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17位文化世家后人讲述齐鲁好家风_名人世家的家风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1收藏

山东17位文化世家后人讲述齐鲁好家风_名人世家的家风,第1张

家风是什么又是如何影响到家族的每一个成员在山东省“齐鲁家风与时代精神——弘扬齐鲁优良家风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中,齐聚济南的17位齐鲁文化世家后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家风的作用。

曲阜孔氏 孔令绍后人分居各处仍和睦相处

治理一个大家庭,必须让每个家庭成员有所遵循,既要有硬性规定的严格要求,又要有家庭文化的软性影响。我的高祖就拟定了一套家规,其内容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自我检点,不扯滥务;居身简朴,辛勤劳杵;一丝一缕,恒念力物;粗茶淡饭,慎近酒酤;恪守信义,邻里互助;苦读诗书,繁我孔族。

多年来,我们的家规和家风发挥了巨大影响力,家族后人虽已分居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却仍一往情深,和睦相处。

受家风的影响,我截取几点简要一谈:再苦也要读书;饿死不贪不义之财;以平常心对人对事;老实忠厚也要有阳刚之气。

邹城孟氏 孟淑勤家风就是金科玉律

家是国家的基本组成。孟子说过,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家,国家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个人。

孟氏家族的家训家风集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正心诚意、怀仁举义、积德扬善、尽孝为悌、富贵不*、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浩然正气。这也是孟氏族人信奉的金科玉律。

孟子之后,孟氏先贤名人辈出、彪炳史册。西魏孟信,名如其人,不卖病牛的故事成为古今以诚信示人的典型代表;明朝末年孟子第六十代嫡孙孟承光抗击闻香教,被俘之后威武不屈,以身殉国。

嘉祥曾氏 曾令霞忠义仁爱为曾子后人传承

曾子作为孔子的得意弟子,在儒学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修德行孝是曾氏家族的优良传统。历代曾氏族人恪守祖训,立身修德,忠孝传家,爱国爱民,继承和弘扬曾子思想。

修身是曾子重要的思想,自我反省是建立在严于律己的基础上的,他还强调“慎独”,即使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严格要求自己。曾子的修身思想,在曾子家族中体现在重视家教上。此外,忠义、仁爱也为曾子后人所传承。

琅邪王氏 王军宝“信德孝悌让”家训遵守至今

王祥侍奉后母极孝,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王览孝友恭恪,名声仅次于王祥。

王祥死前遗言:“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后世子孙以“信、德、孝、悌、让”当做琅邪王氏家训,遵守至今。

明嘉靖皇帝朱厚熜亲题“孝悌格天”匾额,并改南仁里为孝友村。使吏部给予王览以奉祀生待遇,此后,琅邪王氏发祥地临沂孝友村,王氏三人世代有奉祀生待遇:王祥、王览、王羲之。

东海徐氏 徐学林续修家谱,好家风影响后代

徐氏最大的特点,一是民族观念、氏族意识比较强,非常团结有凝聚力。世界徐氏宗亲会总会现已成立近半个世纪,各省、市、县现在都有徐氏宗亲分会。

二是家庭文化的传承,用好的家规家训、好的家风教育影响后人。徐氏是大家族,根据所居住区域、郡望有总番号、分番号,各支系都有家谱,谱中都有家规、家训等内容。通过家谱的续修,将家族文化好的家风影响到后代。

齐州房氏 房道国名人辈出得益于独特家风

房彦谦,唐朝名相房玄龄之父。贯通经义,长于吏治,颇有政绩,被隋文帝誉为“天下第一能吏”。房玄龄,唐初名相,中国十大贤相之一。

纵观北朝隋唐时期的房姓历史,文武兼备,名人辈出,既得益于齐鲁大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与其独特的优良家风相关。概言之:“文武兼修,爱国敬业”。文臣以房彦谦、房玄龄为代表,武将有唐初大将房仁裕等。

菏泽晁氏 晁岱明孝义之士满载于家谱中

晁姓一族,不但孝义之士满载于我们的家谱之中,而且出了不少名臣良吏和饱学之士。

宋代晁氏诗书传家,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大家族,人才辈出,文献相承。晁氏家族历数百年而家声不坠,与晁氏文化传承与文献相续密切相关。晁氏一千多年前就开始创修家谱,千年的家族历史绵延不断,以之为载体,家族忠贞尚文的精神也一路延续至今。

