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安阳滑县向广西南宁一带的移民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3收藏

宋朝时安阳滑县向广西南宁一带的移民,第1张

 宋朝时安阳滑县向广西南宁一带的移民

 “白马”考释与“白马县”寻根问祖

 安阳师范学院  王迎喜

 广西南宁市郊县上百万平话(广西的一种方言)人的族谱记载,他们的先祖是“山东白马县”人。自民国以来,这些平话人多次到山东省寻找“白马县”,都无果而终。上世纪九十年代,南宁市史志办为这些平话人到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寻根问祖,才知道这里才是应该寻找的地方。不久前,我作为安阳电视台《档案》栏目顾问,受该栏目之邀,参与制作了《溯源消失的“白马”》,并已在电视台播出。此后,安阳市政协也邀请我参加《广西“白马移民”与滑县渊源》的调研活动。为了更加清楚和准确地表述广西“白马移民”与安阳市滑县的渊源,我查阅了大量史料,写成了这篇文章。

 一“白马”考释

 “白马”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地名,商务印书馆民国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所记载的“白马”地名就有25处之多,其中滑县出现的“白马”地名共有4处,分别是:一、白马山,“在河南滑县东三十四里。《水经注》:距白马县故城五十里,疑即《开山图》之所谓白马山也”。二、白马水,地“在河南滑县北,即白马津”。三、白马津,地“在河南滑县北,旧为河水分流处,一曰白马水,今堙”。四、白马县,“春秋卫曹邑,秦置白马县,故城在今河南省滑县东二十里。后魏置兖州于滑台,白马亦随州徙治,即今滑县治,明废” 。 ⑴(商务印书馆民国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白马山,白马水,白马津和白马县在《滑县志》和民国《重修滑县志》中也有记载。它们是:一、白马山和白马水,民国《重修滑县志》记载的白马山和白马水在同一处,并引《山海经·北山经》说:“白马之山,其阳多石玉,其阴多铁多赤铜,白马之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滹沱”。又引《开山图》记载,“山下常有白马,群行山上,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另又引《环宇记》记载:“白马山在滑县东北三十四里”。这里说白马水是白马山上的一条河流,从白马山北坡流下,即白马山与白马水在同一处地方,位于旧滑县城东北三十四里。⑵(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二、白马津, “秦朝有白马津,是以秦朝以前有白马水而得名”。 “又有白马水,旧为河济分流处,一名白马济,一名白马津,在县西北十里,即大河津渡处也”。⑶(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这里认为白马水、白马济、白马津为同一处地方,即黄河渡口处。可见这里记载的白马水与前述白马山上流下的白马水不是一回事。三、白马县, “汉朝设东郡白马县,因秦朝的白马津得名”。白马县“在县(滑县)南二十里,春秋时本卫之漕邑”。⑷(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秦、汉、晋均置白马县,北魏置兖州于滑台,白马县治也随之迁往滑台,原白马县故城荒废。隋、唐、宋、金、元均设白马县治于滑台,明朝省白马县,将其并入滑县,结束了白马县的历史。这里记载白马县在滑县城南二十里,与《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所说在“河南滑县东二十里”不同,一在“南”,一在“东”,是因其是在滑县城东南二十里之缘故,这与民国《重修滑县志》“今县(滑县)治东南有韦乡、韦城、韦津,即废白马县”⑸ (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的记载相吻合。

 除此之外,民国《重修滑县志》中记载的“白马”地名比《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还多两处,即是:一、白马城,在白马津东南,即北魏置兖州时随州而迁来的白马县城,并引《水经注》说,“城之名为白马,盖以刑白马而筑之,故谓之白马城”。⑹(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二、白马坡,在滑县城“东北二十里”,“即(关羽)刺颜良、文丑处也”。⑺(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为什么这里叫“白马坡”,未见到史籍记载,可能是这里离白马山较近,又地势呈倾斜状的缘故。

 综上所述,可知古代的白马县城,最少应有两处,一处在北魏之前滑县城的东南二十里,一处即是后来的兖州州治和滑县县治所在地。这两处均在今滑县境内。北魏之前的白马城得名,与白马山、白马水和白马津的得名有关;而北魏到明朝的白马县城得名与郦道元《水经注》中所记的筑城时杀白马祭祀有关。

 滑县境内白马山、白马水、白马津、白马县的得名互有先后和因果关系。白马县得名于白马津, “汉朝设东郡白马县,因秦朝的白马津而得名”。而白马津得名是源于白马山和白马水, “秦朝有白马津,是以秦朝以前有白马山而得名”。⑻(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舆地)

 以北魏以后的白马城或滑州城为座标,其东南二十里为北魏之前秦、汉、晋朝时的白马城,即老白马县城,即《滑县志》所载“白马县在县(滑县)南二十里,春秋时本卫漕邑”,其西北十里就是位于黄河流经处的白马津。《水经注》记载,“白马津,在县西北十里,即大河津渡处也”。其东北三十四里有白马山,即《环宇记》所载“白马山在滑县东北三十四里”。其东北二十里为白马坡,即《水经注》所载,滑州城“东北二十里为白马坡。坡,即(关羽)刺颜良、文丑处也”。⑼(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舆地)

 历史上白马县城与黄河所处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但无论如何变化,白马县城都在今滑县境内。白马县城“或在河东,或在河南,或在河北,盖随津渡为转移。历代黄河迁徒靡常,津渡口岸亦随时各异,故舆地谈白马者,方向、里数亦各不同。而究之白马古迹,要在今(民国时期)滑县境内,确无疑义”。⑽(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舆地)因黄河在滑县境内,经常泛滥改道,才形成了白马县城与黄河相对位置的不确定性。

 从相关史籍可以看到,白马县从秦朝即已设置,直到明朝才并入滑县,其所辖行政区域一直在今滑县境内,在历史上存在了一千五百多年。

 二、白马是军事要地和防汛要地

 白马津作为古代黄河的重要渡口,是古代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故又是战争频繁之地,历代都是驻军的要地。

 从秦朝开始,白马津就是黄河上的第一险关要地,在军事上的地位十分重要。“自秦以降,白马之险甲于天下。楚汉之胜负由此而分,袁曹之成败由此而决。” ⑾(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方舆纪要》记载: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10年)七月,陈涉遣武臣、张耳、陈余帅兵三千人,从白马渡河下河北诸郡。”汉高祖“五年(前204年),使卢绾、刘贾将卒二万人,骑数百,渡白马津”。⑿《(汉书·高祖本纪》)汉高祖刘邦的部队还与秦军在白马津一带大战。楚汉战争时,刘邦还派部队从白马津渡过黄河,断绝项羽的粮道。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遣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操北救延,使关公刺良,解白马之围”。⒀(汉书·关羽传》)其中所指“白马”位于滑县县治之北的白马坡。这里有颜良冢古迹及关帝庙。曹操从邺城率军南征也要经过白马津。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就曾多次跟随曹操出征。他亲眼观看了部队出征时在白马津一带的壮观场面,写下了著名的《从军诗》,其中有诗句:“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逍遥河堤上,左右望我军。连舫逾万艘,带甲千万人。”形象地描写了曹操大军路过白马津一带时的强大阵容。唐朝诗人李白北游路过白马津,有感而作《白马津》,其中有“将军发白马,旌节渡黄河”的诗句。从东晋到南北朝,为了争夺白马津要地,战争不断。刘渊派部将石勒攻占白马城后,坑杀了白马城男女三千多人。直到金朝黄河河道南移后,白马才失去了其在军事上的重要性。

