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DNA认祖归宗真实性不用说,但是什么条件下才可以找到先祖DNA?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4收藏

依靠DNA认祖归宗真实性不用说,但是什么条件下才可以找到先祖DNA?,第1张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孔子身后,四代单传,自第八代起逐渐繁衍,迄今已历2500多年,子孙遍布全球。根据最近续修孔子世家谱的统计数据显示,孔子的后裔以山东曲阜为中心,遍及中国及海外,将近300万人。中国内地的孔子后裔约250万到260万人,以曲阜为居住中心。海外的孔子后裔以韩国的8万人最多,其次是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居住在中国台湾的孔子后裔也有2000人左右。

记者从中科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处得知,人体细胞当中的DNA不单单能决定眼珠和皮肤的颜色,而且还留下了我们祖先的信息。一个孩子的基因当中包含着父亲和母亲双方的遗传信息,但是其中只有两个部分保存着相对纯粹的父系或者母系遗传信息:Y染色体穴由父亲传给儿子雪,线粒体DNA穴由母亲传给儿女雪,Y染色体是男性特有的,拥有相同Y染色体的男性必定源自同一祖先。在进化中,Y染色体上发生的突变会保留下来,而且会传递到男性后代。这些信息是该家族的一个宗族标记,找到这些遗传标记,不仅可以得到自己父系或母系的相关资料,而且还可以知道自己的“老祖宗”是谁。

受英国一则报道的启发,有中国专家近日表示,可以借助DNA鉴定的方法,为孔子后裔验明正身。同时,这也使得山东曲阜孔氏族谱修订工作得以加快进行。

本报讯大陆孔子“准后人”如今正希望借助DNA鉴定技术来确认自己的血缘。

孔氏族谱金光缭绕

北京《京华时报》13日报道,按照孔府家规,孔氏族谱有“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的定约。山东曲阜孔府上一次修订孔氏家谱是在20世纪30年代,为此,1996年5月,经孔子第77代嫡孙孔德成同意,开始进行孔子家谱续修筹备工作。

历史上,孔子的家谱一共进行过四次大规模的修订,这次是第五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山东曲阜孔子家谱修谱协会编辑孔德威说,由于孔子的后人散落于全国各地及海外,他们只负责国内部分家谱的修订,海外的孔子后裔由设在香港的“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负责收集。

孔德威说,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后代子孙拟鉴血统

《北京晨报》13日报道,在修谱的过程中,调查核实用去了大部分的时间。上世纪30年代修订的《孔子世家谱》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有些孔氏后人能够拿出支脉家谱来,而这些家谱又能和《孔子世家谱》对上,那么,这一脉孔子后人就能比较全地收入新修的家谱。而有些孔氏后人想入谱,却说不出他属于哪个谱支,甚至连辈分都不知道,这就给入谱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英国《泰晤士报》此前曾报道,英国“牛津祖先”公司通过DNA对比测试发现,现年48岁的英国移民后裔、美国会计学教授汤姆·鲁宾逊的Y染色体与成吉思汗的“精确匹配”。鲁宾逊被确认为成吉思汗迄今为止第一位在欧美发现的男性后人。正是这一消息给孔子“准后人”们提供了灵感。

对此,中科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支招儿,那些既没有支谱又没有辈分、却想入谱的孔子后人,只要提取体内DNA进行检测就能确定正身。根据对一些孔姓人士的采访,他们表示,如果经济允许,会考虑通过DNA检测来验证自己是否为孔子后人。

那么,如何获得孔子的DNA样本呢?有关专家表示,只要取得孔子一个嫡系后人的DNA即可。技术上已经不存在问题,关键是做这种检测花费较高,很多人想通过DNA检测来证明自己确是孔子后人,却承担不起每例检测人民币千元以上的费用。

根据最近续修孔子世家谱的统计数据显示,孔子的后裔以山东曲阜为中心,遍及中国及海外,将近300万人。中国内地的孔子后裔约250万到260万人,以曲阜为居住中心。海外的孔子后裔以韩国的8万人最多,其次是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居住在台湾的孔子后裔也有2000人左右。

