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个人简历模板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1收藏

家谱个人简历模板,第1张

  家谱个人简历模板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1谱名

 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2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

 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

 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

 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

 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本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

 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

 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家法

 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

 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五服图

 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不仅在执行丧礼时要涉及到,而且在执行宗族、家族事务及执行法律时也必须涉及,所以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

 11世系

 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谱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最迟已在南宋时出现了,因此很可能也是北宋人的产品。(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12传记

 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抄自史传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方行可书”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

 13谱系本记

 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数等。

 14族产

 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据文约

 专门登载与记录和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16坟茔

 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迹录

 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18任宦记

 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19年谱

 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20艺文

 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辈谱

 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姓名排行的字语。

 22领谱字号

 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23续后篇

 或称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以示绵延不绝。

 24纂修、捐资人名

 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族成员捐款助修。

海阳四塔海阳四塔:“海阳四塔”是指位于休宁县城海阳镇南面的“巽峰、丁峰、富琅、万峰塔”四塔,现皆为休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巽峰塔:位于休宁县下汶溪村旁的玉几山东。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为楼阁式砖塔,塔形六角七层,全高约35米,每层四个拱门,内有168级螺旋形梯道直通顶层。塔顶有宝葫芦状塔刹,唐代风格。塔内有以佛教为题材的壁画,虽年代久远,线条仍清晰可辨。丁峰塔,又名停凤塔。位于休宁县下汶溪村的玉几山西,与巽峰塔遥遥相对。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为楼阁式砖塔,六角五层,全高约30米。塔为实心体,辽代风格。富琅塔,又名“水口审皋”。位于休宁县海阳镇南面富琅村,与巽峰塔隔溪相望。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为楼阁式砖塔。八角七层,现存四层,外形完整,残高约17米。砖砌突伸的重檐,工艺精细。塔砖长1尺,宽5寸,厚3寸,上有“万历癸巳寅”或“万历癸巳宿”字样。万峰塔,位于秀阳乡汪金桥村太阳坞山头。明嘉靖年间建造。为六角五层楼阁式砖塔,高20米左右,底层高27米,径上逐层递减。顶部有塔刹。塔内原有螺旋形梯道通往顶层,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一县城的同一方向矗立着四座明代古塔,为他处所罕见,这也充分体现了徽州古代的风水文化。海阳镇夹溪桥:夹溪桥俗称东夹溪桥。位于县城西门外。明嘉靖四年(1525)休宁知县李升举荐邑人程一募建。建桥之初,民工深挖桥基,曾于第三个桥墩下挖出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石砌千秋桥,李候万古标;夹溪连内翰,西北出翰林”四句诗。嘉靖六年(1527)桥成后,桥正中建亭,以石碑诗意额“千秋”二字,故又名千秋桥。桥为10墩11孔石拱结构,桥墩船形,桥面铺青石板237块,长189米,宽66米,两边石栏高近1米,桥上有亭、庙、坊等,古朴雄伟,是休宁县最大的一座古石拱桥。明崇祯元年(1628)重修,清代、民国年间曾多次修缮。民国23年(1934)拆除桥上亭、庙、坊等建筑物,改为公路桥,成为屯(溪)景(德镇)公路交通要道。1978年在桥北另建钢筋水泥公路桥,公路改道后,此桥仅供人行;1990年县人民政府曾拨款维修,现桥身完好。 海阳镇海阳古巷海阳古城的每一条寻常巷弄,如同休宁身体的血脉。休宁县城的古巷很多,尤其是烈日酷暑的季节,“穿街”不如“走巷”,街宽且有喧声乱耳,热浪滚滚,而古巷窄且有两侧高墙遮阳,时有凉风扑面。就这样,人们从夏走到秋,从秋走到冬,竟走出了幽趣横生的沧桑…… “东门牌楼西门店,北门住户南门田”,是老县城的总体布局,如今已是面目一新。休宁的老百姓仍把万宁、玉宁、齐宁、萝宁四条街称为东南西北街,而所有巷弄都“藏”在这四条街里。许多巷弄取名都很雅致,如南街的文昌巷、草堂巷、龙池巷,北街的鹤山巷、池草阁巷,东街的万秀巷、淳化巷、厚田里巷,西街的社坛巷、百客厅巷、里仁巷等等。在古巷中温步,跟老人们谈今说古,每条巷弄都有故事,每条巷名都出之有典,就连以姓氏或植物命名的巷弄都是一段历史,如东青巷、苏家巷、金家巷、刘家巷、核桃树巷、柳河巷、桂花树巷、柿树园巷。走在这些巷弄间,叶(东青)、苏、金、刘的后裔均难觅其踪,而核桃、柳树、桂花、柿树也未见其影,给人留下的是一个个悬念……当人们徜徉在清幽而落寞的古巷,看着那斑驳的依附在墙基的苔藓,不由得又生出思古之幽情来。这古巷里的都是凝固的历史遗存,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城镇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还会出现刘禹锡的《乌衣巷》、戴望舒的《雨巷》等留传千古的诗情文韵吗?若干年后,街谈巷议、街头巷尾、万人空巷之类的成语还会用吗?有古巷就有老屋,尤其是秋冬时节。枯藤爬满的老屋显得更加苍凉。