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斯姓族谱和斯姓历史名人,谢了,答对给分,急急急!!!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5收藏

谁知道斯姓族谱和斯姓历史名人,谢了,答对给分,急急急!!!,第1张

并不是很清楚 只知道斯伟 我姓斯 但是因为可能是以前斯姓的儿女也各奔东西了吧 所以我从小生在上海 不住在斯宅 关於历史自然也是没有老人告诉我这些

啊对啦对啦 前段时间我爸妈出去玩 然后正好找到了斯家宅 是这么一回事 我现在是初一 然后我爸那一辈是华字辈 我这一辈应该是ting字辈 但是是哪个ting我不知道 然后斯家宅那里迁移过了 我爸妈找到的是迁移后的 那里有祖坟还有祠堂 很大 然后在浙江(我记得貌似是的)也有斯姓的 那里是千柱屋 据斯家宅的人说 千柱屋那里是祖上某一代有几个儿子 其中有一个去了千柱屋那里 然后做了大生意 于是千柱屋那里就很大

谁知道斯姓族谱和斯姓历史名人,谢了,答对给分,急

并不是很清楚 只知道斯伟 我姓斯 但是因为可能是以前斯姓的儿女也各奔东西了吧 所以我从小生在上海 不住在斯宅 关於历史自然也是没有老人告诉我这些

啊对啦对啦 前段时间我爸妈出去玩 然后正好找到了斯家宅 是这么一回事 我现在是初一 然后我爸那一辈是华字辈 我这一辈应该是ting字辈 但是是哪个ting我不知道 然后斯家宅那里迁移过了 我爸妈找到的是迁移后的 那里有祖坟还有祠堂 很大 然后在浙江(我记得貌似是的)也有斯姓的 那里是千柱屋 据斯家宅的人说 千柱屋那里是祖上某一代有几个儿子 其中有一个去了千柱屋那里 然后做了大生意 于是千柱屋那里就很大

谁知道斯姓族谱和斯姓历史名人,谢了,答对给分,急!!!-百

并不是很清楚 只知道斯伟 我姓斯 但是因为可能是以前斯姓的儿女也各奔东西了吧 所以我从小生在上海 不住在斯宅 关於历史自然也是没有老人告诉我这些啊对啦对啦 前段时间我爸妈出去玩 然后正好找到了斯家宅 是这么一回事 我现在是初一 然后我爸那一辈是华字辈 我这一辈应该是ting字辈 但是是哪个ting我不知道 然后斯家宅那里迁移过了 我爸妈找到的是迁移后的 那里有祖坟还有祠堂 很大 然后在浙江(我记得貌似是的)也有斯姓的 那里是千柱屋 据斯家宅的人说 千柱屋那里是祖上某一代有几个儿子 其中有一个去了千柱屋那里 然后做了大生意 于是千柱屋那里就很大。

世界著名人物名字总汇历史人物

(一)古 代 贞德 但丁 居鲁士 冈比西 托勒密 阿育王 柏拉图 拉齐斯 萨拉丁 帖木儿 克洛维 哥白尼 布鲁诺 伽里略 哥伦布 奥列格 达·芬奇 汉穆拉比 释迦牟尼 列奥尼达 伯利克里 希罗多德 苏格拉底 修昔底德 查士丁尼 孝德天皇 阿维森纳 马丁·路德 塞万提斯 莎士比亚 伊凡四世 马可·波罗 大流士一世 亚里斯多德 阿倍仲麻吕 马基雅弗利 伊本·拔图塔 图特摩斯三世 君士坦丁大帝 伊丽莎白女王 托马斯·闵采尔 弗朗西斯·培根 托马斯·阿奎那 尼布甲尼撒二世 (二)近 代 卢梭 欧文 基佐 林肯 盖得 牛顿 瓦特 洪堡 歌德 雨果 伏尔泰 华盛顿 杰斐逊 巴贝夫 圣西门 傅立叶 黑格尔 魏特林 马克思 恩格斯 梅特涅 梯也尔 马志尼 加富尔 俾斯麦 尔 倍倍尔 赫尔岑 片山潜 克莱武 蒲鲁东 巴枯宁 魏德迈 考茨基 蔡特金 米勒兰 罗得斯 蒂拉克 达尔文 摩尔根 诺贝尔 爱迪生 贝多芬 裴多菲 克伦威尔 孟德斯鸠 彼得大帝 拉吉舍夫 富兰克林 玻利瓦尔 马尔萨斯 费尔巴哈 卡芬雅克 亚当·斯密 道格拉斯 维多利亚 加里波第 西乡隆盛 路易·勃朗 伊藤博文 幸德秋水 章西女王 伯恩施坦 马尔托夫 威廉二世 鲁登道夫 马克·吐温 罗伯斯庇尔 普列汉诺夫 大卫·李嘉图 路易·波拿巴 罗蒙诺索夫 列夫·托尔斯泰 拿破仑·波拿巴 杜桑·卢维杜尔 ·阿里 叶卡特琳娜二世 车尔尼雪夫斯基 威廉·李卜克内西 (三)现 代 列宁 铁托 甘地 真纳 昂山 胡佛 斯大林 布哈林 基洛夫 卢森堡 台尔曼 艾伯特 胡志明 葛兰西 凯末尔 尼赫鲁 桑地诺 张伯伦 丘吉尔 达拉第 戴高乐 希特勒 戈培尔 吉斯林 佛朗哥 托洛茨基 加米涅夫 卡德纳斯 贝拉·库恩 劳合·乔治 克里孟梭 墨索里尼 东条英机 近卫文麿 爱因斯坦 居里夫妇 冯·诺伊曼 季诺维也夫 季米特洛夫 板垣征四郎 斯维尔德洛夫 伍德罗·威尔逊 卡尔·李卜克内西 富兰克林·罗斯福。

斯姓的起源

根据网同网友提供资料:斯宅,顾名思义,即“斯姓宅第”之谓。

斯宅乡有马、邢、杜、张、陈、金、周、徐、黄、斯、蔡、虞、楼等姓氏,而其中以“斯”为主姓,是当今全国斯姓的最大聚居地。诸暨现有斯姓人口约12000余人,在全市400余个姓氏中,排行第25位。

斯姓发祥地在东阳(巍山斯村),故其郡望亦为东阳郡。据载,斯本作史。

东汉建安末,史伟(196-265)自鲁国滋阳升徙至东阳后侣村。三国赤乌元年(238)三月,见狱中有非罪者,怜而释之。

吴大帝孙权以史伟谳决不平,将行大辟(死刑)。史伟之子史郭、史从泣血陈情,愿捐躯以代。

孙权深感其孝,诏赐“斯”为氏,复史伟原职,历十八载而致仕归,故斯伟(史伟)为斯氏开宗始祖。此后,自三国两晋南北朝而降,至第二十一世斯楚(716--811)者,于唐开元庚辰(740)从后侣村迁居梵德村。

第二十五世斯德遂(864-?),字友迅,从东阳梵德村迁诸暨上林,为上林三斯开宗始祖。三斯即上斯、中斯、下斯。

今仍有中斯畈名,后人作螽斯者,谐“螽斯衍庆”义也。斯氏自唐末至今已60余世,至今当已1110馀年。

毫无疑问,斯氏为诸暨姓氏构成中最早成员之一,可谓源远流长。 (斯康提供)斯氏源何而来,这个问题曾困惑着我。

的确,斯姓太少了,查中国姓氏大全,只有寥寥数字:“古三国东吴有斯敦”,一笔带过。一次偶然的机会,找到了家谱,上面记叙了一个让我颇感自豪的故事,才知斯姓为东吴孙权所赐: 斯氏始祖伟公,自幼聪慧勤奋,博览群书。

