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邱隘的历史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2收藏

宁波邱隘的历史,第1张

  宁波邱隘历史约1300余年。

  横泾陈氏第八世的陈本深在陈氏后裔中虽然做过的官不算大,仅仅是江南吉安府的知府,就算后来明朝皇帝给他加官进阶,也只是近三品的中议大夫赞治尹,可是名望却很大。在《明史》中,他被列入循吏列传;《皇明统记》中对他有极高的评价,说他做官“治尚宽简未尝任知假威以驭民……一郡咸安之”;在清代《鄞县通志》 “文献志”中也载有他的事迹,称赞他“本深为郡十八年,家无余财……既归,吉安人思慕,家尸户祝。正德初,里贤候祠祀之”。他将一个全国出名的盗贼横行,民不聊生的吉安府治理得“一郡平安”,老百姓讲礼义耻,讼兴教育,修水利,生活安定富足。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陈本深当过京官,又做过18年知府,还是家无余财,确确实实是个非常能干的清官。

  陈本深自幼聪慧好学。13岁时就考得秀才第一名,在明朝永乐戊子(1408年)举人考试得“浙江书魁”。在朝廷选取新进士中,有学问的进秘阁纂修《永乐大典》时,他被选去修了4年,后在永乐壬辰(1412年)任刑事主事。当时京城有大盗韩广杀人,官府抓不到他,就抓了18位无辜百姓关进大牢以抵罪。陈本深设计捕获了韩广,使得受冤被抓的18位善良百姓得到无罪释放。陈本深的聪明能干得到了皇帝的赞赏,擢升他为刑部员外郎(从正七品升到正六品)。 明宣德年间,有江西吉安、苏州、常州、温州、琼州等九个郡府“繁剧难治”,境内盗贼横行,政务几近瘫痪。皇帝命大臣“慎举才吏”。当时的宰相杨式奇向朝廷推荐了陈本深,并擢升陈本深等人为知府(正四品),授以皇帝的玺书,让他们“便宜行事”,“走马上任”。这几个人中刑部员外郎陈本深升任江西吉安府知府,工部郎中莫愚升常州府知府,临安府知府何文渊升温州府知府,户部郎中徐升为琼州府知府,这几个人后来都成为一代名宦。其时杨士奇还推荐了鄞县潘火桥蔡家第七世的蔡胄担任江西余干县的知县。蔡胄“在任吏治有声”,使得横泾陈氏的“昼锦堂”和潘火蔡氏的“叙堂”在当时的宁波地区声望大增,成为“鄞之望族”、“郡东著姓”。明宣德庚戌(1430年),陈本深奉着皇帝敕书到江西吉安走马上任。敕书中允许陈本深对“藩臬以下不称职的官员可以劾奏,所属官员及郡中恶霸豪绅有罪即可抓捕处治”,给了他很大的权力。 陈本深到任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除匪安民”。因为他深知没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其它一切都不可能进行。当时吉安有彭抟等19名巨匪,自号十人为龙九人为虎。他们横行乡里,烧杀抢掠,谁都不敢过问。陈本深上任后对这伙匪徒表面上不闻不问,以示宽大,私底下还派人和这帮匪徒相结交。时间一久,这帮匪徒逐渐消除了对官府的警惕。有一天,陈本深在后堂设酒宴请他们,事先已派人在土匪座席下面挖了深坑,填入生石灰,在上面铺上木板加以伪装。酒宴中突然抽去木板,众匪徒纷纷跌落深坑并被石灰弄瞎了双眼,陈本深擒获众匪之后立即把他们斩首,并将尸体拉出府门示众。先是“一郡大惊”,继而“百姓相互庆贺”。吉安的永丰附近的乐安大盘山,有大盗曾子良聚众万余为害百姓。陈本深先派伏兵埋伏,再设计诱匪入伏,大破匪众,将匪首曾子良捕获斩首。匪乱平定后使吉安全境的社会治安有了根本的好转。 局面稳定之后,陈本深一面抓教育、兴礼乐、起学舍、树正气、立忠节祠,恢复一些行之有效的久已废弃的政务措施;另一方面又大力兴修水利、筑堤捍水、发展农业生产。他为官“举大纲不屑苛细,疏阔法网与民休息”。老百姓遇有冤屈“虽三尺童子都可以向他倾诉”。经过几年的治理就不再坐堂审理了。百姓间遇有纠纷就叫到后堂塌前,为之辨讲曲直,说清是非,就让他们各自回去,也不用受状坐堂。时间久了,百姓都“自耻争讼”,一时“郡中大治”。陈本深在吉安知府任上过了9年,照例应进京入觐,向朝廷述职升官。吉安百姓知道后相率上京,要求朝廷让陈本深连任。丞相杨士奇也向皇帝请求,皇帝嘉奖了陈本深,在内廷宴请了他,赐予“上林春色”诗及“招隐歌”,晋升他为中议大夫赞治尹,正三品俸禄,仍回吉安任上。杨士奇还赠诗:“螺州城外人千万,争候神明太守归”。 经过了9年的教育和治理,回任后诉讼官司更少。吉安百姓遇到婚庆喜宴都会邀请他参加。赴宴回府时陈本深常常让随从人员带回些宴会上的饵,碰到途中有玩耍的小孩就将这些饵散发,争抢饵的孩子经常围满官轿,而陈本深也因此倍感快乐。平静的生活不知不觉地又过了9年。直到有一天听到官衙附近有嫁女的喜乐声,陈本深十分感叹说:“我上任时这个姑娘还在吃奶,现在可以嫁人了,我也应该回乡了。”吉安百姓得知陈本深要告老还乡了,都拥在马前哭留。陈本深十分感动,对大家说:“我就是告老还乡了,还是会回来和大家道别的。”上京后皇帝敕赐他告老还乡。想到与吉安父老的约定,陈本深重又回到吉安与吉安父老“日饮叙别”,一直过了一年才得回乡。临离开吉安时送行的舟楫帆橹相接数十里,有个路过的御史见此情景表示万分惊叹。陈本深离开吉安后,吉安百姓“家尸户祝”,后来还专门建造了“贤候祠”来纪念他,直到百十年后仍有人在祭祀他。

