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系列品读》(治家篇):第十四章 以德配位,勤敬持家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4收藏

《曾国藩家书系列品读》(治家篇):第十四章 以德配位,勤敬持家,第1张

勤俭持家,厉行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我们都在倡导并努力践行这一美德。过去有一句话叫“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说的就是关于勤俭持家、厉行节约的美德和操守。不知从何时起,社会上普遍出现了铺张浪费、奢靡无度等现象、到处充斥着“金钱万能论”、“一切向钱看”的不正之风,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被放在一边、遭到唾弃。

历史的车轮驶入现代,各种铺张浪费、奢靡之风来势凶猛,奢侈饭局、天价烟酒大行其道、充斥人间,一掷千金不眨眼、流水花钱豪阔天。古语有云“奢靡之始,危亡之渐”,铺张浪费绝不是一件简单的小事,任何一个国家或家庭,无论曾经多么强大和富有,都经受不起奢靡、浪费之风的“折腾”。因此,保留传统美德,发扬社会优良传统,十分必要!老曾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到位。

1、持家宜勤敬,家和万事兴

咸丰四年六月至七月间,老曾一连在三封家书中都提到:家中的兄弟子侄们,一定要以勤敬二字为处世之法。勤是勤劳、勤快,敬是恭敬、谨慎小心。凡事务必要事必躬亲、亲自动手,不可以懒惰,不要做打哈欠,伸懒腰的散漫样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站有站样,坐有坐像”。无论是乱世还是治世,勤劳带来兴盛,懒散就会败落,这是每个家庭千古不变的道理。希望兄弟子侄们务必将勤敬二字践行下去,时刻不能离身。

咸丰四年这一年,老曾在七八封家书里都在反复提及“勤敬”的重要性,他指出:兄弟子侄们一定要遵守“勤敬”二字,我在外当官有了权势,那么家里的子侄最容易产生骄傲奢侈、放荡不羁的心理。“骄佚”二字,正是败家之道,希望家里时刻留心,兄弟子侄辈千万不要沾染这些。任何一个家庭,只要能够遵守“勤”、“敬”、“和”,家道没有不兴旺的。弟弟们可以将我的话拿去跟乡里亲戚族人中去一一验证,看是否所言非虚。

在一封封家书中可以看到,老曾时刻不忘教导家中的兄弟子侄们要勤劳、要节俭。从自己进京做官那一刻起,曾家就正式成为了官宦之家,也正是基于此,老曾十分害怕自家的子弟会染上官宦习气而奢靡懒惰,他反复叮嘱自家的子弟们一定不要懒惰,也不要摆架子,要养成自力更生、艰苦朴素的好习惯。可以说,在老曾心目中勤俭持家、不沾恶习的重要性,高于一切!

2、训诫兄弟儿女辈,惟以勤俭谦

曾氏兄弟组建湘军、用时十余年终于平定了太平天国,为大清居功之臣,一时间名声显赫、功勋着著。咸丰九年起,老曾的弟弟在老家起屋建祠堂,对此老曾指出:大兴土木一是会有风言风语,二是动乱年月世道不太平,比如这些年在江西只要是富贵人家的大宅院没有一家不被烧毁的,在偏僻的老家建大宅子势必会被传扬出去,遇到灾祸是早晚的事情。希望弟弟们善加考虑,生活上应该俭朴一些。

很快,老曾又去了一封家书:弟弟对国家和家庭功劳很大,但是起屋建祠堂算是大兴土木、花钱地方很多,恐怕将来物极必反、难以为继。已经建好的竟希公祠就不去说了,祖父和其他弟弟的祠堂一定不要再修了,希望弟弟以后在俭字上下一番工夫,日常花销要节俭,盖屋和人情礼节也要节俭。只有爱惜物力,崇尚节俭,才不失寒士的传统家风。在老曾心中,崇尚节俭乃是古之传统,应该永远保持下去,代代相传,曾家的发展才能长久下去。

同治三年,老曾在给四弟的家书中提到:教育儿女辈应该以勤、俭、谦三个字为主心骨。因为曾家的门第现在十分显赫,想当年几位弟弟一路攻城拔寨,战无不胜,在祖宗的恩泽下我现在名声很响。如果要做到上不愧对祖宗,下不愧对后代子孙,想要福泽绵长久远,就应该时刻教育家中子弟务必以勤劳、节俭、谦逊为处世方略。一定要在这三点上反复下功夫,时刻不能忘记。