当你踩着飘荡的藤叶走进一座老屋,青石门楼的砖雕已经部分损坏,屋梁两则的雀替和斗拱蛛网密布,嵌着几何图形的木制窗棂上布满灰尘。从门里走出一位老人告诉你,每年都有很多人来看,看过就走了。接着他历数这老屋过去几代主人的兴衰,“他们的后代都在外面做大事呢……”古巷是一部部藏书垒成的,老屋是一本本家谱续成的,它们如今像穷困潦倒而又内心丰富的老翁,心灵深处容纳着多少曲故?五脏六腑珍藏着几多历史?文昌坊是一条不过几十米的小巷,400多年前,中国版画艺术的杰出人物胡正言就诞生在这条巷的一幢老屋里。在西街育才巷口有一家老屋,那是后来在胡天注手上开始有名的胡开文墨店。200多年前,13岁的少年胡天注踏进这家门槛,拜绩溪人汪启茂为师学习制墨。后来便由伙计成为老板的女婿,继而成为老板。出外谋生的少年胡天注走进休宁,而走出休宁的却是中国墨坛的一代大师,休宁的古街古巷记下了这位“墨痴”之魂。里仁巷出现过一位医学奇才,他叫汪昂。清初,汪昂对仕宦之途望而却步,就另辟蹊径,弃儒从医悬壶济世。他在望闻问切的过程中写成了《医方集注》三卷,后又将其浓缩成《汤头歌诀》,成为中医入门的必备课本……海阳镇休宁的古巷老屋很多,古巷的掌故,老屋的逸闻,由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代代相传,已成为经久不衰的街巷文学。当你走进一家老屋的院落,一不小心会踩在明朝的残碑上,或碰到一只清代的瓦罐。虎死威不倒,映入眼帘的这些残存的碎片似乎在告诉人们,古巷老屋虽然没了昔日的繁华和喧嚣,但它们面对现代建筑器械铁齿钢牙的步步逼近,却仍以老朽之躯苦苦支撑在街头巷尾,“泰山石敢当”是旧时家门口或街衢巷口立的小石碑,意喻安定稳固和禁压不祥,它似乎仍倔强地佑护着流淌在古巷老屋的古风遗韵…… 踏着红麻石铺就的路面,走完县城所有古巷,最后来到西行走42号,这是县城最长一条街的最后一个门牌,然后由西向东往回走,这条由很多老巷构成的老街,也只能称为巷了,因为它与南北大街相比,显得太窄了;与昔日相比,它显然又过于萧条,但南北大街上买不到的东西可以在这里买到。货郎担上有针头线脑顶针箍,寿衣、刻章、剃头、修钟表、打制铁皮器皿、弹棉花等民间百业仍飘荡着古老的商业气息,而这条街上经营的小馄饨、锅贴饺、豆腐乳、米糕极富特色。你要问这些业主为何不把摊子摆在闹市街口,他们都说,就摆在眼下这穷街陋巷,东西还不够卖呢!一副“货”好不怕巷子深的神态使人封了嘴。含珍藏奇钟鼓楼:凡来古城海阳的人,都会在导游陪同下看看钟鼓楼,因为它是休宁县城的标志性建筑。至正年间的钟鼓楼,史称当时的休宁县尹唐棣集富户14人集资重修钟鼓楼,至正五年(1345)六月破土,次年十一月竣工,其时钟鼓楼为两层楼阁建筑。明崇祯十四年(1641)毁于火,知县朱统钰重建,改为三层楼阁。清顺治六年(1649)邑令翁人龙重修,拆去顶层,复改为两层,下层垒以5米高的石台基,正中砌有拱式圆门洞,以为人行通道,其后侧砌有登楼石阶,楼前悬有“休宁县”三字直匾,楼前还引水辟地,池上架一石桥,名“三思桥”,明嘉靖年间知县宋国华改桥为照壁,作为县衙屏障。据清道光《休宁县志》载,钟鼓楼自明洪武二年起(1369),历经兵灾火焚,至清康熙十五年(1767),曾先后重建8次。海阳镇如今,我们看到的钟鼓楼是经1984年大修、1986年竣工的建筑,三分古朴,七分典雅,基本符合元代钟鼓楼的外貌,为两层重檐式徽派建筑,占地460平方米,楼宽达18米,高13米,正中辟拱门,台基之上是两层木制结构回廊式建筑,回廊四周设有供游人休息的“飞来椅”。楼的南北全是朱漆木格扇子门窗,东西为山墙,山墙的梁撑和檐口处饰有精致的花草木雕,楼顶仍保持原来的重檐歇山式,四角飞檐下拴有风铃,楼内大厅为大方砖地面,回廊为小青砖铺地,整座钟鼓楼气宇轩昂、古朴典雅。 钟鼓楼还是县博物馆的“藏珍楼”,每逢举办文物展览,参观者络绎不绝。在那琳琅满目的砖木雕中饱览徽派篆刻的神韵,在刻工精湛的古砚中欣赏新安文化的遗风,还有那些玲珑剔透的彩绘、青花古瓷溢出雅趣,令人赏心悦目。观赏者停留时间最长的无疑是那方1915年从万国博览会上载誉而归的万安罗盘,最使人流连忘返的莫过于那些流芳百世的古代书画作品,其中休宁籍明代书法家詹景凤的《千字文》是一幅国内罕见的狂草长卷,长卷纵30厘米、横1000厘米,全篇字体如笔走龙蛇,似龙飞凤舞,疏密相间,笔法刚健。而休宁籍清朝乾隆年间吏部尚书汪由敦的小楷《孝经》却是另一番境界,全文秀丽端庄,一丝不苟,与詹景凤的狂草相得益彰。