东汉献帝建安末年(公元219年)由鲁国嵫阳迁居东吴宁后侣村(今浙江东阳县),至三国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参加吴帝孙权招贤之试而名列前茅,被委以“廷尉”之职。伟公为官清正,爱民如子,造福乡里,深得百姓爱戴。

赤乌元年(公元238年)伟公察访狱吏职守,见狱中关押有枉受冤屈之百姓,遂萌恻隐匡谬之心,将狱中无辜悉数释放。不料此举触怒孙权,被治以抗旨犯上之罪,判以极刑。

事发后,其子敦、从,一同面君泣血陈情哀求,愿代父一死。吴帝孙权见状深受感动,脱口赞曰:“斯孝子也。”

遂赦伟公无罪,官复原职,并于赤乌二年九月(公元239年)诏赐伟公以斯姓,斯姓由此诞生。后伟公致仕十八年,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三岁。

斯氏家族自此在东阳繁衍生息。诸暨斯宅则为斯氏第二十五代德遂公一脉所传。

德遂公生于唐咸通年间(公元873年),相传于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公20岁时游学诸暨,一日行至上林乡宋家坞日暮投宿。庄主宋家有女年方20,尚未婚嫁,自幼不语,人皆以为哑。

至德遂公敲门投宿时,突然言道:“门外有客至。”其父甚异,疑女与客有缘,遂将女许配德遂公,招其入赘。

自此斯姓在此生根,而有斯宅。 斯宅地处会稽山脉西麓,与东白湖毗邻,它经历了1100余年的发展进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斯宅现有居民12000余人,绝大部分都姓斯。村舍依山而建,林木葱翠,景色宜人。

沿山一条清流直通浣纱溪,象一条素洁的纱带飘逸在青山之间。这里是西施的故乡,溪水轻吟,山风私语,仿佛讲述着古时西施浣纱的故事;青山绿水仿佛西施永驻的笑颜,引人遐思。

美丽动人的传说滋润着这里古老的民风和秀丽的山水,日子随着溪水流来又流走,源远流长,无休无止。

请问一下,(斯),姓氏的详细来源

斯姓的发祥地原在东阳,历史上原先是没有“斯”这个姓的,它出自“史”姓。据史料载,东汉建安末年,斯姓先祖史伟从鲁国滋阳调至东阳后侣村做官,见到狱中有许多遭受不白之冤的犯人,非常同情就释放了他们,当时吴大帝孙权大怒,认为史伟不遵守法令,擅自释放罪犯,要宣判史伟死刑。史伟的两个儿子史郭、史从泣血陈情,愿捐躯代父行刑,孙权为他们的孝心深深感动,于是下诏赐他们为“斯”姓,并恢复了史伟原职,因此斯伟(史伟)可以说是斯氏的开宗始祖。此后,斯姓家族在唐朝开元年间又从东阳的后侣村迁居到梵德村,最后在唐僖中和年间迁居到了诸暨上林。因为上林姓斯的人多了,久而久之,上林被人称作“斯姓宅第”,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斯宅。诸暨的斯宅以“斯”为主姓,堪称当今全国斯姓的最大聚居地。诸暨的斯姓从唐朝末年到现在已经经历了60余世,时间跨度长达1110多年,是诸暨姓氏构成中最早的成员之一,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能问具体一点么 什么叫做“其他的”?

斯姓是什么族

斯姓源出有五(徐斯年): 1、根据的是《荀子·解蔽》中的一段文字:“桀蔽于末喜、斯观而不知关龙逢,以恶其心而乱其行。”

有“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研究中心专家”称:夏王桀蔽于斯观,后人即以此地名为氏。 按《荀子·解蔽》[唐]杨倞注云:“末喜桀妃。

斯观未闻。韩侍郎云:'斯'或当为'斟'。

'斟观',夏同姓国,其国君当时为桀佞臣也。”可见,对于“斯观”究竟是地名还是人名? 究竟应作“斯观”还是“斟观”? 古代权威注家早有异说,这条记载也就难以作为斯氏起源的力证了。

2、见于《资治通鋻》胡三省注:蜀之西南夷种,遂以为姓。 手头无《通鉴》可以核对,但可推知胡氏之说本诸《史记·西南夷传》:“自隽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笮都最大。”

[唐]张守节《正义》注云:“'徙'音'斯'。”《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则载:相如略定西夷之后,归附诸君中有“斯榆”。

[唐]司马贞《索隐》注云:“斯,郑氏音曳。张揖云'斯俞,国也'。

案:今斯读如字,《益部耆旧传》谓之'斯臾'。《华阳国志·邛都县》有四部,斯臾一也。”

总之,上述古籍记载了西汉以来西南少数民族的某一个部落(同时也被记载为“国”名或地名),当代学者一般认为属于彝族(也有认为属于氐、羌族的),它在古籍中常被写作“斯”、“徙”或“叟”,这应该是用同音汉字分别记写少数民族语言的同一个音而出现的差异。 也就是说,这个部族在古代汉语著作中既被写作“斯族”,也被写作“徙族”或“叟族”;至于现今斯姓是否由此而来,从“证据链”的完整性考察,似乎是有所欠缺的。

3、见诸1980年版《中国人名大辞典》之附录《姓氏考略》:“斯 蜀之西南夷种,遂以为姓。见《通鋻》胡注。

望出东阳、渤海。”这一说法把第二种说法和《斯氏宗谱》的说法捏合在一起,又为斯氏增加了一个郡望——渤海,但是并未阐明西南夷之斯氏何时、如何迁移至东阳、渤海(经查,以渤海为郡望者有一訾氏而不见斯氏,不知是否因音而误)。

又,该书正文收有斯从、斯敦、斯学三位斯姓人物,斯从即《三国志》所载者(详后);斯敦即《斯氏宗谱》所载者;斯学为明代诗僧,未着籍贯。 按该书体例,同姓名者当汇于一条之下,然而既着斯敦“上书泣血”,以身代父之事,却又未在斯从条下汇着另一斯从,不知缘于疏漏,抑或别有所见。

4、十几年前我在一部笔记里见到的(可惜书名记不起来了,当时也未作摘录),略谓某朝有某 族裔,为避族诛之祸,改以原姓最后一个音si即“斯”为姓,是为斯氏之始。 这条记载中的“避祸改姓”说与《斯氏宗谱》里的“赦罪赐姓”说有相似之处;如果没有记错,所记避祸之地为“扬州”,与“东阳”有一音相同。

此说会不会是《宗谱》所载内容的传讹呢? 应不排除有此可能。 5、见《三国志·吴书·贺全吕周钟离传》: 贺齐字公苗,会稽山阴人也。

少为郡吏,守剡长。 县吏斯从轻侠为奸,齐欲治之,主簿谏曰:“从,县大族,山越所附,今日治之,明日寇至。”

齐闻大怒,便立斩从。从党遂相纠合,众千余人,举兵攻县。

齐率吏民,开城门突击,大破之,威震山越。 后太末、丰浦民反,转守太末长,诛恶养善,期月尽平。

建安元年,孙策临郡,察齐孝廉。(下略) 按建安元年为西元196年,比《宗谱》所载孙权“赐姓”的赤乌二年(239)要早四十多年,至于贺齐诛斯从的时间,则还要更早一些。

这倒是一条力证——证明在东阳斯氏受姓之前,剡地已经先有斯姓了。 凑巧的是:东阳史伟(或施伟)的长子亦名从,鉴于年代存在差异,只能认为此斯从非彼斯从。

维至先生为斯民小学百年校庆纪念集所撰《得山水之气,走治学研究的道路》一文,即引据上述史料,称“斯姓的祖先是山越人”(按《三国志》原文曰“山越所附”,据此断定斯从即系山越人,我以为从文法上讲是有点问题的)。 有趣的是,他老先生也未提“赐姓”一说,据我猜测,不外出乎两个原因:或则他亦未见过《宗谱》,并且不知赐姓之说;或则他虽见过、知道,但却有意不予引用——历史学家对谱牒所载史实的可信度,往往有所保留。