孟子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就是说:处在忧患中,容易使人上进并充满生机;生在安乐中,容易因懈惰而自取灭亡。当前社会上奢靡享乐、铺张浪费之风抬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许多人淡忘了勤俭持家、厉行节约的美德,背离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老曾时刻不忘告诫兄弟子侄辈们务必“勤俭持家、谦虚做人”,这就是传统美德的代代传承,是曾家自老曾以下八代无一“败家子”的重要因素。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学习。

老曾是一个很传统的人,个人品德也值得世人称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老曾做人特别清醒,从来不会因为身居高位、功勋着著而得意忘形。相反,老曾常常将自己摆在一个很低的位置上,时时警惕自己、愧疚反省,并且反复告诫兄弟子侄要低调做人、常怀敬畏之心。这一点十分难能可贵。反观当今社会,一些人骤然暴富或身居高位后就迷而忘本、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丑恶嘴脸,已经面目可憎惹人嫌了,自己犹不自知,令人可叹可笑!

3、俭以养德,以德配位

咸丰四年,老曾在写给弟弟的家书中提到:我现在在军中名声非常好,每到一个地方,老百姓都放爆竹焚香下跪迎接,来慰劳军队的人络绎不绝。承蒙祖宗几代的厚德,让我享有这种荣誉和名声,内心实在是战战兢兢,感到既惭愧又谨慎。只希望官职声望不再增长,这才算是保身守家之道。

关于如何看待“名望”,老曾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所谓名望,是造物主所珍重爱惜的,不轻易给予他人。自己道德浅薄,能力不足,如今享有大名声,扪心自问总觉得不相称,所以不敢稍有骄奢。为了曾家的长久未来,希望兄弟子侄们一概勤俭持家,不可以倚势骄傲自满。最后,老曾用一句古语“无实才而享大名的人,必定有灾害。”反复告诫家人们要时时警戒自己,以防止德不配位,祸水咸至。

在老曾的人生观里,只有时刻注重俭以养德,才不至于将来德不配位、祸水咸至。咸丰元年,在老曾写给弟弟的家书里谈到:凡是人的一生,只有“迁善改过”最为可靠,每个人的家庭里,只有“修德读书”最为可靠,能够做到就会福至,反之则是祸生。时常留心自己言行中的差错并时时警惕、不断寻求行善的行为、问过则改努力修德,才是家族之幸。

注重兄弟伦常关心兄弟成长,明白家和万事兴;安排家中事务条理清楚、细节明白,居安思危懂得持盈保泰的道理;时刻谦虚恭敬,彻底戒除骄横之心;勤俭持家,俭以养德,以德配位;牢记“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治家八字诀;诚挚孝悌长辈,严格把关儿女婚姻,确保家风代代传承;置田造福族里,中庸处世乡邻通过详细总结,圣人老曾的治家之道、优良家风的传承之绝,就非常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敬佩之至,再次学习了!收队!

< 第十四章 完 >

曾国藩总结其祖父星冈公平日"家训"之言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永为家训"。

读书、种菜、养鱼、喂猪,为居家之事,起早、打扫洁净、诚修祭祀、善待亲族邻里,是治家之法。

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对这八个字,曾国藩自己作了简单的解释。“早,起早也;扫,扫屋也;考,祖先祭祀,敬奉显考、王考、曾祖考,言考而妣可该也;宝,亲族邻里,时时周旋,贺喜吊丧,问疾济急,星冈公常曰人待人无价之宝也。星冈公生平于此数端最为认真。故余戏述为八字诀,曰: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也。此言虽涉谐谑,而拟即写屏上,以祝贤弟夫妇寿辰,使后世子孙知吾兄弟家教,亦知吾兄弟风趣也。”书:读书;

蔬:种菜;

鱼:养鱼;

猪:喂猪;

早:起早;

扫:打扫洁净;

考:诚修祭祀;

宝:善待亲族邻里

老曾一辈子做人小心谨慎,最忌讳的就是自己和家族后辈沾染上骄气和惰性。他在给兄弟子侄的家书中经常告诫大家要时刻警惕,不可沾染娇气和惰气。老曾做人如此,治军也同样如此,他指出“用兵最戒骄气、惰气”,带兵打仗胜则易骄,静则易惰,必须高度警觉、时刻重视这一问题。在老曾十余年的戎马生涯中,他总结出了“骄兵必败”、“结硬寨打呆仗”等治军经验,并时时身体力行,在这一点上,他坚持的很到位,最终带出了一支湘勇铁军!