 由于白马津的地理位置特殊,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历代都在这里驻有重兵。“至和元年,诏陈、许、郑、滑、曹州各屯禁兵三千”。⒁(《宋史》卷一九六兵志)滑州之所以作为屯驻禁军的要地,与滑州所辖白马县和白马津不无关系。 “滑州近在河北(黄河以北),自古以为重镇。白马望县,土广而民众,亲隶于州……”。⒂(民国《重修滑县志》卷八)

 自周定王五年(前602年)黄河在宿胥口决口到金朝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河道南移,在这1796年中,黄河在白马一带曾多次泛滥成灾。从春秋到民国,滑县水灾有200多次,而黄河决口就有66年共77次之多。⒃(1997年版《滑县志》)可见古代黄河在白马一带决口造成的灾害极为频繁。这种灾害以五代和宋朝尤为严重,据《宋史》和《滑县志》记载,北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黄河在滑县房村决口,朝廷派大将田重进领兵五万筑黄河堤,堵塞决口。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黄河又在滑县(天台山旁)决口,决口宽七百步。泛滥之水向东流入山东梁山泊境内,造成巨大灾害。宋朝廷派兵九万才堵塞了决口。

 由于古代白马津在南北交通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历代都注重白马津渡口的防守,因此这里经常驻有重兵。也由于古代黄河经常在白马一带决口泛滥,为了防治黄河决口,历代在这里聚集大量兵员和民工成为一种常态。

 三、关于“白马”寻根问祖

 广西南宁市郊县一带平话人到“山东白马县”寻根问祖,与宋朝对西南用兵有重要关系。

 北宋仁宗时,广西邕州(今广西南宁一带)的侬智高反叛,规模宏大。北宋仁宗皇祐年间,侬智高在广源州作乱。广源州是邕州所属的羁縻州。皇祐二年(1050年)侬智高招兵买马,“与广州进士黄玮、黄师宓及其党侬建侯、侬志忠等日夜谋入寇。”有一天夜晚,侬智高令部属故意将其所居之地放火烧毁,却号令其众说:“平生积聚,今为天火焚,无以为生,计穷矣。当拔邕州,居广州以自王,否则必死。”在他的煽动下,反叛规模迅速扩大。侬智高率众五千东下攻破邕州,活捉邕州知州陈珙。然后“僭号仁惠皇帝,改年启历。”接着侬智高“相继破横、贯、龚、浔、藤、梧、封、康、端九州……杀官吏甚众,所过焚府库,进围广州”。⒄(《宋史》卷四九五“广源州”)

 宋朝廷多次派兵平叛,均无明显效果 “皇祐中,广源州蛮侬智高反,陷邕州,又破沿江九州,围广州,岭外骚动。杨畋等安抚经制蛮事,师久无功”。⒅(《宋史》卷二九0)这时著名将领狄青自请率兵出征:“臣起行伍,非战伐无以报国”。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善骑射……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青为人慎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首者,故其常出有功”。韩琦、范仲淹认为狄青是“良将材”,“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⒆(《宋史·狄青传》)

 狄青出征,军纪严明,先“戒诸将毋妄与贼斗,听吾所为。”到前线后,对随意出征而失败的三十人,“驱出军门斩之”。从此严肃了军纪,狄青与侬智高作战,侬智高叛军驻守险关昆仑关。狄青先“令军中休十日”。侬智高以为狄青不会马上发兵打仗。谁知“青明日乃整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贼既失险,悉出逆战……青执白旗麾骑兵,纵左右翼,出贼不意,大败之,追奔五十里,斩首数千级,其党黄师宓、浓建中、智中及伪官属死者五十七人,生擒贼五百余人。智高夜纵火烧城遁去”。⒇(《宋史·狄青传》)狄青率兵进入邕州城,缴获甚多,并释放被侬智高胁迫到城中的百姓近万人。

 侬智高反叛被平定后,狄青受到朝廷嘉奖,官至枢密使。狄青死后,“帝发哀,赠中书令,谥武襄”(21)。(《宋史·狄青传》)

 由于白马一带是驻军要地和防汛要地,宋仁宗多次对西南用兵,从白马一带调动兵员前往邕州前线是非常自然的,而战乱平定后这些将士又留下来戍守。为何要长期戍守?其主要原因是邕州一带时有战乱。一、狄青平叛后,侬智高生死不明,因此须防其重新作乱, “或传智高死……既而复奏智高未死。然智高卒不出,其存亡莫可知也”。(22)(《宋史》卷四九五“广源州”)二、侬智高母亲也在作乱。侬智高母亲叫阿侬,她“有计谋,智高攻陷城邑,多用其策,僭号皇太后” 。这个女人还像野兽一样吃人肉,“嗜小儿肉,每食必杀小儿。”在侬智高逃走后,阿侬“依其夫侬夏卿,收残众得三千余人,习骑战,复欲入寇”。一直到至和(1054年——1055年)年间,宋军才俘“获阿侬及智高弟智光,子继宗,继封槛至京师”。(23)(《宋史》卷四九五“广源州”)三、侬氏家族一直有反叛之间心。侬宗旦于嘉祐二年(1057年)又反叛,一直到嘉祐七年(1062年)这场叛乱才结束。四、邕州一带还有其他反叛,“有甲峒蛮者……间出寇邕州。景祐三年(1036年),尝掠思陵州凭祥峒生口,杀登龙镇将而去。” (24)(《宋史》仁宗本纪?)嘉祐五年(1060年),又有“蛮千余人复为寇,为官兵拒战,斩首数百……至和、嘉祐中,皆尝扰边”。 至和二年(1055年)正月“邕州言苏茂州蛮内寇”。嘉祐四年(1059年)二月“广南言交阯寇钦州”。嘉祐五年(1060年)七月“邕州言交阯与甲峒蛮合兵寇边”。同年十二月“苏茂州蛮寇邕州”。(25)(《宋史》仁宗本纪)

 邕州一带边疆不宁,宋朝廷需要长期在这里驻军。按照北宋朝廷的诏令,驻军要轮换戍守。广西的驻军一直到皇祐四年还在这样进行,如皇祐四年(1052年)朝廷下诏:“戍兵岁满,有司按籍,远者前二月,近者前一月遣代,戍还本管听休。”但到皇祐五年(1053年)情况发生了变化,这年朝廷又下诏:“广西戍兵及二年而未得代者罢归,钤辖司以土兵岁一代之。” (26)(《宋史》仁宗本纪?)这些“罢归”的“戍兵”被当地的“土兵”所取代,而“戍兵”中就可能有许多来自滑州的白马县。自此以后,他们长期居住在当地,结婚成家,经过历代繁衍,他们的后人就成了现在的平话人。而这些平话人也就记住了他们的先祖源于“山东白马县”。