综上所述,若无其他有力证据,应该可以排除东阳斯氏(亦即斯宅斯氏)与西南少数民族具有血缘联系,因为根据我见到的东阳方面间接资料,史伟原居滋阳(今山东兖州),其父名浩,曾任东汉仆射。 其族原居京兆(亦系郡望),后分派于滋阳。

所以,这个宗族应该是与“西南夷”扯不上关系的。 但是,由《三国志》的上述记载必然导出以下问题:剡之斯从究竟是否山越人? 其族是否业已灭绝? 若未灭绝,现今哪些斯姓族群是其后代? ……由《通鋻》胡注等记载又必然导出以下问题:蜀西南夷之斯氏后裔何在?渤海斯氏之后世又在何地,与上述诸斯之关系如何? ……这可能是斯氏文化研究领域难度最大的一组课题。

还有一个具体问题,很希望掌握斯氏宗谱的先生们,根据《宗谱》写一篇文章,作出阐释:东阳的斯从,好像活了66岁(据斯民小学百年校庆纪念集所收斯施云先生文——他根据的也是《宗谱》)。 《宗谱》若以斯敦为始祖,那么是如何安排他的位置的? 他的后世情况又如何? 。

上官仪是哪位历史人物

上官仪(约608年一665年),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家于江都,是初唐宫廷作家,齐梁余风的代表诗人。

贞观初年(627年),进士及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他经常参加宫中的宴会,还曾经参与《晋书》的编撰工作。

唐太宗每属文,遣仪视稿,私宴未尝不预。 唐高宗即位后,上官仪任秘书少监,进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

上官仪为人刚直肯谏,因建议高宗废武则天,遂遭武氏嫉恨。麟德元年(664年),武后与废太子梁王李忠通谋,上官仪及其子上官庭芝同时被处死,籍没其家,他的孙女上官婉儿后为唐中宗李显妃娱。

唐中宗李显 即位时,才得以平冤,被追赠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以国礼改葬。 肖像被列入凌烟阁,牌号是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弘文馆学士、楚国公。

上官仪生长于南方寺院中,因此受南朝文化的熏陶和宫体诗影响,“文并绮艳”。他擅长五言诗,格律工整,内容大多是应制奉命之作,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形式上也追求程式化。

词藻华丽,绮错婉媚。 但因其位 高权重,时人多仿效之,形成流行一时的一种诗体,世称上官体。

他又归纳六朝以后的诗歌对偶方法,提出了六对、八对之说,代表了当时宫廷诗人的 倾向,但他对律诗的定型有促进作用。《入朝洛堤步月》是上官仪较好的代表作。

而《八咏应制》则是典型的宫体诗。 《全唐诗》录其诗一卷。

姓雷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雷义:东汉尚书侍郎,与陈重情笃,被誉为交友典范,人称“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雷焕:晋代天文学家传说武帝时,斗牛(星名)间常有紫气。

雷焕观气,知丰城有宝剑。后果于丰城牢狱地下掘得龙泉、太阿二剑。

雷海青:唐代著名宫廷乐 师,以精通琵琶闻名当时的朝 野。安禄山攻入长安时,雷海青 在其宴会上掷乐器于地且痛哭, 被安禄山肢解示众。

王维有诗咏 其事。雷发达:明末清初建筑工 匠,字明所,江西建昌(今永修) 人。

圆明园和颐和园中大部分建 筑均为雷氏设计,被誉为“样式 雷”。雷锋:湖南长沙简家塘(今属望城)人,1962年8月15 日因公殉职1963年3月5日 题词“向雷 学习” 发表,自此雷锋事迹、精神遍传 海内外。

蓝血人:

夫妻相同隐性基因使其后代皮肤、血液出现蓝色

    很多年前,一位名叫马丁·弗格特的法国孤儿在美国肯塔基州东部的烦恼溪岸边住了下来,他娶了一位红头发的美国新娘,到现在已有了6代子孙,他的后代是在离烦恼溪不远的一家现代医院中出生的。

    这个名叫本杰明·斯塔西的男孩继承了父亲腿臂细长和母亲说话稍带鼻音的特点,同时还拥有了像老祖先马丁·弗格特那样的深蓝色皮肤。这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这个家族为什么会出现蓝色人呢?

  上个世纪60年代,卡维因医生开始对蓝人进行追踪

    在蓝人生活的山谷地区,常常有关于什么导致他们皮肤颜色为蓝色的猜想,有人说是心脏病导致的,有人说是肺功能紊乱病症导致的,还有一个老人说蓝人的血液就和他们皮肤的颜色有点接近。然而却没有人能对这个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

    20世纪60年代,麦迪逊·卡维因去肯塔基大学在莱克星顿的医学诊所工作时,开始听到有关蓝人的传言。卡维因说:“我是一个血液学家,因此关于血液的传闻会让我竖起耳朵。”之后,麦迪逊就踏上了寻找蓝人的路程。美国心脏病协会在哈扎德有一个诊所,在那里,卡维因第一次遇到了他寻找的蓝人。

    卡维因说:“一天,当我在哈扎德诊所中闲逛时,帕特里克和雷切尔·里奇走了进来。他们就是地地道道的蓝人。就像你想像的那样,我的确给他们做了身体检查,还了解了他们的家庭。”

  最初,医生怀疑他们得了氧化血红蛋白病,但检测结果却不是

    在排除了他们患心脏和肺部疾病的可能后,医生怀疑他们是否患了氧化血红蛋白病,这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血液疾病,它由血液中含量过高的氧化血红蛋白引起。

    如果蓝人的确患有氧化血红蛋白病,那么医生下一步就要找出致病原因。卡维因医生认为,这种疾病可能由以下几个因素导致:异常的血红蛋白组成、蛋白酶不足和服用了过多的包括维生素K在内的某些药物,而维生素K对于血液凝结非常重要,在猪肝和蔬菜油中它的含量非常丰富。

    卡维因从里奇兄妹身上抽取了很多血液,快速跑回他的实验室。他首先检验了兄妹俩是否有血红蛋白不正常的情况发生,但是检测结果却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蓝人是否患有遗传性的氧化血红蛋白症?医生展开了进一步的调查

    想法被否定以后,卡维因又翻阅了医学典籍,期望找到线索。他几乎找到了从上个世纪之交以来的所有涉及氧化血红蛋白症的医学资料,直到看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由斯科特发表在《临床检查期刊》的研究报告后,答案才浮出了水面。

    斯科特是位于安克雷奇的极地健康研究中心公共健康部门的一名医生,他生活在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和印第安人中间,发现了遗传性的氧化血红蛋白症。

    斯科特所研究的患这种疾病的阿拉斯加人似乎和卡维因研究的蓝人有相似的症状表现。如果这种疾病是以隐形基因的形式遗传给后代的,那么这种遗传性疾病似乎在因近亲结婚而出生的后代中最为常见。

    卡维因需要新鲜的血液完成他的血液酶研究论文。他不得不又驱车8个小时来到哈扎德找到里奇兄妹,他们生活在一个名叫哈德布里的小镇。

    里奇兄妹还带着卡维因见了他们的叔叔,烦恼溪的弗格特家族的族长扎克·弗格特。当然这位叔叔的皮肤颜色也是蓝色的。这是一位76岁的老人。之后,扎克还带着这位医生来到铜头山谷拜访他的姑姑贝西·弗格特。虽然贝西在家前面的院子中对卡维因讲了一大通条件,但她最终还是礼貌地允许这位医生抽取了她的一些血液。

