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杨秀清死后石达开屡吃败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3收藏

为何杨秀清死后石达开屡吃败仗?,第1张

樵子哥认为:论在拜上帝教中地位和封王之后的权势,杨秀清无疑是强于石达开的,但在才学、见识、谋略和军事才能方面,杨秀清却真的不及石达开。

在太平天国前期,除洪秀全外,最为重要的为冯云山、杨秀清和萧朝贵,之后才是韦昌辉和石达开。这基本上是按照加入的先后顺序和影响力排名的。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当时洪秀全等人利用拜上帝教网络教众,主要人物都将自己与上帝相联系:

洪秀全称自己为上帝次子,冯云山见此便称自己是上帝三子,杨秀清紧随其后,称自己为上帝四子,萧朝贵比较聪明,没有接着往下排,而是给自己找了个上帝女婿的头衔。之后,地位较低的韦昌辉、石达开,分别称自己为上帝六、七子。

此后,在永安封王时,也是按照这个次序,杨秀清为东王、冯云山为南王、萧朝贵为西王、韦昌辉为北王和石达开为翼王。不过,虽然天王洪秀全最高,却让其余各王皆受杨秀清节制。

到定都南京后,冯云山、萧朝贵都已战死,除天王洪秀全外,便剩下杨秀清、韦昌辉和石达开等人权势最高。而且,东王杨秀清也常有僭越侵犯洪秀全的举动。其实,杨秀清是一个有小聪明的人,文化水平并不高,而且也比较狭隘。

也正因如此,杨秀清最终被韦昌辉等人杀死,可以说天京之变发生与他有很大关系,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更是与杨秀清有很大关系。

在天京之变后,杨秀清、韦昌辉等人皆死,而洪秀全虽然表面上重用石达开,却在暗中积极防范,引得石达开负气出走。石达开这么一走,又使得十万精兵脱离太平天国,实际上已经是相当于单干了。

石达开之所以失败,最大的原因还是独木难支,而且天平天国自天京之变后一蹶不振,由攻转守,原本一度相互配合作战的捻军,也开始走下坡路。说白了,南方的农民起义,已经是强弩之末。因而,樵子哥一直认为,杨秀清作的太猛,导致了天京之变,而天京之变,直接给天平天国造成了巨大打击。

因此,看待这一问题,不能理解为是石达开打败仗就是不如杨秀清,而且,杨秀清还稀里糊涂地被韦昌辉给杀了呢!论权势和政治手腕,杨秀清技高一筹,但论真才实学,还是以石达开更为出色。

杨秀清做为太平天国的东王,只活了三十三岁,一生经历也非常清晰:自幼失孤,由同族长辈养大,靠着深山烧炭勉强生活,加入拜上帝会后也并不显眼,在二十五的时候,伪托天父下凡,迅速的在拜上帝会里占据了主要领导地位,接着进入核心领导层,金田起义之后,又迅速的被封为东王,此后,直到三十三岁被杀,一直都是太平天国的二把手,而实际上是握有实权的一号人物。

也就是说,从二十五岁到三十三岁,从一个穷苦的默默无闻的烧炭工一跃而成为太平天国的二号人物,他只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此后四五年一直是太平天国的最大实权人物。

评价杨秀清,只要两句话:

一是聪明绝顶,是个天才式的人物。

为什么这么说呢?杨秀清连字都不认识,竟然能如此快的蹿升至极高的权位,一个是靠代天父下凡的身份,二是靠在太平军历次和清军的战争中的表现取得的,而且就是连代天父下凡这个精彩表演,也是他个人自己悟得的,不能不说他是个极聪明的人。

对比一下当时太平天国的首义六王,也就是核心领导层的六个成员,洪秀全不用说了,冯云山是个读书人,韦昌辉也是读书识字的,石达开文武双全,但是“各王具受东王节制”,的确,杨秀清不简单,是个厉害人物。

太平天国后期最重要的三个人物之一的李秀成说杨秀清“东王佐政事,事事严整民意信服。”(《李秀成自述》原稿影印本)”

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洪仁\说他:“令行禁止”(《洪仁\自述》)

所以,在建立和稳定太平天国政权这件最重大的事情上,杨秀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着莫大的功劳。

二是愚蠢透顶,是个不作死就不会死的人物。

为何说他又愚蠢透顶?这里是指政治上的愚蠢透顶。

杨秀清成为太平天国的二号人物,主要是由于他的天父下凡的身份和不凡的聪明才智。

定都天京之后,他实际上成为了名义上的二号人物,实际上权力的一号人物。

但是他的愚蠢在于没有搞清“名义上”和“实际上”有何区别。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王朝政治中,“名”这个东西是制约一切的存在。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特别是在皇权(王权)问题上,首先必须要有名才能行事。

项羽猛不猛

猛。但是他最初起兵讨秦的时候,也不敢自立为王,而是找了一个楚怀王,自己作为楚怀王名义下的将军领兵伐秦。

刘邦厉不厉害?

厉害。我们都知道楚汉相争,但是刘邦是以什么名义和项羽夺天下的呢?历史上记载的是,项羽因为楚怀王不肯封他为王,杀了楚怀王,刘邦于是下令三军,为楚怀王吊丧,以这个名义讨伐项羽。

位面之子刘秀牛不牛?

