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张氏支派可有德振家申文学远兴字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3收藏

清河张氏支派可有德振家申文学远兴字辈,第1张

每个地方的张氏字辈是不同的,以下仅为参考:张氏通派字辈:“立志守先泽逢时耀盛名人文思蔚起华国振家声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宾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微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张氏孝友堂字辈:“噟正世大光明显曜承绍人文永昭宗道”,新增派语:“建立功言进修德业恢振先声蔚启英哲”。宁乡官山张氏字辈:“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江西赣洲张氏字辈:“正元高国福玉定志用金□顺茂盛昌忠信永有光学士攀龙凤贤才振纪刚仁义为珍宝诗书作栋粱祖宗恩德积科甲傅名扬”。张氏金镶堂字辈:尚有派行:“仁让敦古道雍和受以庄金玉曰君子冈陵永尔康经纬才能超利贞位育安春萱同茂盛兰桂奕芬芳荣华徵九如仁宦有书香左右清昭穆动臣邦国扬”;派行古风:“化云腾上吴承先绍启宗仲兴山诒远永廷应万崇日振昌英俊贤声继祖功”;五修派行:“传家惟诗礼抡秀良与忠积善恩光大庆余福自通德泽宜皆学作求泰常逢”。城南张氏孝友堂字辈:原派:“寿彦子添瑄志必玉春以问明开国正德茂光先祖”;新派:“傅家尊理学辅世重经纶孝友兼名节儒风百代新”;合派:“德茂光先祖长贻在克家殷勤敦宝务谦厚发菁华纹冕芬徽□圭璋品谊嘉席珍晋待聘掞藻灿云霞”。江西上饶张氏玉海堂字辈:讳派:“文武成康烈从周儒雅诗书诏令德孝友启新献华国重良弼光天钦远谋芳声延祖泽维与勤家修”;行派:“宗支蕃衍盛元亨利贞祥富贵荣华显斯庆绵长棠棣联芳秀贤圣伦蒸当圭璋含辉耀翰学拜明堂源流恢先绪奕翼后厥昌克昭家声振万古姓名香”。湘西学士张氏希贤堂字辈:“齐家汉国起文仕邦光明正大孝友忠良克承先志远绍书香”。张氏桂公孝友堂字辈:“天道益世达廷广时文应之善良英裔傅合美珂里步前修第峻齐标甲恩纶福泽悠振绳峥大业孝友绍先猷光裕崇儒定家声永作求”。宣公后裔通谱派语:“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务实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嶶□圭璋品谊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洋湖张氏清河堂字辈:“开国忠为上承家孝在先立基图远大积德自绵延”。张氏孝友堂字辈:“譍正世大光明显曜承绍人文永昭宗道建立功言进修德业恢振先声蔚启英哲”。官塘张氏字辈:“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么菁华绂冕芬徽□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张氏清河堂字辈:原派:“木火土金水仁义礼智信恭从明聪睿肃又哲谋圣明孝友作则存忠厚为良裕德才宏显培基泽远长”;芝蔴湾派:“文应光宗国士正天心顺官清大学永”;七里硚派:“先宾联孝国正天心顺官清大学永”;续派:“友作述显忠良德泽傅家远诗书守世长”。湖南益阳张氏金镶堂字辈:“大宝时国日万正仕祈芳和世家声远千秋学业长承宗敦孝友应题启文光基植先培本源开永发祥”。张氏孝友堂字辈:“化云腾上昊承先绍启宗仲兴山诒远永庭应万崇日振昌英俊贤垢继祖功文运开世兆科元定显隆傅家惟孝友佐国本纯忠德业辉金鼎规模大岳嵩”。张氏金鉴堂字辈:“景远荣华起金玉满堂兴国正天心顺官清民德纯喜庆升平世洪恩合大开从修家道盛绍泽显英才”。 张氏惠和堂字辈:原派:“万世傅宗谱闻铎思绍先正文学圣训禄享沐君恩功高标鼎石品卓冠□贤金玉家声振铭经祖德延”;新派:“绳武开基业英嗣百代昌温恭敦孝友积厚允流芳”;通派:“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匕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湖南平江张氏敦本堂字辈:原派:“白泉公立派添志必文天朝尚池仁承”;福积派:“汉道丹玉单大本汝兴兴臣”;丙申重修派:“礼乐光昭远诗书发泽长于今登一本世代显而昌”;己未重修派:“礼乐光青阳诗书发泽长雨铭传道德百忍肃家常业以千秋著名因万选芳云礽绵世德奕叶自辉煌”;己丑重修派:“礼乐光青阳诗书发泽长传家原孝友立品在端方”。湖南益阳张氏孝文堂字辈:“富标瑞世贵显都京唐宋廷秀元明尚应克让光尧代允恭裕舜朝中天开景运盛德自宣昭”。湖南长沙张氏字辈:“学圣光前泽名成启嗣芳道德隆家永邦国庆安康”。江西兴国张氏字辈:“光大世德庆朝思锡育功光大碧玉显贤声继祖瑞协文明兆福徵景运隆傅家惟诗礼垂训在孝忠涵养期宽厚经书求广通尭舜作模范唐虞乐相逢积善祥长发富贵益盈丰”。浙江嵊县剡西富润张氏字辈:“奠居富润肇自从宜瑞开灵鹤乃建洪基后人蔚起先泽永垂奠居富润肇人宜瑞开灵鹤乃建洪基后人蔚起先泽永垂”。湖南浏阳金冈段张氏字辈:“庆清公胜士光国永世昌宗德延先泽人文启瑞祥纯儒钦佐运动业耀铭常孝友傅家政忠良万代扬”。长沙坳上张氏字辈:“献光王国声名远孝友傅家世泽延”,新增宗派:“肇锡宏庆翊赞昌明振志宣定应运维新”。张氏都会堂字辈:“道善卿明隆积相良才庆文际德荣光会显昌绍芳承启侬诗先后述书昭应贻衍谟祯谋绪烈祥永长”。张氏孝友堂字辈:“坦任承先榘行仁启世昌传家崇德礼华国进贤良国正治朝万事学道本在其中运泰有兆愿复克家滋大长保”。绵西张氏字辈:乾派:“国正崇文学安邦本德能永怀先世泽绍述定昌荣”;坤派:“兰秀芳徵茂荑柔淑质延英华聪慧至礼范端荘全”。上湘张氏金鉴堂字辈:“安邦宗道学耀祖肇湘湖盛绍千秋鉴通才式敬夫迪光敦礼义笃庆富名儒仁德傅良训书香定远谟”。张氏笃亲堂字辈:“德绍宗邦裕傅家积善昌世贻维孝友继绪定呈祥”。张氏金鉴堂字辈:“庆善荣嗣王仕仁显傅扬宗祖徙今盛万代永兴昌孝友源来远宏开世泽芳承先敦礼义修德致祯祥亨大隆家业文高炳国九历朝昭令绪玉印启忠良积德累仁光前裕后”。旌阳张氏永思堂字辈:“生世延本一守尚士肇元善中庆昭祖德光昌乐承傅时熙贤英盛谊重群亲尊”。丹徙张氏字辈:“崇祖承芳远傅家衍绪繁”。姚江三墙张氏树德堂字辈:“添大亚禾万常斌遇小宗敬震凤鸣高科锡汝景福积善承庆孝友忠良宽厚诚正仕让中和克念作圣”。张氏应西公支系字辈:“功高泽沛隆忠厚传家永培德福寿增继织承先志世代阴华云”。高峰张氏字辈:“硕德开宗云仍亿万永忠贞和孝友祥发长元仲仕义礼智偕煴良恭俭一伯嘉文廷甲希继世英贤教大伦昌隆承祖远辅佐显能臣正学邦家道君明启后熏”。靖江张氏字辈:“永言孝义照明嗣服肇应昌期业宏丕绩翊宣文华显杨□德启后承先同心敬述”。灵岩张氏百忍堂:“斌助錀茂士贤良仁义礼智孝悌忠信”,新定排行:“敬祖敦宗崇儒希圣学粹经明福绥位至德咸孚邦国朝观而业聿昭其声远振慎守贻谋万年鼎盛”。新坪塘张氏字辈:“肇明元德永振起世家声孝友承先泽文华显国英”。清河张氏崇本堂字辈:“寿迓栗煜早仲求恒节枢沂暹福勇熏昭云俭级熉仍旻絩烈凤纲絪绿笔宏基典”。肃清张氏思本堂字辈:“淮荣耀经镛润柏煇堭镗嵩达尊文铨治桂烽培钰国宏竒经镛润柏煇堭镗书洵傅家宝诗诚淑世文林凤成祥铭沛森炎埈钟贤良安宪钧沅槐炳垲录”。续增十六字三十一世起:“燕翼祇庸谦恭廉刚毅嘉惠悦和”。六都张氏忠努堂字辈:“祖本力田傅以忠厚代有正人用克垂久”。泾川张氏字辈:“懋守臣子道本元思有继克尚光宗祖国士文世正”。清河张氏余庆堂字辈:“棊布星胪孙枝衍庆永振鸿图”。如皋东马庄张氏禄宜堂字辈:“大宗乃敦笃毓秀必诗书常守同居训其昌占庆余”。张氏一支字辈:“福胜良存文继世一傅令子合家珍克承善德绍先业大启光昌哒匦隆”。张氏一支字辈:“元和承世泽方正兆家与忠厚先人积经纶大道存”。张氏一支字辈:“昌大家先崇德象贤楷模正直品学安全忠祯孝友齐圣广渊代生明哲世植梅田诗收温裕富贵联延”。 张姓家谱