 中国古代所谓“山东”与现在作为行政区域的“山东省”的概念不同。战国时“山东”指秦国以东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因其在崤山以东而得名。“山东”的另一说法是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区域,司马迁《史记》与其它古籍所记“山东”均是这个意思,如 “晋兵先下山东(太行山以东)”。(27)(《史记·晋世家》)金朝时改京东为“山东”,始有“山东”之名。元朝开始才有所谓的“行省”,即现在所说的“省”,就是中央之下所设最大的“行政区域”,但元朝还没有设“山东行省”。明朝设“山东布政使司”,清朝正式设“山东省”,民国时沿用,直至现在。

 由此可知,北宋仁宗对西南用兵时,当时并没有“山东省”,所谓“山东”实际指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区域。据商务印书馆民国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记载,中国历史上的“白马县”共有三处,一在今安阳市滑县境内,一在今安徽境内,一在今四川境内。这三处地方只有位于今安阳市滑县境内的白马县是在太行山以东,即所谓“山东”一带,可知“山东白马县”在今安阳市滑县境内当确定无疑。

 

 作者简介:王迎喜,安阳师范学院教授,《安阳通史》作者。本文已公开发表。

1987年11月6 日 詹天佑纪念馆建成开馆,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剪彩。

1988年3月 韦有聚承包纪念馆,任纪念馆法人代表。

1988年4月1日 延庆县工商局颁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1989年1月3日 贾本义任纪念馆副馆长及法人代表。

1989年3月25日 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副部长到纪念馆参观交流。

1989年4月12日 全国政协副主席方毅为詹天佑题词“业绩垂千古”。

1989年4月24日 纪念詹天佑逝世70周年、京张铁路通车80周年学术报告会召开。

1989年5月9日 台湾詹姓宗亲会会长詹锡富率领台湾詹氏大宗祠旅游团到纪念馆参观。

1989年10月16日 泰国铁道署长参观纪念馆并签字留念。

1989年11月12日 詹同济馆长退休,担任名誉馆长。

1990年3月1日 贾本义代理馆长。

1990年8月1日 纪念馆举办“开馆以来大事记”展览。

1991年4月26日 纪念馆与欧美同学会联合举办“纪念詹天佑先生诞辰130周年座谈会”。

1991年6月1日 铁道部全路老红军参观团参观纪念馆并题词留念。

1991年8月20日 协助铁道部主办“我们爱铁路”的夏令营。

1991年9月13日 詹天佑事迹巡回展在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宫开幕。

1991年9月24日 北京市组织海峡两岸青年联谊代表团参观纪念馆。

1991年9月26日 纪念馆参加北京市首届文物节。

1991年10月24日 台湾桃园县詹姓宗亲会探亲祭祖团参观纪念馆。

1991年11月1日 纪念馆与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博物馆学会举办金秋联谊会。

1992年4月21日 詹天佑事迹巡回展在德胜门城楼开幕

1992年4月27日 铁道部科技馆正式任命贾本义为纪念馆馆长。

1992年6月1日 纪念馆举行青少年教基地揭匾仪式。

1992年6月15日 纪念馆与北戴河园林局在北戴河联合主办“詹天佑事迹巡回展”。

1993年1月18日 纪念馆与中国科技馆、中国科协报、江西省婺源县等联合主办纪念詹天佑活动。

1993年3月4日 中国国际艺术中心到纪念馆拍摄詹天佑资料片。

1993年3月28日 纪念馆由贾本义馆长带队到詹天佑祖籍江西婺源县考察。

1993年4月26日 在纪念馆支持帮助下,武汉詹天佑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1993年6月6日 纪念馆和中国科技报、中国科协报、江西婺源县和天津中航策划公司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向社会推出“詹天佑诞辰纪念暨首届中国工程师科技成果大赛”。

1993年8月25日“詹天佑事迹巡回展”在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展出。

1993年10月7日“詹天佑事迹巡回展”在浙江省杭州市展出。

1993年10月10日 台湾桃园县詹姓宗亲会观光团参观纪念馆并到青龙桥墓地祭拜。

1993年10月21日 “詹天佑事迹巡回展”在上海科技会堂展出。

1993年11月7日 第五届中国“国际科学和平周”人民大会堂开幕,纪念馆被授予“科学与和平奖”。

1994年3月7日 纪念馆协助中央电视台、铁道部宣传部联合拍摄电视片《铁路大动脉》。

1994年3月24日 贾本义馆长率全馆职工到河北易县考察新易铁路旧址。

1994年4月26日 詹天佑诞辰纪念暨科技成果洽谈会,在江西婺源县举行。

1994年6月6日“詹天佑事迹巡回展”在铁道部机关举办。

1994年7月10日 纪念馆与北京市科协、延庆县政府联合举办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夏令营。

1994年10月28日 中国际艺术中心文艺部到纪念馆拍摄专题片《詹天佑》。

1994年11月12日 贾本义馆长等到宜昌考察川汉线宜万段遗址。

1995年1月5日 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摄制组到纪念馆拍摄“詹天佑纪念馆”专题节目。

1995年3月25日 上海总工会摄制中心到纪念馆拍摄专题片《詹天佑》。

1995年4月21日 中央电视台、铁道部政治部联合摄制大型系列片《大京九》摄制组来纪念馆拍摄詹天佑的业绩。

1995年7月13日 纪念馆被命名为首批“铁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5年10月10日 铁路文博工作座谈会在纪念馆召开。

1995年11月7日 第七届中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在人民大会堂开幕,纪念馆被授予“科学和平教育基地”荣誉称号。

1995年12月22日 纪念馆首批通过北京市博物馆资格认证。

1996年4月24日 纪念馆参加的由北京市、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主办的第28期西单科普画廊展览正式展出,并获得本届参展三等奖。

1996年4月25日 江西省婺源县政府向纪念馆捐赠詹天佑祖母碑。

1996年4月26日 纪念馆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欧美同学会、中国铁道学会共同举办的詹天佑诞辰135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云南厅隆重举行。

1996年4月28日 由中国科协、欧美同学会、中国铁道学会纪念馆联合主办的“詹天佑研究学术交流会”在纪念馆召开。

1996年5月3日 纪念馆等四家单位被任命为延庆县青少年教育基地。

1996年10月31日 自4月25日开展“詹天佑生平事迹展”在南戴河万博文化城结束。

1996年11月17日 第八届中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闭幕式在官园中国少年活动中心举行,纪念馆被授予纪念馆先进集体奖。