  陈本深在回到故乡横泾后,就在他居住路边建造石头敕亭以供奉皇帝给他的“敕旨”。所以过去一切文武官员在经过横泾的“敕亭”时都得“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十分荣光。回乡后的陈本深十分关心家乡父老的生活,关心农业收成。因年老不便,特在居处建一楼房,常常“登楼观稼”。为了不挡住这位老人的视线,大家把他居处前面的房子造得低一点。这也是现在横泾大厢前面河边一排房子要比其它地方低矮的缘故。 陈本深居官清廉。史书、县志都称赞他告老还乡后“家无余财”。每天他都和附近的几个乡老荐绅徜徉山水间吟诗论画,人称“五老”。后来又深感横泾陈氏几百年来没有一本完整的“家谱”,就仿照四川眉山苏东坡家谱格式创修了“鄞县陈氏家谱”,使横泾陈氏自南宋建炎年间以来近900年的历史有了完整的文字记载。 陈本深还在他居处庭前修建了一个高一米六左右,长二十近左右的花坛,正中用雕花石栏杆围着种了株从江西吉安带回的名贵牡丹,牡丹两边种了二株开外紫里白花的“玉堂花”,东边是一株树干要两人合抱的金桂,西边是一株老枝疏横的腊梅,这些花合起来寓有“玉堂富贵”的意思。每当花期,几百多牡丹齐齐向着祖堂怒放;秋季金桂飘香,很远都可闻到花香;严冬腊梅傲雪,清香袭人。几百年来都是甬上一景,文人学士纷纷加以吟咏,流传至今的尚有著名学者全祖望写的“甬上牡丹谁最寿,吉安太守擅名家”的咏牡丹诗和甬籍文人周容写的《吉安太守陈公牡丹记》。十分可惜的是这些名贵花木、整个花坛、石建的供奉“敕旨”的“敕亭”都被后人毁损拆除,盖起了自己的房屋了。 

