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姓 帛氏家谱 帛姓起源 帛姓名人 帛姓的来源 帛姓简介
帛[帛,读音作bái(ㄅㄞˊ),不可读作bó(ㄅㄛ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源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帛产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后汉书·王刘张李彭卢列传》记载:“帛,姓也,宋帛产之后,见韩非子。”
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帛产之后裔,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帛氏,史称帛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平王裔孙白公胜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尚龙录》等资料记载,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
周平王姬宜臼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楚武王。他的儿子楚文王熊赀于周庄王姬佗八年(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迁都郢,改国号为“楚”。
到楚平王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前516年),太子熊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国,投奔伍子胥。楚平王的孙子楚惠王熊章在周敬王姬丐三十二年(公元前488年)即位后,楚国令尹子西又把熊胜招回国,担任巢大夫,赐封于白邑(今河南息县),称为白公胜。
可子西并没有实际上将白邑赐给熊胜,只是一个空头衔号,因此后来在晋国伐郑国时,子西出兵援救郑国,熊胜因子西言而无信,便乘机发动政变,杀死了子西,囚禁了楚惠王,并着手改革楚国朝政以争取民心,但最终以失败告终,遂自杀身亡。
熊胜逝世后,其后裔子孙便以祖辈封邑名为氏,称白氏,是为河南白氏,史称白氏正宗;其后裔中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
春秋时期的楚国,“白”与“帛”二字通义不分,可通假,因此该支白氏亦称帛氏、帛公氏、帛侯氏。
晋王朝建立后,在晋惠帝司马衷执政时期(公元290~306年),白氏与帛氏后裔按嫡、庶分称,嫡支称白氏,庶支称帛氏。
第三个源源:源于芈姓,出自 春秋战国 时期楚国官职执帛,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执帛,楚国官名,亦称孤卿,即少师﹑少傅﹑少保三孤的别称。
执帛为君主的辅弼之官。北周以后,历朝历代多沿置,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孤。在史籍《明史·官职志》、《清史稿·官职志》等中皆记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
例如在《前汉书·曹参传》中记载:乃封曹参为执帛。
执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帛氏。
第四个源源:源于回鹘族,出自汉、 晋朝 时期西域古龟兹国王族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国学家梁启超曾分析过,魏、晋时期西域僧人所用中土名称,其姓氏不必是本姓,而跟他们的籍贯有关。
在南北朝梁史籍《高僧传》中,以天竺(今印度北部)佛图澄为西域人,《高僧传》中记载为“竺佛图澄”,又称:“竺佛图澄者,西域人也,本姓帛氏。”
据近代史学家、外交家冯承钧(公元1887~1946年)的考证,在西域来华的诸多译经僧人中,确有帛姓者,如帛延、帛尸梨蜜多罗。这二人在史籍《僧传》及《经录》中,皆仅称其为西域人,而不明其为何国人,实际上此二人皆为古龟兹国人,为龟兹国王族后裔。当时龟兹国君主即姓帛。
在史籍《魏书·西域传·龟兹国》中,称龟兹国“其王姓帛”。
据史籍《后汉书》记载,汉和帝刘肇永元三年(公元91年),著名的大汉西域长史班超率汉军大破月氏,降服了龟兹国,并废其国王尤利多,改立原国王的侍子(庶子)白霸为王,从此,龟兹国历代君主皆为白氏,汉史中亦记载为帛氏。
汉安帝刘祜延光三年(公元124年),班超之子班勇再次征服整个西域地区,其时龟兹国王为白英。
据史籍《晋书》记载,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年中期(公元280~289年,)龟兹国王为白山。而后来符坚属下的大将吕光所攻杀之龟兹国王称为白纯,这在史籍《魏书》中记载了“吕光杀白纯而立白震为龟兹国王”。
据史籍《隋书》、《北史》的记载,隋大叶中期(公元605~616年),龟兹国遣使入隋献贡,时龟兹国王名白苏尼咥王。
据史籍《前唐书》记载,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薨殁之龟兹国王为白莫苾;而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农历6月曾遣使进献狗、马的龟兹国王名为白孝节。
在史籍《高僧传》中所记载的帛尸梨蜜多罗,即为龟兹国王之子,他本当承继王位,但他自愿让与其弟。则此国王之子而冠以帛氏之西域人,皆为龟兹国人。
据史籍《出三藏记集》所收《首楞严后记》记载,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元年(公元373年),《优婆塞支施仑诵习须赖经》、《首楞严》、《上金光首经》等,其翻译者即为帛延,为龟兹国王的世子。按此上朔,则曹魏高贵乡公曹髦甘露三年(公元258年)于洛阳白马寺译出《大乘方》等部中《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两卷及《小乘部》中《除灾患经》一卷的沙门白延,当亦为龟兹国人无疑。
在史籍《出三藏记集》中所收录的《阿维越致遮经》,是晋孝武帝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农历10月14日沙门法护所译,其梵本乃法护于敦煌得自龟兹副使美子侯;又《出三藏记集·卷八》所收《正法华经·后记》中记载:太康七年(公元286年)农历8月10日,法护在翻译《正法华经》时,有天竺沙门竺力与帛元信二人共同参校,帛元信盖亦为龟兹国来华之居士。
公元三世纪中叶以来,龟兹国佛僧中来华传译经典者,或为龟兹国中的显宦,自行赍负佛典至敦煌,而所授与者,不仅全为沙门,且有自龟兹国而来中原之居士,以襄助圣业者,是则龟兹国的佛教在公元三世纪中期已达隆盛之时。
在史籍《魏书·西域传·龟兹国》中称其王姓白,则来自龟兹国的白延、帛延以及帛元信等,皆为龟兹国王族之人无疑。如西晋永嘉中期(公元307~321年)来中原地区于建初寺传译密教经典的龟兹国沙门帛尸梨蜜多罗,据其传记所载,确为龟兹国王之子,则龟兹国的佛教在当时上流社会及王族之间颇具势力。
白延、帛延、帛元信、帛尸梨蜜多罗等王子身为龟兹国王族,以沙门居士身份陆续来中原地区传道,显然是发于龟兹国佛教徒传道热所引发的现象。
