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氏起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1收藏

翁氏起源,第1张

1、源于姒姓,出自上古夏朝贵族翁难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启为夏朝君王时期,有个贵族叫翁难乙,相传为翁氏最古老的祖先。

2、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昭王的庶子,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相传,周昭王姬瑕的庶幼子生下时双手紧握,别人怎么都掰不开,惟独周昭王去掰,应手而开。

只见婴儿左手手纹象个“公”字,右手手纹象个“羽”字,合起来成个“翁”字,周昭王即赐姓翁,取名弘,成为翁氏始祖。

3、源于姬姓,出自周昭王庶子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料及《元和姓纂》的记载,周昭王的庶子食采于翁山(今浙江定海,一说广东翁源),另外在史籍《姓氏考略》中也记载:“周昭王庶子食采于翁山,因以为氏,望出钱塘。”

4、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扩展资料

翁姓名人

1、翁承赞

翁承赞(859~932) 字文尧(一作文饶),晚年号狎鸥翁,莆阳兴福里竹啸庄(今北高镇竹庄村)人。

翁氏为礼乐名家,东南茂族,其先京兆人也。

曾祖何,官检校右散骑常侍;祖则,官大理司直;父巨隅,荣王府咨议参军,赠光禄少卿,累迁少府监,居兴福里,见其地“前有海水朝宗,后有竹林环荫”,遂名其乡“竹啸翁庄”。

2、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 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

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第三子,咸丰六年(1856年)状元,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

卒后追谥文恭。

3、翁方纲

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区)人。

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

乾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

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

嘉庆二十三年,卒。

精通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书法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

论诗创“肌理说”,著有《粤东金石略》《苏米斋兰亭考》《复初斋诗文集》《小石帆亭著录》等。

翁同龢小肚鸡肠,将私人恩怨代入到了家国利益,甚至间接导致了甲午战败。

翁同龢,是大学士翁心存第三个儿子,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禀性好学,通读四书五经,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常熟县学游文书院。他因为出众的学识,笔试殿试第一名,成为两朝帝师,同治和光绪帝的老师,在古代也少有,或绝无仅有。作为当朝天子的老师,是无比荣耀的,咸丰皇帝后,又作为光绪帝的老师,一直以匡扶天下,辅佐王师,教导皇帝做一个仁君。

关于甲午战败,骂得最多的是李鸿章,其实最应该骂的人是翁同龢!正是由于翁同龢的从中作梗,才导致悲剧的发生。翁同龢主管户部,负责朝廷大小事务钱粮的发放。只要户部勒紧钱袋子,北洋水师一毛钱都拿不到!北洋水师从1883年以后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增加一艘舰艇,常规炮弹也变得极为稀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翁同龢不给北洋水师拨钱,那么翁同龢为什么要这么干呢?给慈禧太后秀颐和园翁同龢是极力赞成的,目的是为了让慈禧早日退居二线,可以让光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亲政。翁同龢是光绪的老师,一旦皇帝亲政,他这个做老师的自然水涨船高。

之所以翁同龢不给北洋水师拨钱,还就一个原因。这与李鸿章有关。太平天国活动期间,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担任安徽巡抚,由于能力不足导致其所在的定远县、寿州先后失守,曾国藩上书弹劾而执笔的正是李鸿章。因为这封奏章翁同书被流放,翁同龢的老爸也气急而亡,从此翁同龢与李鸿章就结下了梁子。翁同龢克扣北洋水师的军费,就是为了报复李鸿章。早期日本海军根本不是大清的对手,清朝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欧洲军火商最大的客户,然而由于北洋水师拿不出钱,他们的目光转而投向日本,把先进的军备卖给了日本,才有了日本后来的崛起。翁同龢将私事带到政治上,置国家大义而不顾。这就是人品不行,把自己积攒一辈子的好名声也都败光了。

翁同龢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他的家族比较厉害而已,而当时是因为甲午战争失败,翁同龢项链一切的办法逃避责任,把这次的失败原因全部推到了李鸿章的头上。大家都知道,翁同龢和李鸿章两个是同一朝庭的大臣,但是两个人的关系非常的不好。