牛。但是他当初讨伐王莽的时候,名义上也只是更始帝手下的一个将军而已。

曹操牛不牛?

大牛啊,但是曹操一切的号令都是打着汉献帝的名义来的,孙权早就是吴国实际上的一国之君了,但是孙权是没有说自己是皇帝的,他还是汉献帝的治下,所以,三国的时候很有趣的现象是,曹操和曹丕先后给孙权封过王,孙权也接受了。

刘备呢,晋位汉中王的时候还特意给汉献帝上表,而此时的汉献帝,哪里看得到这张表呢?但是不行啊,刘备必须走这一个程序,不然就名不正。

所以,历史上,不管你多牛,但是一旦牵扯到最高权力问题,那一定要有个正经的名分,哪怕你实际权力已经是第一位的,但是很多时候名义上还是要乖乖的挂在那个更高的“名”之下。

杨秀清显然不知这个道理,他成了太平天国实际上的一号人物之后,还想夺取名义上的一号位置,这就犯了作死的大忌了。

当时的太平天国,洪秀全是无人可以取代的名义上的一号,是最高精神领袖,但是杨秀清却想取而代之,这是犯了死忌。

太平天国的前后期领导领导层有九个人:洪秀全,东西南北翼五王,后期的洪仁\,李秀成,陈玉成。

李秀成是怎么说杨秀清的(《李秀成自述》原稿影印本):

一:“威风张扬,不知自忌,一朝之大,是首一人”。

二:杨秀清“逼天王亲到东王府封其万岁,北翼两王不服密诏杀东王一人,杀其兄弟三人。”

三:“韦昌辉与石达开、秦日纲是大齐一心,在家计议起首共事之人,后东王威逼太过,此三人积怨于心,口顺而心怒”。

四:“北王杀东王”。

李秀成说杨秀清逼封万岁,石达开和韦昌辉不服,暗中谋划杀杨秀清。

石达开是怎么说呢?(《石达开自述》)

一:杨秀清“性情高傲”。

二:“七年,达开领众在湖北,闻有内乱之信,韦昌辉请洪秀全诛杨秀清,洪秀全不许,转加杨秀清伪号,韦昌辉不服,便将杨秀清杀死。”

三:“达开返回金陵,要与他们(指洪秀全,韦昌辉)排解,洪秀全心疑,要杀韦昌辉。达开见事不好,走到安庆,妻室儿女留在金陵,均被韦昌辉所杀。达开复由安徽回金陵,洪秀全即将韦昌辉杀了。”

石达开说的是韦昌辉杀杨秀清,不是自己和韦昌辉合谋杀杨秀清。

这里就很有趣了,李秀成说石达开和韦昌辉合谋要杀杨秀清,石达开说是韦昌辉要杀杨秀清,他自己并未参与其中。

应该相信谁的话?

一般来说,很多事情采取当事人的说法更为可信,但是这里采取李秀成的说法也未尝不可。

因为天京事变是内讧,这里很不光彩的事情,谁愿意背上自己人杀自己人的罪名呢?

洪秀全后来也将一切罪名推到韦昌辉身上,不断地给死了的杨秀清增加各种无上的荣誉,显然不想背负这个罪名,石达开当然更不想,另外,韦昌辉杀了石达开全家,石达开更不会说自己和韦昌辉合谋过要杀杨秀清。

而李秀成作为后期影响太平天国整个政权的人物,不会无端的写下石达开和韦昌辉密谋杀杨秀清,他是大将,是太平天国的王,不是八卦王。

所以,石达开和韦昌辉有没有密谋杀过杨秀清,是一段疑案,但是有一个事实是,韦昌辉杀了杨秀清。

还有一个疑案是,李秀成说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韦昌辉才杀杨秀清,石达开说是洪秀全加封杨秀清,因而引起韦昌辉杀杨秀清,似乎一个是被逼,一个是主动,有所不同。

杨秀清有没有逼封万岁呢?

有一本奇书,叫《贼情汇纂》,是清军编写的,因为清军是太平天国的死对头,而这本书又是为了清军研究太平天国用的,因而史料价值极大。

此书中说:“秀清叵测奸心,实欲虚尊洪秀全为首,而自揽大权独得其实,其意欲仿古之权奸,万一事成则杀之自取”。可见连敌人都清楚地探明杨秀清有夺取洪秀全一号位置的心思,更别说太平天国内部了。

在太平天国的官方颁布的《天父下凡诏书》里,记载了杨秀清天父下凡,要打洪秀全屁股的事情:

天父怒天王曰:“秀全,尔有过错,尔知么?”

天王跪下,同北王及朝官一齐对曰:“小于知错,求天父开恩赦宥。”

天父大声曰:“尔知有错,即杖四十。”

其时北王与众官俯伏地下,一齐哭求天父开恩,赦宥我主,应有之责,小于等愿代天王受杖。

天王曰:“诸弟不得逆天父之旨,天父开恩教导,尔哥子自当受责。”

天父不准所求,仍令责杖天王。

天王对曰:“小于遵旨。”即俯伏受杖。

天父诏曰:“尔已遵旨,我便不杖尔。

杨秀清扮演的天父下凡要打已经是太平天国君王的洪秀全屁股,而且是一定要打,洪秀全只得听命,天父这才作罢,说不打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杨秀清之权力瘾大到为所欲为的地步了,也可见他的愚蠢。

为什么?

