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吴氏的族谱.力.是多少氏
吴姓是中国的大姓,自吴太伯后的几十世并没有制定出“世系字辈“;在以后的战乱和迁徙中,今已分布到世界各地,也没有”字辈“,要知道”力“是多少世,必须找到自己的直系渊源。
吴太伯世系如下:()
→30吴太伯,武王的伯父,太王长子,礶荆蛮,文身断发,自号句吴
→…支庶,封常(常州)
→常氏始(2)→
→30吴仲雍,太王次子,始封虞(称虞仲),礶荆蛮,文身断发,居蕃离
→31
→32仲,山浦,虞仲之支孙,食釆于樊邑,称之樊侯
→樊氏始(2)→
→31吴季简
→32吴叔达
→33虞仲,(与祖同号)周章弟,封夏虚(虞国,平陆县),列诸侯,封号与祖父同,句卑立之时晋国灭虞
→虞氏始(2)→
→阎氏始(1)→
→34宫公,虞仲支子,封于上宫,周初所封姬氏宫国(平陆县东)被晋灭掉
→宫氏始(1)→
→宫之奇,春秋时虞国的大夫,逃到虞国,改以国名为氏
→33吴周章,已君吴,因而被武王封,并封其弟虞仲
→34吴熊遂
→35吴柯相
→36吴疆鸠夷
→37吴桥疑吾
→38吴柯卢
→柯氏始→
→39吴周繇
→40吴屈羽
→41吴夷吾
→42吴禽处
→43吴转(柯转)
→44吴颇高(换行)
→45吴句卑(毕轸)晋献公灭周北虞公
→46吴去齐-B586
→47吴王寿梦,音孰姑,名乘,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礶晋,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B585-561,称王
→寿氏始→
→48吴王余祭,寿梦次子,B548-531
→48吴王余昧,寿梦三子,B531-527
→50吴王僚,余昧子,伍员入吴,B527-515,阖庐杀之以即位
→51掩余, 阖庐杀王僚后,奔徐,有惑为寿梦子
→51烛庸, 阖庐杀王僚后,奔钟吾
→48季札,寿梦四子,贤,三逃不居王,诸樊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48吴王诸樊,名遏,寿梦长子,季札当国, B561-548,
→49夫燍,阖庐弟,降楚,楚昭王,封夫燍于堂溪,为堂溪氏,本房子国,以封吴,
→49吴王阖庐,公子光,B512灭徐,B506破楚, B515-496
→50吴王夫差B496-473,战败自杀
注:前冠水吴不是姓。
→吴氏始→
→51友,被越掳,B473 年勾践灭吴
→…鬰祖,古有郁国,时为吴国大夫采邑
→鬰氏始→
上古周朝时候,周宣王将自己的母舅申伯封在“谢”这个地方。申伯受封后在那个筑起了谢城,建立了谢国。后来谢国君主的后代就用地名做姓,世代姓谢。另外一支,是唐朝时北方的鲜卑族人谢偃的后代,相延用谢姓。原来黄帝的后代中有一支迁居在东北鲜卑山区,便得名鲜卑族。
谢姓先人还有如:〔谢安〕晋朝将军,文武双全,他善于弹琴,为人沉着冷静。他胸中计谋万千,深知哲学、兵法、天文、地理,指挥作战神出鬼没,战无不胜。他指挥的“淝水之战”是战争史上著名的战例。〔谢灵运〕南北朝时的诗人。那时文人喜欢游山玩水,一边吟咏诗歌,产生了山水诗。谢灵运是做山水诗的好手,当时极受赞扬。
姓氏何来
1、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相传炎帝居于姜水畔,便以姜为姓。至商代有后裔孤竹君的长子伯夷与叔齐一起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武王伐商,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到首阳山,因不食周栗而死,他们的后裔仍留在商朝。成王继位后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申氏的始祖。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字为宣王,宣王继位后,封母舅申伯于谢国,后来这仪家失去了爵位,公元前668年楚国灭掉申国。其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姓,称谢氏。望出陈留、会稽,史称谢氏正宗。是为河南谢氏。
2、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相传黄帝之子25宗。得其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第7姓为任姓。任姓有10个小车,其中第一为谢国,因周宣王时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亡散,以国为姓。是为河南谢氏。