11 高变异DNA 序列的发现

1980 年,Wyman 和 White 在进行人体DNA 基因文库的研究中,筛选到一个随机DNA 片

段,以其为探针进行RFLPs 分析,检测到8 个等位基因,平均杂合率超过75%,因此推测该

位点的多态性来源于DNA 重排而非碱基突变,这是人类基因组中发现的第一个高变区(hyper

variable regions,简称HVRs)。此后,人们在人类基因组中又陆续发现了其他一些高变区,

如α-珠蛋白基因(Higgs 等 1981,1986)、胰岛素基因(Bell 等 1982)、脂蛋白基因(Knott

等 1986)、D-Ha-ras 癌基因(Capon 等 1983)、Zata-珠蛋白基因(Goodbourm 等 1983)等基

因的侧翼及肌红蛋白基因(Weller 等1984)的第一个内含子区域,都含有这种HVRs。这些高

变区的共同特点为:都是由一短序列(即重复单位)首尾相连、多次重复而成,其多态性来源

于重复单位的重复次数不同。同一高变区的这些重复单位还具有高度的保守性,但因重复单位

的重复数目不同,形成了众多的等位基因。这些高变区后来被叫做小卫星(minisatellite)

(Jeffreys 等 1985a),有的人又称其为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简称VNTR)(Nakmura 等1987)。在小卫星DNA 内,重复单位数目的高度变异是由于不

等交换所造成的,换言之,即在有丝分裂时的姊妹染色单体(sister chromatids)或减数分裂

时的同源染色体间互换所致。有时候,发现DNA 链架突变的发生频率高于点突变,其频率为每

世代每千个核苷酸对在10- 5~10- 2。虽然不等互换导致重复单位数目增加或减少,但不同重复

的形成却是由于点突变造成的。此外,基因转换(gene conversion)与重组似乎在同源性的维

持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DNA 复制期间的滑动复制(slippage)是重复单位内简单序列 (1~

4 个核苷酸对)演化的机制(Wolf 等 1989)。故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时不等互换、基因转换及

滑动复制,均足以导致重复单位间同源性的维持及重复单位数目的变化。

大多数重复序列单位共有一个约 10~15 个核苷酸对的核心序列(core sequence),此核心

序列高度地保留于相关的小卫星DNA 家族中,它是重组信号,可能是真核生物DNA 重组交换的

热点,可促进小卫星DNA 的不等交换(Jeffreys 等 1985a;Wyman 等 1990)。核心序列是重

复单位间序列相似的基础。在小卫星DNA 区域内,同源染色体可能有不同数目的重复单位,利用

限制性内切酶可产生DNA 指纹。由此可见,串联重复序列的高度变异性与其特殊的结构密切相关。

然而,基因组中此类串联重复序列的真实生物学功能至今仍不清楚。

12 DNA 指纹图谱的发现

1985 年,英国来斯特大学遗传系的Jeffreys(1985a)及其同事在《Nature》杂志上报道了他们

对人体基因组高变区的突破性研究。他们用肌红蛋白基因第一个内含子中的串联重复序列(重复单位

长33bp)作探针,从人的基因文库中筛选出8 个含有串联重复序列(小卫星)的重组克隆。经序列

分析,发现每个克隆都含有一个长02~20kb、由重复单位重复3~29 次组成的小卫星DNA。尽管这

8 个小卫星的重复单位的长度(16~64bp)和序列不完全相同,但都含有一段相同的核心序列,其碱

基顺序为 GGGCAGGAA。他们用 16bp 重复单位(主要为核心序列)重复29 次而成的小卫星3315

做探针,与人基因组酶切片段进行Southern 杂交,在低严谨条件下杂交产生由10 多条带组成的杂交

图谱,不同个体杂交图谱上带的位置是千差万别的。随后他们用另外一个小卫星探针336 进行测试,

获得了类似的图谱。这种杂交图谱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因人而异,因而Jeffreys(1985b)等人称之为

DNA 指纹图谱(DNA finger print),又名遗传指纹图谱(genetic finger print)。产生DNA 指纹图

谱的过程就叫做DNA 指纹分析(DNA finger printing)。

13 DNA 指纹图谱的特点

DNA 指纹图谱具有以下3 个基本特点:

(1)多位点性:基因组中存在着上千个小卫星位点,某些位点的小卫星重复单位含有相同或相

似的核心序列。在一定的杂交条件下,一个小卫星探针可以同时与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小卫星位点上的

等位基因杂交。一般来说,一个DNA 指纹探针(又称多位点探针)产生的某个个体DNA 指纹图谱由

10~20 多条肉眼可分辨的图带组成。由于大部分杂合小卫星位点,仅一个等位基因出现在图谱的可

分辨区内(两个等位基因由于重复单位、重复次数不同,在长度上差异很大),因而每条可分辨图带

代表一个位点。很多的研究表明,个体DNA 指纹图谱中的带很少成对连锁遗传,所代表的位点广泛地

分布于整个基因组中(Burke 等1987;Hiu 等1985)。一个传统的RFLPs 探针一次只能检测一个特异

性位点的变异性,所产生的图谱一般由l~2 条带组成,仅代表一个位点。因此两者比较而言,DNA

指纹图谱更能全面地反映基因组的变异性。

(2)高变异性:DNA 指纹图谱的变异性由两个因素所决定,一是可分辨的图带数,二是每条

带在群体中出现的频率。DNA 指纹图谱反映的是基因组中高变区,由多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所组

成的图谱必然具有很高的变异性。DNA 指纹图谱在个体或群体之间表现出高度的变异性,即不同

的个体或群体有不同的DNA 指纹图谱。一般选用任何一种识别4 个碱基的限制性内切酶,这种变

异性就能表现出来。Jeffreys 等 (1985b)对人的DNA 指纹图谱的研究表明,DNA 指纹图谱中的

大部分谱带都以杂合状态存在,平均杂合率大于70%,某些大片段的杂合率甚至高达100%。用

探针3315 进行DNA 指纹分析时,发现两个无血缘关系的个体具有相同DNA 指纹图谱的概率仅为

3× 10-11;而将探针3315 和336 产生的DNA 指纹图谱综合起来分析时,则这种概率为5×10-19,

可见DNA 指纹图谱具有高度的个体特异性。但是,同卵双胞胎的DNA 指纹图谱是相同的,因其有

完全相同的基因组(Hiu 等1985)。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琼脂糖凝胶电泳分辨率的限制,DNA 指纹

图谱大片段区域的变异性往往很高,而小片段区域的变异性则很低,因此在实际操作时往往将

小于 2kb 的小片段跑出胶外或不作统计。

(3)简单而稳定的遗传性:Jeffreys 等(1985a)通过家系分析表明,DNA 指纹图谱中

的谱带能够稳定地从上一代遗传给下一代。子代DNA 指纹图谱中的每一条带都能在其双亲之

一的图带中找到,而产生新带的概率(由基因突变产生)仅在0001~0004 之间。DNA 指纹

图谱中的杂合带遵守盂德尔遗传规律,双亲的各图带平均传递给50%的子代。DNA 指纹图谱

还具有体细胞稳定性,即用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如血液、肌肉、毛发、精液等的DNA 做出的

DNA 指纹图谱是一致的(Gill 等1985),但组织细胞的病变或组织特异性碱基甲基化可导致

个别图带的不同。

14 DNA 指纹图谱的应用

由于DNA 指纹图谱具有多位点性、高变异性、简单而稳定的遗传性,因而自其诞生就引起

了人们的重视,表现出巨大的实用价值。DNA 指纹图谱的高变异性和体细胞稳定性可用于鉴定

个体,这对法医学上鉴别犯罪分子和确定个体间的血缘关系极有价值(Jeffreys 等1985b,

1985c)。如我国公安部利用DNA 指纹图谱已侦破数百例疑难案件。其简单的遗传性可用来鉴定

亲子关系,其多位点性可用来检测目标基因组的病变及治疗等过程中的改变情况。1987 年

Burke、Jeffreys 和Wetton 等报道了用人源核心序列小卫星探针336 和3315 检测到哺乳动

物到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昆虫等的高变异小卫星,产生具有个体特异性或类群特

异性的DNA 指纹图谱。1988 年,Dallas 用人源小卫星探针336 获得了水稻的DNA 指纹图谱。

随后,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系Nybom 等人对果树植物的DNA 指纹图谱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89