洪秀全所谓的上帝之子,杨秀清所谓的天父下凡,都只不过是装神弄鬼的把戏,可能真的有一些人会信以为真,但是洪秀全,杨秀清这些都是人精,真的会以为自己是上帝之子,天父下凡么?

他们心里肯定知道这些都是把戏。

是以,天父下凡,要打洪秀全屁股,其实就是杨秀清要打洪秀全屁股。

打屁股又是表象,本质是彰显自己的权力,杨秀清是通过这个告诉洪秀全,自己随时可以有杖打他的权力,只要他来个天父下凡就可以。

另外一本书《金陵癸甲纪事略》记载:“凡天‘贼’许可,东‘贼’必不可,天‘贼’欲杀,东‘贼’必不杀,自示权由己出”(此书作者谢介鹤,为太平军俘虏,后逃离。)

太平天国凭借着上帝,天父这些名义起义反清,这个没错,但是已经建国了,洪秀全已经是名义上的最高领袖,一号人物,而杨秀清作为二号人物,竟然还借着连自己都不相信的天父之言要打一号人物的屁股,以此来彰显权力,这是他政治上最为愚蠢的地方。

因为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的发家过程表明,在太平天国谁也不能取代洪秀全的地位,哪怕他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虚君,但是一定要把他供着。

太平天国的一切来源是上帝理论,现实中就是洪秀全,可以说洪秀全即便是个精神领袖,但是他是太平天国存在的合法来源,是一切人权力的来源。

杨秀清不清楚,他为东王,这个权力的来源是洪秀全,没有洪秀全,他就失去了权力的合法基础,现在,他竟然随意戏弄自己权力的来源,想把自己权力的来源给搞掉,这不是愚蠢是什么呢?

再说太平天国当时的权力核心领导层,排名是: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这四个人,再往下排第五个人就是秦日纲了。

秦日纲排在第五位,也是王爵,是燕王,后来被杨秀清贬为奴,戴罪做事。

李秀成在自述中说,太平天国刚开始起义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是要造反,只有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和秦日纲知道。

后世史学家对秦日纲参与了谋划造反有诸多争论,认为李秀成此处写错。

这且不管,但是秦日纲当时排名仅在东西南北翼五王之下,是事实。

第六人是谁呢?陈承。

陈承,曾经是洪秀全的车夫,官居天官正丞相。

天官正丞相是什么官?按照太平天国的建制,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四人不算官,是王(秦日纲是燕王,被杨秀清降职为奴)。而太平天国的官职,最大的官就是天官正丞相,相当于现在的国务总理。

也就是说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陈承六个人是太平天国的最高层。

杨秀清已经作死,触犯了洪秀全的君王大忌(夺权),再看看他是怎么样作死把另外四个人往死里得罪的。

这本是一件小事(来源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第三卷):

燕王秦日纲府里有个牧马的,坐在府门前,杨秀清的同庚叔自此处经过,牧马人没有起立致敬,被杨秀清的同庚叔打了二百鞭,交给秦日纲。

但是,他没有等秦日纲处理,又将其交给黄玉昆处理,黄云昆当时是卫国候。

黄玉昆是谁?注意,他是石达开的岳父,当时主管刑法案件等。

黄玉昆认为这是小事一桩,何况打了二百鞭,劝同庚叔算了吧。

同庚叔大怒,跑去找杨秀清,杨秀清开始作死了。

他下令石达开去逮捕黄玉昆。

你因为你的一个叔叔的小事,下令让人家逮捕自己的岳父,何况石达开这个人只是比你低一点的王。

黄玉昆无可奈何,不敢得罪杨秀清,也不能让自己的女婿为难吧,只好提出辞职。

陈承是百官之长,黄玉昆是他的下属,于是和秦日纲一起提出辞职。

杨秀清再次作死了。

他下令把秦日纲,陈承,黄玉昆抓起来,这次交给了韦昌辉。

杨秀清令人将秦日纲打一百下屁股,陈承二百下屁股,黄玉昆三百下屁股,革去黄玉昆的侯爵之位,牧马人五马分尸。

黄云昆不堪受辱,跳水自杀,后来被救。

用通俗的话就读就是,太平天国的二号人物,因为其叔叔的一件小事,把太平天国的四号人物(石达开)的岳父抓起来打了三百下屁股,把五号人物(秦日纲),六号人物(陈承)各打了一百下,二百下屁股。

而且是把这几个人抓起来送给三号人物(韦昌辉),让他去得罪人。

再说杨秀清和韦昌辉的关系。

简单一句话,杨秀清无时无刻找机会羞辱韦昌辉,韦昌辉因为杨秀清小妾的一件事情还亲自杀了自己的大哥,韦昌辉心里想必无时无刻都想着杨秀清死。

可见,杨秀清当时作为二号人物,触犯了一号人物(洪秀全)的底线(帝王之权),被三号人物(韦昌辉)恨死,公开羞辱四号人物(石达开)的岳父(等于是变相羞辱石达开),同时公开羞辱五号人物(秦日纲)和六号人物(陈承)。

