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山东青州府益都县沙岗村沟南崖刘姓人,明朝时迁入枣强。
青州目前辖境内的刘字村庄{仅供参考,沙岗村以及沟南崖这个地名在益都县(含今青州、淄川、张店、临淄)境内没有查到}
1 刘早,益都街办(原东高镇),东高村东南4公里。《刘氏族谱》称,明洪武年间,刘孝所从河崖头(即今大河崖,东高村东4公里,刘氏明洪武年间自枣强迁至益都立村于此)迁此立村,以其父刘藻称村刘藻庄。清光绪《益都县图志》称北部为刘藻庄,南部为南刘藻庄。后合称今名。“早”系“藻”的谐音。
2 刘店,益都街办(原东高镇),东高村东南4公里。明初有刘姓居住,称刘家镇。明中期又有刘姓迁入,开店于道旁(旧有南北交通要道经此),村名演称刘家店。1962年后称刘店。
3 刘家庄,益都街办(原东高镇),东高村东北05公里。相传,明代前刘姓立村。
4 刘辛,东夏镇苏埠屯东15公里。明万历38年刘姓自老刘庄迁来立村,名刘家辛庄,1949年后演化成今名。
5 老刘,东夏镇苏埠屯东2公里,弥河西岸。明初刘姓自枣强迁来,村名刘家庄。后迁出之刘姓称此村为老刘家庄,简化为今名。
6 大兴刘,谭坊镇谭坊村北3公里,弥河东岸。《刘氏族谱》称,明洪武初年,刘姓自枣强迁至益都城东北琪山(今香山)北麓,弥水东岸立村。取吉祥意,名大兴刘庄。后因隔河有老刘家庄,亦称此村为小刘家庄。1982年,复称今名。 村中抗日名士:刘连登。
7 兴刘,高柳镇高柳村东南1公里。《刘氏先茔碑》载,明嘉靖年间,刘氏迁此立村,名小刘家庄。民国初,取兴盛之意,改称兴刘村。
8 东刘镇,谭坊镇谭坊村北4公里,弥河东岸。明初,有白姓居此,村名白家集。《刘氏族谱》载:清顺治八年,刘姓迁来,其族兴旺,村名改为刘家店。清康熙44年改为刘镇。因本市邵庄镇(原普通镇)有村同名,1982年改称东刘镇。村中名士:刘士俊。
9 刘晨,谭坊镇谭坊村东北4公里,新康河东侧。明初刘姓、陈姓迁此立村,村名刘陈庄。后陈姓无,村名演化为刘晨家庄。民国年间一度称刘晨仙庄,旋即称今名。
10 刘镇,邵庄镇(原普通镇),普通村东南2公里,胶济铁路南侧,青州-济南公路北侧。明代前,已有刘镇庄。明初,又有刘氏迁入,其族谱记载:刘氏自洪武年间由冀州枣强迁至青州府……刘相居刘镇庄,后演称刘镇。村中名士:刘玉淇,1919年创办刘镇小学,益都县知事赠“兴学育才”匾额。
11刘义型,黄楼镇黄楼村西南3公里。《刘氏族谱》称,明天启二年,弥河西大张冀庄刘义型迁此立村。以人名立村。
12 刘君台,谭坊镇宋池东3公里,尧河西侧,与昌乐县接壤。《刘氏族谱》称,明初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寿光县侯镇(今寿光市侯镇),后有一支转刘家庄(今西镇武),第六世再迁至此。村名传为因秦末刘邦再次筑台而得,不可信,疑因人而得名。来万成子玉(善)祥(广)永(守)君(洪)。青州市(原益都)谭坊镇刘君台村刘氏。
13 刘胡同,东夏镇刘胡同(原镇政府所在地),羊临公路穿村而过。明代以前建村,旧名崔家胡同。《刘氏族谱》称,明中叶刘姓因“花马军变”自河北流离青齐城北二十里张准社。后无崔姓,改村名为刘家胡同。后简称刘胡同。
14 刘家厂,东夏镇309国道北侧。明代前,林姓居此,村名林家庄。《刘氏族谱》称,明洪武年间,刘姓自枣强迁来,遂改为刘家庄。传村有大户爱习武艺,建跑马场,村易名为刘家场,后演化为刘家厂。清光绪《益都县图志》称今名。
15 刘家屯,何官镇何官村东南25公里。《刘氏族谱》称,清雍正年间,刘温自阳河里迁来立村。(备注:1935年以前,此地区属于寿光县辖境)
