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朋友的家谱上写了他的祖先是后汉皇帝刘秀。他家在福建南平!这是真的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3收藏

我一朋友的家谱上写了他的祖先是后汉皇帝刘秀。他家在福建南平!这是真的吗?,第1张

福建的客家人,其实就是中原地区的移民,中原向岭南地区的大移民一共有7次,其中有六次都在东汉之后,因此你朋友的祖先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当然了,中国人修家谱的时候为了让家族历史变得显赫经常会假借一些历史上的名人作为祖先,这也不足为奇。

如果想考证这个家谱是否是真的,需要对刘秀后几代的传承脉络进行梳理。比如说要知道你朋友的祖先是光武帝哪个儿子的后代,再往下追几代,如果都比较扎实,那就靠谱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汉献帝的皇叔。但其实呢,历史上的刘备,只是一个传说中汉室宗亲。因为在正史中,并没有任何资料表明,汉献帝认过刘备这个皇叔。

更主要的是,《三国演义》里的逻辑大约是这样的,刘备比汉献帝的年龄大了近20岁,所以汉献帝自然应该叫刘备一声叔叔。

但问题是,汉献帝与刘备在三百年前是一家人。等到现在,刘备与汉献帝之间,到底差多了多辈儿?或是谁的辈份更大?本身就是难以捊清的。

在《三国演义》中,汉献帝和刘备三百年前是一家的人。现在正好刘备年龄比汉献帝大20岁,所以刘备就比汉献帝大一辈。这也未免太巧了吧。当然,为了让大家相信刘备是标准的汉室宗亲,在《三国演义》中,罗老爷子还特意给刘备编排了这样一份家谱:

“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

按照演义中的这份家谱来推算,刘备是高祖刘邦的第21代孙,汉景帝的第19代孙,貌似是正儿八经的皇室宗亲。但问题是,罗老爷子在为刘备编这份家谱的时候,估计是没有仔细看汉献帝的家谱,以至于这份家谱编的有点粗糙。

因为,汉献帝是皇帝,所以汉献帝的家谱,那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在史书上可以很容易找到依据。按照东汉皇帝的家谱,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这一脉,等传到汉献帝刘协这一代时,他属于是汉高祖刘邦的第16代孙、汉景帝第14代孙。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罗老爷子在《三国演义》中给刘备编写的家谱,刘备要足足比汉献帝小五个辈分。换句话说,如果按照辈分的话,就是刘备的爷爷,那都还是汉献的曾孙,如果刘备见到汉献帝,就相当于汉武帝见到汉高祖刘邦的父亲,那是要称呼其为天祖父(比高祖父还高一辈份)。

从这层意义上说,即便刘备是汉景帝的后人,汉献帝也绝不会称呼刘备为皇叔。

所以,更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刘备从出道一来,一直号称是汉室宗亲。所以当他拜见汉献帝时,汉献帝一看本家有这么牛的一个人物,自然会跟他叙叙本家情谊的。

因为,刘备本人有枭雄之誉,手下又有关羽、张飞这种世人共认的万人敌。现在他们随曹操进入许昌,如果汉献帝能够把他们拉拢到自己这一边,和自己结成利益共同体,自然有可能成为汉献帝用来制约曹操的重要筹码。

在这种背景下,即便刘备没有家谱,甚至汉献帝查出刘备不在他的族谱内(当然汉献帝未必会跟刘备叙谱),汉献帝也会承认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当然,汉献帝肯定不可能叫他皇叔,只会承认他是宗室子弟,毕竟皇室中的辈分是不能乱叫的。

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任何一支势力都想代表汉室正统,后来曹操挟天子令诸侯,虽然言不顺,但名正,有汉献帝的授权。不仅如此连卖草鞋的小人物刘备也加入匡复汉室伟业之中,而且刘备打的旗号更响亮,称自己为“中山靖王”之后,这可是汉室宗亲诶,可名正但言无力。那刘备是何许人也呢?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

即汉昭烈帝,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史家多称其为先主。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后因关羽被东吴所害,不听群臣劝阻,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章武三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于惠陵。

