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孔祥熙被正式写入孔子家谱,是他攀高枝还是双方各取所需?-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1收藏

1930年孔祥熙被正式写入孔子家谱,是他攀高枝还是双方各取所需?-,第1张

民国时期民间百姓对权贵集团怨声载道,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叫 “蒋家天下陈家党,宋家兄妹孔家财” ,很是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掏空近代中国国库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这其中孔家的代表人物孔祥熙,既是蒋介石的大姐夫,又是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家族十分显赫。

作为国民党的高官,孔祥熙还有一个身份更让人津津乐道——万世师表孔子的第75代“祥”字辈孙子。 奉命出访时,外国人的报纸也喜欢大肆渲染一番。孔子闻名全球,而咱们这位贵客孔部长,是中国圣人的后裔,国际国内对这一身份的宣传,让孔祥熙倍感尊荣。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直到1930年孔府重新修订族谱,才将孔祥熙的名字载入其中。而在修订族谱的过程中,老孔还捐了一笔钱,这就更使人怀疑其中藏有猫腻了:

是孔祥熙发达了碰瓷孔子,找个显赫的先祖,硬往自己脸上贴金么?

清王朝的土崩瓦解的那一年,孔祥熙的老父亲 孔繁慈 撒手人寰。孔繁慈是读书人,山西太谷县人。奈何屡试不第,尤其在晚清取消科举考试之后,只能以贡生的身份,做了个教书匠。

民国肇始,老孔悉心培养的小孔,将在未来几年,一飞冲天。

1890年以前,孔祥熙一直跟着父亲孔繁慈学习儒家经典,之后才进入一所外国教会创办的新式学堂华美小学。

抛弃旧学拥抱新学,学贯中西并且最后顺利留学,这一番机缘巧合和他10岁时的一场病颇有渊源。

那年孔祥熙患上了腮腺炎,吃了大半年中药毫无好转迹象,只好求助于西医,由此结识了外国传教士,并最终变成了一个基督徒。

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归来后,孔祥熙一边办学一边经商,因为头脑灵光和人脉广泛,收入丰厚。

举个例子,1912年时,孔祥熙争取到了壳牌煤油在山西省的独家代理商资格,那时候老百姓普遍使用传统的油灯,烟大不说而且照明效果差。如何鼓励老百姓都改用煤油灯,来买自己公司的煤油呢?孔祥熙的办法在那时堪称一绝: 凡是来买煤油的,达到一定数额,就送一盏全新的煤油灯 。很快顾客纷至沓来,山西的家家户户几乎都用起了煤油灯。

这只是孔祥熙生财有道的一个小小缩影,总而言之,短短几年他就已经是极为成功的商人了。1913年以后,孔祥熙奔赴日本,在这里为孙中山出钱出力,还结识了宋氏三姐妹中的大姐宋霭龄,并于次年成为了孙中山乃至于后来的蒋介石的连襟。 ——当然了,也由此先后被孙中山和蒋介石视作自己的心腹。

随着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日益稳固,孔祥熙也摇身一变,从一个商人变成了国府要员,先后出任实业部长、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等重要职务。这个昔日的买办商人,也由此变成了臭名昭著的官僚资本家,强悍的吸金能力,在四大家族中拔得头筹,被百姓咒骂为“国蠹”,即国家的蛀虫。

那么,如此显赫的一位国民党高官,为何又突然有了一个孔子第75代孙的身份呢?

按照孔祥熙方面的说法,他的先祖在明朝末年从山东曲阜迁徙到了山西太谷,由于离大宗越来越疏远,几代以后他家这一支系便无人过问了。孔府自乾隆以后就没有重修族谱了,因此好些代子孙就这样湮灭于 历史 ,没能进入孔府的族谱当中。

孔祥熙是“祥”字辈的,父亲孔繁慈是“繁”字辈的,这个和孔家的字辈排行保持一致。他也曾从父亲的口中,得知自己确实是孔子后代,且同样是第75代“祥”字辈子孙。

不过,孔祥熙自己说了不算,还必须让孔府承认才算权威。

民国初年,孔祥熙在山东曲阜办事,结识了 孔府八府老爷子的长孙孔祥勉 ,俩人都是一个字辈的,分外亲近,于是孔祥勉应承下来,帮忙核实孔祥熙是否是孔子后裔的事情就包在了他的身上。

孔府八府是什么?原来衍圣公死后,他的嫡长子会袭封衍圣公的爵位,居住在孔府内。而他的弟弟们就只能搬出去分家住。就这样形成了各个府。相比于孔府,他们虽然也是显赫世家,但是经济状况和政治地位远远不如。

根据孔祥熙的自述,他的父亲叫 孔繁慈 ,祖父叫做 孔庆丰 ,再往上的几代不清楚,但能追溯到有个当县令的祖宗叫 孔宏问 ,生了两个儿子 孔闻钦和孔闻美 。于是孔祥勉回家里拿出保存的家谱仔细查看,终于发现了孔弘问和他的儿子们的名字。

孔祥勉仔细核对后的结论是,孔祥熙的确是孔氏家族的后裔,他的先祖属于孔氏“六十户”当中的 “纸坊户” ,孔祥熙的确是“祥”字辈的孔子第75代孙。

那么问题来了,“纸坊户”又是什么玩意?