1996年12月24日 纪念馆获得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组织奖。

1997年1月11日 纪念馆获北京地区青少年教育基地工作先进组织奖。

1997年2月24日 铁道部政治部锁部长邀请贾本义馆长谈对剧本《詹天佑》的意见。

1997年3月22日 贾本义馆长陪同**艺术家孙道临考察京张铁路沿线,为**做选景工作。

1997年4月10日 纪念馆陈列改造工作基本完工,正式接待观众。

1997年5月18日 纪念馆参加国际博物馆日活动。

1997年10月6日 贾本义馆长与业务室主任张京来考察原京张铁路鸡鸣山煤矿,发现并征集京张煤矿界碑一块。

1997年11月6日 纪念馆在北京市中土大厦召开建馆10周年座谈会。

1997年11月7日 纪念馆在第九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中荣获“先进集体奖”。

1998年10月2日 英国铁路公司代表由陈文健陪同到纪念馆参观交流。

1998年9月26日 天津宏桥小区团体学生参观纪念馆。

1998年9月27日 江西婺源胡书记等到纪念馆参观交流。

1998年12月18日 北京市政府授予纪念馆为首批“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

1998年11月8日 纪念馆在第十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中荣获“贡献奖”。

1999年1月14日 中央电视台到詹天佑纪念馆拍摄记录片《百年中国》。

1999年3月28日 台湾詹姓宗亲会到纪念馆参观访问。

1999年4月27日 中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等30人到纪念馆纪念詹天佑先生逝世80 周年。

1999年5月17日 詹天佑纪念馆在康庄小学举办“詹天佑生平事迹展”。

1999年5月18日 纪念馆参加国际博物馆日活动。

1999年10月8日“京张铁路通车90周年学术研讨会” 在宣化举办。

1999年10月20日 在张家口北站举办京张铁路通车90周年纪念活动。

1999年11月17日 纪念馆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中获“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荣誉奖”。

2000年4月18日——6月10日 纪念馆与武汉二七纪念馆、武汉詹天佑故居共同举办“詹天佑与粤汉铁路展览”。

2000年5月18日 纪念馆参加国际博物馆日活动。

2000年7月6日 在康庄车站征集“京张铁路报站钟”。

2000年8月10日 在青龙桥火车站征集京张铁路“70公里里程标”。

2000年9月12日 中国侨联组织华侨及加拿大铁路专家到詹天佑纪念馆访问。

2000年10月11日 开远铁路分局博物馆刘馆长到纪念馆参观访问。

2000年11月5日 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中,纪念馆举办“詹天佑与铁道科技”和“詹天佑事迹巡回展”,获得 “和平使者”奖。

2000年11月19日 由纪念馆主持召开的全国铁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座谈会,在昆明铁路局开远举行。

2000年11月26日 贾本义馆长荣获北京市政府颁发的“北京市先进科普工作者证书”。

2000年12月8日 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领导小组对纪念馆进行考察并听取汇报。

2001年2月2日 科技日报记者到詹天佑纪念馆采访。

2001年2月21日 铁道部计划司到纪念馆调研。

2001年4月12日 中国侨联和北京市侨联到詹天佑纪念馆考察。

2001年4月19日 贾本义馆长在《大众科技报》发表文章“詹天佑与香港”。

2001年5月18日 纪念馆参加国际博物馆日活动。

2001年7月18日 铁科院党委工作部协同海淀区政协,组织科技届委员参观纪念馆。

2001年9月7日 广州市荔湾区政府一行5人到纪念馆参观考察。

2001年9月26日 纪念馆出席《詹天佑》**首映式。

2001年10月12日 纪念馆参加中国科技馆组织召开的学术研讨会。

2001年11月10日 纪念馆参加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系列活动,被授予“和平使者”光荣称号。

2001年12月17日——12月24日 纪念馆参加广州市荔湾区的《詹天佑》**首映式。为纪念詹天佑诞辰140周年,纪念馆和广州市荔湾区共同举办“詹天佑生平事迹展”。

2001年12月18日 纪念馆与广州市荔湾区政府举办“学习詹天佑精神座谈会”。

2002年4月24日——5月7日纪念馆参加中央文明办、铁道部、中国科协共同举办的“科普列车老区行”制作《科技创新中国铁路》展览。

2002年5月15日——5月25日 纪念馆制作的《科技创新中国铁路》参加的“科普列车老区行”先后到保定、石家庄、新县、麻城、赣州等省市县展出,

2002年10月14日——10月23日 纪念馆制作的《 科技创新中国铁路》参加“科普列车西部行”活动,

2002年11月2日 纪念馆参加中国铁道博物馆机车车辆展厅开馆仪式。

2002年11月10日 在第十四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期间,我管荣获“和平使者”光荣称号,并被授予“贡献奖”。