3、为他姓改谢姓。据《旧唐书不文苑传》,卫州人谢偃之本为鲜卑族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亦为河南谢氏。
姓氏分布
1、夏商时期谢国比较弱小,居于姜水流域(今陕西境内)。
2、西周末期,申伯被改封为谢,以加强西周对南方的统治。任姓灭谢国后,国人有一部分留在当地,大部分外逃,但都以国为姓,即谢氏。
3、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谢氏除了大部分分布在今河南外,还有一支迁往山东,一支迁至湖北,还有一支迁至湖南,迁至四川,后又分为三支:一支于三国时迁至蜀郡,至晋代有部分迁至陕西;一支迁至云南永昌,后发展为当地大姓;还有一支迁至四川彭水一带及贵州北部。隋唐时被称为东谢蛮、西谢蛮、南谢蛮,后大多融入布依族、水族和苗族。汉代谢氏的聚居地有增加了会稽郡、江西九江、章陵等处。其中会稽郡的谢氏人丁兴旺,已相当有名望。
4、晋代,成郡谢氏发展成为名门大族,其中最著名的是阳夏谢氏,以及由此迁出的康乐谢氏。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频繁,中原人大量迁往江南,阳夏人谢衡因避战乱迁望会稽始宁东山,在此繁衍,成为谢氏最重要的一支。谢衡极其后代在东晋至南朝时期多数都很著名。
5、唐朝时,河南固始谢氏入福建泉州,同时入闽的还有一支居于福建宁化县,后有一支自宁化迁至江西,至洪武四年(1371年)移居梅县(广东):还有一支自宁化迁至广东大埔,后移居梅县。
6、至清代,谢氏不仅遍布中原及南方各省,而且还发展到北部及东北的一些省区。
7、谢氏移居海外,始于明代,多数是自闽粤地区先迁至台湾,进而远播东南亚及世界各国。
郡望堂号
堂号:
威怀堂。
安晋堂:因谢安命名。晋朝时的谢安名望很高,朝廷屡次请他做官他都不干,一直到了40岁那年才当了司马。在作官的过程中表现了高风亮节,拜为尚书仆射加后将军。在淝水之战中携其侄谢玄大败苻坚,使晋朝转危为安,得此堂号。
此外还有以"陈留"、"会稽"为堂号。
郡望:
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相当于今河南东至民权。宁陵,西至开封、尉氏,北至延津,南至杞县。
陈郡。秦始置郡,西汉时改为淮南国,东汉章和二年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献帝时改变郡,隋开皇初废。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所在吴县。西汉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大部及福建全省。顺帝时移至山阴。此支谢氏为陈郡谢氏分支。
冯诩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同名行政区。三国魏在此置郡,治所在临晋。
姓氏家谱
全国:谢氏族谱十卷、谢氏通谱、谢子村后裔谱系卷。
辽宁:谢氏谱册一卷
江苏:镇江润州谢氏九修族谱十卷、江苏当阳西州谢氏族谱十卷、常州谢氏宝树堂创修族谱三卷、常州谢氏族谱二十二卷
浙江:绍兴谢氏族谱不分卷、绍兴状元桥谢氏族谱不分卷、四门谢氏四房谱六卷、盖东谢氏族谱不分卷、绍兴谢氏族谱不分卷、常山陈留谢氏族谱二卷、常山宗谱一卷
安徽:祁门中山谢氏家谱不分卷、怀宁宝树堂谢氏宗谱十八卷
江西:铜鼓谢氏家谱卷首一卷、丰城谢氏家谱、谢氏家乘不分卷
山东:烟台福山谢氏家乘不分卷
河南:太康谢氏迁玉族谱十四卷末一卷
湖北:黄岗吕阳村谢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新州谢氏宗谱三卷
广东:四会谢氏族谱一卷
广西:横县谢氏族谱不分卷
历史名人
谢清高:今广东梅州市人,请代航海旅游家,航海4年返国,后流寓澳门,今存《海录》一书。
谢安: 东晋人,字安石。出生士族。年四十余岁出仕,孝武帝时位至宰相,在淝水至战中打败苻坚,使晋朝转危为安。
谢玄:东晋名奖。字幼度,陈郡阳夏人。谢安为宰相时哦任他为广陵相,组织北府兵。在淝水之战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谢夷吾:汉代人,曾经极力推荐班固的才华。
谢庄:文学家,陈郡阳夏人、曾官至吏部尚书。
谢赫:南齐著名画家,善于作风俗画、人物画、著有《古画品录》是我国最早的绘画理论书籍。
谢眺:陈郡夏阳人,南齐诗人,曾在朝廷任职,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色,为为李白所推许,是永明体作家中成就最高的诗人。
