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徐达的墓在哪里?明朝功臣徐达的后代现状怎样?
明朝大将徐达墓毗邻朱元璋的明孝陵,要知道古代能够陪葬皇帝的,不是和皇帝关系铁,就是对国家有着无与伦比的功绩,徐达就是这样一个人。那么,徐达墓在哪里呢?朱元璋去世没几年,明成祖就篡夺了建文帝的皇位,在此期间徐达的后代也遭到了杀害,那么,徐达的后代现状如何呢?
徐达肖像画
明朝徐达墓在哪里公元1385年2月,徐达在北平逝世,但是他并没有被就近埋葬,也没有被遣送至老家安徽凤阳埋葬,而是得到了朱元璋的恩典,让他陪葬陵寝,得以安葬在明孝陵的附近。
徐达墓在哪里的问题也好回答了,明孝陵在现在江苏南京的紫金山,位于紫金山南麓。徐达墓则是在紫金山的北麓一带,也就是明史中所载的钟山之阴。更确切的地址就是南京市玄武区太平门外板仓街192号。
由此可见,徐达死的时候,朱元璋还是属于明智的状态,又念及两人彼此的情谊,以及徐达对自己的帮助,朱元璋是非常感念徐达的。徐达死时,朱元璋悲痛万分,不仅仅是因为徐达在情谊上的重要性,还为徐达的将帅之才所惋惜,同时他还急需将领,来帮助自己对抗侵军。
其实朱元璋和徐达之间的情谊是很深厚的,朱元璋亲自为徐达写墓碑上的碑文。
明朝功臣徐达的后代现状虽然徐达只有一个老婆,但是徐达的一生却有7个子女,儿子4个,女儿3个。他的这些孩子中,3个女儿都许配给了朱元璋的儿子,由此可见,朱元璋和徐达之间的深厚情谊。
从古代沿袭至今的思想:儿子才能传宗接代,因此,徐达的后代现状,看的就是徐家男子的传衍现状。在朱棣篡夺自己侄子的帝位这一事件中,徐达的后代也受到了波及,不管是支持哪一方,徐达的后代都受到了损害。
从1400年到现在的2015年,已经经历了不下600年,徐达的后代又会如何,生活在什么地方呢?
按照各大网站报道出来的信息显示,已知的徐家后代分布在现在的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和现今的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徐达的后人已经传承了将近22代。就目前所知,徐达后人的人数也在4000人上下。
苏州之战:徐达率11位名将上阵。
苏州之战,朱元璋对张士诚说:“你还是老实投降吧,我封你为万户侯,不要瞎折腾了。”张士诚没有回应,明军12位大将上阵,“大周”连战连败,张士诚被俘虏。押送到南京后,张士诚自缢而死,也算是一条汉子。
张士诚,江苏盐城人,元末枭雄之一。1353年,张士诚率17位壮士发动“十八条扁担”起义,突袭高邮,建立“大周”,自立为帝,年号“天佑”。纵观历史可知,以“大周”为国号的,貌似都不强大,成功的概率很低。
武则天,“代唐自立”,更改国号为“大周”,也就熬了十几年而已。李显复位之后,重新恢复“大唐”,武氏的“大周”昙花一现。1673年,吴三桂率3万兵马在云南起兵,不到半年就横扫两湖,建国“大周”。八年后,清军攻克昆明,大周灭亡。
武则天的历史,张士诚不一定知道;吴三桂的故事,张士诚也不能穿越时空,也没法借鉴经验。张士诚的“大周”,重视发展生产,减轻民众负担,兴办教育;江浙民众都很认可他,却没啥用。乱世之中,张士诚缺乏雄心壮志,只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朱元璋岂能容许。
1366年,朱元璋稳定上游局势后,书信张士诚,建议他归顺自己,还能册封万户侯,享受荣华富贵。《明史》记载:“古之豪杰,以畏天顺民为贤;汉窦融、宋钱俶是也。尔宜三思,勿自取夷灭,为天下笑。”