2003年3月6日——3月7日纪念馆参加铁道部科学技术馆安定干校工作研讨会。

2003年4月6日 纪念馆编纂大型画册《詹天佑》。

2003年4月15日 纪念馆清查馆藏文物,为文物重新建档及文物鉴定工作做准备。

2003年6月30日 纪念馆参与编纂《北京志,北京博物馆志》。

2003年8月20日 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吸收纪念馆为团体会员。

2003年10月8日 国际科学与和平周中国组委会授予纪念馆“优秀活动奖”。

2003年10月28日 纪念馆组织开展纪念文物保护法实施一周年活动。

2003年11月19日 詹天佑纪念馆聘请詹同济为顾问。

2004年4月26日 为纪念詹天佑诞辰143周年,詹天佑纪念馆与广州市荔湾区文化局等在沙面联合举办的“清代首批公派留美广州西关幼童文物展”。

2004年3月22日 贾馆长陪同铁科院陈书记、罗院长等到纪念馆检查工作。

2004年5月18日 纪念馆参加国际博物馆日活动。

2004年11月7日 纪念馆荣获第十六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最佳组织奖”。

2004年8 月9 日 配合全国铁路总工会、全国铁道团委等举办“2004铁路劳模子女看北京”夏令营。

2005年 2月26日 中国铁道博物馆全体党员到詹天佑纪念馆学习***员先进性。

2005年5月18日 纪念馆参加国际博物馆日活动。

2005年9月20日 馆领导陪同詹同济先生重新考察京张铁路沿线。

2005年10月13日 纪念馆与张家口市委合办的“纪念京张铁路肇建百年大型史料展”在张家口市会展中心举办。

2005年10月23日 铁科院罗院长与铁道报社记者参观纪念馆。

2005年10月26日 “詹天佑画册定稿讨论会”在小汤山举行。纪念馆协助北京市文物局主办、北京文博交流会承办的“新文物法规宣传活动”。

2005年11月2日 《晨报》、《竞报》记者到纪念馆作关于詹天佑和京张铁路的采访。纪念馆在青龙桥举办“詹天佑生平事迹展”。

2005年11月4日 纪念馆协助南口机务段举办纪念京张铁路肇建百年史料展。

2005年11月5日 陕西《华商报》记者到纪念馆参观采访。

2005年11月6日 纪念馆荣获第十七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最佳组织奖”。

2005年11月13日 南口大厂团委和宣传部组织团员到纪念馆进行“团员意识教育”。

2005年11月16日 北京市大钟寺博物馆领导到纪念馆参观交流。

2005年11月22日 北京铁路局宣传部、中国书法协会杨春燕女士捐赠纪念馆《杨春燕书法艺术》——隶书詹天佑文一百册。

2005年11月24日 国家博物馆齐吉祥研究员作关于博物馆社教工作的讲座。

2005年12月6日 武汉詹天佑故居馆长一行到纪念馆参观交流。

2005年12月15日 纪念馆员工在京东第一温泉度假村组织召开“2006年铁路史学习交流会”。

2006年

3月18日 参加2006年第四届“走进科普的春天”科普系列活动。

4月3日 中国铁道博物馆在气象宾馆召开2006年工作会议。

4月9日 中国致公党北京市委员会秘书长沈小红及孟繁义秘书长等10人到我詹天佑纪念馆调研。

4月14日 中国铁道博物馆召开第九届工会选举。

4月19日 向北京门头沟博物馆提供京门支线相关资料。

4月26日 与广州、武汉詹天佑故居在武汉举办詹天佑诞辰145周年纪念活动,《詹天佑书信选集》

在广州举行首发式。

4月29日 中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詹天佑土木工程基金副秘书长徐渭等5人参观,并赠送1—5届

图集四本供收存、布展以示纪念。

5月18日 对公众免费开放、义务咨询;“关爱打工子弟,携手走进科普春天”。

5月31日 青龙桥杨存信站长捐赠旧式电话机一部及青龙桥2006年4月26日击打式卡片客票6张:

分别是青龙桥至北京北、南口、昌平、沙河、清华园、清河。

7月11日 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夏令营25人参观。

7月14日 《詹天佑文集》正式出版

7月27日 北京地区博物馆行业奥运培训启动仪式暨讲解员短期培训。

8月11日 现代文学馆全体志愿者讲解员参观。

9月5日 纪念詹天佑诞辰145周年暨京张铁路首段通车100周年,南口机械厂铁路老职工座谈会。

9月12日 童英强捐赠《界龙天佑》书法作品一幅。

9月17日 全国科普日,举办“预防疾病,科学生活”为主题的科普系列挂图展。

9月24日 新浪网组织的“小脚丫走天下”活动25人参观。

10月8日 北京西城区银河小学“我爱长城,我爱红领巾”师生300余人参观。

10月26日 收到广州赠送十二甫詹天佑故居玻璃底片一张。

10月27—29日铁科院“铁路卫生宣传刊物编写研讨会”会议接待。

11月7日 参加第18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荣获“最佳组织奖”。

11月22日 在北京交通大学举办《詹天佑事迹巡回展》和制作天佑会堂《詹天佑历史》展览。

2007年

1月4日-2月13日 詹天佑纪念馆资产清查。

3月28日-5月11日 中国铁道博物馆与深圳华侨城洽谈合作项目,承揽了其森林小火车沿线文化包装制作,纪念馆馆积极协助完成照片制作、报站钟复制等相关工作。

5月1-7日举办“詹天佑与汉粤川铁路”专题展览。

5月18日 国际博物馆日,免费开放,并向并向观众免费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北京市博物馆条例》、《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和《文物保护法知识问答》等宣传材料,宣传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

5月19日 成功完成耶鲁大学百名师生访华团参观外事接待活动,团中央国际部给予高度评价。

5月28日 博物馆学国际委员会主席HildegardVievegg博士和Olga Truevtseva 博士考察调研。

6月27日 铁科院工会党日活动。

7月3日 铁道博物馆召开部署奥运培训工作会议。

7月9日 铁道博物馆在翠源山庄召开半年工作总结会议暨党日活动。

7月25日 组织员工参加“第五届北京地区博物馆科普培训班”。

7月27日 康庄电力工区工长高庆祝捐赠纪念馆原丰台水电段“三五”牌挂钟一个。

8月9日 将丰台车辆段康庄列检所立式虎钳征集入馆。

11月20日 筹备并报送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申报材料。

9月18~21日 铁科院党支部书记和通讯员培训班,举办《中国铁路发展史》科普讲座和《国之荣耀,科技先驱——詹天佑》科普讲座。

9月5日 将京张铁路青龙桥老站点票机征集入馆。

9月12日 将京张铁路青龙桥新站票柜征集入馆。

9月15日 全国科普日,举办“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系列科普挂图展。

9月18日 铁科院党委举办“铁科院党支部书记培训班”。

10月23-25日参加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博物馆学会主办,故宫博物院承办的北京地区博物馆行业讲解员演讲大赛。

10月24日 为编写新的展陈大纲,到鲁迅博物馆参观调研。

11月1日 青龙桥火车站杨存信站长捐献硬纸板剪票钳两个。

11月11日 参加第十九届中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荣获“优秀活动奖”。

2008年

1月11日 与中国长城博物馆、延庆县教育委员会、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马文化博物馆在长城

博物馆研讨“迎奥运展风采”征文演讲主题活动方案。

2月28日 编撰《詹天佑纪念馆》馆志资料报送北京市文物局。

3月4日 报送中国博物馆学会詹天佑纪念馆馆志资料。

4月16日 延庆县教委就申报北京市校外教育基地进行调研。

4月22日-25日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举办纪检监察业务培训班。

4月23日 延庆县孙文锴县长、八达岭特区党委书记王卫东到詹天佑纪念馆调研。

5月6日 北京铁路博物馆筹建伊始,提供并协助完成部分馆藏文物复制工作。

5月18日 国际博物馆日,免费向观众开放,组织科普讲座。

5月20日 阳光少年行动——“迎奥运展风采”征文演讲比赛颁奖。

7月11日 詹天佑纪念馆改陈大纲审核定稿,完成展览设计招投标工作。

7月13-14日配合延庆县公安局安全实战演练,为确保平安奥运打下良好基础。

7月31日 组织完成北京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基地申报工作。

9月18日 正值兰州交通大学建校50周年,纪念馆协助詹天佑科学发展基金会完成交通大学校庆纪念园——“天佑园”的建设。同时纪念馆抓住时机,在兰州交通大学推出“詹天佑生平事迹展”巡回展,通过图版、文字资料宣传詹天佑科技创新业绩以及铁路科普知识。学校师生广泛参与,兴趣浓厚,取得了良好的活动效果。

9月20日-26日 全国科普日期间,“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系列科普展览,免费向观众开放。

11月1日 詹天佑纪念馆基本陈列改造施工,文物撤展封存,开始闭馆。

11月9日 参加第二十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荣获“科学和平贡献奖”。

11月29日~12月1日 参加 “2008年博物馆与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展示宣传。

8月26日 原广州市荔湾区史志办主任胡文中无偿捐赠纪念馆民国时期交通银行钞两张(背面为青龙桥“人”字铁路线)、留美同学录履历复印件及詹天佑澳门家谱复印件。

10月13日 遵照《全国博物馆评估办法(试行)》,组织申报三级博物馆,完善健全规章制度。

11月19日 接受并通过国家文物局三级博物馆评估审核。

10月28日 詹天佑的外孙吴钧捐献詹天佑使用的瓷质凤鸣酒壶一件及部分生活照片。

台湾地区石氏家谱目录2009年09月05日 星期六 20:52书 名(石氏)父亲百年诞辰纪念特刊附家谱

编著者石庆顺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陈光吉藏1983年铅印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 丹阳花园分陵石氏宗谱