  概述

  家乘,即家族的史书;谱牒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

  秦汉以前,只有帝王诸侯有谱牒。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为维护自己的利益,特别重视门第、血统和婚姻等方面的纯洁性和排它性,以维护自己政治方面的特权,于是贵族和平民都有了谱牒,从而谱牒学也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唐宋以至明清,各个姓族不断修续谱牒、家乘。现存的家乘、谱牒,大多是明清时代修撰的。

  谱牒加深了豪门大族与庶族寒人之间的鸿沟,使世家大族内部嫡庶尊卑关系得以强化。它用血缘关系的纽带模糊了阶级意识,使封建宗法制度得以维持和巩固。但是,家乘、谱牒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文献价值。就张姓的家乘、谱牒而言,它记录了张姓诸家族的氏族来源、世代系统、人物传记、迁徙居住、婚姻嫁娶、子孙繁衍和与此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失为研究家族史、社会史的重要原始资料。

  修谱

  在修撰谱牒之风相当兴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张姓这样的大姓氏,也应该有家乘、谱牒的修撰,只是因为时间久远,没有能够保留下来。现在我们可以考知的张姓家乘、谱牒,有唐朝人张太素的《敦煌张氏家传》20卷,此后又有《曲江张氏家谱》一卷。

  宋元明清诸代,各地的张姓家谱不断修撰,以至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修续家谱。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张浚等人修纂的《张氏统宗世谱》有18卷,后来又扩展到2l卷,并附有《文献》l1卷,卷帙极为丰富。这部谱书将当时全国各地的张姓家族的有关情况全部收入,书中还附有《张氏古今迁居地理图》17幅。这是张姓的一部极为重要的谱书。民国时期,张姓聚族修续家谱之风方兴未艾,建国后一些地方也有续修家谱的情况。

  家谱的分布

  现在图书馆收藏和目录书著录的张姓谱书有100多种。《中国家谱目录》一书收录张氏家谱114种,计949册。

  这些张姓谱书如果按地区分,以江苏省最多,达25种;其次是湖南省,有18种;再次是山西和浙江两省,各有12种。此外,湖北省有8种,山东省有6种,河北、安徽、福建、四川4省各有5种,广西、甘肃、宁夏三省区各有2种,河南省有1种。不分地区的有4种。如果从支派族望上看,清河张氏的家谱最多,达十余种;其次是湘谭张氏,有6种。定阳、南张、姚江、余姚、中湘、湘乡等地张氏,各有3种;浙江、安丘、南皮张氏,各有2种;其他地区张姓支派,多为 1种。

  家谱的种类

  这些张姓谱书的名称各异,有家谱、宗谱、族谱、世谱、世系谱、会通谱、房谱、支谱、草谱、通谱、谱书、纪略、家乘、世系、先芬录等。名称中往往还包含具体郡望、门派或者先祖号谥,以及郡、县、乡名,以与别的谱书相区别。有的名称中还加有“续修”、“三修”、“四修”等字样。

  家谱的内容

  张姓的各种家乘、谱牒尽管文字繁简不一,记述范围有别,但内容却大体相同,一般包括序言、凡例、家族世系、家族法规、先祖行状和家族文献等。其中家族世系是家谱的中心内容,为谱书所必备。

  谱书中关于家族世系的记述,既要注重上下垂直关系,使源流承递清楚。又要注重左右横向关系,详列人物事迹。张姓谱书往往首先阐明本家族的繁衍源流,然后再详述各支各派的人物事迹。世系不仅要记载本宗族的人物名谓,而且还多通过派语来说明人物的宗派和辈分。

  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张氏宗族的《宗规》中就有“族派字目”。这个宗族共分10个支派,取南宋大儒朱熹“忠孝持家远,诗书命世长”10个字,让各支派分占一字。再以这一字为首,联成五言四句,作为派语。如“忠”字一支的派语是:“忠勤襄国事,正直立人纲。龙虎风云会,修齐诩世良。”这一支派的第一代取名要用上“忠”字,第二代取名要用上“勤”字,第三代取名要用上“襄”字,依此类推。这样,通过一个人的名字,就可以知道他属于哪一支派哪一辈分。

宁乡大沩向氏

始祖敏中公,六世士璧公,任湖南安抚使兼潭州知府,葬平江。夫人吴氏,携子避居北直宛平县韩家堡。九世大佐公,元季携子元音、侄元章迁居宁乡三都一区好婆塘。清乾隆53年(1788)始修族谱,咸丰8年(1858)续修,光绪33年(1907)三修,1937年四修,2004年五修。派语:传系宗子许,士公之大元,友能成孝道,至立可祚孔,尊世文源发,祥瑞贤哲隆,家声本楚宦,勋业肇开封,礼法修明定,熙朝正佐清,英才承诏锡,华国启云孙。

宁乡罗家山向氏

始祖文皋公,南宋由江西迁湖南邵阳县。始迁祖大德公于清康熙初年转迁宁乡罗家山。1926年与同邑七都大济支合修支谱。

明铺名臣堂向氏

始祖敏中公派下图系

向敏中字常之,生于后汉乾佑二年(949)己酉岁十月十六日亥时。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累官谏议大夫拜吏部尚书右丞相进左仆射玉清宫昭应官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1)庚申岁二月望七日薨,享年七十二岁,赠太尉中书令,谥文简,追封燕王,史赞云:性端厚恺悌多智知人善处剧繁时以重德目之。初娶梁氏,生于后周广顺元年(951)辛亥岁,卒宋咸平6年(1003)癸卯岁,封郑越国大夫人;再娶张氏,生于后周显德2年(955)乙卯岁,卒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戊申岁三月初三日,封秦国大夫人;三娶宋氏,生于宋建隆3年(962)壬戌岁,卒乾兴元年(1022)壬戌岁二月初六,封荆夏国国大夫人;四娶王氏,生于后周显德2年(955)乙卯岁,卒康定元年(1040)庚辰岁三月十六日。封周唐国大夫人。子五,传正,传亮,传式,传师,传范。

第1世:敏中三男 传亮 生于北宋开宝八年(974)甲戌岁,任驾部员外郎,卒于北宋景佑四年(1037)丁丑岁,享年63岁,追封周王。娶周氏,赠郑国夫人,俱葬开封府。生二子:向综、向经。向絟。