    研究了弗格特家族祖先的族谱后,卡维因医生揭开蓝人之谜

    在卡维因结束他对蓝人的研究之前,他又回到蓝人居住的山区收集马丁·弗格特的蓝皮肤隐性基因长期的纵横交织的遗传信息。

    从派瑞县的历史记载的弗格特家族祖先的族谱中,卡维因发现了一个有关这种基因遗传的完整故事。

    马丁·弗格特是一个法国孤儿,在1820年移民到肯塔基后占有了烦恼溪沿岸的大片荒野。在这个地方的早期历史中,没有提到马丁皮肤的颜色,但是家谱上却有马丁本人皮肤是蓝色的记载。虽然巧合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无法预知,但是马丁·弗格特就是成功的找到了一位同样带有这种隐性基因的妇女伊丽莎白,并和她结婚。

    马丁和伊丽莎白在烦恼溪岸边修建了房子组建了家庭。在他们的7个孩子中有4个孩子的皮肤都是蓝色。这个家族继续往下繁衍后代。后来,弗格特家族内部出现近亲结婚。

    有时堂(表)兄弟姐妹就会结成夫妻。而且他们还和住处离他们最近的科姆比斯姓人、史密斯姓人、里奇姓人和斯塔西姓人通婚。所有这些人的生活都是与世隔绝,他们住在溪谷上下修建的木屋中。

    马丁和伊丽莎白的蓝色孩子在这个与世隔绝的自然山谷中一代代的繁衍。他们的一个名为扎加利亚的蓝色孩子和小姨的婚姻引发了这个蓝色基因遗传链的出现,而最终这个遗传链也在100多年后又导致本文开头部分的蓝色男孩本杰明·斯塔西的出世。

    随着煤炭开采和铁路开通给肯塔基州带来进步,蓝色的弗格特人也开始搬出溪谷和其他人通婚。当这种蓝色隐性基因和不可能携带相似基因的家族的后人的基因配对时,蓝色皮肤的遗传噩梦也开始消失了。

    本杰明·斯塔西属于最后一批具有蓝色皮肤的弗格特家族的后裔。由于父母双方都携带这种隐性基因,本杰明携带的蛋白酶缺乏基因来自父母哪一方的可能性都存在。由于这个男孩刚出生时皮肤的蓝色非常深然而接着又恢复了正常皮肤颜色的色调,所以说本杰明应该仅携带一个这种基因。

    后 记

    卡维因和他的同事1964年把他们对遗传性心肌黄酶缺乏症的研究报告发表在《美国内科杂志》上。卡维因已经有数年没有研究这种疾病了。即使这样,卡维因仍旧会接到有关这种疾病的求助电话。其中一个就来自蓝色弗格特家族,这个人已经参军被派驻到巴拿马,在那里,他的儿子出生时皮肤就是蓝色。卡维因建议这名军人给孩子注射亚甲基蓝而不要对此过分担心。因为注射了亚甲基蓝后孩子的肤色会变为正常人的肤色。

美人鱼:

1990年4月《文汇报》有这样一则报道:一些科学家正在竭力设法找到这一当今考古学最惊人的发现,一个3000年前美人鱼的木乃伊遗体的由来。一队建筑工人,在索契城外的黑海岸边附近的一个放置宝物的坟墓里,发现了这一难以相信的生物。这一发现的消息是由苏联考古学家耶里米亚博士在最近透露给西方的。她看起来像一个美丽的黑皮肤公主,下面有一条鱼尾巴。这一惊人的生物从头顶到带鳞的尾巴,计长有173厘米。科学家相信她死时约有100多岁的年龄。 

1991年7月2日,新加坡《联合日报》发表了题为《南斯拉夫海岸发现12万年前美人鱼化石》的报道:科学家们最近发掘到世界首具完整的美人鱼化石,证实了这种以往只在童话中出现的动物,的确曾在真实世界里存在过。化石是在南斯拉夫海岸发现的。化石保存得很完整,能够清楚见到这种动物拥有锋利的牙齿,还有强壮的双颚,足以撕肉碎骨,将猎物杀死。“这只动物是雌性的。大概12万年前在附近海岸出现。”柏列·奥干尼博士说。奥干尼博士是一名来自美国加州的考古学家,在美人鱼出现的海域工作了4年。奥干尼博士说:“它在一次水底山泥倾泻时活埋,然后被周围的石灰石所保护,而慢慢转为化石。化石显示,美人鱼高160厘米,腰部以上像人类,头部发达,脑体积相当大,双手有利爪,眼睛跟其他鱼类一样,无有眼帘。 

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鱼的 

1991年8月,美国两名渔民发现人鱼事件,报道如下:最近美国两名职业捕鲨高手在加勒比海海域捕到十一条鲨鱼,其中有一条虎鲨长183米,当渔民解剖这条虎鲨时,在它的腹内胃里发现了一副异常奇怪的骸骨骨架,骸骨上身三分之一象成年人的骨骼,但从骨盆开始却是一条大鱼的骨骼。当时渔民将之转交警方,警方立即通知验尸官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证实是一种半人半鱼的生物。对于这副奇特的骨骼,警方又请专家进一步研究,并将资料输入电脑,根据骨骼形状绘制出了美人鱼形状。参加这项工作的美国埃毁斯度博士说,从他们所掌握的证据来看,美人鱼并不是传说或虚构出来的生物,而是世界上确实存在的一种生物。 

上半身是鱼下半身是人的 

科威特的《火炬报》在1980年8月24日报道:最近,在红海海岸发现了生物公园的一个奇迹--美人鱼。美人鱼的形状上半身如鱼,下半身象女人的形体----跟人一样长着两条腿和十个脚趾。可惜的是,它被发现时已经死了。……关于对活人鱼的发现也是有的。1962年曾发生过一起科学家活捉小人鱼的事件。英国的《太阳报》,中国哈尔滨的《新晚报》及其它许多家报刊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前苏联列宁科学院维诺葛雷德博士讲述了经过:1962年,一艘载有科学家和军事专家的探测船,在古巴外海捕获一个能讲人语的小孩,皮肤呈鳞状,有鳃,头似人,尾似鱼。小人鱼称自己来自亚特兰蒂斯市,还告诉研究人员在几百万年前,亚特兰蒂斯大陆横跨非洲和南美,后来沉入海底……现在留存下来的人居于海底,寿命达300岁。后来小人鱼被送往黑海一处秘密研究机构里,供科学家们深入研究。 

其它有关发现 

1958年,美国国家海洋学会的罗坦博士,在大西洋5公里深的海底,摄到一些类似人的海底足迹。 

1963年,在波多黎各东南海底,美国海军潜艇演习时,发现了一条怪船,时速280公里,无法追踪,人类现代科技望尘莫及。1968年,美国摄影师穆尼,在海底附近发现怪物,脸像猴子,脖子比人长四倍,眼睛像人但要大得多,腿部有快速“推进器”。1938年,人们曾在爱沙尼亚的朱明达海滩上,发现“蛤蟆人”,鸡胸、扁嘴、圆脑袋,飞快跳进波罗的海里。诸如“人鱼”这类海底奇异生物的存在由于有了实物作证,那么它也就由人们所谓的“荒诞”、“迷信”、“神话”的东西转变为当前一项严肃的科学研究课题了。

