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的特色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4收藏

宁海的特色是什么?,第1张

宁海美食特色之风味主食 宁海特色风味主食1:馍糍 今多称年糕,在宁海还有一定的区别,块状叫馍糍,条状叫年糕。先用洗净的粳米(或糯米)浸泡一夜,沥干或磨粉后放在蒸桶里用猛火蒸熟,然后放在石臼上捣匀,再擀平切块。旧时邻居多采用换工互助方式,其乐融融,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旧时馍糍作为接待客人或自食佳品,食用方便,又易于保存,只要浸入水里即可。有些大户,整七石缸浸着馍糍,可以吃到清明节,不过保存的水最好是“冬水”,即立春前的井水、泉水等,这样馍糍不会开裂或发糊。 宁海特色风味主食2粽 糯米经水浸、沥干后,用粽箬或笋壳等包裹成三角状,东乡还有横包粽、北乡有笔杆粽等。有的在糯米里杂以番薯干、红枣、赤豆或火腿肉等,几只一串,然后放在锅内长时间地焐。除夕守夜时焐粽最为惬意,围坐灶前,灶火通红,锅内清香阵阵,热气腾腾,肚子饿了可剥只粽充饥,吃起来又糯又香又甜。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日,民间也多裹粽,是端午必备食品,相传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宁海特色风味主食3:汤包 一种饺子状的食品,是宁海十四夜必备之食品。按各人的口味,将猪肉、笋丝、韭菜、咸菜、豆芽、香干等切成细丁,裹入擀薄的粉皮里,然后做成汤包,放在锅里蒸。由于它的外形像人的耳朵,宁海有句俗语说:“你的耳朵粘在羹架上”,比喻人家耳背,听不清别人说的话。汤包可直接吃,也可再下汤煮。 宁海特色风味主食4:糊辣羹 一般也是十四夜吃的食品,先在锅里炒好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蛏干、香干丁、油豆腐丁、川豆板、菠菜等,米粉用水调匀后,混在一起烧开糊状即成糊辣羹。十四夜有些乡间小孩拿着碗,到各家各户品尝,特别是有新媳妇的家庭,还要比较手艺高低。至于吃糊辣羹的由来,一说是元朝末年,推翻统治者后共吃糊辣羹以示庆贺。另一说在嘉靖年间,戚继光率军民抗倭,一时粮绝,人们只好用野菜等混合做成糊辣羹充饥,后来取得大捷,为纪念而吃,以后相沿成习。 宁海特色风味主食5:菁馍糍 旧时有寒食节,人们都不举火,只吃冷食,为纪念舂秋时晋国贤臣介子推。现存有吃清明馍糍的习俗:先到田野采来绵菁(鼠曲草)、糯米菁等嫩草,煮熟捣糊,再拌入蒸熟的糯米粉中,放在石臼里捣匀,然后擀薄切块;有的直接用菁叶,糯米粉拌和揉成团,嵌进馅料,馅料有甜有咸,用蒸笼蒸熟,叫“菁团”。菁馍糍或菁团是清明节必备的特色食品,也是上坟主要供品。 宁海特色风味主食6:乌饭馍糍 先采摘“山乌饭”(一种野果)嫩叶,捣碎过滤取汁,浸上糯米。数夜后,米变成了蓝黑色,然后蒸熟再捣成馍糍。色乌紫,撒上松花粉,外黄内乌,别有一番风味,这是宁海“四月八”的特色食品——乌饭馍糍。“四月八,牛生日”,相传天牛星君因自己失误,下凡做牛吃草,竭尽一生,减少农民劳动强度。以后到了这一天,人们象征性地用鸡蛋、黄酒犒劳耕牛,来感谢天牛星君任劳任怨之功。 宁海特色风味主食7:冬至圆 冬至日吃的汤圆专称。先用优质糯米水浸水磨,沥成团块,再用黑芝麻、猪油(纯板油)、绵白糖、桂花做成馅子(也有用豆沙、白糖),用手搓成圆形,然后放入沸水中煮,待汤团浮起水面,再加少量冷水煮熟,吃起来香甜滑糯俱全;或用肉丁、香干、笋丝、葱花作馅,或蒸或炒,各有风味。“冬至大如年”,吃了冬至圆,年龄又长一岁,阖家团团圆圆吃汤圆,不是一个好兆头吗

“民以食为天”,说明饮食是人生存的第一需要,因而饮食向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节庆特色食品则更为突出。宁海的节庆特色食品绝非以上数种,这里只是管中窥豹,略见一二。

