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人物的 字 (按国排的),一定要全啊。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3收藏

三国演义中人物的 字 (按国排的),一定要全啊。,第1张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后代,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蜀汉昭烈皇帝。

  刘禅,字公嗣,后主。自缚投降。

  刘永,字公寿,先主子,鲁王。

  刘理,字奉孝,后主庶弟,梁王。

  刘辑,理子,奉车都尉,封乡侯。

  刘胤,理子,哀王。

  刘承,胤子,殇王。

  刘封,刘备义子,有武艺,气力过人,副军中郎将。被赐死。

  甘皇后,沛人。

  穆皇后,陈留人。

  孙夫人,东吴宗室。

  敬哀皇后,张飞长女,后主皇后。

  张皇后,敬哀之妹,后主皇后。

  王贵人,敬哀张皇后侍人。

  刘璇,字文衡,后主太子。死于乱军中。

  刘瑶,后主子,安定王。

  刘琮,后主子,西河王。

  刘瓒,后主子,新平王。

  刘谌,后主子,北地王。蜀灭亡时自杀。

  刘恂,后主子,新兴王。

  刘虔,后主子,上党王。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丞相,武乡侯,领益州牧。病死于军中,时年54岁。

  诸葛瞻,字思远,亮子,行都护卫将军。临阵战死,时年37。

  诸葛尚,瞻长子。与父亲一起战死涪城。

  诸葛京,瞻次子。

  诸葛均,亮弟,长水校尉。

  诸葛乔,字伯松,瑾次子,驸马都尉。

  诸葛攀,乔子,行护军翊武将军。

  诸葛显,攀子。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前将军,假节钺,壮缪侯。被东吴偷袭兵败被杀。

  关兴,字安国,关羽子,侍中、中监军,壮缪侯。

  关统,兴子,官至虎贲中郎将,壮缪侯。

  关彝,兴庶子,彝壮缪侯。

  关平,羽义子。与关羽一起被杀。

  张飞,字翼德,涿郡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桓侯。被部下张达、范强暗杀。

  张苞,飞长子,桓侯。

  张遵,苞子,尚书。

  张绍,飞次子,侍中、尚书仆射,桓侯。

  马超,字孟起,右扶风茂陵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威侯。

  马岱,马超弟,平北将军,陈仓侯。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后将军,刚侯。

  黄叙,忠子。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镇军将军,顺平侯。

  赵统,虎贲中郎,督行领军,顺平侯。

  赵广,牙门将。随姜维出征沓中,临阵战死。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司马徽称他为南州士之冠冕。军师中郎将,关内侯。围攻雒县,为流矢所中,时年36。

  庞宏,字巨师,统子,涪陵太守。

  庞林,统弟,荆州治中从事。随黄权投魏。

  法正,字孝直,右扶风郿人,尚书令、护军将军,翼侯。

  法邈,关内侯,奉车都尉、汉阳太守。

  许靖,字文休,汝南平舆人,善于评价人,太傅。

  许钦,靖子。

  许游,钦子,尚书。

  陈祗,字奉宗,汝南人,许靖兄外孙,侍中守尚书令,加镇军将军。

  陈裕,祗子,黄门侍郎。

  吕义,字季阳,南阳人,尚书令。

  吕辰,义子,成都令。

  吕雅,义次子,有文才,著《格论》十五篇。

  麋竺,字子仲,东海朐人,安汉将军。

  麋威,竺子,虎贲中郎将。

  麋照,威子,虎骑监。

  麋芳,字子方,东海人,南郡太守。降吴。

  孙乾,字公佑,北海人,从事中郎,秉忠将军。

  简雍,字宪和,涿郡人,昭德将军。

  伊籍,字伯机,山阳人,昭文将军。

  秦宓,字子敕,广汉绵竹人,大司农。

  夏侯纂,广汉太守。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掌军中郎将。

  董允,字休昭,和子,侍中守尚书令。

  董宏,允孙,晋巴西太守。

  刘巴,字子初,零陵烝阳人,尚书令。

  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马良眉中有白毛,人称白眉马良,其兄弟五人被称为“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左将军掾,夷陵之战中阵亡,36岁。

  马秉,良子,骑都尉。

  马谡,字幼常,良弟,为人言过其实,绵竹成都令,越希太守,街亭之战失误,被斩,39岁。

  陈震,字孝起,南阳人,卫尉,城阳亭侯。

  陈济,震子,城阳亭侯。

  孟达,字子敬,宜都太守。

  彭漾,字永年,广汉人,阳江太守。

  廖立,字公渊,武陵临沅人,长水校尉。被流放汶山郡。

  李严,字正方,南阳人,骠骑将军,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因误军机流放梓潼郡。

  李丰,严子,朱提太守。

  刘琰,字威硕,鲁国人,固陵太守,都乡侯。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孔明死后与杨仪不和被杀。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有才干,丞相参军长史,绥军将军。因不满地位被流放汉嘉郡,自杀。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梓潼太守、裨将军。

  霍弋,字绍先,峻子,监军、翊军将军,建宁太守。

  王连,字文仪,南阳人,屯骑校尉,领丞相长史,封平阳亭侯。

  王山,连子,江阳太守。

  向朗,字巨达,襄阳宜城人,左将军,显明亭侯。

  向条,朗子,御史中丞。

  向宠,朗兄子,中领军。延熙三年,征汉嘉蛮夷,阵亡。

  向充,宠弟,射声校尉、尚书。

  张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辅汉将军,领留府长史。

  张毣,裔子,三郡守、监军。

  张郁,毣子,太子中庶子。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蜀郡太守,越骑校尉,关内侯。

  黄元素,汉嘉太守。

  费诗,字公举,犍为南安人,谏议大夫。惧罪降魏。

  王冲,广汉人,牙门将。

  杜微,字国辅,梓潼涪人,谏议大夫。

  五梁,字德山,犍为南安人,习儒学,谏义大夫、五官中郎将。

  周群,字仲直,巴西阆中人,儒林校尉。

  张裕,蜀郡人,善相,州后部司马。

  杜琼,字伯瑜,蜀郡成都人,精通究安术,左中郎将、大鸿胪、太常。

  许慈,字仁笃,南阳人,善郑氏学,学士。

  许勋,慈子,博士。

  胡潜,字公兴,学士。

  孟光,字孝裕,河南洛阳人,汉太尉孟郁之族。符节令、屯骑校尉、长乐少府,迁大司农。

  来敏,字敬达,义阳新野人,来歙后代。父来艳,汉朝司空。官至执慎将军。

  来忠,敏子,博览经学,参军。

  尹默,字思潜,梓潼涪人,通诸经史,大中大夫。

  尹宗,默子,博士。

  李撰,字钦仲,梓潼涪人,中散大夫、右中郎将。

  陈术,字申伯,汉中人,博学多闻,著《释部》七篇,《益部耆旧传》,《志》,三郡太守。

  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中散大夫。

  谯熙,周长子。

  谯贤,周次子。

  谯同,周三子,最像谯周。

  郤揖,都督。

  郤正,字令先,河南偃师人,揖子,祖父俭,灵帝末为益州刺史。官至令史。

  张通,汝南人,殿中督。

  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曾出谋破杜濩、朴胡,杀夏候渊,据汉中。治中从事。不得已降魏。