  根据网同网友提供资料:斯宅,顾名思义,即“斯姓宅第”之谓。斯宅乡有马、邢、杜、张、陈、金、周、徐、黄、斯、蔡、虞、楼等姓氏,而其中以“斯”为主姓,是当今全国斯姓的最大聚居地。诸暨现有斯姓人口约12000余人,在全市400余个姓氏中,排行第25位。斯姓发祥地在东阳(巍山斯村),故其郡望亦为东阳郡。据载,斯本作史。东汉建安末,史伟(196-265)自鲁国滋阳升徙至东阳后侣村。三国赤乌元年(238)三月,见狱中有非罪者,怜而释之。吴大帝孙权以史伟谳决不平,将行大辟(死刑)。史伟之子史郭、史从泣血陈情,愿捐躯以代。孙权深感其孝,诏赐“斯”为氏,复史伟原职,历十八载而致仕归,故斯伟(史伟)为斯氏开宗始祖。此后,自三国两晋南北朝而降,至第二十一世斯楚(716--811)者,于唐开元庚辰(740)从后侣村迁居梵德村。第二十五世斯德遂(864-?),字友迅,从东阳梵德村迁诸暨上林,为上林三斯开宗始祖。三斯即上斯、中斯、下斯。今仍有中斯畈名,后人作螽斯者,谐“螽斯衍庆”义也。斯氏自唐末至今已60余世,至今当已1110馀年。毫无疑问,斯氏为诸暨姓氏构成中最早成员之一,可谓源远流长。

  (斯康提供)斯氏源何而来,这个问题曾困惑着我。的确,斯姓太少了,查中国姓氏大全,只有寥寥数字:“古三国东吴有斯敦”,一笔带过。一次偶然的机会,找到了家谱,上面记叙了一个让我颇感自豪的故事,才知斯姓为东吴孙权所赐:

  斯氏始祖伟公,自幼聪慧勤奋,博览群书。东汉献帝建安末年(公元219年)由鲁国嵫阳迁居东吴宁后侣村(今浙江东阳县),至三国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参加吴帝孙权招贤之试而名列前茅,被委以“廷尉”之职。伟公为官清正,爱民如子,造福乡里,深得百姓爱戴。赤乌元年(公元238年)伟公察访狱吏职守,见狱中关押有枉受冤屈之百姓,遂萌恻隐匡谬之心,将狱中无辜悉数释放。不料此举触怒孙权,被治以抗旨犯上之罪,判以极刑。事发后,其子敦、从,一同面君泣血陈情哀求,愿代父一死。吴帝孙权见状深受感动,脱口赞曰:“斯孝子也。”遂赦伟公无罪,官复原职,并于赤乌二年九月(公元239年)诏赐伟公以斯姓,斯姓由此诞生。后伟公致仕十八年,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三岁。斯氏家族自此在东阳繁衍生息。诸暨斯宅则为斯氏第二十五代德遂公一脉所传。德遂公生于唐咸通年间(公元873年),相传于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公20岁时游学诸暨,一日行至上林乡宋家坞日暮投宿。庄主宋家有女年方20,尚未婚嫁,自幼不语,人皆以为哑。至德遂公敲门投宿时,突然言道:“门外有客至。”其父甚异,疑女与客有缘,遂将女许配德遂公,招其入赘。自此斯姓在此生根,而有斯宅。

  斯宅地处会稽山脉西麓,与东白湖毗邻,它经历了1100余年的发展进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斯宅现有居民12000余人,绝大部分都姓斯。村舍依山而建,林木葱翠,景色宜人。沿山一条清流直通浣纱溪,象一条素洁的纱带飘逸在青山之间。这里是西施的故乡,溪水轻吟,山风私语,仿佛讲述着古时西施浣纱的故事;青山绿水仿佛西施永驻的笑颜,引人遐思。美丽动人的传说滋润着这里古老的民风和秀丽的山水,日子随着溪水流来又流走,源远流长,无休无止

  当我一本正经地集中重读了斯继东的小说作品后,或者说正当我将一本正经地评述他的小说创作时,终于发现“一本正经”不一定是十分讨巧的架势。因为,斯继东在自己的一部小说里预示到,“这个小说会有很多朋友不喜欢”,他们是“一本正经写小说的人”(中篇小说《肉》,载于《青春》2008年第11期)。言下之意,在“他们”的另一边,尚有着不是“一本正经写小说的人”了,在这个群体中,就有着作家斯继东。于此我自然地联想到,在以“作为利器的文字”为题的“马炜访谈录”中,斯继东曾经发问:“小说创作很大程度上是一门游戏的艺术?”对于这一个问题,小说家马炜回答说:这是一种境界,它意味着“当你思考成熟而且技巧娴熟时,你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摧毁横亘在面前的叙述障碍,这就像在玩一种游戏”(见《浙江作家》2004年第1期)。

 我想,这或许就是对于斯继东小说创作流程的精彩注释:他在“走向”一本正经的另一边,他在“追求”文学游戏艺术的境界。

 我是从小说认识斯继东的,属“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的交友类型。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至今近二十年交往,无意中竟陆续阅读了他的极大部分的中短篇小说作品,渐次在我的记忆深处建构了斯继东的小说走廊。并且,若明若暗地突现着他行进的台阶:从艺术风格上,无不显示着他的“走向”与“追求”;而从主题上说,上世纪末期以表现沉重的家族沿革为主体,本世纪初则以透视纷纭的世相变幻为主体,继后至近期,则以世相为平台,重于张扬人性以及呈现人性纠缠的灵魂。作家斯继东就这样从传统主旨的开掘,延伸到人性本真的诠释。当然,其间难免间夹着主题的反弹和超越。这就是我要述说的,斯继东小说流程的概貌。

 

 斯继东的文学人生是在“寻根文学”的摇篮里孕育的。中篇小说《寻找家谱》(载于《野草》1997年第3期)如其命题昭示,显然是个“寻根”作品。这是斯继东的开局之篇,却也是他深积厚发之作。小说谱写的是从咸丰年间启始到今的一户斯姓家族变迁史章。小说以缠绵的铺叙、动人的细节和贴切的语言,忆述了列祖列宗的人生碎片,既展示了复杂的人性、动荡的时局,又刻画了人间的真情,从男耕女织的中国南方山村模式中,寻找斯姓家族代代传承的精神。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作者涉足文坛的一次上规模的演习,而在这次演习中,已然显露了作者语言艺术的令人可喜的技能水平。

 如果说《寻找家谱》以浓重的纪实语言为主的话,那么短篇《飘在水上的白月亮》(载于《今天》2002年第3期)则能显见作者象征语境的创造,强化了文本的艺术风味。短篇情节很简单。写的是一位作为弱者的娘,死了丈夫后带着“我”转嫁赵家。为了供“我”念书并免受欺凌,娘“答应了那个猪一样的村长”。但“无法改变命定的生活”,“‘我’终于用我的死证明了我对娘的爱”。“我”向往“另外一种生活”,但“娘离不开我”。作者构筑了“我”跟戏班子白胡子老头学胡琴的平台,展现“我”的这种矛盾心态,宣泄“我”的困境和人格的力度。作者超脱一本正经的叙事框架,磨炼诡巧的艺术技巧,连同象征手法的运用,拓宽了“家谱式”的思绪空间。我认为,这是斯继东的一次成功的自我超越。

 斯继东曾说,一篇好小说得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个好故事;二是要把故事讲好。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又说,小说家水平的高低在于能不能把故事讲好。我以为这实际上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理论话题。斯继东在短期的创作实践后,作为经验敏感到了“怎么写”的课题。这是作家文体意识提升的结果。正因如此,他新世纪的创作成品,不仅从题材上由“家谱式”的“寻根”,提升到对于世事万象的审视和诘问的高度,并且从叙事模式上,也由传统的平铺直叙,提升到“游戏式”地肢解、重组叙述对象,为读者提供全过程阅读快感的高度。