想作死,还要怎么作死?简直是花样作死。

最可悲的是,明明天父下凡只是骗人的鬼把戏,杨秀清却妄想着以此作为自己的权力来源,全然不知道他想打屁股的那个看起来没有实权的洪秀全才是他的合法权力来源。

而石达开,韦昌辉,秦日纲,陈承等文武百官并太平军,他们名义上要归东王府管辖,听他杨秀清的,但是他们实际上拜的是那个看起来没有权力的洪秀全。他们要保的是洪秀全,而不是他杨秀清。

所以,杨秀清在政治上是个愚蠢之人,自己花样作死。

当然,从他想谋夺权力来看,可以说他是个野心家,并不愚蠢,这里的愚蠢指的是他看不清到底他的权力来源在何处,竟然有推翻自己权力来源的想法。

最后说一个看法,许多人认为太平天国是因为杨秀清被杀开始衰落的,这有道理,但这不是太平天国后期衰落的原因。

太平天国后期衰落走向失败,是因为洪秀全,不是因为杨秀清被杀。

因为即便杨秀清死了,洪秀全能够重用石达开的话,太平天国江西等地绝不会陷落的如此之惨。

再退一步,即便洪秀全没有重用石达开,能够放心使用李秀成等人,太平天国仍然不至于陨落的如此之快。

然而,从历史上看,洪秀全先是逼走石达开,继而面对李秀成等人在几次事关太平天国兴衰的重大事件上的建议,接连出昏招,太平天国陨落责任在洪秀全。

当然,石达开的出走是仅次于洪秀全昏庸的第二大原因。

因为太平天国的首义六王,死了四个,就剩下洪秀全和他了,若是石达开留在天京,他仅凭着自己的老资格,老资历,就可以镇住太平天国的任何一个将领,而不会出现太平天国后期各自为政的局面。

因为陈玉成,李秀成再牛,但是资历太浅,不能镇住当时的许多将领。

这已经是题外话了。

在中国近代的历史上,最让人感到惋惜的就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像洪水猛兽般的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其前阶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很快就拿下南京城。

太平天国运动剧照

自从定都南京城后,太平天国的领导阶层有了大变化,他们贪图享乐、荒*无道终归是被人们所抛弃。如果当时太平天国的领导阶层能够励精图治、顺应天道,最起码也可以和清朝平分天下。

在太平天国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优秀将领,他们成为了太平天国的中流砥柱。有意思的是,太平天国中著名的将领基本上都是广西人,他们亲手缔造了太平天国的辉煌,也见证了太平天国的没落。

一,东王杨秀清

杨秀清是广西桂平人,他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地位仅次于洪秀全,被封为“东王”,人称九千岁。杨秀清的正式官职为左辅正军师、领中军主将,其他诸王和将领均受东王节制。

清剧照

特别是在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洪秀全坐镇南京,退居幕后。杨秀清在指挥太平天国军队攻破江南大营后,他集教权、政权和军权于一身,成为了太平天国名副其实的***。

杨秀清是一个军事天才,太平天国运动前期在他的指挥下,打了许多漂亮的战役。太平军一路势如破竹,并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从广西的金田村打到了南京城。

在攻占南京城后,杨秀清和洪秀全等太平天国主要***商量过后,决定正式把太平天国定都在南京。同时还把南京城改名为天京城。太平天国能在短短的时间内正式建立,这与杨秀清是有很大关系的,也可以说他是居功至伟的。

杨秀清剧照

1856年,清朝派遣大军围困天京,他们设立了江南和江北两座大营。为了解天京之围,杨秀清亲自指挥太平天国的部队攻破了清军的这两座大营。随着天京之危地彻底化解,杨秀清的威望和权力达到了巅峰。对权力有无限欲望他变得越来越骄横,最后连洪秀全都不放在眼里,更不要说其他诸王了。

功高盖主,还嚣张跋扈,洪秀全已经是到了忍不可忍的地步,如是他密诏北王韦昌辉回京诛杀杨秀清。就这样发生了让太平天国从此走向衰落的“天京事变”,在这场事变中,杨秀清以及整个东王府幕僚被屠杀殆尽。率部回京诛杀杨秀清的韦昌辉也在天京事件后,被洪秀全以平息众怒为由,把韦昌辉五马分尸。

二,忠王李秀成

李秀成是广西藤县人,他是太平天国中后期的主要将领之一,因战功显赫被封为“忠王”。太平天国在天京事变中,最主要的将领东王杨秀清和北王韦昌辉被杀,而翼王石达开为了再起内讧被迫率部出走离开天京。这个时期太平天国新兴的年轻将领李秀成和陈玉成逐渐的成为了太平天国最为主要的统帅。

李秀成剧照

李秀成的主要成就是和陈玉成合作,力挽狂澜,取得了第二次大破江北大营、江南大营、三河镇大捷等胜利,在这之后李秀成还建立了苏福、天浙两省。李秀成的出现一度使得太平天国出现了中兴的现象,但是一个腐朽不堪的政权不是一个将领所能改变的。