谢灵运:陈郡阳夏人,南朝著名画家文学家,后移居会稽,谢玄子孙,曾任永嘉太守等职。博览全书,文学称“江左第一”。其诗歌创作开创了新风。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许多佳句为后人所传诵。
谢子远:福建汀州人,清康熙二十八年进士,官至总兵。三十六年携十六姓垦湘
楚汉之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姬,名虞(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有美人名虞”的记载)。一说姓虞(在《汉书·项籍传》中有“有美人姓虞”的记载)。生卒年不详,出生地不详(一说今江苏省沭阳县颜集镇虞溪村,一说今常熟虞山脚下虞溪村,一说今绍兴县漓渚镇塔石村)。相传容颜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并有“虞美人”之称。逝世年龄正史并无记载,据野史记载,虞姬“{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2年}年仅28岁。 虞姬 轶事典故
女儿拔剑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项羽被刘邦困在了垓下,刘邦手下有不少人会唱楚歌,项羽几番突围失败,兵孤粮尽,夜晚听到四面楚歌,以为楚地尽失,楚营里的将士们听见家乡的歌声,军心涣散,都纷纷逃跑了。楚霸王看见大势已去,心如刀绞,他什么也不留恋,只惦记着爱妾虞姬。两人饮酒帐中,不由悲伤地唱起了《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凄然起舞,忍泪唱起《和垓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的这一首《垓下歌》,既是历史上少见的绝命悲歌,也是爱情的悲歌,虞姬为了让项羽不再有牵挂,唱完《垓下歌》,拔剑自刎。
项羽悲恸万分,在仓促间只好草草掩埋了虞姬,随即项羽带着八百骑兵连夜突围而出,被汉军追至乌江边,乌江亭长说江东还是霸王的地方,汉军没有船,让霸王渡江东山再起。项王说,自己当年与江东8000子弟出征,已全部战死,自己不愿苟且偷生,并无颜面再见江东父老,谢绝了乌江亭长的好意,将乌骓马送给乌江亭长引渡,然后率领28个子弟兵执短兵器和杀来的汉军再次拼杀,最后项王见到自己的旧部下吕马童,说:不是我项羽不能打,今天天要亡我,我又奈何,既然老朋友都来了,那就让老朋友得万户侯(刘邦当时用重金购项羽首级),于是慷慨地自刎在乌江边,将头送给了吕马童。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翦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霸王别姬
清朝诗人何溥的《虞美人》诗云:“遗恨江东应未消,芳魂零乱任风飘,八千子弟同归汉,不负君恩是楚腰(指虞姬)。” 认为八千楚军被迫投降刘邦,没有一人像虞姬那样的坚贞。“霸王别姬”是秦汉时期最为动人的故事之一。虞姬忠于爱情,为让项羽尽早逃生,拔剑自刎,其情,惊天地!其义,泣鬼神!作者在画中运用动感很强的涡轮线、夸张的衣袖以及视觉冲击力很强的桔红色来表现虞姬刚烈的性格。这里的霸王用大家都很熟悉的京剧霸王脸谱,为了不夺虞姬的形象只把霸王隐在虞姬舞动的袍子中,霸王细密的胡须直线和虞姬身上的涡轮曲线形成静与动的对比,更衬托出虞姬舞剑时镟转的动感。 画内题诗用的是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再看《虞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
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
饮剑何如楚帐中。
诗的大意是:夜闻乌骓马的嘶鸣,叫人肝肠寸断。虞姬在幽恨中直直地对着眼中有两个瞳子的项羽大将军。项羽部将黥布和彭越居然甘心后来被剁为肉酱而投降了刘邦,何如虞姬那样自刎于楚帐中而芳华百代?关于虞姬,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有简略的交待。
项王被汉军围于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夜闻四面楚歌。”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虞姬对项羽的和歌,据《楚汉春秋》记载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另据《情史·情贞类》记载:“(虞姬和歌之后)姬遂自刎。姬葬处,生草能舞,人呼为虞美人草。” 《吴中先贤谱》 苏 文 编绘
“虞美人草”,多么动听的名字!