自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年中期(公元67年左右)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二百余年间,中国成为西域佛僧传教的舞台,当时汉人对于佛教全为被动接受的,直至公元三世纪中期,始有一朱士行成为汉人对于佛教的积极接受的先例。公元四世纪以后,释道安、慧远、法显等人继之而起。显然,佛教传入龟兹国的时间远比中国为早。
据史籍《开元录》记载,西晋惠帝司马衷执政时期(公元291~306年),与法立共译经典四部十两卷的僧人法炬,当法立殁后,又自译四十部五十卷经籍,一般经典皆未明记法炬的氏族出身,但在《出三藏·记集》卷九中则记载了“帛法炬亦是博学道士”之语。译经僧人法巨也姓帛,亦为与龟兹国有关系之人。
在晋惠帝时期,还有一名为帛远(字法祖)的僧人,亦记载为白远,他译有《大乘方》等部中的《菩萨逝经》一卷、《菩萨修行经》一卷、《严净佛土经》两卷、《大乘如来藏经》一卷、《郁伽罗越问菩萨经》一卷、《等集三昧经》一卷、《惟逮菩萨经》一卷、《如来兴显》一卷,《秘密部》中的《无量破魔陀罗尼经》一卷、《檀特陀罗尼经》一卷,以及《阿含部》经典共十六部十八卷等经支。帛远为河内(今河南沁阳)儒者万氏之子,曾师事龟兹国僧人,因此其姓氏之“帛”显然与龟兹国有关联。
综其史书记载,古代龟兹国的王族,皆世袭白氏,晋朝以前白、帛二字通义,亦记载为帛氏。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 隋朝 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 宋朝 、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 秦朝 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废,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 唐朝 初期废黜,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曾改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邓县)为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在南阳,即 汉朝 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2堂号:
香山堂:出自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别号“香山居士”。
三家乘谱牒:
江苏武进晋陵帛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外编六卷,末一卷现被收藏在 日本 东京国立博物馆、 美国 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晋陵帛氏宗谱二十两卷,外篇六卷,末一卷,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仁荣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安徽帛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 清朝 末期香山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四~八卷、第十二~十三卷。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安庆市图书馆。
广东台山鹤仪帛公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峻德堂手写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贵州帛氏乐阳族谱八卷,首一卷,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三历史名人:
帛 意:(生卒年待考),寿春人(今安徽寿县)。著名东汉朝将领、渔浦侯。
两汉之际,有颍川许昌人(今河南许昌)李宪,在王莽篡汉期间为庐江(今安徽合肥)属令(都尉)。王莽末期,王州公等起兵十余万,攻掠郡县,王莽以李宪为偏将军,率领庐江驻军击溃了王州公。王莽败亡后,李宪据庐江郡自守,其时帛意为李宪亲军侍卫。
在汉更始帝刘玄元年(公元23年),李宪乘天下之乱自称淮南王。至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年(公元27年),李宪又自立为天子,置公卿百官,占有九城,拥兵十余万。
东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秋,汉光武帝巡游寿春(今安徽寿县),劝李宪投降,李宪拒绝。汉光武帝遂派遣扬武将军马成等率军攻击李宪,并围困其守城舒县。
至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农历1月,马成率汉军攻克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李宪溃逃而走,其麾下原亲军军士帛意奋勇追斩李宪而降归汉军,李宪妻、子皆伏诛。
汉光武帝得信后大喜,特赐封帛意为汉渔浦侯。
帛 延:(生卒年待考),亦称白延,;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著名魏、晋时期高僧、佛经翻译家。
据史籍《出三藏记集·首楞严·后记》记载,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元年(公元373年),著名佛教《优婆塞支施仑诵习须赖经》、《首楞严》、《上金光首经》等经著见世,其翻译者即为龟兹国王的来华世子帛延。
帛尸梨蜜多罗:(公元?~343年待考),汉名吉友;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著名魏、晋时期高僧、佛经翻译家。
帛尸梨蜜多罗,时人称为“高座”。原为龟兹国太子,让其弟继承王位,思想作风类似于中国春秋时吴国让位给弟弟的太伯。
帛尸梨蜜多罗让位之后,接受了佛教信仰,出家为僧。他天资高朗,风神超迈,迅速掌握了佛法精髓。晋永嘉年间,来到中国,恰值中原大乱,辗转渡江南下,来到建康,住于建初寺。后来与王公大臣们交游,丞相王导见而奇之,称为“吾之徒也”,引为同类,帛尸梨蜜多罗由此出名。太尉庾亮、光禄大夫周□、太常谢琨、廷尉桓彝等一代名士,都与他情趣相投,交往密切。尚书令卞壶也和他友善。
帛尸梨蜜多罗与诸名公交往,举止言谈常因不同对象而变化,各得其宜。例如,有一次王导来访,帛尸梨蜜解带宽衣,斜躺着与王导说说笑笑,妙语连珠。这时人报卞壶也来相访,帛尸蜜梨连忙穿戴整齐,恭敬严肃地把卞壶迎进客厅,端坐相对。这种明显的差别,引起人们的好奇,问他是何缘故?答曰:“王公欣赏人的风雅洒脱,卞令则以严谨的作风待人,所以我以不同态度相待。”诸公得知其故,无不佩服帛尸蜜梨精神洒属,皆得其所。桓彝想为帛尸梨蜜作一颂赞,想了很久没有找到合适的词句。有人说:可用“卓朗”两字概括其为人。桓彝听了赞叹不绝,认为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合适的标题了。
大将军王敦当时正出镇在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听说朝中诸公皆器重帛尸梨蜜多罗,心中怀疑,以为恐怕诸人是被帛尸梨蜜多罗的虚名迷惑了。及至他回朝亲自见到帛尸梨蜜多罗,顿为其风致征服,不觉兴奋地迎上前去,向帛尸梨蜜表示虔诚的敬意。周□被任命为吏部尚书掌管官员选拔,上任之前特意造访帛尸梨蜜,感慨地说:“若使太平之世,尽得选此贤才,真可使人心满意足了!”
