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历史文献记载了洪洞大迁徙是各家族的去向?
收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明史》、《明太祖实录》、《明成祖实录》等典籍中,从散乱的明代档案里,索章摘句,缀辑编录,笺注出从洪武六年至永乐十五年的近50年里,在洪洞大槐树下共移民18次(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
移民分别迁至京、冀、鲁、豫、皖、苏、鄂、陕、甘、宁等地。
大迁徙触动了三晋百姓最敏感的神经,明统治者只得定出移民条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
吴晗先生在《朱元璋传》中这样写道:“迁令初颁,民怨即沸,至于率吁众蹙。
惧之以戒,胁之以劓刑。”这说明,当时的移民,完全是在强权政治的胁迫下进行的。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笔记史料的记载,以及笔者收集查阅的家谱、碑文、信函资料和大槐树祭祖园留言簿的不完全统计,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812个,移民分布共18个省(市)、500个县(市)。
其中:河南106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29县(市),山东92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62县(市),陕西、甘肃、宁夏51县(市),山西34县(市),内蒙古8县(市),辽宁11县(市),吉林3县(市),黑龙江3县(市),广西1县。
河南的移民要以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为主,这和两河流域的水灾及元末农民起义的战场相吻合。
河南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有106个县(市):郑州、荥阳、开封、平顶山、洛阳、焦作、鹤璧、杞县、尉氏、新郑、登封、兰考、中牟、新密、巩县、新乡、卫辉、封丘、获嘉、温县、济源、博爱、辉县、原阳、武陟、盂县、沁阳、修武、安阳、范县、台前、滑县、浚县、内黄、清丰、濮阳、长垣、汤阴、林州、商丘、永城、睢县、宁陵、民权、周口、商水、扶沟、西华、太康、郸城、项城、许昌、漯河、鄢陵、郾城、襄城、鲁山、长葛、临颍、叶县、宝丰、陕县、禹县、驻马店、确山、西平、汝南、新蔡、上蔡、信阳、息县、固始、泌阳、正阳、新县、罗山、商城、南阳、方城、唐河、新野、邓县、淅川、南召、桐柏、镇平、内乡、西峡、三门峡、义马、盂津、汝州、汝阳、栾川、灵宝、渑池、偃师、伊川、宜阳、洛宁、卢氏、新安、淇县、嵩县、郏县、舞阳。
山东最初主要分布在鲁西北一带,这主要是因为元末明初山东的战乱和黄河泛滥都在鲁西北、鲁西南地区,但经过明初的再迁移,移民就分布到山东的大部分地区了。
山东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在92个县(市):济南、历城、章丘、长清、青岛、胶南、胶县、即墨、淄博、枣庄、滕县、德州、宁津、商河、济阳、禹城、夏津、陵县、齐河、武城、广饶、滨县、垦利、阳信、沾化、利津、博兴、惠民、潍坊、潍县、诸城、郯城、安丘、临朐、寿光、高密、益都、烟台、牟平、文登、莱阳、栖霞、掖县、荣城、莱西、招远、黄县、临沂、沂水、日照、平邑、沂源、沂南、莒县、莒南、费县、泰安、莱芜、新汶、肥城、平阴、宁阳、东平、济宁、兖州、鱼台、嘉祥、汶上、曲阜、邹县、菏泽、郓城、巨野、单县、曹县、鄄城、梁山、定陶、东明、聊城、东阿、临清、莘县、金乡、微山、阳谷、冠县、高唐、邹平、无棣、威海。
京、津、冀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129个县(市),主要为:北京、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通县、大兴、房山、天津、静海、武清、宝坻、宁河、蓟县、石家庄、唐山、灵寿、束鹿、晋州、赵县、井陉、获鹿、新乐、正定、深泽、无及、赞皇、元氏、栾城、平山、张家口、怀来、蔚县、张北、宣化、涿鹿、怀安、滦平、隆化、丰宁、万全、迁西、迁安、昌黎、卢龙、滦南、遵化、玉田、乐亭、滦县、丰南、安次、三河、霸县、固安、大城、秦皇岛、安乎、交河、肃宁、文安、永清、保定、涞水、阜平、唐县、徐水、高阳、沧州、青县、海兴、任丘、武邑、故城、冀县、丘县、鸡泽、临西、任县、涿县、定兴、安新、蠡县、博野、定县、涞源、新城、完县、清苑、满城、沧县、东光、河间、献县、衡水、饶阳、阜城、景县、枣强、深县、武强、邯郸、永年、曲周、魏县、成安、大名、涉县、广平、临漳、磁县、武安、邢台、柏乡、隆尧、南宫、巨鹿、沙河、临城、新河、清河、广宗、内丘、威县、南和、南皮、盂村 自治县。
皖、苏、鄂、湘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62个县(市),主要有:合肥、马鞍山、长丰、蚌埠、六安、明光、定远、淮北、安庆、铜陵、宿州、砀山、萧县、灵璧、怀远、滁州、凤阳、和县、泾县、寿县、亳县、蒙城、利辛、睢宁、阜南、南京、徐州、连云岗、丰县、沛县、盱眙、大丰、铜山、泗阳、沐阳、如皋、清江、江都、襄阳、武汉、十堰、孝感、大悟、荆门、监利、沔阳、郧县、均县、随县、随州、枣阳、宜城、保康、光化、钟祥、长沙、株洲、郴州、郴县、桑植、襄樊、邳州。
陕西、甘肃的移民分布在关中地区,宝鸡地区及邻近山西地区多一些,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山东、河南间接迁移去的。
其主要分布为:西安、铜川、宝鸡、岐山、武功、眉县、三原、户县、蒲城、韩城、大荔、合阳、白水、澄城、银川、青铜峡、石咀山、麟游、兰州、甘谷、天水、张掖、镇原、扶风、彬县、米脂、绥德、吴堡、周至、民乐、景泰、中卫、兴平、乾县、会宁、榆林、武威、商州、固原、华阴、古浪、洛南、商南、山阳、丹凤、城固、威南、靖远、平凉、庄浪、渭南。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西有34个县(市)、内蒙古8个县(市)、辽宁11个县(市)、吉林3个县(市)、黑龙江3个县(市)、广西1个县。
其分布为:太原、五台、平定、寿阳、代县、交城、祁县、阳城、灵石、平遥、清徐、忻州、大同、浑源、应县、朔州、榆次、太谷、介休、阳曲、阳泉、定襄、榆社、原平、平鲁、阳高、盂县、汾阳、孝义、运城、静乐、长治、潞城、晋城、呼和浩特、包头、固阳、凉城、丰镇、清水河、商都、兴和、沈阳、大连、清原、抚顺、丹东、鞍山、辽阳、海城、凌原、锦州、建平、长舂、四平、洮安、哈尔滨、鹤岗、嫩江、北流县。
为防止移民在迁入地聚族而居,形成新的家族势力,影响社会稳定,明朝的移民条律还规定,凡同宗同姓者不能同迁一地。
注重“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移民们,为了避免骨肉的再次分离,纷纷被迫痛苦地更姓易名,于是就从一些家族中分离出多个姓氏。
据记载:“大明洪武二年,迁民诏下,条款具备,律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处一村。
而那些不愿更改姓名者,只能骨肉分离、天各一方,被异地安置了。
如,据家谱资料统计,山东境内的广饶陈官乡古氏与昌乐朱刘镇古氏、寿光田马乡古氏、五莲县古氏等,均来自于山西洪洞县古氏一族。
还有大部分不忍分离被迫改姓的。