那么刘备说他是“中山靖王”之后,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下面来具体分析分析:

首先看过正史,即《三国志》中记载,刘备确实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胜的后人,他的祖父刘雄还当过县令,到了他父亲刘弘这一代才家道中落。《三国志》的编纂者陈寿早年在蜀汉为官,能接触到相关史料。陈寿作为史官,最大的优点便是像司马迁一样不畏强权,如实记载自己的所闻所见。因此,《三国志》作为正史,明确记录刘备是中山靖王胜之后是可信的。

其次,在刘备被引荐给汉献帝时,说自己是汉室宗亲,而汉献帝也去查了家谱,查完以后说刘备确实是中山靖南王的子孙,相当于和皇帝都有血缘关系!

再来看看汉献帝,

汉献帝(刘协,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

字伯和,河南洛阳人,东汉王朝末代皇帝(189-220年在位),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为灵怀皇后王荣。中平六年(189年),他即位为帝;建安元年(196年),依附于兖州牧曹操,迁都许昌。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后,他被迫退位禅让,降为山阳郡公,保留天子礼仪,以二女嫁于曹丕。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去世,享年五十四岁,葬于禅陵,谥号孝献皇帝。

对于刘备是否是汉室宗亲,个人认为刘备应该并未撒谎,他应该的确是汉献帝的叔叔。而且在《三国演义毛宗岗批评本》第二十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董国舅内阁受诏 中也讲述了刘备与汉献帝刘协的关系,结论是“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这也进一步的证明了刘备确实为汉献帝的叔叔的这一身份的正确性。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因为当时汉献帝当时是傀儡皇帝,并且汉献帝主动查家谱,主动宣扬认可了刘备的身份,主动认刘备为皇叔只是为了自己能有一个助手,能有一个依靠。况且从刘胜到刘备,汉书说刘胜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加上时间间隔久远,家谱到底怎么回事?汉献帝能那么详细查出来?鬼知道。另外献帝心里话也暴露了,心说:“曹操弄权,朝政大权在他,而不我,现如今得刘皇叔,我有助力了。”因此,刘备应该是汉朝的宗室后裔,但是皇叔应该是小说演义出来的,不可信。刘备的江山是自己打出来。

总的来说,刘备到底是不是汉室宗亲,到底是不是汉献帝的皇叔?我们都不知道,也没有准确的说法证明这个答案,毕竟众说纷纭嘛而且我们到底现在不能完全了解历史史实,就算是《三国演义》、《史记》这些书我们也不能知道到底是不是完全正确的。真真假假总是在一念之间的。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从正史、演义、蜀汉国号及刘渊追封刘禅为帝四个方面,得出结论,严谨来说,刘备是西汉宗亲,并非东汉宗亲,至于汉献帝查家谱后称呼其为皇叔,乃是罗贯中在演义中的虚构。依据《三国志》、《三国演义》和《晋书》中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见解,简要分析如下。

其一,正史,即《三国志》中记载,刘备确实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胜的后人,他的祖父刘雄还当过县令,到了他父亲刘弘这一代才家道中落。《三国志》的编纂者陈寿早年在蜀汉为官,能接触到相关史料。

陈寿作为史官,最大的优点便是像司马迁一样不畏强权,如实记载自己的所闻所见。因此,《三国志》作为正史,明确记录刘备是中山靖王胜之后是可信的。

至于人们谣传的,中山靖王有120多个儿子,鱼龙混杂,刘备故意冒认是其后代,不好考证。陈寿作为当时的史官,应该考证确凿,才记载刘备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那么问题来了,刘备的先祖中山靖王刘胜是西汉的皇族,并不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皇族后代。刘秀不是传承自西汉最后一任皇帝孺子婴,严格来说,东汉并不是西汉的延续。因此,西汉和东汉是两个不同的朝代,中间被王莽的新王朝隔断。

