸,以字行。相州安阳(今属河南省)人,宋代官吏、学者。以父荫入官,因屡与上峰争辨曲直,故抑压不进。博古多闻,尤嗜《资治通鉴》,亦工诗。有《家集》、《和陶诗》。

   尚可喜 尚可喜:辽东(今辽宁省海城)人,清初藩王。原为明广鹿岛副将,降后金后,受封智顺王,隶汉军镶蓝旗。顺治六年改封平南王,率军征讨南明政权。后告老返乡,因其子尚之信响应吴三桂叛乱,他受惊吓而死。

  尚之信:尚可喜之子。其父乞归后,因未能袭爵,遂起兵响应吴三桂叛乱,被任为招讨大将,后进号辅德亲王。不久反正,袭平南亲王之爵,从讨叛军。胜利后,被清廷所逮,赐死。

  尚其亨:辽宁省海城人,清代大臣、学者。隶汉军旗,光绪十八年进士,官至福建布政使。经史词章以外,阴阳医相、绘画金石,均能窥其深奥。

  尚小云:河北省南宫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他擅演艺高胆大、豪放豁达的古代妇女和少数民族妇女。解放后,历任陕西省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等职,1976年病逝,终年76岁。尚派名剧有《梁红玉》、《汉明妃》、《双阳公主》、《墨黛》、《昭君出塞》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汲 郡:晋秦始皇二年置。治所在汲县(今河南省汲县一带)。

  清河郡:汉高帝时置。相当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

  上党郡:战国时韩国初置上党郡,秦灭韩后袭之。治所在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市北);西汉时移治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县)。相当今山西省沁水以东地区。

  2、堂号

  廉介堂:廉是清廉洁白,介是性格行为独特。元代尚野,志趣正大,文词典雅,事继母至孝。为国史馆编修,出为汝州判官,为人清廉洁白,性格行为不同于众。

  此外,尚姓的主要堂号还有:“高师堂”、“仁寿堂”、“清河堂”等。五、宗族特点  1、尚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而盛于北。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所载,明清两代尚姓进士及第者共三十七名,除湖广、浙江(均两名)外,还有安徽、四川(各一名),南方人士不过六名。北方诸省中以河南为最多,共十名,其中六人为罗山人。其次为陕西(八名)和山东(五名)。需要提一下的还有奉天(今辽宁省),有三人入围。

一、姓氏源流

弘(Hóng)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以祖上名字为氏。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大夫叫弘演,是个被国君器重的能人。弘演的后世子孙,就以其名字中的“弘”字为姓,成为弘姓。弘姓家族本来很昌盛,但到了唐代,唐朝皇族中李弘被立为太子,天下要避讳用弘字作为姓名。于是弘姓就大部分改为李姓;另一部分改为洪姓。隔了好几代人后,弘姓才被恢复,有些则沿用改姓后的李、洪姓。故后来弘姓就成了历史上的罕见姓。

得姓始祖:弘演。据《风俗通》上认为,弘姓是卫大夫弘演之后,汉朝时出了个叫弘恭的官。又据《吕氏春秋·忠廉篇》上记载,狄人攻卫,追杀懿公于蒙泽,尽食其肉,独舍其肝。等弘演赶到时,请求代替懿公,纳肝而死。齐桓公这件事之后,很受感动,于是在楚丘重建卫国。好一个忠心为国的赤诚臣子,勇者无惧得到了的最好阐释。弘姓入唐后就比较少见了。望族居太原郡(今山西省太原县)。故弘演是弘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弘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弘姓起源于春秋时卫国大夫弘演,他为卫国懿公的臣子,颇受君主的赏识,常委以重任,其后代称为弘氏。在唐朝,曾因避讳于皇室亲子李弘而改姓为李,但弘姓并没因此而灭绝,后来过了几代之后,弘氏子孙有复为弘。秦代,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赵佗任南海郡龙川县令,后为南海尉,于秦末兼并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国,汉高祖时受封为南越王。此后,赵佗的子孙繁衍于今广东、广西一带。东汉末年,京师遭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唐高宗总章年间,中原人赵端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五代时,刘龑在广州建立南汉政权,洛阳人赵光裔、光逢、光胤三兄弟因此而在南海安家;开封人赵廷隐、赵崇韬父子因仕后蜀而在四川成都定居。南宋初,开封人赵用贤随宋高宗赵构南逃,移居江苏常熟,郑州人赵蕃移居江西上饶。南宋灭亡后,宗室赵氏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发展繁衍。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闽、粤赵氏陆续有人迁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布于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三、历史名人