兵强马壮,悍将如云,朱元璋自誉为汉光武帝刘秀、宋太祖赵匡胤,让张士诚学习窦融、钱俶,识时务者为俊杰。张士诚不乐意,江浙财税充裕,“大周”也不缺精兵悍将,李伯升、五太子、吕珍,都是很能打。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朱元璋点兵20万(行为方便,统称明军),以徐达为主帅,常遇春、汤和、华云龙、郭兴、张温、王弼、俞通海、何文辉、耿炳文、仇成、康茂才等名将追随,12位大将围着张士诚的基地苏州(平江)打,阵容堪称豪华。
徐达出征时,兵分两路,12位名将攻打苏州;李文忠、朱亮祖、薛显、顾时则率骑兵攻打湖州,分割包围“大周”的主力。李文忠、薛显、顾时,都是善于使用骑兵的。一顿穷追猛打,明军夺取湖州,横扫江浙,苏州孤立无援。
拿下湖州后,明军主力杀向苏州,俞通海率水师攻打“大周”主力驻扎的桃花坞要塞。俞通海身先士卒,驾驭战船冒着枪林弹雨前进,从“大周”水师的阵中穿插而过,明军以炮火猛攻桃花坞。
激战中,俞通海被箭雨射中十几余处,受了重伤,不治身亡。俞通海受伤,张士诚对战局充满信心,有把握在消耗战、持久战中击败徐达,扭转乾坤。谁知,“大周”的援军半路被徐达、常遇春击败,江面又被封锁,苏州陷入困境。
1367年夏,张士诚不愿束手就擒,便率一万精锐突围。明军防守严密,张士诚将目标投向“舟门”,朝着常遇春驻守的营垒发起进攻。常遇春二话不说,直接跨上战马,冲向“周军”,与其展开激烈厮杀,阻止张士诚突围而出。
与此同时,常遇春让麾下猛将,善于挥舞双刀的王弼率骑兵绕出侧后,突袭“周军”后方,将其挤压到沙盆潭中。王弼很猛,手持双刀冲锋,张士诚猝不及防,所部溺水而死七八千,本人也掉进水中。幸运的是,张士诚被亲兵救起来,扛回苏州。
十几天后,张士诚决心拼死一战,孤注一掷,率麾下精锐直奔常遇春,与其展开白刃战。“周军”放手一搏,斗志很高,徐达赶紧让汤和、郭兴、何文辉等将领率兵增援,夹击张士诚,将其包围在阵中。
为了求得生存,“周军”的战斗力远超徐达想想,与其正面厮杀的常遇春,更换战马三次,依然未能击退张士诚。激战中,常遇春受了箭伤,“周军”看到了生存的希望,逐渐从正面撕开一条缝隙,随时突围而出。
也许是“大周”气数已尽,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害怕兄长有闪失,居然下令鸣金收兵。听到“鸣金”之声,“周军”不知所措,摸不着头脑。常遇春则乘势反杀,其他各路明军又赶来增援,张士诚一败涂地,从此不敢再轻易出击。
明军攻破苏州后,张士诚率亲兵与徐达进行巷战,双方伤亡都很大。张士诚退守府邸,让妻子、儿女自焚而死,自己则继续顽抗,誓与城池共存亡。张士诚上吊自尽,被部将赵世雄救回来,却成为明军的俘虏。
徐达屡次派张士诚的部将李伯升、潘元绍劝降,希望他能归顺朱元璋,一起共创大业。张士诚沉默不语,没有表态,徐达将其送往南京。途中,张士诚绝食,不进一滴水;抵达南京后,朱元璋还想好好劝他,张士诚却自缢而死。
平定了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明升等人不足为虑。1367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25万大军北伐,攻克大都,元朝灭亡。与此同时,李文忠、汤和、朱亮祖、廖永忠等率兵南下,平定方国珍、陈友定。
鸟尽弓藏乃是帝国建立之初的常事,明朝更是如此,很多功勋等身的大臣都难以善终,徐达却是少有的能功成身退的人物。他作为开国的军事统帅,为人谨慎,为明朝戎马一生,死后也被称为明朝开国的“六王”之首。徐达如此声名显赫,那么他的后人如今又在何处呢?
徐达一生共育有四子三女,三个女儿都与皇室结亲。虽然所嫁之人皆是人中龙凤,但她们下场却都不尽如人意。比如嫁给朱棣的长女,虽然最后母仪天下,但她多忧心朝堂之事以及百姓民生,思虑过重,逝世时年仅四十六岁。徐达的四个儿子,次子徐添福因病过早夭折,剩下的三个儿子存活下来,那么他们又是何下场呢?