原来在清朝康熙年间,孔子后人光是男丁就已经超过了两万人。孔府再大也塞不下几万口人住着,事实上他们也早已分家,在山东曲阜城内城郊四处开枝散叶。当时就根据他们搬迁后所住的地方名,命名了他们的户头。大户多达数千人,小户则只有三五百人。

得到了孔子家族的确认,自此以后孔祥熙自称孔子后人更有底气了,也越来越多人知道了他是孔子第75代孙的身份。为了表示对孔祥勉的酬谢,得知孔祥勉是个工程人才,孔祥熙特意托人买了一份德国顶尖工程师的设计图纸,送给他参阅。

1928年时,全国已经推翻封建制度,成立共和政权多年了。 社会 上对于孔子家族后代依旧当着“衍圣公”颇有微词。

孔子死后,孔家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作为儒家代表的孔子及其后裔,就得到了无上尊荣,被历朝历代的政权不断加封,爵位也水涨船高,到了北宋时期直接成为了“衍圣公”。

除了拥有极高的政治地位,还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孔府占地面积广阔,名下还有不计其数的田地宅院,整个家族也因为有个好祖宗孔子,香火旺盛绵延两千多年。

在革命风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晚清,“衍圣公”家族无疑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哪怕是个吉祥物,也是站在封建制度那边的。到了民国时期,皇帝都没了,你怎么还能当“衍圣公”呢?

1935年,民国政府改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德成为 “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当然了,这是后话了。

摆在衍圣公家族面前最大的难关,从来不是什么虚头巴脑的封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1928年蔡元培率先向孔府开火。

蔡元培丢出的王炸是 《改革曲阜孔林办法》 ,他认为衍圣公家族和民国格格不入,应该进行改革。孔家的衍圣公封号应该取消,孔府占有的广大良田和一些特权应该被收回。老蔡还算是个厚道人,提出了对孔府的财产四六分的建议,政府收回六分,留下四分养活孔府嫡系的子孙后代。

民国靠的不是什么儒学,衍圣公这个封号名存实亡,所谓的政治地位孔府也不奢望了。但是蔡元培这个动议,真是要了命了,一锄头锄在了孔府的钱袋子上。

若按照这么个改法,孔府的经济收入无疑锐减,换做是谁都不可接受,再开明的人也不行。

为了阻止蔡元培的这个提议通过,孔府不断动用各种金钱关系上下活动,但收效甚微。眼看就要接受现实了,突然天降猛男,帮助孔府力挽狂澜。

这个人是谁呢?正是不久前刚确认孔子第75代孙的孔祥熙。

在国民党高层会议中,孔祥熙对这提案表达了不同意见,他觉得这样处理太过激进,很不合时宜。

孔祥熙为孔府衍圣公家族辩解说,他们的田地宅院都是历朝历代的中央政府赏赐的,不好没收,对于孔府放高利贷、兼并土地、压榨贫农的恶行避而不谈;孔祥熙还说,衍圣公家族是有着两千多年 历史 的大家族,受到历朝历代的尊崇。国民政府也应该这样,对孔子家族取一种尊重的态度,倘若逼得孔府上下鸡飞狗跳,会为政府招来国内外的种种非议。

经过孔祥熙的阻止,这份提案便从即将执行变成了束之高阁。 毫无疑问,孔祥熙成为了孔府的救命恩人,成为了当时孔子家族最有出息的好儿孙。

1930年的时候,衍圣公孔德成决定重新编修族谱。上一次的编修还是在乾隆年间,过去了二百多年,添丁不少,也是时候了。

当时许多孔子后人都捐钱帮助重修族谱,孔祥熙也是大手笔, 直接捐了1000银元 ,还动用自己的关系网,帮助找寻失散的孔子后人支系。

这一次的族谱修订完成后,孔祥熙的名字也正式载入衍圣公家族的族谱,在“纸坊户”这一卷当中,将近六成的版面全都用来记载孔祥熙这一支的事情。自此,孔祥熙坐实了自己是孔子第75代孙的身份。

1943年,孔祥勉的儿子在重庆结婚,邀请孔祥熙当证婚人。孔祥熙在婚宴上说起了孔祥勉帮助自己查实身份的过往,还讲述了孔子后裔身份带给自己的尊荣。说他1937年初以特使身份出访英国,参加乔治六世的加冕典礼时,当地报纸都拿他孔子后裔的身份来作宣传。

还有一幅漫画,说比起英国皇室的家族谱系,这位孔特使的家族就好比一棵参天大树,前者不过是一朵小蘑菇罢了。

不管是孔祥熙的个人说辞,还是孔子家族正式确认,似乎他孔子后代的身份都难以动摇了。

然而很多人却一直怀疑,这背后并没有什么 历史 事实,而不过是双方的利益交换罢了。

还有人觉得,孔祥熙是因为纵横商海而后官运亨通,便希望掩盖自己祖上并不显赫的过去,硬给自己找了个大家族挂靠着,处心积虑地证明自己是孔子的后代。

毕竟孔氏“纸坊户”跟孔子的血缘没多亲近的关系,而且“纸坊户”定居与山东曲阜附近,而你孔祥熙家族一直住在山西呀!

所谓的和孔祥勉核对了自己的某个先祖,谁知道是不是你俩一看族谱,看哪个合适就挑了哪个?

孔祥熙为衍圣公家族“仗义执言”,衍圣公家族投桃报李,这似乎更能逻辑自洽。此外,孔祥熙捐出去的那1000大洋, 更让人怀疑,这是不是属于花了钱把自己写进的族谱?

这么说,那就是孔祥熙攀附衍圣公家族这根高枝咯?