元帝末年,王敦举兵叛乱,周□被害。于时王敦势焰熏天,周□的亲戚朋友无人敢临丧吊唁,帛尸梨蜜多罗独登门慰问遗孤,对坐作胡呗三契,梵响凌云。接着诵咒数千言,声音高畅,颜容不变。最后挥涕收泪,神气自若。他的胆识、义气,使人感愧。
王导曾对帛尸梨蜜多罗说:“外国有君,一人而已。”帛尸梨蜜多罗答道:“若使我和常人一样,今天岂能在这里?”当时传为佳言。帛尸梨蜜多罗性格清高,不学汉语,与东晋公卿交往,要靠翻译。但他善于察言观色,颖悟非常。往往不待翻译,而已神领意得。大家无不赞叹他的天纵奇才。
他又擅长咒术,据说多有灵验。当时江南尚未传佛教咒法,他便主持译出《大孔雀王神咒》、《孔雀王杂神咒》各一卷。又援弟子觅历以“高声梵呗”(即用梵言高声唱赞颂佛、菩萨的短偈),传至后代。对于咒法和赞呗在江南的传播发展作出了贡献。
帛尸梨蜜多罗圆寂于东晋咸康年间(公元343年),终年八十余岁。朝野名公,都为之痛惜流涕。桓温便常对身边人说:“我小时候曾见过高座,便知他精神渊著,卓越出伦。”
王导之孙王珉曾拜高座为师,曾为之作序曰:“天授英伟,岂俟于华戎?自此以来,唯汉世有金日禅;然日禅之贤,尽于仁孝忠诚,德性纯至,非为明达足论。高座心造峰极,交俊以神,风领朗越,过之远矣。”
由此可见,帛尸梨蜜多罗在东晋公卿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帛尸梨蜜多罗生前曾在石子冈修头陀行,死后即葬于该地。后来有僧人在其地建寺,名为“高座寺”。
帛元信:(生卒年待考),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著名魏、晋时期佛经翻译家。
著名的佛教《阿维越致遮经》,是晋孝武帝司马炎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农历10月14日由沙门法护所译,其梵本乃法护于敦煌得自龟兹副使美子侯;据史籍《正法华经·后记》中记载:晋太康七年(公元286年)农历8月10日,法护在翻译《正法华经》时,有天竺沙门竺力与帛元信二人共同参校,帛元信盖即为龟兹国来华之居士。
帛法炬:(生卒年待考),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著名魏、晋时期佛经翻译家。
据史籍《开元录》记载,西晋惠帝司马衷执政时期(公元291~306年),与法立共译经典四部十两卷的僧人法炬,当法立殁后,又自译四十部五十卷经籍,一般经典皆未明记法炬的氏族出身,但在《出三藏·记集》卷九中则记载了“帛法炬亦是博学道士”之语。译经僧人法巨也姓帛,亦为与龟兹国有关系之人。
帛 远:(生卒年待考),亦称白远,原姓万氏,字法祖;河内人(今河南沁阳)。著名魏、晋时期佛经翻译家。
帛远译有《大乘方》部中的《菩萨逝经》一卷、《菩萨修行经》一卷、《严净佛土经》两卷、《大乘如来藏经》一卷、《郁伽罗越问菩萨经》一卷、《等集三昧经》一卷、《惟逮菩萨经》一卷、《如来兴显》一卷,《秘密部》中的《无量破魔陀罗尼经》一卷、《檀特陀罗尼经》一卷,以及《阿含部》经典共十六部十八卷等经支。
帛远曾师事龟兹国僧人,因此改其姓氏为“帛”,显然与龟兹国帛氏高僧有关
据《郡望百家姓》中有记载:辛氏望出陇西、雁门。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狄道(在今甘肃省临洮县南)。三国移治襄武(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雁门郡:战国时赵所置,治所在善元(今山西省右玉南),三国魏移治广武(今山西省代县西)。
「辛」源出
辛(Xīn)姓源出有五:1、出自姒姓,由莘(Shēn音伸)氏所改。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莘国,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莘姓。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去艹头为辛姓,称辛氏,便产生辛姓。2、出自高辛氏所改。据《路史》所载,相传黄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有去高字改为辛姓。3、出自上古居住在今山东省曹县一带的有辛氏的后裔,有以辛为姓的。4、出自赐姓而来。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赐项氏姓辛,其后皆显于唐代,此支为天水辛姓。5、出自他族有辛姓或他族改辛姓:①清满洲人有辛姓,世居锦州。②清高丽有辛姓。③清时甘肃碾伯(今青海省乐都)县土司其孙姓辛,名庄奴。④今土、藏、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辛姓。
得姓始祖
启。父大禹,母涂山氏。夏朝开国君主。相传禹晚年曾根据以前的先例,做禅让的姿态,并推举东夷族的伯益做继承人,但暗中却为传子做准备,竭力为子培养羽翼势力。大禹薨后,启不负父望,兴兵夺权,一举攻杀伯益。不久,又兴兵灭掉了不服自己,妄图蠢蠢欲动的同姓有扈氏。剪除异己后,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禅让制一去不返,世袭制度从此确立。启建国后,封庶子于莘,其后以封地为氏,因莘辛在古时同音,后去掉草头,称辛姓,尊启为辛姓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辛姓发源于今陕西合阳,为夏时诸侯,夏传至桀时灭亡。商时辛姓于史书鲜见,商末有史官辛甲,西周时受封于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其子孙遂开始在山西落籍。春秋战国时,晋国有辛俞、辛寥,周国都(今河南省洛阳)有辛有,鲁国有辛栎,表明辛姓在此际已播迁于今河南、山东境内。两汉之际,辛姓在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已形成大的聚落,特别是辛庆忌家族世代显贵,更为后世辛姓陇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此际还有赵(今河北省一带)人辛垣平。由此可知,辛姓族人已经遍布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陇西繁衍的辛姓已经族大人众,枝繁叶茂,而且高官不断,数量众多,辛姓陇西郡望已经形成。
另外,在雁门一带的辛姓也势头很猛,并形成了辛姓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雁门郡望。此际,由于陇西郡望的带动,辛姓在今甘肃兰州也形成大的聚落。并且颇为辉煌。另外,辛姓在河南也繁衍地颇为兴旺,并有辛普明由河南徙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当为辛姓入迁江南第一人。隋唐时期,陇西仍是辛姓主要繁衍之地,而且势头不减,并出现了辛姓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宰相:辛茂将。
五代十国至两宋,辛姓发展出现了新特点,陇西郡望尤在,但已失去往日光彩,在今陕、晋、豫、冀、鲁等地辛姓发展迅速,尤其在今山东境内,辛姓繁衍的尤为兴盛。随着南宋偏安江南,南方出现了更多的辛姓人家,并且已有辛姓入闽。元代,有辛姓迁居新疆。明初,山西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山东等地。明代以后,辛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辛姓繁衍最胜。
清康乾年间以后,河南、河北、山东之辛姓闯关东者甚众,其中山东辛姓为中坚力量。如今,辛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为最多,上述四省之辛姓约占全国汉族辛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
堂号
双贞堂:晋朝辛勉,博学,有贞国之操(为国家保持节操)。官侍中,跟着皇帝到了平阳。刘聪要拜辛勉为光禄大夫,叫他叛晋归刘。辛勉坚决拒绝。刘聪用毒酒逼他说:“你不答应,就要你自杀。”辛勉端起酒来要喝,被刘聪一把拉住说:“算了,我特意试你的。”从此,刘聪佩服他的贞节,给他筑了房子,按月给他送米送酒。还有晋人辛恭靖,从小有肚量,有才干,后为河南太守。羌姚兴攻陷河南,俘虏了辛恭靖,羌姚兴想请他做官。辛恭靖厉色说:“我宁愿做国家的鬼,不做羌贼的臣!”羌姚兴把他关到监狱里三年,结果辛恭靖越狱到晋国。晋帝表彰了他的节操,拜他为咨议参军。