如魏氏、刘氏)始祖兄弟二人,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魏姓和刘姓,铜佛为记。”(曹县《魏刘氏合谱》)
另在河南黄县就有魏姓与马姓,陈姓与邵姓,周姓与单姓,温姓与王姓都是异姓同宗。
类似这种情况,在河北、山东也不胜枚举。
在河北省河间县一带至今仍有“回、翟、常一个娘”,在山东“魏、梁、陈一家人”,“崇、刘、顾是一户”,在河南省永城“崔、谢、张、陈是弟兄”等说法。
在豫东和鲁北,关于“打锅牛”的传说,也广为流散。
相传,洪洞县有牛氏五兄弟,在集结于大槐树下后,方知同姓不能同迁一地。
五兄弟深知自此要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便匆忙将一口大锅砸成五瓣,各执一片,以备将来做为续祖寻亲的标记。
时间是弥合心灵创伤的最好药剂。
但在历经六百年风雨后的当今,豫鲁某些农村牛姓素不相识的长者们,见面后还要问“打锅不打锅?”如双方都说“打锅”,便认做同宗一家……
在冀、豫、鲁,关于“打锅牛、打锅常、打锅张、打锅郭、打锅申等传说也广为流传。
河南宜阳县孙氏、陕西省洛川县杨氏也有先祖打锅的传说。
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在他的一本书中写道:“现代的辉县人,尤其是居住县城东北六公里的常村郭姓居民,他们所有的记忆,最远追溯到五百年前那个令人作呕的明王朝初年。
其他姓氏家族,根据族谱可知端倪。
如河南辉县的《穆氏家谱·序》中云,穆氏于永乐年间,“自……洪洞县乱柴沟初迁河南卫辉……穆家营庄,历居数世。
至万历年间,又迁于获邑西北隅距城十五里穆家营”。
迁往山东地区的移民主要分布于黄泛区的东昌、济南、兖州、青州等府,涉及今天山东的六十多个县市。
移民迁入后,多以姓氏为村庄、屯名,也有以故土的县名为名的,如丁官屯、随官屯、胡官屯、李营、屯留营、长子营等。
山东曹县刘庄的《魏刘氏合谱序》也记载:予族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士,大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迁民诏下,条款具备,律历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住一村。
始祖兄弟二人,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铜佛为记,传流至今五百余年依然存在。
据后人回忆,始祖兄弟二人,名为光祖、亮祖,铜佛则可能是一个模样的两尊佛像。
山东曹县的《王氏家谱序》中,还记载了“一枪王”的故事。
谈到王氏始祖王良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举家由洪洞迁居这里。
由于王良一路上总带着一支长矛,于是为庄子起名为“一枪王”。
这个庄子风水实在不错,“左山东右直隶,乃两省之边界;前雍水后沙山,为一方之胜地”。
于是王氏建阳宅(村庄)于河北,建阴宅(坟地)于河南,兄东弟西,六门同居。
“后繁衍到二十余世,仍然是衣冠峥嵘,宗族旺盛,由“一枪王”变成了“千家王”。
但是,门户虽别,乃是一家之人,后人虽多,“乃不忘一枪之王”。
古槐,伴随着人们的繁衍生息而渐渐长大,古槐也成为历史的见证。
古槐移民更是在家庙、祠堂的楹额上铭记了纪念的文字,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山东菏泽固堆袁家祠堂墙碑曾刻有洪武二年袁公正题望槐思乡诗:“昔日从戎驱鞑虏,今朝屯田太行东。
洪洞分支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风。
古岗植槐三五株,铭记晋中父老情。
卧雪传说流千古,后昆霞蔚赛劲松。”河南焦作市刘氏祠堂匾额书:“派衍洪洞。”河南偃师县牛氏家庙大厅的楹联写着:“十八祖平阳世泽,五百年亳西名门。”河南省濮阳县习城乡胡寨村胡氏祠堂内始祖像两旁的对联写道:上联是“永言孝思”,右联是“念先祖离洪洞单车匹马昔时苦”,左联是“怀世宗居曹州枝繁叶茂今日荣”。
河南省武陟县小东乡大淘村孙氏牌位对联:“祖洪洞支迁沁左,籍山西裔延河南。”河南偃师县寇店韩寨村《赵氏宗谱》说:始祖兄弟四人,起名“经、营、槐、显”,“显”意为“乡”,合起来就是“经营槐乡”。
陕西省蒲城县城东北约十公里的金栗山下,有一个保持着明清风貌的村庄——山西村。
这是一个保留着原始城墙的长方形村落,村庄坐东朝西,有东西城门两个,城墙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已有数十米坍塌,但仍有大部分保存了下来。
尤其是东面、北面的城墙保存基本完好。
其中西城门洞高约六米,门楣上方嵌有一青色碑石,上书“三槐并茂”四字,字呈红色,旁有“大清咸丰元年重修”字样。
据介绍,山西村是明初一王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至该村。
这一王姓家族共有弟兄三人,老大留在山西本地,老二迁至此地,老三迁至白水。
门楣上书“三槐并茂”即为弟兄三人家族兴旺,事业发达之意。
槐指山西大槐树。
因而,蒲城的山西村也是明代人口大迁徙的历史见证。
据村史记载说,该村迁址不久,经常有土匪、强盗来村庄骚扰,后在一王姓老者的倡议之下,全村村民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力,齐心协力花五年时间修筑城墙。
清咸丰九年,又置铁门一对,使西城门洞有两道城门,坚不可摧。
西城门洞上方有三间大房,解放前还有乡 在其上办公。
山西村的城门东西相对,门洞深约七米,门洞里原有两道门,由于时年已久,门已不存,然而安装门的青石门礅、门柱洞、门杠插孔依然保存完好。
穿过门洞走进村子,一条中心道路将村子分为南北两半,村不大,东西长约二百余米。
城堡内共有二十八户居民,其余人已搬至城外居住,以王姓为主。
这个村在当地俗称山西堡(bǔ)子。
村外人称进村为“进城”,村内人称出村为“出城”。
在山西村的城西门外五十米处,有一座陈旧的王氏祠堂,这里是村民一年一度举行聚会、搞年拜的场所。
在王氏祠堂内现存有碑石,上面清晰地记载着祠堂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
这一记载也说明了到清代康熙四十三年王氏家族已在该地成为一大户。
河南省南乐县福堪乡才丈村,杨氏的祖先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的。
当时杨氏兄弟二人,老大迁到今县城北坟上居住,老二便到今才丈。
老二到新居后,在住地周围栽了许多杨树,希望杨姓也和杨树一样,能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在老二的精心培育下,不久杨树长大成材。
老二以为这才仅仅是新生活的开始,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他盼望成材的杨树继续成长,就以此给自己的村子起名叫“材长”。
至清朝末年,演化为今名才丈。
才丈的杨姓至今已传二十四代,有二百多户人家。
当年山西移民东来时,大多异姓结伴而行,共同觅地建村聚居,因此新建之村多冠以姓氏。
当时山东省西部有几户杨姓人家在朝城北约三华里处定居,取村名杨庄,后又有史姓人在附近建村,因其地比较低洼,便取村名“史家洼”。
初建村落,难免缺这少那,遇上许多困难。
移民来时,一般只带些衣物锅碗,农具则一无所有。
后来慢慢置办一些,一时也很难齐备。
特别是大件农具,价格较高,购买不易,往往要节衣缩食三五年甚至七八年才能购进一件。
当时杨庄人经过几年努力,联户拴了一辆大车,一时买不起牛,外村人便把杨庄叫“杨没牛”。
史家洼则只买了一头牛,多年没能拴起车,外村人便戏称其“史没车”。