卷(册)数十四卷

其它题名石氏宗谱

编著者(清)石铭章,(清)石等编纂

稽核项2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笃厚堂木活字版印本缩制 ·原分14册

主 题 谱系-中国

收藏者 故宫博物院

书 名金沙鲁庄石氏族谱

卷(册)数六卷

其它题名石氏 族谱

编著者(清)石金川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清光绪三年(1877)宥密堂木活字版印本缩制 ·原分6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 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编著者石财贤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财贤藏1972年写本缩制 ·原分3张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赵振绩藏民国年间影印本缩制 ·原分10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编著者石庆旺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庆旺藏民国年间写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编著者石汉正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汉正藏民国年间影印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世系图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条金藏民国年间写本缩制 ·原分3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 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五修族谱

编著者不详

版本项抄本、不分卷、线装一册

出版年1929年

收藏者万万斋

书 名石氏源流

卷(册)数 1册

编著者台北石氏宗亲会编

出版者台北石氏宗亲会

出版年不详

分类号78908

收藏者台北市文献会

书 名石氏源流

稽核项16开,62叶

附注项·始祖□石□·始迁祖□奋公

收藏者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

书 名石氏宗谱

编著者石日璞,石日祯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日本国会图书馆藏1919年铅印本缩制 ·原分4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卷(册)数九卷

编著者(清)石宏智,(清)石登元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东洋文库藏清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缩制 ·原分7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维新藏1981年写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炎智藏民国年间写本缩制 ·原分5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石换文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条金藏1960年写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条金藏民国年间写本缩制 ·原分11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廖庆章编

出版地彰化员林镇

出版者刘维荣

出版年1971年

稽核项1册: 图,表格; 27公分

分类号7892

收藏者国家图书馆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石氏族谱编辑委员会编辑; 廖庆章主编; 廖有信策划

出版地出版地不详

出版者石氏族谱编辑委员会

出版年1971年

稽核项一册: 表,像; 27公分

分类号7892

收藏者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书 名石氏族谱

卷(册)数1册

编著者廖庆章编

出版者刘维荣

出版年1971

分类号78908

收藏者台北市文献会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不详

稽核项16开,164叶

附注项·始祖□南宫 ·始迁祖□玉全公

收藏者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

书 名石氏祠坟考

编著者(清)石阳睢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允忠藏清写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武威石氏宗谱

卷(册)数 三卷首一卷

其它题名 石氏 宗谱

编著者(清)石忠有,石忠烈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清同治七年(1868)恭俭堂木活字版印本缩制 ·原分4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以上摘自《台湾地区家谱联合目录》)

石氏家谱现身,预兆石姓复兴!

为了一部2700年的家谱(广角)

剑明 成岗

2005年07月25日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最近不少海内外石姓后裔打电话给我,希望通过这本石姓家谱续写他们的家谱。”今年已经85岁高龄的江苏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金石家石学鸿先生向笔者介绍说。同时,他展示了一部《武威石氏蚺城宗谱》。这部家谱从石氏始祖春秋时期卫国名臣石碏记起,到光绪年间石学鸿祖辈截止,有2700年历史,比孔子族谱记载年代还要早200多年,在全国十分罕见。这部家谱在海内外石姓族裔中引起极大影响,许多人希望石学鸿能够通过这一本家谱,把石氏子孙的传承迁徙历史弄清楚。

失而复得的石氏宗谱

石学鸿目前保存的家谱是清光绪年间重修的,早年的刻本在唐朝。这部家谱一套4本,编号分别为孝、礼、信、义,详细记载了石家子孙的婚姻、住址等情况,是目前发现的较为完整的一部家族历史。

1937年8月28日,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战时期,日军飞机轰炸南京,石学鸿一家准备逃难,临走之时,石家人顾不得拿走家里的值钱东西,仅仅拿了一些衣服以及这本家谱,可见当时全家对家谱的重视。1947年,当时石学鸿27岁,他祖父召开全体家庭会议,将家谱托付给石学鸿继藏。

解放后,由于历史的原因,石被关进监狱,家谱由其母亲保管,“文革”期间被造反派当“四旧”抄走。不知是造反派途中粗心大意,还是对家谱不屑一顾抑或其他什么原因,这部古董被遗落在马路上,恰巧被一位路过的老翁捡到。这位老翁捧着城砖似的“天书”不知所措,当时有人说是“四旧”,把它烧掉算了。但老翁不忍毁掉,随即小心翼翼地将其上缴到当地街道办事处保存了下来。

这部家谱遗失后,石学鸿魂牵梦萦。其间,他曾多方打听,从街道查询到区、市、省有关部门,均不知去向。不久,他听南京秦淮区史志办的熟人说,家谱可能在李府巷街道办事处。于是,他随即到该处寻觅。办事处吴继珍介绍说,此石氏家谱是“文革”期间一老翁从马路上拾得送来的。我们看了觉得有价值,没有毁弃,便藏于橱顶角落。石学鸿看到劫后余生的家谱,不禁老泪纵横。

2700年的沧桑流徙

翻阅这本已经流传了88代的石氏宗谱,笔者在封图中看到石氏祖先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碏的画像,面部轮廓饱满,形象儒雅。那么石碏到底是何许人也?

在左丘明著的《左传》中,记者发现了一篇《石碏谏宠州吁》,其中文章大意为石碏向卫庄公提意见,要他“爱子,教之以义方”,然而卫庄公没有接受石碏的劝谏,过分宠爱,终于使儿子州吁走上了邪路,后来引起卫国的内乱。

在宗谱中,石碏后代子孙都有记载。光绪年间重修家谱时,石学鸿尚未出世,家谱上便只有他的祖辈的名字,但他的“学”字辈,却已在家谱中写下,其辈分排行为:“……承家学礼诗,昌隆成大绪……”

据该谱记载,石氏原出甘肃武威,后来其一支迁到蚺城(今江西婺源)。太平天国时期,石碏83代孙石光叙做木材生意来到南京,在中华路一带从事营造业。

海内外石氏后裔的“精神家园”

在得知石氏家谱的下落后,全国先后有几十批石家后代到石学鸿家查看,他们都说,自己从未见过历史如此悠久、保存如此完好的家谱。台湾一个6万多人的石姓家族会成员看到这部家谱惊讶不已,称赞记载2700年的家谱在全国乃至世界也许是独一无二的。

香港著名出版家石景宜先生也是石碏后人,在前往南京看了这本《武威石氏蚺城宗谱》后,大喜过望。他说,这部宗谱把石氏2700年的变迁流徙写得非常翔实,为其他石氏后人续写家谱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表示愿意出一笔数十万元的资金购买。石学鸿没有同意,他自己拿出1万多元钱,印刷了一本《武威石氏蚺城宗谱》摘录本,把宗谱里的主要部分摘录其中,无偿寄送给海内外的部分石氏后裔。

