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写家谱的时候,要如何进行排列?
很高兴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下面谈一谈编写家谱的那些事。
首先来谈一谈世系排列问题虽然现在书本文字都是横版,但是谱牒中世系排列还是继承了古老传统,都采用了竖版,在16开的长方形纸张中,一张纸中刚好分为五格,刚好是五世,每一格刚好是一世,按房头,从长到幼逐一写清楚,有时候堂兄弟多,每一世都会用很多张纸。竖版排列世系有如下利弊:
有利的方面。古人竖版最大的好处,就是尊卑有序,每一世都会清清楚楚,不会造成辈分混乱,有利于后人查找祖宗。不利的方面。不利的地方当然是会很浪费纸张。比如第一世只一个祖宗,第二世有两个祖宗,第三世有四个祖宗,依此类推,第五世就有十六个祖宗。这样就形成了第五世书写最多,第一世只有为数不多几个字的局面。当然,关于世系排列,也并非完全是一张纸排五世,我所知道的,也有排列四世的情况,这样操作,可能是更加节约纸张吧。
既然是竖版,文字当然是竖着排版。比如第一世记录,在最右边会有一世祖标记,接着就是一世祖名字,因为是家谱,就不会写上姓,接着写具体内容,具体内容比名字的字体要细,突出了名字的重要性。
世系记录的具体内容:世序、大名、长上情况、小名、字、出生日期、娶育情况、殁葬情况。如下图。世系记录的具体排列:父子源流要对齐,尊长分先后。如:甲是第三世五房的长子,就应该在第三世五房的下面对齐接着写,不可写到其他房头,也不可写到兄弟后面。如果需要提头换页,则具体内容写明了几世几房的第几子,查找起来也不会混乱。相对而言,横版运用表格好像不伦不类一样,把修了几千年的谱牒横过来是一个巨大工程,同时也难以看习惯。
所以,我认为家谱中世系的排列竖版是最好的,一方面保持了传统,另一方面用表格五世排列的方式使阅读者一目了然。
再次,来拓展一下其他问题编写家谱的发起。编写家谱的发起,是一件大事情,并不是任何人想编写就编写的,而是有一定的发起方式和时间要求的。编写家谱的组织:必须由各庄德高望重的人组成谱局,并由有担当,有热情的知识分子(古时是大儒)主持全面工作。编写家谱的时间:正常情况下,一般都是20年修一次,但在历朝历代更迭动荡期间,由于社会不稳定原因,时间也会有推迟。20年这个时间,我认为是比较科学的。家谱的具体构成:除了世系以外,家谱还有源流情况、旌表记录、名人记录、名家赞颂等等具体内容。家谱的历史意义:在家国天下的理念中,国谱没有记录详细的地方,家谱有会有详细记录,当然,家谱记录的是自己的先人,公正客观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好了,就写到这里,希望对你有帮助。家谱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广,而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更加生动。
户籍制度,一直都是在中国社会中权重占比很大的管理制度。
如今,为了孩子升学买学区房,就是现代户籍制度的一个缩影。在明清时期也是一样,老百姓为了能参加科举,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户籍,还有田产。
朱元璋上任后,执行“里甲制”一百十户为一里,每10年编修一次。这个制度以保障部分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权益,以个人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通过这种登记,老百姓的田产就得到了官府的认可。
但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入籍。
入了籍,向朝廷纳了粮,等于行使了自己对国家应尽的义务。于是,也就有了可以参加科考的权力。而那些流民们耕种的土地,由于自身无户籍,当然,就没有合法性了。户籍,如此之重要,所以,在各家的族谱中,都会“浓墨”的书写一番入籍的地位等等。
这是一个因果关系,有了户籍,才被认可是国家的“子民”,才能有去开发、利用土地的资格,以及可以参加科考的资格。
这里就有一个案例:
说的是蓝山的一个家族,从记载这个家族入籍祖以及土地纠纷案,就可以看出当时户籍制度的“强大”功能。《钟氏族谱·阖户宗祠》非常浓重地介绍了入籍祖,并将其和始迁祖并列,是“百世不祧之宗”。虽然,二人只差一代,但“入籍”的功劳却显得意义非凡。
再来看《钟氏族谱·阖户田租表》,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止,这位钟姓户祖的祭田数量排列第一,地位更是无人可撼动。根据族谱记载,开立户籍是在明初,祖先于元延祐间,从江西迁至湖南蓝山,并定居在黎家头。
因为,黎家从宋朝开始,就是当地的大户,到了元代中期,家族没落,到了钟家第三代时,黎家的很多家业,陆续归钟氏,钟家开始起家。就家业而言,第三代贡献更大些。但若是没有户祖的“开立户籍”,这里所有的一切,都不会得到官府的认可。
当然,他人也不会认可。
到了修谱的1936年,其家业已相当雄厚,山场的南北长度有三十来里。之后,也正是有了户籍,名下的所有产业,才得到了官府的认同。也因此,如果发生土地纠纷时,就会占据有利的一方。光绪十六年(1890年),钟家就发生过一起和雷家的土地纠纷。
根据族谱记载的官方判词,判雷姓族谱所写为假。因为,字迹不符是伪造的,所以,有争议的土地一概为钟姓管业。可见,两家为了争夺土地资源,都出具了族谱。甚至于,雷姓一家为了利益制作假的族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族谱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除了记录先祖的事迹,还能成为证明“家业”的有利证据。
还有一个类似事件,是发生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钟姓和崔姓的一桩墓地纠纷。根据文字记载,崔土保兄弟立了一份契约,保证不在“坟山顶脑上开挖、栽种生理”,还请了公证人。虽然,崔家买的土地和钟家的墓地挨着,但未必一定会跑到隔壁墓地去开挖栽种。而钟家却认为这会坏了风水,要求崔家立下契约,否则,就会以此为据告官。