刘备以西汉的宗亲血脉来和东汉皇帝论辈分,攀交情,这个有点牵强附会,也站不住脚。

在封建社会,只有皇帝的亲叔叔才能被称为“皇叔”,稍微远一点的皇族长辈,就不敢以皇帝的长辈自称,更何况皇族血脉稀薄到几乎没有的刘备。借给刘备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在汉献帝面前自称“皇叔”。我相信同时期的刘岱、刘焉、刘繇、刘表等刘姓封疆大吏也不敢自称为“皇叔”吧。

《三国演义》整本书奉行“褒刘贬曹”的基调,因此罗贯中称刘备为“皇叔”。曹操是汉贼,刘备是汉室正统,深入人心。每当人们看到刘备损兵折将时,闷闷不乐,曹操战败时,大快人心。这都是罗贯中为了“拥刘反曹”的基调导致的。

姓刘。因为汉朝开国皇帝是刘邦,汉朝后来的皇帝都是刘邦的后代,都姓刘。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 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丰邑中阳里 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历任沛县泗水亭长、沛公、汉王。秦时因释放刑徒而亡匿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集合县中约3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 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后, 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 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备发财前靠织席子、兜售鞋子为生。也就是说,他在发财之前是个小贩。但在封建的古代,等级制度严格,商人的地位在“士、农、商”中最低。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刘备有多尴尬!

刘备不受社会地位的限制。他遇到了当时也是小贩的关羽和张飞。他们珍惜彼此的心,所以他们成为了生与死的兄弟。从此,刘备崛起的日子来到了。刘备以汉景帝玄孙之名,征兵马匹,剿灭“黄领巾贼”。

刘备虽然人少,但也算是小成功。这场战争使刘备声名鹊起。大家都知道他是汉族人。刘备终于在“助汉”的口号下被汉咸帝收留。在查阅了汉代皇室的家谱后,刘备被汉咸帝封为帝叔,“刘叔”的名字为后人所知!

皇帝的宗教采取了宗法宗族的谱系和审查。他的父亲郑庆念道:“孝敬皇帝生了十四个儿子。第七个儿子是中山靖王刘升。盛盛路城亭后刘镇、甄生培侯刘昂、安生张后六路、陆生义水侯刘连、艾生琴杨侯刘英、应胜安郭后刘健、詹生光岭后刘艾、艾生焦侯刘贤、咸生祖城侯刘舒、舒生祁杨后六义、易胜元泽后刘碧,将生下英川的侯刘达、大盛峰凌后刘步义、易生东刘雄曾是县里的官员,而刘洪就是他所生。洪不是官员,但他是刘洪子。”如果把皇帝排除在外,那么玄德就是皇帝的叔叔。”

从上面可以看出,刘备的祖父刘雄失去了侯爵,刘备的祖父刘雄也是朝廷的一名官员。直到刘备的父亲刘宏,家境每况愈下,来到刘备,他只能靠织席子、卖鞋谋生!

这时,刘备已经没有头衔了。皇室家谱为什么不把他留下来?

事实上,在汉代,朝廷里就设立了一个专门的组织,叫“宗正”。他们专门记录了汉代后裔的“脉络”。汉代的后代都不应像汉代那样被记载为皇室的后代。刘备的祖父刘雄也是一个官员,他一定要在皇室谱系中记载,而刘备的父亲和刘备都是官员,虽然他们都是白人,但他们都是皇室的后裔,所以他们将被载入家谱!

华夏时间线:上古卷

风云人物:天皇、地皇、人皇

(全文4800余字,且行文比较严肃,请耐心阅读)

盘古开天辟地、化育万物以后,我们的世界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存在着,从什么时候开始华夏大地上才有了国家?