可喜的是,一个有车没牛,一个有牛没车,这种“瘸腿”现象却促成了两村自发的联合。
两村把车和牛配起套来,轮流拉土、送粪、运庄稼、串亲戚,协调得如同一个村,赶上大忙季节,两村相互推让,尽量让对方先用。
杨家用时,总是用好草好料喂史家的牛,连一下重鞭也舍不得打,生怕弄掉一根牛毛;史家用时,尽量少装载,走好路,遇上坎坷道,就牵牛慢行,惟恐弄坏了杨家的车。
这样合作了几年,牛养得膘肥体壮,车保养得完好如新。
史杨两村亲密无间的合作,在朝城一带传为佳话。
史家因地处低洼,每逢水患,就去杨家躲避。
后来,史家迁居到邻村,杨庄村址也有变更。
不论地理位置如何变化,史杨两家却始终保持着友好的睦邻关系,从古至今,相沿不衰。
卜商(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00年),姬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尊称卜子(夏),南阳温邑(今河南温县黄庄镇卜杨门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孔门十哲之一。
性格阴郁勇武,好与贤己者处。求学于孔子,以“文学”著称,名列孔门七十二贤人,曾为莒父宰。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主张“做官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民效劳”。孔子去世后,孔门丧乱,前往魏国西河郡教学育人,收李悝、吴起为弟子,魏文侯尊为师傅。子夏不像颜回、曾参一样严守孔子之道,而是一位具有独创颇有经世倾向的思想家。不再关注“克己复礼”,而是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提出一套延展儒家正统政治观点的政治及历史理论。
周安王二年(公元前400年),去世,葬于温县。名列“孔门十哲”之一,从祀于孔庙,追封为魏侯。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卜商 外文名 :Bu Shang 别名 :子夏、卜子、卜子夏 国籍 :中国-东周-晋国 民族 :华夏族 出生地 :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 出生日期 :公元前507年 逝世日期 :不详 职业 :莒父宰,教授 毕业院校 :孔门 信仰 :儒学 主要成就 :相传《诗》《春秋》等书,均由他传授下来 拼音 :bǔ shāng 个人简介,人物生平,贡献,家族世系,著作,史籍记载,后人评论,学术争议,记载地址, 个人简介 家贫,先刻苦求学,后被孔子保荐,当了小官,孔子死后拥护有子,离开孔门,另起炉灶,失败,丧子,失明,回归赤贫,曾子聘用,写了半部论语。 人物生平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今河南温县)(另有魏人、卫人二说,近人钱穆考定,温为魏所灭,卫为魏之误,故生二说),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 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如其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孔子答以“绘事后素”,他立即得出“礼后乎”(即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的结论,孔子赞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但孔子认为子夏在遵循仁和礼的方面有所“不及”,曾告诫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子夏才气过人,《论语》中保留了他的许多著名的格言,如: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学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等。 卜商立像 孔子去世后,子夏至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讲学,还做过崇尚儒学的魏文侯的老师。 “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 (《史记·儒林列传》)。 近人有以为子夏思想中具有“法家精神”,韩非子称“儒分为八”不及子夏之儒,是因为将之视为法家(见郭沫若《十批判书》子夏像)。 子夏晚年,因丧子而哭之失明,离群索居。 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魏侯”,宋代时又加封为“河东公”。 贡献 子夏易传 史载孔子弟子卜子夏传《易》,并有著作《子夏易传》传世。 对子夏易学的一些问题,学者存有争议。如:《子夏易传》作者是卜子夏还是汉人韩婴? 本文对古籍所记载初步考察《子夏易传》确有古《易》面貌,确为卜子夏,韩婴不是的; 另一方面,子夏既熟知《易》之中的“象数”、“卦气”等仲尼古义,又能秉承仲尼古义所创发的“观其德”,并以哲学“新义”深入的契会,显现的反映出子夏易学秉承“古义”,兼容“新义”的思想特色。子夏于诸经也皆有钻研,各有所侧重。 他尤善于《诗》《乐》,曾作《诗大序》;他也研习《尚书》,但不如他经;他擅长《易》理,今传孔子《易传》很可能出于子夏的传述;他于礼学则长于丧服研究,撰有《丧服传》;于《春秋》学,发挥《春秋》微言大义的《公》《谷》二传都出于子夏的传授。子夏修习儒经,擅长发掘经文的微言大义。孔子“述而不作”,他整理编订六经,寄寓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子夏所传经学,对弘扬孔子学说起了关键作用。 全面继承孔子 孔子的高徒子夏,在孔子去世后的六七十年间,办学成就与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子夏的教育思想在全面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基础上,又在教育目的论、教学过程论、学习和借鉴历史、慎交益友等方面有发展创新,是上承孔子、下启荀子和《大学》、《中庸》等光辉篇章的重要一环。 家族世系 长支 ( 一)卜子长支家谱 1 世 卜商 (字子夏,故又称卜子夏):长子卜芹、次子卜泮(巨野支祖 ) 2世 卜芹 3世 卜大本 4世 卜元吉 5世 卜号:长子卜日祥、次子 卜日祯 ( 卜式 的祖父 ) 6世 卜日祥 7世 卜君:长子卜赐福、次子卜赐祉、第三子卜赐禄、第四子卜赐瑞 8世 卜赐福:长子卜应、次子卜选、第三子卜茂 9世 卜应 10世 卜志:长子卜美、次子卜经、第三子卜懿 11世 卜美:长子卜潘、次子卜屏 12世 卜潘:长子卜孝思(无后)、次子 卜孝则 13世 卜孝则 14世 卜于远:长子卜继宗、次子卜继先 15世 卜继宗:长子卜璋、次子卜机、第三子卜璜 16世 卜璋 17世 卜东也 (一作“ 卜东 ”) 18世 卜钦:长子卜震、次子卜坎、第三子卜干 19世 卜震:长子卜顺、次子卜巽、第三子卜任 20世 卜顺 21世 卜思 22世 卜息习:长子卜贤、次子卜德 23世 卜贤 24世 卜斗成 25世 卜宿:长子卜思敬、次子卜思义 26世 卜思敬:长子卜洛汝(无后)、次子 卜泾渭 27世 卜泾渭 28世 卜回:长子卜国传、次子卜国祯 29世 卜国传:长子卜军、次子卜师 30世 卜军 31世 卜资 32世 卜尔允:长子卜占魁、次子卜应魁 33世 卜占魁 34世 卜游:长子卜朝柱、次子卜朝树 