再来看看户籍和科考的关系。
根据《大明会典》,洪武十七年(1384年),朝廷规定:各府、州、县生员乡试前要“各具年甲、籍贯、三代”。
清代的规定更加详细,就是为了防止“冒籍”。如有违反者会有重罚,“生童有籍贯假冒者,尽行褫革,仍将廪保惩黜。”除此,还规定:祖上要入籍20年以上者,且名下的家业在官府有登记,才有考试的资格。
那么,为何科考如此重视户籍?
因为,有名额的竞争,今天亦是如此。以《蓝山县图志》记载的一个事件为例:在康熙年间,湖南蓝山、宁远二县,就出现了一桩户籍争端事件。
大慈乡四十六村原属于蓝山县,和宁远县距离较近,便到宁远县购置田产庄粮,向宁远县交纳钱粮。那时,新来了一位县令,“不查来历”,就将四十六村村民归了宁远县籍。但老百姓不愿意了,因为,当时每个县的科考名额是有规定的。根据该县的整体“文风高下”,以及缴纳钱粮人口的多少作为基准。
最终,四十六村的村民不仅回到了蓝山县,还为蓝山县令建祠树德政碑。
由此可见,户籍对于科举有多重要。
当然,人口的自然增长以及移民迁入,都会让和土地、科举密切关联的户籍地位越发重要。除了这些,如:身份认同、社会地位等,都和户籍有关系。即使放到现在,户籍依旧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
时至今日,户籍在我国的地位还是非常的重要。因为,它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日常出行,大到结婚生子,买房买车等。试想,如果你没有户口,没有身份证,那将没有一个合法的身份。这样的你,还怎样在现今的社会生活呢?简直是寸步难行。
家谱世代传承基本上是从最有本事、名望、财势的一代为第一代,比如著名的秦始皇,接下来是秦二世。如果不是中途被刘邦、项羽夺了权,秦三世、秦四世都会流传下去。
但其实在秦始皇成为始皇帝完成统一之前,秦国已经存在了几百年,著名的《芈月传》中芈月的老公秦惠文王等秦始皇的前几辈子秦国之主的努力,才使秦国成为始皇帝,但秦始皇是第一个完成统一的皇帝,因此他实际上就是秦一世。
再说乞丐皇帝朱元璋,朱家祖先也只会从朱元璋作为朱家的第一代,或者朱元璋为了孝心,尊他的父母为朱家第一世,再往上,就没有记录了。但很明显,朱元璋也会有爷爷、曾爷爷,但因为太过碌碌无名,因此基本不会出现在朱家自朱元璋之后的皇族家谱里。
皇家如此,世家大族更是如此。中华第一家族孔家,家谱第一世就是孔子,一代一代传下来。至今还有孔子第77世孙孔德成。
除了声名财势显赫的祖先能成为第一世孙,普通家族的第一世可能源于搬迁,比如著名的洪武年间的山西洪洞大移民,河南、河北、安徽等地都有从洪洞老槐树下迁移过来的移民,他们在各地开荒立祖,开枝散叶、延绵子孙,有的一户人家就能发展一个村庄,那么这个第一个立祖的人就是家谱的第一世。
家谱是中华民族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的情感维系,每个家族对自己第一世立祖人的选择,实际也是一种弃恶扬善的选择,毕竟,谁都不愿让臭名昭著的人作为自己的第一世祖先。
距今200年完整家谱在河北村民家中发现,族谱家谱是一个家族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家族史书。它不仅记录了这个家族的起源、迁徙的轨迹,还记录了这个家族的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族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它代表着一个家族的整体文化素养和生活水准,蕴含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元素。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一个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
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轨迹和兴衰,同时也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与融合。每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都会伴随着族谱的出现,因为重大的历史事件必然会引起人类的大规模迁徙,而家谱的背后,往往就是一段历史的展现。一个家族的繁衍,一个地方的历史,一个地区的民俗,都是一个社会发展史的内容,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
人类的历史同样是一层叠压一层,在岁月的淬炼下,积淀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心灵地层”,塑造了共同的记忆、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品性。纵观古今,每一个成功的家族,都有一种与家族文化相匹配的载体,离开了这些载体,家族的聚集、维系和传承就失去了必要的场所。
一个家族,无论当年多么强大、多么富有,都渴望家族能够开枝散叶,子孙满堂,将家族的基业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世世代代,无数的家族从出现到消失,每一个被传颂的家族,背后都有家族的支持,而家族的传承,就是传承。对家族的家训,对家族的精神,这些都是永恒的“财富”。
读经:
《历代志上》第2章
经文:
耶西生长子以利押、次子亚比拿达、三子示米亚(“示米亚”即“沙玛”,见撒母耳记上16章9节)、四子拿坦业、五子拉代、六子阿鲜、七子大卫。(代上2:13-15)
关键词:
耶西生……大卫
心得:
历代志里的家谱,并非一大堆毫无意义的人名记录本,也不是一笔历史流水账,而是包含着特别的意义在其中。因此当它进入第二章的时候,便迅速的引出了一位无比重要的人物,那就是耶西的儿子大卫!