可是笔者认为,在民国时期,孔祥熙和衍圣公家族两个放在一块,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衍圣公家族是昔日的高枝,眼下最粗壮的高枝分明是孔祥熙。所以,说孔祥熙攀高枝,似乎并不合适。

倘若孔祥熙入衍圣公家族族谱的事情,确实有悖于 历史 事实而藏有猫腻的话,那么这更像是双方在互取所需。

孔祥熙位高权重财源广,缺的就是个名人后裔的光环加持。而在风雨飘摇的民国,衍圣公家族也需要一个可以紧紧抱住的大腿,以求保全整个家族的利益。

当家产的即将被没收走60%的时候,当整个家族乱作一团毫无办法的时候,一个有能力改变局面的人,不但无偿相助,还乐意当你家孙儿,谁又能拒绝呢?

赵匡胤赵姓,属于 涿郡赵氏 又称河间赵氏,为战国时期赵幽缪王迁的后人。

赵弘殷,赵匡胤,赵光义之父,涿郡人。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涿郡赵氏是赵幽穆王迁的后代,赵迁被秦始皇流徙到房陵(今湖北房县)。他的后代后来迁往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形成涿郡赵氏。宋朝建国皇帝赵匡胤便是源自涿郡赵氏一脉。

赵云卒于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正史记载是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五虎上将之一。

赵云长子是赵统,次子赵广,孙子赵国威(赵统儿子),后裔迁湖南等地,之后就没记载了。

赵云和赵匡胤肯定没关系。

赵匡胤是宋朝开国皇帝,古代帝王垄断军权,唯一不动干戈的霸权主义者,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赵云乃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五虎上将之一,为了救后主不惜自己的性命,君主刘备摔孩子,笼挌人心,爱将如爱己的气度。赵氏百家姓本为一脉,据现实大数据统计与姓氏传承时代的变更,分为四赵,再解析三国与宋朝之间相隔五个朝代,他们的干系史书并无记载。

古代的开国皇帝都喜欢找一个高大上的“祖宗”,如果有关系,早就找上赵子龙了,甚至会封他一个什么“祖”。但是没有封赵云什么祖。

两个人虽然都是和别,但是相差了600多年,且赵云后嗣多在四川地界,赵匡胤生于河南,两者之间相差如此之远,而且古代对于族谱非常讲究,如果赵匡胤在家族确为赵云后代,其生平一定会介绍,当然赵云在明朝(三国演义)之前,并不是很有名,毕竟赵云只是一个文官,并不是武将。所以综合来说,想象力是好的,但是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只能说是同姓,在古代只有孔子家谱比较完备,并传到今天。中国人修家谱喜欢拉大旗作虎皮说自已是某名人后代。唐高祖李渊自称出自陇西李氏,老子后裔,有谁信呢?况且,中国许多姓氏是同姓不同源的。刘姓有出自刘邦的,匈奴刘,项刘,娄敬刘。因此,说赵匡胤是赵云后代属于八挂。有种说法赵匡胤出自沙陀族。

有个现象,一个人如果从底层走到高层为了给自己的合法性或者出身贴金都会找一个名人攀亲戚,这样显得自己没那么掉价。比如朱元璋就认宋朝大儒朱熹是自己的先祖。赵匡胤是不是赵云的后代这个没有确切的族谱记录的话应该也是这种情况。

柳哲

我研究家谱二十余年,收藏家谱不计其数。和圣柳下惠后裔世代传承2700多年的《展氏族谱》,尤为罕见,极其珍贵。根据该族谱的记载,柳下惠子孙,曾经在其身后,遭遇过两次鲜为人知的天灾人祸,两次遭遇“灭门之灾”。一次因“满门抄斩”,子孙几乎被杀尽斩绝;一次因山东“蝗灾瘟疫”,子孙几乎因瘟疫死绝。如今闻之,仍不禁毛骨悚然,令人心有余悸!

我手头的《展氏族谱》,是光绪乙酉年木刻本、民国5年平阴共和石印局的石印本与展氏家族1985年的重修本。据说孔府档案,还保存有更加古老的道光版本。由于世代传刻,内容大同小异。该族谱传承有序,谱系完整,一代不缺,从柳下惠至今,约已传承90代。柳下惠上追溯至黄帝,下可代代相传到如今。单从柳下惠算起,该家谱也比媒体报道的“世界上最长的孔子家谱”早160多年,毕竟孔子比柳下惠晚出了160余年。

根据该族谱记载,始修谱系的是柳下惠8代孙展迈。其族谱记载道:“展迈,字子越,不求利达,锐志潜修,仰承先德,创修世系,以垂于后。”柳下惠10世孙展瑞,又进行了第二次续修,其家谱有这样的记载:“展瑞,字伏图,瑞祖景慕先烈,介节自持,仰述祖德,垂为家范,与世系自终始焉。其言曰:‘派衍周公,宗鲁道范,夫圣妻贤,三黜不去……’”之后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以迄于今,展氏子孙续修族谱达十余次。

该族谱记载“始祖和圣,讳获,字季禽,鲁公族上大夫,食邑柳下,谥曰惠。生于故县,长于堰头,葬于故赵村。二代:喜,鲁公族,上大夫。子一庄叔。晖,子一虞叔。三代:庄叔,字恪,鲁公族,上大夫,与季文子同朝,季氏专政,不能有为。子二:大闲,被害;卓。虞叔,子二:既辅、明吾。四代:大闲,被害,无子;卓,字孟立,鲁公族大夫,与公子子仲相交善,遭南剻之叛,平子怒,子仲因误卓与同谋,戮其满门,临难大呼:‘无辜受戮,天其鉴之,凡我族人,倘有漏网,勿仕宦途’。子二:淇、溱;既辅,被害;明吾,被害。五代:淇,被害。溱,在外戚家,闻凶变,逃于齐,改姓柳。子二:如心、念祖;六代:如心,归鲁复姓,子一岐;念祖,未归鲁,姓柳。其后有仕于秦者,家于河东者,迁居解县者,散处远乡,不便合谱,故谨记其事,使族辈知柳展一本同体之由也。”