 中篇小说《痕迹》(原载于《青春》2003年第1期,转载于《作品与争鸣》2003年第8期)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痕迹》的情节也较简单明了。这里借用我在评论这部小说所概括的语段:“它无非以半世纪前被反动派枪杀的梅婷女子是烈士还是叛徒案由为线索,经层层征询破解而获知一个无可奈何的结论所串联的一个一个人生故事。”(见《作品与争鸣》2003年第8期)关于这部作品的成功,其一体现在对于传统思维逻辑的冲击。作品让我们在人性的层面上,感悟表象下的深刻,以重新审视特定岁月的人种行为,包括颇有微词的灰色人等,并寄予普遍的人文关怀,给予情理相融的理解和宽容。其二呈现于对传统叙事模式的突破。原生素材是国内革命战争事件,原创题材可以是案件的侦讯破解过程,它们本来就具有较强的可读兴味。但是,作者别出心裁地运用当代的叙述空间,攫取不同的叙述角度,借代谜阵层迭的叙述方式,铸就扑朔迷离的意境,借此传递渐趋亮化的信息。我觉得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文学游戏的一次实践。当然,这个“游戏”之说是褒义的。

 游戏人生是人类低调的共识。但当作为一种艺术法则驾驭的时候,人们可以如临其境地彻悟人生原来是这么多姿多彩。短篇《猜女人》(载于《文学界》2011年第8期》)就是这样。这个短篇写的是一个街头故事。我理解为它是表现青春期的躁动和成年期的务实相参照的镜头系列,调侃、戏谑、杀戮、反思,像一组交相链接的,由此映示人生运行的轨迹。这样的题旨,要是一本正经地描绘的话,很可能不会有多大的醒世意义。作品的魅力恰恰在于一本正经的另一边,在于作者所抢拍的、渲染的镜头本身,它们让我们在文学语言的殿堂里尽情地享受。无所事事的一伙小镇学生,在暑假的烈日下,看女人,猜女人,想女人,求解一道道求解不出的方程;一个女人的出现,移动的白裙子,披肩的长发,红色的三角内裤;一场的发生,一把水果刀,一幅白绢,一朵一朵血红的梅花。种种物象、事象、意象,借助作者舒缓畅达的话语表述,烘现在读者眼前,撩拨读者的心弦。直至短篇关于若干年后的再一次表述,给作品平添一层梦幻,又重新把读者诱进一个新的迷圈。尽管它的时段间隔影响了情节的信度,但作品的虚实相间、动静相合的叙述,毕竟给了人们一个思索、想象的空间。它是一个催人猜解的作品;它又是一个诱人品味阅读全过程的作品。我总以为,阅读快感应当附着于整个阅读过程,而决不是读物的终端。一个作品能够以语言的力度,张扬读者想象的翅膀,以此扣住读者的整个阅读过程,是一个应该首肯的作品。

 于此,我想说斯继东的另一部作品《肉》。这部中篇写的是一个军营羊倌与一位当地村妇发生性恋的故事。军人与有夫之妇性恋,显然是严重违犯军纪的事件,它是与《痕迹》里梅婷女子涉嫌叛徒一样严肃的题材。而且,从表现样式上看,这两部作品可以说是同类的作品。只是,《肉》的游戏程度有了进一步的扩张。作品的情节由多位叙述者轮换叙述完成。叙述角度的变换,加重了叙述的内容,并滋生出声东击西的趣味。我知道这是作者很感兴趣的笔法。同时,语辞的挑逗,也是作者惯用的技巧,有不少精湛词语是作者长期锤炼的结晶。譬如,陪床**被警察抓住了,警察要她查认作案者,**说:“哪还记得那么清啊,我又不是跟他的脸做?”又譬如,有人要同行者对证,同行者说:“我说了有什么用?我又不是**。”平白,贴切,充满质地,简直达到难以另选妙句的地步。就是偶然需要描绘准**段子的那些章节,作者却也能用“在黄渣泛起之际、正是碧水清涮之时”的手法,归还一个纯净,给人的是人性和道德的快乐,而非感官的刺激。此外,细节描写也很讲究。“羊圈里都是母羊,没一只公的”,以致军队领导顺口发问“添了几只小羊羔”后,成为羊倌“一个根本解不开的难题”。这个看似随手捎带的细节,恰恰成为羊倌犯案的背景,为铺展人性构建了避风的港湾,也为作品主题提供了思考的注解。我认为这些描写,固然具有“游戏”特质,但作家没有离开冷静、缜密及至清高,它为文学游戏的内涵,填补了必不可少的素质。不过,我在此迫不及待地要述说《肉》,旨在肯定作者功力的同时,还在于要提出关于“游戏”的“度”的问题,以期引起对于作为一门艺术的文学游戏的梳理。有人说,《肉》这部小说是“故弄玄虚”。我不想轻易认同这种说法。但我又想权且生造“玄虚有故”的词儿,以便于对“度”的辨析与把握。如果这种思辨成立的话,则我捉摸到这部作品存在着一些无“故”的情节,更具体地说是存在着一些与小说主题丝毫无关的情节。因此,《肉》没有《痕迹》那么干净利落。小说的“越位”和“超度”的叙述,诚然可以丰满信息量,但正如这部小说,曾间或给人一种滞缓、脱味的阅读感受,给读者增添了阅读障碍。这是令人遗憾的。不难联想,它可能或多或少地也曾生发过作者的叙述障碍,同样令人惋惜。

 游戏人生固然是人类低调的共识。但当以“人生游戏”理喻人类的生存,则就是对于境界的一种穿透。同样道理,当文学创作成为一门游戏的艺术的时候,文学创作就进入从“呈现”至“穿透”的提升过程。斯继东的小说创作就是这样由“意为”开始,进入近期的“意识”状态,借他自己的话说,“写作就是寻找”,“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块手绢”(见访谈《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块手绢》,载于《文学界》本期)。这是作家对于文学游戏的自觉升华。

 短篇《今夜无人入睡》(原载于《收获》2009年第2期,《小说选刊》2009年转载)描述的是四男一女平安夜的不能入眠。情节简单,却扑朔迷离;形象清晰,却捉摸不定,以至于侦案老手女警官也如入迷宫,疲命于多方寻找的时程。“世界是不可知的,至少对人类而言”。所以,什么都得寻找。但寻找又有何必要?人类生存本来就没有公式,又有什么必要和可能求证方程!小说的主旨是提供寻找历练,让读者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场景以及气氛里,臆想生活的画面和形象的特征,从中感悟作品存在的整体意义。如果把《猜女人》与《今夜无人入睡》作一牵强的比较的话,它们可以归属同一体类,但前者肤浅,后者深沉;前者是我所说的“意为”之作,后者是我所说的“意识”之作。虽然它们都是游戏的艺术,但不难领悟作家游戏水平的高低。