三,翼王石达开

石达开是广西贵港人,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时期的主要将领之一,被封为“翼王五千岁”,“左军主将翼王”。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的传奇性人物,他是太平天国中最得人心的将领。由于他体恤民生,爱惜部下,深得老百姓和部下的信任和爱戴,因此关于他的生平事迹被后世人传颂。

石达开剧照

太平军在北伐金陵(南京)的时候,当时石达开与西王萧朝贵同为先锋,他们劈荆斩刺一路打到了长沙。但随后萧朝贵战死沙场,从此先锋这个重任被石达开一个人扛着。后来他先后攻克武昌、破九江、攻芜湖、占金陵等地,没有辜负太平军将士的信任。

石达开治军严明,他身先士卒一马当先,率部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把清军打得闻风伤胆,因此清军称他为“石敢当”。“天京事变”后,石达开成为了太平天国中的第二号人物,由于受到洪秀全的排挤和猜忌,于是就率部出走。

石达开部从此转战各地,在他率部准备过大渡河时,天降暴雨河水猛涨,石达开为了保全将士们的性命,就投降了清军,最后一代名将惨遭凌迟之刑处死。

太平天国的本质是以宗教为核心。太平天国是洪秀全率领的农民起义,而他的本质却是以拜上帝教为根本。洪秀全利用拜上帝教来给让百姓坚定对他的信仰,所以这种以教立国的政权,必定是要以宗教地位决定个人地位。在太平天国的宗教体制下,封王的次序是不能按照实际功劳的大小的,而是优先要考虑宗教地位,石达开自然沾不上什么光了。

石达开的战功主要是在后期另外太平军进行永安封王的时间非常早,在刚刚攻克第一个城市永安时,洪秀全就迫不及待的开始分封诸王了。而这个时候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大的战役,武将之身的石达开虽然一身本领,却还没有来得及施展。

事实上,在永安封王之后石达开才开始了自己的一系列辉煌战绩。尤其是1854年,24岁的石达开与44岁的曾国藩的交锋,被认为是石达开最辉煌的一次战役。而后石达开出兵安庆以后,开始建立根据地并注重建立地方基层政府,这些实打实的为太平天国创下基业的举动,都为天平天国的兴盛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这些都是在永安封王以后的事情了,所以石达开依然只能在五王中位列最末。

公元1861年,石达开在大渡河战役中大败被俘,2年后在成都从容赴死,即便深受凌迟酷刑,也默然无声。这位顶天立地的农民起义首领值得所有人敬佩。

十九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犹如暴雨狂风一般,席卷了半个中国,险些将清王朝搅个底朝天。1851年初,洪秀全依托拜上帝会教众,于广西金田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称起义军为太平军。此后,太平军公开与清政府决裂,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战斗,影响到十八个省份,一度与清廷分庭抗礼。

抛开太平天国运动的功过不论,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中,却也曾先后涌现出了许多卓越的军事领导,在近代军事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正史中魏国曾有五子良将,稗官野史里亦有五虎上将,故而不少人也喜欢给太平天国的武将排名,按照自己的理解与好恶列出了“天国五虎将”。

然而,在长达十四年的时间里,太平军曾与清军展开过不计其数的激战,也先后出现过很多敢打敢拼的铁血硬汉。因此,真要排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定然绝非易事。在此,仅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喜好,暂列五位太平军领袖,以供大家讨论:

第一名:西王萧朝贵

萧朝贵家境贫寒,自幼随养父长大,后追随洪秀全,成为拜上帝会的早期信众。太平军起义后,萧朝贵一直敢打敢拼,犹如猛虎一般,总是冲锋在前。

太平天国起义初期,始终处于被清军的围追堵截之中,而义军之所以能够屡次冲破封锁,接连攻城拔寨,萧朝贵的贡献可谓不可磨灭。在太平天国前期,萧朝贵的地位仅次于东王杨秀清,被封为八千岁,而这几乎都是靠着浴血奋战迎来的。

萧朝贵之勇猛,可以从其他太平军将领的评价中窥见端倪,比如,李开芳曾讲过“萧朝贵最厉害”、“萧朝贵第一通兵法”等盛赞西王的话,而李秀成则称其“勇敢刚强,冲锋第一”。然而,萧朝贵在攻打长沙的战斗中,不幸被炮弹炸伤,不治身亡。

第二名:东王杨秀清

在太平天国前期的领袖中,东王杨秀清是尤为值得关注的人物。尽管此人工于心计,并颇服野心,但在行军打仗时却也绝不含糊。

金田起义后,杨秀清被封为左辅正军师、领中军主将,到永安封王时,又被封为东王,节制诸王,掌军政实权,成为仅次于天王洪秀全的人物。到1852年底时,杨秀清开始率领太平军进攻武昌,并于次年一月得手,使得太平军声势大振,扩充到了五十万人。此后,太平军主力又主动撤出武昌,连克九江、安庆,进而觊觎南京。

可以说,在冯云山、萧朝贵战死后,至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前,杨秀清已经一跃成为太平军的实际领袖,并主导了一系列至关重要的战斗。然而,当形势好转以后,太平天国内部斗争激烈,从而引发了内讧,使得杨秀清被韦昌辉、秦日纲杀害。