第2世:传亮次男向经字审礼,生于北宋天禧五年(1021)辛酉岁,任明州观察使,进定国军留守,赠侍中,卒于北宋熙宁七年(1074)甲寅岁,终年53岁,敕葬开封府。谥康懿,封吴王,娶王氏,赠安国夫人。生二子:宗回、宗良。生女妙英,册立钦圣皇后

第3世:向经次男 宗良 字景弼,号寿山,生于宋庆历七年(1047)丁亥岁,官秀州刺使,宁海军节度使,封永嘉郡王。卒于政和二年(1112)壬辰岁,终年65岁,赠太保,娶吕氏,赠封赵国太夫人。生三子:子韶、子志、子率。再娶鲁氏,赠封越国太夫人。俱葬开封府。生二子:子沅、子锭。

第4世:宗良长男 子韶 字和卿,号景峰。生于宋熙宁五年(1072)壬子岁。任东京转运副使,知淮宁府,南宋建炎二年(1128)戊申岁,时年56岁,金兵陷城,举家遇难尽节,立庙淮宁,赠通议大夫,谥忠毅。娶李氏俱旌议太君,再娶戴氏,携幼子避难。

第5世:子韶子 向鸿 字宇仪,赐通议大夫,生于宣和4年(1123)癸卯岁二月十五日亥时,南宋建炎二年(1128)戊申岁,父守淮宁,城陷不屈,举家尽节,惟公六岁逃难,历吉水、豫章、茶岭,迁居湖广兴国州棋盘大原,以天年终,葬大柘园坐北向南。娶丁氏 生绍兴2年(1132)壬子岁八月十三日,葬合夫莹,子五,善一、善二、善三、善四、善五。世系详后。赞曰:嗟嗟我祖名藏天府避乱隐居吴来楚垂裕后昆克神祖武万亿及秭受天之佑。

第6世:鸿公后裔--长子善一--长子庚三--长子荣四--长子德六--长子庆四--次子千七--长子国宝--次子世章--之子儒一--长子隆一--次子相二--次子通六--次子才伟--长子永生--长子(言+布)

第21世:(言+布)公长子秉嘉 字天申 号北峰,生于嘉靖辛卯年(1531)第22世派下 :良--甫--日--应-- 正--太--光--明--贤 --先--志--能--恢--守 --前--功--可--建--成 --长--期--临--典--礼--定--克--振--家--声

湘乡琥珀向氏

始迁祖庚八公,原兄弟八人,元明鼎革之际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分徙长沙、宁乡、湘潭、衡山、溆浦等处。庚八卜居湘乡琥珀大屋冲。一传为友华,再传分通肃、礼、义、贤、谅,肃房无传,衍为四房。清乾隆60年(1795)、嘉庆21年(1816)纂修族谱未果,道光间各房分修,光绪3年(1877)合修,1912、2003年续修。旧班:友通文子允,彦伯再朝廷,仁正定元良,福嘉世代昌。续班:立纪承先远,敦伦裕后长,尊亲隆孝让,树德显明扬。

湘潭大屋湾向氏

始祖北宋敏中公,传至十二世祖元贤公,于明永乐4年(1406)携次子有铭由善化迁此。清光绪34年(1908)五修族谱。

湘潭白沙洲向氏

始迁祖永春公,字长青,号荣发,原籍江西吉安府安福县,因壬申岁兵灾,明永乐2年(1404)迁居湘潭白沙洲。三派衍为富、禄二房,六派衍为材、炳、高、虎四房。明万历间始修族谱,清雍正4年(1726)续修,乾隆、嘉庆、咸丰间纂有草谱,同治3年(1864)五修,光绪34年(1908)六修,乾隆50年(1785)建宗祠于白沙洲。至1948年,男女丁口约2500人,分布于醴陵、长沙、浏阳等处。名派:(自十二派始)正应新昭盛,宗泽世熙隆,德茂功修建,家声裕后丰。

茶陵白沙江向氏

始祖敏中公为宋左仆射,五世孙尧庆公,于靖康之乱后自金陵隐迹茶陵叶坪,又五传至寿卿公生四子:文祥居攸县白茅洲;文荣徙湖北潜江白莲塘;文信徙衡山白莲寺;文贵,字富新,号凌云,文林郎,明洪武2年(1369)徙居茶陵白沙江海堂。清乾隆60年(1795)建宗祠于罗堂。清初始修族谱,乾隆4年(1739)、嘉庆12年(1807)、咸丰4年(1854)、光绪17年(1891)、2000年续修。至1948年,有人口800人。派语:尧盛让君秀,卿文法以道,永玺处体能,汝学高鸣远,承宗必显荣,继业恒昌泰,孝友思前绪,诗书裕后人,钦遵忠厚训,谨守圣贤箴,甲第连开日,家声大有亨。

衡东白莲向氏

始祖敏中公,宋真宗时官太尉,谥文简。五代孙尧卿,宋南渡时自金陵迁居江西永新,后徙湖南茶陵叶坪,后越五代至受卿,生四子:文祥迁攸县白茅洲;文荣迁湖北潜江白莲塘;文贵迁茶陵白沙江;第三子文信,明洪武时迁衡山白莲坊。清康熙25年(1686)始修族谱,雍正4年(1726)、乾隆44年(1779)、嘉庆20年(1815)、道光26年(1846)、光绪4年(1878)、宣统2年(1910)、1940年、2002年续修。1940年八修时有男丁7810人,女口6328人。2003年九修时,有男丁12400人,女口12184人。班行:(自十一世始)嗣世鸿文显,纶恩大典荣,贤才修德业,诗礼振声名。本族名人向燊,字乐谷,民国初官陇南观察使、湖南省财政厅长。向德,民国间发明煤气车,解放后曾任长沙市副市长、省政协副主席。

平江、湘阴向氏

始祖敏中公,字常之,宋太平兴国5年(980)进士,赠太尉,谥文简。五世孙许虔,字诚一,号笃轩,守洪州,有惠政,卒于官,其从子士衡、士龙、士雄、士渊由洪州洗马市扶梓迁居平江,葬公于邑西下东山铁门槛。士衡,字开云,居石轧头黄金坪;士龙,字见田,居张古塘;士雄,字飞仙,居湖源西山;士渊,字学海,居湘阴白果洞。宗祠设在平江伍市,建于清乾隆51年(1786)。族人分布于平江长江源、石洞、大头岭、桥墩,湘阴向家洞、三合庙,长沙霞凝、麻林桥、源头洞等地。至1948年,男女共12400余人。族谱始修于乾隆54年(1789),道光5年(1825)续修,咸丰7年(1857)三修,光绪10年(1884)四修,1914年五修。旧派:朝廷重贤贵,国泰振兴良,家富青云至,永载显名扬。续派:贻裕源先德,文光曜楚云,增修逢万寿,福泽庆长延。

桃源青云向氏

明初自江西南昌徙桃源县北青云乡向家坪。至1948年,全族人口约1000余人,分布于莫溪、莫林、浯溪、漆河等地。宗祠在向家坪。族谱创修于1941年。

桃源大里坪向氏

始迁祖五郎公,元末自江西吉安泰和迁湖南桃源县西大里坪。至1948年,已传23代,全族人口2000余人,分布于善溪、绿萝坪、向家坪等地及武陵龙湾渡、龙阳五路湖、辰溪羽溪泊等处。宗祠一在八公桥,一在白麟洲。清雍正13年(1735)创修墨谱,光绪8年(1882)、光绪32年(1906)、宣统元年(1909)、1936年续修。

桃源太平庵向氏

始迁祖万春公,明初自江西丰城徙居桃源县北莫林村向家冈。至1948年,全族人口700余人,分布于大田、九溪、漆河、温泉、三阳等处。清咸丰12年(1862)建宗祠于太平庵。族谱创修于道光12年(1832),1914年续修。