虞姬死于四面楚歌声中,张爱玲在读中学时所写的《霸王别姬》里,却感叹:“啊,假如他成功了的话,她将得到些什么呢?她将得到一个‘贵人’的封号,她将得到一个终身监禁的处分……他们会送给她一个‘端庄贵妃’或‘贤穆贵妃’的諡号……”就算楚霸王当了皇帝,她也不过是成千上万的贵妃中的一个而已。
虞姬究竟是什么人?她的绝世容貌如何?早已消失在历史帷幕的深处。在现代,梅兰芳等艺术家,一直借题发挥,扮演《霸王别姬》,让她到台前且歌且舞,亦悲亦泣,把“幽恨”二字张扬到了美学的境界。虞姬形象如何,我们都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她至少拥有美貌、才艺与风情三大优势(林黛玉笔下的五美,包括她自己 ,都是色、艺、情三者兼而有之,所以林妹妹才如此地惺惺相惜),这就让“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王像《金瓶梅》开篇里说的:“只因撞著虞姬……豪杰都休。”从历史和政治上来说,项羽是败军之将,刘邦是开国之勋。但从人格力量和美学角度看过去,项羽因了虞姬,因了在最后一搏的生死关头竟然对虞姬“泣数行下”,让后人,至少是让我觉得,这个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大将军更有人情味,更具个性光彩,比起刘邦来也就显得更真更善更美。 有趣的是,项羽与虞姬,貂蝉与吕布,西施与勾践、夫差,王昭君与汉元帝、匈奴单于呼韩邪,红拂女与李靖,甚至绿珠与石崇,这五组男女关系中,当作为历史叙事的时候,人们注重的是它的男主角,但一旦当作人生际遇去解读、吟诵、传唱、演绎时,女性形象大都光彩照人,甚至使刻板、枯燥、冰冷的历史教科书也因此有了人性的光彩和生活的温情。
生平史书中对虞姬的记载的较少,甚至连本名都没有记载。在西汉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里记载道:“有美人名虞。”因此后来就出现了两种说法:一是有人推测“虞”是美人的名;二则“虞”是美人的姓,《辞源》备有此说。而“虞姬”则是后人对其的称呼,关于“姬”这个字,也有一定的说法,体上有两个含义:一是“姬”就是她的姓;二则是“姬”是古代妇女的美称。虞姬的姬可以归为第二义,即美称。总而言之,人们只能得知虞姬的姓名与“虞”字有关,而她的真实姓名,却成为了一个谜团。
相传(非正史),项梁杀人避祸携项羽由下相奔吴中,即今日苏州地。虞氏为会稽郡(秦末置春秋吴、越地域为会稽郡,以吴(今苏州)为郡治)吴中望族。项梁叔侄在此结交江东子弟。虞姬,慕项羽英名,嫁与项羽为妻,陪伴左右。抑或可以说是项羽有幸得识虞姬,得此佳人,共谱华章。
虞姬常随项羽出征,楚汉相争后期,项羽趋于败局,于公元前202年,被汉军围困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兵少粮尽,夜闻四面楚歌,哀大势已去,面对虞姬,在营帐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词苍凉悲壮,情思缱绻悱恻,史称《垓下歌》。
此际,这位叱吒风云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哀叹。随侍在侧的虞姬,怆然拔剑起舞,并以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史称《复垓下歌》或《和垓下歌》)歌罢自刎,以断项羽后顾之私情,激项羽奋战之斗志,希冀胜利突围。死后葬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城东15华里、303省道南侧有虞姬坟。