在甲午战争失败的时候,翁同龢就推辞是李鸿章的原因所以请求应该将李鸿章推出去斩手,而且那个时候他还说是慈禧太后挪用了军姿来给自己建颐和园,不过当时的情况大家也是知道的,当时是因为翁同龢撤走了北洋水军资金,才会让了北洋军师器械很少,之后导致甲午战争的失败,这个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翁同龢心胸比较小。

而翁同龢到底有多大的能耐能够当时和宰相李鸿章叫板,其实在晚清的时候有两个非常显赫的家族,分别是安徽合肥的李鸿章李氏家族,江苏常翁同龢翁氏家族,在当时翁氏家族可是比李氏家族还要显赫,只用了短短10年的时间,翁氏家族就出了两个皇帝的老师,两个状元,两个巡抚,当时可谓是风光无限。

翁氏家族在他的祖上翁咸封就开始比较的厉害起来,这个人本来是乾隆当时的举人,不过没有考到中进士,随后进入官场当了一个区县的教育局局长,虽然他在官场上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但是他的儿子翁心存从小就非常的聪明,在三十一岁的时候就考到了进士,他是成为了翁氏家族第一个进士,因为当时翁氏家族有两个是皇帝的老师,所以后来慈禧太后和当时的皇帝也要给翁家人的面子,而当时李鸿章和翁同龢的恩恩怨怨中,也是证明了翁同龢家族的实力。

分类: 文化/艺术

解析:

翁同龢

发布于:2006-6-11 浏览:230次

翁同龢(1830——1904)曾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他是一位大政治家,又是一位大书法家。

半亩园是常熟赵氏的藏书楼,背山面溪,亭边花木扶疏,轩畔湖石嶙峋,阁下竹影摇曳。幽雅的环境正适合文人雅集。1872年至1874年,翁同龢因丁忧回籍守制,有短暂的赋闲,常熟及周边地区的文人便云集于此邀翁氏谈书论法。盛情难却,翁同龢便把多年来自己的心得和盘托出——

翁同龢认为,秦汉时期,书法家中的上乘者寥若晨星。他敬佩蔡邕,《鲁峻碑》写得“骨气洞达,爽爽有如神力”。还敬佩钟繇,《乙瑛碑》如“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在隋唐以后的书法名家中,翁同龢特别推崇颜真卿的书法,《多宝塔》工整严谨,用笔劲健;《家庙碑》柔中寓刚,绵内藏针;《争坐位》苍秀流利,舒卷有度。颜字的诞生,使中国的榜帖匾额一展新的形容,颜字的风格,体现了雄视四方的盛唐气象。翁同龢还认为怀素笔走龙蛇,气势磅礴,活而不脱,离而不散,为学习草书的范本。

清末,学习秦汉篆隶、北碑的风气日盛,翁同龢认为学习碑帖重在学其气势,轻在形似。学习碑帖的态度应是“博采”而不“专一”,陶冶众体自成一家。

翁同龢认为临池者应掌握分布和着笔这两大关键,对字的结体和行的章法上,“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入险绝,复归平正。”这些话已领略到否定之否定的意趣。翁同龢还强调:“横划之平,亦为书家一大关键。”至于落笔,则“须曲折并须灵动”、“须悬臂,笔势要张”。又指出书写的常见病是“下笔处未能顿足”,“不顿则全字结构皆散且飘走站不起”。“要留意落墨时圆润有力”,“讲逆锋法,则搦管要虚和”,字的结体才能“刚柔俱美”。

翁同龢还强调成熟的书法应具备“气”、“势”。气势大而体现在篇幅的章法上,小而体现在点划的结体上。结体应有硬度,“书贵瘦硬方通神”。硬度和运腕有关系,“腕中无力,不得佳书”,而执笔坚实,腕方有力。