35世 卜朝柱:长子卜铨、次子卜监 36世 卜铨:长子卜边、次子卜迩 37世 卜边:长子卜五伦、次子卜建伦、第三子卜敦伦 38世 卜五伦 39世 卜浩然:长子卜屯、次子卜晋、第三子卜谦 40世 卜屯 41世 卜津 42世 卜易有 43世 卜现:长子卜登高、次子卜登魁 44世 卜登高 45世 卜两青 46世 卜述:长子卜三聘、次子卜三仕 47世 卜三聘 48世 卜季 49世 卜器 50世 卜长春 51世 卜照 52世 卜立邦:长子 卜坟 [由山东东昌府(今聊城市)迁至 丰县 ]、次子 卜典 [ 夏邑支祖 ]、第三子 卜谟 [ 夏邑支祖 ] 53世 卜坟 :长子卜彦才、次子卜彦忠 54世 卜彦才 :长子 卜吉 、次子 卜志 54世 卜彦忠 :长子卜云、次子 卜海 (无后) 55世 卜吉:长子 卜从礼 、次子 卜从义 、第三子 卜良友 55世卜志:长子 卜完 、次子 卜兰 (无后) 56世 卜从礼 :生一子 卜俊 55世 卜云:生一子 卜奉 56世 卜俊 : 卜从礼 之子,无后 56世 卜从义:长子 卜伦 (无后)、次子 卜聪 [迁居 沛邑卜家湾 (今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 )]、第三子卜臻(无后) 56世 卜良友:长子 卜仲 [ 承接大宗谱 ]、次子卜盘、第三子卜清 56世 卜完:长子 卜宣 [ 鱼台 支祖 ]、次子卜抡、第三子卜升 56世 卜奉: 卜云 之子 57世 卜恺: 卜奉 之子 57世 卜月: 卜宣 之子 58世 卜景占:卜月长子 58世 卜景治:卜月次子 58世 卜景节:卜月第三子 58世 卜景淮:卜月第四子 59世 卜希颜:卜景节长子 59世 卜希尧:卜景节次子 60世 卜念真:卜希尧长子 60世 卜从真:卜希尧次子 61世 卜文桂:卜念真长子,迁居鱼台 61世 卜折桂:卜念真次子,迁居鱼台 61世 卜攀桂:卜念真第三子,迁居鱼台 61世 卜良桂:卜念真第四子,迁居鱼台 61世 卜秋桂:卜念真第五子,迁居鱼台 注释 或因战乱,或因家族衰微, 卜子长支世系 至此失载 次支 ( 二)卜子次支家谱(巨野支谱 ) 1世 卜商 (字子夏,故又称卜子夏):长子卜芹、次子卜判(一作卜泮, 巨野县卜氏始祖 ) 2世卜判(字子决) 3世 卜哲:长子卜能智、次子卜能明 4世 卜能智 5世 卜丕 6世 卜晃:长子卜式、次子卜法 7世 卜式 (字 子怜 注释1 ):长子卜彪、次子卜䖑 8世 卜彪 (字伯云):长子卜可久、次子卜可大、第三子卜可立 9世 卜可久:长子卜思孝、次子卜思忠 10世 卜思孝:长子卜安维、次子卜国忠 11世 卜安维(字匡公):长子卜世隆、次子卜世禄 12世 卜世隆(字子盛):长子卜忠、次子卜刚 13世 卜忠 14世 卜阶(字象升):长子卜守约、次子卜守正 15世 卜守约(字学曾):长子卜契、次子卜锡 16世 卜契:长子卜咸、次子卜良、第三子卜康 17世 卜咸(字先恒):长子卜兴邦、次子卜安邦 18世 卜兴邦(字大业):长子卜仁、次子卜旃、第三子卜施 19世 卜仁(字善长):长子卜良弼、次子卜良玉 20世 卜良弼 (一作 卜弼 注释2 ):宋代卜姓入杭始祖,世居山东省巨野县,于宋嘉定七年(1214年)授任上杭县知县,创基于上杭胜运里太古村:长子卜修己、次子卜修德 21世 卜修己(字敬直) 22世 卜绍(字述之):长子卜殷、次子卜贵 23世 卜殷 24世 卜暨 25世 卜文蔚:长子卜叔卿、次子卜叔封 26世 卜叔卿:长子卜世祚、次子卜世立 27世 卜世祚:长子卜玘、次子卜玖 28世 卜玘 29世 卜之才(字荩臣) 30世 卜大中:长子卜秉义、次子卜秉彝 31世 卜秉义(字崇正):长子卜长言、次子卜善言 32世 卜长言 33世 卜继(字承先):长子卜光廷、次子卜光赞 34世 卜光廷 35世 卜鲸(字潜斋) 36世 卜记 37世 卜章 38世 卜洪谏:长子卜令演、次子 卜令严 [ 宗子 ]、第三子卜令威 39世 卜令严(字子肃) 40世 卜绍文 41世 卜友 42世 卜师孔 43世 卜中正 44世 卜大逵 45世 卜庸 46世 卜得善 47世 卜克宽 48世 卜硕 49世 卜旭升 50世 卜新志:长子卜运、次子卜连 51世 卜运 (一作“ 卜连 ”) 52世 卜初卫 53世 卜从吉:长子卜居广、次子 卜居敬 [ 宗子 ] 54世 卜居敬(字者昌),其子 卜文可 [ 日照 支祖 ] 55世 卜文可:长子卜有为、次子卜克为 56世 卜有为 57世 卜用 58世 卜心以 59世 卜日本 ( 日 + 本 , 此字打不出来 ) 60世 卜品金 61世 卜加民 :明朝崇祯八年,山东提学准给衣顶主奉祀事 62世 卜景星 :清朝康熙三年,入巨野县庠生 63世 卜年昌 :康熙七年,山东提学准给衣顶主奉祀事;至康熙十八年,入巨野县庠生,后为翰林院五经博士 64世 卜尊贤 :字衍德,康熙五十一年,衍圣公准给衣顶主奉祀事;至康熙五十九年,巡抚部院李援例具题,嗣准礼部咨开奉旨,授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生二子:卜科、卜美 65世 卜科 :乾隆八年,衍圣公咨准礼部考授世职,无嗣,以胞弟 卜美 长子 卜玉柱 为宗子 66世 卜玉柱 :乾隆十七年,衍圣公咨准礼部考授世职 67世 卜国华 :乾隆五十三年,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68世 卜心端 :自幼失音,未袭 69世 卜先立 :字广运,号德谱,嘉庆十七年,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70世 卜昭灼 :咸丰年间,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卜子奉祀官 71世 卜宪章 :光绪年间,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民国三年改为奉祀官 72世 卜庆德 73世 卜繁林 :1958年,举家迁东北 注释1: 关于“ 卜式 ”这个人物,《 丰县卜氏族谱 》与《 巨野卜氏族谱 》的记载有异:前者记载为“卜日祯之孙”,后者记载为“卜晃之子,卜丕之孙”,孰是孰非,尚待考证。 注释2: 据《 大浦卜氏族谱 》记载, 卜弼 创基于上杭胜运里,传六世至卜宁茂,卜宁茂又迁居今梅州市梅县区松源镇旗坑;卜宁茂之孙卜德清又迁至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官坪,洪武年间,卜德清支派又迁至溪南(今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松南),其后,该支后人卜仕雄又迁居梅州大浦。因此支派世系缺失,所记载的内容是否真实,还需进一步考证。 翰林院五经博士 64代 卜尊贤:字衍德,康熙51年衍圣公准给衣顶主奉祀事。至康熙59年巡抚部院李援例具题,嗣准礼部咨开奉旨,授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生二子:卜科、卜美 65代 卜科:乾隆8年衍圣公咨准礼部考授世职,无嗣,以胞弟卜美长子卜玉柱为宗子 66代 卜玉柱:乾隆17年衍圣公咨准礼部考授世职 67代 卜国华:乾隆53年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68代 卜心端:自幼失音,未袭 69代 卜先立:字广运,号德谱,嘉庆17年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70代 卜昭灼:咸丰年间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卜子奉祀官 71代 卜宪章:光绪年间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民国3年改为奉祀官 72代 卜庆功: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 73代 卜繁林:1958年举家迁东北,后嗣下落未明。 