此外,楼中珍藏的明清徽派居室家具和蕴含着乡土气息的民俗文物,同样为研究古徽州民风民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佐证……古老的钟鼓楼在新世纪又有新变化,县政府已将该楼辟为“状元博物馆”,南北两侧空地将建成“状元文化广场”,古楼新姿将会更加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海阳镇-海阳八景 海阳八景石刻白岳飞云:白岳,即齐云山。这里奇峰幽壑,万石峥嵘,松藤薜萝,竹木婆娑,飞泉碧潭,景色秀丽。春秋季节,山上云烟缭绕。游人登望仙台俯视山下,那一望无垠的田川,尽被飞云流烟所淹没,如幕如障,欲吞欲灶;遥望远山,峰峦朦胧,时隐时现,若浮若沉,瞬息万变。古人有诗云:“白云何处来,须臾四充塞。弥漫亘天关,周匝洪城域。”清人沈烈的诗句更是神形兼备:“白岳钟灵气,云飞未肯闲。炉峰缥缈里,屏嶂卷舒间。带露穿林湿,随风触石还。不因钟磬响,何方访仙关?” 寿山初旭:寿山即万岁山,亦称古城岩,在万安镇东。晴日之晨,上寿山之巅东望,大气磅礴,水阔天空,一轮红球,冉冉升起,如火映金盘,光芒四射,红霞灿烂,东方尽赤。少顷,红日普照大地,晴空万里,彩云飞渡。俯视横江,日影与桥影,随波光摇曳,别有一番奇观。清休宁人查锡恒有诗云:“天鸡咿喔起云霄,绝顶曦光接斗杓。赤页玉盘开红晕迥,黄金轮涌赤波摇。一峰高向三光拱,万岁名应百世标。放眼扶桑胸次旷,不辞扪葛上召尧。”松萝雪霁:县城北郊松萝山,山势高峻,蜿蜓曲折,松萝漫径,怪石罗列,松竹成林,极为幽奇清秀。严冬大雪之际,“玉屑”纷飞,奇峰披银装,松竹挂冰花,分外晶莹。若晴日,则红装素裹,更增妖娆。明休宁县城陪郭人、礼部尚书程敏政,当年与友人游松萝山时曾即景赋诗云:“双峡中分一径通,宝坊遥隔片云东。四时山色涵空翠,万折泉声泻断虹。清爱竹孙穿冻雪,静闻松子落香风。登高两屐吾方健,携手无因得赞公。”海阳八景石刻凤湖烟柳:在城西凤凰山下,白鹤溪与夹源水汇合处,昔有泊名凤湖,湖边栽满了柳树,春夏佳日,柳丝轻拂,微风送爽,碧波荡漾,景色醉人。每当晨曦初露,曙光高照,湖面雾气霭霭,若云若烟。看那团团新绿,与几顷波光,相衬相映,更显得清幽秀雅。明休宁上资人、崇祯十六年进士汪姬生,曾为湖广黄州府推官,晚年送友人至凤湖,触景生情,染翰挥毫,题诗一首云:“春光摇曳斗城西,老眼低回望转迷。树底不逢青雀过,湖头偏听紫骝嘶。雨垂荫边村隐,风起晴毕与寺齐。欲折一枝聊赠别,依依愁绪挂前溪。” 练江秋月:也称老桥双月。在海阳城南下纹溪一带。这里水色清澈澄碧。南岸青山绵延,玉几山东西两翼,巽峰、丁峰两塔峙立,水光山色塔影,浑然一体。汶溪河面开阔,汛期洪峰汹涌,流湍水急。明嘉靖年间,曾先后两次在这里修建石拱大桥。每当秋高气爽,云淡风轻,漫游于老桥之间,明月当空,桥底上、下游各现月影。恰似“秋光似练月如水,十里汶溪月涝桥。”如果在上弦或下弦时间,则是“出云面面拥寒溪,江底初沉月一钩”,别是一番风光。清人沈烈有诗赞道:“平分秋夜好,冰鉴漾浮沉。影泻丝丝练,辉流点点金。江天浑一色,水月荡千寻。俯仰清风好,悠然会此心。”落石寒波:又称落石回波。景点在海阳城西二里许白鹤溪畔。横江水自黟境经齐云山麓迤逦西来,夹溪水由北奔腾而下,两流交汇在县城西南郊玉几山西北麓,潴为深潭,名落石潭。水清影碧,风光秀丽。潭南峭壁矗立。当溪环绕的中间,有巨石一方,若从云天下堕,名落石台。台面平整,可坐百人。又有云头石,为下流藩蔽。旧有楼宇寺庙,现尚存摩崖镌字。一为“三山聚秀”;一为“落石回波”。昔时舟棹上下,多在此停泊。“日映树梢添翠绿,风来水面听鸣弦,”那雄峙的青山奇石,翠玉碧澄的幽潭,令人陶醉。清代休宁女诗人汪韫玉有诗赞曰:“奇石何年落,登临亦快哉。三山移欲会,五水汇初来。月色前村雪,松声大壑雷。悠然诸境外,即是此灵台。”海阳八景夹源春雨:夹源水出自休北,三面绕城,环流如带。从北郊新塘观音阁,逆水上行,两岸高峰对峙,一水中分。山峦林壑,郁郁葱葱。清明时节,春雨蒙蒙。远山景物,尽被云霭笼罩;近处田园村舍,错落参差。水桥流水,渔舟横泊,如入“武林桃源”。明崇祯年间休宁籍进士汪姬生,性爱山水,晚年辞官归里后,不顾老迈乏力,拄杖游历其间,曾即景赋诗一首云:“于今何处复桃源?一水千山夹石门。地瘠浪凭茶作产,欲淳时风槿为园。春生气象回寒谷,雨弄霏微失远村。蹑屐扶筇寻窈窕,杳然云树长溪痕。” 龙井飞瀑:位于鹤城乡冯村海拔1629米的六股尖,为新安江源头第一瀑。瀑布高300余米,分数层从山顶跌宕而下,似白龙出涧,轰鸣如雷,回荡幽谷,极为壮观。瀑下碧波荡漾,灌木成荫。宋朝诗人杨万里有《新安江源头诗》赞:“金陵江水只咸腥,敢望新安江水清。皱底玻璃还解动,莹然酃渌却消醒。泉从山谷无泥气,玉漱花汀从佩声。水纪茶经者未识,谪仙句里万年名。”2000年盛夏,本县规划黄山市滨江大道休宁段(第六景区)工程时,该景点被选为新“海阳八景”第八景

