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家人为什么可以入孔林
孔林。本名叫至圣林。位于山东曲阜。是孔子及孔子后整个孔子家族的家族墓地。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死后被其弟子们藏于此地。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
其后历经千年。几代帝王的斥资增修扩建。至明洪武年间已形成占地多达3000亩的规模。由于历史上孔子的学术理论政治地位较高。历代帝王一向都对儒家文化推崇备至。汉朝以后。可以说儒家思想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王朝的治国思想。朝廷逐步地对孔子后裔进行封官加爵。朝廷甚至专门为孔子嫡长子孙设置衍圣公这个世袭爵位封号。职位为一品官职。同时为其他孔子后裔提供专门的赋税徭役减免等特优特惠政策。久而久之亦形成了独特的孔家内部家族文化。
孔姓在孔子后的两千多年里。族属繁衍众多。为了使族属代代不乱。长幼有序。老少尊卑有条理。孔氏宗族逐渐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规范条例。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孔氏家谱。
明代以前。孔氏后裔没有固定行辈。那时人少。各家取名随意。到了明初明太祖期间。朱元璋先后赐孔氏十字从56代起排。此后孔氏不准随便起名衍圣公府专门颁布《孔氏行辈告示》。大概意思就是说要按照规定辈字起名。不然不准入家谱。其后都是皇帝赐字排序至中华民国共得辈字50个。孔姓可排至105代。
衍圣公爵位世袭是孔子嫡系后裔的长子长孙。长子是诸兄弟老大。结婚相对较早。故相对于其他兄弟的后代。繁衍时间越长。同辈之间年龄一般相差越大。
以下近几代孔家爵位封号继承者的情况
孔子第七十六代嫡系孙孔令贻 葬于孔林
孔子第七十七代嫡系孙孔德成 08年卒于台湾
孔子第七十八代嫡系孙孔维益 1989年卒于台湾
孔子第七十九代嫡系孙孔垂长 1975生还很年青
孔子第八十代嫡系孙孔佑仁 2006年生
现在我们来说说孔林的丧葬规定。
清朝康熙年间孔氏族谱规定。凡不孝不悌。犯义僧道优卒贱疫等。被认为辱祖玷宗。丧名败节。不准入。乾隆年间又提出。养异性为子。赘婿冒姓。子随母嫁来同居者不得入。
孔林时至今日作为国家保护重点文物对象。孔家后人想要入林安葬肯定要接受政府条件审核。这个要看具体政府规定。据我所知。基本硬性条件必须是有家谱记载的直系后代。政审宗教没问题。五孔不入指导方针。第一。出家为僧者不准入。第二入赘或收养改姓者不准入。第三。违法犯罪有污点的不准入。第四。没满18岁夭亡的不准入。第五。出嫁女子不准入
其他观点:
孔林。本名叫至圣林。位于山东曲阜。是孔子及孔子后整个孔子家族的家族墓地。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死后被其弟子们藏于此地。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

孔姓在孔子后的两千多年里。族属繁衍众多。为了使族属代代不乱。长幼有序。老少尊卑有条理。孔氏宗族逐渐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规范条例。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孔氏家谱。
孔子家谱
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崇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准。后续十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再添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它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由于孔氏谱系的完善。有时孔姓人也会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处。如若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称呼。往往出现年龄相仿者辈分相差数辈甚至十数辈的情形。另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原因就是衍圣公很可能比多数同宗人辈份要低。导致主仆关系和辈分关系发生尴尬。一些孔姓贫穷人家可能会先改名姓再进府为仆。
孟、曾、颜三族亦用孔姓行辈排序。唯开始时期和严格程度各有差异。
孔孟辈数的由来和礼节
中国人讲究辈分。不论什么姓氏。都有自己的辈分排序。但是。在所有辈分的排序中。以孔孟两家最为独特。一是两家的辈分一样;二是两家的辈分从来不乱。走遍天下都一样。绝对不会发生混乱的情况。不像其他姓氏。有很多分支。而每个分支的辈分都不一样。那么孔孟这样的辈分是怎么定下来。是什么时候定下来的呢?