石门二都乡花小坪村靖安隘土百户向氏

始祖祥公,明洪武2年(1369)封为武德将军、土官正百户。

石门竹溪向氏

清康熙时自沅陵迁石门。

桑植向氏

元末蛮酋向仲山,以讨鹅梯有功,授宣慰司职,拥有上下桑植之地。后嗣分布在凉水口、廖家村、上洞街、新街、官地坪等地。

桑植竹叶坪向氏

始迁祖元友、元凤二公,清康熙中叶自湖北鹤峰红土坪岸门泉迁桑植竹叶坪康三峪。民国年间与旧土司裔合谱。

益阳向氏

远祖世居河南怀庆府河内县,及智公迁居荆州,数传至洪德公,原居荆州府当阳县石马头,生天圣,字燕容,明长沙潭王太傅,见言事见忏,谢职隐居益阳七里向家堤,为迁益始祖。又一支贤暹公,明时自溆浦迁益阳舒塘。清道光16年(1836)二支始合修宗谱,称三修,光绪4年(1878)四修,1917年五修。贤暹公房派语:述延以序德,志士克承先,建基舒国步,大启本家传。洪德公房派语:名贤以序德,志士克承先,建基舒国步,大启本家传。

益阳宋家村向氏

始迁祖大发公,元泰定帝时自四川成都避乱迁此。后裔居岳家桥向家湾。

新化河思乡西陂溪向氏

始祖宗彦公,南宋绍兴年间自江西南昌丰城县铁树观栗村向家巷迁居湖南沅陵莲花池。传十一代至文皋公迁居溆浦栗村麻阳水,其孙必才公于元末随父希庸公由溆浦麻阳水迁居新化石马二都大陂塘(今河思乡西陂溪)。必才生宗宪,宗宪生文质、文彬、文贵。质、彬居大陂塘,文贵居安化城北小石桥。谱一修于明嘉靖45年(1566),清康熙51年(1712)二修,嘉庆18年(1813)三修,道光26年(1846)四修,同治13年(1874)五修,1930年六修,1990年七修。旧班:文纯恭如,震贤子仁,希必宗质。质房续班:景秉元显,廷胜大国,立兴加富贵。彬房续班:景秉元承,一世经大国,立兴加富贵。贵房续班:景崇琼守,承维大日国,安凝忠生治。1930年六修班次:惟品修宜笃,仪容在克庄,平康咸迪吉,开济业其昌。溆浦麻阳水向氏班次:维善乃为宝,行义由立身,孝友施家政,济美蔚云礽。

邵阳向氏

始迁祖梅桓公,清朝时自江西迁邵南红石梅溪村。

邵阳新建乡向氏

传为当地土籍,约150人,居铁甲塘村,源流无考。

洞口向氏

谱称始祖文皋公,南宋时由江西南昌新建任辰阳太守,以治蛮夷。子纯公,字居仁,迁居溆浦胡铛溪,生七子,浚、哲、文、英居莲花池,敏、明、行仍居胡铛溪。明公生如松、如梧。如梧卜居寨头岩,生通江。通江居安江阳坡坳蒋家坪,生子思。子思生银仲,银仲生庆荣,元季明初迁居武冈会龙山,今属洞口。清嘉庆19年(1814)创修族谱,道光24年(1844)续修,光绪元年(1875)三修,宣统元年(1909)四修,1948年五修。班次:庆行子德思,文汝通光日,兆朝廷用云,礽迪传书章,乾垣生瑞彩,坤运启祯祥,祖赐勋名大,家承绪业长,银台隆仕籍,绅宦守辰阳,恪绍伦音训,贻谋定炽昌。

黔阳秀州向氏

始祖文皋公,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由江西吉安府宦游辰州,任太守,退居沅陵莲花池,生纯公,纯公生恭浚、哲、文、明、焕、敏、礼,恭敏由溆浦迁居黔阳滩头岩山脚,生二子,长子如梓由滩头迁居安江斗字街,又生五子,湖、海、汉、江、济,第五子通济居秀州,今属洪阳。清光绪是9年(1893)创建宗祠。道光16年(1836)一修族谱,光绪21年(1895)二修,1936年三修,1994年四修。字派:纯恭如通列基勤德通光仕思汝文万必方子正朝邦永世嘉泰昌宏贤克维先泽宗。

黔阳沙湾向氏

始迁祖通海公,字明甫,因兄弟分居而自沅陵迁居黔阳县沙湾乡在头。族人多分布在黔阳县各乡及龙山县镇南坝以及湖北来凤县黄茅坪等地。至1948年,男女丁口万余人。宗祠在沙湾乡在头。

永顺下榔保腊葱洞向氏

元时向孛烁为洞民总管,子世贵,明洪武3年(1370)为长官。

永顺驴迟洞向氏

元时向达迪,为洞民总管。

溆浦向氏

始祖文皋公,原籍江西新建县,南宋孝宗隆兴年间任辰阳太守,因蒙古兵祸,不得归,遂卜筑沅陵狗子潭。子纯公,宋端平中登科甲,为大理寺评事,自沅陵徙溆浦湖铛溪,子孙蕃衍,远则徙居川、黔、粤,近则散居武冈、新化、安化、邵阳等地。自六世始分为浚、清、伯、礼四房。清光绪间建总祠于溆浦。1938年四房合修通谱。各房班次不一,自二十一代起改订新班:派衍从中宪,厚荫延祚长,积德绳乃绪,作善发其祥。孝弟垂彝训,礼义合伦常,同敦亲睦念,左师泽流芳。

麻阳向氏

先祖属江西赵州府乌雅县(瑞金)大田坪左右池塘,明建文2年(1400),自伏波开辟辰河一带,移居辰州府莲花池四方井居住。明永乐元年(1403)大房官正二子君保、君佑移居麻阳三家村;二房官员三子移居黔阳;三房官清二子移居芷江、泸溪;四房官义留居老屋。移居麻阳向姓祖公第五代裔孙分别迁往本县各地和云南、贵州、四川等处。清乾隆34年(1769)修谱议定三家村老字派:官君亚(单)有宋朝祖大正胜可春。嘉庆5年(1800)续议:聪明俊秀,宽裕宏昌,尧舜性德,商周忠良,姬公福善,宣盛祯祥,金枝时茂,玉叶添香,仁义绍述,礼智清纲。

新晃向氏

该族为侗族。自称先祖文皋公,原籍江西泰和,继徙丰城县。南宋乾道2年(1166)官辰州太守,后迁溆浦马底坪,因蒙古出兵而返迁江西,至纯公又迁溆浦,生七子,分居沅陵、黔阳、永顺等地。传六世至元亨公,徙居贵州铜仁,继迁晃州百姓寨。子孙分布于洞坡、伞寨、岑朗、丈溪、步头降等地。

会同向氏

始迁祖德世公,宋时自江西吉安徙居会同。

龙山向氏

该族为苗族,由辰州莲花池经若修、老寨、四川斑竹柯迁龙山,族人分布于蹬上、捞田、庆口

姓氏名称: 曾

拼音: zeng[一声]

序号: 0384

介绍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涌泉西庄村有一支曾氏族人以宋朝曾肇为始祖以曾与达为一世祖其间相差四百年不能续接

介绍文件

介绍文件

曾姓分布

曾姓当代分布

据统计,按人口多少,曾姓为中国第38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 0.49,人口大约有600多万,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福建等省为多。

四川 什邡县,曾姓为该县44大姓的第8大姓;井研县研城镇2382户,10117人中有曾姓族人57户,275人;夹江县 224姓有曾姓。

江西 德安县,曾姓为人口聚居较多的村庄和人口较多的9大姓之一;崇义县 155姓有曾姓;定南县168姓有曾姓。

河南 商丘县328姓、潢川县494姓、西平县302姓、虞城县328姓、息县340姓、太康县467姓、淅川县108姓、林州市321姓、淮滨县207姓、登封县337姓、光山县 334姓、长葛县206姓、长垣县214姓、柘城县235姓、鄢陵县231姓、延津县265姓、新县272姓、夏邑县292姓、扶沟县 279姓、南阳市613姓、商水县281姓、西华县249姓、濮阳县223姓中均有曾姓。