第三名:翼王石达开

在太平天国诸王中,石达开是名声最佳,在民间也素有威名。而且,在太平天国运动中,翼王石达开是活动时间最长的早期领导之一。在定都南京后,石达开率重兵与清军交战,并迅速赢得了部将的爱戴。

纵观石达开的一生,湖口之战当是其最为辉煌的一战。在此战中,不仅湘军水师名将彭玉麟完败,就连湘军统帅曾国藩都差点成了太平军的俘虏。值得一提的是,在石达开穷途末路之际,清政府还曾想让其投降,收为己用。只是,限于种种原因,还是未能如愿。然而,就此却可以窥见,石达开的军事才能着实出众。

第四名:林凤祥与李开芳

天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林凤祥、李开芳和吉文元率两万人北伐。北伐军分兵后,林凤祥更是率军一度占据天津静海、独流等地,与清军相持数月。在无援军、少补给的情况下,这支北伐军还能取得如此战绩,如非统帅得当,是着实难以想象的。

林凤祥与李开芳常常一并出击,共同领兵,两人配合默契,见识与胆略也不相伯仲,可并称列太平军五虎第四名。值得一提的是,相传李开芳在被清军处决前,还一脚踢死了一名行刑之人。试想,此人是有多么神勇?

第五名:英王陈玉成

陈玉成为太平天国的前军主将,被封为英王,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年轻将领。其最著名的军事成就,当属三河镇之战。此战中,陈玉成率太平军全歼清军精锐六千多人,逼得清朝悍将李续宾自尽而亡,使得湘军受到重创。然而不幸的是,这位军事奇才后被中计被擒,被清军杀害,年仅二十六岁。

以上几位太平军领袖,当可列入“天国五虎将”。当然,诸如南王冯云山、忠王李秀成等人亦是难得的卓越将领。另外,以上仅就军事才能和作战风格而论,对整个太平天国运动的功过是非并未讨论,特此说明。

纵观中国历史,没有哪个朝代的王爷象太平天国那样多。很难想象一个朝代能同时拥有2700多个王爷,更何况太平天国只是中国历史上短短十几年的地方武装割据,不算是一个真正的朝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还是先看看太平天国封王的历史吧。

洪秀全一共有三次大规模封王。最初封王是在1852年的永安,史称“永安封王”,即有名的东西南北王和“羽翼天朝”的翼王,史书上认为这次封王明确了革命的领导核心,对革命的发展壮大是有利的。本人认为,在仍是“流寇”时期就急着封王拜相,表明革命领导阶层有很深的等级观念,同时又现出了他们贪图享乐的的本质,并为日后的争权夺利埋下了种子。

前面我说过,太平天国并不平等,它的等级观念比请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永安封王只封了五个王爷,就分为三等,东西为一等,南北为二等,翼王为三等,而且规定,东王以下具归东王节制,这是很要命的一条,洪秀全当时就犯了一个难以弥补的过错,其他王爷都归东王节制,不就等于把自己架空了么?那还要他干什么?据叛徒洪大全讲,洪秀全当时已经有了16个王娘,可见当时的洪秀全就已经开始贪图享乐了,这正是他本人的本性。既然都封了王,那就应该有王爷的谱,太平天国对于王爷吃什么、穿什么、出门坐什么都有明确的规定,连叫什么都很有谱,如东王杨秀清叫“禾乃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前军主将东王杨”,这里的“禾乃师”“赎病主”都是教中的职务,“左辅正军师前军主将”是军中的主将,“东王”是政治上的职务,用现在的话讲,相当于“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杨秀清同志”。后来还觉得名字不够长,又加了几个字。

杨秀清和肖朝贵都是紫荆山地区的矿工,把他们排在冯云山之前可能也是无奈之举,冯云山的地位类似李大钊这位中共的创始人,李在党内的地位从来没进过前三位。冯云山的传教作用远大于洪秀全,可惜他军事才能有限,否则老洪不会这样委屈他的表弟的。另两位北王和翼王都是当地极有影响的人物,也是“国宗”最多的。除了这六名常委,还有两名候补委员,一个是与翼王同乡的秦日纲,另一个是胡以晃,这两人与北王相似,但影响较小,定都天京后,被分别封为燕王和豫王,直到天京事变结束,洪只封了七个王爷。王爷之下是侯、丞相、指挥、检点、将军、军帅等,一个军帅大概指挥一万三千人左右,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军。当时封为侯的有黄玉昆(翼王岳父)、陈承容(英王叔父)等,立下大功的林凤翔、李开芳也只封为丞相,北伐时才封上侯。

有一个该封王而未封的是黄文金,他是除紫荆山地区之外的另一个博白“根据地”创始人,也是元老级的人物,而且此人作战勇敢威望颇高,人称黄老虎,如果不是因为他后来负伤战死,太平天国余部也不会败得那么快。不知道什么原因,连个丞相也没当上。