作为长子,徐辉祖是徐达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他颇有其父之风,不仅在带兵打仗上极有建树,也对帝王忠心耿耿。在朱元璋祭日时,按照惯例燕王朱棣之子当进宫祭祀,此时的燕王已有谋反之心,徐辉祖便建议朱允炆趁机将这三人扣留,以免放虎归山。可是当时徐辉祖的弟弟徐增寿心疼外甥,屡次求情。朱允炆一时心软将他们放回,日后他们果然成为朱棣的左膀右臂,在靖难之役中出力极多。
在的靖难之变中,徐辉祖一直不肯投降,坚持带兵抵抗。后来朱棣称帝,徐辉祖宁愿入狱也不肯认他为君。由于徐家有子孙免死的铁券而幸免于难,所以徐辉祖只是被革职。后来他的儿子继承了爵位,但关于他的事迹已经鲜有记载。
四子徐增寿与长兄一样,是靖难之役的受害者,但他支持的是朱棣,他曾多次暗中告密。当时劝说朱允炆放走朱棣之子,通知外甥逃走,都是他所为。但是在靖难之役后,朱允炆十分恼怒,捉拿他进宫兴师问罪,后来他被朱允炆当场诛杀,他的儿子在朱棣继位后袭爵。徐增寿的后代一直到崇祯当政时仍然活跃于朝堂之上,第九代后人最后在城池沦陷时,被贼人所杀。
最后三子徐膺绪,关于他的叙述虽少,但却只有他却能善始善终,一路升迁。后来世袭了指挥使一职,在二十年代时他的墓葬还被发现,可见生活并不艰难。至少比起三个兄弟,他的命运要更好一些,没有性命之虞。
徐达的子女命运尚可考证,但经过历史变迁,现在关于他的后代的消息也是真真假假众说纷纭。流传最广的多为以下三种,其一,江苏南通有徐氏后人,此地的徐姓人氏不在少数。当地又有诸多传说,指明他们与徐达关系密切。其中有一老人还目睹过清朝的一个族谱,上面记载了这支家族的来龙去脉,虽然难以考证,但还尚可相信。
其二,江苏南京有徐达之后。据他们族谱证实,他们是徐氏后人,但这份族谱也是疑点重重,首先部分父子关系混乱,其次记载过于简略,不符合族谱的特点,极为让人生疑。
最后一种说法最为离谱,那就是说日本人冈村宁次是徐达后人,传说明灭亡时,徐家后人流落到日本安家落户。这种说法实在缺乏证据,让人难以置信。
不论徐达后人如今何在,都无法影响徐达的光辉,他作为明朝最被器重的臣子,他的种种作为在后来都成为群臣的典范,包括他的为人处事之道,在现在仍有借鉴价值。
徐达的后人如今被媒体提及的并不多,其中被认可的是江苏南通的退休教师徐永德。
徐达是大明开朝第一大将,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发小,从小一个村里长大,一起放牛,后来又一起参加了义军,反抗暴元,徐达为大明建朝立有很大的功劳,在武将行列里排名第一,后受封为中山王。
徐达家族是大明唯一一个受封两公爵位的氏族,典型的“一门两公”。大儿子继承了他魏国公的爵位,四子徐增寿由于在靖难时期支持了朱棣,虽然他被朱允炆杀了,但是他还是被朱棣追封为定国公,并且有儿子继承爵位。
徐达有四子三女,除了三子夭折外,其他三子都有子嗣延续下来,而他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长女徐妙云还成了朱棣的皇后,生了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朱高炽就是后来的明仁宗,从某种传承意义来讲,朱家皇帝除了朱元璋、朱棣,其他都具有徐达家族的基因。
那么徐达的后人如今在何处,是否有考呢,今年来,江苏有一退休老师徐永德拿出了族谱,证明自己是徐达的后人。
徐永德开始并不清楚自己家族是徐达的后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同村的徐永泉家里发现了一本清朝初期编撰的徐家族谱,里面不但有自己的祖父、父亲的名字,而且可以上朔到明代初期徐达的孙子“贵八公”,至于贵八公是徐达哪个儿子的后人,已经不可考了。
如果这本族谱是真实可靠的,我们还是可以推断出来这一支人属于哪一支,因为族谱对这一支人来的迁徙有记载:
“吾徐氏自贵八公分支避明初靖难兵,由姑苏昆山,迁至如皋东掘港场西北乡银杏村,而卜居为传十有余。”
从此句可以看出,贵八公是为了避靖难之祸而出逃江苏昆山,并一再的迁徙,而且更加族谱记载,贵八公还曾在朱允炆朝为将。
徐氏家族在明朝初期地位显赫,就连最为反抗朱棣的徐达长子徐辉祖后来都没有受到朱棣的为难,而且还依然世袭中山王的爵位世袭罔替,那么贵八公肯定不会是徐辉祖一支人后代;徐达三子夭折,无后;四子徐增寿的儿子肯定不会避靖难之祸,他本来就是朱棣的强烈支持者,贵八公不可能是徐增寿的儿子。
那么只有徐达次子徐膺绪,徐膺绪没有任何的爵位,位居中军都尉佥事,世袭指挥使,中军可是皇帝的亲军,徐膺绪作为皇帝最为信任的禁军将军,又没有爵位,遇到艰难之役,南京城破,朱棣进京,他的儿子只能逃走,所以,贵八公可能就是徐膺绪的后代。
有很多人认为,徐永德发现的这本族谱很可以,因为成谱时间是明末清初,那时候的人有附会名人的传统,可是当时的情况是清廷未定,民间四处都有反清势力活动,谁还敢把自己的祖先附会到徐达身上去呢,这不是引祸上身吗。所以,我觉得徐永德的族谱是真实可靠的。他这一支就是徐达次子徐膺绪的后代!
明朝徐达的墓在哪里?明朝功臣徐达的后代现状怎样?
本文2023-10-04 09:00:0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71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