据《清稗类钞》记载。孔子嫡传子孙。不论世居曲阜。还是迁居外地。命名都按照同一字派。这种排行的办法。开始于元仁宗的时候。世袭衍圣公。孔子第五十四代孙孔思晦。他规定:凡是五十四代孙。都以“思”字为派。“思”下面为“克”字。“克”字下面。开始为“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十派。再次为“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派。又次为“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派。依次类推。循环往复。我大概计算了一下。轮回一次。大约需要650年。
因为孔子被称为圣人。而孟子被称为亚圣。所以孟家的辈分排列和孔家一样。同样的辈分排列的还有曾、颜两个姓氏。他们主要是因为曾子、颜回。

不过。因为孔家是圣人之后。为了表示对孔家的尊敬。一般说来。孟、曾、颜三姓氏要是在平常的交往中。遇到比孔姓高辈分的情况。孔姓要是不主动说高低。其他三家一般不去和他比辈分高。要是比孔家低呢。就可以直接说比孔低了。曾、颜两姓见到孟姓也一样的道理。当然。这只是个礼貌的问题。不是让人一定要这样做的。
孔林最新的墓地是孔子的几世?今后孔子后裔能否再入孔林?其家族有什么要求?
孔子死后。其墓地仅是“墓而不坟”。随孔子地位的提高。孔林的规模也日益扩大。汉末。孔林面积已有一顷。经过历代的重修。增修。至今面积已达2平方公里。墓葬超过十万处;其中埋葬孔子长孙已至第七十六代。旁系子孙已至七十八代。为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家族墓地。

原来在神道旁有金章宗年间立的“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碑。宋真宗年间立的“辇路”碑。明代立的孔子神道碑现已无存。衍圣公爵位世袭是孔子嫡系后裔的长子长孙。长子是诸兄弟老大。结婚相对较早。故相对于其他兄弟的后代。繁衍时间越长。同辈之间年龄一般相差越大。

孔子后人(直系)和孔氏主谱有记录的子孙后代是仍旧可以葬入孔林。每个分支都有自己的安葬区。除去五类人。不可入林外道。其他都没有限制。所谓的申请入葬其实就是核实身份。避免外孔(没有血缘关系。只是姓孔的人统称)混入。另外缴纳50-200元管理费。港澳台海外翻回N倍。
由于现在孔林对外开放。避免游客感觉不适答。但凡入葬孔林者。一律安排在下午4点以后入林。

孔式家族对能入孔林有严格的要求。不是所有人都能入孔林。其中少年夭折、死于非命、不是寿终正寝、未出阁女子及嫁不出去的女子、作奸犯科、违法犯罪等。死后一律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孔林。
孔家不允许孔家媳妇死后进祖坟(孔林)。未长大成年的孩子也不可以进。
总结:孔家号称天下第一家。而古代一向有入土为安这一说法。可是孔家人死后不能立即葬入孔林。短则几月多则数年才会被葬入孔林。这又是为何呢?
是祖上传下来的“家规”。可能的原因就是媳妇不姓孔所以不能如“孔林”。这有很明显的男尊女卑的意味。未成年夭折的孩子不能入老坟到不止孔家。有很多地方都有这种风俗。
其他观点:
孔林位于山东曲阜县城北。原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专用墓地。孔子死后。其墓地仅是“墓而不坟”。随孔子地位的提高。孔林的规模也日益扩大。汉末。孔林面积已有一顷。经过历代的重修。增修。至今面积已达2平方公里。墓葬超过十万处;其中埋葬孔子长孙已至第七十六代。旁系子孙已至七十八代。为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家族墓地。
孔家后代。都可以埋在孔林吗?错!以下几种绝不可以!
一、孔家的女儿死后不能入孔林——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
二、孔家男性未婚者(夭男、光棍)死后不能入孔林——孔子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既然未婚。可谓之大不孝也;
三、孔家的出家人死后不能入孔林;
四、孔家的犯罪判刑之人死后不能入孔林;
五、随母改嫁易姓或者是入赘赐姓孔的人不能入孔林。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怎么和父母说自己有男朋友了?
炉石传说理论上可以最快在多少费时完成斩杀?
河北邯郸,3000年未改名字的城市,在历史上的地位怎么样?
历史上出镜率极高的寿春,邺城等政治军事重镇,为什么没落了?