  陈本深告老还乡后,在横泾又生活了12年,到明英宗的天顺庚辰(1460年)享寿八十一岁终老于家。他有一子陈希寿、二女、三孙、二个孙女,原配周氏继配李氏。墓葬于原石池庙北,上世纪五十年代因建专署农坊将墓地和石池庙一起拆毁。因世代相传陈本深的大墓是“金钩吊穴”,后代子孙满以为一定是墓葬丰厚,结果拆开墓穴后只见一穴清水,拆出圹志石一块。据《鄞县通志》记载,系明人黄润玉所撰,此圹志现存横泾渔郎岸石池庙中。

浙江东阳大磉杞国楼氏宗谱四卷,(清)楼祥纂修,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唐]楼昱;始迁祖为[宋]楼孟通。

浙江东阳少溪楼氏重修宗谱六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良奇。

浙江东阳象塘楼氏宗谱,(清)楼继生等纂修,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唐]楼昱;始迁祖为[]楼秉玉。

浙江东阳大磉杞国楼氏宗谱四卷,(清)楼仲贤等纂修,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唐]楼昱;始迁祖为[宋]楼孟通。

浙江东阳兴贤少溪楼氏重修宗谱五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良奇。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十六卷,(清)楼国柄等纂修,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东阳兴贤少溪楼氏宗谱,(清)楼国顺等纂修,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良奇。

浙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六卷,(清)楼仲振等纂修,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江东东阳杞国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萧山仙岩楼氏宗谱,(清)楼予棠等纂修,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唐]楼彦孚;始迁祖为[唐]楼士器。

江诸暨枫江楼氏宗谱,(清)楼实蕃纂修,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淮。

浙江会嵇上显潭楼氏宗谱,(清)楼祈龙修。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东阳兴贤少溪楼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清)楼启登等纂修,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良奇。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家乘,(清)楼隆悦等纂修,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八卷,附一册,(清)楼元党等纂修,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义乌善溪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宋]楼焰;始迁祖为[宋]楼景荣。

浙江东阳岘阳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萧山仙岩楼氏宗谱,(清)楼汝煌,楼永奎纂修,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唐]楼彦孚;始迁祖为[唐]楼士器。

浙江东阳兴贤少溪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良奇。

浙江诸暨暨阳浣江楼氏宗谱,(清)楼汝球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元]楼亨三;先祖为[元]楼亨四。

浙江会嵇上显潭楼氏宗谱三卷:(清)楼维城等修,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隋]楼玺;始迁祖为[宋]楼皓云。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十卷,(清)楼元魁等纂修,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萧山仙岩楼氏宗谱,(清)楼锡蕃等纂修,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唐]楼彦孚;始迁祖为[唐]楼士器。

浙江诸暨暨阳楼氏宗谱,(清)张棣萼等纂修,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冕。

浙江东阳兴贤少溪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六年(公元1866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良奇。

浙江萧山仙岩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唐]楼彦孚;始迁祖为[唐]楼士器。

浙江浦江浦阳灵溪楼氏宗谱四卷,(清)楼广愔等纂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诸暨暨阳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冕。

浙江义乌黉东楼氏宗谱九卷,(清)楼杏春等纂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汉]楼重玉;先祖为[明]楼苗、楼广二。

浙江义乌清溪楼氏宗谱,(清)楼尊敏等纂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汉]楼重玉;始迁祖为[汉]楼千四。

浙浙江义乌东门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汉]楼重玉;先祖为[明]楼苗、楼广二。

浙江诸暨枫江楼氏宗谱,(清)楼连萼纂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淮。

浙江诸暨暨阳浣江楼氏宗谱,(清)楼英泉等纂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元]楼亨三;先祖为[元]楼亨四。