年,Braithwaite 和Manners 首次将人源小卫星探针336 和3315 用作真菌的DNA 指纹分析

获得了成功,从而进一步证明DNA 指纹技术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这些发现使DNA 指纹图谱成为

研究动植物群体遗传结构、生态与进化、分类等很有价值的遗传标记。

15 DNA 指纹图谱的研究进展

151 DNA 指纹分析的探针

两个最早的DNA 指纹探针是1985 年Jeffreys 及其同事所发现的人源小卫星探针336 和

3315(Jeffreys 等 1985a)。1987 年,Vassart 等发现无外源DNA 片段的细菌噬菌体M13 本

身就能够作为一个DNA 指纹探针检测出人和动物基因组中的高变异小卫星DNA,其有效序列

是蛋白质 Ⅲ 编码区内的两个小卫星序列。从此,M13 便也成为各种动植物重要的DNA 指纹探

针(Gatei 等 1991;Kuhnlein 等 1989)。另一个在人和动物上广泛应用的 DNA 指纹探针是

3´HVR(Jarman 等 1986),它来源于人α-珠蛋白的3´端的一个高度重复区。以上4 个小卫星

探针的重复单位的序列结构如下所示:

336(AGGGCTGGAGG)3

3315(AGAGGTGGGCAGGTGG)

M13(GAGGGTGGNGGNTCT)

3´HVR(GNGGGGNACAG)

从迄今已有的报道来看,在DNA 指纹分析中用得最多的多位点小卫星探针为336、

3315、M13 及3´HVR。此外,人们还从某些动物的基因组中分离克隆了一些小卫星DNA 用

作DNA 指纹探针。如牛的小卫星探针PSRC-7( Plante 等 1991)和猪的小卫星探针pS35

(Coppieters 等 1990)。人工合成的简单重复序列微卫星探针也广泛地用于DNA 指纹分析,

如(GTG)5 、(TG)8、(AT)8、(TCC)5 、(GACA)4。从基因组中分离克隆的微卫星DNA 指纹

探针有PGB725 (牛)(Kashi 等 1990)和 R181 (猪)(Haberfield 等 1991)。 孟安明

(1993)发现,任何一个动物个体的基因组总DNA 可标记作为DNA 指纹探针(基因组探针),

在该个体所属物种及其他相关物种上产生具有个体特异性的杂交图谱。以基因组探针进行

DNA 指纹分析不需通过复杂的操作来获得探针DNA,有利于DNA 指纹技术的推广。

152 DNA 指纹图谱的重要发展

DNA 指纹图谱的重要发展是微卫星DNA 指纹图谱。微卫星(microsatellite)是由2~6 个核苷

酸组成的重复单位串联排列而成的DNA 序列。据估计,在真核生物基因组每10kb 的DNA 序列中至

少有一个微卫星(Tautz 1989),如人体基因组中仅二核苷酸串联重复的微卫星就多达 50 000~

100 000 个。大多数微卫星的长度小于 200bp,但也有更长的微卫星。微卫星不同于小卫星,它们

广泛分布于很多结构基因的内含子、基因间隔区甚至调控序列中(Tautz 等 1984;Weising 1989;

Ishii 等 1985)。早在1974 年,Skinner 等就在寄居蟹(hermit crab)基因组中发现了微卫星DNA,

当时叫做简单串联重复序列(simple tandem repeat)。Singh 等人在1980 年发现蛇的W 性染色体

上也存在着这种序列,它是由GATA/GACA 重复单位组成的。以后的研究表明,在真核生物甚至原

核生物的基因组中都普遍存在这种序列(Jones 等 1981;Tautz 等 1986)。直到1986 年,Ali 等

人首次用合成的GATA/GACA 寡聚核苷酸作探针用于人的DNA 指纹分析,成功地开创了利用微卫星

DNA 探针进行DNA 指纹分析这一新的领域。微卫星探针易于合成,可直接与固定在干胶中的DNA 片

段杂交,所检测的位点普遍具有高度的变异性。1988 年,Schafer 等人进一步发展了这门技术,使

寡聚核苷酸(微卫星)分析技术又一次得到了完善。迄今为止,合成的各种寡聚核苷酸(微卫星)