弘 演: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很被国君器重。他奉命远使未归时,狄人突然攻卫,杀懿公,尽食其肉,独舍其肝。弘演归,见而号曰:“臣请为表。”因自剖其腹,先出己之五脏,然后纳懿公肝入己腹而死。后来,他成为封建社会忠君的典范。

弘 恭:汉朝沛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在宦官,西汉宣帝、文帝时任中书令。他对朝廷规章制度很熟悉,并坚持按规章制度办事,能称其职。元帝立,与石显并得信任,委以政事,继续重用,权倾一时,公卿皆畏之。

弘 智:字无可,号墨历,别号药地和尚。自受戒后,谢绝一切尘俗,沉浸书画之中。清世祖顺治9年(1652年)作意在笔外图。著有《通雅》、《炮庄》、《古今性说》、《浮山集》等。清康熙十年(1671年)卒。俗名方以智,字昌公,号鹿起,又号密之。安徽桐城人。明万历39年(1611年)生,崇祯13年(1640年)进士,授捡讨。早年参加复社,与陈员慧、吴应箕、侯方域号称“明季四公子”,明亡后出家改弘智名至卒。

弘 仁:清画家,僧人。俗姓江,名韬,字六奇(1610- 1664年),安徽省歙县人。明末生员,明亡后出家为僧,名弘仁,字渐江,卒後,人称“梅花古衲”。擅画山水,师法倪瓒,简约疏旷,清幽冷峻。与查士标,汪之瑞,孙逸合称“海阳四家”,为“新安画派”的代表。与朱耷,髡残,石涛合称“清初四画僧”。擅作黄山图,深得写生之妙,新安派黄山画派的代表人之一。

弘一:原籍浙江省平湖,寄籍天津。俗姓李,幼名文涛,又名广侯(1880-1942)。幼年丧父,从兄受启蒙教育。曾赴日学习西洋绘画和音乐。参加同盟会。又和曾孝谷等人创立春柳社,参加话剧《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的演出。后加入南社。任教音乐和绘画。1918年于杭州虎跑寺出家。往各地讲律宗。1942年10月13日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有《弘一诗文选词选》、《华严集联三百》等。弘一已被定为我国历史上十八高僧之一。

弘成子:汉代名儒,据《西京杂记》:驻成子少时,好学,尝有人过门授一文石,大如燕卵。吞之遂明悟,而更聪敏,为天下通儒。又五鹿充宗受学成子,成子一日病,乃吐此石。充宗受而吞之,又为名儒。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初置,在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

2、堂号

纳肝堂:春秋时狄人攻卫,杀卫懿公。大夫弘演正在出使他国。听到消息后回国,寻找懿公尸体,已被狄人吃掉,只剩了一只肝。弘演将出使请况向那只肝毕恭毕敬的作了汇报,然后拿刀破开自己的肚子,将懿公的肝纳入自己腹中,说:“我来做懿公的躯体。”说完而死。

============================================================

弘姓宗祠通用对联

〖弘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宗开弘演;

秀毓太原。

——佚名撰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弘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权臣通法;

义士纳肝。

——佚名撰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沛县人弘恭,青年时因犯罪被处以腐刑,后入宫为中黄门(太监),宣帝时官中书令。精通法令,善写奏章。无帝时与石显同时得皇帝信任,被委以政事,权倾一时。下联典指春秋时卫国大夫弘演,卫懿公之臣。卫懿公爱鹤成癖,无心于国家大事。北方狄人攻打卫国,把卫懿公追杀于荥泽,吃了他的肉,丢下他的肝。奉命出使他国的弘演回国后,见此情景,呼天抢地而哭,又剖开自己的肚子,把懿公的肝纳入腹中而死。