1、治军在于三心:小心、细心、恒心

我们都知道,任何时候保持必要的小心和谨慎,是关键时刻可以自保的稳妥之举,那么在行军打仗时保持小心和谨慎,会不会影响作战效果呢?兵法有云“兵者,诡道也”,排兵布阵不是应该讲究一个变化无常么?老曾不这么看,在他看来灵活用兵是一个方面,稳扎稳打更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分析解读老曾和弟弟们的往来家书,发现老曾治军注重“三心”,三心就是:小心、细心、恒心。小心无大碍,细心可以查漏补缺、恒心可以水滴穿石。接下来,我们具体说说“三心”。

咸丰十年十月,老曾在写给弟弟的家书中谈到了自己接连受挫的经历:鲍、张两军在十五日打了胜仗破了万安街敌巢,十六日打胜仗破了休宁东门外两个堡垒,不料十九日石坟的敌人破了羊栈岭而进入新岭,桐林岭同时被破,张的军队前后受敌,使整个战局大大震动,比徽州的失败还要厉害。这两处失败的原因恰恰在于自己十一日亲自登上羊栈岭时为大雾迷住,什么都没有看见,十二日登上桐林岭,又被大雪阻住而一无所获。因一时疏忽造成了两次惨败,这些教训今后一定要避免。

咸丰八年三月,老曾在写给弟弟的家书中细心的指出善于观察的重要性:同乡中有很多亲戚族人去了弟弟军营,安得广厦大庇天下寒士,这本来是弟弟的志向。善于观察国家大事的人,看见贤人智士掌权,就可预见国家会兴旺;看见多余的官员庞杂相处,就可预见国家会衰败。善于观察一个军队也是如此,看见没有能力的就多送路费遣送回家,或者让他们住在军营外面,不可使军营里出现惰慢、喧闹现象。带兵者一定要细心保持部队的士气和斗志,不可以茫然不晓得。

什么是老曾的带兵之道呢?就是埋头苦干,尽心尽力,持之以恒的研究如何带好兵的方法,日夜孜孜以求,日所思的,夜所梦的都是带兵,除了带兵这一件事,别的事情一概不管。具体的带兵方法,首先以体察人才为先;其次是整顿营规,讲求战守。简单来说,老曾的关注点无外乎以下几点:以选拔人才为第一要务,其次是严格整顿营规,并仔细学习研究战法和守法。守法我们都知道了,那就是“结硬寨打呆仗”,战法就是如何灵活机动,寻找战机,围点打援,都是些根本的注意要素。

从古至今的任何一位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能够全面看问题、纵览全局的谋略家,老曾也不例外。老曾认为“攻城最忌蛮攻,每次作战必须谋定后战,切不可蛮攻蛮打,徒伤士卒。”,他经常告诫自己的弟弟们,领兵打仗最忌讳不知己知彼,敌人初来的时候,不必出兵跟他们作战,先在营中仔细观察,通过人数、士气、步兵和骑兵类型等看清楚对方的强弱和虚实,感觉有把握时再出兵对战,没把握就始终坚守营盘,坐等敌人来进攻高墙深沟。

2、统兵至要,谋略为先

咸丰八年四月,老曾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谈到了如何谨慎对待声望的问题:声望是令人陶醉的东西,可以依靠又不可以依靠。自己过去在京城以及如今在军中都很有声望。做人开始有声望了不一定始终是好事,行百里者半九十,人的声望一旦下降,远近的人都会产生怀疑。弟弟目前声望正如日中天,务必要坚持不懈,有始有终。治军以善战为第一要义,围城一年半载无法攻克,一旦敌人突围或不断袭扰,弟弟的声望一天之内就会急速坠落,希望弟弟务必谨慎到底,不可松懈。

老曾经常跟弟弟们探讨行军作战的具体方略,事无巨细。同治元年四月,老曾在给弟弟的家书中指出:弟弟的部队要渡江,应该在东梁山以下采石,太平一带,如果嫌采石下面形势太宽,便在太平以上渡江,应该以攻夺金柱关,占领内河江面为主。好处有四点:一是隔断金陵、芜湖的气势;二是水师可打通泾县、宁国的粮路;三是芜湖敌人四面被包围;四是抬船过东坝,可到达苏州,更是妙中之妙。弟弟尽快绘制一张三山至采石的军事地图寄过来,万分重要,切记切记!