一、族谱的基本概念

1何谓族谱

谱牒又称家谱、宗谱、家乘、族谱等等,各地叫法不同,但皆是记载本族世系传承及其相关内容的历史图籍。谱牒可分为由专门机构修订的官家族谱和由民间私人修订的私家族谱。《辞海》的释义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它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按辈份排列的血缘宗族的人际关系,是中华先民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是记载以父系为主体的家族源流和繁衍生息的图集,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谱牒的产生极早,可以说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殷墟出土的记载姓氏世系的甲骨片,被史学界称为“甲骨家谱”。商代设有掌管谱牒的官员,并建立了谱牒档案。战国时,史官编写的《世本》就是一本自黄帝以迄春秋时期诸侯之氏族、世系、居地的谱牒合编,被史学家称为我国第一部谱牒专著。谱牒文献的最初记载始于西汉刘向的《别录》和班固的《汉书》。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社会、婚姻的需要,十分强调门第和血缘关系的尊卑,所以修谱之风十分盛行。至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苏洵等都亲撰族谱,并被后世尊为范本而效法。唐代以前以官方修谱为主,五代以后,修谱之风日益昌盛,并从官方走向民间,宋代以后才逐步出现各姓各氏自修家谱,且要求续族谱一般不超过三十年。至清代中叶,家谱多至汗牛充栋,并被视为传家之宝。

族谱属于史学的范畴,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方志、正史共同构成了中国史学大厦。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正史”即是国史,是专门记载国家大事。“方志”是地方史籍,只记载一方水土、人文及经济资料。“族谱”则着重记载一个家族的历史等情况。正史极难囊括地方特有的内容,方志也不可能包揽一家一族的具体情况。正史不足才修方志。族谱的有些资料亦可弥补正史、方志之不足。从史料角度看,“族谱犹国史”。由于族谱的资料内容极为丰富,它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

2族谱的体例

家族世系之体例,自宋代以来就有欧式与苏式之分。欧式创自欧阳修,注重上下垂直联系,渊源历历可索,但事迹难考;苏式创自苏洵,注重左右横向联系,事迹明了,但原委难稽,各有所长。张氏族谱,两者兼用。先采用欧式,列出世系,再采用苏式,详载个人信息。族谱修撰到了明清两代,其结构己基本定型。

3族谱的主要内容

家谱繁简各异,卷秩不一,但从其目录来看,它们所包含的内容则大体一致,一般有序文、题辞、凡例、祠产、先祖坟茔,还有的设有仕宦录、科举名录、节孝、诰敕、像赞、匾额、传文、后跋等组成。比较简单的只有序文、辈行和世系。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1)谱牒名称。一般均称为族谱、家谱、宗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其中以称为族谱、支谱、房谱、宗谱和通谱的较为常见。

(2)谱序。序,分为自序与他序两种。自序,记载始祖以来的分衍派系,迁徒发展情况,使子孙明白先世的世系。有的注明以往历次修谱情况,使子孙清楚本族谱史。大多数叙述侧重于修谱的原因、目的及其艰辛。他序,一般是请当时的名家或当地的行政长官所作的序,其内容除涉及上述各项外,主要是对谱主和家族的赞美与希望。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还分为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等。

(3)谱例。又称凡例,修谱凡例,例言。它对家谱的体例结构、内容详略,入谱对象、专用术语的解释,对行文格式、图表的应用作出规定,是修谱的法律性文件。可以反映出一部家谱繁简与好坏,其中一些对子嗣、妻妾专用术语的解释与界定。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与时俱进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本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族谱中追溯姓氏之渊源,彰显立姓始祖,探索宗族演变,记录传承脉络,也是中华文化尊重生命、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体现。在张氏家谱中,记述了自始祖即轩辕黄帝第五子挥公以来到现代五千多年的本族张氏世系传承图表,其用简短精炼的语言文字图表描绘了一幅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家族史。作为每一部族谱的必有部分。源流考中所蕴含的历史知识,带给我们大量的上古姓氏源流文化的传奇,这又未尝不可作为我们认识那段文明的一个依据。

(8)族规家法。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家法是对一个家族具有“法律效力”,用以约束全族成员的规章制度、法规条款的总称。家法是先人的经验积累,是世代不断完善、传承的一种有别于他人的精神风貌,这种优良的传统,就是一种家风,更是一种齐家之道的家族文化。