关于国家的起源,学界一直都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国家就是 社会 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产物”

简单来说就是,国家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 社会 的发展和需要才建立起来的, 但是这种说法跟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流传的传说显然是不符的。

在中国人的 历史 传说之中,世界是从盘古开辟开始的,盘古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人”,也是华夏大地上的第一个君主——所谓“三才首君、御世首君”也。

盘古死去以后,由“三皇”继续统治着华夏大地。

近代学者对于“皇”字的解释颇有争议,很多人认为“皇”字在 历史 上从来没有被当做帝王名号使用过,它仅仅是作为一个修饰词与“帝”、“王”等称号连用,也有人认为“皇”字是用在神灵之上的称号。

但事实上,“三皇”的说法由来已久, 《周礼》 中有“ 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 ”的记载,此书相传为周公所作,成书年代至迟是在战国时期,可见“三皇”是华夏民族记忆里很久远的传说,但“三皇”具体代表的是哪“三皇”书中没有提及。

直至秦朝建立之后,廷尉李斯等向秦始皇上尊号,有“ 天皇、地皇、泰皇 ”一语,我们始知道“三皇”是实有所指。此事见载于《史记》,可信度应该是很高的,秦朝去古未远,由此我们可知“天皇、地皇、泰皇”的称号至秦朝时已经流传很久。(司马贞《索隐》认为“泰皇”当指“人皇”)

徐整、皇甫谧等人,当是根据这诸多传说整理出了上古帝王世系,这份“ 华夏上古帝王家谱 ”影响了中国古代读书人近两千年。

但是我们知道,汉文字起源于黄帝之时,《水经注疏》说:“古文出于黄帝之世,仓颉本鸟迹为字,取其孳乳相生”,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说:“迨乎伏羲氏作,始定人道,辨乎臣子,伏而化之,结绳而治。故孔子曰:‘三皇伯世,叶神无文’。”

伏羲、黄帝之世据“三皇”年代荒远,由此可知“三皇”之时必定没有文字,明代陈耀文《天中记》引《真源赋》说:“ 人皇君兄弟九人结绳刻木四万五千六百年 ”。

天地初开之时,人类 社会 的野蛮荒凉可想而知,《帝王世说》曰:“天地开辟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或冬穴夏巢,或食鸟兽之肉”,所谓“ 不殊于羽族,取类于毛群 ”,与鸟兽为伍, 这种时期不但没有记录“三皇”名号的文字,恐怕也没有“三皇”名号存在的必要。

据记载,天皇、地皇各立一万八千岁,而人皇治四万五千六百年,从时间上来讲,这很明显也不应该是一代人的年龄。《黄帝内经》上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也从没听说一个人能活几万岁的。

由此推之,传说中的天、地、人三皇,应当不是某一位帝王的名号,似乎应该是对时代的称呼。

正如所谓的上古“十纪”论一样,应该是后人追溯上古时期的时空归纳,《金楼子》载:

这种记述与现代地质学年代归纳法很相似,寒武纪、侏罗纪、白垩纪生活在当时的生物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哪一纪,只有后来定义的人才知道。

同样的我们试想一下,生活在数百万年前的先民,会给自己生活的上万年周期冠以“九头纪”的名号吗? 这种年代划分,更像是后人追溯上古时期的一种时间记录方式。

如郑樵《通志》说,以传说中的伏羲氏至无怀氏十五世为天皇,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这是后起的说法,并不是传说中“三皇”初相。

在最早的文字记载当中,“三皇”是有形象的,在古籍记载中:

天皇十三头,骧首麟身,身佩九翼。

地皇十二头,女面龙颡马蹄蛇身。

人皇九头,龙身骧首,驾六羽,乘云车出谷口。

这个形象让人实在难解,何为十三头,人怎么会有十三个头呢?但 正因为其难解,才说明其形象的原始性 ,最先记录下这些形象的徐整、皇甫谧等人都解释不了,恰恰说明这是他们有所依据,是从别的地方听来、看来的。

后来的一些学者解释,认为十三头是兄弟十三人,或者说是十三世,这都是附会的结果,并不是初相,真实的传说应该就是“ 天皇十三头,地皇十二头,人皇九头 ”。

《拾遗记》 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拾遗记》是东晋王嘉所录,频斯国在哪里我们不知道,但是从文中描述来看,这个大石室是一处古迹无疑,壁画上画着的就是十三头龙身的天皇,由此也可以知道“天皇十三头”才是传说的初相。