  黄邕,权子。

  黄祟,权子,尚书郎。

  李恢,字德昂,建宁俞元人,安汉将军,建宁太守,汉兴亭侯。

  李遗,恢子,汉兴亭侯。

  李球,恢弟子,羽林右部督。随诸葛瞻拒邓艾,死于绵竹。

  吕凯,字季平,永昌不韦人,云南太守,阳迁亭侯。为叛夷所害。

  吕祥,凯子,阳迁亭侯。

  王伉,亭侯,永昌太守。

  马忠,字德信,巴西阆中人,为人宽济有度量,镇南大将军,彭乡亭侯。

  马修,忠子。

  阎芝,巴西太守。

  阎宇,有功干,于事精勤,右大将军。

  张表,时名士。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原来市魏将,不受重用投向刘备,为人忠勇而严整,平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汉中。后与魏将徐质交锋,临阵阵亡。

  王训,平子,左将军,封宕渠侯。

  张嶷,字伯岐,巴郡南充国人,为人识断明果。荡寇将军,关内侯。

  张瑛,嶷长子,西乡侯。

  张护雄,嶷次子,关内侯。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孔明称之“社稷之器”,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大将军、录尚书事、安阳亭侯。

  蒋斌,琬子,绥武将军、汉城护军。为乱兵所杀。

  蒋显,琬子,有才学,为太子仆。为乱兵所杀。

  刘敏,左护军、扬威将军,云亭侯。

  费祎,字文伟,江夏人,宽济而博爱,大将军,录尚书事,领益州刺史,成乡侯。被降将郭循所杀。

  费承,祎子,黄门侍郎。

  费恭,祎子。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好郑氏学,有文有武,督中外军事,大将军,平襄侯。被乱兵杀死。

  胡济,镇西大将军。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司徒邓禹后代,领兖州刺史,阳武亭侯,大将军。

  邓良,芝子,尚书左选郎,阳武亭侯。

  张翼,字伯恭,犍为武阳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刺史,都亭侯。为乱兵所杀。

  宗预,字德艳,南阳安众人,镇军大将军,领兖州刺史,关内侯。

  廖化,字元俭,襄阳人,以果烈称,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中乡侯。

  杨戏,字文然,犍为武阳人,护军、监军,梓潼太守,射声校尉。

  张表,尚书,督庲降、后将军。

  邓方,字孔山,南郡人,安远将军、庲降都督。

  费观,字伯宾,江夏人,巴郡太守、江州都督,都亭侯,加振威将军。

  王谋,字元泰,汉嘉人,太常,关内侯。

  赖恭,零陵人,太常。

  赖厷,恭子,丞相西曹令史。

  黄柱,南阳人,光禄勋。

  何宗,字彦英,蜀郡郫人,精究安术,大鸿胪。

  何双,宗字,有淳于髡、东方朔之风。

  吴壹,字子远,陈留人,督汉中,车骑将军,假节,雍州刺史,济阳侯。

  吴班,字元雄,族弟,骠骑将军,假节,封绵竹侯。

  陈到,叔至,汝南人,名位常亚赵云,永安都督、征西将军,封亭侯。

  辅匡,字元弼,襄阳人,右将军,中乡侯。

  刘邕,字南和,义阳人,监军、后将军,关内侯。

  刘式,邕子,关内侯。

  刘武,邕少子,有文才,与樊建齐名,尚书。

  卫文经。

  韩士远。

  张存,字处仁,南阳人,广汉太守。

  殷观,字孔休,荆州主簿、别驾从事。

  习祯,字文祥,襄阳人,广汉太守。

  习忠,祯子,尚书郎。

  王甫,字国山,广汉郪人,荆州议曹从事。

  王佑,甫子,尚书右选郎。

  马勋,字盛衡,巴西阆中人,州别驾从事。

  马齐,字承伯,巴西阆中人,尚书。

  李朝,字伟南,别驾从事。

  李邵,字永南,朝弟,广汉郪人,治中从事。

  姚伷,字子绪,阆中人,尚书仆射。

  李福,字孙德,梓潼涪人,尚书仆射,封平阳候。

  龚禄,字德绪,巴西安汉人,益州太守。

  冯习,字休元,南郡人,领军。猇亭之战阵亡。

  张南,字文进,猇亭之战阵亡。

  傅肜,义阳人,猇亭之战阵亡。

  傅佥,肜子,关中都督。死于军中。

  程畿,字季然,巴西阆中人,从事祭酒。猇亭之战阵亡。

  程祁,字公弘,畿子。

  程郁,畿子。

  宠羲,巴西太守。

  博士仁,字君义,广阳人,将军。降吴。

  郝普,字子太,义阳人,零陵太守。降吴。

  潘浚,字承明,武陵人,荆州治中。降吴。

  刘璋,字季玉,原益州刺史,后降刘备,振威将军。

  刘循,璋子,奉车中郎将。

  关索,关羽三子。

一、三国人物列表如下:

1、曹魏:

(1)文臣: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戏志才、刘晔、蒋济、陈群、华歆、钟繇、满宠、董昭、王朗、崔琰、毛玠、杜畿、田畴、王修、杨修、辛毗、杨阜、田豫、王粲、蒯越、张继、杜袭、枣祗、任峻、陈矫、郗虑、桓玠、丁仪、丁廙、司马朗、韩暨、韦康、邴原、赵俨、娄圭、贾逵、陈琳、司马懿。

(2)武将:张辽、徐晃、夏侯惇、夏侯渊、庞德、张郃、李典、乐进、典韦、曹洪、曹仁、曹彰、曹纯、于禁、许褚、吕虔、李通、文聘、臧霸、郭淮、钟会、邓艾、曹休、张燕、张绣、朱灵、路昭、史涣、韩浩、王凌、孙礼、秦朗、郑文、夏侯尚、毌丘俭、诸葛诞。

2、蜀汉:

(1)文臣:孙乾、简雍、糜竺、糜芳、庞统、法正、许靖、马良、徐庶、陈震、杨仪、费祎、蒋琬、孟优、黄皓、诸葛亮。

(2)武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关平、周仓、关兴、张苞、陈到、李严、姜维、廖化、马谡、马岱、陈式、雷铜、吴兰、王平、任夔、张翼、马忠、张南、冯习、傅佥、关索。

3、孙吴:

(1)文臣:陆逊、张昭、张紘、鲁肃、虞翻、顾雍、诸葛谨、诸葛恪、陆凯、骆统、周鲂。

(2)武将:周瑜、吕蒙、甘宁、太史慈、程普、黄盖、韩当、周泰、蒋钦、丁奉、徐盛、陈武、凌操、凌统、潘璋、朱然、孙桓、马忠、孙韶、朱桓、夏恂、周平、全琮、于诠。

4、群雄:

(1)诸侯:张角、何进、董卓、袁绍、吕布、袁术、刘表、刘璋、马腾、张鲁、韩遂、公孙瓒、韩馥、刘岱、王匡、张邈、孔伷、陶谦、鲍信、桥瑁、袁遗、孔融、张超、张杨、刘度、赵范、金旋、韩玄。

(2)黄巾军:张宝、张梁、程远志、邓茂、马元义、赵弘、韩忠、孙夏、管亥、何仪、刘辟、龚都、裴元绍、高升、张闿、韩暹、李乐、杨奉。

5、东汉朝廷:

(1)文臣:董承、王子服、李儒、陈宫、田丰、沮授、审配、许攸、郭图、逢纪、辛评、荀谌、辛毗、陈登、蒯良、王累、韩胤、沮鹄、杨弘、阎象、蒯越。

(2)武将:伍孚、李傕、郭汜、颜良、文丑、潘凤、俞涉、武安国、穆顺、华雄、牛辅、张济、樊稠、胡轸、胡车儿、李肃、高顺、张任、高览、曹性、闵纯、纪灵、马休、马铁、高览、袁谭、袁熙、袁尚、高干、麴义、吕翔、吕旷、韩猛、淳于琼、焦触、张南、马延、雷薄、张勋、陈纪、桥蕤、郝萌、侯成、宋宪、魏续、成廉、蔡瑁、张允、黄祖、苏飞、吕公、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

扩展资料:

三国时期疆域:

1、曹魏:

魏的疆域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在立国后原有87郡及十二州分别是: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扬州。

2、蜀汉:

蜀汉为刘备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在诸葛亮协助下,由荆州南部开始发展。其势力一度涵盖荆州、益州及汉中。立国前后与孙吴发生多次战争并损失荆州,于诸葛亮南定南中后获得云南一带疆域,至此渐渐稳定。疆域范围:北方与曹魏对峙于秦岭,汉中为重镇;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巴西为重镇;西南至岷江、南中,与羌、氐及南蛮相邻。蜀汉共有22郡、仅益州一州。于益州下设庲降都督,治味县,专辖益州南部。

3、东吴:

东吴的疆域拥有大部分的扬州。孙权在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荆州西部、交州,并在击败关羽后获得整个荆州南部。至孙权称帝后疆域方稳定下来。孙吴北与曹魏对峙在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建业、江陵为重镇;西与蜀汉相邻于三峡,西陵为重镇;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南达越南的中部。孙吴原有32郡及三州:荆州、扬州、交州。于226年设置广州,后并入交州。至264年复设,共增加一州。

卫氏原系西周分派,实康叔之后,康叔封卫以国卫氏,派衍河东,子孙散居各地。若山右之曲沃,江左之华亭,广东之番禺,济邑之无恨,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分支者难以悉举。 由此不难看出,西周之后,卫氏便是历朝的名门望族,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卫氏更是儒学的望族。在东汉明帝(58—78),由于卫暠的儒学声名,便被朝廷征召,由于路途和身体状况,在赴洛阳就任途中卒于今山西夏县,朝廷便在本地赐所葬之,于是,家人便在当地定居下来。由于朝廷的重视及卫暠的地位和声望,所以,卫氏家谱便将卫暠列为一世族。东汉的名门多为大族,均由儒学经术方能进身仕途。卫暠的身份是儒生,后代定居河东之后,虽然门户未立,却仍以儒学传家。到东汉末年,卫暠的四世孙卫凯才被曹操重用,卫氏一门才逐渐转盛。

卫凯,字伯儒,受儒学传家的影响,年轻时就学有成就,以才学箸称,尤其以文章而名扬于世。曹操为魏王时,卫凯与王粲并典制度。汉魏禅代,他受曹丕指派,作为汉朝侍郎,代汉室起草禅让的文诰。曹魏文帝、明帝两朝先后被封为亭候、乡候,执掌朝廷的礼制和文史图籍。他“好古文、鸟篆、隶草,无所不善”。卫凯有三个儿子,其子能够光耀卫门的当属长子卫瓘。卫瓘(220—291),字伯玉。《晋书》卷三六,列传第六中这样记载:卫瓘年十岁丧父,至孝过人。性贞静有名理,以明识清允称,袭文爵乡候。弱冠为魏尚书郎。 卫瓘20岁便入仕途,足见其才华横溢。魏灭蜀后,卫瓘任监军,邓艾、钟会平蜀后争权夺利,于是,他设计收杀邓钟二人,平定了祸乱。到西晋武帝时,官至司空,总揽朝政大权,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等到惠帝继位,卫瓘与汝南王共同辅佐朝政。

自此,卫氏一门因卫瓘的权势和地位而成为名门望族。一门之内,二弟封爵,长子卫恒为黄门郎,第五子卫庭选入东宫“与太子游处”。卫瓘诸子,皆和西晋的名门望族联姻,长子娶陈郡阳夏何劭女,次子卫恒娶太原晋阳王浑女,三子卫岳娶河东闻喜裴楷女。其孙卫玠娶中朝名士乐广女,妻亡,又娶山涛孙女为妻。不但如此,卫氏也与皇室联姻,晋武帝敕卫瓘第四子卫宣尚武帝女繁昌公主。武帝曾打算选卫瓘女做太子(晋惠帝)妃,他称卫公女有“五可”:“种贤而多子,美而长、白。”后来由于妒性十足弄权干政的皇后贾南风的从中作梗,使卫氏失去了婚配太子的荣宠。

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湖北等地。清代,其分布已相称广泛。如今,卫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陕西、四川等省为多。目前卫姓人口列全国第一百七十位。

昆山卫氏家族,是北宋末年自华亭迁来的。首先著籍昆山的卫阗,为政和八年(1118)之进士;其子卫时敏、卫季敏相继恩荫入仕;季敏子卫泾于淳熙十一年(1184)状元及第,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卫泾兄弟卫沂、卫洽、卫洙庆元、嘉定间相继登科,卫湜亦中锁厅试,就在这一阶段中,昆山卫氏家族迅速发展起来。

卫氏家族之联姻很有特点。卫泾祖母(卫阗妻)、伯母(卫时敏妻)皆出自沈氏,二沈氏自姑侄而为婆媳。卫泾母(卫季敏妻)为华亭章氏之女;卫泾夫人盖氏,是“初家平江,后徙华亭”的淳熙户部侍郎盖经与卫泾姨母章氏的女儿。卫泾的四位姊妹全都嫁给了读书业儒的士人,其中卫琮嫁给了范成大与卫泾共同的朋友、绍熙进士周南。卫泾的仲女嫁给周南的儿子,而周南的长女周艮又嫁给了卫泾的儿子卫朴。卫泾夫人盖氏的侄女,则嫁给卫泾幼子卫柳为妻。卫氏家族四代之中多重姑舅表亲通婚,而与之联姻的沈氏、章氏、盖氏、周氏俱为当地有影响的士人家族。此外,卫琮丈夫周南与卫瑧丈夫朱晞颜,同居郡城之中,既互为僚婿,又举进士“同年”。

这种婚姻模式,因亲及亲,盘根错节,呈现着较为收缩的态势,体现出卫氏家族在联姻方面的慎重考虑,也反映出家族内部官僚士大夫对于自身之地方利益根基的强烈关怀。卫氏家族在昆山繁衍发展逾百年,或许与这种联姻方式不无关系。

这是非常可能的 历史都是人写 族谱却是有可能是真的 三国演义众所周知很多都是不真实的,而所谓的正史,也就是三国志也是陈寿写的,陈寿是蜀国旧臣,降了晋的,对于晋朝某些大官他也不敢写啊,压力啊压力,因为毕竟诸葛氏三兄弟在魏蜀吴都有能人,诸葛亮在蜀为丞相,诸葛瑾在吴国为大将军,诸葛诞在魏国为镇南将军,官渡时曹操的荀彧和袁绍的荀堪也都是一个家族的,那时候大家族分散投资是很正常的,毕竟都是华夏嘛