(9)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称,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宗祠,又叫家祠、祠堂,安放着祖宗的神位,是列祖列宗神灵的安息之所,正因为如此,它就变得十分神圣,它既是祭告祖先在天之灵的殿堂,又是家族实施权力的公堂。在祠堂聚族祭祖,一般一年两次,分春、秋两祭,或将秋祭改为冬祭,也有一年只祭祀一次的,至于具体时间也因地因族而异,但一般都以不违农时,合族方便为原则。祭祀前要设立主祭人(由族长担任)和纠仪、通赞(引赞)、分类、读祝等各“执事人”,并在祠堂悬挂彩灯,摆设祭器、祭品,祭祀时焚香叩拜,金鼓齐鸣,“小乐”徐奏,热烈庄重肃穆。祭祀的仪式很多,主要是告祖和祀祖。告祖就是举行一定的仪式,告诉列祖列宗,子孙集聚一起,将开始祭祀,请其神灵莅临享祀。告祖祀祖都要宣读祭文,然后焚化,表示祖先己经接受。

“郡望”和“堂号”是姓氏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表明姓氏的地域分布、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是区分同一姓氏不同地域和识别亲疏的主要依据,也是寻根问祖、追源溯流的基本线索。“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每个郡里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随着“郡望”这一标明家族身份符号产生,而依为同郡同姓人,郡以标明某一家族或一房的名号“堂号”也就应运而生。“堂号”也即为祠堂号。是申明一个家族的出身来历,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表明本族居住地域、思想、文化、功业成就、精神追求等具有本族特点的东西。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括,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更深内涵是中华家族文化中一种用以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具有浓厚宗亲色彩与精神纽带作用。堂号常书写在族谱的封面。张姓堂号常见的有“清河堂”“孝友堂”“百忍堂”“金鉴堂”等数十个。

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不仅在执行丧礼时要涉及到,而且在执行宗族、家族事务及执行法律时也必须涉及,所以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

(11)世系。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谱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最迟已在南宋时出现了,因此很可能也是北宋人的成果。(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12)传记。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摘自正史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传记,是为本家族凡有道德可纪、贞节可树、文章可传、学行可载者,即为所有一切贡献于社会、家族的人立传,以记其事迹勉励后世子孙。历史上很多有名望的人,其行状、墓志、神道碑、年谱等都收录进谱。

(13)谱系本记。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元等。

(14)族产。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据文约。专门登载和记录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16)坟茔。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迹录。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18)任宦记。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19)年谱。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20)艺文。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辈谱。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排行的字语。

(22)领谱字号。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23)续后篇。或称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记,以示绵延不绝。

(24)纂修、捐资人名单。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体族人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凭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个宗族的历史或是家族百科全书。通过一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族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家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可与正史、方志并列的又一文史宝库。

4为什么要编纂族谱?

(1)编修族谱是寻根留本的需要。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你从哪里来。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上短短几十年,最后静静地离开人世。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过世后,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就会忘记,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后代也就失去了根本。

过去和现在,有很多人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树碑,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久?世代变迁,人为的损坏,年代长久日月的风化,也就失去了树碑的作用。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这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所以说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是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同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2)编修族谱是清缘备查的需要。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先祖。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有着将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家谱的功效。只要有了谱书,族人的人和事,都会有记载。

(3)编修族谱是增知育人的需要。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近年来,由于对子女缺乏应有的家族观念教育,导致现今很多人没有家族观念和人伦规范,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吃喝赌博,享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奢侈无度;为民不尊师长,横蛮逆行。用什么教育他们?谱书是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有现成的规范。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励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4)编修族谱是血肉联情的需要。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多个朋友多条路”。在现今社会中,由于求学、打工、工作、婚姻等原因,人员流动性大,特别是现代交通、通讯和信息的高度发达,使国际一体化、“地球村”成为了现实,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走出家门,走出国门,漂洋过海更是家常便饭。这些分布在五湖四海的本族子孙,只有通过联宗和联谱,才能加强血脉同胞的相互联系和深入了解。大家知道,一个人在外地谋生、工作,路人不如乡人,乡人怎比血脉之情。有了谱书,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是萍水相逢,我们的血脉亲情一定更浓厚、更深重。

(5)编修族谱是承前启后的需要。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人,二是下对后人。我们的先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千辛万苦、开荒拓土、艰苦创业,为社会,为后人创造了丰功伟绩。所有这些,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丢弃。只有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光辉业绩和精神财富,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只有这样,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二、编纂族谱的基本方法

家谱是一个家族、宗族全面、详细的记录,堪称家族、宗族史或家族、宗族百科全书,同时家谱又起着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和作用,那么纂修家谱可说是中国古代家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古人对纂修家谱可以说是谨慎而又隆重的,将修谱视为宗族中的头等大事。有些家族在纂修家谱时,请本族或外族名人学士撰写序言,其主要目的就是借以扬名和炫耀,但从另一侧面也保证了族谱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一部家谱从酝酿重修或续修,到新谱修成,中间有许多过程,这里按续修和新创修分别介绍。