此外,辛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五龙堂”、“陇西堂”、“雁门堂”、“永思堂”等。
辛姓宗祠通用对联
〖辛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宗开莘国;秀毓陇西。——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辛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诗名东汉;词冠宋朝。——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东汉诗人辛延年,生平无可考,作品存《羽林郎》一首,为汉诗中优秀之作。下联典指南宋词人辛弃疾,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历城(今山东省济南)人。孝宗时以大理少卿出为湖南安抚使,治军有声,仕至龙图阁待制。性豪爽,尚气节。雅善长短句,纵横慷慨,与苏轼并称。
免冠悟主;息讼安民。——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西汉狄道人辛庆忌,字子真,初为右校丞,屯田乌孙赤谷城;元帝时,历官金城长史,张掖、酒泉太守;成帝时,历官光禄勋、执金吾、左将军。当时,成帝的舅父王风专权,后因罪降职,槐里令朱云上书,要借上方剑斩依附王风的佞臣张禹。成帝要杀张禹时,辛庆忌免冠(去掉官帽)解印绶叩头求情,张禹得以免死。下联典指隋代狄道人辛公义,少年时丧父,母亲教他读书,以勤苦著称。开皇初年,官岷州刺史,全境百姓称他为慈母。后历官牟州刺史、司隶大夫。此联另有一版本下联第三言的“安”字为“宁”字。
五龙美誉;二虎扬名。——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前凉·辛攀,兄弟五人并有才识,时人谓“一门五龙”。下联典指汉·辛武贤为酒泉太守,其子辛庆忌拜左将军,父子皆以勇武闻,时人谓其父子俱为虎臣。
文成八字;才号五龙。——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宋·辛弃疾。下联典指隋辛公义。
〖辛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共仰稼轩道学;咸称起季直言。——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宋词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安定民生。一生主张抗金,有《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提出抗金建议,但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长期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其词多写力图恢复国家统千的爱国热情,风格以豪放为主,慷慨悲壮,笔力雄健,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下联典指南宋莱州人辛次膺,字起季,政和年间进士,绍兴年间官至右正言,极力谏阻议和,忤怒了秦桧,被闲置二十年。孝宗时,被召入朝中任御史中丞,先后弹劾了贪婪的成闵、结党营私的汤思退、奸佞的叶义问等大臣,直至罢他们的官。他每写章奏,天下人都叫好。官至参知政事(宰相)、同知枢密院事。兄弟得五龙誉;父子有二虎名。上联典指前凉·辛攀兄弟。下联典指西汉辛武贤、辛庆忌父子。
〖辛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兄弟得五龙之誉;父子有二虎之名。——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十六国时前凉狄道人辛鉴、辛旷、辛攀、辛宝、辛迅兄弟五人,并有才学,当时人说:“五龙一门,金枝玉昆。”辛攀曾在东晋任大鸿胪。下联典指西汉狄道人辛武贤、辛庆忌父子。辛武贤在宣帝时官酒泉太守,以勇敢闻名,后两任破羌将军,征讨乌孙。父子都被称为“虎臣”。
红连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宋·辛弃疾撰辛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南宋词人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词句联。
〖辛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美备钱田,稼轩列宠;义全子弟,晋史流芳。——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宋·辛弃疾号稼轩居士,有二美妾,一曰“钱钱”,一曰“田田”。下联典指三国魏·羊耽妻辛宪英有才智,其弟敞与子琇能保身全义,皆出宪英之谋,其事迹载入《晋书》。
功战奇方,不让关张独步;慷慨大节,宁输武穆居先。——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代大将军辛京果,由于辛京杲英勇善战,肃宗召问他是:“黥彭关张之流乎?”下联典指南宋词人辛弃疾事典。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郭沫若撰辛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郭沫若撰题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公园内辛弃疾祠联,祠祀南宋词人辛弃疾。下联“美芹”,指辛弃疾有《美芹十论》;“悲黍”,化用辛弃疾词有“莫望中叹黍离”句。
岳飞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今译
倚在栏杆旁,我不由得怒发冲冠,一场潇潇秋雨刚刚停歇。
举目远望,仰天长啸,万千思绪,奔涌激烈。
为祖国奋斗,三十年的功名,自当视若尘土;
与敌人周旋,八千里的征程,何惧披星戴月。
千万不要随便虚掷了少年时光,等到头发白了才徒自悲切!
靖康年间的国耻啊,还没洗雪;臣子的复仇之恨啊,何时能灭?
驾起远征的战车吧,直把那贺兰山踏裂!壮志凌云,饿了就饱餐敌人肉;
谈笑风声,渴了就痛饮敌人血。
期待着这一天吧,让我们从头收拾好旧日的山河,
向祖国献捷!
注释
⑴此调又名《念良游》、《伤春曲》。格调沉郁激昂,宜于抒发怀抱,故为苏、辛派词人所爱用。双调,九十三字,仄韵(南宋后始见于平韵体)。 ⑵怒发冲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⑶抬望眼:抬头纵目远望。 ⑷尘与土:谓功名犹如尘土,指报国壮志未能实现而言。 ⑸八千里路:作者从军以来,转战南北,征程约有八千里。“八千”与前句中的“三十”都是举其成数而言。云和月:指披星戴月,日夜兼程。⑹等闲:轻易,随便。 ⑺靖康:宁钦宗赵桓年号。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次年掳徽宗赵佶、钦宗赵桓北去,北宋灭亡。“靖康耻”指此而言。⑻雪:洗雪。 ⑼灭:平息,了结。 ⑽长车:战车。贺兰山:在今宁夏西,当时为西夏统治区。此处借为金人所在地。缺:指险隘的关口。 ⑾从头:重新。收拾:整顿。⑿天阙:宫门。朝天阙:指回京献捷。
赏析一
岳飞工诗词,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这首的上片,“怒发冲冠,……空悲切”。意思说,我满腔热血,报国之情,再也压不住了,感到怒发冲冠,在庭院的栏杆边,望着潇潇秋雨下到停止。抬头远望,又对天长啸,急切盼望实现自己的志愿。三十多岁的人了,功名还未立,但是我也不在乎,功名好比尘土一样,都是不足所求的。我渴望的是什么东西呢?渴望是八千里路的征战,我要不停的去战斗,只要这征途上的白云和明月作伴侣。不能等了,让少年头轻易地变白了,到那时只空有悲愤。
这一段表现了岳飞急于立功报国的宏愿。
下片,“靖康耻,……朝天阙。”靖康二年的国耻还没有洗雪,臣子的恨什么时候才能够消除呢?我要驾乘着战车踏破敌人的巢穴,肚子饿了,我要吃敌人的肉;口渴了;我要喝敌人的血。我有雄心壮志,我相信笑谈之间就可以做到这些。等待收复了山河的时候,再向朝庭皇帝报功吧!