而《古微书》所载三皇形象, “骧首麟身” ,很明显是一个龙马的形象。凡此异象,似乎是在暗示我们,“三皇”并不是人类的形象。

《辨证论》说,自天地化育万物以后的时代总称为“三皇”,其次是“ 蛇躯牛首之圣 ”,其次才是“ 衡珠日角之皇 ”。“蛇躯牛首”说的是伏羲、神农氏这个时期,“衡珠日角”说的是秦皇汉武这个时期。

伏羲、神农这个时代,牛首、蛇身形象就让后人十分费解,所以,伏羲、神农在传说中同时具备人和神的属性。而据史料我们可知,“蛇躯牛首”之前是“骧首麟身”, 这个时期传说的“人王”似乎更多的带有神的属性

《论衡校释》说:“女娲之前,齿为人者,人皇最先” ,这似乎也在告诉我们,在三皇时期的前两段是不能称为“人”的,直到人皇之时才能称为人。

在盘古的传说中,混沌生阴阳,阴阳分天地,天地阴阳交感,中和为人,所以才有“天地人”三才。天皇、地皇继盘古而生,其称号似乎正是呼应天地, 《董子》曰:“古之造文字者,三画连其中者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

国家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在我们 历史 传说的记忆中,未有人,先有人王,我们的人王是“君权天授”的,从盘古时期一直延续到大清朝,这似乎是一种政治说辞,从情理上实在是说不过去。

所以在传说中的伏羲女娲之前,有没有国家,我们似乎是拿不出什么像样的证据,贾公彦《周礼正义序》中说的挺有道理:“ 天皇地皇之日,无事安民,降自燧皇,方有臣矣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四有文:“ 拒燧皇谓人皇,在伏羲前,风始,始王天下者 ”(引自《易通卦验》)。

说燧皇始王天下是有一定说服力的,那么燧皇以前漫长的数百万年,应该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氏族部落,那么“三皇”自然也就不是人王了,自然也不能在野蛮蒙昧的时期王天下了。

我们看古籍记载中“三皇”事迹似乎也能佐证这一点。

万英民《三命通会》说,天皇氏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定每年岁首之所在,这里的干支不同于后来的“黄帝命大挠制甲子”。

其十干为:于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

十支为: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这是最古老的干支纪年法,就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用的那种纪年法。

地皇氏定三辰,分昼夜,以三十天为一个月,以干支来配月;人皇氏裁度九州,“政教君臣所自起,饮食男女所自始”。

三皇事迹,辨别岁月,裁度九州,皆从大处着眼,很明显也是附会的说法。这些说法,最初应该来自于纬书, 《论衡校释》说:“天地开辟,有天皇、地皇、人皇。出自河图,不足征信”。

纬书的起源,最早似乎能追溯到战国时期,到汉代时就已经大盛,纬书所记载的内容驳杂不经,后来被道教三洞大量地吸纳。据载,道教三洞本来称作“三皇”,晋武帝时,南海太守鲍靖好仙道,登嵩高山,入石室清斋,发现了古三皇文。

后来,鲍靖被指伪造《三皇文》,被朝廷诛杀。自此以后,道教经典避讳“三皇”称呼而改称“三洞”。

三皇的传说在道家典籍记载颇多,当然多有神化玄幻的色彩,但是,它的故事大都有传说为基础,并不完全是向壁虚造,它的传说基础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于纬书,而纬书同样不是向壁虚造,它的记载很多来自于远古和民间传说,很多先儒所不屑的传说被它不加辨别的吸纳。

三皇的传说可能就是这样被吸纳进来的, 天皇初相应该就是那个骧首龙身十三头、身佩九翼的怪物 ,当然这个形象也应该也是经过若干年流传变迁的产物,真实的初相我们已经没有办法知道了。

在后人追溯华夏起源和帝王世系的时候,把这个十三头的家伙搬了出来,让他成为了继盘古而治的上古帝王。

但三皇源头真身应该是神,传说中颛顼曾经绝通天地,在颛顼以前是人神杂处。孔子曰:“以化合神者称皇,徳合天者称帝,徳合仁义者称王”,《辨证论》说:“天皇氏淡泊自然与极同道”,陆希声《道德经传序》说:“周之末世其几矣老氏以三皇之质以救其乱”。

所谓“自然”“无为”本就是天道,所以,皇道即是天道。《管子》曰:“明一者皇,察道者帝”,一者,太极也,混沌也,其非天帝而何?