●第七十一回

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操亲出征,至蓝田,看望蔡邕女蔡琰,试杨修才。

黄忠从法正步步为营、"反客为主"之计,打败驻守定军山的夏侯渊,俘夏侯尚。

黄忠在法正帮助下,先夺得定军山西一山头,以逸待劳,杀了夏侯渊,夺了定军山。

黄忠烧操粮草,被围,赵云救出,据汉水打败操追兵。玄德,孔明赞子龙一身都是胆。

操命徐晃从斜谷小路取汉水,王平往助。

●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徐晃不听王平意见,被黄忠,赵云打败,王平降玄德。

操被刘备打败,回到南郑,魏延、张飞已得南郑,操走阳平关。亮以疑兵胜操。

操亲领兵战,备兵大败曹兵,操弃阳平关而逃至斜谷界口,进退两难,杀了杨修,次日出兵大败回京兆。

●第七十三回

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

诸葛引法正等人欲尊玄德为帝,玄德不从。孔明建议暂为汉中王,玄德应允,筑坛于沔阳,时位汉中王。

操派满宠为使,说权攻荆州。

关公大败曹仁,得襄阳,至樊城。

●第七十四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操令于禁解樊城之危,庞德为先锋。

庞德造一榇,抬赴樊城,与妻子生死离别,以表破关公之决心。关公与庞德战百余回不分胜负,庞德一箭射中关公左臂,于禁恐其成,鸣金收兵。

于禁兵屯罾口川 ,关公放襄江水淹七军,于禁投降,庞德被擒不降而死。

关公被曹仁兵放箭射中右臂。

●第七十五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

关公不顾箭伤,只要取樊城。

华佗为关公刮骨疗毒 ,公全无惧色。

操连东吴,夹攻关公。

孙权拜吕蒙为大都督,夜袭荆州。

孙权放于禁归。傅士仁、糜芳投降孙权。

●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徐晃大败关平、廖化、关公。关公攻打荆州。荆州土人皆无战心,关公败走麦城,廖化向上庸守将刘封,孟达求救而不得。

诸葛谨往说关公报降,公不降。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公欲弃麦城投西川,路遇伏兵,被潘璋部将马忠所获,孙权斩关公、关平。

权送关公首级与操,操厚葬关公于洛阳南门,赠为荆王。

备闻关公败亡,昏绝于地。

●第七十八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

刘备要为关公报仇,孔明劝阻,教他按兵不动,且与关公发丧,待吴、魏不和,乘时而伐。曹病,华佗欲为手术,曹操疑其为关公报仇,下于狱中而死。

孙权与操书,劝其"早正大位",操不上当,封孙权宫爵,令拒备。

操死,立其子曹丕为继。

●第七十九回

兄逼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献帝在华歆、曹洪、曹休等威逼下让帝位于曹丕,国号大魏,丕自许昌幸洛阳。

孔明设计使刘备为帝。备欲起倾国之兵伐吴,赵云谏曰不可。

作者: 燕归殇夏 2007-8-23 15:01 回复此发言

--------------------------------------------------------------------------------

10 回复:资料三国演义中每回故事梗概

●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张飞遭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刘备不听赵云、秦宓、孔明之劝发兵七十五万伐吴。

张飞鞭挞末将范疆、张达,范、张割张飞首级献东吴。

先主出征,吴班为先锋,关兴,张苞护驾。

孙权使诸葛谨说刘备与东吴和好共讨曹丕。

●第八十二回

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

诸葛谨劝刘备罢征而不得,回江南。

孙权差中大夫赵咨见魏帝丕,丕欲坐观虎斗,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

刘备大败吴兵,从巫峡建平起,直接彝陵界口,七百余里结连四十余寨。

●第八十三回

战虎亭先主得仇人

夺江口书生得大将

黄忠私自出战斩吴将史迹,后中埋伏中箭回营身亡。

先主大战虎亭。关兴斩潘璋首级而归,糜芳、傅士仁来降被剐。

孙权求和不得,筑支拜陆逊为大都督,逊令诸将坚守勿战。

先主求战不得,移寨于山林树木间避暑。

●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周泰等请战,陆逊以前面山路有伏兵不让出击,三日后,伏兵不得其便果出。陆逊等其兵疲意困,后发制人;吴主领兵应,曹丕派兵袭东吴。

孔明命马良速叫刘备改屯诸营,但已为时晚矣。

陆逊先使淳于丹探险明蜀兵虚实,夜里借东南风放火,刘备败走,被赵云救入白帝城。

陆逊追备,误入八阵图之死门,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引其出生门。陆逊惧魏裘吴,不敢深入西川。

●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魏主出三路兵伐吴,皆被击败。

先主把白帝城馆驿改为永安宫,染病不起,托孤于孔明。孔明于刘备死后立刘禅为帝。

曹丕趁备亡用五路大兵夹攻之。

后主亲往相府请孔明理事,孔明言四路兵皆已退,唯余吴一路,又秦明后主,派邓芝往结东吴,消除旧怨,共拒操魏。

●第八十六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邓芝不惧油煎往说吴主决意与蜀通好,吴主派张温同邓芝赴蜀。

张温至蜀甚傲,秦宓席间难之,温不能对,孔明以善言解之,又令邓芝与张温同去吴答礼吴蜀通好。

曹丕亲自伐吴,大败而回。

●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孔明不顾劝阻,坚意南征。

孔明先使反间计,破三路蛮兵。

马谡建议孔明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孔明使魏延、赵云深入蛮地,战败孟获三洞元帅,孟获亲自出战。被魏延活捉,孔明尽释其将士,待来日再决雌雄。

●第八十八回

渡泸水再缚番王

识诈降三擒孟获

孔明命前来送解署药并粮草的马岱引三千军去泸河下游 渡河截粮,军士因中毒半渡而死,后知半夜水冷毒散方渡无事。马岱于夹山峪夺了蛮粮。

二洞主擒孟获见孔明,获不服,孔明再释。

孟获教弟孟优以诈降进宝于孔明以里应外合,孔明用药麻翻孟优,孟获被扮做蛮兵的马岱所捉。

孟获不服,孔明放回,谓众将三擒三纵,"诚欲服其心,不欲灭其类也"。

●第八十九回

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

孔明于多洱河畔设寨,坚守不出,待获兵疲乏而四擒四纵。

秃龙洞洞主以的毒之四泉(哑泉,灭泉,黑泉,柔泉)败蜀兵。

孟获之兄孟节为蜀兵解毒,蜀兵掘地得水。

蛮方二十一洞主杨锋擒孟获献孔明,孔明五纵之去。

●第九十回

驱巨兽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蜀军士垒土越墙得三江城。孔明计擒孟获妻子祝融夫人,换回被俘蜀将。

孔明驱败巨兽孟获,孟获诈降欲擒孔明,被孔明识破后擒获,六纵而去。

孔明设计诱乌戈国之藤甲兵至盘蛇谷中尽烧之,孟获被马岱生擒活捉。

孟获拜服,孔明让其自治。

作者: 燕归殇夏 2007-8-23 15:01 回复此发言

--------------------------------------------------------------------------------

11 回复:资料三国演义中每回故事梗概

●第九十一回

祭沪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

孔明祭泸水入师回成都。

曹丕崩,曹睿立。司马懿被封为骠骑大将军,提督雍、凉等处兵马。

孔明根据参军马谡建议使反间计,曹睿把司马懿削职回乡。

孔明上表伐魏,谯周谏阻不听。

曹睿封夏侯渊之子夏侯(木+矛+木)为大都督,司徒王朗谏劝不听。(木+予+木)率兵二十余万,星夜到长安。

●第九十二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孔明不用魏延长驱直入之计,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