《华东新闻》 (2005年07月25日 第二版)

石氏家谱

1115河北泺南石氏家谱二卷

(民国)石景恭纂

民国三十一年(1942)石印本

河北滦南县徐庄乡石庄村

1116山西平定石氏族谱十一卷

(清)石宏智 石登元等编

清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 七册

日本 美国

注:全书分世德谱一卷、分谱六卷、台谱二卷、

宗祠规条一卷、附谱一卷。

1117江苏丹阳花园分毗陵石氏宗谱十四卷

(清)石铭章 石煊等十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笃厚堂木活字本 十四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於武进、丹阳等地。

1118江苏金坛金沙鲁庄石氏族谱六卷

(清)石金川等修

清光绪三年(1877)宥密堂木活字本 六册

美国

注:一名《石氏家乘》。

1119江苏江阴石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石介贞纂

清刻本十二册

上海图

1120浙江鄞县鄞塘石氏家乘五卷首一卷

(民国)石士谔 石钟峤等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八册

天一阁

1121浙江绍兴会稽石氏宗谱不分卷

(清)石之贞纂修

清钞本 四册

北图

112z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志十公房赠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念修堂活字本

吉林大学

1123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志十公房谱十二卷

清光绪十年(1884)念修堂活字本十二册

北图

1124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宗谱不分卷

(清)石松茂续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四册

浙江图

注:谱始修於清雍正间。

1125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宗谱不分卷

(清)石玉光 石浙清修纂

清同治十三年(1874)恩亲堂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图

1126浙江诸暨暨阳长澜石氏宗谱四十卷

(民国)石松楼等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峻德堂活字本 四十册

北图

1127浙江新昌南明石氏宗谱十四卷

(清)石铭重修

清乾隆五十年(1785)庐云祠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注:谱内有朱笔注记。

1128浙江新昌南明石氏宗谱二十八卷

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存卷3一5,10,21)

Ii29浙江常山武威石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清)刘云修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新昌乡下徐村

1130浙江常山安川石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柴肇晖重修

民国五年(191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芙蓉榔安坑村

1131浙江常山武威石氏宗谱□□卷

浙江常山县宋坂乡彭川洪坂(存卷2、4)

1132山东长清石氏世谱

(清)石廷傅等修

清宣统二年(1910)敦睦堂刻本 六册

科图

1133湖北新洲石氏支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幸福乡石桥村

Ii34湖北大冶武威石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清)石忠列等修

清同治七年(1868)恭俭堂文秀堂木活字本

四册

美国

1135湖北沔阳石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石声涛编辑

民国三十六年(1947)石氏谱局木活字本

武汉图(存卷首、卷2)

注:内封题《家乘全书》。

Ii36湖南石氏族谱□□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注:该族散居新化、宁乡等地。

1137湖南湘潭中湘石氏五修族谱二十六卷

(民国)石声灏纂修

民国十七年(1928)孝谨堂刻本 二十六册

广东中山图

注:石训首修於清康熙六年。

1138湖南邵阳石氏六修族谱不分卷

(清)石德松 石德 等编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敦睦堂木刻本 六册

河北大学

1139湖南邵阳石氏五续族谱十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石霈之修 石铭文纂

民国六年(1917)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1140四川大邑崇庆石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石良玉等纂

民国十七年(1928)钞本 一册

四川图

1141四川泸州石氏族谱不分卷

(清)石美屏纂修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泸州石氏木活字本 二

四川图

1142四川兴文石氏宗谱四卷

(民国)石日琳等重修

民国八年(1919)排印本 四册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1143石氏宗谱十一卷

(清)石绍南纂修

清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

北京大学

1144 续修石氏族谱卷

(清)石维嵘纂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刻本 二册

北图

1145 石氏民籍族谱六卷

(清)石崇高修

清咸丰三年(1853)刻本 八册

北图

1146 石氏世谱六卷

(清)石誉生重修

清宣统二年(1910)敦睦堂刻本

山东淄博市博山区图

1147 石氏家谱

(清)德保等撰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1148 石氏家谱

民国十一年(1922)刊本

浙江云和县文管(存一册)

1149 石氏宗支图

广西邕宁县文

  山东省小云南

  国内媒体首度公开报道对“小云南”千古之谜的探源,一年前报道原鞍山市铁西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胡忠奎历经20余年研究所得:“小云南位于今云南、贵州一带,即明代的乌撒卫”之说后,由此引发全国诸多读者广泛关注,经一年来归纳整理浮出水面的“小云南”渊源之说已有七种之多。

  “小云南系云贵一带”之说引起国家民政部门关注

  昨日,鞍山市铁西区原史志办主任,67岁的胡忠奎首度出示:他和国内部分史学家及史学爱好者经近一年来调查取证,绘制出的一幅激动人心、波澜壮阔的“小云南”先祖跨越元、明、清三代,由全国各地征讨云贵,军屯驻守,迁移山东,辗转关内的宏大历史画卷。他自言“小云南系云贵一带”之说的众多观点中最为翔实、可靠。

  另据了解,胡忠奎的考证已引起国家民政部门的关注。

  考证悬疑 “小云南”是俚称吗? “云贵说”从何而来?

  胡忠奎研究“小云南”出处始于1985年。他在修订当地地方志过程中,鞍山境内的八家子、陶官、永乐等街道的许多老者,“十有八九”称祖先来自“小云南”,但都说是老辈人世代口传,“小云南”究竟何处均不明悉。这不禁引起胡忠奎的极大兴趣——还在他孩童时期,祖母曾跟他讲过:“你的祖先是打‘小云南’过来的”。

  在一种探索血脉起点及工作责任感的推动下,胡忠奎先后到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图书馆,请教专家并查阅古籍,都没有找到有关“小云南”的资料。他又两下山东蓬莱,但县志办工作人员的答复令人失望:过去和现在,山东省都没有“小云南”这个地名。蓬莱县志办也曾对此做过调查,无果。

  但许多在蓬莱县街头巷尾的老人也都众口一辞地告诉胡忠奎,他们的祖先来自“小云南”。

  1988年8月,胡忠奎再赴山东到烟台市史志办,查阅到了1988年版《蓬莱县志》中记载的珍贵史料:“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著极微。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批移民,当地人口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及永乐二年(1404年)两次由小云南的‘乌撒卫’迁入”。此即推动“云贵说”诞生的首例佐证。

  胡忠奎又查阅《元史地理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东北地方史稿》等资料证实,“乌撒卫”为明代地名,在云南、贵州交界一带,即现在的云南镇雄及贵州威宁县境内。胡忠奎认为,正如东北人对“边外”、“关里”的称谓以及有的地区自称“小上海”、“小深圳”一样,“小云南”是云贵边界一带的俚称。

  求证探源 “千年万里移民路线图”说明了什么?