16 刘家坡,何官镇何官村东北25公里。《刘氏族谱》称,刘氏于道光30年,由寿光刘桥村迁来立村。以姓氏取名刘家坡。(备注:1935年以前,此地区属于寿光县辖境)
17 刘家庄,青州新西环路南段,琵琶水库南。明代刘姓立村。据清康熙六年立《刘氏墓碑》载:吾族大明成化间,由河北彭城迁淄江(今淄河),又六载,遂迁郡城西。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载:附郭乡东约刘家庄。回族居民约占全村居民15%左右,以杨姓为主。
18 刘家庄,高柳镇朱良村东北3公里,北阳河东岸。《刘氏族谱》称,清康熙三年,刘姓由纸房(高柳镇朱良村东北3公里,北阳河东岸。《刘氏族谱》称,明洪武三年刘氏迁此定居,时称纸房村)迁此立村,以姓氏取村名。
19 刘家庄,谭坊镇郑母村西南3公里,与临朐县接壤。《刘氏族谱》称,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以姓氏取村名。清光绪《益都县图志》称刘家庄。
20 刘家庄,弥河镇镇驻地东南3公里,羊临公里西侧。原为紧邻的三个村(刘家庄、半壁店、邸家庄)组成,1988年三村统称刘家庄。《刘氏祖茔碑》载:明洪武初年,始祖刘德成由枣强县南门里迁来立村,取名刘家庄。
21 刘家庄,王坟镇王坟西25公里,博临公路南侧。村落较小,不足百人。清雍正年间,刘姓自新城县刘家崖头迁来立村,以姓氏取村名。
22 刘家庄,王府街办观音沟村西4公里,青州-文登镇公路经此。《刘氏墓碑》载:刘姓明初自枣强迁此立村。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载:“乐善乡西约刘家庄”。
23 刘家河,何官镇西南,茅津河北侧,东青高速西侧,紧靠马氏路。《刘氏族谱》称,刘氏明末由石塔(高柳镇石塔念作da村)。因位于河道转弯处,取名刘家河圈。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记作刘家河。现简称刘河。
24 刘家巷,现不存,原位于镇武庙街东侧,人民医院南(今此地已建设为宋城一部分)。清初刘姓来此定居,户族繁衍,分居建房形成此巷,故名刘家巷。
25 刘家崖(念作yai),王府街办莲花盆南1公里,胶王路南侧。《刘氏族谱》称,刘姓明初自枣强迁此立村于土崖上,故名。
26 中正刘,王府街办莲花盆东05公里,胶王路南侧。刘氏《修茔碑记》载:刘氏自山西洪洞迁此立村。初名刘家庄,后因南依中正山,改称中正刘。另,延庄,顶子。中正刘向南邻村,此二村刘姓传承为,中正刘刘姓迁入延庄,延庄刘姓迁入顶子。
27 刘福庄,王府街办五里堡西南3公里。据《故彭城郡刘府君墓志铭》载:东晋徐州人刘氏在青州做官,死后葬此,雇佣佃户种祭田,渐成村落,故名刘府庄,后演称刘福庄。
28 刘家大路,黄楼镇黄楼村东45公里,胶王路北侧。《刘氏族谱》称,刘姓明初自枣强迁发青州府益都县东三十五里琪山(今香山)刘家庄。数世后,又有人迁此定居,因村后有安丘通青州的大路故名大路刘家庄。清光绪《益都县图志》亦称大路刘家庄。后演化成今名。
29 刘家马庄,邵庄镇石家车马村东3公里,与孟家马庄合称刘孟马。《刘氏族谱》称,刘姓明初自枣强迁马庄东北定居,故取名刘家马庄。
30 大刘家庄,黄楼镇杨家庄西2公里,胶济铁路南侧。元代就有村落,名孙孟庄,以姓氏命名。明初,刘姓自枣强迁来,渐成为村中主要姓氏,该村名为刘家庄。因地处土岭上,又称土岭刘。后因与小刘家庄区别,故称今名。
31 小刘家庄,黄楼镇杨家庄西1公里,胶济铁路南侧,弥河北岸。明代以前称许家庄,刘姓于明代中期自大刘家庄迁来,与之对称,故名。