赵云杀死西凉大半韩德父子五人,大败魏军,(木+予+木)退入南安郡。

诸葛亮计取南安郡和安定都,擒夏侯(木+予+木)。

●第九十三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

天水太守马遵部下姜维,破孔明计并使赵云中计。

孔明设计得姜维、得天水、上圭、冀成,前山祁山,兵临渭水。

曹睿命曹真为大都督,与蜀军战。军师王朗被孔明骂死阵前,曹真郭淮亦被杀败。

●第九十四回

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魏军与西羌结连,西羌铁车兵大败蜀兵。

孔明乘天降大雪,诱西羌铁车兵陷入坑堑而大败之。

曹真两路先锋被赵云、魏延所斩,上表乞授。钟繇保举司马懿,曹睿加懿为平西都督,使由宛城赴长安。

司马懿得孟达造反信,不奏朝延,先予征除,后见曹睿,举张合为先锋,往破蜀兵。

●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琥侯弹琴退仲达

司马懿要取汉中之咽喉街亭和列柳城。

马谡自告奋勇守街亭,他不听王平之劝,于山上林木深处下寨 。

懿领兵围山,谡下山而逃。

懿先于郭淮得列柳城,后兵出箕谷。

孔明见街亭、列柳城已失,安排退兵之计。

司马懿引兵袭西城,诸葛亮只得演空城计,懿兵退后离西城往汉中而走。司马懿叹不如孔明。

●第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尚书孙资建议曹睿分兵守险要,养精蓄锐,以图吴蜀,曹睿驾回洛阳。

赵云不少一将一卒而归,孔明赏赐。

孔明挥泪斩马谡.

孔明上表后主,自求贬丞相之职,让诸将"勤攻吾之阙,责吾之短"。

东吴鄱阳大守周鲂诈降曹魏,乞兵征伐,司马懿领兵助曹休南下,曹休被赚入石亭,被陆逊打败。

●第九十七回

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孔明再上表伐魏。使陈仓守将郝昭同乡靳祥两番说郝来降,郝断然拒绝。

孔明几次攻城不下,向姜维求计。姜维诈降曹真,费耀替曹真出征,中计自刎,蜀兵三至祁山。

●第九十八回

追汉军王双受诛

袭陈仓武侯取胜

司马懿深识诸葛亮之法,认为蜀兵利在速战,魏兵则宜久守。

孔明虽然以火攻大败魏军,但还是安排退军之计,等到曹真知晓,蜀兵已去二日。

魏延受诸葛密计,斩追将王双。

东吴孙权称帝,后主听孔明言,赍礼作贺,陆逊虚张声势以伐魏。

孔明出汉中,夺取陈仓,三出祁山,魏帝封司马懿为大都督抗蜀。

●第一百回

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

孔明四出祁山。

魏延、陈式不听孔明"防魏伏兵,不可轻进"的命令,领兵出箕谷,被魏兵杀败。

蜀兵劫曹真寨,司马懿救曹真。

孔明斩陈式留魏延。又作书送曹真,曹真见书疾重而亡。

孔明与懿斗阵,大败魏军。

后主中司马懿反间计,召孔明回成都。

孔明增灶减兵而退,魏兵不敢追。

作者: 燕归殇夏 2007-8-23 15:02 回复此发言

--------------------------------------------------------------------------------

12 回复:资料三国演义中每回故事梗概

●第一百一回

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剑阁张合中计

孔明回成都追杀散布流言之宦官,孔明复回汉中,从杨仪计,分两路军兵,轮流荼魏。

孔明至祁山,粮米不到,孔明使人尽割陇上之麦,送赴卤城打晒。

郭淮献计攻卤城,被孔明伏兵四面杀败;淮又献计调雍、凉诸郡人马业,自己奇袭剑阁,截蜀兵归路,亦被蜀兵击败。

永安李严书至,言东吴连魏伐蜀,孔明退兵,于剑阁木门道理伏,射杀追来的张合。

孔明与后主谪妄言东吴连魏蜀李严为庶人。

孔明养军三年,不顾劝阴,又要伐魏。

●第一百二回

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太史谯周以种种异兆为由要丞相"只宜谨守,不可妄动"孔明发誓六出祁山,剿灭汉贼,鞠躬尽谇,死而后已 。

孔明星夜至汉中,闻关兴亡,放声大哭。引三十万兵,姜维、魏延为先锋,分五路至祁山。

司马懿荐夏侯渊四子为先锋,行军司马,又令郭淮,孙礼总督西兵马,于北原下寨,不予出战。

孔明虚攻北原,暗取渭滨,司马懿识破而用兵,蜀兵大败。

懿派郑文诈降孔明,被孔明识破,魏兵劫寨大败。

孔明在上方谷(葫芦谷)作木牛流马,搬运粮草;司马懿依样制造,搬运粮草,被孔明所劫。

●第一百三回

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吴主分三路兵伐魏败归 。

孔明故意把木牛流马让魏劫去,又教兵士多次被俘,以示无备,赚懿出战,诱入上方谷中,雷炸火烧,忽大雨倾盆,火灭雷哑,懿父子三人逃回。

司马懿坚守不出,孔明以巾帼女衣并侮辱之书信送司马懿,懿本怒,却不出战。

孔明听说吴兵无功而还,昏倒于地。

●第一百四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象魏都督丧胆

孔明授兵书于姜维,强支病体,遍观各营,喟然长叹。

孔明54岁身故,闰维、杨仪不敢举哀,安置翕中。魏延不服杨仪,口出不逊之言。

司马懿追兵至,姜维推出孔明木象,懿吓退。

●第一百零五回

孔明预伏锦膏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

魏延和杨仪分别秦明后主,言对方背反。后主知魏延反,派董允好言抚慰。

马岱假意愿助魏延取西川,与姜维、杨仪按孔明锦囊妙计杀魏延。

杨仪不服蒋琬,后主罢为庶人。

曹睿大兴土木,建造宫殿,怨声不绝,又欲长生不老,派马钧赴长安拆取柏梁台上之铜人、承露盘,众官上表谏诤不听。

●第一百六回

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睿派司马懿伐辽东造反的公孙渊,渊败被杀。

睿亡芳继,兵权尽归曹爽,司马懿推病不出。故作老之将死之态,乘曹爽和曹芳出城居谒高平陵之机率二子谋爽。

●第一百七回

魏主政归司马氏

姜维兵败牛头山

司马懿夺曹爽兵权并斩之。

曹芳封懿为丞相,加九锡。

夏侯霸后,败于郭淮与陈泰后投汉中降秉维。姜维以霸为向导官伐魏,在牛头山被郭淮打败,飞奔阳平关,司马懿长予司马师欲夺关,姜维用武侯临终时所传"连弩"之法,一弩发十矢而败师。