临朐冯氏 冯玉红修身济世内化到精神

临朐冯氏自明代中叶起,形成了一个受到历代评论家赞许的文学世家。

冯裕开拓的青州诗坛以抒发性情为宗旨。自冯裕始,冯氏数代习染理学,躬行实践的品格和修身济世的思想已经积淀为一种家族“集体无意识”,内化到冯氏的精神世界。冯氏成员的立身行事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在朝则遇事敢言,持正不阿;在乡则立德行善,赈济贫乏。家学的影响使冯氏带有浓厚的理学气息。

在理学的熏染下,临朐冯氏也形成了良好的家风。在家族内部,家学与家风互为表里:精英人物传承家学,一般子弟亦不坠家风。

新城王氏 王毓棠400年长盛因秉承门风

新城王氏近400年长盛不衰、代不乏人,究其根源来自秉承门风、传承家训、身体力行和严明的家教。

王重光曾制定家训,突出“道义读书”四字箴言。王之垣着的《炳烛编》、《摄生编》字字珠玑,《历仕录》句句箴言,作为家训。

王渔洋,秉承家学门风。身为高官,平易近人。而对自己与家人生活上节衣缩食,公事之外,布衣粗履,毫不夸矜,对子女后代则身体力行并严加管教。在康熙三十六年,三子王启汸被任命为唐山县令后总不放心,专门写《手镜》五十条戒律,嘱托其为官之道,务必按其遵照执行,今天看来也不失为做官规范。

聊城杨氏 杨清润下传八代辈号就是家训

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楼是我国晚清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总计珍藏宋、元、明、清木刻印刷古籍四百余种,22万余卷,金石书画不胜枚举,为中国历史上官私藏书的典范。杨氏藏书始于“海源阁”第一代主人杨以增之父杨兆煜。

杨氏先人杨以增的父亲杨兆煜起名写下“以邵彝训,清白传家”,八字既是下传八代的辈号,更是传承家训。杨氏家人不仅取名体现了先人的思想,在行动上都做到了为官清廉,厚德忠孝。

诸城王氏 王金铃志承笔耕,不敢半日偷闲

王氏族风家风,相融不二。代接薪传,累世不泯。其特点为,重教擅学,端悫忠懿,蕴深博远,喜文好史。故尔,人育标望之才,吏有命代之士,赫然于世者众。

时至近现代,相州王氏中的王统照、王希坚、王愿坚,包括迁至台湾的王意坚等,是现代山东文学史上必不可少的录志****,其现象不能不说与族风家教有关。

本人作为相州王氏的后人,亦受族风家教影响和熏陶。先范若炬,祖训如令,遂约身以效,志承笔耕,不敢半日偷闲。

莱阳宋氏 宋彦仁人志士容不下一丝尘埃

宋氏家族明朝末年的兴盛,科举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而科举的成功,又以经学与文学的成功为基础。

明末清初,朝代更替中,我们家族的表现又是一个非常有民族气节、大义凛然的家族。崇祯十五年,面对异族的侵略,家族先人宋应亨、宋玫、宋瓘等率众守城而卒,用自己的行动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悲壮的英雄之歌。

这或许就是我们家族的魅力所在,诗人那独特的傲骨与浪漫思想的交融,使我们家族仁人志士容不下一丝尘埃,即使隐居,甚至败落也不低头弯腰的大无畏英雄主义气概凸显。

博山赵氏 赵扞东尊孝道讲仁义是共同精神

从我们家族人才辈出来看,赵氏家族存在着共同的家族精神。

我把它归纳为:第一,遵从孝道。这次续谱,我寻访了一百多个支系,所到之处,无不听到孝贤精神。这是我们的立身之本。

第二,讲求仁义。大家普遍认为,我们族人在做事与为人方面,非常注重言行,言必信,行必果,宁可自己吃亏,也不会坑害别人。这是我们的为人做事之道。

第三,崇尚教育。各地族人只要条件允许,都为子女提供最好的教育。教育子女要做好人,做善事,努力学习,服务社会。这是我们对未来的希望。

聊城傅氏 傅尚甲“和、清、勤”就是傅氏家风

自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之后,傅氏家族仕宦辈出、享誉齐鲁、名满东昌,成为鲁西一带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近代,傅氏家族除了博古通今、学贯中外的傅斯年这位着名大学者外,还出现了傅乐成、傅乐焕、傅乐淑三位历史学家。