上海 川沙县523姓、嘉定552姓、宝山404姓、金山395姓中均有曾姓。

湖北 红安县239姓有曾姓;汉川县 210姓有曾姓。

海外分布

曾姓族人已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安家落户了。

介绍文件

曾姓起源

曾姓起源

天下一曾无二曾,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鄫(zeng 曾)国太子巫,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圣君夏禹的后代,名副其实的四千年。

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鲁国,其后代为纪念故国以“鄫”为氏,后去邑旁(即“阝”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

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是少有的几个来源比较纯正的姓氏之一,因曾姓先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远祖大禹

1、大禹治水

4000多年前,在我国黄河中游的许多氏族、部落,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很大的部落联盟—— “华夏部落联盟”。

相传在尧作华夏部落联盟领袖的时候,发生过一次大洪水,持续了很长时间。田地被淹没,庄稼被冲毁,房屋倒塌,牲畜死亡。洪水泛滥,逼得人们逃上高丘或山上去找洞穴避难。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们,不少人就在大树上搭起木架巢居。洪水时涨时退,人们根本无法耕种。

有一位名鲧(gun,滚)号若阳的人,是黄帝族后裔,为夏部落酋长,被封在崇(今河南登封崇山附近),为崇伯,赐姓姒。鲧是一个很能干的人,他生性耿直,为人有些恃才自负。

滔滔洪水漫患中原大地,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尧命鲧去治理洪水。

鲧采用筑堤围堵的方法,企图把洪水堵住。这不仅没有把洪水堵住,反而使被堤围住的水越积越多,最后把堤冲溃,大水更加横流泛滥。鲧虽然也辛辛苦苦地奔波了9年,修筑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堤防,但是堵了东边西边溃堤,围了南边北边泛滥,始终没有把洪水制服。这时尧由于年老让位给了舜。舜见鲧治水9年,非但没有成功,反而使人民遭受了更大损失,就革去了鲧的职务。

舜命鲧的儿子禹去继续治理。

禹联合了共工氏和伯益、后稷等许多部落,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放弃了筑堤堵水的办法,改用疏导的办法。他根据地形的高低,疏通河道,排除积水,让洪水顺着河道宣泄,流向大海。经过13年的努力,制服了洪水。人们纷纷从高地上下来,回到平原上。接着,禹又带领人们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化水害为水利,在黄河两岸的平原上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

禹聪明能干,吃苦耐劳,为天下人谋利益,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在外面一共13年,曾经3次经过自己家门,却没有进去看一看。“三过家门而不入”遂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佳话。

大禹治水劳苦功高,得到了各地区氏族部落的拥戴,被尊称为“大禹”,在这些氏族部落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不仅中原地区有更多的氏族部落加入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就是东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苗蛮集团和西北方的羌戎集团中的一些氏族、部落,也先后加入了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夏部落的势力也随之壮大起来。

2、大禹传子

舜年老以后,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到了禹的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已经很大。 按照传统的“禅让”制,禹也事先推荐一个人,即曾经帮其治理政事的东夷族首领皋陶(gao yao,高姚)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不久,皋陶死,禹又推荐皋陶的儿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是,当禹年老死后,联盟部落中各氏族部落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这就是历史上的“大禹传子”。

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3、少康中兴

当启登上夏王宝座以后,首先遭到了一个姒姓部落有扈(hu,户)氏的反抗。有扈氏是族居在夏族中心地区西边的一个大部落,他们的活动中心在今陕西户县一带。启率领军队亲自讨伐有扈氏,最后把有扈氏灭了。其他部落看到有扈氏的下场,没有人再反抗了。

夏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即位。太康是个昏庸的君主。他不管政事,专爱打猎。有一次,太康带着随从到洛水南岸去打猎。他越打越起劲,去了一百天还没有回家。

那时候,黄河下游的夷族,有个部落首领名叫后羿(Y),义),野心勃勃,想夺取夏王的权力。他看到太康出去打猎,觉得是个机会,就亲自带兵守住洛水北岸。等到太康带着一大批猎得的野兽,兴高采烈地回来的时候,走到洛水边,发现对岸全是后羿的军队,拦住他的归路。太康没法,只好在洛水南面过着流亡生活。后羿还不敢自立为王,就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当夏王,把实权抓在自己手里。

后羿是一个著名的弓箭手,百发百中。民间有后羿射日的传说。 后羿开始还只是做仲康的助手。到仲康一死,他干脆把仲康的儿子相撵走,夺了夏朝的王位。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他和太康一样,四出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zhuo,啄)。寒浞瞒着后羿,收买人心。有一次,后羿打猎回来,寒浞派人把他杀了。

寒浞杀了后羿,夺了王位,霸占了后羿的妻妾,并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叫浇(ao,傲),一个叫殪(yi,意)。寒浞怕夏族再跟他争夺,决意要杀死被后羿撵走的相,便派儿子浇将相杀死。

那时候,相的妻子后缗已怀孕在身,见相被杀,就从城墙一个洞中逃了出来。后缗是夏王朝诸侯有仍氏之女,所以逃出后就直奔有仍(今山东济宁)。后缗回到娘家不久便生了个儿子,这个相的遗腹子就是少康。有仍氏因少康是夏后氏之遗孤,对他特别爱护。少康长大后,有仍氏便命他作了牧正,也就是主管畜牧的官。少康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对寒浞 和浇满怀仇恨。

而少康在有仍那里作牧正的事,没过多久就被浇知道了。浇振了亲信椒前往有仍寻找少康。椒还没到有仍,少康得 到了消息,就从有仍逃奔到有虞(今河南虞城)。有虞的诸侯叫 虞思,是有虞氏之后,世代与夏后氏亲善,得知少康是夏相之子,就热情接纳,并命少康作了有虞国的庖正,也就是掌管膳 食的官,而且将两个女儿(二姚)嫁给他,又把纶(今河南虞城 东)这个地方分给他住。在此地,少康有十里见方(一成)的土地,有五百个(一旅)人供其使用。于是,少康便以纶为基础,积蓄力量,暗中收集夏王朝的人,准备复国又安抚在夏王朝中作过官的人。

就在少康准备恢复夏朝的同时,有个逃居在有鬲(li,利,今山东德州)叫伯靡的夏遗臣,也在积极地准备行动。少康与 他联合进攻寒浞。 少康派亲信女艾前去刺探浇的情报,同时派自己的儿子季杼去诱殪。然后,少康亲自率军消灭了浇,季杼的军队灭了殪,伯靡也率领斟灌、斟寻之师讨伐寒浞,攻下了夏邑。

伯靡和夏后氏的贵族们拥立少康继位为夏王,又重新夺回政权,恢复夏后氏统治。史称“少康中兴”。各地的诸侯、方伯得知少康回到了夏邑,恢复了夏禹的业绩,奉祀夏的祖先和天帝,维护了夏朝原有的统治,又都纷纷带着贡物前来朝贺。

夏王少康从小就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流离生活,因此,上任伊始,便恢复管理生产的稷官和管理水利工程的水正,并挑选得力的人选担任这些与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官职。社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王朝的统治也得以巩固。

曾姓的受姓始祖是太子巫

夏朝在少康中兴以后,奴隶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少康分封族人到各地治理。少康的小儿子曲烈,被分封到一个叫鄫(zeng,曾)的地方,建立鄫国。据说,曲烈天生神异,精勤思考,善于制做和改进工具。他制作了木工用来求直角的矩尺;制造了用竹竿木棒做支架的方型鱼网——罾 (zeng,曾);制作了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增(zeng,曾);烧制了蒸饭盛菜用的陶器——甑(zeng,赠);教族人纺织出各种各样图案的丝织品——闻名于世的缯(zeng,曾)。公元前 567年,鄫被莒国所灭,鄫国子孙遂以曾为氏。