●第一百八回

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

姜维领败兵回汉中。

司马懿病逝,次子司马昭趁孙权新亡南征东吴,东吴诸葛恪派丁奉往战,大败魏兵,诸葛恪一面发书求姜维进兵攻魏,一面驱兵至新城,被城中守将用缓兵之计击退。

孙峻与吴主孙亮请诸葛恪赴宴,峻就席间杀之,权归孙峻。

蜀姜维得诸葛恪书,发兵伐魏。

●第一百九回

困司马汉将奇谋

废曹芳魏家果报

姜维在董亭与徐质交兵大败,姜维造木牛流马运粮诱杀了徐质,又于铁笼山围住了司马照 ,但被郭淮使来的降魏羌兵杀败,于路用郭淮射来之箭射死郭淮,败回汉中。

曹芳欲图司马师、司马昭,被师所废,立曹髦为帝。

●第一百十回

文鸯单骑退追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扬州都督母丘俭与剌史文钦讨伐司马师,文钦子文鸯于魏营左冲右突,司马师眼珠迸出。

母丘俭兵败入慎县,被县令宗白所杀。

司马师付印授弟司马昭,眼珠迸出而亡,从此大小事皆归于昭。

蜀将姜维趁魏内乱兴师伐之,于洮水背水一战大破魏兵,又勒兵取狄道城,被邓艾设计杀败。

作者: 燕归殇夏 2007-8-23 15:03 回复此发言

--------------------------------------------------------------------------------

13 回复:资料三国演义中每回故事梗概

●第一百十一回

邓士载智败姜伯约

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姜维又出师伐魏,被邓艾打败。上表自贬其职。

魏诸葛诞送子质于吴,与吴会合,共同讨伐司马昭。

●第一百十二回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

诸葛诞战败而亡,吴将降魏者多,败兵放回。

姜维又欲伐魏,中散大夫谯周作仇国论一篇,劝阻姜维,维不听。

姜维先大胜,后被邓氏父子与关中兵三面夹击;又传东吴兵败,姜维只得退兵。

●第一百十三回

丁奉定计斩孙林

姜维斗阵破邓艾

东吴孙林废孙亮而立孙休,孙休与老将丁奉合谋杀孙林,后主派人作贺,吴主派人还礼,吴使薛羽谓吴主蜀之大厦将焚。

姜维六次伐魏,于祁山安寨,与邓艾斗阵,将艾围在垓心,二次斗阵,邓艾欲从后刺杀,都被姜维识破而大败之。

司马望与邓艾派人接连中常侍黄皓散布姜维怨上投魏流言,后主召姜维回。

●第一百十四回

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

姜维揭穿后主听信小人之言,后主令姜维再回汉中,伺机伐魏。

司马昭与贾亮合谋篡位,贾事成济刺死曹髦。

司马昭立曹璜为帝,璜改名奂,封昭为相国、晋公。

姜维以昭弑君之名出师伐魏,分三路出祁山。

魏参军王[]诈降姜维,约邓艾里应外合被姜维识破而败之,艾杂于军中而逃;王[]投黑龙江死。

●第一百十五回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辟祸

姜维八议计伐中原,谯周、廖化劝阻不听。

邓艾使计,先锋夏侯霸被射死城下,姜维也被邓艾、夏侯望杀败,但又在救助攻打祁山的张翼时,打败魏兵。

后主信黄皓谗言,召姜维回成都,维请杀黄皓,后主引皓拜姜维,秘书郎谷正要姜维去陇西沓中屯男避祸。

司马昭趁蜀国腐败,派钟会伐蜀。

●第一百十六回

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钟会约邓艾伐蜀。

后主听信黄皓谗言,不准姜维出兵拒魏之奏,瞎信师婆虚妄之说,只在宫中饮宴欢乐。

钟会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汉中人民,出城拜迎。

姜维等大败,奔剑阁。

●第一百十七回

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

钟会与邓艾不和,邓艾偷度阴平、摩天岭,兵到江由涪城,军民俱降。

后主从正之言,召孔明之子诸葛瞻,使拒魏兵,瞻子尚为先锋,瞻、尚父子俱战死绵竹。

●第一百十八回

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

后主令谯周作降书至雒城请降,邓艾重待降使。后主来日出降;其子刘谌割妻并三子头至昭烈庙中,大哭,眼出血自刎。

姜维闻后主降、大惊;设计假降钟针,间其与邓艾关系。

昭疑艾后,封钟会以监邓艾;又假计邓艾实防钟会,与曹奂出师长安。

●第一百十九回

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钟会收邓艾。与姜维谋反。会被射死,姜维自刎,邓艾父子被田续所斩。

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

魏主奂封昭为晋王,昭立司马炎为世子。昭死后,炎以与汉家报仇为由。效曹丕废帝之事,奂捧传国玉玺登坛授炎。

●第一百二十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东吴孙休亡,立孙皓为主,皓义暴无道,杀忠臣四十余人,魏羊祜上表让伐吴,炎为许,后悔之,祜死前荐杜预。

杜预上表请伐吴,晋主许之。东吴孙皓拨匠工于江边造铁锁、铁锥,以御晋军,晋军势如破竹,直至石头城下,孙皓降。

千古冤臣

三国时期最冤枉的人就是魏延,堪称千古冤臣,因为他不但被杀后一直没有被平反,更被一帮说书的糟蹋,说他有反骨,是和曹操一样的大反派。虽然曹操被称为奸臣,可是在世的时候权倾朝野,死后倍极哀荣,墓地到现在还没有被找到。魏延则身首异处,三族被戮,不知埋骨何地。而魏延根本就没有什么对不起蜀汉,连那个心都没有,枉死,而死后千载骂名,冤枉,比岳飞还冤,比袁崇焕还冤。

陈寿和魏延家是没有什么交情的,不过陈寿还算老实,尽管对蜀怀有一定的感情,不好明斥其非,但是在为魏延立传的时候没有说什么谎话,在最后还是给他下了一个“不便背叛”的评语。

魏延不是名门望族之后,不然喜欢考证名人家世的三国时代不可能没有记载,他是荆州义阳人。最早的记载是“以部曲随先主入蜀”,很可能是和甘宁一样是水匪或者豪强出身。就这点来说,不知道当初他在荆州当豪强的时候是不是和诸葛家结下了什么梁子,以至于诸葛亮后来那么恨他。魏延后来是依靠战功当上了刘备手下的牙门将军,毕竟魏延不是刘备的旧部,和诸葛亮等荆州世家子弟也不是一伙,加上性格似乎也属于倔强一流,不会拍须遛马,所以能够升职,靠的唯有自己的能力。

等到刘备自称汉中王的时候,要地汉中需要一员大将来镇守,对取得汉中很有功劳,加之又是刘备亲信的张飞是众望所归的人选。关羽和张飞号称“万人敌”,武勇是有的,历史上的张飞也绝对不是《三国演义》里那样大字不识,《八蒙山铭》现在还是名帖,无论是招降严颜,还是汉中破张郃,证明张飞的计谋也相当不错。但是刘备选择的汉中太守、镇远将军却是魏延。这当然让蜀国所有的人吃惊。刘备为了显示自己能够用人,在一次大会上和魏延唱了一次双簧:"今委卿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答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蜀中众将都为魏延的豪言壮语所感动。只有诸葛亮不是滋味,毕竟魏延的资历还不如诸葛亮,就有了汉中太守的实缺,实在让诸葛亮有些不舒服。

如果是魏延要造反,机会很多,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他还是汉中太守,完全可以反。“建兴元年夏,臧柯太守朱褒拥郡反。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流太守张裔于吴,据郡不,越巂夷王高定亦背叛”,有这么多反的,魏延没有反。诸葛亮建兴三年平定南方四郡的时候,蜀中空虚,魏延还是没有反,真不知道反骨一说,从何而来?