如果用几个字概括傅氏家风的话,那就是“和”、“清”、“勤”。和,即和睦,和谐,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家庭和睦,团结四邻。清,即清廉,清白,居官清廉,清白做人,注重名节。勤,为官勤政爱民,做人勤奋进取。

德州田氏 田西娄即使才分有限,也不能不读书

田氏主要有以下家训:

读书明志,以礼自守,崇文尚学,尊法守礼:子孙才分有限,然不可不使读书。

勤俭朴素:制财用之节,量入以为出;勿奢华,稍存盈余。

孝悌:和睦勤俭者家必隆,垂戾骄奢家必败;无暇之玉可为国宝,孝悌之子可为家瑞。

慎交友:交游太广不止无益,往往多生是非;不孝不悌不可与为友。

栖霞牟氏 牟日宝乐善好施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乐善好施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牟氏庄园门前,长年都维持着一支数量庞大的“吃白食”人群,因为庄园一日三餐都会供应饭食。每逢大灾,口耳相传的灾民更是蜂拥而至,但牟家对于上门的灾民几乎全面赈济,对于本地贫户,也会以工代赈,尽量给他们饭吃。

安丘曹氏 曹生成家族教育重视个人品德

曹氏家族具有重教尚文的教育传统,家族教育既以科举出仕做官为目的,也非常重视家族成员个人品德素质的教育,从而使家族逐渐形成孝悌节义的良好家风。

安丘曹氏家风,从初期的勤俭持家,到“有余力则学文”,在吸取优秀的儒家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等实际情况逐渐形成。这里面更多的是来自家族成员的言传身教,以家训族规规范家族成员行为,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最直接有效的家族教育。(齐鲁晚报 朱洪蕾刘春亮)

水有源,树有根,修族谱,使人了解自身的族源和根茎,进而以良好的先祖为榜样,知勤知勉,传承文化精神实质,热爱生活,开展劳动创造,为后人立范,弘扬正能量,报答祖国。国家,国家,国由家构成,许许多多的家中原素,构成一个非常庞大的社会发展截交线——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以本在家里,国家大事如家务事,因果关系相接,无法隔断,家在国的大环境中存有。人人都有家,家家都有历史时间和不幸,在国家历史时间瞬息万变中。

从一个家族的浮沉变迁史,能够看见一方水土的真心至性,更能够看见社会变革的历史文化情景和印痕。国有制史,邑热血,家有谱么。“落实际上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说到底,是自然界的程序,也是人类的程序,人们的无意识中,自古都是有对祖先的尊崇,对根本原因的追责。气血基因遗传,遗传基因长久,人的精神,都是有续连,祖先的遗址,在后代的记叙中。祖谱是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伴随着历史的发展,族谱由官修变成私修,所修具体内容不断完善,祖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子孙后代系传承之书,具备区别家族成员亲属关系亲疏有别近远的功效,是中国古时候宗法观念的物质。

族谱纪录着大家族的由来,迁途运动轨迹,包括了大家族周转,繁殖,文化艺术,族规,家约等历史人文的整个过程。修族谱用通俗易懂说便是,纪录大家族人财两旺,及大家族动态性最好的印证,背负着整个家庭的记忆力。鼎盛修史,是华夏文明传数千年虽历经磨难而未衰绝的关键原因之一。于国修史,于方修志,于家则修谱。