根据以上内容记载,可知柳下惠的曾孙展卓,因为与公子子仲同相,而后蒙冤罹难,遭遇灭门之祸。根据族谱所载,被杀的就有5人,唯一一个漏网躲过灭门之灾的是柳下惠5世孙展溱,由于当时他在外戚家,听到凶变后,逃避到齐国,改姓柳,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回到了鲁国,恢复展姓,成为现在展姓的祖先,另外一个儿子仍姓柳,应该是现在柳姓的祖先。

根据该家谱记载,柳姓是展溱因避祸而改姓,与柳氏因柳下惠“食采柳下,因以柳为姓”的传统说法,有很大的区别。该族谱的发现,对于柳姓的来源,提供了一份难得的新史料。

据查,柳下惠子展喜、孙展庄叔、展虞叔等,在史书上均有记载,可见该族谱资料可信度极高。过去史书对展喜、展庄叔、展虞叔虽有记载,但不知道他们与柳下惠的明确传承关系。该族谱的发现,对于许多历史人物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珍贵史料。

根据该族谱记载,柳下惠15代孙“展孚”名下,有这样的记载:“祖遗简册,遭秦苛政,追焚一空,终日号泣”。至今读之,作为后人的我,仍扼腕叹息,痛惜不已。至今鲜见柳下惠的著作,应该与这次“焚书坑儒”大有关系。

根据该族谱对柳下惠20代子孙,有如此的记载:“自汉平帝元始元年,山东大旱,有蝗虫兼有瘟疫,人死七分,逃灾者十有八九,齐鲁几无人矣。”从上可知道柳下惠20代子孙,曾遭遇过一次天灾人祸,子孙几乎因瘟疫死绝。据家谱记载20代子孙共55人,明载病亡者31人,无后者22人,有后者仅仅5人,21代仅有13人(无子者,仍有4人),比前代锐减了4倍。该族谱对21代孙展武,有如下的记载:“展武,字国柱,号绍光,公性至孝,因父多疾,乐意岐黄之术,随精于医。”也许因为展武的精于医术,20代的展氏族人,没有因瘟疫和大旱而死绝,展氏一脉才得以延续,三千年族谱,也才因此得以保存至今,可谓庆幸至极!

展氏族谱,从黄帝而下,周文王、周公、伯禽、鲁孝公、柳下惠直至当代,一脉相传,从未间断。该族谱应该是保存完整的世界上最长的家谱之一,它是一笔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文物,我与展氏族人将共同去努力,将它申报世界吉尼斯记录,做好展氏族谱的研究、宣传与保护工作。

  [观察与思考]孔子标准像正式推出背后的利益之争(全文)

  孔夫子最近备受关注。孔子家谱将进行规模最大的一次修订,“疑似孔裔”希望借助DNA检测验明正身;前不久,北大学者张颐武一句“一个章子怡胜过万本孔子”的说法引起一片哗然……9月23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宣布正式推出孔子标准像,再次激起舆论热评:是“传播文化”,还是“商业炒作”