32 大刘家庄,弥河镇石河村东08公里。明天启七年《刘氏宗族碑》载:刘姓原系兖州府之东阿县人,始因元明之乱,避兵迁居于此,迄今二百余年一十有代矣。明洪武之年世居石河之北,初称刘家庄。清咸丰初年,刘姓分支在其西另立一村,为沙刘家庄,此村称东刘家庄《临朐续志》称此名。1945年重归益都后,易名大刘家庄,简称大刘。
33 小刘家庄,弥河镇石河村东05公里,羊临公路东侧。清咸丰初年,刘家庄刘姓第12世西移立村,因靠近沙金桥,取名沙刘家庄,也按方位称西刘家庄《临朐续志》称此名。1945年重归益都后,易名小刘家庄,简称小刘。
34 大桥刘家庄,弥河镇石河村北05公里,羊临公路西侧。明初,刘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刘家庄《临朐续志》称此名。后因靠“五井各社入郡大道”的永济桥,演称大桥刘家庄,简称大桥刘。
35 山前刘,谭坊镇郑母村东北3公里,香山西麓。《刘氏族谱》称,刘姓明末自镇武庙村迁此立村,村名刘家庄子,因在香山前,1949年后称今名。
36 小刘家庄,东夏镇刘胡同村东北2公里。相传,刘姓于明代以前就已立村,清光绪《益都县图志》称小刘家庄,简称小刘。
37 小刘家庄,青州新东环路东侧,胶济铁路北。《刘氏族谱》称,刘姓洪武年间自洪洞县迁此立村,以姓氏取村名。
38 西台后,何官镇何官村西南2公里。为台后刘家庄、台后陈家庄合并。《刘氏族谱》称刘氏洪武二年自枣强迁此定居。
39 香店刘,高柳镇高柳村北3公里。明嘉靖初,刘姓由北石塔迁此立村,取名刘家庄子。清乾隆年间,刘姓在此开设香店,又称香店刘家庄子,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记作香店刘家庄。后演称香店刘,今称香店村。
40 北石塔,高柳镇高柳村西北3公里。《刘氏族谱》称,刘氏自洪武四年自枣强迁此立村。相传,村南旧有古寺、石塔,因村在其北,故称北石塔。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记为北石达。
41 阎刘,弥河镇北2公里,羊临公路旁。《刘氏族谱》称,刘氏自洪武三年自洪洞县迁至东阿县子路村,童年又迁此与阎姓立村。故取名阎刘。
42 行山庄,谭坊镇东南1公里,胶济铁路南,新康河西。清末建村。原为临朐县行山庄钟姓地主的佃户村,后以地主的村名命名,称今名。别名,刘家庄子。
另,东刘井,西刘井,中刘井,原为流井演化为刘井。无刘姓。
以上为目前青州市含“刘”字的村庄源流,其他有刘姓村庄继续待查证。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下令剿灭河北的蛮族,“赐姓朱氏,名字相传”(《明太祖实录》卷1),这个姓朱的家族被称为明朝的永乐大明朱氏。
根据《明史》中所载和朱氏家谱记载,朱氏家族当中的祖先,最早是一个姓韩的人。据说在战乱中,他为了躲避战乱和流寇的骚扰,统领家族人迁往现今的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当时属于石家庄地区)。此后,朱氏家族逐渐繁衍壮大,世代传承,逐渐成长为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家族。
至于所提到的“洪武二年从枣强县迁至山东沂源”的这支朱氏家族,我目前无法找到相关记载,无法确认此家族的具体身份和分支情况。
枣强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吗?