贤吏传颂;

义士纳肝。

——佚名撰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弘启为官清廉,民颂其德。下联典指春秋卫懿公为狄人所杀,食其肉而舍其肝,卫臣弘演觅尸得肝,乃剖腹纳懿公肝而死。

-----------------------------------------------------------------

〖弘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一如居士文名重;

二宗禅师法术精。

——佚名撰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诗画家弘斛,字恕斋,一字醉迂,号一如居士。善画山水花木,擅篆隶,工诗词,有《恕斋集》。下联典指唐代高僧弘忍,佛教禅宗五祖,其弟子慧能、神秀,分创南、北二宗,为禅门南北宗之始。

画入三昧传名远;

位列四公享誉高。

——佚名撰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画家弘仁(僧人),歙县人,字渐江,人称梅花古衲。善山水,初学一峰,晚法云林,“尸主清又三昧”。下联典指清代画家弘智(僧人),字无可,桐城人。号鹿起,又号密之,“明季四公子之一也”。

弘毅宽厚人称道;

演绎精深世赞扬。

——佚名撰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弘姓始祖“弘演”二字的嵌字联。

-----------------------------------------------------------------

〖弘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剖腹纳肝,卫臣忠气不绝;

遇亿吞石,通儒文思日新。

——佚名撰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代名人弘演(见题头《一、姓氏源流》)事典。下联典指汉代名人弘成子(见题头《三、历史名人》)事典。

大节著春秋,谁返乘轩之鹤;

奇纵炎其面,遂为命世之儒。

——佚名撰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代名人弘演事典。下联典指西汉弘恭事典。

  1、潘崇。春秋楚成王时太师,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

  2、潘 岳(247-300):西晋文学家,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以文学才华及“美姿容”而著名。在文学方面,长于诗赋,文辞华靡,与陆机齐名,世称“潘陆”,并有成语“潘江陆海”可证。其《闲居赋》《悼亡诗》为世传颂,明人辑有《潘黄门集》。亦称为潘河阳、潘安。“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应用的一句话,用来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这位潘安,就是晋代的大才子潘岳。

  3、潘 尼(约250-311):西晋文学家,字正叔,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官至太常卿。与叔父潘岳以文学齐名,世称“两潘”。明人辑有《潘太常集》。

  4、潘 美(925-991):北宋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字仲询,大名(今属河北)人。宋初,从太祖平定叛臣李重进,率军灭南汉、南唐、北汉,其功居多。雍熙三年(986)北伐,“美独拔寰、朔、云、应等州”,因攻辽时指挥失当,致名将杨业被俘绝食而死。旋以业妻折太君劾,削秩三等。后加至同平章事(宰相)。卒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真宗咸平(999)二年,配飨太宗庙庭,追封郑王。

  5、潘骞:为震公次子,即潘美之弟,字国英。其从兄征伐, 屡建大功,在开宝年间,被封为武威将军节度使,镇守江西九江,深受百姓拥戴。宋咸平二年被追封为晋平王。其立兄潘美之幼子惟文为嗣。(骞公40世孙潘朝法敬书)

  6、潘大临 宋代诗人,字邠老,黄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从苏轼、黄庭坚、张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

  6、潘大临 宋代诗人,字邠老,黄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从苏轼、黄庭坚、张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

  7、潘 阆(?-1009):宋诗人,字梦空,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官至滁州参军。诗风清浅而少雕琢,以五律居多,著有《逍遥集》。

  8、潘 翼 宋代学乾,字雄飞,青田人。贯穿诸子百家,著九域赋、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王十朋自少从游,每叹不能竟其学。

  9、潘季训(1521-1595)明代水利家,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并曾四任总理河道,总结出一套治黄方法。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