  ?是“肖像垄断”,还是“资源独占”?孔子,覆盖了中国几千年的庞大身影,在今天到底该以何种面目出现?“标准像”到底有没有意义?中国孔子基金会是否合法拥有“标准像”的版权专利?魅力孔子,虽然时空阻隔千年仍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请看《新民周刊》胡展奋的文章。各界杂说9月曲阜的白天还有些许炎热,孔子标准像的揭幕仪式在下午3点举行,当红绸解开的一刹那,现场的人们不禁发出轻轻的叹息。多数人士表示认同。孔子七十五代孙、著名音乐家孔祥东先生在揭开红绸的一刹那,两眼放出欣喜的光彩,他说:像因心造,我心目中的夫子,应该就是这样的,慈祥、宽厚、睿智,也许一百个人的心中有一百个孔夫子,但是,我的“夫子”就是这样的。对于为什么推出“孔子标准像”,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先生解释说,孔子是举世公认的文化名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名片”,国外有些人即使对我们有误解,但是对孔子以及他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却是高度认同的,我们的孔子学院在国外迅速发展就是一个明证。但是既然传播中华文化,就得讲究传播效果,西方的耶稣、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等,都有一个很稳定的视觉效果,也就是一个比较标准的形象,其实,后人有谁亲眼见过他们原貌呢?大体符合传说就行了。我们的孔子也是这样,关于他的外貌,史料记载极少,后人的记载,荀子最早,据《荀子·非相》记载孔子是高个子,大约在1米91到2米之间,面色较黑而头发较蓬松。台湾地区中华孔孟学会在1986年制定了台湾的“统一孔子像”,今年在海峡两岸共同祭孔的前夕,中国孔子基金会推出孔子标准像,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不但体现了两岸的文化认同,还对倡导世界范围内的标志性孔子形象,弘扬传播孔子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不必太拘泥于孔子究竟长得什么样,他说,妈祖究竟长得什么样?关公究竟长得什么样?都没有照片留下来,但是大家都认同了后人设置的形象。记者在现场看到了经过修改的孔子像,这尊孔子像看上去比传统的画像更慈祥,宽鼻、阔嘴、浓眉、长髯、国字脸,眼神比传统的画像温和,是一个具有山东人相貌特征的忠厚长者。颁行孔子标准像的同一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曲阜颁发的第一届“孔子教育奖”奖章首次使用了孔子的这一标准像。据了解,孔子形象最早在汉画石像中出现,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艺术家出于对孔子的不同理解,塑造了各式各样的孔子形象,其种类难以计数。“皇家孔子、官家孔子、儒家孔子、布衣孔子、仇家孔子(即“打倒孔家店”时,对孔子的丑化)、海外孔子”……山东儒学专家骆承烈,一生收集各种孔子像达2500多种,他把这些孔子像分成了上述六类。他认为,偶像不过是造像者心中的理想罢了。但是,关于孔子标准像正式推出的消息发布后,社会各界反响之强烈,还是超乎想象,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史记》研究专家韩兆琦认为,孔子不可能有“标准像”,“我不太清楚他们所谓‘标准像’的出台过程”。他说:古人又不照相,任何一个版本的“孔子”画像都是后人勾勒出来的,你凭什么就说你的版本是“标准”的呢?作为研究古典文学的学者,最初我听说“孔子热”特别高兴,但我后来发现,许多所谓“孔子学院”,无非就是一个普通的汉语推广班,“孔子学院”这四个字无非一个名头而已。北京大学教授、著名文化学者张颐武则认为孔子“标准像”的出现,还是应该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它对增强公众对孔子的认识,以及对儒家文化的了解不是毫无作用的。但是,应该允许“百家争鸣”。而且,孔子是否有一个固定的形象,已难以考证。那么,何为“标准像”,原本就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事实上,站在学术的角度,任何标准都不是绝对的标准。与此同时,网上的争议尤为激烈,不少网友认为孔子标准像“不像”,和他们心目中的形象相差较远,有人援引《孔府档案》中的有关记载来反对标准像,更有人干脆把孔子列入“丑男”,言辞十分不敬。

  归纳起来,首先是孔子形象之争。9月28日,记者采访了国内著名雕塑大师严友人,请他就这次颁布的青铜圆雕孔子标准像,谈谈自己的看法。严友人首先肯定了这座引起广泛争议的青铜圆雕,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他把这座雕像的风格定位为“民间艺术”,认为民间雕塑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形象不错”,他说,夫子的五官表情的塑造,还是大家能够接受的,慈祥、宽厚、睿智,“万世师表”应该是这样的仪容。他认为争议之所以激烈,应该源于审美的切入度不同、审美的水准不同和审美定位不同。他认为,一些网友引用所谓的“历史记录”来否定现行的孔子标准像是不妥的,因为传世的一些文字出于神化孔子的需要而把孔子形容得相当离奇,他说,我查过的孔府档案,是这样记载孔子的:“反首,张面,大角,日准,河目,海口,龙颡,牛唇,白颜,均颐,辅喉,骈齿,龙形,龟脊,虎掌,骈胁……”,而且“胸部矩形,且有文字”,我们如果相信这些文字,照此打造,孔子会是怎样一副尊容呢他说着顺手拿过一张纸,勾出了一张素描:你们看,“海口”乃极言其大,试试看这张嘴画到腮根吧———哦,那就成了腮裂,青蛙王子;骈齿,两排牙齿吧,暂且不论,这“虎掌龟脊”可不是开玩笑的,掌心应该有肉垫凸出,“龟脊”应该像个驼子,胸部又是方的(矩形),这,还成人形吗?“尽信书,不如无书”,他说,另外,审美角度不同,也是争议频起的原因。老百姓看夫子,觉得和以往看到的不同(如吴道子所绘,微露门齿),和历史记录的也不同;美术家看他,觉得比较“民间”(事实上的确有“泥人张”的风格),如同“浅显的宣传画”;历史学家看他,也许对他的布衣状不满,因为他毕竟从政四年,做过鲁国的大司寇(司法部长)……总之,一件本来就想象多于史实的标准像,准备让所有人满意的确是不可能的。当然,不足之处若从专业来看,还是有的,严友人说,雕塑论“位置”,一座雕塑,所有的“点”都应该有自己的空间位置,这座圆雕,线条是相当流畅的,人物表情也很生动,但是体积感不够,力度不够,张力不够,占有和征服空间的质感不强,原因在哪里呢?“它太写实了,为自己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他说,干这一行,“形似”,总是拘谨的、形而下的。前人说,大象无形,就是要我们追求“骨子里的相似”,更高超的手法是打造朦胧的意象,从而给读者预留下更多的猜想和遐想。话又说回来,我这样的评论也许同样是失之公允的,为什么呢?因为我在用西方的、现代的雕塑理论去议论本土的民间艺术,这两者,是不对等的。圣人后裔有话说从2006年1月以来,中国孔子基金会发起制定孔子标准像。6月份,标准像的征集意见稿向海内外发布后,备受关注,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在9月23日举行的孔子标准像新闻发布会上,孔子像的主创人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胡希佳说:“我们重点从形象定位和精神气质等方面作了修改完善,更注重体现孔子‘仁’和‘礼’的思想内涵,表现他的博大儒雅。”据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长张树骅介绍,这个标准像的设计以尊重历史依据、尊重约定俗成形象为准则,以唐代吴道子所绘的行教像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吸收历代孔子像作品中的优秀元素,力求形神统一。但是,对于中国孔子基金会推出孔子标准像的举动,长期研究雕塑史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邹文却指出:制定孔子标准像是一种“文化暴力”,缺乏历史依据,过于武断和粗暴。网上更有议论认为,中国孔子基金会出于某种目的,“美化了孔子”,此举没有意义。有鉴于此,孔子第七十五代孙、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孔祥林针锋相对地指出:此举很有必要,因为孔子形象不一,对中国人来说也许还不是个大问题,但对外国人来说就是个大问题。你们什么时候见过耶稣有几十幅面孔的?目前的孔子千像千面,外国人不知道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孔子。随着对外友好交往的增多,制作一个统一的孔子像势在必行、大有必要。在孔子标准像颁布现场,记者采访了国际著名钢琴家孔祥东。孔祥东说,作为孔家后裔,我想说的是:现在认识孔子的最大误区就是误信了流传甚广的古人对孔子的记载:反首……龟脊、龙形、虎掌、河口、海目、骈齿……对这种记载,孔子第69代孙孔继汾早就明确地表示这是后人为神化孔子而编撰的附会之说,真要画出来,请问,地球上能找到这样的人吗?按照历史学家顾颉刚的“历史层累说”,离历史事件越近,所述事实越可信,离历史事件越远,谬误附会越离奇,因为神化的需要,越到后来,孔子越被描绘得不可信,简直像个“异形”,问题是离孔子时代不远的荀子,并没有说孔子丑陋,只是说“仲尼长”(身高19米),面黑且头发乱。我相信,“面黑且头发乱”正是夫子凄凄惶惶为了理想而奔走列国14年的写照,否则以他做过4年的鲁国上层官员,而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生活习惯,断然不会把自己搞得蓬头垢面。夫子当然没有画像遗世,但是有相当稳定的“遗传密码”跨越千年地落到我们身上。众所周知,因为历代政府特殊的“尊孔”政策,孔氏一族是国内罕见的遗传基因呈超稳定结构传承的家族,《孔子世家谱》说“历历相传,秩然不紊”就是这个意思。作为后裔,我有幸看过现存的历代“衍圣公”画像,平心而论,都长得比较端正,断不致于“山魈一样”,更没有发现“眼露筋、鼻露孔、耳露轮、嘴露齿”的遗传特征,因为孔府历来被尊为“天下第一家”,孔府人画像,非常讲究诚信,因此,我相信我祖,纵然不是“帅哥”,也高大而端正。