家谱一、孔子家谱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崇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准。后续十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再添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3],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它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由于孔氏谱系的完善,有时孔姓人也会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处。如若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称呼,往往出现年龄相仿者辈分相差数辈甚至十数辈的情形。另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原因就是衍圣公很可能比多数同宗人辈份要低,导致主仆关系和辈分关系发生尴尬。一些孔姓贫穷人家可能会先改名姓再进府为仆。孟、曾、颜三族亦用孔姓行辈排序,唯开始时期和严格程度各有差异。-第74代衍圣公孔繁嘉、孔繁豪(南宗) -第75代衍圣公孔祥壮、孔祥娜(南宗) -第76代衍圣公孔令贻(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时承袭衍圣公 -第77代衍圣公孔德成(1920年—2008年) -第78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维益 -第79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垂长 -第80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佑仁 80代之后的辈分字: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一,从藁城董氏辈分排列说起文士守敬,武尉秉成,祖肇中山,荣发元廷,风云际会,景胤繁隆,职列将相,位及公卿,台各垂勋,青史标名,流芳百代,华表可宗。这是藁城元代董俊后裔的辈分排字。董俊(1184 - 1232)家族正象排字辈中说的一样,文治武功,从中山(藁城古称中山)肇起,荣耀于元朝,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后裔繁衍兴隆,为将为相,一门万石,四门五公遍布全国说起来让人难以相信,这48个字是董俊后人于上世纪50年代才挖掘整理出来的,距离他们的始祖已经遥遥700多年,使人感慨万端。河南安阳城西董家有一份家谱是这样写的:禄思德自仲舒万,元朝进和新文延,良玉加生茂,天人策大贤,洛阳连西昭,孝心得先缘。这份家谱排辈比藁城更为完美,它告诉人们,本支始迁祖是董禄,他的儿子与孙子辈是思字与德字辈。他们先祖是董仲舒,元朝当官的是“新(昕)文延(彦)”,追溯其家族来源于洛阳 - 西昭(嫡)。这份排辈图向人们明明白白交代从燕山(北京)来的董俊后裔董禄,元末明初家族与迁徙轨迹。良玉是董俊三子董文用(彦才)的第三代和第四代”敬“字辈与”武“字辈后裔,生(升)则是第五代“尉”字辈。这些排字在藁城家谱上显示非常清楚从以上两份家谱可看出,先人们在排字辈时是十分严谨和非常巧妙的。后人阅后立刻就明白自己的家族的来龙去脉识得自己先祖的渊源。二,家谱排序中的摹仿现象 公元1744年乾隆皇帝为孔子后裔定了三十个字:“希言公彦成,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垂维佑,钦绍念显扬“。1920年孔令昭又在这三十个字后续了二十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道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这种由皇帝钦赐的家族派衍排字,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独此一家。由于名出皇门,因此模仿之风覆盖九州大地。首起追随的就是孔子的儒家弟子,孟氏家族甚至一字不差的将孔子家谱排字照本宣科近代和现代,凡我董氏续谱排字也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去摹仿孔孟家族的字迹。其实,对我董姓来说这是一种恩德互惠现象。董仲舒在曲阜有着重要地位,许多石碑和县志地方志,乃至文献书刊均有记载董仲舒的事迹资料。如孔子51代孙孔元措所著《孙氏祖庭广记》记载,汉代在孔子故宅讲堂遗址发掘出夫子瓮有丹书(用朱砂写的字):“后世修吾书董仲舒”。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孔书凡绝。自董仲舒献策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复活已经灭绝了的孔书。