著作 魏王冢中的《归藏》应来自于子夏之徒所传习者。 史籍记载 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 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孔子曰:“商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贡问:“师与商孰贤?”子曰:“师也过,商(卜商)也不及。”“然则师愈与?”曰:“过犹不及。” 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后人评论 活了一百多岁的卜商先哲,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在传播儒家学说上,独立形成子夏氏一派,成为孔门弟子中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他一生中博学笃志,传授五经,后世治五经的学者,大都认为他们的学说托之于卜商的传授;他不但学识渊博,整理和传播古代文献有着杰出的贡献,他更重视躬行实践,讲究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后人留下良好的形象;他晚年西河讲学,离群索居,继承孔子的未竟事业,活到老,学到老。 卜商塑像 《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肯定其文学能力。 子夏的生活较为清寒。《说苑·杂言》称他为人“甚短于财”;《荀子·大略》则说“子夏家贫,衣若悬鹑”。但这也造就了他的孤独傲慢和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他说:“君子渐于饥寒,而志不僻;銙于五兵,而辞不慑;临大事,不忘昔席之言。” 别人劝他出仕以改变处境,他表示不愿去争蝇头小利,以免“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子夏表示:“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 孔门弟子的不同特征,连齐国的晏婴都有耳闻,《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记晏婴曰:“臣闻仲尼居处情倦,廉隅不正,则季次、原宪侍;气郁而疾,意志不通,则仲由、卜商侍;德不盛,行不厚,则颜回、骞、雍侍。”与颜回等人在一起可以积德行善,而与子路、子夏在一起,则可以免于“气郁而疾,意志不通”。在这里子夏为人爽直,无所畏惧的特征被突出地体现出来。 子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交友时有一定的选择,所以孔子预言自己去世后子夏会更进步。《说苑·杂言》记孔子曰:“丘死之后,商也日益,赐也日损。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还说(悦)不如己者。”子夏与子贡(端木赐)不同,子夏与比自己强的人交往,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正是自己不断进步的前提。《说苑》这里的说法应当是可信的,《论语》中的一段记载正可以作为佐证。 《子张》记曰: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拒人也?” 《论衡·知实》引《孟子》曰:“子夏、子游、子张,得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骞、颜渊,具体而微。”然后评论说:“六子在其世,皆有圣人之才,或颇有而不具,或备有而不明,然皆称圣人,圣人可勉成也。”子夏有圣人一体而不具,与颜渊等人还有一些区别。《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记有子贡对子夏的评论:“学以深,厉以断,送迎必敬,上友下交,银手如断,是卜商之行也。”这基本概括了子夏的为人性格特征。 子夏曾经收徒授学,所收门徒可能为数不少。《后汉书》卷四十四《徐防传》注引《史记》曰:“孔子没,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为魏文侯师。”《论语·子张》中记有“子夏之门人”与子张的对话,《墨子·耕柱》也有关于“子夏之徒”的记载。子夏在魏时所收弟子可能为数不少,《世本》之《秦本·姓氏篇》称“魏有子伯先,子夏门人,居西河”;《史记·儒林列传》则记曰:“自孔子卒后……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这里是说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都跟从子夏等人学习。《吕氏春秋·尊师》则具体指出了“段干木学于子夏”。有学者误解《史记·儒林列传》的记载,称田子方、吴起、禽猾厘皆为子夏弟子,不妥。 子夏的晚年是孤独的,他因丧子而双目失明,《礼记·檀弓上》等说他过著“离群而索居”的生活。 汉代以来,学者大多认为,儒家的经学最初主要是从子夏一系传授下来的,如东汉徐防说过:“《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自子夏。” (《后汉书·徐防传》)这里就认为,“六经”中的大部分是来自子夏的传授。南宋的洪迈,在其《容斋随笔》中叙述得更为具体,其云:“孔子弟子,惟子夏于诸经独有书。虽传记杂言未可尽信,然要为与他人不同矣。于《易》则有《传》。于《诗》则有《序》。而《毛诗》之学,一云:子夏授高行子,四传而至小毛公,一云:子夏传曾申,五传而至大毛公。于《礼》则有《仪礼·丧服》一篇,马融、王肃诸儒多为之训说。于《春秋》所云‘不能赞一辞’,盖亦尝从事于斯矣。公羊高实受之于子夏。毂梁赤者,《风俗通》亦云子夏门人。于《论语》,则郑康成以为仲弓。子夏所撰定也。”洪迈之说虽未必每事皆实,但学者一般以为亦非无稽之谈。 学术争议 《墨子 耕柱》子夏之徒问于子墨子曰:“君子有斗乎?”子墨子曰:“君子无斗。”子夏之徒曰:“狗豨犹有斗,恶有士而无斗矣?”子墨子曰:“伤矣哉!言则称于汤文,行则譬于狗豨,伤矣哉!” 记载地址 子夏墓根据各地记载有:山东省菏泽市卜堌都(现菏泽市牡丹区万福办事处丁庄附近卜固里)、河南温县林召乡卜杨门村、河南省获嘉县西关村、山西省河津市辛封村等四处。
常氏家谱32个字辈
常氏家谱32个字辈,名字是便于别人认识和辨认自己的一个方式,所以很多的人会尽量做到不重名,在取名时都会挑选寓意深刻或者是比较不一样的字或者词。以下分享常氏家谱32个字辈。
常氏家谱32个字辈11、常氏家族的辈分怎么排的?
现居常氏家族辈分,其顺序是:
安、大、体、尚、正,福、星、照、天、宏;广、宗、克、开、有,起、居、首、先、登;明、茂、庆、德、贤,继、后、振、发、成。
2、安徽省砀山县常氏家谱辈分
陈氏家族8修家谱, 我是陈氏一员 21世 排辈 “承” 现在在世的最高辈分应该是“其” 现在的排行:纪、念、其、宗、德、培、承、乃、圣、心。陈氏一族欢迎各位回家!
若是东海世家 第十八世是福 字 往下 德 继 善 砀山 徐家花园 (砀城南)是 砀山徐氏 由徽州 传入砀山 的第一站 本 氏 砀城 徐井 村 权集 北坝上都是有 家谱的
3、常氏辈分(江苏丰县)
志士学方丕振 若怀仁敬传家 以绍先祖明训打开万世英华慎修宗哲洪德克承卫晋昭化俊才远缵隆绪文采永经邦夏
4、有知道常姓家谱的吗?