  版权之争大概正因为孔子在中国文化中超级重要的位置,中国孔子基金会推出孔子标准像的过程不可谓不慎重。据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长张树骅介绍,孔子标准像的制定程序,是严格按照“发起、征集、评选、初稿、定稿”等步骤进行的,从初稿到定稿,他们先后征求了国学大师任继愈、文怀沙、张立文,艺术家钱绍武、“泥人张”第四代传人、雕塑家张�,孔子后裔孔德懋等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委托山东工艺美院院长潘鲁生博士牵头,由胡希佳教授等组成主创小组,在尊重历史依据,尊重约定俗成形象,以唐代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为基础,参考历史文献,最大限度地吸收历代孔子像作品中的优秀元素,突出体现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风范和气质,定稿后的标准像体现了东方圣哲———孔子的高远、睿智、敦厚、亲和的形象与内涵,体现了这个时代对孔子思想的解读和认同,基本达到了制定孔子标准像的预期效果。然而关于孔子标准像的版权问题,社会上却有不少不同的声音。浙江省出版界一位不愿意披露姓名的人士日前致电记者,对中国孔子基金会“保留孔子标准像版权”的说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着客观报道的原则,应其要求,我们将他的来信节选于此———……为孔子设计一张所谓标准照,其实并无不可。因为,历史上的孔子到底长什么模样已难考证,后世各种各样的孔子像都是基于历史文献和个人想象的演绎。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机构或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理解出发,描绘心目中的孔子形象。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孔子基金会重构孔子的影像符号,也反映了现代人对孔子与儒家文化的一种理解。也就是说,如果中国孔子基金会所发布的孔子标准像,只是作为一个机构对孔子和儒家文化的一种阐释,就不应当受到非难。但问题显然并非如此简单。从中国孔子基金会发起活动的目的和具体操作来看,此举不无借“统一”孔子形象垄断孔子影像话语权(版权)之嫌疑。这样的做法不仅和推广孔子文化、儒家文化的宗旨相悖,更是一种独占全民共有传统文化资源的商业行为。虽然基金会有关人士声称制定孔子标准像没有商业目的,但在征集活动的文件中却强调,标准像版权将归中国孔子基金会所有。……版权专有、招商制作以及使用收费,已经清楚地说明基金会正在谋求孔子产业化,孔子标准像的制定,也由此带上了商业色彩。如果这是一般的商业行为,当然不应受到质疑。问题在于,基金会的这种商业行为,却是通过垄断孔子肖像权来达成的。孔子以及儒家文化乃全民共有的文化财富,原本不存在版权一说,基金会制定标准像的行为,实质就是将公众权利部门化。……据此,记者日前将读者来信的主要内容转告了中国孔子基金会,基金会立即委托了副秘书长王大千作出了回应:所谓中国孔子基金会“独占”和“借‘统一’孔子形象垄断孔子影像话语权(版权)”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首先,为有利于国际文化交流。我们制作“标准像”,只是出于向国际社会传播孔子形象需要一个“统一载体”的需求,从来没有宣称在任何场合只准使用一种孔子标准像,我们不可能,也没有权限作出这样的强制性规定。其次,我们重申保留我们的标准像版权,因为孔子标准像的制定是中国孔子基金会自己投入人力物力,按照“发起、征集、评选、初稿、定稿”的步骤进行的,程序合法,手续俱全,属于基金会的创意产品,请问凭什么不能拥有它的所有权呢?孔子以及儒家文化的确乃全民共有的文化财富,但是如果您写了一本《孔子大传》,请问您能主张您的著作权吗?强调“孔子标准像”的版权,只是一种主张和权利,并不等于商业行为,因为我们对该版权既可主张有偿,也可以主张无偿,好比自己决定自己的文章是否发表,“垄断”或“独占”的只是自己的作品,请问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对于王大千的说法,著名商标法专家、上海华诚律师事务所柯晓军先生表示认同,他认为,在版权著作权领域,基金会如果只是支配自己设计的“孔子标准像”当无异议,但前提是不能因为有了“标准像”,就制约别人使用孔子的其他画像,同样,若有人将“孔子标准像”用于商业目的而事先又未经“基金会”同意或授权则可视为“侵权”。……夫子仍然备受关注。魅力孔子,虽然时空阻隔千年仍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资料来源:青岛新闻网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姓氏起源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性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据家族网·国家家谱研究中心的报告资料推测,《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如今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总论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