已成功地应用于人和近百种动植物的DNA 指纹分析(Buitkamp 等 1991a,1991b;Schafer 等

1988;May 等 1991;Nuraburg 等 1989;Hubert 等 1990;Lonn 等1992;Biermerth 等 1992;

Caetano-Anolles 等 1991)。从已有的报道来看,适用范围广、变异性高的微卫星探针主要有

(GTG)n、(GT)n、(GATA)n、(GACA)n、(GAG)n 等(Buitkamp 等1991a,1991b)。

153 PCR 在DNA 指纹分析中的应用

PCR 是一种在体外大量扩增DNA 的方法。在法医研究上,由于所检验的材料量(如血斑、

精斑、发梢)极微,因此很难获得常规Southern 杂交所需的DNA 量,利用PCR 就可以解决这

一问题。Jeffreys 等(1988)根据多个小卫星的已知侧翼序列来合成引物(每个小卫星两个

引物)。先以极微量( 甚至单个细胞 )的人类基因组DNA 为模板进行体外扩增(产物可长达

10kb),然后再用这些小卫星的混合探针进行Southern 杂交,得到了可以重复做出的具有高度

变异性的DNA 指纹图谱。

154 单位点高变异性小卫星和微卫星探针的开发

DNA 指纹图谱虽然具有很多的优点,但并非完整无缺。第一,DNA 指纹图谱中每一个个

所含图带数很多,给统计分析带来了许多麻烦。例如,在比较个体之间的DNA 指纹图谱时,

如果某两条带的位置相差很小,那么就很难判断它们是否来自同一位点上的同一等位基因,也

许是由于实验操作过程中凝胶变形等引起的误差影响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第二,DNA 指纹

图带的分辨率很难提高,特别是较小的DNA 片段因难以分开而呈现很低的变异性;长度相差

不大的DNA 片段无法通过电泳分开。第三,DNA 指纹图谱不能区分杂合体和纯合体。在进行

DNA 指纹图谱统计分析时,人们假定图中每一条带分别代表不同的位点,但实际上,如果某

一位点是杂合的,那么此位点在DNA 指纹图谱上会拥有两条带,也就是说在DNA 指纹图谱上

应有两条带代表同一个杂合位点上的不同等位基因。因此,有时以DNA 指纹图谱分析得到的

结果与真实情况也会有所不同。第四,对于某一个位点来说,往往只有一个等位基因出现在

DNA 指纹图谱上,因此无法根据DNA 指纹图谱确定个体在该位点上的基因型。为了克服DNA 指

纹图谱的上述缺点,人们已开始重视单位点探针的开发。所谓单位点探针,是指只是特异性

与某一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杂交的探针。由于真核基因组中的小卫星和微卫星位点普遍具有高

度的变异性,因此它们是高变异单位点探针的重要来源。基因组中的小卫星位点有数千个,

微卫星位点更达数十万个,通过用现有的多位点小卫星和微卫星探针筛选基因文库,可以得

到众多的高变异单位点探针。迄今为止,国外一些单位已从猪、马、鸡、牛等的基因组中分

离、克隆了数百个小卫星和微卫星探针,这些探针将是构建有关畜禽基因图谱的基础。

155 其他方面的进展

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的应用,使 DNA 指纹图谱的容量大大增

加(Uitterlinden 等 1989)。变性凝胶电泳可以更有效地分辨等位基因(Uitterlinden 等

1989);电极反转电泳(field inversion gel electrophoresis)提高了 DNA 指纹图谱中大

片段的分辨率(Fowler 等 1988)。由于DNA 指纹图谱在实验技术和统计方法上一直处于不断

的改进之中,因此我们深信在不远的将来,DNA 指纹分析技术必将在医学、畜牧业、农业乃至

整个生物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地球上多数人DNA里都有尼安德特人的部分基因,科学家推测是人类祖先从非洲迁移出去时,与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发生了融化,因此现代人类基因中包含有部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

