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韦氏农民说自己是韩信后代,韩信真有后代?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2收藏

广西韦氏农民说自己是韩信后代,韩信真有后代?,第1张

他是淮阴(江苏省淮阴县)人,当时他作为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南征北战,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霸王项羽的楚军,无一败绩。

韩信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并成长为一名开国功臣。

尽管韩信有这段辉煌的人生轨迹,不过他由于功高震主,最后还是遭到了汉高祖刘邦的猜疑。据《史记》记载,刘邦的老婆吕后乘机与丞相萧何谋划,把韩信抓起来杀掉,还诛杀了韩信三族。

韩信这位古今少有的常胜将军与开国功臣,最后在晚年时候被刘邦处死,着实令人感到惋惜。

2000多年以来,历代的人们都以为韩信已经绝后,事实难道真的如此吗?但令人宽慰的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非常幸运的是,当时韩信的一位门客将他的幼子带走,因此躲过了一劫。当时这位名叫韩修的幼子还没有长大成人,父亲便遇害,他从此成为了孤儿。

在当时那个特殊的时代,只有南越国保持着一定的自治,因此只有在那里可以保证韩修这位将门之后生存。韩信的一位门客便将韩修千里迢迢带到了南越国生存了下来。

在韩修成年之后,他迎娶当地女子开枝散叶,同时也让韩信的血脉得以延续下去。

这段历史直接导致今天很多两广一带的老人自称韩信的后人。据这些老人讲述,当年为了避免被他人告发,韩信后人还将自己的姓氏改为“韦”,因此在西南地区很多的韦氏宗祠中,都可以看到韩信的雕像。“韦”这个家族在隋唐时期便已经成为当地一个非常有名的大家族。

如今,“韦”这个家族的族人已经遍布西南地区,甚至在东南亚还能看到这些身影。很多人“韦”姓人甚至将自己的姓氏重新改为韩,还修韩式家谱,以此来祭奠自己的先祖。

对此,有的人说:“他们显然是在作秀”。但这些人没考虑过,对于中国人来说,祖先可不能随便拿来开玩笑的,更何况人家还有家谱为证。

如今,韩信后人们依旧坚持祖先定下的规矩,那就是不反叛、不独立,所以“韦”这个家族在两广一带延续了一千多年。

韩信死了以后,萧何是怎么对待他的儿子的?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6年),韩信被吕后及萧何杀害与长乐宫钟室,随后被夷三族。两千多年来,无数人对这一位“战神”之死感到惋惜,然而在明朝,广西却有人自称为韩信的后人,并拿出秘传的萧何写给南越王赵佗的密信以及赵佗赐给韩信后人的铁券,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韩氏孤儿

明末文人来元成写过一本名为《樵书》的笔记,他在里面详述了韩信后人的故事:当韩信已经被杀,并要被夷灭三族之时,有一位韩信的门客偷偷将韩信三岁的儿子藏匿起来。风声过去之后,这位门客找到了萧何,充满愧疚的萧何悲感流涕,于是写了密信送给南越王赵佗,将韩信之子托付给他。赵佗向来对韩信非常看重,于是欣然接下这个任务,并赐给韩信之子丹书铁券。韩信之子从此定居在广西,并取“韩”字之半,以“韦”为姓,韩信的这个儿子,名为韦天贡。

后世记载

他们自称韩信后人

除了来元成的《樵书》,民国时期的《淮阴志征访稿》也曾经写到广西有一位姓韦的土司家族一直供奉韩信,并将他作为韦氏的始祖,他们的祖祠从汉代建立,世世代代从未间断。他们家中还保存有当年萧何写给赵佗的信件以及赵佗赐的丹书铁券。而现在仍有大量的广西韦氏自称韩信的后代,在清朝时甚至有很多人迁到山东一带,并且复姓为韩。

靠谱吗?