我们为什么要多读书、多思考呢?因为读书可以明智,明白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思考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换言之,一个善于读书和总结的人,如果带兵打仗,就更容易成为一个能够全面看问题、纵览全局的谋略家。老曾就是这样一个善于读书、每日写日记反省总结的人,最后成为了熟知兵法的谋略家。有了谋略,就有了智慧,一介文人照样可以统领千军万马、纵横大江南北。这就是谋略的重要性,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最好证明!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简单来说就是:不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就难以谋划好一时的事情;不从全局利益考虑问题,就难以谋划好一个局部的事情。做事时一定要培养一种大局观和全局观。以带兵打仗为例,一定要时刻清楚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劣势,明白如何攻守互换、顺势而为。有的时候,一城一地的得失只代表局部的胜和败,并不能完全影响大局,各种利害关系一定要异常清楚明白。在这一点上,老曾就做的很到位。

3、一城一地要计较,治军更要揽全局

同治二年三月,老曾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谈到:现在处理军务是身处功利场中,应该时刻勤劳,没日没夜,像农夫努力耕作,求的是最终有一个好结果。工作辛劳之余,便有一种豁达冲融的气象,两方面同时前进,就会把勤劳的事情处置得恬淡和有意味。敌人在十九日围扑庐江后便没了消息,春霆得令支援庐江去了。少荃(李鸿章)已经克复太仓州,如果再攻克昆山,那么苏州克复指日可待。如果能保住沿江最重要的城市和关隘,那么大局就一定会一天天好起来。

同治二年十一月,老曾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谈到了积劳和成名的关系:苏州已经收复,金陵(今南京市)还遥遥无期,弟弟切不可焦急。自古以来的大战争、大事业,其中人的谋划只占十分之三,天意永远占十分之七,往往劳累日久的人不是最后成名的人,成名的人也不是享福的人。以这次军务来说,如克复武汉、九江、安庆,积劳的人就是成名的人,从天意来说已经是十分公道的了。寿州、正阳、颍上等地一律收复,长江和淮河流域近日就可以太平无事了,值得庆幸。

如何做成一件看起来千难万难的事呢?首先是像老曾治军那样具有“三心”:小心、细心、恒心。小心驶得万年船、细心查漏和补缺、持之以恒则水滴石穿;其次是讲策略:有先有后、有主有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步步为营解决问题;再次是纵览全局:分阶段、设立阶段性成果(里程碑)、凡事多抓主要矛盾、少纠结于次要矛盾、善于把握局势发展和走向。通过分析和总结,老曾的治军方法论也就逐渐清晰明了起来,再次学习了!收队!

< 第二十二章 完 >

曾国藩家书原文有男国藩跪禀。

父亲大人万福金安,自闰三月十四日,在都门拜送父亲,嗣后共接家信五封。五月十五日,父亲到长沙发信,内有四弟信,六弟文章五首。

谨悉祖父母大人康强,家中老幼平安,诸弟读书发奋,并喜父亲出京,一路顺畅,自京至省,仅三十余日,真极神速。

甲三于四月下旬能行走,不须扶持,尚未能言,无乳可食,每日一粥两饭。家妇身体亦好,已有梦熊之喜,婢仆皆如故。

今年新进士龙翰臣得状元,系前任湘乡知县见田年伯之世兄,同乡六人,得四庶常,两知县,复试单已于闰三月十六日付回。兹又付呈殿试朝考全单。

同乡京官如故,郑莘田给谏服阙来京,梅霖生病势沉重,深为可虑。

黎樾乔老前辈处,父亲未去辞行,男已道达此意。广东之事,四月十八日得

捷音,兹将抄报付回。

男等在京,自知谨慎,堂上各老人,不必挂怀。家中事,兰姊去年生

育,是男是女?楚善事如何成就?伏望示知。男谨禀,即请

母亲大人万福金安。(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曾国藩家书翻译

儿子国藩跪着禀告

父亲大人万福金安。自从闰三月十四日,在京城城门拜送父亲回家,后来共接到家信五封。五月十五日,父亲到长沙发信,里面有四弟的信,六弟的文章五首。

恭谨地得知祖父母大人身体康健强壮,家里老小都平安,诸位弟弟发奋读书,并且高兴的知道父亲离京后一路顺畅,从京城到省城,只用了三十多天,真是神速。

眼下儿子身体如常,每晚早睡,起得也早。只是不能用脑过度,过度了便头昏。所以经常静下心来让脑子不想任何事情,身心优闲以加强涵养工夫,以便谨敬的遵守父亲关于保身的训示。