一、什么是尼安德特人

尼安德特人因其化石发现于德国尼安德特山谷而得名,尼安德特人是现代欧洲人祖先的近亲,从12万年前开始,他们统治着整个欧洲、亚洲西部以及非洲北部,但是在两万四千年前,这些古人类却消失了。

尼安德特人是与现代人类祖先“智人”生活在统一时期的原始人,尼安德特人可以说是智人的近亲,两者不存在生殖隔离。尼安德特人的遗迹在英国、地中海、埃及、欧洲大陆均匀发现,可以认定尼安德特人是欧洲大陆的原生人类。

二、智人与尼安德特人的斗争与融合

国外科学界普遍认为现在人类祖先十万年前从非洲大陆迁徙出来的智人,智人从非洲迁往欧洲大陆,难免与欧洲的原生人尼安德特人发生冲突,经过长期的斗争,智人继续迁徙,尼安德特人则逐渐消失。

尼安德特人和智人属于近亲,不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族之间是可以互相交配繁衍的,在长期的斗争中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发生了融化,尼安德特人的基因不可避免的进入到现代人类基因库中。

三、存在的争议

2010年,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发布,研究结果发现,除非洲人之外的欧亚大陆现代人均有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成分贡献。但是这个研究结果是否准确,一直存在争议。

除了非洲迁移出来的智人,世界各地都存在原生的人类,比如丹尼索瓦人 、元谋人等,现代人类是不同原生人类“混血”出来的,现代人类的基因中含有许多不同原生人的基因。

人类的进化史是一个充满空白的模糊的 历史 ,但是现在来自澳大利亚和南非的研究人员声称已经填补了其中一个漏洞。 科学家们结合遗传学、地质学和气候史的研究,已经确定了所谓的现代人类的“家园”,即非洲南部广阔的古老湿地系统。

总的来说,科学家对人类的 历史 有广泛的把握。解剖学上现代人类被认为起源于30万至20万年前的非洲,然后扩散到欧亚大陆,并最终扩散到全世界。但是,现代人类首次出现的确切时间和地点尚有争议。

尽管化石证据仍然是我们如何将故事整合在一起的关键部分,但这不是唯一的方法。DNA研究可以填补许多空白,尤其是线粒体DNA(mtDNA)。这是线粒体中存储的信息,线粒体为细胞生成能量。与常规(或核)DNA不同,mtDNA的进化极其缓慢,这意味着它可以很好地保存古代血统。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 Vanessa Hayes表示:“线粒体DNA的作用就像我们祖先母亲的时间囊,在世代之间缓慢累积变化。比较来自不同个体的完整DNA编码或有丝分裂基因组,可提供有关它们之间紧密相关性的信息。”

因此,这项研究的研究人员着手建立更完整的人类最早的有丝分裂基因组目录。特别地,他们专注于L0世系,L0世系或多或少被视为现代人类家谱的“树干”。

如今,L0世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中最为常见,在世界其他地区则较为罕见。因此,这项新研究的研究人员从纳米比亚和南非的1000名参与者那里采集了血样,并绘制了L0谱系以追踪我们祖先的家园。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Eva Chan说道:“我们将198个新的罕见有丝分裂基因组合并到了现代人类最早的已知种群L0谱系的当前数据库中。这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够更好地完善最早的祖先分支的进化树。”

利用有关L0谱系时间线的新信息,以及不同子谱系的分布方式,研究人员能够追溯到距今约20万年前的现代智人最早的母系谱系在哪里出现。这个家园位于赞比西河以南的地区,包括现在称为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的部分地区。

如今,该地区看上去并不那么吸引人-它大部分被沙漠和盐田覆盖。但是数十万年前,这个地方曾是非洲有史以来最大的湖泊系统,即马卡迪卡迪湖。

“在现代人类出现之前,由于下伏构造板块的移动,该湖已开始流失,”地质学家、该研究的作者Andy Moore表示。“这将创造出一片广阔的湿地。众所周知,这是维持生命的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