  10、潘平格(1610-1677):明清之际思想家,字用微,浙江慈溪人。强调在日用实际上去求真理,提出“浑然一体”、“见在真心”的理论。著有《求仁录》。

  11、潘柽章(1626-1663):明清之际学者,字圣木,号力田,吴江(今江苏)人。著有《国史考异》,顾炎武推其精审。

  12、潘 耒(1646-1708):清初学者,字次耕,又字稼堂,吴江(今江苏)人。师事顾炎武,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

  13、潘奕隽:清初书画家,平生著述甚多。所著《丛三松堂集》,遍诵艺林。

  14、潘恭寿:清初画家,其族第多人都是当时知名画家。

  15、潘 韬 清代将领,吴川人。乾隆中任闽浙督标水师营参将,守护台湾有功,官至南澳镇总兵。

  16、潘仕成 清广东番禺人,字德畲。好藏书。道光间辑刊《海山仙馆丛书》,首开于古籍之外,兼刻西欧翻译诸书之例。鸦片战争时曾聘请法国专家仿造西洋战船,向清廷报告,未被采纳。

  17、潘龄皋 清末进士。字锡九,河北安新人。历官甘肃布政使等。

  18、潘光旦(字仲昂,1899—1967年)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江苏省宝山罗店镇人。主要从事社会学、优生学、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1913—1922年在北京清华留学预备班学习。1922—1926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生物学、遗传学,获学士、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吴淞政治大学教务长、光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社会科学院院长等职,并讲授优生学、遗传学、家庭问题、心理学和进化论课程。1934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教务长、社会学系系主任。1952年任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第三室主任。他是最早发现家谱具有多元文化功能的大学者。他为了研究家谱,在住宅辟一室收藏家谱,静心研究,多日不出。有朋友说他喜欢读他姓家谱,而不修自己家谱,潘听了笑而不语,好事者送上槛联:“寻自身快乐,光他姓门媚”。

  19、潘世忠(1889--1930) 江苏青浦赵巷乡(今属上海市)人。中学毕业后,以勤工俭学赴法国深造,在飞行学校学习。以技术优秀获得法兰西国际航空联合会证书。回国后,任航空学校教官,兼任学校工厂厂长。潜心研制各种类型飞机。以自制飞机作飞行表演,为航空界人士所折服,系我国第一个驾驶自制飞机的人。1915年,在南苑航校研究设计的航空炸弹获得成功。1917年张勋复辟时,驾机讨伐,迫其投降。1920年1月,被任命为航空厂厂长。后以脑伤致疾卒。

  20、潘德明 1908年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少年时寄居上海。是我国第一个以自行车和徒步形式进行环球旅行的旅行家,1930年在上海参加中国青年亚细亚旅行团,行至越南时只剩他子然一身,但他坚持不懈,乃以7年的时间,历经40余国,1937年7月返回上海。于1976年逝世,终年68岁。他有6位子女,多为画家,大儿子潘薇生为大连人。

  21、潘序伦(1893-1985):中国会计学家。江苏宜兴人。20年代,在上海创办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学校和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建国后,任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名誉校长。著译有《会计学》、《审计学》、《劳氏成本会计》等。

  22、潘梓年(1893-1972):中国哲学家。江苏宜兴人。抗战时期,在南京创办“新华日报”,任社长近十年。建国后,曾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全国人大代表。

  23、潘 菽(1897-1988):中国心理学家。原名有年,曾用名淑,字水叔[菽],江苏宜兴人。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九三学社主要创始人之一。建国后,曾任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长等职,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24、潘汉年(1906112-1977414):江苏宜兴陆平村人。1925年加入中国***,是左翼文化运动的创始人和***之一。长期领导敌区隐蔽斗争和统战工作,功勋卓著。上海解放后任常务副市长等职,协助陈毅市长为改造旧上海做了大量工作。1955年蒙冤关押达二十余载。1982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关于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确认“他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久经考验的优秀***员。政治上对党忠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25、潘天寿(1897--1971) 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颐,自署阿寿、雷婆头峰寿者、寿者,浙江宁海人。长期从事绘画活动和美术教学。建国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擅写意花鸟和山水画,远师徐渭、朱耷、原济等,近受吴昌硕、黄宾虹影响,布局善于"造险""破险",笔墨有金石气,朴厚劲挺,气势雄阔,题识跌宕疏斜,有黄道周风。能融诗、书、画、印于一炉,形成独自风格。又长于指头画。于画史、画论研究有素。作品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治印谈丛》、《潘天寿书画集》等。