此诗《史记》、《汉书》都未见收载。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从《楚汉春秋》中加以引录,始流传至今。《楚汉春秋》为汉初陆贾所撰,至唐犹异。刘知风、司马贞、张守节都曾亲见,篇数与《汉书·艺文志》所载无异。本诗既从此书辑出,从材料来源上说,并无问题。有人认为汉初不可能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诗,颇疑其伪,但从见载于《汉书·外戚传》的《戚夫人歌》及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注》的《长城歌》来看,可知秦汉时期的民间歌谣,不乏五言,且已比较成熟。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二《考史》认为此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首五言诗,可见其在中国诗歌史上地位之重要。
后来清朝有位诗人以虞姬的口吻作诗一首:“君王意气尽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边草,花开更比杜鹃红。”虞姬如此大义凛然、忠于爱情,人民至今传颂不已。
更也有近代词人喋血赞扬虞姬的诗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英雄末路美人怨。也持吴越薄钢刃,香魂血溅乌江岸。”表现了虞姬忠烈的性格。
出生地今江苏省沭阳县颜集镇
沭阳县颜集镇为虞姬故乡 ,境内有虞姬沟蜿蜒半境,此沟因人得名,沟畔有胭脂井、霸王桥、九龙口、点将台、项宅等史迹。沭阳,隶属江苏省宿迁市,因位于沭河之阳而得名。据《江西吉安庐陵项氏家谱》记载:虞后生时五凤鸣于宅,异香闻于庭,生于丁丑(公元前224年)卒己亥(公元前202年),葬彭城。
沭阳民间关于虞姬的传说佳话也是颇多。据介绍,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袁枚曾任沭阳知县,离任43年后重游沭阳时,特地再到颜集乡凭吊虞姬,作有《过虞沟游虞姬庙》诗,并自注“相传,虞故沭人也”。民国期间沭阳当地曾对虞姬庙进行修建,后该庙在抗战期间毁于战火。
墓地灵璧墓
到灵璧县城东、宿泗公路南侧,有一片终年常绿的树林,树林中有一座古墓。墓基隆起,碑石林立,静穆凝重。这就是安徽省重点保护文物——虞姬墓。园内有陈列室,陈列室采用砖木结构,粉墙小窗,青灰色小瓦,内进雕梁画栋,结构巧妙。
庙宇明朝崇祯年间,虞姬故乡人民在颜集镇西首建立虞姬庙,以祭祀这位巾帼英烈。
清乾隆三十年,乡人吴九龄重建中殿、大殿,四十年重建后楼。光绪初,宿迁叶祥麟重修。庙貌巍峨,正殿供奉虞姬戎装塑像,显示家乡人民对虞姬的高度崇敬之情。
虞姬的诗文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两汉·虞姬《和项王歌》和项王歌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爱情
根据《项氏宗谱》记载:项羽的父亲为项婴,又名项英,母亲龙氏。项羽的夫人为虞氏,生子一:项隆,项隆汉兴隐居禹穴之山阴,娶袁氏,生子二:项还、项迪;项还娶艾氏生项胜;项胜娶彭氏,生项兴、项列;项兴娶包氏生子一项五
在一个日本的历史节目看到过,日本剧组找到项氏子孙,看族谱上写到。二十九世孙项籍,字羽(公元前232-202)号西楚霸王,娶虞氏,生一子:隆。说明项羽有儿子。
至于虞姬是妻是妾?不得而知。就算是妾,古代就有先纳几房妾,之后再娶妻的做法。在古代看重出生,可能因为虞姬身份低微,不能做妻,只能做妾。
也有可能项羽想立为妻,家族或手下反对后立为妾。再者常年征战,而后宁死不回江东,乌江自刎。先是没闲工夫,后是英年早逝,也有可能是真爱。虞姬成了唯一的女人。
中国古代有很多辈分和人类称呼的级别分的非常的细致,上到皇帝,下到丫鬟,每一个身份的称呼和权利还有岗位的特性都不一样。
杀宋义,夺兵权,破秦军,豪气干云,胜过信陵;堪比曹操早年一言不合首举义旗怒讨董卓。如果曹操独自追击董卓还把他打崩了那就完美了。
弑杀义帝,堪比朱元璋杀小明王;任用项氏,开曹操用曹夏侯统领外臣之先河,屠城,曹操也屠城。曹操不一定比项羽得人心吧。
杀俘虏,曹操官渡也杀了七八万。曹操是没敢杀皇帝,但杀了皇后妃子皇子啊,天下人都知道其实他是虐待皇帝的吧。而且杀义帝这事儿,也就是刘邦拿来骂骂他,从诸侯王到谋士将领没一个离开他去投奔刘邦是以他杀了义帝为理由的。
虞姬年龄应该在25左右。
项羽(前232-前202)30岁。
虞姬 (?—公元前202)。