修家谱是要世之及后人后裔知来处,明长幼尊卑,以亲属关系加强团队的凝聚力,有利于列入皇朝或国家的统一管理。举个例子:家中如同体细胞,大家族便是由各种各样细胞组成的机构,能使各种各样体细胞井然有序运行充分发挥并服务于人体器官、系统软件甚至身体的,便是各种各样体细胞的顺序排列、部位、总数、相互间关联及其运作标准。族谱在这里充分发挥的是最基础的功效:确立而强制地标志出次序和部位。

l203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 (清)史在 等编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八行堂刊本 八册 天津图 南开大学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於江苏溧阳,浙江绍兴、宁波等地。 1204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 清初刻本 一册 上海图 1205江苏史氏吴中派文献谱不分卷 (明)史丹纂修 (清)史在湘续修 清钞本 南京图 1206江苏吴中派史氏家乘表传 清红杏山樵藏钞本 苏州大学 1207江苏淮安迁淮史氏宗谱不分卷 (清)史怀光鉴修 史云焕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 二册 江苏淮安县图 1208江苏淮妥迁淮史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史久煌重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承泽堂铅印本 一册 江苏淮安县图 1209江苏丰县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 民国二十年(1931)钞本 江苏丰县孙娄乡孙娄村 1210江苏江都邵埭史氏重修宗赠六卷 (清)史迪安等重修 清道光五年(1825)刊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注:扉页作《溧阳史氏大宗分支邵埭重修家 乘》。 1211江苏江都史氏宗谱□□卷 (民国)史济廷修 民国于九年(1930)木刻本 江苏江都县昌松乡薛河村(存卷1、2) 1212江苏常州史氏族谱八卷首一卷 (清)史圆华等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 十册 上海图 1213江苏常州史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史景佑等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福堂活字本 十二 册 美国 1214江苏溧阳史氏务本堂支谱八卷首一卷 (清)史杰杰 史荣禄等七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务本堂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1215江苏湮阳史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清)史廷卫辑 清宣统元年(1909)铅印本 南京博 1216江苏江阴澄江史氏世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史景才等修 清光绪二年(1876)怀溧堂活字本 六册 美国 1217江苏江阴澄江史氏支谱十卷 (民国)史 编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怀溧堂铅印本 十册 历史所 注:史燧始修於清康熙七年。 1218江苏宜兴男留史氏宗谱六卷 (民国)史贻祖 史顺通等纂修 民国三年(1914)修 民国十五年(1926)世德堂 木刻本 六册 河北大学 1219江苏宜兴史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史国瑛等修 民国间永思堂排印本 十八册 中央民院 注:明万历间初修。 1220浙江史氏谱录合编不分卷 (清)史璞庵纂修 史墨补修 清康熙间刻乾隆闲补刻本 四川图(存一册) 1221渐江箫山史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史士琏等修 清嘉庆五年(1800)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1222浙江萧山史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史晋续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八行堂活字本 十六册 日本 美国 注:题签作《萧邑史氏宗谱》。 1223浙江庐山史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国)史晋纂修 史锦文刊印 民国七年(1918)八行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注:题签作《萧邑史氏宗谱》。 1224浙江宁波四明古籐史氏宗谱六卷 (清)史济铿等纂修 清宣统三年(1911)木活字本 八册 天一阁 1225浙江宁波四明古籐史氏宗谱八卷 (民国)史济铿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 八册 天一阁 1226浙江宁波史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民国)史邦直纂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铅印本 三十册 历史所 1227浙江馀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八卷首一卷 (清)史善豪纂修 清咸丰三年(1853)史氏刻本 六册 上海图 四川图 1228浙江馀姚半霖史氏小宗谱九卷首一卷 (清)史玫 史善豪纂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刻本 八册 河北大学 1229浙江馀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 (民国)史泉义续修 清同治七年(1868)刻 民国十二年(1923)续 刻本 八册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浙江馀姚梨洲文献 馆 注:谱始修於清康熙二十八年,此为五修。 1230浙江馀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 (清)史光编辑 清咸丰六年(1856)刊本 十一册 南开大学 注:前后有钞补。 1231浙江馀姚史氏宗谱十二卷首二卷末三卷 (民国)史良书续修 民国三年(1914)刊本 十四册 北图 北京大学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二部) 哈尔滨师大 浙江图 浙江馀姚梨洲文献馆 注:史琳始修於明成化七年,此为九修。 