九弟的功课很正常,《礼记》九本已点完,《鉴》已看到《三国》,《斯文精粹》诗文各读了半本,诗歌稍有进步,文章没有进步。

但也不求很快见效。看他对书的领会程度,已经有些心得,大约只是手不从心,还表达不出吧。

甲三在三月下旬已能行走,不要别人扶持,还不能说话,没有乳吃,每天一顿粥两顿饭,家妇身体也好,已有生男的喜兆,婢女仆从都与原来一样。

今年新进士龙翰臣得了状元,是前任湘乡知县见田年怕的世兄,同乡六个,得了四个庶常、两个知县。复试单已经在闰三月十六日寄回,现又寄呈殿试朝考的全单。

同乡的京官还是那些。郑莘田给谏服阙来京城。梅霖生病势严重,很是可虑。黎樾乔老前辈那里,父亲没有去辞行,儿子已代为致意。广东的事,四月十八日得捷报,现将抄报寄回。

儿子等在京城,自己知道谨慎从事。堂上各位老人,不必挂念。家里的事,兰姐去年生育,是男是女?楚善的事怎样成全?儿子希望大人告诉一下。

儿子谨禀,即请母亲大人万福金安。(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孝道的国家,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很注重行孝的民族。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师长都不懂得孝顺,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仁爱旁人。在孟子的名篇《孟子梁惠王》中就有这样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我们要尊敬老人、爱护幼小,由此可见,尊老爱幼始终是我们全社会都需努力传承的淳朴民风。

在老曾看来,一个家庭里是否出过富贵之人、体现富贵之气并不重要,是否以仁孝治家、处处以孝为邻里称道,才是他最为看重的地方,也是他操心最多、始终心系挂念的地方。纵观老曾的家书可以看出,老曾是一个十分注重家和、孝悌的人,在他看来,一个家庭要想做到真正的和气,除了保持兄弟和睦之外,儿孙辈时刻孝顺祖父长辈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多年来身体力行,以身为率,力求代代传承下来。

1、诚挚孝悌长辈,苦心迎养父母

道光二十六年,祖父星冈公病后终于康复,老曾在给几位弟弟的信中就祖父得病的情况发表了自己的关心和看法:他觉得祖父这次得病可能是吃补药太多之故,故去的并也是因为误吃补药,后来是泽六爷下了凉药才治好。这次也应该请他给祖父看病,以后应该同泽六爷常来常往,大事小情也要经常礼尚往来。我们常说:做人要有人情味,要懂得关心别人,老曾的做法就是极其生动的一课!值得我辈好好学习!

老曾是个对老家亲人十分眷念的人,可以说是一位重情重义之人,但自从考中进士入朝为官后,因自古就有“先为国尽忠、后为家尽孝、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老曾十多年都没有回过一趟湖南老家。虽然老曾也多次表达过想请假回家的意愿,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无法成行。道光三十年正月,老曾在给弟弟的家书中提到希望迎养家中老人来京,以便自己更好的当面尽一尽孝道。

关于迎养计划,老曾的具体考虑是:家中有父母、叔父母四位老人,如果只将父母迎接到京城而不带上叔父母,恐怕其他家人会有想法,自己和父母心里会不安;如果将四位老人都迎接到京城,考虑到此时叔母尚在病中,带病远行多有不便;老曾的建议是将父母、叔父三人迎接到京城,让叔父在京城住上大半年,过了年再送回老家,让叔母留在老家,由在家的弟弟媳妇们细心奉养,可以一举两得。

孝悌和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中国的孝道文化,其实就是赡养父母、繁衍后代、以德服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等,这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多元文化体系。今天,我们讲“家庭幸福、社会和谐”,讲“精神文明建设”,其实就是要求每个家庭分子修德、养身、孝悌和友爱。孝悌文化,今天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代代传承!