到了蜀汉建兴五年,诸葛亮进屯汉中,不知道是诸葛亮和当地长官魏延有没有发生什么矛盾。蜀汉建兴八年的时候司马懿和曹真等讨伐蜀国,诸葛亮在汉中据险而守,加上连月阴雨,魏国撤军。同时,魏延在阳溪大破魏国的后将军费瑶和雍州刺史郭淮的部队,因功被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可坏就坏在这件事和诸葛亮有了牵涉,诸葛亮在建兴六年因为马谡失街亭,自贬三等,这回刘禅让他官复原职,但是毕竟诸葛亮的功劳没有魏延大,刘禅在诏书里是这样写的:“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要知道,斩王双是在逃跑途中的事情,诸葛亮未必有什么光彩,郭淮大败是偏师魏延的功劳,阴平、武都二城是陈式的手笔,就是汉中的防御工事也是魏延修的。诸葛亮当然觉得不爽,非常的不舒服,由此对陈式和魏延都很有意见,要知道他到死才是个武乡侯。

魏延的才能是为诸葛亮所妒忌的,每次给魏延偏师也不超过万人,对魏延是以打压为主的。对此魏延很是不忿,老是念道着当年要是按照他说的出子午谷,直指长安,早就赢了。这场关于子午谷的公案,按照魏延所说未必不能够成功,后来钟会伐蜀就是有一路从子午谷进军的,也没有出现诸葛亮说的危道。不过是诸葛亮当时对魏延就是很不满意:你的智慧怎么可能比我高?你想到了,我早就想到了,但是因为是你提出来的,就是不行。其实军事上哪里来的百分之百把握?否决历史上任何一场经典战役,都可以用安全这个理由给否定掉。以蜀国和魏国的实力对比,不冒险又如何有胜算。

诸葛亮临死的时候还不忘记踩魏延一把,让和魏延一向不对付的杨仪来领导他。还说了,如果魏延不听,“军便自发”。最后一着比后世的十二道金牌也差不多,分明是要魏延如果继续讨伐魏国就是孤军奋战。魏延当然不服:“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但是什么长史杨仪、司马费祎,还有成都城的蒋琬等诸葛亮的亲信走狗都是一伙,朝里朝外一起算计魏延。魏延就是一个战将,不是阴谋家,到死之前也仅仅是想回汉中,而没有想到投靠魏国。魏延之死,是蜀国的一大损失,如果魏延健在,蜀国未必那么快灭亡。

倒是那个杨仪,在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后发出:“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的肺腑之言,可见当初“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的董允、蒋琬等人是什么东西,或者什么动机。想想在《出师表》里大言不惭地说“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的诸葛亮的所为,不由得使人想起“朋党”二字。“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果真如此!

敏行讷言

邓艾是魏延的同乡,是义阳棘阳人,就是现在新野县东。邓艾邓士载也是个孤儿,不知道当初刘备裹胁的荆州百姓里有没有他们母子,反正那时他才三岁左右。后来曹操兵败赤壁,将荆州部分民众北迁,邓艾母子也随之被迁徙到汝南。

孤儿兼外来户的邓艾有口吃的毛病,被人们称为邓吃,有人说用期期艾艾形容口吃就来源于邓艾,其实很可能邓艾的名字是起自口吃的毛病,中国的民俗就是贱名好养活。这毛病似乎到他成为将军的时候还没有好。以至于司马昭有一次拿他开玩笑,说艾艾 灿屑赴 。康税 谩堵塾铩防锏摹胺镔夥镔猓 蔚轮 ァ蔽 源穑 到佑咚档闹挥幸桓龇铮 档淖匀痪褪怯幸桓觥鞍 薄?蠢此 目诔圆皇呛苎现兀 褪亲偶钡氖焙蚧岽 隼础

邓艾从小为人放牛,怎么说也是个贫雇农出身,孤儿寡母容易被人欺负。曾经他想改掉这个与口吃有关的名字,就取以前太丘长陈寔碑文:“文为世范,行为士则”,打算改名叫邓范,字士则。史书上说“后宗族有同者,故改焉”,其实就是他同宗里后来有富户高门觉得这名字好,叫他给让出来,和鲁迅的学生柔石原先叫赵平福,因乡绅觉得自己的儿子用更合适而改名“平复”一样,邓艾也就只能让出来,明显地是三等公民。可能邓艾写得一手不错的文章,或者干活很卖力,以至于尽管因为口吃不能够当干佐,还是能够当“稻田守草吏”的小官。不知道是不是后世生产小组的小组长,一种费力不讨好的职位。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自古能为人所不能者,多能忍常人所不能忍,苦难对常人来说是堕落的理由,对于天才来说是锻炼的炉火。邓艾口吃,故此少玩伴,能够用心攻读,有更多的时间冥想;邓艾地位卑贱,故此能够意志坚强,胸怀济世的抱负。同郡的一个年长的官员看小邓艾可怜,每次分配的时候都多分给他些,可能还有些额外的馈赠,邓艾却从来没有当面谢过。盖因邓艾不单是一个很高傲的人,也是一个很深沉的人。等到他官拜汝南太守,衣锦还乡后,他要报答这位当初真诚帮助他的长者,不料此人已经去世,邓艾派人祭祀之外,重金报答此人的母亲,并“举其子于计吏”。邓艾不尚虚词,很君子,他的感激有自己的表达方法,却又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理解的。

邓艾的知己是司马懿。机遇使他遇到了司马懿,司马懿此人对邓艾的知遇是邓艾一生所不能够忘记的,这就是为什么在日后的政治动荡中他始终站在司马氏一边,为什么在司马昭下旨意逮捕他的时候,他不举兵造反,而是束手就擒。士为知己者死,可能诸葛亮还未必有邓艾的愚忠。而司马懿对邓艾的知遇也确实是超过刘备之于孔明的。毕竟,当时的邓艾仅仅是一个不知名、不入流的小吏,更有口吃的毛病,而司马懿能够认真聆听他的见解,不以他出身寒微为嫌,引之左右,淳淳然古人之风。要知道魏晋时期是“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用人制度上是九品中正制。也就是说各州郡设立“中正”,将士人分成上上、上中、上下到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然后依照品级给官,依据主要就是先看其家世,上辈当过什么大官,然后才是看才德。就和现在先看学历,再看才德一样,以邓艾的出身,在当时如果不是司马懿,肯定连张入门券、准考证都没有,口吃可能比现在不会洋文还严重,能以一个小吏终身就感恩戴德了,哪里能够立功天下,史册留名呢?