1232浙江鄞县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 (清)史悠诚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木刻本 九册 河北大学 注:封面作《钱堰史氏宗谱》。 1233浙江鄞县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赠十五卷首 一卷 (民国)史悠情 史济恂等纂修。 民国元年(1912) 预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 木活字本 六册 天一阁 1234浙江鄞县鄞东韩岭史氏宗谱二卷 (民国)史致天 史悠安纂修 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1235浙江鄞县鄞东前徐史氏宗谱三卷 (民国)史悠椿 史久逢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1236浙江象山关头史氏宗谱八卷 (民国)秦英鉴重修 民国二十七年(1938)刊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1237浙江绍兴史氏谱录续编不分卷 (清)史基美修 民国七年(19l8)铅印本 一册 杭州大学 日本 美国 1238浙江嵊县浦桥史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史悠晋纂 民国十四年(1925)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城郊乡大浦桥村 1239安徽黟县金泽史氏家谱不分卷 (清)史继周辑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善修堂木刻本 一册 河北大学 1z40山东栖霞史氏族谱书五卷 (民国)史启利等纂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山东栖霞县杨础乡史家庄 山东栖霞县观 里镇小观村 1241山东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 (明)史以明原修 佚名续修 清初刻本 一册 人民大学 1242山东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 (明)史邦直原修 佚名续修 清乾隆间刻本 一册 人民大学 1243山东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 (清)史中立修 清乾隆十七年(1752)刻本 一册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1244山东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 (清)史尚朴修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刊本 四册 美国 1245山东乐陵史氏家乘不分卷 (清)史炳第纂修 清光绪二年(1876)木刻本 四册 北图 河北大学(二部)美国 1246湖北新洲史氏宗谱六卷 (民国)史正生 史文榜创修 民国九年(1920)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徐古镇万岗村 1247湖北新洲史黄氏宗谱十卷 (民国)黄润堃续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黄林乡段家山村 1248湖南衡阳史氏宗谱九卷 (清)史炳文主修 史达门等编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4)活字本 九册 吉林大学 1249湖南永兴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 (清)史久录 史悠信续修 清光绪三十一一年(1905)溧阳堂刻本 十七册 河北大学(缺首一卷) 注:封面作《史氏族谱》,扉页作《平陵家乘》。 1250四川万县里牌溪史氏族谱十卷 (民国)史锡永纂修 民国八年(1919)排印本 一册 吉林大学 1251四川万县史氏支谱正编不分卷 (民国)史封铨纂 民国十二年(1923)万县鹳石庄史氏钞本 一 册 四川重庆市图 1252 蒋墅史氏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史来兴等修 民国二十(1931)承启堂活字本 十四册 北图 1253 史氏宗谱七卷 (清)史大盛等编修 清咸丰四年(1854)蛟龙塘活字本 七册 北图 注:第七册残破较甚。 1254 义庄史氏宗谱四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史明弼等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宗海堂铅印本 三十八 册 北图 1255 史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 (清)史廷卫等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活字本 三十册 北图 1256 史氏庆传宗十二卷 (清)史学班等重辑 清光绪十七年(1891)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1257 史氏宗谱不分卷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1258 史氏家谱□□卷 清刻本 北图(存一卷) 二、家乘谱牒 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 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吴中派史氏家乘不分卷、迁淮史宗谱 不分卷、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常州史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浙江: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余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 卷、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澄江史氏支谱十卷、鄞东韩岭史氏宗谱 二卷、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十五卷首一卷 山东:史氏家谱不分卷、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史氏家乘不分卷 湖北:史氏宗谱六卷、史黄氏宗谱十卷 湖南:史氏宗谱九卷、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 四川:里碑溪史氏族谱十卷