翁同龢认为临摹古帖和研习书论两者相得益彰。“名家之书,左规右矩,毫芒皆有法度,非墨池笔zzzz不能造此境。”而临帖不应忘阅览书论,只有不断吸取前人和当代人有关书法的经验,书法才能日益精进。他研习书论,上追孙过庭、宋四家、元代赵孟頫的书法策论,对本朝的包世臣的《艺舟双揖》也推崇备之。

娓娓而谈、款款而论,一席话使听者心悦诚服。随着听者的鸿雁传递,翁氏半亩园论书,影响远播四方常熟籍的宦游之人。不久,京城有识之士也纷纷谈论此事。

斋号趣谈·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字声甫,号叔平,晚号松禅老人,江苏常熟人。清政治家。咸丰间状元。历任陕西学政,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衔,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职。中法战争时,主张抵抗。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坚决主战。《马关条约》签订后,他支持维新变法,是 “帝党” 的重要人物。1895年支持康有为等人成立强学会。1898年,密荐康有为起草 《定国是诏》,遭慈禧疑忌,被罢官。他在朝达40余年,一生参与近代诸多重大政治活动,被康有为尊为 “中国维新第一导师”。有 《翁文恭公日记》 等行世。

主要书斋号有: 瓶庐。

瓶庐

翁同龢平生思想开通,对外反对列强侵略,对内主张改革弊政。认为改革必须 “从内政根本变起”,“尽革天下弊政”,为此他引荐维新人士,支持戊戌变法,遭到守旧派头子慈禧太后的忌恨,于变法之初,即被罢官,遣回原籍。

翁同龢被逐出京城,放归故里后,初无定居,以后他在常熟西门外鹁鸽峰麓祖茔祠堂旁,筑楼数间,楼前略具园亭景物,题室名为 “瓶庐”。瓶庐一为喻其小。比起京城官邸,瓶庐自然显得简陋窄小; 二为喻其困。按清代体例,革职后受到管束处分的官员,每逢朔望,须向衙门报到,请求督教。为此,他曾自订规约揭示门首: 不赴宴会,不管面事,不启笔墨,不作荐书,不见生客。时人称为 “五不居士”。大有现代 “不许乱说乱动,只许老老实实” 的架式,故他身处瓶庐,犹如困处斗室。

翁同龢在瓶庐中,每日读书自娱,吟诗度日。自号瓶生,别署瓶庐居士。其诗文得桐城之传,皆简重有度,后结集,即以斋名命之为 《瓶庐诗文稿》。他还曾亲书自家墓碑: “清故削籍大臣翁同龢墓”。并自作集四书句子的挽联:“朝闻道夕死可矣,今而后吾知免夫。”

晚年他推重读书,曾撰有楹联云:

绵世泽莫如为善,

振家声还是读书。

死后即葬于虞山鹁鸽峰下 “瓶庐” 之畔。

1990年,翁同龢的玄孙美籍华人翁兴庆先生,将常熟古城区翁家巷门的翁氏故居捐赠给国家,并亲书 “翁氏故居” 门额。当地 拨出巨款修缮故居,并在此成立“翁同龢纪念馆”,请爱新觉罗·溥杰先生书写馆名,已于1991年1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次年,即被列入江、浙、沪旅游新景点。

翁同龢书斋一角

清道光十年四月二十七日(1830年5月19日),翁同龢出生在北京城内石驸马大街罗圈胡同寓所。四岁时随祖母张太夫人及母亲许氏由京师回到故乡常熟。翁同龢自幼禀性好学,通读《四书》《五经》,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常熟县学游文书院。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应院试考中秀才。