这一段表现了岳飞对“还我河山”的决心和信心。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侍从头、收拾旧山河”。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感人的词句。在岳飞的这首词中,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从“怒发冲冠”到“仰天长啸”,先是写在家里庭院中的情况,他凭观栏雨,按说这是一种很惬意的生活,可是却按不住心头之恨而怒发冲冠。一句“仰天长啸”,道出了精忠报国的急切心情。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说明了岳飞高尚的人生观,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与土”;“云和月”。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很有诗意。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下片一开始就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
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英勇的信心和无畏的乐观精神。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赏析二
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用,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闷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着“潇潇雨歇”四字,笔锋微顿,方见气度渊静。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功名是我所期,岂与尘土同埋;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此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勉语,说与人体会。雄壮之笔,字字掷地有声!
以下出奇语,现壮怀,英雄忠愤气慨,凛凛犹若神明。金兵入据中原,亦可能败退“匈奴”实不足灭,踏破“贺兰”直捣黄龙并非夸大其辞。“饥餐”、“渴饮”一联合掌;然只有如此才足以畅其情、尽其势。未至有复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气在。
有论者设:贺兰山在西北,与东北之黄龙府,遥距千里,有何交涉?那克敌制胜的抗金名臣老赵鼎,他作《花心动》词,就说:“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那忠义慷慨寄敬胡铨的张元干,他作《贺新郎》词,也说:“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这都是南宋初期的爱国词作,他们说到金兵时,均用“西北”、“楼兰”(汉之西域鄯善国,傅介子计斩楼兰王,典出《汉书·西域传》),可见岳飞用“贺兰山”和“匈奴”,是无可非议。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用文学家眼光视之结束全篇,神气十足,无复豪发遗憾,令人神旺,叫人起舞。然而岳飞头未及白,金兵自陷困境,由于奸计,宋皇朝自弃战败。“莫须有”千古奇冤,闻者发指,岂可指望他率军协同中原父老齐来朝拜天阙哉?悲夫。词不以文字论长短,若以文字论,亦当击赏其笔力之沉厚,脉络之条鬯,情趣之深婉,皆不同凡响,倚声而歌,乃振兴中华之必修音乐艺术课也。
有红楼梦人物关系表就清楚了吗?
我觉得还是要多读原本才行啊
关系并不复杂,其实
荣府是主线:活着的从史老太君开始,生了贾赦、贾政和贾敏,其它也有孩子,要不太君怎么对林黛玉说:“我所生的这些孩子,所疼者只有你母“。
贾赦娶邢氏生了贾琏,迎春。琏娶王熙凤,生巧姐
贾政娶王氏,生贾珠、元春、宝玉,赵姨娘生贾环和探春。王氏的妹妹嫁了薛家生宝钗和薛蟠。
宁府活着的贾敬生贾珍,珍生贾蓉和惜春。
贾敏嫁林如海,生林黛玉
算了,我写给你:
宁府
一代:贾演,宁国公。
二代:贾代化,贾演之子,袭宁国公。
三代:贾敬,贾代化之子,袭宁国公。
四代:贾珍,贾敬之子,袭宁国公,妻尤氏。
贾惜春,贾敬的女儿,贾珍的胞妹。
五代:贾蓉,贾珍长子,江南应天府江宁县监生,妻秦可卿。
荣府
一代:贾源,荣国公。
二代:贾代善,贾源之子,袭荣国公,妻史家**,即贾母。
三代:贾赦,贾代善的长子,袭荣国公,,现袭一等将军,妻邢夫人,未养。
贾政,贾代善的儿子,现任工部员外郎,妻王夫人,子,贾珠,贾宝玉。
四代:贾琏,贾赦的长子,捐同知。
贾琮,贾赦的儿子,年幼。
贾迎春,贾赦的女儿。
贾元春,贾政之女,入宫任女史,后晋封为凤藻官尚书,加封贤德妃。
贾珠,贾政长子,早亡,留一子贾兰,妻李纨。
贾宝玉,贾政之子。
贾环,贾政之子,庶出,母赵姨娘。
贾探春,贾政的女儿,庶出,母赵姨娘。
五代:贾兰,贾珠之子
曹雪芹的祖籍是当今“红学”研究的一个焦点,由这个焦点引发的争论已经很多年了,至今在红学界却未能形成统一的意见。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我们掌握曹家史料太少,没有足够的历史资料来说明这个问题。二是,我们仍把《石头记》单纯看作文学作品,不承认曹雪芹把曹家的“真事隐”在书中,这就为解决该问题设置了人为的障碍。为了解开《红楼梦》和曹雪芹的祖籍之迷,笔者多年来潜心研究《石头记》,研究曹雪芹写这部书的动机,书的宗旨和构成,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在庆祝香港回归的日子里,因感叹曹雪芹的“红楼梦”想至今未实现,遂写了《也谈红楼梦》一文,简单的介绍了《石头记》一书的构成和宗旨。其主要观点为:《石头记》确为小说体裁的历史和文体解读论述著作,是这三部分的有机合成。写作的基本方法是“一手也而二牍”,也常常采取“一手也而三牍”的特技写作手法。主旨是谈“亲”(情),是谈曹家百年历史及社会背景。这个“亲”的历史全部用密码写成,试想,一个用密码写成的书,如果没有“解码器”是很难弄通它的真正含义。《石头记》正是这样一部书,它正是记载曹雪芹的祖籍及家族的历史(当然有社会即和当时朝廷有关的历史)。因此,我们只要把《石头记》看明白了,曹雪芹的祖籍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下面分四方面谈谈:
一、曹雪芹的祖籍写在《石头记》中
曹雪芹的祖籍,在官方历史资料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这是曹家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史料缺口。曹家在清·康熙年间是荣耀显贵之族,为什么曹玺的祖籍记载是那样的简单而不确切呢?这正是《石头记》要回答的问题。要想在《石头记》中得到答案,就要会读《石头记》。怎样读?其主要方法,是我在《也谈红楼梦》一文谈到的宝玉和秦钟“伴读”方法,即“一手也而二牍”的解法。这个解法的基本条件是“秦钟”和“智能”结合,所以,只有了解“秦钟”和“智能”的含义,才能有效地破译出这部书的隐寓。本人不敢自喻“秦钟”,也不敢与“智能”结合,只能按脂砚斋和曹雪芹指示的方法来破译《石头记》的隐寓。关于曹雪芹的祖籍,《石头记》中有多处非常清楚的说明,下面仅举一例:
《石头记》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是全书纲领性章回,曹家的历史,曹雪芹用“十二钗”“判词”点睛。下面我们来看秦可卿的判词: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这首判词,按小说故事情节,是说秦可卿和贾珍之间的“*情”事。而实际上是“隐亲”事,隐寓着“亲可清”曹雪芹家的祖籍地。曹雪芹是用同音、谐音字,多音多义字,并运用字的转义方法写成的即“矫形”(娇杏)写成的。把“矫形”的字还原,这首判词其真面貌为:
清天清海还清身,亲既相逢必族人。漫言不肖皆荣出,曹姓开端实在宁。
现在看这首判词还原的“矫形”字后意思十分清楚,曹雪芹说:现在不光天下是清朝统治者——旗人的,就连曹家人也成了旗人。(因曹振彦投降后金而成为在旗人,后来曹振彦在对明朝战争中又收了曹玺为养子,所以曹玺及后代,随着曹振彦的身份都成了旗人)谁能看懂我写的书,既和我在此书中相会,必定是我们曹家亲族人。不要随便说从曹家出去荣耀发达这一支人,不像真正的曹家人,我们怎能忘记曹家的端头——祖籍实在宁呢?