浙江浦江浦阳泮南楼氏宗谱,(清)楼鸿盓纂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诸暨暨阳枫溪楼氏宗谱二卷,(清)楼皐本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明]楼序九。

楼氏家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楼正。

浙江东阳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武周]楼仁能。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十一卷,首一卷,(清)楼忠镛等纂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家乘十卷,(清)楼懋鐆等纂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浦江浦阳文溪楼氏宗谱十三卷,(清)楼德森纂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十卷,(清)楼文祥等纂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诸暨暨阳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冕。

江义乌黉东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汉]楼重玉;先祖为[明]楼苗、楼广二。

浙江浦江浦阳泮南楼氏宗谱八卷,(清)楼鸿盓纂修,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东阳兴贤少溪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良奇。

浙江义乌清溪楼氏宗谱,(清)楼步进纂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汉]楼重玉;始迁祖为[汉]楼千四。

浙江义乌东门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汉]楼重玉;先祖为[明]楼苗、楼广二。

浙江浦江浦阳灵溪楼氏宗谱四卷,(清)楼开琛纂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诸暨枫江楼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末二卷,(清)楼锦荣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淮。

浙江诸暨楼氏宗谱,(清)楼任贤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元]楼亨三;先祖为[元]楼亨四。

浙江义乌梅溪夏演楼氏宗谱二十三卷,(清)楼鸿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楫。

浙江浦江浦阳文溪楼氏宗谱,(清)楼占魁纂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浦江浦阳泮南楼氏宗谱八卷,(清)楼鸿盓纂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楼氏家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楼正。

浙江宁波甬东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明]楼癚。

浙江萧山仙岩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唐]楼彦孚;始迁祖为[唐]楼士器。

浙江慈溪航慈溪西楼楼氏宗谱四卷,(清)楼开清等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溪。

浙江义乌善溪楼氏重修宗谱八卷,著者待考,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宋]楼焰;始迁祖为[宋]楼景荣。

浙江浦江浦阳泮南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浦江浦阳文溪楼氏宗谱十六卷,(清)楼汝蘅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义乌溪藕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礼。

浙江义乌溪後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礼。

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钞本。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诸暨楼氏宗谱,[作者不详,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元]楼亨三;先祖为[元]楼亨四。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宁波余姚楼氏宗谱八卷,(民国)楼占彪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俪。

楼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9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楼正。

浙江浦江浦阳泮南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义乌清溪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汉]楼重玉;先祖为[汉]楼千四。

浙江义乌梅溪夏演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楫。

浙江浦江浦阳文溪楼氏宗谱十六卷,(民国)楼开筠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浦江浦阳灵溪楼氏宗谱五卷,(民国)楼广灿等纂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义乌梅溪楼氏宗谱十八卷,(民国)楼文沅等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睾。

浙江萧山仙岩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唐]楼彦孚;始迁祖为[唐]楼士器。

浙江义乌东门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汉]楼重玉;先祖为[明]楼苗、楼广二。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诸暨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元]楼亨三;先祖为[元]楼亨四。

浙江浦江浦阳文溪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浦江浦阳文溪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浦江浦阳楼氏合族宗谱,(民国)楼坦然纂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浦江浦阳楼氏合族宗谱,(民国)楼坦然纂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辽宁竺氏一支字辈:“廷永德万连洪希广福昌”。

上海朱氏一支字辈:“铉国岳承德铭之朝文增锡澄树耀培”。

竺氏一支字辈:“沛国家声远考廷世泽长文章传彦义孝友焕龙光安徽合肥长丰”。

竺氏一支字辈:“敦本广信守正学文。

竺氏一支字辈:“应可荛舜世时崇孔孟文家昌广国义连岳学怀步贵裴德乃大”。

竺氏一支字辈:“仕茂廷庆永守玉兆良才”。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华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单姓的起源与家谱,欢迎大家参考!