(一)续修族谱。也就是说,在原老谱的基础上补充完善。

(1)平时分项记录族人的情况。如家族成员,凡生丁口、行冠礼、结婚,均须预先立册一本,以便以后陆续增入新添丁口。每年冬至祭祀前,族内各房须将男丁情况报至族里,同时将婚、嫁、卒、葬等一并报上,以作为日后修谱续修的依据。

(2)平时由各房单独记录,再按时汇总登录平时家族成员的基本情况就由各房或各支单独记录和掌握,各家族成员也主动将变化情况报告房长,如生丁后须报以下内容:某房、祖某、父某、行某之第几子、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每年冬至,各房长将该年的全年变动情况造表登记后送入族内,再由专人登入总册送至族祠或派专人保存,到修谱续修之年时再拿出来使用。

(3)由各户按时报告变动情况如山东曾参后裔在祠堂内设有《纪年簿》,规定族内成员生子三天命名后即报告族长,登名于簿,记明出生时日;去世者,家属半年内将死者寿数、葬地报告登记;即媳妇,要求把女方生日、娘家情况记录在簿;迁居外地者,要一年汇报一次情况,注明居地等项,以便族长记录。

(4)修谱时普查填表而后汇总纂局格式如下:第几某户、几十几代、名某、年几十几岁、现居某县某村、习何业何职、曾祖名某、号某、何指、在否、父字某、号某、何指、在否、有子几人、名某。

(5)派人外出实地调查这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之一。有些家谱在载录修谱人员时称从事这项工作者为“采访”。外出实地调查的主要对象是迁居外地的本族成员的基本情况。

(6)各支族提供有些家族规定:修谱前两年,各支族要将各自的情况先行编好送来汇总,各房“预先编订,早发传启,汇齐修梓”。

(7)利用旧谱资料这也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几乎所有的续修谱都是在旧谱基础上参核考证,拾遗补缺再填加新材料而修成的。

(8)利用御赐诗文及各种契约文书等文献资料。福建莆田《九牧林氏家乘》则载有宋、明两朝五位皇帝赐给族人的八首诗词及唐朝时发给林家的免税役户贴。

(9)从正史、方志、文集及其它书籍、资料中抄录资料一些大家族的家谱收录人物众多,这些人物或在正史中有传,或有文集行世,或在方志有载,另外他们与同时代的族外好友或有彼此酬唱、书函往来。这些酬唱、书函等也许收录于他人的文集之中。以上种种情况都会在修谱、续谱的过程中遇到,因而正史、方志、文集和其它书籍、资料也成为修谱时不可遗漏的重要宝库之一。

(10)辑录族人所撰诗文及其它存稿。

(二)创修新谱。有的家族,旧谱已经损毁无存,或者老谱破损严重,那就需要重新编纂。这样,编纂族谱的工作量就很大,方法与续修也就有所不同,需作重点介绍。

修谱,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修好一次族谱,重要的工作有三项:组织、经费、编辑。

第一步:组织机构

实际上是组织者和组织实施的统称。通俗地说,就是由谁来倡议修谱,谁来组织修谱,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保证修谱能顺利完成。

修谱一般有倡修。倡修者或为族长,更多的是在政治、经济上有一定发言权的杰出人士,也有对宗族事务非常热心的人。既有人倡议,家族就开始组织:不外乎召开各房代表会议,筹措经费,确定编辑班子等等,然后是调查、编辑、汇总、成稿、印刷。谱成之后,一般都要庆谱。应该指出的是,旧时修一次谱,花费是非常巨大的。

那么如何组织修谱呢?依然得有倡修。每一件事的缘起总得有热心人提议。现在的倡修者,首先是宗族事务的热心者居多,其次是本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然后是经济较富裕的族人和在政界有一定影响力的族人。有人倡议,召开筹备会议,各房有代表,各地有代表,还有知名人士等。筹备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两项:一是统一思想,确定族谱编纂的大体思路和方案;第二,成立族谱纂修机构,推举负责人。这个机构是修谱的组织者,其负责人,或曰主修,或曰理事长,举足轻重,他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辈份高,说话比较有影响。如果这人的身体状况、工作能力、知识水准似乎不能胜任这个工作,这个时候可以考虑选举一位工作能力较强的执行主修(理事长),由他来做实际工作。修谱班子确定了以后,就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会议事:一是确定编辑班子;二是筹措经费,并确定开支范围和标准;三是组织协调采访(调谱)工作;四是组织审查族谱草稿;五是印刷;六是发谱庆谱活动。