1 枣强民俗文化博物馆
枣强民俗文化博物馆是一座展示枣强本土文化和陈列古代民俗文物的博物馆,是了解枣强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地方。博物馆内建筑风格独特,古风古韵,展品丰富多样,包罗万象,极具观赏性和知识性。在这里,您可以看到各种汉代文物、谷仓、汽车、木炭窑、水车等等展品,更能了解枣强百姓的生活和习惯。
2 月塘景区
月塘景区是枣强的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它没有高山流水,但这里有美丽的湖光山色、迷人的月光和清新的空气。月塘湖是景区的核心区,湖面宽敞,湖边树木繁茂,是休闲度假的绝佳去处。此外,在月塘景区,您还可以领略到枣强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感受到枣强独特的文化风情。
3 秦岭山区
秦岭山区是枣强的又一大特色,这里环境优美、山峦清秀,是远离城市、回归大自然的最佳选择之一。漫步秦岭,垂钓、采摘、观鸟、拍照都是不错的活动选择。秦岭山区还有丰富的自然保护资源,值得探索和保护。
4 县城老街
枣强县城老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是历史文化遗迹和民俗风情的展示中心。漫步老街,古朴的建筑、小巷、瓦房、印刷坊等文化古迹历历在目,不但使人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更使游客感受到了浓厚的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
5 美食文化
枣强当地美食文化深受大众喜爱。这里有大量的当地美食,如:闾杆角、肉丸子、拨子糕、糖团、烤饼等。此外,作为河北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枣强烤饼也是必尝之物。这里的美食有着独特的口味,不仅能让我们品味到美食的美味,也能了解到当地的文化和历史。
6 小吃文化
枣强也是小吃文化的代表,除了烤饼以外,一些小吃也很有特色,比如蹄花、麻花、糖葫芦等等。特别是蹄花,是当地著名的小吃,制作方法独特,风味独特,吸引了众多食客前来品尝。
7 民宿风情
在枣强,您可以住进一所柴油机成就的北国乡村,过上不同于城市的慢节奏生活。在这里,您可以步行在自然环境中,看着阳光照在泥土上,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此外,民宿还常年开展当地的一些非遗活动,让您能切身感受到枣强独特的文化氛围。
8 古镇水利景区
古镇水利景区是一个集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景区,是一个集盆景、历史古迹、中西餐饮为一体的休闲娱乐好去处。在景区内,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到古镇水利的景观和建筑,了解古代农业灌溉的历史及千年古镇的发展历程。此外,这里还有许多各种美食餐厅,可以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江南水乡的美景。
总结
枣强有许多别致的地方,其中枣强民俗文化博物馆、月塘景区、秦岭山区、县城老街等都是值得游览的景点。在这里您可以尝到各种美食小吃、体验丰富的文化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是一座别有魅力的小城市。
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大营镇焦村的历史记载:
1、枣强县大营镇,史属冀南古镇,因明代燕王南征在此设大营而得名。
因商末丞相国神比干在此制裘,故这里是中国皮毛业和裘皮文化的发源地。
悠悠3000载,辉煌贯古今。
古之皇封“天下裘都”,今之闻名全国“皮草之乡”。
2、据县志记载:殷商末年,“比干制裘于广郡”(广郡即今枣强大营一带)。
相传,商末丞相比干,曾在大营一带为官。
当时此处,遍地荆棘,野兽肆虐,比干贴出告示,励众打猎食肉,将剩下的兽皮收集起来,进行反复泡制,终于发明了热皮技艺,使生硬的各种兽皮变成柔软的皮张。
进而将不同色泽、不同毛眼的皮 张分类缝制成衣服,是为裘服。
他将这一技艺传授乡里,造福庶民,为人乐道。
3、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比干将狐狸皮熟制后做成袍袄献给纣王御寒的故事,就是比干制裘的佐证。
后比干进朝为相,忠言谏君,声望极高。
因纣王荒*无道,听信妲己谗言,被逼剖腹摘心而死。
乡民们不仅对比干的忠烈赤诚精神所感动,更为他传授制裘技艺而或感恩戴德。
曾于公元前841年在大营村北修“比干庙”一座,以示纪念。