孔子后人把董仲舒尊为恩人,在孔府“报德祠”中摆上董仲舒的牌位,进行祭祀。而董仲舒的后裔也以尊儒学为大任,不仅在人文理论上提倡儒道,而在自己的家谱中也有意识地融入儒家一脉文风。如“存维宪秉祥”(睢宁董氏排字),“庆毓继广”(贾旺董氏排字)不一而足。三,儒家名句覆盖万姓董仲舒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大学》提出的“修身治国平天下”;乃至儒家主张的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五行易经”等等,构成了中华民族万家姓的名字渊源。我董氏家族亦步亦趋,甚至走在全国各姓排列之巅。通览我董氏各地族谱,无论在久远的古代,还是在科技发展的今日,无处不显示着中华儒家的身影。本文仅就个别字样为例剖析简述如下。“彦”古代指有才德的英俊人物。这个字无论在孔孟家谱还是在我董氏家谱均被广泛应用,如董俊家谱文字辈的字均为“彦”,象彦才,彦诚等等。而最近发现的洛南竹木简家谱中甚至将“彦”字罗列十数人之多。从它们排列时间上看,似乎出于同一时代,如排列在198世的彦淳,彦吉,彦贵,彦喜,彦裔等大系列一族,他们的在世年代恰恰与藁城董氏“彦”字辈的年代如同一辙。两个谱系是如何不约而同使用统一字辈?还有象董一元的”一“字辈,竹木简家谱上竟然有20余人之众。同样,类似于”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更是无处不在比比皆是。阴阳五行是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各地家谱以五行为序的排辈更是层出不穷。如”水木土火金“,各家谱大致是按其顺序,先水字旁,后木字旁排列。”土“字甚为重要,被尊为”中土“,它可以扩展为王字旁和玉字旁。这些带有五行的字根屡屡出现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家族的族谱上。甚至也有不约而同的同一年代同字旁名字出现在各地家谱上,如带金字旁的字同时出现在浙江,江西,河北等地。这不能不使我们产生一种莫名其妙地联想,难道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家族的同宗们也象现代一样,曾通过什么会议统一了这种同一规模的名字命名? 四,时代变迁与名谓隐匿现代,当我们从事家谱联宗时会自然地遇到一个十分尴尬困难局面。同是一个家族,甚至已经知道自己的先祖名字,但是在对照每份家谱时就是对不上号。如董文忠后代的董士珍次子,尽管知道先祖是董文忠,可家谱上显示的却是另外一个名字,这叫“隐伏”。为何这样?下面让我们作一个小剖析:睢宁董文忠后裔有一个庞大族群,他们的家谱非常完整,但文忠以下只列出士珍 - 善权。显然,这一名字排列不是其家谱真实的次序。关键在于士珍的儿子为何叫“善权”?经过三年的调研探讨,笔者始明白过来,这是在那个动荡不安时代,这支族群为保护自己后裔不受政治(军事)风暴的迫害,从而采取隐伏行为,将名字隐匿。现在知道,士珍的六个儿子中的次子叫董守庸,此人在元朝英宗时期有过不平凡的遭遇。据元史本纪:"泰定帝辛亥御史中丞董守庸坐党铁免官"。元英宗被铁失弑,后派人到大都封府库收压官印,有人急报当时御史中丞董守庸,董守庸借口“宫禁事”而不予配合,被免除官职,后来情况不明。又查史料始知,善权是上古尧时代的一名学者名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后代脱离政界而隐居他乡。尧曾数次寻访不出董守庸免官后极有可能借用善权名谓隐居他乡(实为景州)。其长子扬(敬鍚)就居住在景州。又如赣榆董氏一族,从家族发展脉络分析毫无疑义是董俊后代。但族谱只记载了其始迁祖董雄而将其渊源隐伏五,寻根问祖要讲究方法虽然派衍辈分排字在各地家谱上均有记载,但它并不能为我们寻根问祖提供可靠信息,这是因为这些排字是后代人拟定的。笔者从互联网上广泛的进行了统计,发现七成到八成的排字只反映该家族的四代到五代(100余年)。明代早期大致有序言阐述,但始迁祖写的很含糊。更为蹊跷的是大多数家谱均将自己的祖源写成“从山西洪洞来”寻祖最重要的是从家谱中找到自己的开山祖(始前祖),再找出序言中对先祖的历史踪迹,经过分析,在落籍地先定点周边同姓人的概况,然后从历史记载中寻觅相应的名人或历史事件,这样就比较好找的多。派衍字虽然很重要,但还是应当这样分析:1,如果辈分是两三辈或三四辈的话就不好找,因为时间太短,排的字大都是后人研究制订的。2,如果代数较长,首先计算出大致年代(每代25 - 30年)。再从谱序中对照本家族发生的事件,联系历史人物,就好找多了。3,要多多与本家族老年人谈论家族历史,从他们尚能记得的家族传说,荣辱事件中寻找新线索当然还有许多较为细致的分析方法,这就要靠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努力来完成,本文不赘。
孟家人为什么可以入孔林
本文2023-10-04 05:39:2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70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