研究表明,这个绿洲为70多万年前的早期人类提供了理想的住所。此后,遗传时间轴表明发生了两次主要迁移。

Hayes表示:“我们在现代人类最早的母系中观察到了巨大的遗传差异,这表明我们的祖先在13万至11万年前移出了家园。第一批移民向东北冒险,随后第二批移民向西南旅行。直到今天,三分之一的人口仍留在家园。”

那为什么我们的祖先离开这个郁郁葱葱的家园呢?为了找出答案,研究人员分析了过去25万年来南部非洲的气候模拟和地质数据。

该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Axel Timmermann表示:“我们的模拟表明,地轴的缓慢摆动改变了南半球的夏季太阳辐射,导致整个非洲南部的降雨出现周期性变化。这些气候变化将会开辟绿色的、植被繁茂的走廊,首先是在13万年前向东北方向,然后在大约11万年前向西南方向,使我们最早的祖先第一次迁离家园。”

将mtDNA追溯到最古老的世系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可用于解决人类 历史 难题,但这只是其中之一。

该研究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我们的教科书把中国人,日本人,蒙古人等东亚人种称之为蒙古利亚黄种人,但是在现代DNA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下,得出了惊人的结论!!

中国人与蒙古人,日本人并不是同种的蒙古利亚黄种人种! 科普一下!

秦汉时代,蒙古人还没产生,更别提 夏商周!!

秦汉之前 汉民族 叫做 华夏,因为汉朝 征服了 不可一世的游牧民族匈奴,从此被称为汉民族!!

现代DNA已经证实,汉族---华夏民族 是世界上唯一 一脉相承的最古老的最智慧最强盛的民族!

而蒙古人DNA 与汉人差别很大,学术上是属于 矮黑人种(D-YAP)与棕色人种(C-M130),而汉族则是真正的东亚黄种人(O-M175)(汉族父系完全没有D-YAP和C-M130)

蒙古人从DNA基因图谱上看,实质上是 北方部分汉族与北方各游牧民族的杂交民族而已!而日本人种也含有大量的矮黑人种(D-YAP)与棕色人种(C-M130)!!而O-M175东亚黄种人基因是显性基因,所以满蒙日本等含有大量黄种基因的民族外表像中国汉族人,但本质上有巨大差异!

从DNA基因图谱上看,中国汉族O-M175 黄种人基因深刻的影响和改变了东北亚其他各民族的基因,包括蒙古,满族,维族,藏族,乃至朝鲜和日本等东北亚民族!!

O-M175 黄种人基因

D-YAP  矮黑人基因

C-M130 棕种人基因

汉族人无论是南方汉人还是北方汉人,Y染色体中都没有D-YAP,C-M130这两种基因

而北方民族蒙古人,突厥人,满族人,朝鲜人和日本人都有D-YAP和M130

汉族人的基因是96%的M175+4%的M45,其血统纯度在世界大民族中首屈一指

在人类主干的18个Y染色体类型中,日本人Y染色体结构是:

O-M175 542%(黄种人基因)

D-YAP 347%(小矮黑人)

C-M130 85%(小矮棕人)

日本人黄种基因确是在东亚国家中是最低的。

古亚洲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矮黑人(D-YAP),他们和非洲黑人(尼格罗人)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另一种是棕种人(C-M130)。纯种的矮黑人是印度的安达曼人,东南亚的维达人等,而纯种的棕种人如今已不存在,但他们是蒙古人,女真人,澳大利亚土著等民族的直系祖先。矮黑人,棕种人先后从亚洲南部北上东亚后,肤色变浅。矮黑人中最进化的一支是日本的阿伊努人(虾夷人),它们是纹绳人的后裔,也是大和民族的重要底子。另外,西藏人中也拥有大量的矮黑人父系成分。