比干发明的熟皮制裘技艺,延续了3000年,至今惠及大营一带百姓。
皮毛从业者奉比干为裘祖,世代供奉。
1994年大营镇 投资重修比干庙,使之香火不断。
在全国几处比干墓、比干庙遗址中,大营比干庙是唯一以“裘祖”而祭祀纪念的。
因此,大营无疑是中国皮毛业的发源地。
比干制裘时,曾在枣强县大营镇比干公园用这口古井的水熟制了世界上最早的皮张,因此枣强大营是世界上熟皮技艺传播最早的地方。
4、“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流传久远,妇孺皆知。
秦始皇封“裘都”的故事就来自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秦朝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抵御匈奴,征百万农夫修长城,并派大将蒙恬监督。
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征去修长城,春去冬不回。
孟姜女徒步千里送寒衣。
途经大营遇上大雪,因冻饿昏倒在磨棚里,被大营南街一皮匠所救。
恢复健康后,大营父老送孟姜女上路,不仅送她一身皮衣,还让她给丈夫带去一身裘服。
孟姜女到长城后,听说丈夫已死被垒进长城,便号淘大哭,哭倒长城四十里。
秦始皇巡长城时,听蒙恬说到这一奇事,亲见孟姜女,并欲纳她为妃。
孟姜女机智多谋,假装答应,向秦始皇提出三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为感谢大营父老救命之恩,要求封大营为“天下裘都”。
秦始皇点头答应,并下诏。
从此,大营便有了“天下裘都”的美称。
5、明、清两代几百年是大营裘皮的兴盛时期。
元末明初,大营周围上百个村庄就相继发展起了裘皮业。
这时的大营裘皮已小有名气,成为朝廷“贡品”,有“一品窝道,二品貂”之说。
大营因皮毛名扬天下,皮毛因大营奕奕生辉。
6、郑和下西洋时,“营皮”就与苏州绣品、景德镇瓷器等一同漂洋过海,到达沿途各国,并以“皮板柔软、毛眼遂适、做工考究、款式新颖、色泽协调”的特点,赢得欧亚上流社会的赞誉。
7、清道光20年(1840年)“营皮”进入鼎盛时期,全国各地皮货商人云集大营,售生买熟,出皮购裘。
可谓“四海商贾集大营,举步可得天下皮”。
呈现了“街巷无处不经商,铺天盖地是皮张”的繁华景象。
英、俄、德、法、葡等10多个国家的客商在大营设立货栈、商行,从事交易,使大量的“营皮”远销海外。
说起地方 美食 ,每一座城市都会有它特有的味道。河北衡水市枣强县的这些 美食 ,我还是第一次吃,没想到这些 美食 在当地这么有名,天天都需要排队才能吃到。
唇齿留香的赵家熏肉,鞋底饼 枣强县是一个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小县城,县城不大, 历史 却很悠久。鞋底儿烧饼是枣强县的特产。枣强鞋底儿烧饼的 历史 最早可追溯到百年前,鞋底饼顾名思义就是形状像鞋底一样的饼, 这次我吃的赵家熏肉,鞋底子烧饼,就是一个女人在百年前为了养家糊口做起来的百年老店。走进店里,吃饭的人可真不少,据我观察,来吃饭的人都是冲着烧饼熏肉而来,孩子,老人,年轻人都有。门口不停地还有打包要带走的,一买就是十来个。
赵家熏肉创始人赵兰芳,生于1881年,1921年开始以独家创制秘方经营熏肉,熏肠为业,养家糊口。1942年次子赵增福继承祖传手艺,不断创新。从此赵家熏肉在枣强就声名远扬,很多枣强周边以及衡水市的人慕名远道而来,一饱口福。至今已有近百年 历史 。
赵家熏肉精选上等五花肉,后臀尖等,用30多种中药材秘制,经过炭火煮,再经松木熏。达到皮香肉嫩,色泽鲜艳,味道醇香,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吃到嘴里肥瘦相间。
赵家熏肠则是选上好猪肉,绿豆淀粉,配以20种药材食材秘制调料,精制而成,风味独特,营养丰富。除了熏肉,熏肉熏肠,还有猪耳朵,猪蹄等。
赵家鞋底饼之所以好吃,必须是手工制作,烤炉现烤。这样做出来的烧饼,外皮酥脆,趁着酥脆的鞋底饼刚出炉,快速切开夹上已经切好的熏肉,饼香,肉咸香,混合在一起,咬一口那叫一个香。熏肉并不是像四川的熏肉烟熏味那么浓,这个只有淡淡的味道,所以很适合北方人的口味。所以才会如此受欢迎。
制作鞋底儿烧饼并不复杂,但却有一套独特的配方和工艺,而且只有纯手工制作,才会烤出风味。
来吃的人络绎不绝,烧饼夹肉价格5元,7元,10元,12元,15元的都有,烧饼2元一个,夹肉的话,熏肉是按称重计算,所以肉多就贵一点。这样很实惠也很符合大众需要。吃一个鞋底熏肉饼,再来一碗老豆腐,这是枣强县人特有的吃法,无论是早饭,还是午饭都可以吃得很舒服。
需要排队的饼卷有这么好吃吗
县城还有一家饼卷也是非常有名,饼卷似乎更加受欢迎,远远地就看见门口排着长长的队。 走近一看,原来这是一家卖大饼,熏肉的店。为啥当地人又叫它饼卷呢?