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似乎相当不少,有一位占月的常仪,还有一位曾经被任命为大司空的常先。因此,后世许多学者都认为,我国的常姓应该是在5000年以前就有了的,历史悠久异常。
《姓氏考略》上就是这样说的:“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当出此”。此外,唐代《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和《通志氏族略》也指出:“黄帝臣常先之后。”可见得常姓的出现于古远黄帝时代是被许多学者所普遍承认的。
被后世认为最正确的常氏出处,是《姓纂》和《通志氏族略》二书所同时记载的:“卫康叔支孙封常邑,因氏焉。”卫是春秋时代的一个诸侯,由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当时卫国所拥有的土地,是现在沿着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带。
跟周室的其他诸侯比较起来,卫国的寿祚还特别的长,历经周朝春秋,战国的漫长八、九百年,眼看许多曾经赫赫不可一世的诸侯纷纷被灭,而卫国仍然屹立不移,连那位号称统一天下的秦始皇都没有能够动摇他们,一直到秦二世时,才被灭国亡。
在周代的封建制度之下,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而我国的常姓,正是当时卫国所封出去的一个采邑,其始祖则为卫康叔的孙子。因此,推算起来,卫康叔既然是周武王的兄弟,则常姓自然也是源自最为神气的周文王姬姓了。他们跟后世姓卫的人士,同时还应该是同一血脉的人,因为卫康叔的后裔,后来在国亡之后也曾以国为氏而姓卫。
卫国被秦二世所灭,是在大约2200年以前的事,则我国常姓的出现,自也在这个时候。这个姓氏出现之后,很快地出人头地,在稍后的汉朝初年,便已由一位叫做常惠的太原人士,光耀门庭。
常惠的成名,跟著名的持节牧羊的苏武一样是由于追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10余年而始终持节不屈。他是在汉武帝时走的,获释返国已经到了汉昭帝的朝代,就被拜为光禄大夫,荣耀异常。后来班固作《汉书》,并且特别为他列传,指出:“惠,太原人,甘露中为右将军”,名垂史册。
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我国常姓主要有太原、平原两望族,太原即今山西太原,平原为今山东一带,并且繁衍滋长为当地的望族。这种情形,只要看历代常姓名人的出身地方,就不难了解了。
我国南方的闽、粤一带,在唐朝以前还算是一处荆蛮之地,人烟不多,教化亦未行。到了大约1200年以前唐德宗建中年间,由于出了一位叫做常衮的贤士,才把这种情况逐渐地改变了。在他的苦心教化之下,“荆蛮”之人也慢慢地知书懂礼,全盘接受了中原的文化,闽、粤之地,自此不再被人视为未开化的落后地区,而逐渐地有人愿意向南播迁,造成了中华民族在南方的繁荣滋长。
另外,在宋代之时,还出现过一支新加入的常氏,那就是《通志氏族略》所指的:“恒氏,避宋讳改为常。”恒氏,根据《世本》的记载,是楚大夫恒惠公之后,这位恒惠公的后裔,不是姓恒,就是姓常,而且主要繁衍于江苏的东海一带,所以有一部分常氏,跟恒氏实际上是一家人,不宜联姻。
明代是常氏大露锋芒的时期,论起当代的常氏名人,仅仅一位垂名千古的大将常遇春,便足以叫后世的子孙傲视人前了。
常遇春是安徽怀远人,是明太祖朱元璋麾下的大将,曾经从安徽一路打到顺天,凭着这份彪炳的汗马功劳,后来常遇春在朝廷的显赫,是不难想象的,他累任中书、右丞相,并被封为鄂国公,开平王,可谓实至名归。
这位赶走蒙古人,为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历史名将,据传生平沉毅果敢,善抚士卒,不书史,而用兵往往与古代的兵法相合。他并自言能将10万众,横行天下,所以在军中又有“常十万”的尊号。
常氏家谱32个字辈2山东梁山常姓字辈:孟冠明培振家生
山东临淄常姓字辈:“衍绪兆承祖方训书传家”
山东枣庄常氏字辈:“安大体尚正福星照天宏广宗克开有起居首先登明茂庆德贤继后振发成”
山东泰安常氏字辈:“秀乃恒西佩”
山东滨州常氏字辈:“自修旺海常仁克德庆恭岭守”
山东苍山常氏字辈:“文友良敬升元学永士德安邦忠厚传家胜远智宝全金建国荣光爱山富茂延年”
山东东营常氏字辈:“思(来)立芳(叙)曰西田”
山东泗水常氏字辈:“守在庆振广衍(业)晓(志)”
山东冠县常氏字辈:“孟安延万保玉志”
山东临沂常氏字辈:“贯守兴俊秀”
山东新泰常氏字辈:“乃恒希培炳”
山东平阴常氏字辈:“孟春吉来玉正本庆元志”
山东乳山常氏字辈:“永德乃大建”
江苏连云港常氏字辈:“玉冬继果安邦富”
江苏涟水常氏字辈:“开金立万学”
江苏兴化、大丰、无锡常氏字辈:“德山宝(保)桂春”
江苏南通常氏字辈:“玉延海广”
江苏常氏一支字辈:“元光在尚兆”
湖南长沙常家冲常氏字辈、湖南长沙欧塘常氏字辈:“钧淑行师彦洪守希有允山式重大汝梦原惟通锜尹世文仲仁德仕开朝廷庆显孝友承光本建传宏敦培锡厚先声克绍正学景崇”
湖南长沙缪家塅常氏字辈:“钧淑行师彦洪守希有允山式重大汝梦原惟通锜尹世文仲仁德仕开朝尊道立家振业修本建传宏敦培锡厚先声克绍正学景崇”
湖南衡阳常氏字辈:“国泰启家运,传绪宏业新。”
湖南汨罗常氏字辈:“英华应运新”
湖北监利常氏字辈:“德后超修伦纪启轴”
湖北荆门常氏字辈:“纪士克昌永成”
湖北谷城常氏字辈:“宏意邦修基,宗发恒守以忠正…”
河南郑州常氏字辈:“(原定)尚思九三怀国嘉梦中清继光传世守好学攀天成大化崇鸿建明廷庆治平(新续)椿元景瑞兆振安荣福慷栋滨延桢惠文博靖新棠”
河南修武常氏字辈:“鸣士树文隆广”
河南商丘常氏字辈:“子贯福明文”
河南永城常氏辈份:“万化德兴智勇平等”
河南开封常氏字辈:“如同照焕”
安徽寿县常氏字辈:“芳勋(志)传永远,宗(忠)支益盛昌;修齐本诚正,多庆欲家祥”
安徽凤台常氏字辈:“大明金希开国”
河北秦皇岛常氏字辈:“兆继开玉佩吉可星”
常氏一支字辈:“宏开世序广衍先传希光令德思继后贤忠美玉秀善积庆延敬修庭献孝友由全”
山东烟台牟平常氏一支字辈:“文运建基,永传宗德,贻谋克修,庆笃上国”
四川南部常氏字辈:“永有万国文明大邦,吉祥千秋贤旅思章”
四川阆中天宫院常氏字辈:‘云万国玉天廷,安治大兴永学
山东滕州常氏一支字辈:家玉景永文开显耀
山西:常氏宗谱一百五十卷、太谷常氏家乘不分卷、夏县常氏五房谱不分卷
江苏:丰县常氏家谱六卷
江西:万载大北门常氏族谱(卷数不清)
山东:泰安常氏族谱十一篇
湖南:长沙欧塘常氏六修家谱首一卷(卷数不清)
甘肃:明学德生国志山
常氏家谱32个字辈3常子怡常露婉常佳蓉
常倩瑜常鑫蕊常馨允
常馨予常君怡常琳翊
常子妤常悠阳常芸萱
常婧华常瑾妤常依诺
常婉叶常薇语常佳莉
常可珊常妮可常宛灵
常惠煊常果琳常梓瑶
常汐悦常玥汐常芷沫
常茹一常蕊华常蕊鸣
常雅婧常雅雯常露瑶
常静祎常诗悦常梦鑫
常贺萱常茹晨常梦瑶
常兮桐常冰雅常婉婷
常宸莹常小娜常晓曼
常欣悦常沁梦常熙颖
常玥正常琳鑫常芷嫣
常茹曦常雅楠常馨莹
常若茜常钰瑶常丽曼
常佳玲常婉琪常梓璇
常淑君常滢旭常瑞琳
常芳冰常茜予常芳馨
常思怡常珂莹常芷涵
常芸莹常语嫣常一姝
常佩妤常佩婷常佳瑶
常妍洁常妤蕾常娅维
常心倩常怡晨常曼清
常柯萱常梦婉常梦欣
常歆怡常毅馨常汐然
常江妮常珈妤常盈滢
常笑妍常美洛常美熙
常羽馨常舒妤常舒涵
常艺媛常芷莹常芷霖
笔者从相关渠道收罗了全国各地《刘氏家谱》的字派排行,展示如下,看看你属于哪一支?辈分有多高?