我是云姑娘,喜欢我请关注我

电视剧经常出现认祖归宗,他到底有多重要呢?对于家谱你又有多少了解呢

家谱文化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

家谱文化的意义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得史书更加准确与完备。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为了保护族谱文化承传,专家学者正在呼吁“中华家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了解一些家谱知识都是必要的。

家谱文化的源流

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于丽黎介绍说:“家谱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广,而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更加生动。如果我们现在珍视和珍藏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

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不仅我国,而且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都曾经到我国山东来认祖寻根。

中国一直都说认祖归宗,外国人都来认祖寻亲的,我们不该认祖寻亲吗?

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姬逝敖,以封邑“郇”为姓,后去“耳刀”旁,加草字头改为“荀”。姬逝敖也叫荀息。

后来,荀息的季子——荀首,因功被封采邑于“智”(今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西北、蒲州古城东南、临猗县南部一带)。他以采邑“智”为氏。所以,智姓源于荀姓,荀首即为智首,史称智庄子,是智氏始祖。

“智”,古文也写作“知”字。

一、智姓源流

东周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姬逝敖(荀息),以采邑 (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土地,又叫食邑)“郇”为姓,后去“耳刀”旁,加草字头为“荀”。《赵世家》索隐引《世本》云:“逝敖生庄子首”。 在晋景公时期,晋国大将荀首(荀息三子),因功被分封采邑于“智”(今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北部、临猗县南部、永济市蒲州老城东南一带),他以封邑“智”为氏。

“智”,古文写作“知”。

故智姓出自荀姓,荀首即知首(约公元前635年—公元前578年),为智姓始祖,卒谥庄,史称智庄子,从此薪火承传,世代繁衍。

始祖 智首

史书称荀首(知首),知庄子,生知罃。

二世祖 智罃(嵤)

史书称荀罃(知罃)、知武子,生知朔。

三世祖 智朔

史书称荀朔(知朔),生知盈。

四世祖 智盈

史书称荀盈(知盈)、知悼子,生知栎。

五世祖 智栎(跞、砾)

史书称荀栎(知栎)、知文子,生知申、知徐吾。

六世祖 智申(甲、中)

史书称荀申(知申)、知宣子,生知宵、知瑶。

六世祖 智徐吾

史书称知徐吾,改为“涂”氏。

六世祖 智果

史书称知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七世祖 智宵

史书称知宵,知申长子,生知国。

七世祖 智瑶

史书称荀瑶(知瑶)、知襄子,生知开。

八世祖 智国

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分智时,为保护智瑶而亡。

八世祖 智开

公元前452年,赵、韩、魏三家分智后,率智姓邑人投奔秦国。

二、郡望

春秋时,智姓郡望在晋国的天水郡、河东郡、陈留郡。据《元和姓纂》记载:“知,望出天水、河东、陈留”。

天水郡:西汉元鼎3年(公元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定西地区通渭县西北),西晋移上邽(今天水市)。北魏时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地,东汉永平17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魏仍改为天水郡。相当于今在甘肃省定西地区通渭县,平凉地区庄浪县、静宁县,天水地区的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清水县、张家川县的地区。

河东郡:秦朝初期设置,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即今黄河以东的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临猗县、夏县一带。 陈留郡:公元前221年,秦朝设置陈留县,西汉改设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相当于今东至河南省商丘地区的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地区的开封市、尉氏县,北至新乡地区延津县,南至开封地区杞县的地区。

《括地志》记载:故智城在蒲州,虞乡县西北40里。  蒲州 前秦皇始四年(公元前354年)置秦州,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改秦州为蒲州,隋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徙废,治所在今永济市蒲州老城东南。唐武德元年 (公元618年)置蒲州,治所在今临猗县临晋镇,唐武德三年移治原蒲州城,领河东、河西、临晋、猗氏、虞乡等县,今为山西运城地区。

虞乡县 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 改绥化县为虞乡县。隋属河东郡,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徙废,故治所在今永济市虞乡镇西北开张镇古城村、常青乡东下村一带。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别置虞乡县,属蒲州,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属河中府。五代、宋、金俱称虞乡县。

《博物志》载:解县有智邑,当即智城在虞乡。  解县 《战国策》载:赧王二十一年“秦败魏师于解”。汉置解县,属河东郡。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改名北解县。北周废。故治所在今临猗县临晋镇东南十八里城西村、城东村之间,遗址尚存。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虞乡县自绥化故城来治,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为解县。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废,唐贞观二十二年复置,属河中府。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解州为解县。建国后的1954年与虞乡县合并为解虞县,1958年并入运城县,故治所即今运城市解州镇。