按《史记》、《资治通鉴》载,项梁杀人避祸携项羽由下相奔吴中,即今日苏州地。虞氏为会稽郡(秦末置春秋吴、越地域为会稽郡,以吴(今苏州)为郡治)吴中望族。项梁叔侄在此结交江东子弟。虞姬,慕项羽英名,嫁与项羽为妻,陪伴左右。抑或可以说是项羽有幸淂识虞姬,得此佳人,共谱华章。
前二〇九,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即大泽乡起义),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此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带领八千吴中(指春秋吴国旧境,即今上海市、江苏南部及浙江嘉兴市东北部)男儿反秦起义军,登上了历史舞台。
孔子主张“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许嫁,有适人之道。于此而往,则自婚矣。”
前209年,项羽23岁,项羽成名后,还没有起义前与虞姬相识。按照女子嫁人年龄,项羽最晚23岁认识虞姬,虞姬十五岁,那二人差8岁。项羽成名估计二十左右。两人相差5岁左右。
所以虞姬年龄应该在25左右。 <收起
已知中国卢姓家谱67件,含修订版约百件,共五百多卷,成册上千。
散落在偏僻民间的就不可知了。
卢氏族谱三卷——卢崧(乾隆四十年序刻本)
范阳卢氏族谱十二卷——卢贵谦等修(金瓯堂石印本)
江苏宝应卢氏家谱八卷——卢守愚纂修(民国三年南京状元境光明书庄木刻本)
江苏镇江润州关沙卢氏宗谱——卢家椿、 卢家桢(光绪六年活字本)
江苏镇江润州开沙卢氏六修宗谱十二卷——卢金坤总修(民国十年铅印本)
江苏常州卢氏宗谱十四卷——卢品璋纂修(光绪十八年敦本堂活字本)
浙江宁波甬上卢氏敬睦堂谱稿四卷——卢友(咸丰十一年刻本)
浙江宁波甬上卢氏敬睦堂宗谱四卷——卢光增识(光绪二十九年木活字本)
浙江宁波甬上卢氏敬睦堂宗谱八卷——黄家来等纂修(光绪二十九年木活字本)
浙江宁波甬上卢氏敬睦堂宗谱八卷——袁声伯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重修木活字本)
浙江馀姚梅川卢氏宗谱二卷——卢圣范主修(光绪十九年敬承堂活字本)
浙江馀姚半霖卢氏宗谱十二卷——卢徵清修(民国三年绪新堂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龙溪虞氏宗谱十卷——卢国蔚修(民国二十二年木活字本)
浙江象山盐仓卢氏宗谱一卷——道光二十七年梅含蕊重修抄本
浙江象山田泽湖上四房卢氏宗谱一卷——任同野重修( 民国六年木刻本)
浙江象山卢氏宗谱十八卷——包篑纂(民国三十七年木刻本)
浙江嘉兴卢氏宗谱不分卷——卢学溥修(民国二十四年木刻本)
浙江湖州卢氏宗谱二卷——卢廷杰重修(民国六年吴兴王燮记承刊活字本 )
浙江新昌彩烟卢氏宗谱十四卷——卢学明、卢学荣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活字本)
浙江兰溪卢氏宗谱五卷——卢福绥、卢鸿昌修(民国二十年木刻本)
浙江兰溪卢氏宗谱六卷——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刻本
浙江东阳卢氏家乘不分卷——明活字本
浙江东阳三峰卢氏家志十八卷——卢潮生纂(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浙江东阳安溪长堤卢氏宗谱二十卷——卢标纂(民国十八年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雅溪卢氏宗谱三十卷——民国十八年重修木活字本
浙江浦江浦阳湘汘卢宅宗谱——民国二十一年重修刻本
浙江常山卢氏宗谱一卷——李先懋四修(光绪二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俊国卢氏宗谱——卢有满续修(民国十七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毛良坞乡前庄坂三坑头(存卷1、2)
浙江常山卢氏宗谱一卷——民国十九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卢氏宗谱一卷——民国二十七年木刻本