另外土匪出身的罗大纲,论功劳资历也可封王,但他出身不好,就象贺龙一样难当大任,给个体委主任吧。

在天京事变前,天王共封了七个王,十九个侯(有记载的),侯爷中有很多是东王的亲信和亲戚,大多死于天京事变。

天京事变后,诸王之中只剩下洪秀全还在天国,老洪已经不信外姓王爷,于是封两个哥哥为“福王”和“安王”,这两个职位在翼王之下,燕王、豫王之上。后来干脆取消王这一职位,在侯之上设立了豫、燕、安、福、义五个爵位,从设立爵位中,可看出原安、福两王的地位(义既为翼,在石达开当正军师时改为义王)。那时的丞相、检点已经成为小官了。

应当说明的是,历朝历代王、侯都是爵位,而非官位,而太平天国里的王侯则即是爵位又是官位。

洪第二次封王是在1859年,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先后封了干王、赞王、英王、忠王、侍王、辅王、璋王,形成了新一届领导班子,干王成了国务院总理,赞王为军委主席,英王、忠王分别为军委第一、第二副主席,侍王、辅王、璋王为政治局候补委员。

有好事者考《北华捷报》第五二四号(1860年8月11日),发表的艾约瑟与洪仁玕在苏州的问答:

现共有十一个王:一、天王;二、西王的继承者萧有和;三、东王的继承者萧有福;四、干王洪仁玕;五、翼王石达开;六、英王陈玉成;七、忠王李秀成;八、赞王蒙得恩;九、侍王李世贤;十、辅王杨辅清;十一、章王林绍璋。

当时天王诏旨之前开列的接旨者的名单为:朕诏和甥、福甥、玕胞、达胞、玉胞、秀胞、恩胞、贤胞、辅胞、璋胞、万侄、天将、掌率、统管、尽管、神策朝将、护京神将、六部、主、佐将内外众臣知之。

可以看出,东王、西王虽然年幼,但王爷的职位是世袭的,所以排名靠前,石达开虽然出走,但天朝并未将其“开除党籍”。赞王排名虽在在英王、忠王之后,但他是中军主将,军中职位高过英王和忠王。东王全家被杀,洪秀全后来为其平反,据说东王娶了西王的妹妹,所以将西王儿子封为幼东王(也有说天王将自己的儿子过继给东王),肖有福又名蒋有福(随其祖父姓),后被封懿王。万侄可能是他后来的女婿钟万信,也能带兵打仗。

可见,到了1860年,太平天国也只有这些王爷。有一个该封未封的是韦俊,由于他哥哥的牵连,作为天国的五军主将之一,得不到洪秀全的信任,甚至陈玉成和杨辅清也对他处处掣肘,只有李秀成比较同情他,韦俊最终叛变投敌,与未能封王有一定关系。

第三次封王是在1861年以后,这次封王主要是为了分忠王、英王的权,西线英王战败,老洪一怒之下,革了英王的王位,却封英王的几个部下为王,以羞辱英王;东线忠王频频告捷,老洪担心李家兄弟权势过大,也将其部下大举封王,而李秀成、李世贤都有被革王位的经历。

同时洪秀全还大举封自己的亲戚为王,除了将原安王、福王改为勇王和信王外,另封了巨王洪和元、崇王洪利元岁、元王洪科元、长王洪瑞元、见王洪现元、唐王洪瑭元、同王洪蛰元、次王洪锦元、定王洪钰元、汉王洪釮元、金王钟万信、凯王黄栋梁等,所有带元字的,都是老洪的侄子这里面最小的才八九岁。而排名都在英王、忠王之前,仅过了一年,上面的接旨名单就变为:朕诏天佑子侄、和甥、福甥、和元侄、利元侄、科元侄、瑞元侄、锦元侄、栋梁婿,文胜婿、万兴亲、玕胞、葵元侄、达胞、玉胞、秀胞、雍侄、贤胞、辅胞、璋胞、万侄、天将、掌率、统管、尽管、神策朝将、护京神将、神使、六部、主、佐将暨普天大下,同世一家,所有众臣民知之。(其时蒙得恩已死,顶替的是他的儿子蒙时雍)

整个一个洪氏家谱。

在这些王当中,用李秀成的话说,天王最信任的第一是是幼西王萧有和、第二是幼赞王蒙时雍,这两个人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其次是洪的两个女婿,再次是洪的两个哥哥。萧有和、蒙时雍与另外三个洪氏子弟合称天京五狗,欺男霸女无恶不作。让两个纨绔子弟把持朝中大权,发生大举封王的后果也就没什么奇怪了。

直到天京被围,洪秀全还在不断地封王,有记载:“不问何人,有人保者俱准。……无功偷闲之人,各有封王”。甚至“由广西跟出来的都封王,本家亲戚也都封王,捐钱粮的也都封王,竟有二千七百多王”。王既封多,所以分为五等,一等如总理朝政的干王洪仁玕;二等如军事统帅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贤;三等如战将堵王黄文金、听王陈炳文;四等如恤王洪仁政、昭王黄文英,不统兵权;五等不另定王号,统称列王。有的甚至孩子刚生下来就被封王,封到最后连汉字都不够用了,就在王字上多加三点加以区别,真是荒唐之极。