这个“宁”是什么地方?这个“宁”当时是指山东登州府宁海州的“宁”。具体说,曹雪芹的祖籍应在山东登州府宁海州河南村西南乡,清朝末期为山东登州府宁海州河南村深水乡神山社二甲。怎么能肯定曹雪芹的祖籍是上述地方呢?因为曹雪芹告诉我们,曹家的事和祖籍“亲可清”(秦可卿)。当“秦可卿”逝去后还有“秦钟”(亲宗)知道。“秦钟”逝去后,还有“秦钟”的“情人”(亲人)“智能”者,“亲宗”的“亲人”是其后代,“智能”者是其后代中不知何年何月出现的一个人。他们看懂了《红楼梦》即晓红(小红)了,就会知道曹玺原来和他们家先辈是同宗谱的“一家子”,既然是“一家子”当然有同样的祖籍。上面所述曹雪芹祖籍的详细地址,实际也是曹雪芹“亲宗”家记载的祖籍地。
为了证明曹雪芹家和“亲宗”的关系,曹雪芹把这个“一家子”也写进了《石头记》中,这就是我在《也谈红楼梦》一文所说的:“曹雪芹为了使曹家永不泯灭,在《石头记》中设下两条“亲”线。一条正线,一条副线,只要找到其中一条,曹雪芹家的历史就全部清楚了。由于他家那条正线,在当时已经一百年未敢见天日,如今又过了二百多年在历史上已经荡然无存了,只剩下“亲宗”这条副线。这条副线一旦和《石头记》合上,曹雪芹家的历史就会大白于天下”。
我期望这一天尽早到来,还了曹雪芹和脂砚斋的遗愿,让《石头记》放射出新的光环,使“红学”研究跨入崭新的历程。
二、曹雪芹家的宗族关系
一提到曹雪芹家的宗族关系,大家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八旗满州氏族通谱》所记载的曹家六代十一人的名字。这个通谱按理是不错的,它是清朝官方机构按曹家当时家族状况编辑的。可是,曹雪芹写《石头记》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改正《八旗满州氏族通谱》对曹家历史人物之间关系的记载。所以,在《石头记》中,他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曹家的宗族,家族情况,详细的展示了曹家变迁,兴旺衰败的历史。说明了曹玺不是曹振彦的儿子,列出了自己直系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形象地描述了家族中各种人物,点出了能证明自己家族历史真面貌的“亲宗”。对此,我只要先把曹雪芹在书中描述他的真家族成员和其“亲宗”的家谱同时展示出来,大家就会一目了然。
总范世 探春范世 曹雪芹家和“亲宗”家家谱图示
54 14 曹锡章
55 15 曹 霖 曹 云
56 16 曹 文 龙 曹 元 龙
57 17 曹 峦(曹玺) 曹 岱
58 18 曹 寅 曹 宣(荃) 曹宗政(长)曹宗孔(次)
59 19 曹 顒 曹 頫 曹 贵 曹 积 曹 信
60 20 曹雪芹 曹延聪
惜春范世
61 1 曹连增
62 2 曹庭文 曹庭武
63 3 曹际仕 曹际宗
64 4 曹广盛 曹广田曹广义
65 5 曹天富
66 6 曹祖仁
此谱左侧是曹雪芹家真正家谱,是按曹雪芹在《石头记》中亲撰的家谱样子复原的,右边是其“亲宗”家谱,(有现存家谱)为了说明这个家谱和曹雪芹家的宗族关系,下面从四个方面解析;
(一)曹雪芹家的范世规律与宗族渊源
上述曹雪芹家和其“亲宗”的家谱,有与其他曹姓不同的范世规律,这个范世规律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按照曹雪芹在《石头记》中记载,曹雪芹家的初始始祖是曹髦。曹髦众所周知,是曹操的曾孙子,曹丕的孙子,曹霖的儿子,三国魏国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字彦士,初封高贵乡公。嘉平六年,司马师废曹芳,立他为帝。他不甘心做司马氏的傀儡,率宿卫数百攻司马昭,为昭所杀,时年二十岁。曹髦后代为纪念曹髦,立下曹髦家族范世规范;每二十代为一个周期,规定出二十个范字的谱联,范完后,再范下个周期的二十代范字。这个范世方法,曹雪芹在《石头记》中比喻更加贴切形象,他用“春”表示曹家的范世周期规律。书中,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实际上是代表四个二十代周期的符号。元春为第一个周期二十世,迎春为第二个周期二十世,探春为第三个周期二十世,惜春为第四个周期二十世。书中第十三回,秦氏在王熙凤梦中赠给王熙凤两句话,“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其实是说明曹家第三个周期,即探春二十世范字范完后,曹家就进入第四个周期即惜春时期。曹雪芹是借“秦可卿”之口,告诉曹家人和世人,到了惜春时期,曹雪芹家和本家族的亲戚关系逐渐远了,不是“亲可清”的关系了,而是“亲宗”的关系了,即出了服后曹家族人的关系。另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曹家到了曹雪芹这一代,正好是探春的最后一代,也是曹家总范世的第六十代人,曹雪芹的下代则是惜春范世时代的开始。曹雪芹家这些历史情况,当时是不可能公开的,因此才写成了这部《石头记》传世。
当时曹玺及其家人的身份是曹振彦的后代,所以曹雪芹家的后代,不能按曹髦后裔惜春二十代谱联范字起名。对此,脂砚斋在书中二十二回感叹到:“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致流散也,悲哉伤哉!”。这段批语说的意思是,曹雪芹家探春周期完结后,由于当时的家族身份子孙还不能按惜春谱联范字起名,随着时间的推移,势必造成子孙流散,再也不能像探春周期末世几代人那样,在起名范世上和自己真正的宗族有一定的联系。曹玺为了自己和子孙能回归自己的宗族身份上去,在给后代起名范字上和探春谱联保持了这种联系。正如书中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曹雪芹借香菱之口,把此事道明。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这段话看起来是香菱和黛玉说诗,但实际上是讲曹家的家谱。曹家探春二十世谱联范字,就是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范字方法,这一点可以从曹雪芹家“亲宗”的家谱看出其规律。虽然其“亲宗”家谱在文革中,几乎全部焚之一炬,现仅存一部近代抄录的家谱和一个百年谱联。(此全谱估计在山东可以查到)这两谱在探春范世上仅存十四世到二十世七代人的范字。但从这仅有的七代人的范字也可以看出规律来,其范字是:
□□□□□□□□□□□□□锡雨龙山宗贝延
从曹家探春二十世谱联范字所存七个字可以明显看出,曹髦后裔探春范字确属“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范字规律。所谓的“一三五”不论是指奇数,范偏旁部首字,用偏旁部首组成一个字,为单字名。“二四六”是指偶数,范的是单字,起名均为双字名。从上面的曹家家谱可以看出“一三五”为……雨山贝,“二四六”为……锡龙宗延。“一三五”不论,是指在这些范字上,要求并不是非常严格,可以用这个偏旁字,也可以不用这个偏旁字,用和这个偏旁相关的字也行。但“二四六”要求严格,它是曹家的正宗范字,是隔代范的。
文中香菱说,看古人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的,这句话是指曹雪芹家讲的。曹雪芹家,从曹玺成为曹振彦的儿子后,就不能使用自己家族范世谱联的范字方法,其后代也随之改变。曹玺原来应范“山”字,按书中所记应为单名“峦”,显然“玺”字是到曹振彦家后所用的名字。曹玺基于这样的身份,在给自己儿子起名时,是不能按原曹家探春谱联范字起名了。但是,曹玺又不想完全脱离探春谱联范字的规范。这一点从他给两个儿子起的名字上可以证明;曹寅、曹宣按探春范字看和父辈顺了,又在“二四六”的范字规律上错了。因为,按曹家探春谱联范世,他们俩是十八世,范“宗”字,应起双名。曹玺虽然给儿子起了单名,却大有深意。我们应该这样理解:曹玺把曹寅、曹宣应该范的宗字的宗字头部首“宀”字保留下来,以此配字起名,保持了和曹家探春谱联范字的信息联系。而且两个儿子的名字,也非常有讲究。曹寅的名字,应出自《文心雕龙·祝盟》,“所以寅虔于祗,严恭放宗庙也”。曹玺希望儿子,要敬自己真正的祖宗,要认自己的宗族。并取字“子清”,意儿子要清楚,你是曹髦后裔五十八世孙,范“宗”字。曹宣的名字应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民未知信,未宣其用”。意思是,我家的事,世人不知,是我们没法告诉的原因,希望以后儿孙能把曹家的“真事”公布于世,因此取字“子猷”。人世间的事,实在太巧,曹家真实历史,确实是通过曹宣的儿子曹頫告诉了曹雪芹,并策划了《石头记》写作方案,使曹雪芹写下了这千古不朽的著作,他就是脂砚斋。
到了曹家探春十九世,曹顒、曹頫的名字,也是参照曹家“探春”谱联规范起的单名。在偏旁使用上把“贝”字变成了“页”字,也保留了十九世谱联范字的字形。
到了探春最后一世,就是曹雪芹这一代,应范“延”字,起两个字的名。因曹雪芹的生身父亲曹顒,在曹雪芹未出世已经去世,其叔曹頫过继他家为嗣。由于曹頫始终不忘回归本宗的愿望,所以给曹雪芹起的名字含义就更深了。我在《也谈红楼梦》中是这样表述的:“曹頫给曹雪芹起名的含义:名“霑”,是沾祖宗之光。字“梦阮”,是圆曹家三代人回归本宗之梦。号“雪芹”,是雪耻曹家之辱之意”。所以书中林黛玉和香菱谈诗时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曹雪芹的名字,乃真正是“不以词害意”。曹家自曹寅、曹宣后三代人的名字确有特殊的含义,我们要“会看”才是。
总之,上述说明了曹玺及其后代是曹髦的后裔,和其“亲宗”东港市大孤山曹家在范世起名上是一脉相承的。
(二)曹雪芹应是曹霸的后裔
《石头记》中暗示曹雪芹是唐朝时期曹霸的后裔。因现存的《石头记》稿本没有完整的,多处遗失、破损,八十回后的文字至今未能发现,这都为全面理解《石头记》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是,曹雪芹家和曹霸有许多地方暗合;曹霸,谯郡人,三国魏国曹髦后裔,官左武卫将军。安史之乱后漂泊四川。公元764年,在成都和杜甫相识,杜甫为他写下了《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篇。而曹雪芹岫岩、大孤山“亲宗”家谱写到:“吾曹氏原籍四川小云南人氏后,又原籍山东登州府宁海州河南村深水乡神山社二甲人氏”。这又和曹霸漂泊四川相吻合。又因大孤山、岫岩曹家最早的宗谱及谱书毁于“文革”,所以,要找到曹家全部历史资料,到山东及四川曹家原祖籍地,也许能查到线索。
现存的线索虽然有限,但历史资料还是透露出一些信息。例如,曹雪芹生前好友敦诚有诗《寄怀曹雪芹·霑》:“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君又无乃将军后,于今环堵蓬篙屯。……”当时敦诚和曹雪芹交往密切,感情深厚。因此“君又无乃将军后”这个信息是非常有价值的。在当时,曹雪芹是不会轻易向人透露曹家的真实历史情况的,否则,《石头记》用不着写成我们看到这个样子。就是因为敦诚和曹雪芹关系太密切了,他们经常在一起喝酒、赋诗。在长时间的交往中,敦诚从曹雪芹的只言片语中,察觉到曹雪芹是曹霸的后裔,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在松亭关分管税务时,因思念曹雪芹,写下了这首非常有价值的诗篇。其价值在于:当时的历史资料和官方档案,都表明曹雪芹家是曹彬的后裔,此事敦诚不可能不知道。他诗中既然这样写了,说明敦诚已经察觉到曹雪芹不是曹彬的后人,而是曹霸的后裔。