浙江临海洋渡卢氏宗谱十卷首一卷——卢幼姚纂(民国二十年木活字本)
浙江天台义里卢氏宗谱七卷首一卷——卢篪年、卢家锦等纂(光绪五年木活字本)
浙江黄岩黄邑乌岩卢氏宗谱二十四卷——卢长孺纂(光绪三十一年木活字本)
浙江黄岩黄邑乌岩卢氏宗谱——民国三十二年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首、卷2-4、26-28)
浙江云和卢氏宗谱——道光六年刊本
浙江云和县文管(存一册)
安徽太湖县任卢氏宗谱十卷首一卷——任毓兰等纂修( 民国十上年夺标堂活字本)
福建漳州卢氏家谱不分卷——卢元朴(同治十一年抄本)
江西卢氏通谱不分卷——卢聊桂等初修(民国十年石印本 )
江西宜春集溪卢氏族谱二卷——卢丙章等纂修(道光五年范阳堂木活字本 )
江西万载观溪卢氏族图谱——卢及芝等纂修(道光二十八年木活字)
江西万载观溪卢氏族图谱——卢光灿等纂修(光绪三十一年木活字本)
江西万载观溪卢氏族谱——卢光灿等纂修
江西南康县塘江卢氏宗祠合修族谱六卷——卢元汝 卢秉培等修(1900年钟灵梅友文堂木活字)
山东苗村卢氏谱光绪二十九年卢守濂钞本
山东卢氏族谱卢方然钞本
山东德州卢氏家谱六卷——卢见曾编(乾隆二十三年序刻本)
湖北黄冈卢氏宗谱八卷首二卷——卢尧卿督理(民国元年敦本堂刻民国三十三年续刻本)
湖南中湘甍门湾卢氏五修族谱二十卷——卢忠炽纂修
湖南宁乡卢氏族谱八卷——(清)卢耀南 卢邦采 卢麟书纂
湖南宁乡卢氏重修族谱十二卷——(清)卢曙斋 卢钟毓纂修
湖南宁乡卢氏六修族谱九卷末三卷——(民国)卢子谦纂
湖南新化卢氏重修族谱——(清)卢仁拔纂序(清嘉庆七年刻本)
湖南郝县卢氏家谱——光绪二年重修本
广东顺德卢民族谱不分卷——清光绪二十三年钞本
广东顺德卢氏族谱不分卷——记事至清光绪十一年钞本
广东新会潮莲芦鞭卢氏族谱二十五卷——清宣统三年刻本
广东新会范阳卢氏族谱不分卷——民国十七年写本
广东新会卢氏族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
广东珠海卢氏家族第三房家谱——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重修钞本
广东四会卢氏族谱一卷——广东四会县龙头乡大塞村
四川蜀南仁资卢氏族谱四卷——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四川彭山卢氏族谱一卷——民国卢士选纂修
贵州遵义范阳卢氏宗谱不分卷——清同治二年稿本
台北卢氏家谱不分卷——清同治十一年序光绪十五年抄本
卢氏谱不分卷——明抄本( 北京大学)
卢氏木本水源 抄本一册——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
我也是网上查的始祖金元宝 金氏 生六子 长子 金汝璋(系朝鲜人氏居住宽甸子) 次子 金汝辰 金氏 三子 金汝儒 吴氏 四子 金汝时 虞氏 五子 金汝印 李氏 六子 金汝珍 赵氏 一世祖 金镕远 赵氏生三子 国祥 国汉 国喜 (注:祖坟墓碑上刻的是“始先祖金镕远 赵氏 金氏 金国祥 金国汉 金国喜 之墓) (以下仅列出辈份排字)二世祖 金国()三世祖 金应()四世祖 金仕()五世祖 金成()六世祖 金文()七世祖 金()(注:两字名,无中间字)八世祖 金佩()九世祖 金万()十世祖 金宏() (以下8辈为光绪10年立碑时定下的排字顺序:景、福、永、广、聚、贵、生、连)十一世祖 金景()十二世祖 金福()十三世祖 金永()十四世祖 金广()十五世祖 金聚()十六世祖 金贵()十七世祖 金生()十八世祖 金连() 1993年8月23日(1997年完成)重修家谱,确定续谱20字如下:克、明、俊、德、贤、良、继、才、祥、兆、维、风、礼、义、兴、儒、富、源、绵、长。 以上内容摘自1993-1997年间重修之《金氏宗谱》。目前的排字顺序:上至“景”字辈,下到“贵”字辈。
关于吴氏的族谱.力.是多少氏
本文2023-10-04 07:07:4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71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