  “云贵说”随即产生另一个疑团:云南、贵州历史上是我国少数民族居住地,而自称祖先是“小云南”的东北人却又大都是汉人。胡忠奎昨日出示他和吉林谭雨明、山东张方纲等人共同研究得出的最新史学成果:揭示“小云南”先民,跨越元、明、清三个朝代,由国内各地汇聚云贵,再行迁至山东,最终辗转至东北扎根的“千年万里移民路线图”。

  “路线图”的绘制取材《蓬莱王氏家谱系》、《蓬莱王氏家谱》、《乌撒考》等民间资料、《威宁县志》、《明史》、《清史稿》等官方史料。山东的张老先生等人甚至多次亲赴云贵实地考察。

  A 明朝30万大兵讨元——先民由全国各地至云南

  胡忠奎等人认为,“小云南”先祖缘于全国各地军丁加盟的明朝征元30万大军。据考证,明初中原已经统一,云贵高原仍被元朝占据,不但屡招不降,而且屠杀使者,朱元璋决计讨伐,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初一,命傅友德为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步兵30万讨伐云南,分遣都督胡海统兵3万,趋乌撒,自将大军趋贵州。

  十二月二十三日,傅友德自曲靖直捣乌撒,元军暂时退却。傅友德下令在乌撒筑城,建筑材料和工具刚一备好,元军引兵复至,由此展开一场惨烈的“乌撒之战”。

  历经浴血奋战的傅友德30万大军,进驻云贵高原后在乌撒卫即展开军屯。据吉林谭雨明考证,从洪武十四年入滇,至永乐初年,来自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地的明军驻守云南长达20余年,第二代也已长成。

  B 明朝战略转移——由云贵迁山东

  乌撒卫建成后不久,“小云南”先祖即根据明朝战略转移源源不断向山东迁移。明代初年,倭寇不断侵扰山东沿海地区,为防倭寇侵袭,明洪武中期先后在山东设置卫所,这些卫所需屯兵把守,明朝即从乌撒卫等地调兵。

  张方纲在“路线图”中仅举乌撒卫调兵至山东鳌山卫一例说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徐辉祖奉命建鳌山卫,率兵调防山东。至此,“小云南”先祖的匆匆步履在山东暂停。他们的再次大规模渡海迁移,还在三百年之后。

  C 清代垦荒——由山东至东北

  清顺治年间,清政府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汉人到辽东垦荒。此时,在乌撒卫参加过军屯,而后又调防山东各卫所的部分明军后裔,不断随移民潮涌入东北,投旗者为汉军,未投旗者为民籍。

  胡忠奎表示:“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忘记祖宗,世代口传,仍称自己来自‘小云南’。因为很少有文字记载,随时间久远,‘小云南’出处就湮灭成了‘千古之谜’”。

  探证分歧 七种渊源说各抒己见

  目前,除“云贵说”外,“小云南”出处另有山东之说,山西北部“云中之南”之说,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之说,山西运城“小运南”之说,云南省“祥云”之说,安徽“凤阳”之说共七种。东北各地的众多家谱编撰者及史学爱好者积极参与了由报道引发的大讨论,各抒己见。

  综论各方观点,“小云南”所在地可能涉及五省七地。其中,“小云南”在山西的呼声较盛。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40多年时间,山西向外省进行了多次移民,其中包括向山东移民。而“小云南”在山西的观点,主要来源于民国《平县志》记载的“云中、云州之南”之说。

  另有“小云南”在云南祥云之说,也被部分史学家视为权威观点。《徐霞客游记》曾提及“小云南驿”之名,经《中国国家地理》考证,徐霞客笔下的“小云南驿”就是云南省祥云县南18里的云南驿。

  但是,上述多种观点以及胡忠奎所持“云贵说”在向云南和贵州以及各地史志部门求证时,均未得到相应证据支持,或没有移民迁出资料,或当地从未有过“小云南”地名之说……不足而论。小云南的最终“确认”还有待进一步探证。

清代刘墉父亲刘统勋,上面的已经介绍很清楚了,祖籍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诸城县逄戈庄,现在行政上划归高密市。原先诸城又称东武,刘墉是东武刘氏一族,但诸城作为刘墉的出生地是毫无疑问的,但其祖从何处迁来现在尚有争议。 二、江苏徐州府砀山县(现划归安徽砀山县),据《东武刘氏家谱》的记载,东武刘氏是从砀山县大刘庄迁到诸城。因为这一记载比较明确,且是刘统勋所记,我以前比较支持这种观点。但是现在各处争刘墉的的很多,有人对此有所质疑。由于刘统勋本人为《东武刘氏家谱》中的第八世,刘墉为九世,由此有人认为到刘统勋写家谱时,东武刘氏迁诸城的时间已过于久远,刘统勋所记录不一定准确。 三、江苏省徐州丰县欢口镇刘大营村。这一说法主要流行于2010年后,江苏省考古学会会员刘遵标等人考证的。主要证据是刘氏的按五行的排辈以及丰县的始祖刘顺墓碑。这一说法得到诸城部分刘氏的认可。 四、江苏省徐州邳州坊上村。邳州刘氏是汉宣帝的后裔,最早定居沛县乡贤里。元朝末年(1344年)黄河决堤,丰沛一片汪洋,两兄弟刘开、刘问迁居邳州土山镇,被邳州刘氏奉为一世始祖。明朝洪武25年(1385年),二世祖刘洪钧迁居官湖镇坊上村繁衍生息。明朝成化14年(1479年),刘洪均的曾孙刘凤(14世)外出漂泊,十余年后定居山东诸城,9代后刘墉出生,被邳州刘氏奉为14世祖。邳州刘氏族谱,分别成册于光绪33年和民国6年得两个版本,上面都有“五祖刘凤迁居诸城”的明确记载。 五、日照说。这主要源于日照市史志办的一些考证。但有关刘墉祖籍与日照有关的明确资料并不多。日照地区主要有两大支刘姓。一支为日照刘(主要集中在东港区),这族刘姓跟刘墉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主要是祖上多代的关系,与刘墉本人关系不是很近。另一支为诸城刘(主要集中在日照五莲叩官镇),其家谱一直续用《东武刘氏家谱》,据家谱记录,该支是是从诸城所迁刘墉(“老三”支)后代中的一支(刘墉排行老三,其后人又称“老三”支)。我个人不认可刘墉祖籍与日照有关的这种说法,但是刘墉确有后代遍布潍坊、日照、青岛、台湾、海外等很多地方。 六、广东省中山市溪角乡龙瑞村。该说主要是从刘邦至刘备至刘子平(江苏南京)再迁诸城一路考证下来的。 其刘墉认祖,因族人怕牵连而未成的故事与刘氏刘墉一族后人的传说到有几分相似之处。 七、北京说。这种说法很荒谬,主要是混淆了清朝刘墉与台湾作家刘

宋朝时安阳滑县向广西南宁一带的移民

 宋朝时安阳滑县向广西南宁一带的移民  “白马”考释与“白马县”寻根问祖  安阳师范学院  王迎喜  广西南宁市郊县上百万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