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被称为中东部落(F-M89),其中的一支演化为欧亚部落(K-M9),其余进化成地中海-高加索人种,属于暗白人种。欧亚部落的原始人种属于未分离的黄白人种,又演化成好几支。其中一支形成东亚部落(NO-M214),被称为黄种人(又称华夏-芬兰人种),另有一支形成中亚部落(P),属于早期的白种人。东亚部落的黄种人又分离为两支,一支是芬兰人,部分北亚人的直系祖先(N-M231),另一支则形成中国人,东南亚人的直系祖先(O-M175)。在M175的基础上,东亚地区的黄种人演化为华夏,东夷,百越,苗瑶,百濮,南岛等一系列民族。而中亚部落也分化为两支,一支是印第安人和他们的北亚祖先(Q-P36),一支是主流欧洲人和印度雅利安人的祖先(R-M207)。其中进入欧洲的白种人是后来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波罗的人,克尔特人的主要祖先(当然这些民族还有少部分其他来源)。

东亚大陆情况是:最先来到东亚洲大陆的是YAP和M130, 其后第三批走出非洲大陆的M9旗下的M175几路大军先后进入东亚大陆,M175下M119夷越集团最先到中国南部和东部,紧接着是M175旗下的M122下的东进苗蛮集团,这两大集团驱逐了YAP和M130,使得中国大陆基本不存在YAP和130,大部分被驱赶到北部(蒙古,朝鲜,日本),南部和西藏,但在大陆一些少 数 民族土家族、彝族、瑶族基因仍然保留了YAP的基因最后到达中原的就是M122大旗下M117华夏集团,此后的历史就与中国上古传说完全吻合,华夏集团炎黄部落打败了夷越集团的蚩尤部落,以及苗蛮集团,奠定汉族的基础!这就是DNA分析的华夏上古迁移状况!

汉民族的基因分成96%的M9和4%的M45,无论从血统上还是文化上都是高度纯洁与统一的 汉文化创造了领先世界2000年的文明,这不是偶然的,近代数百年的落后则是偶然和暂时的

汉民族自古至今都有强烈的家族宗族观和姓氏文化,崇敬祖宗,家谱文化,光宗耀祖,世界上最先进最早的姓氏文化也科学的避免了近亲繁殖,与血缘上的混乱!!这是汉族自古一直保持庞大人口基数以及纯正血统的核心要素!!

南方汉族主要是历史上几次大的战争期间 大量 从北方 黄河流域 迁移移民过去的,融入了部分南方各民族,而北方汉族也融入了部分北方各种民族,但是 无论是 父系还是母系,南北方高度统一,差异是小部分,共性是大部分,这在全世界各民族中 算是高度纯种的超大民族了!!!

人种的DNA研究也解释了 人类文明为何在 西方白种人和东亚黄种人 中创造和发展,人种DNA决定了!

华夏民族 在汉唐之后逐步衰落,不是人种不行,而是迂腐的儒家思想束缚压制扼杀了华夏民族的尚武精神,民族血性, 使得华夏民族成为 文明但软弱无能,任人宰割的落后民族,经历了数次 野蛮落后民族对文明民族的大冲击,但好在人口数量巨大,分布很广,使得文明种族的血脉得以传承和延续,这也正是中国是四大古文明唯一能延续至今并能重新崛起的根本因素!!

在现代DNA分子生物学面前,妄图分化,瓦解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 汉族血统虚无论杂交论,南北汉族论都可以终结,中华民族势必更加凝聚团结和强盛!!

现代分子生物学充分证实了汉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种,只是我们暂时衰弱了,但是文明种族的火种我们一直延续着,我们知道我们的文明的血统,必定促使我们重回文明的巅峰,不愧对华夏二字!!

从现代人种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还可能得出更惊人的秘密:人类几大古文明:古埃及文明,古苏美尔人文明(古巴比伦),古中国文明,甚至 古玛雅人文明, 实质上都是 黄种人创造的!!!很明显巴比伦、苏美尔都在埃及和中国的中间,是黄种人从埃及迁徙到中国的中转站,从DNA分析的古人类迁移路线分析这种可能性完全存在!!我们的血脉中不仅仅保存着古中国的文明火种,还保存着古黄种文明人种的基因,我们肩负着无上荣光的古文明种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去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现代文明,重返人类文明的制至高点!!!!

附DNA图谱:

依靠DNA认祖归宗真实性不用说,但是什么条件下才可以找到先祖DNA?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孔子身后,四代单传,自第八代起逐渐繁衍,迄今已历2500多年,子孙遍布全球。根据最近续修孔子世家谱的统计数据显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