咸丰二年(1852年),应顺天乡试中。

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一甲一名,考中状元,授修撰。

咸丰八年,典试陕甘,旋授陕西学政,后因病请回京城。

咸丰七年(1857年),被授予修撰,供职翰林院。以后被咸丰帝破格擢为乡试副考官,先后典试陕西、山西。

咸丰九年(1859年)一月,返京调养。二月,翁同龢从陕西起程回京。三月底,回到了北京。

同治元年(1862年),擢升为赞善。典试山西。父去世回去守孝,期满,转任中允。授命在弘德殿行走,五日一进讲,于帘前说《治平宝鉴》,得到两宫皇太后嘉奖。累迁任内阁学士。母去世后,守孝期满,继续担任以往官职。同龢居讲席,每以忧勤惕厉,启沃圣心。当八年武英殿之灾也,恭录康熙、嘉庆两次遇灾修省圣训进御,疏言:“变不虚生,遇灾而惧。宜停不急之工,惜无名之费。开直臣忠谏之路,杜小人幸进之门。”上览奏动容。又圆明园方兴工,商人李光昭蒙报木价,为李鸿章所劾论罪。廷臣多执此入谏,恭亲王等尤力诤,上不怿。同龢面陈江南舆论,中外人心惶惑,请圣意先定,待时兴修。乃议定停园工,并有停工程、罢浮费、求直言之谕。 同治四年(1865年),翁同龢奉旨在弘德殿行走,授读同治帝。

光绪元年(1875年),任刑部右侍郎。

光绪二年(1876年)四月,皇上在毓庆宫致力于学,命授读,再辞,不允。随即迁任户部,充经筵讲官,晋都察院左都御史。迁刑部尚书,调工部。

光绪五年(1879年),云南巡抚杜瑞联就云南非法军费报销一事,派崔尊彝和潘英章二人携巨款赴京打通关节。崔、潘二人进京后在军机处、户部四处活动,最后以向军机大臣周瑞清、王文韶、景廉和户部经办司员、书吏行贿8万两为条件,了结此项报销。

光绪六年(1880年),廷臣争俄约久不决,懿旨派惇亲王、醇亲王及同龢与潘祖廕每日在南书房看摺件电报,拟片进呈取进止,至俄约改定始止。 光绪八年(1882)十月,廷命翁同龢在军机大臣上行走,翁同龢第一次出任军机大臣。翁同龢此次出任军机大臣,主要参与了两项重大政治活动。一是参与处理云南军费报销舞弊案;二是参与中法越南交涉事宜。翁同龢因曾国藩及李鸿章曾经检举其兄,因而终身与李鸿章有私怨。任户部尚书期间,处处刁难北洋水师。

光绪十年(1884年),法越事起,翁同龢主张一面进兵,一面与议,庶有所备。又言刘永福不足恃,非增重兵出关不可。旋与军机王大臣同罢,仍直毓庆宫。前后充会试总裁、顺天乡试考官,两蒙赐“寿”,加太子太保,赐双眼花翎、紫缰。尝请假修墓,传旨海上风险,命驰驿回京,恩眷甚笃。

光绪十六年(1890年),户部上奏,以海军规模已具和国家度支艰难为由,请求暂停海军向国外购买军火,致使北洋海军的发展就此停滞,落于世界之后。当时有一副讥讽对联描写二人:“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安徽合肥的李鸿章,下联“常熟”即江苏常熟的翁同龢。李翁二人的恩怨直接导致日后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的失利,当时英国人建议中国:“必添购快船两艘,方能备日制胜”,未料翁同龢不断拖延,两艘快船为日本购去,新日舰速度快、炮门多,其中一艘日舰“吉野号”成为甲午战争中击沉中国舰队最多的船舰。

光绪二十年(1894年),翁同龢再任军机大臣,深得光绪帝信任。在甲午战争中,坚决主战。次年,清军战败,中日和议期间,翁同龢与李鸿藻极力反对割地,指出:“宁增赔款,必不可割地。”又联合俄、英、德三国谋阻割地,最终情势无法挽回。次年,兼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协办大学士,兼任户部尚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皇上开始召用主事康有为,议行新政。四月,朱谕且每於召对时谘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词色,”八月,发动政变,太后复训政。十月,又奉朱谕,革职,永不叙用。

光绪三十年(1904年),卒于家,年享七十有五。宣统元年(1909年),诏复原官,后追谥文恭。

翁氏起源

1、源于姒姓,出自上古夏朝贵族翁难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启为夏朝君王时期,有个贵族叫翁难乙,相传为翁氏最古老的祖先。 2、...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