少康封给曲烈的鄫地,在今河南方城县北。《国语·郑语》昭注:“缯,姒姓,申之与国也。”缯作为申国的与国,当与其相近。申国在今河南南阳市北,而北面方城县有缯关。

夏被商灭掉之后,其同姓亲族,或被俘虏作了商的臣仆,或被迫向四方迁徙。惟独曾人却留居中原。

周武王灭商后,封鄫为子爵,移封鄫于山东临沂苍山县西北部城。由于鄫国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常常被莒、邾和鲁国欺凌。为了改善同邻近侯国的关系,鄫便与较为强大的鲁国建立了姻缘关系。襄公四年 (前569年),鲁国向春秋霸主晋国要求,愿把鄫国作为自己的附庸国,并代鲁国负责向盟主国提供一部分贡赋。

此前,鲁僖公之女嫁给鄫君时泰,生公子巫。不久,时泰又娶莒女,生子后欲立为嗣,危及巫的地位。鄫国靠近晋鲁的行为,自然受到莒国的反对。同年十月,莒国联合邾国攻伐鄫国,鲁国派大夫臧纥出兵救鄫,结果吃了败仗。次年,鄫人又在戚 (今河南濮阳)参加晋、宋、陈、卫、郑、曹、莒、邾、滕、薛、齐、吴等国的盟会,联合抗楚,鄫国才得到喘息的机会。公元前567年,鄫国因自恃有鲁国作后盾,而怠慢了莒国,莒国抓住鲁国疏于扶助鄫国的时机,一举灭掉了鄫国。

鄫国灭亡之后,包括太子巫在内的臣民,为了生存逃往鲁国居住下来,为表达离开故土而不忘先祖的决心,遂将鄫国的“鄫”字去掉耳朵旁(右耳朵旁为“邑”,古代称国为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便有了曾姓。

少数民族中曾姓:

少数民族中只有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苗族、黎族中有极少数人姓曾。

京族 我国南方一个以海洋捕捞为生的民族,原称“越族”,自称“安南”,其祖先是在400多年前从越南所涂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陆续迁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防城各族自治县的山心、漓尾、巫头、潭吉诸岛上的。曾姓京族居住在潭吉岛、巫头岛上,京族曾姓族人迁入潭吉岛的时间较早,在此已居住8代;巫头岛上的曾姓族人迁居于此稍晚,仅传3世。

满族 今河北省隆化县的中满族有曾姓。

布依族 布依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生息繁衍在黔南、黔西南布依苗族自治州和安顺地区的镇宁和关陵两个布依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和贵阳市郊,属古代“百越”中的一支。镇宁布依苗族自治县布依族中有曾姓。

土家族 在贵州省沿河县土家族有曾姓。

介绍文件

曾姓迁徙史

曾姓迁徙概述

曾姓源于山东,汉代之前未出山东,自西汉开始以山东为中心向周围发散。西汉时曾光徙居长沙(今属湖南),是为长沙房,曾顼徙于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后曾玉、曾(氵昌)分别迁居于冀州(治今河北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淄博东南)。王莽之乱后,曾据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今江西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并以此为中心不断向湖南、福建、广东等地繁衍,曾据也因此被称为江南曾氏之鼻祖。自清代起,曾姓族人开始向台湾及海外迁徙。

春秋时期

曾姓远出于夏禹,到了春秋末年,家族中出了曾点,曾参(宗圣曾子)父子。曾姓族谱中把宗圣曾子作为自己的一世祖。

两汉时期

发祥于山东的曾氏,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时,举族搬迁到了江西庐陵一带。然后,他们又以庐陵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迁移和繁衍,尤其是南方的福建和广东诸地,更是他们向外发展的主要目标,遂使曾姓发展成为南方各地的巨姓大族。

曾氏于东汉时大举南迁。15派曾据率宗族千余人由山东渡江南迁。先居于庐陵吉阳乡,后又迁至莺迁乡。

魏晋南北朝时期

曾参第23派孙曾曜于魏晋时期徙居蜀郡(四川)

隋唐五代时期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江西境内的百姓深受战乱之苦,被迫东向溯章水进入福建的汀州,沿韩江以下而分布于潮州各县。南丰曾氏经江西广昌、石城,到达福建的宁化、长汀、上杭,最后达到广东平远、兴宁、五华以及香港等地。

宋元时期

宋元间曾参五十三世孙曾裕振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居广东潮州府程乡县徐溪乡。

香港新界《曾氏历代宗亲谱》说:“纡淳,官封鲁国公,宋政和壬辰年,徙福建宁化县石壁下居焉。生子仲辉,辉子桢孙、佑孙,因宋元兵扰,不能安居,由宁化徙广东长乐县家焉。”宋末已有曾姓先民到金门居住了。靖康乱时,金门乱世中的桃源,当时梁、傅、曾姓等豪门大族都率众来到岛上开发山海之利,做长居久住的打算。

《江阴曾氏续修宗谱》:“始迁祖孝宽,北宋宰相曾公亮子,自晋江迁江阴”;

《海虞曾氏家谱》:“始迁祖怀,世为晋江人,宋室南渡,自京城迁居常熟。后官至右丞相,赐第县治西衮绣坊。本族一世祖懈,明代自县城迁居东乡二十九都曾家湾”;

江阴《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硅子第三十五世隐自吉阳移家泉州,第四十八世德于明初自晋江移家江阴之南乡,至其孙享禄、良禄之后析为东分、西分,散居于曾村、戈巷、金巷等处。”

江西南丰曾氏迁至润州,《润城西门外曾氏重修族谱》:“一世祖为北宋曾布,崇宁年间出守润州,子孙遂世居之。”

湘潭《淦田曾氏六修族谱》:“始迁祖坟政、如湖、京益,元至顺间自江西永丰县龙潭徙至湘潭淦田。”

明清时期

汉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始迁祖宣杰,明永乐二年自吉水迁至湖南龙阳邑南小塘”;

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第五十六世芝,明永乐至弘治间人,自永丰迁来宁乡,居于麻田”;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谱》:“始迁祖定四郎,明初由江西万载迁湘乡,卜居女句水七里塘曾家边”;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头江房谱》:“圣三郎元季由赣迁湘乡,是为本族始祖。其子镇抚明初徙居邑南黄花韶岭间,卒葬榔山;其子纹禄自榔之神山徙居龙潭头江”;

康熙十年(1671年),政府出台“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中垦者准入籍”的政策,外省移民纷纷迁入四川。曾姓也在其中。

雍正五年(1727年)歉收,由长江水路入川的“楚省饥民”“日以千计”两湖百姓携家眷入川者,不下数十万,这就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曾姓族人也在这次西行之列。

四川富顺《西湖曾氏祠族谱》称:“始祖志诚,元时由赣入粤。始迁祖兰耀、集虞,清雍乾间由广东迁四川富顺。”民国《成都曾氏支谱》记载,仅广东兴宁曾氏就有成都、崇宁、新津、彭县、彭山、嘉定、犍为、华阳、金堂、仁寿等地;民国《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说,广东长乐曾氏分别迁往简州、金堂、成都、华阳、新都、新繁、资阳。

迁入台湾

曾姓迁居台湾是在明末,最早到台湾开基立业的曾氏先人是漳州府海澄人曾振吻,他在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便到台湾开垦了。

曾姓大举移居台湾却在清朝,从清康熙到光绪年间曾姓入台者30人:

康熙年间,一人与许姓合垦新竹县香山乡(今归新竹市),一人到今彰化县竹塘乡开垦;

康熙末年,曾机禄、曾瑞文入垦深耕堡(今新化县沙山乡);

康熙雍正年间,曾某与邱、乌二姓,合垦屏东县车城;

雍正三年(1725年)福建南安(今属福建)人曾才开垦大棣榔堡溪南庄;

雍正五年(1727年)广东陆丰(今属广东)人曾国鹄入垦竹北二堡圆山(今新竹县红毛乡);

雍正初年,曾某与巫、何二姓开垦猫罗堡柳树林庄、登台庄;