刘氏族谱
1、辽宁北镇满族一支
……汝、应、学、养,名、显、文、登,清、时、懋、树,维、国、兴、宗……
注:辽宁北镇满族刘氏:1941年刘恩铨、刘名仁等重修北镇《刘氏宗谱》记载,这支刘氏宗族本是汉族,原籍山东登州府栖霞县俗名山后大户刘家。据先人传述,与汉高祖刘邦、东汉光武帝刘秀均系同族,与宰相山东诸城刘墉更属一派。明朝隆庆五年,又迁居海城县前三台子、新河屯两处居住,直至今天,仍世代居此。到20世纪中叶,这支满族刘氏已传到第二十代,发展350户2500多人,分布在前三台子屯、新河屯、大二台子屯一带,为当地望族。族谱还记载,该族“移居盛京、安东、吉林、龙江、锦州、盖县、盘山县等处之户人口非常稠密,可以称为兴旺族耳”。这支刘氏宗族的一世祖刘忠死后葬在海山寨东北山,传到六世祖刘德进,生子4人,后裔因此分为4大房。从一世到十五世“多以耕讲工商为业,忠厚传家。入军政两界充差者,率皆显耀门第,颇极一时之盛”这个宗族在清嘉庆八年、咸丰七年、民国三十九年先后编修了宗谱。
2、福建南平一支
……国、泰、玉、明,初、孔、白、梦,正、宗、德、仪,永、春,启、元,士、英、子、宁,林、考、岳、恩,生、秉、礼、义,仕、名、朝、庭,克、米、尔、祖,万、世、永、盛……
3、江苏刘楼一支
……敦、本、思、敬,绍、廷、克、光。荣、培、希、守,世、泽、延、长……
4、吉安县富田一支
……儒、德、君、明、世、家、道、永、昌……
5、吉安文陂竹山一支
……佑、重、叔、贤、甫、师、元、承、子、嘉、迪、曰、春、龙、尧、克……
6、吉安文陂镜湖一支
……佑、重、叔、贤、甫、师、元、承、子、嘉、承、志、汝、愈、光……
7、泰和高垅一支
……永、宗、用、促、彦、希、宽、奇、见、先、诚、有、望、积、德、在、宗、贤、训、迪、惟、崇……
8、赣州章水水西一支
……武、昌、翊、朝、积、兴、应、广、天、开、大、运、启、定、吉、祥、孚、嘉、允……
9、江西永丰沙溪一支
……厚、松、柏、樟、竹、弥、致、高、难、度、僶、巨、景、文、庭、仕、冠、圣、得、人、德、各、庆、好、施、感、受、发、添、兴……
10、广东紫金一支
……乌、郎、法、琏、应、开、纪、象、崇、永、朝、开、纪、昌、文、字、子、传、兆、志……
刘氏始祖
11、山东滕州古滕一支
……守、真、希、书,近、儒、临、端,崇、正、显、微,世、毓、庆、观……
12、山东单县迁曹县刘寨一支
……闻、汉、良、彦、静,源、兆、本、玉、泥;荣、升、俊、道、崇,世、传、宪、效、锡;建、守、克、永、志,作、君、广、宗、起;同、贵、相、进、敏,培、恭、信、俭、义……
13、沛县朱王庄藜照堂一支
……昭、鸿、运,庆、履、祥。遵、祖、训,延、绪、长,建、家、政,诗、书、良。为、忠、厚,冠、汉、乡……
14、江苏睢宁永思堂一支
……良、延、荣、保,益、滋、廉、方,笃、厚、肇、隆,英、才、崇、尚,礼、贤、为、本,泽、惠、恒、长……
15、睢宁城东汤一支
……允、守、振、清,恩、庆、光、荣。邦、靖、德、正,朝、永、昌、明。树、义、延、培,庭、良、绍、兴。志、远、宏、伟,继、贤、盛、隆……
16、睢宁凌城一支
……其、业、宜、广,维、士、则、良。本、仁、祖、义,喜、尔、寿、县……
17、睢宁王集林庙一支
……金、华、开、启,福、庆、勋、宣,忠、桢、崇、祥,百、世、其、昌,贵、坤、献、锦,新、建、久、远,学、奎、武、扬,宇、元、安、长……
18、江苏徐州铜山一支
……永、保、宗、祖、训,勤、忍、刚、正、宏,传、家、维、孝、友,为、善、本、忠、行……
19、江苏盐城新兴一支
……世、守、其、德,义、孝、承、先;人、如、达、立,家、必、兴、贤;弘、扬、廉、洁,荣、耀、超、前;书、海、恒、慧,昌、盛、万、年……
20、吉安樟汲一支
……廷、茂、以、文、彦、永、迪、梅、理、日、佐、乾、子、学、祥、瑞、愈、昌、德、配、孔、孟、建、贤、良、允……
21、吉安值夏一支
……子、伯、汭、万、文、武、成、周、绍、继、祖、谋、猷、明、理、心、常、泰、存、仁、福、厥……
22、吉安新圩黄塘一支
……仲、鞠、午、参、十、甲、宏、如、文、孟、孔、乔、存、荣、念、齐、尧、方……
23、吉安新圩乡城山一支
……仲、珪、亨、伯、春、仁、德、用、文、高、显、于、渊、邦、从、逊、绍、可……
24、吉安大陂一支
……武、昌、翊、朝、刘、明、光、元、亨、利、贞、大、昌、永、隆、吉、祥、孚、嘉、允……
25、吉水绕源远庆堂一支
……先、绍、光、璠、元、亨、廷、清、永、盛、仁、义……
26、吉水五坊一支
……彦、大、浚、应、容、允、元、已、祐、臧、缉、福、扁、棒、朴、宗、日、云、槐……
27、泰和江夹洲一支
……曰、明、和、震、可、淑、济、均、友、存、永、福、叔、广、崇、京、瑞、应、祯、祥、德、愈、昌、修、齐、道、貌、岸、然、学、建、明、良、安、仁……
28、泰和樟塘龙陂一支
……子、叔、资、朴、荣、常、举、一、士、慰、甲、显、承、光、荣、德……
29、泰和下坊一支
……元、宗、德、光、明、允、有、年、钦、崇、昌……
30、泰和苑前东皋一支
……惠、子、两、鲁、宗、文、以、子、珍、彦、琠、孟、敏、元、春、怀、天、大、承……
刘姓分布图
31、泰和苑前洲刘村一支
……承、子、均、以、克、仲、叔、广、志、卿、尧、梦、维、同、达……
32、泰和钱塘一支
……存、文、礼、仲、惟、元、希、宽、奇、见、国、振、光、望、积、德、在、宗、贤、训、育、须、从、典……
33、泰和文塘一支
……嘉、如、鸿、文、隆、宰、卿、相、廷、翰、朝、国、恩、荣、钦、诏、授、爵、禄……
34、江西白石一支
……宾、贯、麾、壁、洞、甫、治、表、焕、坪、钦、源、梁、长、仲、元、效、树、福、惠、瑞、菊、育、君、峰……
35、赣州章水水西一支