其实,脂砚斋在书中也露出信息。书中二十一回有眉批:“赵香梗先生《秋树根偶谭》内,兖州少陵台有子美祠为郡守毁为己祠。先生叹子美生遭丧乱,奔走无家,孰料千百年后数椽片瓦犹遭贪吏之毒手。甚矣,才人之厄也!因改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数句,为少陵解嘲:‘少陵遗像太守欺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折克非己祠,傍人有口呼不得。梦归来兮闻叹息,白日无光天地黑。安得旷宅千万间,太守取之不尽生欢颜,公祠免毁安如山。’读之令人感慨悲愤,心常耿耿。”从这段眉批可以看出批者对杜甫的敬仰和特殊感情,在感叹杜甫的同时隐喻着曹霸和杜甫一样,因遭丧乱,奔走无家,漂泊四川。千百年后,曹霸后裔奔走山东,又遭“朝乱”,曹家又遭变故,脂砚斋怎不“心常耿耿”。所以说,这段批语是脂砚斋见景生情,见杜甫之事,思曹霸之情,思曹家当时处境。如果没有此种心緖,这条批语写在书中就显得非常勉强。
通过上述资料可以证明,曹雪芹应是曹霸的后裔。要得到准确无疑的答案,一是要全部破译《石头记》,二是按上面说的线索查到民间的曹家史料,会得到准确答案的。
(三)曹锡章、曹霖、曹文龙何许人
从前面列出的曹家家谱上有这三个人的名字,这三个人按曹家家谱辈分看,曹锡章是曹玺的曾祖父,曹霖是曹玺的祖父,曹文龙是曹玺的父亲。因曹玺成了曹振彦的养子,所以在当时的《八旗满州氏族通谱》是不可能记载他们的。
按《石头记》文字记载,曹锡远就是曹锡章,《八旗满州氏族通谱》上也有曹锡远的名字。史料记载,曹锡远又叫曹世选,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曹玺为自己和后代回归自己宗族身份所采取的措施。实际上曹振彦的父亲是曹世选不是曹锡远。曹振彦去世以后,在官方后来辑成的档案上,曹玺把祖父填报成曹锡远,就是把自己真正的曾祖父曹锡章名字改成曹锡远报上去的。虽然,曹锡远和曹世选这样一换差一辈,但是,曹玺觉得留下这至关重要的信息,就能使曹家达到回归本宗的目的,也就不顾忌那么多了。曹玺为什么偏要把曹锡章改成曹锡远呢?因为,当时社会上,尤其上层人物,可能很多人知道曹振彦的父亲是曹世选,曹玺要把他换成曹锡章显然会引起人们疑问,尤其是曹振彦继妻的怀疑。但改成曹锡远就好解释了,按当时曹玺的家乡话,(也许三百多年前,北京、华北、东北一带土话,说话口音都和曹玺家乡差不多)曹世选、曹锡远的发音几乎一样,听不出什么差异来。就是现在,曹玺的家乡和其“亲宗”的家乡,发这两个名字的音,还是非常接近,不仔细听,曹锡远就是曹世选。当时曹玺把曹世选改成曹锡远,可以说是音对字误,是顺理成章之举。关于曹锡远(曹锡章)在《石头记》中是那个角色的原型,这里暂不谈了,下面重点说说曹霖。
曹霖是《石头记》中的核心人物,也是解开《石头记》的金钥匙。
我在《也谈红楼梦》一文中说过:宝玉即石头,石头刻字即碑文。碑文刻有什么字呢?刻得就有《石头记》中林黛玉的原型——曹霖的大名。林黛玉是“霖”字的谐音拆字——“林代雨”,宝玉非要驼这块碑不可。上面说到曹锡章在自己家谱上有原位,又改名顶了曹世选的位子。曹文龙的位置上有曹振彦占着,他们一明一暗存在着。在曹振彦和曹玺结合的家谱上,曹霖是插不进去了,曹霖便成了“孤魂野鬼”。为此,曹雪芹塑造林黛玉的形象,叫他和“石头”即宝玉结合,就会有自己应该有的位置。凭什么说林黛玉是曹霖呢?下面举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
《石头记》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此回题目明确告诉读者,南京的曹玺家要起复自己家范“雨”字的祖辈人了,荣耀的曹家人将把曹霖收在自己的家谱上。接着书中描写了曹霖名字上家谱的过程,“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谅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所说的“颦颦”二字,实际上是“拼拼”,即拼起来的意思,就是把林黛玉(林代雨)名拼接起来那就是曹霖的名字“霖”。这一点林黛玉的判词上说的更加清楚,“玉带林中挂”,“雨代林”即“霖”。宝玉问完后,探春问何出,点明“霖”是曹家探春范世上的人,探春当然清楚“林黛玉”是谁。这段话,充分说明了曹家人要把曹霖收在宗谱上的愿望,说明了“林黛玉”就是曹玺的祖父曹霖。
曹玺的父亲,按曹雪芹家真正的宗谱记载应该是曹文龙,曹玺成了曹振彦的养子后,他的名字也无法再见天日。书中对他有一番特别的描写,《石头记》中的薛文龙、薛蟠的原型就是他,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总之,曹锡章(远)、曹霖、曹文龙,《石头记》中都描写的很详细。他们的事已经过去三百多年,这次会上,也许能圆了脂砚斋、曹雪芹二百五十多年的回归自己宗族的梦。
(四)副线
我多次提到《石头记》中的副线,即曹雪芹所说的“亲宗”,就是上述谱中右侧那一支人,现有大孤山、岫岩曹家家谱为证,这个“亲宗”曹家和曹雪芹家在范字排名上用字规范是一致的,《石头记》中介绍曹锡远就是曹锡章,曹霖和曹云是兄弟。从历史上看,这个“亲宗”曹家,原籍四川小云南,又原籍山东登州府宁海州,和《石头记》中所说曹雪芹家祖籍在山东半岛宁海州是一致的。这个“亲宗”曹家于清朝·康熙五十余年,由山东登州府宁海州迁到关东岫岩厅辖区落户。“亲宗”曹家到岫岩始祖是曹宗政、曹宗孔兄弟二人。(因范宗字,二人行走到岫岩,所以书中喻为“邢忠夫妇”)长支曹宗政在大孤山达子营落户,(大孤山当时属岫岩辖区)二支曹宗孔在岫岩房身沟落户。后来,曹宗孔的三儿子和五儿子到大孤山山东头落户。《石头记》中的邢岫烟,就是指曹宗孔的儿子们,代表人物是三儿子曹积。曹雪芹把曹家回归自己
帛姓 帛氏家谱 帛姓起源 帛姓名人 帛姓的来源 帛姓简介
本文2023-10-04 04:07:5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70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