《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时期晋国图》记载:“智”在今永济县正北15公里处。  旧《临晋县志》载:“在县西南30里的伍姓湖北岸,有一‘古城’,谓解梁城,为智伯强盛时期所建,也叫智城,其迹犹存”。

解梁城 《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晋侯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解梁城即旧临晋县西南、伍姓湖北之解城。《旧临晋县志》称南古城村,现为永济市北部的开张镇古城村。

三、历史兴衰

(一)春秋战国时代(始祖智庄子至八世祖智宽投奔秦国)

公元前597年6月(晋景公七年),晋楚邲之战,荀首为晋国下军大夫。荀首的长子荀罃(嵤),读音(yīng),被楚国俘获。

注:史书称的荀罃(嵤)即为知(智)罃。

公元前589年,晋齐鞍之战,齐师败绩,荀首为佐上军。(《左传·鲁成公二年》记载)。

公元前588年,荀首用楚公子交换知罃回晋国。

公元前587年,荀首佐中军救许伐郑,取沦(在今河南荣阳西北)与祭(在今郑州市北)二邑。

公元前586年,荀首如齐逆女。

公元前585年,晋救郑侵蔡之,知庄子谏栗书而勿与楚师战,晋师乃还;

公元前578年(晋厉公三年),麻隧(在今陕西径阳县北)之战时,荀庚代首为中军佐,盖其时首已卒。 公元前575年(周简王11年),晋楚鄢陵之役后,智罃(嵤)任晋军下军副帅。

公元前573年(周简王13年),智罃迎公子周,与大夫盟而立为晋悼公。 公元前565年(周灵王7年),智罃升任晋军中军元帅,执掌晋国国政。 公元前514年,晋国六卿诛杀晋公子,瓜分其封邑。

公元前472年,智瑶率师伐齐,再加上此后的两次伐郑战争,壮大了智氏的势力。 公元前464年,晋国智瑶攻击郑国,郑向齐求援。齐援军刚至,晋军撤退。 公元前455年(周贞定王14年),晋出公在位时,智氏联合赵氏、魏氏、韩氏,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分了他们的土地和财产。至此,晋国便由六卿专政,变为四家掌权。这四家就是智、赵、韩、魏,其中以智家势力最大最强,独智姓称伯,居四大公卿之首。

公元前455年,智瑶帅军灭仇犹国(仇犹国在今山西省阳泉地区盂县)。 公元前455年,晋国智瑶联合魏驹、韩虎,攻击赵氏,围攻赵氏根据地晋阳。

公元前453年,魏、韩倒戈,联赵击败智氏,斩智瑶,屠杀智氏家族,瓜分其领地,史称三家分智,揭开了三家分晋的历史帷幕。

公元前452年(秦厉出公25年),智开(智瑶之子)率其智姓邑人投奔秦国。(据《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记载)

公元前448年(秦厉出公29年),晋国守别邑的大夫智宽,在三家分智6年后,率智姓邑人投奔秦国。(据《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记载)

(二)中国古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前) 四、迁徙与分布

(一)迁徙

春秋时,智姓郡望在晋国的天水郡、河东郡、陈留郡。

“三家分智”,智家军兵败,智伯被杀,祸殃智氏族属,赵、韩、魏瓜分了智家的土地、财产,智氏家族面临着空前灾难。

智氏部分遗族,不得不举族迁徙,隐姓埋名,远走他乡,祖居今河南省驻马店地区上蔡县。

智开、智宽:在三家分智后,各率其邑族人投奔秦国,居天水郡。

智果一支族人,为避祸,由晋国史官改为“辅”姓,迁往他乡。

为避祸患,部分族人在事前改回荀姓。

智徐吾(六世祖,智申之弟),晋国涂水大夫,以封邑“涂”为氏,这支族人又得以保全,即延续到现在的涂氏。

部分族人改为“程”姓,即现在的山西省程姓。 明代洪武年间,根据国家移民需要,部分智姓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的大槐树镇集中,迁往江淮、河北、河南、山东、东北一带。

山东17位文化世家后人讲述齐鲁好家风_名人世家的家风

家风是什么又是如何影响到家族的每一个成员在山东省“齐鲁家风与时代精神——弘扬齐鲁优良家风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中,齐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