……武、昌、翊、朝、积、兴、应、广、天、大、运、启、定、吉、祥、孚、嘉、允……
36、湖南宁乡古塘基一支
……基、钜、润、兰、煐,垂、铭、永、树、熏。培、钟、源、本、烈,增、锡、汝、模、烝。均、鉴、泽、荣、耀……
37、湖北监利古柏堂一支
……开、振、宏、绪、茂、义、耀、儒、传。清、源、启、先、德,甲、第、永、联、芳。孝、友、传、家、远,诗、书、启、善、良。安、邦、承、大、道,治、国、焕、文、章。英、贤、定、新、体,齐、国、图、富、强。政、宪、扬、廉、洁,华、宁、乐、同、康……
38、湖北咸丰一支
……元、富、贵、崇、子、思、受、永、应、仕、文。先、祖、源、陶、唐,汉、代、辉、宇、光。宗、功、启、后、继,大、业、期、尔、扬。乐、维、真、善、美,德、尚、廉、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世、泽、长。修、齐、治、平、本,昌、明、福、寿、康……
39、湖北利川毛坝一支
……允、光、于、文、德,期、尔、长、世、泽。良、能、方、可、贵,用、贤、以、为、则。先、祖、源、陶、唐,汉、代、辉、宇、光。宗、功、启、后、继,大、业、期、尔、扬。乐、维、真、善、美,德、尚、廉、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世、泽、长。修、齐、治、平、本,昌、明、福、寿、康……
40、湖北利川毛坝一支
……宗、志、洪、思、楚,大、显、文、养、承。士、伯、庠、开、远,永、世、万、代、兴。庆、衍、华、簪、遗、泽、长,弘、蒸、燕、翼、仰、名、扬。箕、裘、丕、振、家、声、盛,奕、禩、云、礽、姓、字、香……
41、江西省全南县一支
……均、景、叟、可、尚,允、绍、庭、刘、大。刘、天、思、嘉、世,永、定、期、昌、隆;盛、国、为、梁、栋,圣、朝、泽、恩、崇。诗、书、传、奕、冀,恒、泰、庆、奇、逢;志、高、鸿、发、达,才、洪、涵、祚、昶。德、声、荣、裕、远,怡、方、添、正、刚;君、子、常、守、礼,儒、士、惟、文、章。哲、克、群、伦、霖,甘、润、万、方……
42、重庆万县董家猪羊坝一支
……君、子、泽、长,善、人、祚、永,观、国、之、光,承、家、有、庆……
43、万州董家岩大地坪卫生寨一支
……贞、元、启、泰,肇、衍、隆、兴,绳、其、祖、武,克、光、德、心,存、仁、履、义,永、恭、康、宁,敦、汝、有、于,世、守、一、经……
44、河南省濮阳华龙区南里商一支
原派:……树、人、宗、光、显,培、善、传、世、长,格、先、子、孝、顺,继、志、自、荣、昌……
现派:……树、人、宗、世、泽,格、先、子、孝、顺,继、志、自、荣、昌……
45、河南信光山县十里店一支
……立、世、秉、直、诚,懋、义、敦、仁、斯,为、德、本、传、家,崇、诗、礼、安、常,守、正、 广、福……
46、河南信阳一支
……凤、文、显、树、玉……
47、北京一支
……志、国、兴、成、业,安、邦、永、贤、明……
48、河北一支
……泰、道、沛、崇……
49、江苏一支
……堂、诗、礼、遵、亭……
50、广西一支
……京、太、文、庆、合……
51、湖南郴州一支
……朝、臣、元、尚、良,尊、先、贤、肇、运,继、启、发、昌、明,敦、本、传、家、顺,诚、心……
52、湖南华容一支
……天、国、祖、邦、钦、鸿、廷、永、文、昌、德、世、忠、贞,有、时、显、著、云、龙、际、扶、保、王、朝、寿、宇、清……
53、河北省故城县小庙乡刘洼一支
……孟、瑞、世、凤、文、华、通、顺……
54、山东一支
……佩、振、嘉、生,继、业、长、洪,士、同……
55、山东省夏津县新圣店镇徐庄村一支
……义、承、先、泽,自、今、维、新,书、庭、有、训,家、世、长、春……
56、河北威县一支
……广、华、万、世、昌,安、邦、庆、永、祥,民、心、从、大、道,勤、学、自、成、章……
57、重庆市璧山县三合镇刘家沟一支
……盈、月、朝、天、子,宏、仁、万、世、芳,光、宗、荣、显、耀,永、远、震、乾、坤……
58、广传公第八子巨涟公后裔……禹、万、清、国,元、亨、利、贞,祥、延、奕、世,文、章、道、德,光、耀、祖、宗……
59、广西贺州一支
……家、学、代、昌,守、道、成、仙……
60、安徽肖县一支
……夕、光、世、纪……
百家姓——刘
61、山东泰州一支
……严、新、寿、百、庆……
62、山东一支
……世、宗、要、士、梁……
63、江西吉安县一支
……先、德、诗、书、启、文、章……
64、山西祁县来远乡张登村一支
……形、太、玉、荣,世、学、登、廷,克、广、德、新,永、照、大、统……
65、辽宁凤城一支
……尚、登、文、起、应,国、美、天、志、庆,玉、凤、贵、法、德,永、远、聚、宝、峰……
66、四川渠县一支
……正、大、光、明、中、庸、尚、德……
67、河北黄滕庄一支
……世、守、中、合,习、北、元、吉、文、明、延、祚,永、存、成、式……
68、天津大港一支
……天津建市前属于河北省,因而天津刘氏大多自认为河北刘氏。如天津市大港区刘岗庄刘氏,就是属于河北沧州聚馆刘氏一派。据道光二十三年奉旨率领4个儿子和2个侄儿随驾北迁,落籍于直隶沧州东北乡聚馆,成为聚馆刘氏的开基始祖。到今天,聚馆刘氏后裔人丁兴旺,广泛分布于河北、天津、北京等地……
69、山西太原一支
……据《太原文存》卷8《刘氏族谱序》记载,太原刘氏形成于明朝,以刘信为开基始祖。刘信,明成化
有没有历史文献记载了洪洞大迁徙是各家族的去向?
本文2023-10-04 05:03:2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70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