2、严格把关儿女婚姻,确保家风代代传承

俗语说“一代有好妻,三代有好子”,良好的家风如果想要一代一代顺利传承下去,家庭里除了要有老曾这般明事理的掌舵人,也要有好妻子、好母亲。老曾的妻子欧阳氏是自己恩师的女儿,贤良淑德,为老曾生下了两男四女。对于自己的子女们如何择偶,老曾非常重视并经常在家书中谈论此事。在他看来,能否为子女们选定一门好的亲事,是曾家一门优良家风能否得以传承下去的关键所在。

道光二十四年,老曾的侄子甲五要跟常家结亲,他很关注这件事情并专门写了一封家书谈论此事:常家想与我们家结姻缘,我不是很同意,因为常世兄这个人最喜欢仗势欺人,平时讲究吃穿用度、出门前呼后拥,我怕他家的女孩身上沾染了官宦家庭的骄气和奢气,这会严重破坏我们曾家的家规门风,将来引诱子弟们染上奢靡之风。老曾希望六弟(甲五的父亲)向别人打探清楚。

除了子侄们的婚事,老曾对于家里女儿侄女们对找对象也很慎重,咸丰六年在给四弟的一封家书里,老曾专门指出:家里三个女孩找对象最好是选择节俭朴实的耕读人家,不必一定是富家名门。对于罗家结亲一事,他建议暂时缓一缓,观察一下再说。老曾发现很多人家一旦出了做官的,成为了官宦人家之后便会滋长骄奢的习气,认为这不是好现象,并常常以此为戒。

咸丰六年,老曾的大儿子曾纪泽长大并成婚,老曾专门写了一封家书给儿子:新媳妇初进家门,儿子应该叫她经常下厨房熬汤煮饭,纺纱制布,不能因为她是富贵人家出身,就不干事。顺便还问到三个女儿是否已经能够做鞋子了?老曾要求儿媳妇和三个女儿每年做鞋一双寄给他,表一表孝心,也算是表演一下针线功夫。并要求四人将织的布做成衣服寄给他,借此观察下谁勤快谁懒惰。老曾如此严格把控优良家风,实在令人敬佩!学习了!

老曾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他深深明白曾家一门若想长久发展下去,拥有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内部保持优良传统代代传承,外部保持和谐邻里关系,让外部环境不至于感染到内部的稳定发展。一方面,对族里的贫寒之家,尽量多周济一下;另一方面,对家乡地方事务,该往来的就往来,该谢绝的就谢绝,维持好一个合适的度,尽量做到相安无事。

3、置田造福族里,中庸处世乡邻

老曾出身于农民家庭,非常明白民间疾苦、百姓生活多艰,因此时刻关注着曾氏族人的生活现状。道光二十九年,老曾在给几位弟弟的家书里提到了自己的一个伟大梦想,那就是希望将来能够置办一处义田,用以周济祖先孟学公的后人里生活困苦的族人。老曾一生为官清廉,不愿意在为官之余贪慕钱财,为此他决定靠自己积蓄俸禄,将来存够钱后置办义田。由此可见,老曾深明大义、心系家族整体发展,是个很仁德的人。

有一回,老曾在给父母的家书里提到:之前不希望父亲大人去管乡间的闲事,是因为家乡小地方的书吏惯会结党谋私,遇到阻拦他们的人就是造谣生事,甚至借助地方州县官与曾家结下一些不解的怨恨,这就会造成曾家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此外,如果父亲大人一旦开始掺和这些事务,以后就会经常有人上门邀请出头,不如闭门谢客,谢绝一切来访,老曾认为:低调做人方为上策。

如何同家乡地方官打交道,老曾在给弟弟们的家书中也有详细阐述:不说家乡父母官的是与非;与之保持不远不近、不亲不疏的距离;地方官有婚丧嫁娶,曾家必到;地方官有公事需乡绅出头,曾家不出头也不躲避;子侄后辈们与地方官见面,以谦虚、谨慎方式为宜。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老曾的处事哲学:中庸之道!也就是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在老曾看来,无论自己的官做的有多大、曾家在当地如何荣耀兴盛,家里人也不要过分掺和地方事务、有事没事尽量少去州县衙门,务必时刻小心谨慎,低调做人,更不可傲慢自大,争强好胜,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凡事不要强出头,小心驶得万年船,这个观点也很符合老曾本人的处事哲学。不得不说,老曾这几个治家方略十分得体,甚至可以说有鬼斧神工之妙,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借鉴!学习了!收队!

< 第十三章 完 >

《曾国藩家书系列品读》(治家篇):第十四章 以德配位,勤敬持家

勤俭持家,厉行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我们都在倡导并努力践行这一美德。过去有一句话叫“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