《周本纪》载:“殷之末孙季纣, 殄废先王明德,侮蔑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 其章显闻于天皇上帝 ”,天皇,似乎跟这个有类似的属性。

关于上古三皇的事迹实不可考,但是三皇对华夏民族的影响却很深,对于我们研究 历史 的人来讲,首先需要有一个史观,所以就必须把三皇这段上古传说做一个梳理,主要是要知道它在古人眼中的地位和对 历史 的影响。

汉代孔安国序《尚书》,第一次将三皇与伏羲、神农、黄帝画上了等号,但是这种说法与司马迁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列为五帝一样,是没有什么依据的。

最早的三皇指的应该就是天、地、人三皇 ,不过这种三皇的叫法应该也是后起的 历史 归纳法,《周礼》说“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可见 传说中的三皇其实不只有这一组

天、地、人三皇并不是古代象牙塔里的东西,并不是文人和 历史 学者之间的文字 游戏 ,而是古人心中的一种 历史 和文化归属。

邱濬《大学衍义补•卷六二》载:

这是 历史 上皇家祭祀三皇的开始,此时的三皇显然是受到了孔安国等人的影响,跟天、地、人三皇区分了开来,成了所谓的“前三皇”和“后三皇”。

古代皇家庙祀先祖,最早就追溯到“前三皇”,三皇以前的祖先,有陵墓的派人去守陵,因为年代久远荒茫,不立庙祭祀。

研究 历史 ,就要进入到古人的 历史 环境和思想背景之下,在清代以前,古人大都是相信“前三皇”的存在的,不过同样也承认三皇之事年代荒茫不可稽考。直到清末,崔述等人开疑古之端,认为三代以前很多 历史 都是杨墨之徒杜撰,从而直接否认上古史,自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后魏书》中讲了一件事,说后魏献文帝拓跋弘,想将帝位提前让给太子,群臣就建议道:“ 三皇之世,澹泊无为,故称皇,是以汉高祖既称皇帝,尊其父为太上皇,明不统天下 。今皇帝幼冲,万机大政,犹陛下统之,谨上尊号太上皇帝。”

可见,三皇的传说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 历史 文化当中。

最后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在战国甚至更早以前,流传着天、地、人三皇的传说,这个传说的初相应该带着上帝的色彩和神的属性。后人追溯华夏 历史 起源、整理帝王世系时,把这个上古的传说整齐成了上古的帝王,于是就有了“三皇五帝”的说法。

后来的 历史 研究者,知道三皇之时荒昧不可靠,于是就把伏羲、神农、燧人、女娲、黄帝等这些传说中的古帝王和三皇的称号对号入座。于是,华夏的 历史 和可考的帝王世系就从这个新版“三皇五帝”开始了。

盘古化育,三皇继治,上古三皇的资料查找了很久,也思考了很久,可是迟迟不敢下笔。

千百年来,都以古三皇之时荒茫不可考,所以没有人敢去考证这段比传说还久远的传说,我当然也不敢。

但是,鉴于三皇是我国上古传说中帝王世系中重要的一环,而且是历经时间最悠久的一环,想要梳理华夏时间线不得不写一下这一段,所以虽然经过了几天的准备但是下笔时仍然是没什么头绪。

只好写在这里聊以备缺, 抛砖引玉,以待来者

文|王玄陵

参考阅读:盘古,一个南方少数民族的传说,是怎样变成华夏民族创世神的

参考文献

我一朋友的家谱上写了他的祖先是后汉皇帝刘秀。他家在福建南平!这是真的吗?

福建的客家人,其实就是中原地区的移民,中原向岭南地区的大移民一共有7次,其中有六次都在东汉之后,因此你朋友的祖先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