带着疑问进店里看看,这家店也是明档操作,食客们亲眼看着如何把大饼变成饼卷。店里面也是有好几师傅在一直烙大饼,速度出奇的快,感觉这大饼瞬间就烙好了,就这速度都供不应求。
他家的大饼也是可以单卖,还有大饼丝论斤,买回去可以炒饼吃。听师傅说一天要消耗掉一千斤面粉,烙好几百张大饼,看看人家的生意多红火。
饼卷是当地人的传统叫法,让我说就是大饼卷熏肉。这个大饼烙得真是好,吃到嘴里软软的,一点都不硬,尤其是卷着熏肉,吃一口感觉有点软糯的绵香,又带有一丝丝的韧劲,口感真的是好极了。必须搭配经典的豆腐脑,嫩滑的豆腐脑淋点辣椒油,韭菜花,口味俱佳。这家店叫三元熏肉,记住喽!
伴手礼三里营熏肉
每次在外面吃到好吃的 美食 ,都想给家人带一些回家,那就到对面的三里营熏肉,这里专门卖礼盒,可以现场称重打包。这也是一家百年老店,是一位漂亮的小媳妇在经营,态度相当好。熏肉品种很多,有熏大鹅,熏鸡,肘子,猪蹄,还有排骨等。在小县城,价格都不会太贵,甚至更便宜。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当地特有的饮食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众多的特色美味。枣强的熏肉远近闻名,食客遍及全国各地。
名扬天下的武邑扣碗
武邑县的 美食 当属非遗文化武邑扣碗,武邑扣碗不是一道菜而是一桌蒸碗。传统扣碗由8个净碗组成,有东坡肉、瘦肉、肥肉、肘子肉、米粉肉、杂烩肉、丸子、排骨。
这次在衡水市武邑县梧桐树生态庄园吃了个席儿,这一大桌子蒸碗,鸡鸭鱼肉全都有了。 康熙吃过的武邑扣碗,您吃过吗?味道还真不错,这其实就是当地人的“席儿”,过去农村人结婚,孩子满月几乎都会吃席。 净碗制作过程分为煮、熏、改刀、蒸、加汤等,再配以时鲜蔬菜,组成碗席,有肥有瘦,有荤有素,肥而不腻,素而可口。现在的扣碗品种越来越多,搭配也是更加的偏于 健康 。
从宋代开始,武邑农村就有了用扣碗设宴的习俗。至明清两代武邑扣碗已经非常的有名,康熙皇帝巡游时,路过此地,吃过之后赞不绝口,于是就御赐“武邑十大碗”,并钦定为宫廷膳食之一。从此之后,武邑扣碗名扬天下,来吃的人络绎不绝。
枣强民俗文化步行街 枣强新开的民俗文化步行街,这个十一真是热闹非凡,感觉枣强人都来这里玩了。民俗街上有很多的特色店铺, 美食 ,非遗文化的木桶,裘皮服装服饰,表演等。
对于一个吃货来说,还是 美食 更有诱惑力,加会烧鸡可是民俗街上响当当的百年老店。必须吃一下,烧鸡味香,肉紧实,吃在嘴里香而不腻,口齿留香。
寻找山东青州府益都县沙岗村沟南崖刘姓人,明朝时迁入枣强。
本文2023-10-04 11:50:5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72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