龙舞

宁海龙舞主要舞的是断尾巴龙,这些龙舞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如象山的“打结龙”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这些龙舞大多已从过去的敬神、请神、娱神的祭祀活动,逐步转变为被人们娱乐欣赏的民间艺术形式。断尾巴龙出自宁海的帽峰山,因而又称其为帽峰山龙,相传这种龙舞始于南宋时期。此类龙舞的龙首尾至少9节,多至几十节,各节装有2米长的木棍,表演时需十三人共同操作。此龙舞除表演打四角、打八门、打土桩、打十六桩等舞龙的基本动作外,还需另加四只灯笼,组成男子群舞。表演时每节龙身各配1人执之,由掌“龙头”者领舞,其余皆随势翻滚,以锣鼓、喇叭伴奏。

祭孔舞

据《鄞县通志》记载清代乐舞有初献舞宣平之舞一成,亚献舞秩平之舞二成,终献舞叙平之舞三成,乐舞向列六佾,每佾六人共三十六人,光绪三十二年复改八佾则乃六十四人。”另据《敬上录》第十册记载:“天子亲祀则备宫悬舞八佾,太学比古诸侯当轩悬而舞六佾,群库比古卿大夫判悬而舞四佾,邑库大夫比古特悬二佾。”(载自《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宁波分卷》)在宁波众多的祭孔舞蹈中,尤以宁海的祭孔舞蹈最具特色。据《浙江民间舞蹈集成·宁波卷》载,宁海城关的《祭孔》舞佾除反映内容为祭孔尊孔而外,还组织礼仪表演,场面非常热闹。其演出活动可达一天一夜,表演者40多人,众人边乐边舞;其道具有山鸡羽、笙、横笛、龙头拐杖、两盏九联灯等;其表演者的服饰根据历史上各朝穿戴,颇具特色,其伴奏曲调为丝弦鼓乐。当“祭孔”开始,表演者手执山鸡毛或龙头拐杖,随乐挥舞,其顺序是先舞九联灯开场,再龙头拐杖表演,后舞山鸡毛集体祭礼。相传,此舞自宋代起便在宁海城乡演出,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举行一次。

灯舞

灯舞在宁海城乡流传甚广。其形式有马灯舞、船灯舞、车灯舞等多种。这些灯舞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表演载歌载舞,内容多为表达浙东沿海人民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出海捕鱼安全返航,吉祥如意的心愿。

宁海平调

宁海平调,又称“宁海本地班”,在宁海北部亦称“调腔”,是浙东富有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在宁海、宁波、台州、舟山一带。宁海平调唱腔、表演非常有地方特色。唱腔以曲牌体为主,多为阴、阳两声结合。一般老生发音较高亢、洪亮,多用鼻音;小生较挺拔、有力,多用假嗓;净角较粗犷、雄壮,声带振幅大。演员一人前台唱,后场众人帮唱,遇到较长拖腔时,往往会根据字韵,将句末一字割裂开来,按其音韵行腔。白口以宁海官话为准,声音洪亮,听起来很动听。表演以耍牙绝活最精彩,口含四颗、八颗甚至十颗野猪獠牙,在口内,时而快速弹吐,时而刺进鼻孔,时而上下左右歙动,或有两颗刺出鼻孔,尤其是有两颗牙始终藏于口内,仍要唱、做、念、打,这一绝技称为“绝活”,可与四川变脸媲美。此技相传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为老艺人杨先达(艺名红毛老生)所擅长。另外有些表演技巧如老艺人刘乾木(小丑)的“雀步”,葛时烟(小生)的“抱瓶滑雪”、“一马双鞍”、“买菜吐红”等,均有较高难度,也是宁海平调一大演技特色。宁海平调,是宁海县的一个地方剧种,约始干明而盛于清,已有三四百年历史。它的唱腔。属于调腔的一个支派、具有声调高亢而婉约,一唱众帮,锣鼓助节,不托管弦的特点、其帮腔有混帮、清帮、全句帮、片断帮、一字帮等多种形式。其语音,除小丑用苏白外,基本用宁海方言、读书音,故县人又称之为'本地班、当时流行在宁海、象山、黄岩、温岭、临海、仙居、天台、奉化等地。后到宁波、舟山、杭嘉湖以及上海一带作过短期演出。解放初期,平调一度停演。 宁海县境内通用宁海话。宁海话属吴语,是吴语明州片跟台州片之间的过渡性方言。宁海话内部不一致,有比较明显的南北差异。北部以西店话为代表,接近宁波话;中部以城关话为代表,是正统的宁海话;南部以桑洲话为代表,接近台州话。这种由北往南渐次变化的方言现象,多少跟境内的地理环境及过去的行政建置有关。

宁海的特色是什么?

宁海美食特色之风味主食 宁海特色风味主食1:馍糍 今多称年糕,在宁海还有一定的区别,块状叫馍糍,条状叫年糕。先用洗净的粳米(或糯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