意义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得史书更加准确与完备。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如今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为了保护族谱文化承传,专家学者正在呼吁“中华家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你是否正在着手或打算编修家谱,了解一些家谱知识都是必要的。

作用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可供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文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学、姓氏学的研究人员从中查询资料,寻找依据,进行研究。家谱的作用主要有:

1.宗法思想研究资料。家谱和宗法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家谱的族规、族约、家法、乡约等,正是加强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

2.家庭道德研究资料。族规、家规中保留了许多对我们今天极为有益的东西,如孝父母、和夫妇、勉讳书、尚节俭、戒赌博、戒*秽、戒懒惰、戒奢侈等,对我们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看借鉴意义。

3.家族制度研究资料。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缘关系统治族人的社会制度。在许多家谱中都有家族制度的极为详细的资料,如家族的组织系统、家族的财产管理、家族的赈济方法等,为我们研究家族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组织形式、管理方法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4.经济史资料。家谱中保存有相当数量的经济史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家族的集体田产如祠田、坟田、庄田、山林等的数量、形成、经营、管理、收支情况等。有的家谱还记录了家庭成员经商、贸易的事迹。这都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经济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5.人口问题资料。家谱的中心部分是家族人口的世系传承,在家谱的“房派图”、“支派分布图”、“迁徙图”、“先世考”、“世系图”以及家谱的一些序跋中,记录了家族人口的数量、迁徙、分布、婚姻状况等资料,可提供人口学研究者使用。

6.历史人物传记。家谱是世系的记录,许多家谱中既有简单的世系,又有十分详细的传记、行状、墓志、年谱等,对研究历史人物及其家世大有帮助。

7.民族史资料。有的家谱记载历史上少数民族情况甚详,更有些少数民族家谱,它们是研究少数民族史不可多得的资料。如清代蒲慎斋纂修的《泉州蒲氏族谱》是回族家谱,记述了当地回族的一些情况;而辽宁《庄河金氏家谱》则是满族家谱,金氏是康熙皇帝四辅政大臣之一鳌拜的后裔。

8.地方史志资料。家谱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方志中所包含的内容如选举、职官、人物、户籍、祠宇、碑记、艺文等,在家谱中也是重要内容。

9.教育史资料。家谱中一些重要的章节载录了许我教育史资料,如在族规、家法、仕宦录、科甲记、教育志、族墅、传记等就载有宗族教育、学校、科举、劝学措施、教育方法的内容。

10.民俗学资料。家谱还是一个民俗学资料库,一些家谱在家礼和人物传记里记录了许多民俗内容,尤其是在家礼中的婚礼、葬礼、祭礼等中,本地的风土人情、本族的礼仪风俗都有相当的体现。另外,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民俗、岁时习俗、社会习俗、精神习俗等在各地家谱中都有记载。

11.宗教史资料。有些家谱是信仰宗教者的家世记录。在这些家谱中,他们对本家族所信仰的宗教一般都给以说明,同时表达他们的宗教观。还有的对本族人的宗教活动、宗教礼仪和习俗详细记述。

12.华侨史资料。中国沿海地区一些省份的家谱涉及族人出国谋生的历史,包括出走原因、人数、时间、侨居地区分布、职业、所在地生产、生活情况及与家乡、家族的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联系,这为我们进行华侨史研究提供了素材。

13.重大历史事件资料。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不同程度地记录在家谱中,虽然这些记录并不完整系统,但却十分具体,也是研究者获取资料的一个途径。

除以上所述外,家谱还能提供有关古代妇女、古代伦理道德、遗传学、人才学等多方面的史料。由此可见,家谱作为史书之一,其作用是相当突出的。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家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有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在家规、家训中,封建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家谱中的家规、家训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逸”等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足资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的成分。

家谱研究的另一现实意义是通过家谱研究,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海外华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纷纷回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慷慨解囊,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家谱作为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

研究家谱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对中国传统家谱进行内容、体例、结构等的分析,来构建一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家谱。一部新型家谱或家族档案,其编制原则应既要符合现代家庭的需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要具备传统家谱的“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作用:编法方法既要继承传统家谱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也要创制适应现代需要的内容。[2]