 或许是无巧不成书,有似便成类。尽管斯继东的小说题材没有定性,意味着作家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广博的思维空间。不过,还是不难发现潜涌在作家心灵底处的一种东西,那就是信仰,或者说是信念,是它在“一本正经”的“另一边”渐次释放。短篇《赞美诗》(载于《中国作家》2012年第3期)和短篇《蔷薇花开》(载于《文学界》本期)貌似诠释“因果报应”这一禅语。在《赞美诗》结尾,山农惊蛰终于成老鸦窠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基督男教徒,因为家庭的残破让他懵里懵懂地悟到自己的“心魔”。女儿发现父亲性情大异,村人说他先前恶人得了报应,如今“迷途的羔羊得了拯救”。然迷在哪里?惊蛰执意让唯一的妹妹出嫁到城市,结果,妹妹自尽,老婆疯死。一个执念,带来的却是一个家庭的破灭。信念和信仰的落差,图解出了人世的沧桑和悲苦,也暗喻了人子羔羊般的无助。《蔷薇花开》是更富象征性的一个短篇。孪生姐妹发生在同一个男子身上的情感纠葛,因妹妹的奸诈与姐姐的忍让,让妹妹暂时胜出。之后,两个家庭的兴衰结局,看似又在诠释“因果报应”说。但是,小说的结尾恰如柳暗花明,老爹的离世让“两颗因世事人情而疏远的心,似乎又重新贴到了一起”。显然,小说只是以“报应”为楔子,着眼于亲情中的隐忍和宽容,传提的恰是人类和谐生存的普世价值。我认为,这是这篇小说穿越传统题材的成功,也是作家提升文学游戏价值的成功。

 流程永远不会完结,路在自己脚下延伸。然而,地球只有一个,人类的任何运动离不开地心引力的牵制。我们期望斯继东继续恪守作家良知,遵守文学游戏规则,以作为人学的文学的名义进入“另一边”的亮丽。

根据网同网友提供资料:斯宅,顾名思义,即“斯姓宅第”之谓。斯宅乡有马、邢、杜、张、陈、金、周、徐、黄、斯、蔡、虞、楼等姓氏,而其中以“斯”为主姓,是当今全国斯姓的最大聚居地。诸暨现有斯姓人口约12000余人,在全市400余个姓氏中,排行第25位。斯姓发祥地在东阳(巍山斯村),故其郡望亦为东阳郡。据载,斯本作史。东汉建安末,史伟(196-265)自鲁国滋阳升徙至东阳后侣村。三国赤乌元年(238)三月,见狱中有非罪者,怜而释之。吴大帝孙权以史伟谳决不平,将行大辟(死刑)。史伟之子史郭、史从泣血陈情,愿捐躯以代。孙权深感其孝,诏赐“斯”为氏,复史伟原职,历十八载而致仕归,故斯伟(史伟)为斯氏开宗始祖。此后,自三国两晋南北朝而降,至第二十一世斯楚(716--811)者,于唐开元庚辰(740)从后侣村迁居梵德村。第二十五世斯德遂(864-?),字友迅,从东阳梵德村迁诸暨上林,为上林三斯开宗始祖。三斯即上斯、中斯、下斯。今仍有中斯畈名,后人作螽斯者,谐“螽斯衍庆”义也。斯氏自唐末至今已60余世,至今当已1110馀年。毫无疑问,斯氏为诸暨姓氏构成中最早成员之一,可谓源远流长。

(斯康提供)斯氏源何而来,这个问题曾困惑着我。的确,斯姓太少了,查中国姓氏大全,只有寥寥数字:“古三国东吴有斯敦”,一笔带过。一次偶然的机会,找到了家谱,上面记叙了一个让我颇感自豪的故事,才知斯姓为东吴孙权所赐:

斯氏始祖伟公,自幼聪慧勤奋,博览群书。东汉献帝建安末年(公元219年)由鲁国嵫阳迁居东吴宁后侣村(今浙江东阳县),至三国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参加吴帝孙权招贤之试而名列前茅,被委以“廷尉”之职。伟公为官清正,爱民如子,造福乡里,深得百姓爱戴。赤乌元年(公元238年)伟公察访狱吏职守,见狱中关押有枉受冤屈之百姓,遂萌恻隐匡谬之心,将狱中无辜悉数释放。不料此举触怒孙权,被治以抗旨犯上之罪,判以极刑。事发后,其子敦、从,一同面君泣血陈情哀求,愿代父一死。吴帝孙权见状深受感动,脱口赞曰:“斯孝子也。”遂赦伟公无罪,官复原职,并于赤乌二年九月(公元239年)诏赐伟公以斯姓,斯姓由此诞生。后伟公致仕十八年,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三岁。斯氏家族自此在东阳繁衍生息。诸暨斯宅则为斯氏第二十五代德遂公一脉所传。德遂公生于唐咸通年间(公元873年),相传于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公20岁时游学诸暨,一日行至上林乡宋家坞日暮投宿。庄主宋家有女年方20,尚未婚嫁,自幼不语,人皆以为哑。至德遂公敲门投宿时,突然言道:“门外有客至。”其父甚异,疑女与客有缘,遂将女许配德遂公,招其入赘。自此斯姓在此生根,而有斯宅。

斯宅地处会稽山脉西麓,与东白湖毗邻,它经历了1100余年的发展进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斯宅现有居民12000余人,绝大部分都姓斯。村舍依山而建,林木葱翠,景色宜人。沿山一条清流直通浣纱溪,象一条素洁的纱带飘逸在青山之间。这里是西施的故乡,溪水轻吟,山风私语,仿佛讲述着古时西施浣纱的故事;青山绿水仿佛西施永驻的笑颜,引人遐思。美丽动人的传说滋润着这里古老的民风和秀丽的山水,日子随着溪水流来又流走,源远流长,无休无止

  斯姓源出有五(徐斯年):

  1、根据的是《荀子·解蔽》中的一段文字:“桀蔽于末喜、斯观而不知关龙逢,以恶其心而乱其行。”有“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研究中心专家”称:夏王桀蔽于斯观,后人即以此地名为氏。 按《荀子·解蔽》[唐]杨倞注云:“末喜桀妃。斯观未闻。韩侍郎云:’斯’或当为’斟’。’斟观’,夏同姓国,其国君当时为桀佞臣也。”可见,对于“斯观”究竟是地名还是人名? 究竟应作“斯观”还是“斟观”? 古代权威注家早有异说,这条记载也就难以作为斯氏起源的力证了。

  2、见于《资治通鋻》胡三省注:蜀之西南夷种,遂以为姓。 手头无《通鉴》可以核对,但可推知胡氏之说本诸《史记·西南夷传》:“自隽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笮都最大。”[唐]张守节《正义》注云:“’徙’音’斯’。”《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则载:相如略定西夷之后,归附诸君中有“斯榆”。 [唐]司马贞《索隐》注云:“斯,郑氏音曳。张揖云’斯俞,国也’。案:今斯读如字,《益部耆旧传》谓之’斯臾’。《华阳国志·邛都县》有四部,斯臾一也。”总之,上述古籍记载了西汉以来西南少数民族的某一个部落(同时也被记载为“国”名或地名),当代学者一般认为属于彝族(也有认为属于氐、羌族的),它在古籍中常被写作“斯”、“徙”或“叟”,这应该是用同音汉字分别记写少数民族语言的同一个音而出现的差异。 也就是说,这个部族在古代汉语著作中既被写作“斯族”,也被写作“徙族”或“叟族”;至于现今斯姓是否由此而来,从“证据链”的完整性考察,似乎是有所欠缺的。

  3、见诸1980年版《中国人名大辞典》之附录《姓氏考略》:“斯 蜀之西南夷种,遂以为姓。见《通鋻》胡注。望出东阳、渤海。”这一说法把第二种说法和《斯氏宗谱》的说法捏合在一起,又为斯氏增加了一个郡望——渤海,但是并未阐明西南夷之斯氏何时、如何迁移至东阳、渤海(经查,以渤海为郡望者有一訾氏而不见斯氏,不知是否因音而误)。 又,该书正文收有斯从、斯敦、斯学三位斯姓人物,斯从即《三国志》所载者(详后);斯敦即《斯氏宗谱》所载者;斯学为明代诗僧,未着籍贯。 按该书体例,同姓名者当汇于一条之下,然而既着斯敦“上书泣血”,以身代父之事,却又未在斯从条下汇着另一斯从,不知缘于疏漏,抑或别有所见。