顾姓是源于夏代顾国的姓。

顾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最早的一支形成于夏末商初,出自顾(今河南范县);还有一支形成于西汉初期,出自会稽(今江苏苏州)。

据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顾氏,已姓,伯爵,夏、商之诸侯,今濮州范县东南二十八里有故顾城,是其地也,子孙以国为氏。又,顾氏谱云:越王勾践七代孙闽君摇,汉封东瓯,摇别封其子为顾余侯,汉初居会稽,亦为顾氏。”

据史书记载,夏朝时,昆吾氏的子孙受封于诸侯国顾国(今河南范县),与附近的巴姓昆吾国和彭姓韦国,都是夏朝在黄河下游的重要支柱和东部的屏障。夏末商初时,顾国被商汤灭掉,亡国后的顾国王族子孙,散居全国各地,以国名为姓氏,从此中国开始有顾姓。

而另一支顾姓源自遥的子孙。汉朝初年,越王勾践的裔孙摇,因佐诸侯灭秦有功,被封于东颐(今浙江永嘉),后来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于会稽,人称顾余侯。后来顾余侯的子孙以其封地的名称号的“顾”为姓氏,从而又形成一支顾姓居民。

这两支顾姓,一支起源于北方,另一支起源于南方,后人便称为“南顾”和“北顾”。至今顾姓人在谈论其渊源时,仍有“南顾”、“北顾”之说。

顾氏得姓后,“北顾”发展不及“南顾”,南顾很快成了会稽一带的大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三姓合称为会稽四姓。由于顾姓主要发源和成长于会稽,所以会稽也成了顾姓的著名郡望之一。后来,这支顾姓中的人西迁武陵(今湖南常德),并迅速发展,因此武陵也成了顾姓的又一郡望。三国至唐代,顾姓一直是江东四大姓之一;唐以后,由于种种原因,顾氏不断向南北各地播迁。至明代,不仅分布于今山东、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陕西、山西、河北、内蒙等地也有顾姓人居住。

但是,综观顾氏家族史,从古至今,其发展繁衍中心却一直在江浙一带,因此,顾姓历史名人大多出自南方,尤其是江苏。例如:三国时吴国丞相顾雍,西晋时支持司马睿的江南士族领袖、顾雍之孙顾荣;东晋画家顾恺之;南朝时期的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元朝画家顾安、文学家顾瑛;明朝武英殿大学士顾鼎臣、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清朝词人顾贞观、学者顾栋高、校勘学家顾广圻等,都是今江苏人。唐朝诗人顾况为今浙江人,五代南唐画家顾宏中为江南人;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顾君恩为湖北人。

在古代顾姓名人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在中国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顾恺之,和清代思想家顾炎武。顾恺之,东晋义熙年间任通直散骑常待,多才多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其画主要是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后人评其作画是“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等,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顾炎武,明末清初人,他学识渊博,在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等方面,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在音韵学方面,有承前启后之功。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是我国历史上最受尊崇的学者之一。

在近现代史上,顾姓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例如:现代史学家顾颉刚,曾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主持标点《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等。在科学技术界有顾济之,任《辞海》水利科副主编,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审稿工作;顾震潮,大气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对中国气象预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艺术界有著名沪剧演员顾月珍;钢琴演奏家顾圣婴,曾多次在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被誉为“天生的肖邦演奏家,真正的钢琴诗人”。

顾姓在当今中国按人口数量排列的百家姓氏中居第8l位。

尚姓家谱及寻源

一、姓氏源流  尚(Shà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是姜太公的后裔,以祖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及《万姓统谱》等所载,姜太公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