家谱研究的现实意义当然不止于此,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家谱这个蕴藏丰富的资料宝库还会为我们提供许多新的其它资料,谱牒学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也会不断发展,日益走向成熟。

文化

如今,一些地方官方和民间修家谱热情高涨,据东阳谱牒文化研究者马云鹿分析,可归纳为经济的稳步发展、宽松的思想氛围和与日俱增的崇祖寻根意识。

从宋代开始,修纂家谱是中国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有修谱传统的地区,随着思想的解禁,曾被视作封建迷信的家谱可以自由流通阅读,自然地引起了人们尤其是老人们的美好回忆。而日益安定、富裕的生活,则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精力。在乡土社会结构日益呈现松散的情况下,修家谱被认为是维持家族凝聚力的一种途径。人们热情操办家谱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求一种凝聚力。

中国家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一种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记事详备的独特史料。它从家族史的角度来阐释、反映、印证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对我们今天弘扬民族文化,热爱祖国,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进行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家谱是家族史,是家族的史料汇编,是史的一种,属于历史学范围,这已成定论。但作为一种特殊史料,家谱有与正史、方志等其它史料迥然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也就构成了家谱特有的属性。修谱还被视为重新树立家族观和道德规范的途径。在家族概念淡化的今天,与家族相连的很多观念、行为规范也发生变化。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乡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在中国,一个家族的迁徙传播过程被生动地形容为“开枝散叶”。叶落总要归根,在游子的眼中,家谱就是根的象征。在浙江温州等地,华侨回乡首要之事就是寻访家谱。当浙江东阳赵氏家族要重修家谱的消息传到台湾后,27位赵氏后人立刻捐助了21万元新台币。随着家谱的复兴,上海、镇江等地图书馆相继开辟出家谱阅览室,用来接待海内外络绎不绝的寻根者。许氏家族曾是江苏句容的名门,其后人意外地在上海图书馆找到了失落已久的家谱,全族皆为之沸腾,老人们更是喜泪横流,散落在内地和台湾各处的族人们一起复印家谱,并举行了家谱返家活动。

面对家谱的复兴现象,有专家担心家谱的生命力只能持续一时。青年一代家族意识的日渐淡漠,是家谱文化将遭遇或已遭遇到的真正壁垒。10余年来在东阳走村问乡的马云鹿说,在他寻访的每个村庄,提起修家谱,都是年长者劲头很足,而年轻人不理解。在浙江兰溪,当前民间收藏的家谱达500种以上,存量为浙江省县级之最。然而,令兰溪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李彩标感到担忧的是收藏户主已由传统型的父祖辈开始向对家谱无多大兴趣的儿孙辈交替,而年轻人对家谱的存放、借用、翻晒等并不重视,所以这段时间来损毁的较多。

在中国,家谱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中国家谱总目》主编王鹤鸣认为,家谱不仅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编辑本段]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汉族。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中国十大思想家之一,有“万世师表”之称。

[编辑本段]传世名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塑像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三千人弟子,七十二贤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士可忍,孰不可忍?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编辑本段]家世家谱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自孔父嘉之后,其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为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音he),母亲为颜徵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人品出众,建立过两次战功,因曾单臂托住悬门让冲进城池的部队撤出而闻名。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依照当时的礼仪不宜继嗣,于是又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孔子。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叔梁纥的正妻)所容,孔母颜徵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徵在卒,他服了三年丧。

孔子十九岁时娶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丌官氏生子,鲁昭公曾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故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

据《孔子家语》和《史记》记载,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孔子执政时,立即将扰乱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杀掉,以严肃法纪,因而名动一时,由此可看出孔子不是后世某些人认为的迂腐不堪的学究,而是敢作敢为但不暴虎冯河的伟丈夫。孔子执政仅三个月,就使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 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未能最终成功,但对强公室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为了挤走孔子,送了上120匹良马和80名女乐给鲁国诸侯。鲁国国君沉溺于此,连续三天没有上朝,到了祭祀之日,忘了分祭肉(这在那个时代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孔子对鲁君大失所望,于是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孔子先后去了卫、宋、曹、齐、陈、蔡、楚等国。孔子虽然在各国都受到了尊重,但由于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秩序,要求和谐,爱惜民力的政治主张和当时诸侯追求的霸道格格不入,孔子始终未能得到重用从而实施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68岁回到鲁国,鲁国国君对孔子相当礼遇,但依旧没有重用孔子。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但孔子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孔子因而在回到鲁国之后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动,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一面广收弟子,大规模的开展文化教育事业,相传教授弟子3000余人,其中精通六艺的弟子有72人。

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不幸早逝,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儿子孔鲤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这一连串的打击之下,笔者猜测孔子的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十一日73岁时(72周岁)与世长辞。

孔子家谱

- 卌七世祖 黄帝轩辕氏

- 卌六世祖 少昊金天氏(玄嚣)

- 卌五世祖 蟜极

- 卌四世祖 帝喾高辛氏

- 卌三世祖 契

- 卌二世祖 昭明

- 卌一世祖 相土

- 四十世祖 昌若

- 卅九世祖 曹圉

- 卅八世祖 冥

- 卅七世祖 振(王亥)王恒

- 卅六世

1930年孔祥熙被正式写入孔子家谱,是他攀高枝还是双方各取所需?-

民国时期民间百姓对权贵集团怨声载道,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叫 “蒋家天下陈家党,宋家兄妹孔家财” ,很是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掏空近代中国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