雍正年间曾某与许、叶二姓合垦今新竹县香山乡社寮角、下厝角、香山;

乾隆六年(1741年)漳州(今属福建)人曾合记入垦今台北县新店镇(今新店市)顶城里;

乾隆八年,广东人曾某与广东人赖、曹、温三姓,福建人田、庄二姓,开垦苗栗二堡通霄庄(今苗栗通宵镇);

乾隆三十年,同安(今属福建)人曾某入垦今台北县八里乡埔头村;

乾隆四十年曾某与何、巫二姓合垦今台中县东势镇;

乾隆四十一年泉州(今属福建)人曾壁章开垦今台北县林口乡青湖村中湖;

咸丰六年(1856年)广东人曾宣再与钱、詹、黄三姓合垦今新竹县横山乡田寮村;

光绪二十年(1894年)曾干运入垦新竹县宝山乡。

迁徙台曾姓族人的籍贯

迁徙台曾姓族人以福建、广东居多,多系龙山派苗裔。

新竹县竹北乡莰顶曾氏的祖先,就是第67派裔孙,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自福建同安渡海入台的。

台北县曾氏,亦出晋江曾氏。桃园新屋乡永安村曾氏,则来自广东陆丰县,自武城繁衍而来。

迁徙台曾姓族人的分布

迁居台湾曾姓族人的聚居地看主要在新竹、南投、台南等地

晋江新市武城曾氏迁往台湾府、承天府、盐水港鱼寮庄(今属新竹市)、竹堑、彰化、淡水(今属台北县)、大坪庄、东螺、澎湖屿、浯岛;

晋江畲店曾氏迁往咬狗竹、盐水港;泉州龙笋曾氏迁往彰化城内、府城等。随着当地曾姓居民的增多,随之也出现了以曾姓命名的自然村,在台湾彰化县秀水乡有曾厝村,田尾乡有南曾村、北曾村,在基隆市中山区有曾仔寮、曾厝等。

民国四十二、三年间(1953--1954)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对台北、基隆、台中、台南、高雄5市,阳明山一特别区,及台北、宜兰、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彰化、台南、屏东、花莲、澎湖11县所作的调查表明,除桃园、云林、台东、高雄4县外,全省住民828804户中,有曾姓12002户,占全部户数的1.45,居全省737姓的第16位。

移居海外

福建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民国三十七年重修)载:108名族人移居南洋,

晋江《武城曾氏宗谱》载: 34人到海外谋生。

安海《武城曾氏族谱》载:“应助,明威将军,生于顺治己丑年(1649年)五月二十八日,卒康熙乙亥年(1695年)十月初四日,旅葬安南国(今越南)”,

《武城曾氏宗谱》记载有的毓萱、毓应、毓蒲、毓宁4人:

毓萱,字秉可,号仕受,生康熙戊戌年(1718年)九月十九日,……少游东瀛……;

毓应,生雍正五年丁末(1727年)二月廿二日,往番邦;

毓蒲,生乾隆丙辰年(1736年)七月初九日,往暹罗;

毓宁,生雍正壬子年(1732年)九月初八日,卒乾隆甲寅年(1794年)七月十三日,葬在暹罗。

安海《武城曾氏族谱》有坤观、衍国两人:

坤观,字贻地,生乾隆乙酉年(1765年)十月十四日,卒乾隆辛亥年(1791年)六月初十日,殁于吕宋;

衍国,号怀远,生于雍正丙午年

(1726年)八月十八日,卒于乾隆乙酉年门765年)九月廿九日,殁葬吧地。

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载:

传龙,生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年)正月初二日,往南洋。子纪炉、纪案、纪坛均在南洋;

传挺,生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年)七月二十日,在南洋。配连氏,生光绪十七年七月初十日,在南洋。子纪照、纪饯、纪墀均在南洋;

纪巩,生宣统三年辛亥(1911年)九月二十二日,往南洋。配陈氏,生宣统二年庚戌五月初十日,卒民国二十四年乙亥(1935年),葬南洋麻坡沙仑永德公冢山;

纪烈,生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年),民国十七年(1928年)因匪乱,携妻徐丽,子广坡、广闯、广切、广苔、广锡等人往南洋拉美士。夫妻卒葬南洋,子孙现在拉美士;

广听,生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年)八月初七日,往南洋。配陈氏,生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九月初五日,卒民国十六年丁卯(1927年)四月二十九日,葬南洋麻坡沙仑永德山公冢;

昭美,字口焕,生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年)九月二十八日,卒葬南洋。配黄氏,生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年),卒民国十八年己六月初九日,葬南槟榔屿眼唐。

晋江《武城曾氏宗谱》载:

庆(亻平),生于民国九年庚申(1920年),卒1978年戊午三月十一日。配缅甸仰光口氏,子五,长台升,次台金、三台前、四台源、五台江。合家现住在仰光。

从侨居的地点看大部在南洋,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柬埔寨、缅甸、越南等地都有曾姓族人定居。

曾姓族人已开始向世界各地播迁,到目前为止,除大陆、台湾以外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曾姓族人的足迹。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曾姓家谱介绍

曾姓家谱介绍

曾姓的最早家谱修于何时,已无从可考,《宋史·艺文志》记载的曾肇的《曾氏谱图》一卷,算是曾姓的最早族谱了,该谱已佚。

现存族谱大都是明以后所修;从地域上看包括安徽、湖南、福建、浙江、广东、广西、山东、四川、湖北、江苏、江西、香港、台湾等地区,尤以福建、广东、四川、江西为多。

其体例大多采用前序、后跋、中正文的体例,分别阐述修谱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谱系、族规家法、宗祠祭祀等内容,其中尤以谱序最具影响和家族特色。

另外,修谱往往都要请学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明代刑部尚书何乔新都曾为曾姓族谱作序。

家谱文件

曾姓家谱文献目录

曾姓家谱文献目录

曾姓家谱一:

《温陵曾氏族谱》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兴宁曾氏族谱》

广东梅县《曾氏族谱》

香港新界《曾氏历代宗亲谱》

晋江《武城曾氏族谱》

《清源曾氏族谱序》

福建《上杭曾氏族谱》

《江阴曾氏续修宗谱》

《海虞曾氏家谱》

汉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谱》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头江房谱》

湘潭《淦田曾氏六修族谱》

四川富顺《西湖曾氏祠族谱》

福建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民国三十七年重修)

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安海《武城曾氏族谱》

曾姓家谱二:

曾氏宗谱口口卷 明隆庆活字印本 北京大学卷)

(安徽旌德)旌阳曾氏宗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昌期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崇本堂活字本四册北图

(湖南湘潭)石莲曾氏六修族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曾自通、曾海南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追远堂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河北大学

曾氏(族谱)世系表不分卷曾水照 1976年铅印本 精装一册 北文献会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曾氏族谱人事编、谱系编不分卷 游有财 民国1971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 精装一册 北文献会 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间刊本 福建师大

注:谱始修于清嘉庆十一年曾毓樽、曾衍泳

(福建古田)曾氏家谱续修 (清)曾新修四年(1907)稿本 一册 福建图

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达文 清光绪—一册 哥伦比亚大学

海虞曾氏家谱六卷 曾达文民国十三年清光绪三十十年活字本铅印本

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附 曾传着 清光绪二十六年活字本 十四、十六册 哥伦比亚大学

(广东潮洲)潮郡九邑曾氐宗祠祠簿一册 (清)光绪十七年曾董理等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刊本 广东汕头市档

(广东兴宁)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庆良 民国十三年油印本 一册 广东兴宁、日本静嘉堂

(广东)蕉岭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郯重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广东中山图 注:版心作《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广东)梅县曾氏祠不分卷 (清)曾祖禹、曾景行纂修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序刻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封签作《梅城凤尾阁曾氏大宗祠谱》