在日常组织管理之中,组织者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如经费不足,如采访调谱不顺利,有族人不愿意参加修谱……凡此种种,需要组织者以热心、细心、耐心和高超的工作艺术,良好的协调能力去解决。

在修谱的组织工作中,协调工作十分重要。因为修谱机构(理事会)的成员来自不同地区,各自的地位、身份、能力、性格、审美观、文化程度、热情等方面有差异,族人的认识水准也不一,这就需要负责人首先要团结、协调好修谱班子,依靠全体族人,以自身的热情带动整个班子和全体族人的热情,修谱才能善始善终。

家谱知识

1、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它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2、家谱的名称:家谱的名称繁多,大致有宗谱、世谱、族谱、家乘、会通谱、统宗谱、房谱等称法。

3、家族: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包括同一血统的几代人,家族成员不一定生活在一起。

4、家训: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常见的包括注重家法、国法;和睦宗族、乡里;孝顺父母、敬长辈;合乎礼教、正名分;祖宗祭祀、墓祭程序五个方面的内容。

5、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的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

6、世系表: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有欧式、苏式、宝塔式、牒记式这四种基本记述格式。

7、家庭:指建立在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一般是由父母与子女两代人组成,也有三代人或三代人以上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

8、家庭成员:指有婚姻关系、血缘关系的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 9、姓:简言之就是血统的标志,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古代姓除了是一个部落的名称,与其他部落进行区别外,还具有避免近亲繁殖的划时代意义,可以称之为“别婚姻”的姓。可以用被固定下来的称呼、地名、住地的方位、景物、官职、先人的谥号等为姓。

10、氏:是男子的象征,它主要的作用是“明贵贱”。在古代,不仅奴隶,即使一些平民百姓,也是无权享有姓氏的权利的。所以,中国汉族姓氏的始祖大多是帝王将相。

11、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展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

12、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符号。可以根据时辰或根据生理特征来定,也可以赋予它特定的含义。

13、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有意义相辅的,有意义相反的。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

14、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可以是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

15、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像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

16、绰号:大都是他人所取的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的刻画和形容。

家谱的结构是:家(上下结构)谱(左右结构)。

家谱的结构是:家(上下结构)谱(左右结构)。词性是:名词。注音是:ㄐ一ㄚㄆㄨˇ。拼音是:jiāpǔ。

家谱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家谱jiāpǔ。(1)家族里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2)有关一个种畜的父系和母系的系统记录。

二、引证解释

⒈封建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引《宋史·艺文志三》:“司马光《宗室世表》三卷,《臣寮家谱》一卷。”明叶盛《水东日记·范氏家谱世系》:“吾家唐相履冰之后,旧有家谱。咸通十一年,一枝渡江,为处州丽水县丞,讳隋。”清龚自珍《<怀宁王氏族谱>序》:“由是_而为家谱,则史表之遗也;广而为家乘,则史传之遗也。”赵树理《三里湾·从旗杆院说起》:“有些人听汉奸刘老五说过,从刘家的家谱上查起来,从他本人往上数,‘举人’比他长十一辈。”

三、国语词典

记载一家世系及事实的书。

四、网络解释

家谱(人文资料)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历史上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流传至今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在我国明清时期,出现了专门替人伪造家谱世系的“谱匠”。

关于家谱的近义词

家支

关于家谱的诗词

《赠李伯辉家谱诗》《虚构的家谱》

关于家谱的诗句

不须握手论家谱汉官题名当家谱仙家谱系合长生

关于家谱的成语

当家理纪家家户户家天下当家立计在家出家张家长李家短家道从容

关于家谱的词语

败家子东家丘家天下当家理纪治谱家传家道从容合家欢当家立计全家福三家村

关于家谱的造句

1、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

2、恐龙在很早以前就从鳄鱼家族的家谱中分化出来了,这一论点是古生物学家在周三根据新发现的二百四十万年前的祖龙化石提出的。

3、同时,一些后裔的嘉言善行通过小字记录在其名下,部分散落于民间的支系家谱序言中记录的重大历史事件也一并记入总谱,供后人了解。

4、他深入查考这个家族的家谱以寻找事实根据。

5、说二十四史是帝王家谱的论断虽不失有偏激之处,但要求历史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却是至理名言,然而这又是中国史学最为薄弱之处。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家谱的详细信息

家谱个人简历模板

  家谱个人简历模板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