如果说历史如同一条长河,而所有经过历史的人便只是河里的一滴水,其中真正被后世所记住的人名却又少之又少,而能够对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力的其实更少。大卫绝对是其中之一。
真正值得玩味的是,大卫为何如此被人念念不忘呢?他没有建立像亚历山大或成吉思汗那样辽阔的国土,也没有如瓦特或爱迪生那样改变世界的发明,事实上他真正影响所及的只有一个民族和一小片土地,然而他却被后世不断地谈论着。不为别的,乃是因为大卫的后裔中有一位全人类的救主,我们的主基督!
假如历代志里的家谱如同一团由许多丝线缠绕在一起的线团,剪不断理还乱。那么救恩就是其中那条最光彩夺目的丝线,这条线的一端连接着全人类的始祖亚当,让我们看到自己拥有一个共有的源头。而这条线的另一端便连接着每一个你和我,因我们也拥有着同一位救主!
祈祷:
掌管历史的主啊,你早已在历史中为人定下救恩的计划,直到时候满足的日子,亲自差遣你的儿子到来。他是爱我,为我舍己。阿们!
家谱的主要内容:姓氏源流和世系表。
一、姓氏源流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一些史学专家认为,历史上的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导致了家谱的断裂残缺,很多族谱都由后人凭想象臆造。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性和确实性。重视传统的中华民族,有不少家族在重修宗谱,由于南北各地的语言、风俗、长相等均不同,世系联系在一起,其纸谱真实性值得推敲。
二、世系表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1)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2)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3)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4)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扩展资料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能够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相传它是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如今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家谱 (人文资料)
小时候看电视都说把谁谁逐出族去,从家谱除名,就觉得家谱是个极其高大上,有很高权威的东西,我就问过家人我们家是不是有家谱,遗憾的是没有,我甚至连自己的辈分都不知道。现在,能知道自己辈分,还按辈分取名字的少之又少了。也许在农村还能找到有家谱的,按辈分起名的家族。
家谱的流失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古代的时候战乱频繁,人们饱受战火侵蚀,很多的人死于战乱,侥幸活下来的,也多是孑然一身,自己上路,还怎能保住家族宗祠里的家谱。并且可能全族都死完,只剩寥寥几人,家谱对那些不知能不能活过今日的人来说,也就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自然灾害对人的影响都是最大的,人类最大的天敌就是自然灾害。只不过在过去,水灾旱灾就能让全村人选择离开生长的土地,逃荒到新的地方。
我们家就是在太爷爷辈逃荒来到现在生活的地方的,那时候真正的老家发生旱灾,颗粒无收,再在家乡呆下去只能是全家老小饿死的命运。太爷爷毅然决定带着家人迁徙,路上还是有人去世,命大的,来到了现在的土地,开启了新的生活。这样的情况下,就与本来的家族失了联系,再过一代两代,完全找不到自己的辈分,也寻不回自己的根。
还有就是现在社会的发展,让人们曾经落叶归根,家族思想越来越淡。现在来说时隔三辈就出了亲了,有些人知道是亲人,但还不如朋友亲,从小没长在一起,见了面也都不认得。我表姐表哥的孩子,见了我都肯定是认不得的,等我有了孩子肯定也是认不得他们的孩子,也认不得他们。因为各自在不同的城市发展,爷爷奶奶都不在了,也没有相聚的理由。
在农村写家谱的时候,要如何进行排列?
本文2023-10-04 06:37:0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70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