(广东)南海曾氏家谱不分卷绪三年(1877)钞本 广东中山图

(广东)南海曾氏族谱不分卷绪五年(1879)刻本 广东中山图 (清)曾梦鸿等编 清光 (清)曾毓郯重修 清光注:版心作《武城曾氏重

(广东潮洲)潮安敬慎堂曾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曾清河修 民国十八年(1929)石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广西容县文管 注:残存本载有山东嘉祥、湖南宁乡、广西容县三地曾氏

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氏族谱编委会 1971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 精装一册 国史馆 附注曾氏裔孙谱系

(福建)长乐县感恩村曾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曾尊椿等修 民国十九年(1930)长乐曾氏石印本 四册 哈尔滨师大、福建图 注:清乾隆四十六年曾承苞始修

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达文 清光绪二十年木活本

一册 哈佛大学

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 曾传着 1967年影印本

哈佛大学

曾氏族谱不分卷 游有财、曾氏族谱编辑委员会年铅印本 一册 哈佛大学

(安徽黄山)太

分类:  百家谱

谱名: 安徽太湖《朱氏宗谱》六卷首二卷

 书名据版心、书签、书名叶题

版本堂号: 民国六年白鹿堂木活字本

册数: 八册

修纂者: 朱文忠主修

开本: 长264厘米、宽168厘米、厚96厘米

目录: 卷首上圣谕、诰勅、婺源茶院世谱系、修茶院世谱训、集族讲谱说、文公格言、文公家训、迁居告家庙文、赠官告皇考文、祭造远祖墓文、归新安祭墓文、复黄勉斋叔代聘启、致仕告家庙文、松公迁墓记、告考妣文、祝孺人圹记、冠字元晦祝文、文公传、历代源流世系、婺源茶院至和州世系、德真公下支世系、学禄公支下世系、学寿公支下世系;卷首下目录、旧序跋、谱引、新序、修谱派行名次;卷首二(即卷一)谱论、谱式二十八条、凡例、家训、家规、列传;卷二至六世系、家礼仪节、山图、契传、捐约、议约、收谱字号。

迁徙经过: 始祖德真,贡士,仕宣州教授,明初自吉水县迁江西德安县。至十世,希真,字茂卿,清顺治年由西同迁太湖白洋保,卜居黄泥坂;希奎,讳胜魁,字明溪,居太湖;希斗,字任吾,同兄同居太湖。此即三大房所修。

排行:  德泽绵远学 胜孟宗知希 必发可兆名 忠文起家声

 礼乐从先进 诗书裕后昆 前贤宏矩笵 奕禩懋奇英

历修年代: 清乾隆癸丑创修,道光己亥二修,同治丙寅三修、光绪丙申四修,此为五修。

赏析: 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济慈”的现代著名诗人朱湘及其父朱延熙出于此族,为奎公孙发显支下。延熙为十六世,文同(即朱湘)为十七世。

 朱延熙,生于咸丰二年,字季卿,号益斋。光绪丙戌年进士。长期供职于翰林院,直到五十岁,才结束翰林院的生活,调任湖北武昌盐巡道,不久又调往湖南辰州盐巡道,是张之洞的下属。朱延熙在家时,娶同乡余可行的女儿余氏为妻,生育一男二女,光绪十五年余氏不幸病故。朱延熙继娶湖广总督张之洞之弟、湖北候补知府张之清女,朱湘即为张氏所生。

 朱湘(1904—1933),字子沅,一生致力探索中国新诗创作和外国诗歌的译介,提倡诗歌的“形式美”。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人称“清华四子”之一,享有诗名。1926年与人合办《晨报诗镌》。1929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执教于安徽大学。朱湘为人外冷内热,性情孤傲、倔强,一生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离开安大后,南北奔走求教职未果,心灰意冷,1933年12月自沉于南京采石矶。年轻的朱湘一生只活了29岁,他以杰出的诗歌、散文成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济慈”。

 主要作品有诗集《石门集》,散文书信集《中书集》、《海外寄霓君》等。

 关于这部家谱,余世磊在《朱湘的前十一年》《朱湘与二嫂薛琪瑛》、《以讹传讹——朱湘研究的几处硬伤》中均引用过这部家谱,以此考证了不少外界不实的传闻,由此认为这部《朱氏宗谱》“非常珍贵”。事实也确是如此,这部在朱湘生前所修的家谱当时仅不过印了二十八部,流传至今存世自是更为稀少,抛去资料性不说,仅以物以稀为贵来衡量,也是极珍贵的。

分享:

项家家谱 项蕙旻 项依莹 项芳旻 项慧琪 项绮慧 项瑜旻 项志瑜 项志鑫 项云婷 项宸振 项琦毓 项雅婷 项宸振 项新佳 项鑫佳 项怡人 项宣懿 项宣怡 项芳旻 项宣钰 项宣翌 项宣妤 项辰震 项小雅 项立扬 项新洲 项立扬 项丽云 项丽云 项丽云 项导 项博远 项楠 项导 项东 项博恩 项博文 项子瀚 项禹杭 项帅 项子瀚 项博远 项小寒 项雪寒 项小寒 项炜 项伟 项钰恒 项文征 项昭舰 项羽 项晨宇 项晨瑜 项晨嵛 项晨昱 项晨羽 项晨迂 项晨嵛 项永林 项羽 项俊逸 项洁琼 项科 项涛女 项巍 项国豪 项宇恒 项冬 项羽 项淼晓 项莉乔 项硕娴 项千格 项星博 项华清 项华东 项赛特 项海波 项建人 项奕涵 项玲 项江书 项长青 项永 项心悦 项永 项如刚 项晟 项晟 项晟 项晟 项喜萍 项博远 项子瀚 项妃 项菲 项霏 项斐 项斐妃 项妃斐 项往 项尚 项尚斐 项裳斐 项裳 项觞 项向 项像 项午 项之午 项翔 项斐翔 项妃翔 项翔妃 项翔斐 项香斐 项香妃 项湘妃 项湘斐 项春华 项羽 项威淋 项海波 项海波 项小娇 项凤娇 项泽宇 项小娇 项子琪 项安琪 项思琪 项文琪 项诗蕾 项雨琪 项思琪 项静怡 项如柯 项子烜 项志烜 项心琳 项子琪 项温然 项安琪 项子琪 项安琪 项心琳 项依琳 项子琪 项雨琪 项静怡 项柯然 项诗琪 项思琪 项依琳 项茹柯 项如柯 项怡宁 项文清 项湘群 项金火 项金 项振萍 项瑶 项瑶 项英埔 项松茂 项英埔 项柯 项柯 项柯 项柯 项恩桀 项梅 项韦佑 项兰珍 项兰珍 项怀成 项双双 项莺瑛 项中潜 项童舒 项中浅 项华松 项德晶 项童舒 项泽龙 项乙玲 项爱妮 项明生 项军锋 项莉 项瑛 项家泉 项小东 项小东 项军 项英强 项印祯 项韵祯 项军 项泽龙 项子汝 项诗涵 项舂洋 项舂洋 项英 项羽 项志周 项瑛 项筱虔 项晓前 项信民 项婧 项莹 项颖 项士群 项韵谖 项小唉 项小鸥 项力敏 项士群 项鹰 项茵 项艳 项军强 项杨 项丰林 项俊杰 项俊杰 项青 项宸振 项墨然 项伟 项宸振 项青 项菲然 项斐然 项二卫 项青 项少龙 项诗涵 项士萍 项盈飞 项玮 项令宇 项宗强 项菲 项维治 项菲 项羽 项德晶 项军锋 项德晶 项军锋 项德亮 项小燕 项家怡 项斐然 项墨然 项秀平 项秀平 项伟豪 项俊杰 项萱凝 项豫址 项佳颖 项轩 项轩 项琳渲 项琳渲 项琳凝 项琳泞 项琳燕 项凝琳 项泠淋 项凌凝 项

清河张氏支派可有德振家申文学远兴字辈

每个地方的张氏字辈是不同的,以下仅为参考:张氏通派字辈:“立志守先泽逢时耀盛名人文思蔚起华国振家声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宾务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