分布地区

甘肃省陇西渭水流域,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历史来源

当代单姓的人口大约有68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54%,为全国第一百七十七位姓氏。

「单」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成王封少子臻于单邑(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南),为甸内侯,因氏焉。于周襄公、穆公、靖公二十余代为周卿氏。又据《通志·氏族略》云:成王封蔑于单邑,故为单氏。二、北方少数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阿单氏、纥单氏,皆改为汉姓单氏。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单姓一直活动于河南。宋朝时期,单姓大约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5%,排在第二百位以后,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山西、浙江、河南等。明朝时期,单姓大约有5万6干人,占全国人口的0.06%,排在第一百八十位以后。全国单姓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苏、浙江,这三省单姓大约占全国单姓人口的65%,江苏为单姓第一大省,约占单姓总人口的29%。其次分布于河北、广东、安徽、湖南、山西等。当代单姓的人口大约有68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54%,为全国第一百七十七位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单姓人口增加率与全国的平均值一致。目前单姓的第一大省为江苏,大约占全国单姓人口的13%。单姓主要分布于江苏、山东、安徽、吉林、黑龙江,这五省集中了单姓人口的59%。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辽宁,这三省又集中了单姓人口的20%。全国形成了以东苏鲁皖、北黑为中心的两块单姓分布区。在苏沪、鲁皖浙大部、黑吉辽、内蒙甘肃中部、新疆西北、云南中部、广东珠江口地区,单姓在当地人群中1%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居住了大约61.5%的单姓人群。在粤桂湘赣鄂大部、皖浙西南、福四川北段和南部、云南大部、豫陕、甘肃南部、宁夏北部、青海东部、山西南部、内蒙古中部、河北大部、京津、山东西部,单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05%一o.1%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1.6%,居住了大约29%的单姓人群。彭州、资州本木本。前十卷等,类皆绛帖之别也。

家族名人

单雄信:(?—621)曹州济阴(曹县)人。少勇健。隋末入瓦岗起义军。617年,任左武侯大将军。618年,率军投降王世充。620年,李世民率军包围东都。单雄信与尉迟敬德交战,被刺坠马。次年,李世民克东都,王世充降唐,单雄信被杀。

单思恭:(约公元一六一九年前后在世)字惠仍,扬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神宗万历末前后在世。工诗,宗竟陵体。著有《甜雪斋集》二十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家谱历史渊源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家谱是影响人数最多、影响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书籍之一。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唐朝是官修家谱最发达的王朝之一,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先后组织编修了数部大型谱牒著作。唐朝灭亡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致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正因为古代谱牒不复存在,加上迁徙的频繁,各姓氏修谱也都有了合理的“想象空间”。

魏晋时期,编撰谱牒的主要目的是维护门第,由于门第与选官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政府也参与其事,官府组织编修谱牒。宋代修家谱关注的重点在于“尊祖敬宗收族”,以保持家族内部的团结互助。由于与选官没有关系,官府自然不再过问,因此宋代以后都是私人自行修家谱。随着家谱政治功能的消退,家谱逐渐从官府、从世家大族走向了普通百姓。

进入明清以后,官方继续积极鼓励家谱的纂修,康熙、雍正都曾号召纂修家谱,地方官员也热衷于劝说百姓编修家谱,这使得家谱数量大增,甚至达到了没有无谱之族的程度,纂修家谱成为家族生活的头等大事。

民间可见的祖传家谱很多都出自明清时期,但是,明清两代家谱造假现象却是络绎不绝,一些姓氏家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不少家谱为“光宗耀族”,往往攀附帝王、名臣为自己先祖。旧时甚至出现过所谓的职业“谱师”,专门帮人在修谱时添入名臣名人作为“先辈祖宗”。这种族谱造假的行为,自欺欺人,颠倒基本事实,即是对先人的极不尊重,甚至是侮辱,也不利于家风的传承。为了提高家谱的“产量”,“谱匠”创造的家谱都有一定的框架和模式,比如“谱匠”习惯于用华美的诗词歌功颂德,也喜欢把家谱中的先祖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这也是他们认知中最古老的时期。