其实《淮阴志征访稿》中记载的故事基本上是脱胎于《樵书》,所以只能当做孤证来看待,信服力并不是很强。而且当年韦姓土司所保存的丹书铁券以及信件早已不可寻觅,更为韩信后裔的考证增加了疑点。

另一方面,明清时期所修的家谱多有“攀龙附凤”的嫌疑,可信性更是大大降低。

不管怎么说,韩信的一生充满传奇,他从一个衣食不保的市井少年,忍受羞辱与埋没,最终成为名传千古的传奇“战神”,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这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明白的,亲如果想要了解韩信的话,你可以去读读相关的史书: 《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也可以看看历代学者对韩信的讨论等等。当然史书不等于真实的历史,这个就要见仁见智了。

关于韩韦二姓同源的事,这里简单说一点——

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记有:“萧何匿韩信子于南粤,取韩之半,改为姓韦”。

另外又有何、麦等姓氏亦源自韩信之说,这不仅流传于民间,还见诸相关姓氏宗谱。

关于卓姓,传说韩信为吕后所斩,汉相萧何为保全当年患难之交的血脉,曾把韩信的两个儿子藏匿粤中。为了安全起见,让孩子改名换姓,将原来姓氏之“韩”字分拆为二,一为卓姓,一为韦姓。起源于韩姓的卓氏目前主要分支于广东、四川等地。

关于何姓和麦姓,传说韩信遭吕后谋害累及九族,其子嗣、族人四散逃命。逃难途中,有的因渡河幸免于难者,遂以同音字“何”为姓,称为何氏。有的因躲入麦田幸免于难者而易韩为麦姓,称为麦氏。民间因此又有韩、何、麦三姓同宗之说。

江西临川何氏宗谱记载:公元前196年,吕后诬诛开国功臣韩信,信子逃一河边芦苇中得救,遂改姓何西进皖繁衍出大族。之后,其中一房入闽生息。数百年后又一支跋武夷涉盱江迁赣成一望族。其家谱的《表派字句》是:“一自韩原衍,江淮起大家。谏台培柏树,官阁植梅花。礼乐千秋盛,诗书百代华。传来真可颂,留与后人夸。”

但是,这种说法还是缺乏史料佐证的,换句话说,韩信有后的说法尚无凭证,有可能是后人惋惜一代英烈,编造故事聊慰遗憾而已。

兵仙韩信,为刘邦打下大半壁江山,而后被刘邦借吕后之手,以谋反之罪,残杀于长乐宫钟室,并被夷三族,满门诛灭。但如今,在广西一带,很多韦姓人士以韩信为祖先,自称韩信后代。这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京兆堂《韦氏族谱》的记载,韩信被灭三族当时,膝下一个幼子才三岁,被门客蒯通藏了起来幸免于难,后来托付给萧何。萧何修书一封让人带幼子到南越,叮嘱南越王赵佗收养。为了避免刘邦追捕,去韩姓一半改为韦。此后韩信后人在桂地得以延存,并开枝散叶。

韩信被杀剧照

然而,祖宗不是可以乱认的。现存的族谱都是明清朝修订的,其中牵强附会的不少。明清朝之前的族谱,已经踪迹难寻。而历史上屡次姓氏大普查,并没有韩信后代的任何信息。记载韩信有后代的《峒溪纤志》、《滇南新语》等书编撰于清代,而且不是史书,并恰恰是韩信所在朝代的《史记》、及后来的信史《汉书》证明了韩信被灭族。

韩信

当时的情况,在韩信面前,萧何和刘邦是绑一根绳上的蚂蚱,萧何与韩信尿不到一壶。韩信被萧何设计诱入长乐宫,对萧何恨之入骨,怎么可能托孤与他?同时,赵佗与韩信没有交情,不会收养韩信的儿子。更何况,赵佗怕汉朝怕到死,天天担心汉朝举兵南下将南越剿灭了,不敢得罪刘邦。在汉武帝灭南越后,也没有发现韩信后代的遗迹。再说门客蒯通,据史书记载,劝说韩信称王无果之后,两人便不再联系,蒯通此人,韩信手下的打工仔而已,远谈不上忠心,后来换了曹参当老板,一样美滋滋。

综上所述,韩信留下后代,只是某些人攀附的结果,或者是大家期盼一代将星血脉流传的虚望。

  韩信有后代,叫韩潆 ,又名韦天保 。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说:“汉朝初年,刘邦部下的大将韩信的儿子韩天贡逃难到广西,为了掩人耳目,避免杀身之祸,把韩姓改为韦姓,后来韩信部下有广西人,也都改为韦姓。”。在广西性韦德大多数都是韩信的后代。

  汉初韩信之后裔,为避难简改为韦氏。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韩信一族险遭灭门之灾,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儿子送往南粤(今广东、广西一带)躲避,韩信的儿子为了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关中。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于是,刘邦遣张良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

  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借口韩信谋反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

广西韦氏农民说自己是韩信后代,韩信真有后代?

他是淮阴(江苏省淮阴县)人,当时他作为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南征北战,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霸王项...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