李秀成后来的“天朝十误”将此也列为天国灭亡原因之一不无道理。因为一旦被封王,就要修建王府、要有定数的奴仆差人,同时造成了太平天国晚期的攀比、腐败、挥霍之风。国库日空,便在民间搜刮,正是王爷遍地走,小民泪常流。大举封王另一个恶果是各自为政,洪秀全封陈坤书为护王时,正是李秀成中了奸细的离间计想去征讨陈之时,气得李大骂天王糊涂,陈李矛盾由此产生,后来苏州被困之时,李秀成写信向常州的陈坤书求援,尽管语气已经非常客气地称兄道弟并申明大义,但陈坤书就是不理这个胡子,你也是王,我也是王,凭什么听你的?《李秀成自述》中说陈坤书“将常州自霸,……分制我势”,“不由我用,制其不能”。可以见之。后来陈坤书也难逃围城被灭的命运。虽然陈死的也很英勇,据说他血战到最后一人仍手持大刀立于王府门前,清兵不敢近前。但他对天国倾覆所负的责任,一点也不比那些叛王小。

太平天国的后期官制演变很大,层次太多,官爵不分,封赏过滥,郡县守将都封为王,实为前所未见。高级官员不问其职务是否需要,往往因其官阶各设一套属官。在行政上发生各自为政的现象,在军事上造成指挥不灵的局面,而且浪费人力物力。这种不合理的官制成为促使太平天国革命迅速失败的原因之一。从洪秀全的封王之道,可看出他的为君之道和治国之道,这样的人,太平天国如果不毁在他手里,真是一大奇迹。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是赞美理发师。用磨理发刀来剃下须发,看看天下还有多少头颅,手拿剃刀看看理发师的手法如何。也可以引申为是石达开的将领的政治抱负。

这句话出自何满子的《剃光头发微》,据说是翼王石达开的对联,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为招天下英雄,在他开的理发店前挂出这样一幅对联:“磨砺以须,天下有头皆可剃;及锋而试,世间妙手等闲观。”翼王石达开嫌此联气魄不大,难以引人注意,便提笔给他改为“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扩展资料:

《剃光头发微》全文赏析:

余生也晚,关于头发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大都来自耳闻。什么清朝初年勒令汉人把发髻剃成辫子,否则“留发不留头”呀,什么清末的留学生在外国剪去了辫子,回国后要装一根假辫子才能平安无事呀,等等,都未尝眼见。

所以读到鲁迅的小说《头发的故事》,除了恍若有悟的吃惊以外,实在很难有切肤之痛的感受。并且,知道在旧社会,与头发关系最密切的理发工人,是颇受社会贱视的,连家谱都不许上,也就是开除其宗籍,还很为他们不平。

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年轻时在进步的历史书籍里,读到太平天国起义是如何如何正义,但真正佩服太平天国的英雄,却是看到了一副据说是翼王石达开的对联以后。对联曰: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联语的对仗既工稳,造意又豪迈,用之于理发师,更是想像诡奇,出于意表,妙不可言。一面惊叹这位太平天国将领的不羁之才。

一面也想到这位王爷对理发师的感情,不但没有像旧社会上层人物那样卑视,而且还将自己睥睨人世的豪情寄托在他们的职业风姿上,真是物与民胞,平等亲切极了。

—剃光头发微

1、天王: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小名火秀,族名仁坤,后来为了避上帝“爷火华”(“耶和华”的谐音)名讳而改为现名,太平天国建立者,清末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民族英雄。

1814年出生于广东花县。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但其坚信“古来事业由人做”,遂吸取早期基督教教义中的平等思想,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的盛世。

2、东王:

杨秀清(1823年-1856年),原名杨嗣龙,祖籍广东嘉应州的客家人 ,出生在广西桂平市紫荆山平隘新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以耕山烧炭为业。

1846年加入拜上帝会,1851年参与发动金田起义,同年12月被天王洪秀全封为“东王”,称“九千岁”,是太平天国最重要的领袖之一。

3、西王:

萧朝贵(约1820—1852),族属未定(有汉、壮、瑶、客家四种说法)。生于清嘉庆末年,广西武宣罗渌垌人。金田起义的核心***之一,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重要军事将领,被洪秀全封为西王。地位高隆,位居洪秀全、杨秀清之下,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之上。

4、南王:

冯云山(约公元1815年—公元1852年),又名乙龙,号绍光。广东花县(今属广州市)禾落地村人。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龙川县石灰窑村。

自幼喜读经史、天文、地理,曾参加科举考试,后在村中设馆授徒,以塾师为业。是拜上帝会的始创人之一,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重要领袖之一。1852年6月太平军路经蓑衣渡时,冯被埋伏于此的清军江忠源部炮火命中,伤重身亡。官封南王,七千岁。

5、北王:

韦昌辉(1823年-1856年),壮族,原名志正,又名正。太平天国前期***之一,祖籍广东南海县。明末清初,其先祖迁广西,定居桂平金田村。他家资富有,少曾读书,知文义,有才华,遇事能见机应变。

为何杨秀清死后石达开屡吃败仗?

樵子哥认为:论在拜上帝教中地位和封王之后的权势,杨秀清无疑是强于石达开的,但在才学、见识、谋略和军事才能方面,杨秀清却真的不及石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