现存的古老家谱大多数属于明清时期纂修。如果从科学角度探讨家谱的真实性,结果可能让人很失望。根据专家考证,现存明清时期的家谱中,先祖内容大多都是虚构,谱中第一位先祖往往附会历史名人。在古代战乱频繁情况下,想延续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族谱是非常困难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稳定,近几代的家谱世系真实度还是很高的。

家谱就是家族的历史,记录了一个家族从产生和发展,家族的迁徙等情况,以家族取的成就。目前我国的家谱多产生于唐代之后。唐代的黄巢之乱之后五代之乱,原来的掌控国家大权的门阀大族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原来由朝廷掌控的各门阀贵族的谱谍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而自宋代以后,科举考试不再根据依据门阀,而且政府不在由官方出面为那些门阀世族来定品修谱。从宋代开始,修家谱完全成了民间的行为。这时中国的家谱大量出现,主要有欧式(欧阳修)和苏式(苏轼)两种。由于唐末五代的战乱,门阀世族的消失以及谱谍的散佚,那些新出的家谱完全不象唐和唐以前政府修谱那样严肃和严谨。出现了胡乱攀附名人的现象。而家谱造假现象十分严重,几乎是无谱不假。但是,如果剔除其虚假的成份,家谱仍还是有相当大价值的。他在传承民族的优良传统方面仍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如果要写家谱,一般来说,先写叙文,把自己家族的情况先交代一下。然后从自己的第一辈先祖开始记起,把他的后代每个人的事迹记录清楚。最后如有可能,还要绘制自己的谱系,即西方人所说的家族树。

浙江慈溪向氏家乘十卷,(明)向洪上纂修,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卷、第七卷、第九~十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江苏镇江向氏族谱六卷,(清)向士刚、向朝荣等纂修,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光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湖北来凤老寨向氏宗谱一卷,(清)向堂兼撰,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来凤县县志办公室。

湖北广济向氏宗谱三卷,(民国)向惠桥总裁,向晓初等纂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孝友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广济县档案馆。

湖南麻阳水向民族谱二十一卷,(清)向世求、向维进纂,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溆浦县档案馆。湖南中湘向氏五修族谱十一卷,首一卷,(清)向重谊、向泰来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恺悌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

湖南平江向氏五修族谱十二卷,(民国)向泰定、向兴楹等纂,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大耐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有二部)。 湖北广济向氏宗谱二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泰和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广济县档案馆。浙江宁波镇海向氏家谱,(民国)向道衍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让爵堂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常德向杨氏四修族谱十七卷,首上下卷,杨世禄主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四知堂、怀德堂木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馆档案馆。向氏通谱七卷,(民国)向杰纂,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溆浦县档案馆。

四川向氏总谱八卷,首一卷,(民国)向云隐倡修,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二卷。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宣汉县档案馆。湖北长阳县向氏宗谱八卷,(民国)向宗鼎主修,复印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三卷。现被收藏在湖北省长阳县档案馆。

向氏族谱五修家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五十九册,今缺第二卷、第十三卷缺十页。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向氏族谱茂公系世三十八卷,计有二十四册,昆公系世二十九卷计二十二册,民国年间大耐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向氏宗祠神五修主谱上、下两卷,著者待考,1962年大耐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其他地方亦存大量本地化族谱。笔者四川泸州人。家藏族谱两部。为清末修订版本。民国初年再次补充修订,详细记载了泸州向氏历史渊源。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本地族谱详细记载了元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向氏的详细信息。

宁波邱隘的历史

  宁波邱隘历史约1300余年。  横泾陈氏第八世的陈本深在陈氏后裔中虽然做过的官不算大,仅仅是江南吉安府的知府,就算后来明朝皇帝给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