可就如上文所说,邓艾和对周济自己的年长官员一样,他对司马懿的感激是在心里的,比任何人都深,但是他不是采取俗人的拜司马懿为义父等虚礼,而是尽心尽力为司马懿办事,以自己的才能来报答自己的知己。

邓艾先做的是兴修水利。当时司马懿让邓艾“行陈、项、东至寿春”,身份可能就是司马懿的幕僚,没有什么品级,但是见一般官员未免要大上半级。巡视回来后,邓艾给司马懿上书,认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怕自己口吃误事,专门写了一篇《济河论》给司马懿看,上面写道:“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陈、蔡之间,土下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讲究半农半兵的军屯,减少了百姓的负担,加上开凿漕运,减少了运输上对粮食的耗费,得到司马懿的赞赏和支持。

应该说,能够想到兴修水利、开凿运河,和邓艾早年在民间的生活是分不开的。邓艾不同于三国时代其他的士大夫,他的出身是平民,深知民间的疾苦。田地没有水利设施,天旱的时候得不到灌溉,下雨的时候又遭受涝灾,而大批不耕而食的军队又成为农民的沉重负担,史书上说“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者,艾所建也”。

邓艾正是孔子所称赞的那种敏于行而讷于言的那种人,如果生在治世,邓艾应该是一代良相。其实,仅仅凭借兴修水利一项,邓艾就应该是一个名垂青史的人物,毕竟中国历朝历代能够想到兴修水利的王侯将相太少了,水利设施的破坏不惟是战乱的原因。

由文且武

邓艾小时候的梦想是带兵打仗,“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周围的人都以为笑谈。就和陈胜当年说:“苟富贵,勿相忘”一样,一个口吃的外来户的孤儿,也想当将军,自然在常人的眼里是可笑的。邓艾之所以想当将军,恰恰是因为他出身贫贱,在乱世,当将军是威风八面的事情,属于弱势群体的邓艾当然很神往。更何况金戈铁马本就是男儿的志向呢?

司马懿的赏识,给了邓艾一展所学的机会,但是终究是个文官,和邓艾的志向有些不符合,可能邓艾也向司马懿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因而被委派到蜀国的前线,“出参征西军事,迁南安太守”。到了嘉平元年,也就是高平陵政变过后,司马懿派雍州刺史郭淮取代夏侯玄的军事长官的职务,引起右将军夏侯霸的疑惧。夏侯霸逃奔蜀国。邓艾作为司马懿的心腹也被派到前线挂职锻炼。

邓艾在白水遇到了他日后的大对头姜维。邓艾是以南安太守的身份对麹城的蜀军进行围困的。姜维引兵救援,结果被陈泰坚守牛头山、郭淮抄蜀军洮水的后路,被迫撤退。郭淮带兵去讨伐和姜维一起添乱的羌族,邓艾说道:“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结果被留下来在白水北侧防守。不出三天,姜维果然带着廖化回马一枪。姜维看到白水对面有魏国军队驻守,就让廖化修桥来迷惑对方,打着自己奇兵去奔袭同在水北六十里外的洮城的主意。要是等魏国军队发现洮城被攻击的时候,廖化正好可以利用造好的桥梁迅速追击。不过姜维对面的邓艾,从作桥上看出破绽,因为蜀军数量多于魏军,而且是利用郭淮率领军队在外的机会,应该采取强渡的速战,而不应该慢悠悠地在那里修桥。于是邓艾主动回师洮城据守,将来偷袭的姜维档在城外。邓艾因此被加封为讨寇将军,赐爵关内侯,算是高级干部了。

成为高级干部的邓艾不久就被调到城阳当太守,后来又衣锦还乡到汝南当太守,继而是兖州太守。“艾所在,军民并丰”,并上书司马师:“国之所急,惟农与战,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然农者,胜之本也。孔子曰:足食足兵,食在兵前也。上无设爵之劝,则下无财畜之功。今使考绩之赏,在于积粟富民,则交游之路绝,浮华之原塞矣。”此刻的邓艾基本上还是一个文臣。

到毋丘俭起兵的时候,邓艾充当的是司马氏的急先锋,先在乐嘉造浮桥,后追文钦到丘头。因此也博得了司马氏的信任,确立了司马氏死党的身份,进封方城乡侯,去解被姜维围困在狄道的王经。解围后邓艾被正式封为安西将军,假节,领护东羌校尉,成为一方封疆大吏的同时也正式开始了和姜维的军事对话。

邓艾当时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因为狄道一战,魏国虽然最终解围,但是损失惨重。相比之下,姜维不过是暂时退走,并没有伤筋动骨。因此邓艾得出了:“洮西之败,非小失也。破军杀将,仓廪空虚,百姓流离,几于危亡。今以策言之,彼有乘胜之势,我有虚弱之实,一也。彼上下相习,五兵犀利,我将易兵新,器杖未复,二也。彼以船行,吾以陆军,劳逸不同。三也。狄道、陇西、南安、祁山,各当有守,彼专为一,我分为四,四也。从南安、陇西,因食羌谷,若趋祁山,熟麦千顷,为之县饵,五也。贼有黠数,其来必矣”的结论。邓艾在祁山厉兵秣马等着姜维。

到了魏甘露元年七月,姜维果然再出祁山,见到邓艾有准备,姜维回师董亭,转进南安。邓艾迅速率领军队到南安附近的武功山据险而守,姜维攻险不克,再次移师东向,翻山越岭奔袭上邽。邓艾在段谷截击姜维,获得大胜。姜维因此也失去了蜀国的信任,自贬为后将军。应该说段谷之战的意义并不在于对蜀军的歼灭性打击,而在于使姜维这员蜀国当时唯一的将才的威信受到损害,给蜀国的保守派提供借口。邓艾因为段谷的战功被进封为邓侯,食邑六千六百户,其子邓钟也获得了五百户亭侯的封爵。等到甘露二年,诸葛诞寿春起兵的时候,姜维又一次北伐,被邓艾等据险而守,无功而返。邓艾更加封为征西将军,风光一时。

直到魏景元三年邓艾破姜维于侯和,在与蜀国姜维的军事对话中,邓艾始终是占据上风,这之中当然有蜀国国力不如魏国的因素,另外防守总比进攻来得容易,并不说明邓艾肯定比姜维高明很多。所谓的天险,是蜀国和魏国共之的。

但是,邓艾在西部的驻守,不但使司马氏能够西顾无忧,得以放心剿灭淮南地区的军事势力,而不用两线作战。对于蜀国来说,历次军事冲突的失败都令自己的国力被消耗,士气衰落,内部意见不统一,为日后的灭亡种下了祸根。

军事上的得力使邓艾对于政治上的敏感有些下降。要知道,当年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在魏国得势就是因为有对蜀国的战功和对公孙渊的讨伐,邓艾对于蜀国的屡战屡胜无论是战功还是威望都和当年的司马懿不相上下。功高当自危,手握兵权的邓艾完全知道功高震主的道理。当年他还振振有辞地给司马师分析东吴的诸葛恪“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招上级疑惑,被同僚妒忌,“而不虑大患,其亡可待也”。现在的邓艾其实比诸葛恪当年还危险,可是没有看出邓艾有什么自保的举动。可能是因为邓艾认为自己出身寒微,对司马氏又忠心耿耿,构不成威胁;也可能邓艾就是直肠子,所以对魏国的各种封赏没有一次上表推辞,哪怕是名义上的推辞,觉得是自己的功劳所挣。

仰天长叹

邓艾对于司马集团以至于整个魏国贵族集团来说都是个外来

三国演义中人物的 字 (按国排的),一定要全啊。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后代,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蜀汉昭烈皇帝。  刘禅,字公嗣,后主。自缚投降。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