  4、十几年前我在一部笔记里见到的(可惜书名记不起来了,当时也未作摘录),略谓某朝有某穆斯林族裔,为避族诛之祸,改以原姓最后一个音si即“斯”为姓,是为斯氏之始。 这条记载中的“避祸改姓”说与《斯氏宗谱》里的“赦罪赐姓”说有相似之处;如果没有记错,所记避祸之地为“扬州”,与“东阳”有一音相同。 此说会不会是《宗谱》所载内容的传讹呢? 应不排除有此可能。

  5、见《三国志·吴书·贺全吕周钟离传》:

  贺齐字公苗,会稽山阴人也。 少为郡吏,守剡长。 县吏斯从轻侠为奸,齐欲治之,主簿谏曰:“从,县大族,山越所附,今日治之,明日寇至。”齐闻大怒,便立斩从。从党遂相纠合,众千余人,举兵攻县。齐率吏民,开城门突击,大破之,威震山越。 后太末、丰浦民反,转守太末长,诛恶养善,期月尽平。

  建安元年,孙策临郡,察齐孝廉。(下略)

  按建安元年为西元196年,比《宗谱》所载孙权“赐姓”的赤乌二年(239)要早四十多年,至于贺齐诛斯从的时间,则还要更早一些。 这倒是一条力证——证明在东阳斯氏受姓之前,剡地已经先有斯姓了。 凑巧的是:东阳史伟(或施伟)的长子亦名从,鉴于年代存在差异,只能认为此斯从非彼斯从。

  维至先生为斯民小学百年校庆纪念集所撰《得山水之气,走治学研究的道路》一文,即引据上述史料,称“斯姓的祖先是山越人”(按《三国志》原文曰“山越所附”,据此断定斯从即系山越人,我以为从文法上讲是有点问题的)。 有趣的是,他老先生也未提“赐姓”一说,据我猜测,不外出乎两个原因:或则他亦未见过《宗谱》,并且不知赐姓之说;或则他虽见过、知道,但却有意不予引用——历史学家对谱牒所载史实的可信度,往往有所保留。

  综上所述,若无其他有力证据,应该可以排除东阳斯氏(亦即斯宅斯氏)与西南少数民族具有血缘联系,因为根据我见到的东阳方面间接资料,史伟原居滋阳(今山东兖州),其父名浩,曾任东汉仆射。 其族原居京兆(亦系郡望),后分派于滋阳。 所以,这个宗族应该是与“西南夷”扯不上关系的。

  但是,由《三国志》的上述记载必然导出以下问题:剡之斯从究竟是否山越人? 其族是否业已灭绝? 若未灭绝,现今哪些斯姓族群是其后代? ……由《通鋻》胡注等记载又必然导出以下问题:蜀西南夷之斯氏后裔何在?渤海斯氏之后世又在何地,与上述诸斯之关系如何? ……这可能是斯氏文化研究领域难度最大的一组课题。

  还有一个具体问题,很希望掌握斯氏宗谱的先生们,根据《宗谱》写一篇文章,作出阐释:东阳的斯从,好像活了66岁(据斯民小学百年校庆纪念集所收斯施云先生文——他根据的也是《宗谱》)。 《宗谱》若以斯敦为始祖,那么是如何安排他的位置的? 他的后世情况又如何? 说清这个问题,也有助于辨明此斯从非彼斯从。 与此相关的资料,或许东阳《宗谱》记载更详,但在《上林谱》中,应该也是有所记载的吧?

  由于我掌握的资料有限(例如:《中国人名大辞典》已经有了新的、内容更丰富的版本,《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国家谱总目》等巨著也都已经出版;《元和姓篡》、《古今万姓统谱》、《通典·氏族略》则系传统姓氏典籍,而手头均无,未及查考),所以上述五种说法恐怕还不能概括所有岐见;我的判断也只是初步的。 仅供参考。

  斯姓迁徙分布:

  斯宅,顾名思义,即“斯姓宅第”之谓。斯宅乡有马、邢、杜、张、陈、金、周、徐、黄、斯、蔡、虞、楼等姓氏,而其中以“斯”为主姓,是当今全国斯姓的最大聚居地。诸暨现有斯姓人口约12000余人,在全市400余个姓氏中,排行第25位。斯姓发祥地在东阳(巍山斯村),故其郡望亦为东阳郡。

  据载,斯本作史。东汉建安末,史伟(196-265)自鲁国滋阳升徙至东阳后侣村。三国赤乌元年(238)三月,见狱中有非罪者,怜而释之。吴大帝孙权以史伟谳决不平,将行大辟(死刑)。史伟之子史郭、史从泣血陈情,愿捐躯以代。孙权深感其孝,诏赐“斯”为氏,复史伟原职,历十八载而致仕归,故斯伟(史伟)为斯氏开宗始祖。此后,自三国两晋南北朝而降,至第二十一世斯楚(716--811)者,于唐开元庚辰(740)从后侣村迁居梵德村。第二十五世斯德遂(864-?),字友迅,从东阳梵德村迁诸暨上林,为上林三斯开宗始祖。三斯即上斯、中斯、下斯。今仍有中斯畈名,后人作螽斯者,谐“螽斯衍庆”义也。斯氏自唐末至今已60余世,至今当已1110馀年。毫无疑问,斯氏为诸暨姓氏构成中最早成员之一,可谓源远流长。

  斯氏始祖伟公,自幼聪慧勤奋,博览群书。东汉献帝建安末年(公元219年)由鲁国嵫阳迁居东吴宁后侣村(今浙江东阳县),至三国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参加吴帝孙权招贤之试而名列前茅,被委以“廷尉”之职。伟公为官清正,爱民如子,造福乡里,深得百姓爱戴。赤乌元年(公元238年)伟公察访狱吏职守,见狱中关押有枉受冤屈之百姓,遂萌恻隐匡谬之心,将狱中无辜悉数释放。不料此举触怒孙权,被治以抗旨犯上之罪,判以极刑。事发后,其子敦、从,一同面君泣血陈情哀求,愿代父一死。吴帝孙权见状深受感动,脱口赞曰:“斯孝子也。”遂赦伟公无罪,官复原职,并于赤乌二年九月(公元239年)诏赐伟公以斯姓,斯姓由此诞生。后伟公致仕十八年,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三岁。

  斯氏家族自此在东阳繁衍生息。诸暨斯宅则为斯氏第二十五代德遂公一脉所传。德遂公生于唐咸通年间(公元873年),相传于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公20岁时游学诸暨,一日行至上林乡宋家坞日暮投宿。庄主宋家有女年方20,尚未婚嫁,自幼不语,人皆以为哑。至德遂公敲门投宿时,突然言道:“门外有客至。”其父甚异,疑女与客有缘,遂将女许配德遂公,招其入赘。自此斯姓在此生根,而有斯宅。

  斯宅地处会稽山脉西麓,与东白湖毗邻,它经历了1100余年的发展进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斯宅现有居民12000余人,绝大部分都姓斯。村舍依山而建,林木葱翠,景色宜人。沿山一条清流直通浣纱溪,象一条素洁的纱带飘逸在青山之间。这里是西施的故乡,溪水轻吟,山风私语,仿佛讲述着古时西施浣纱的故事;青山绿水仿佛西施永驻的笑颜,引人遐思。美丽动人的传说滋润着这里古老的民风和秀丽的山水,日子随着溪水流来又流走,源远流长,无休无止

谁知道斯姓族谱和斯姓历史名人,谢了,答对给分,急急急!!!

并不是很清楚 只知道斯伟 我姓斯 但是因为可能是以前斯姓的儿女也各奔东西了吧 所以我从小生在上海 不住在斯宅 关於历史自然也是没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