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水养鱼,到誉满天下,再到含冤被杀,唐代宰相刘晏有什么样的故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2收藏

从放水养鱼,到誉满天下,再到含冤被杀,唐代宰相刘晏有什么样的故事?,第1张

唐朝宰相刘晏,对唐朝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扩展水路运输,发展农业牧业,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带动老百姓发家致富,刘晏很受天下百姓爱戴。所谓树大招风,朝中的小人,嫉妒刘晏的才能,刘晏被朝中的奸臣杨炎设计陷害致死。

唐朝经过安史之乱之后,各方经济都变得很萧条,朝廷不怎么富裕,有的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刘晏身为唐朝的官员,心中是特别焦急。刘晏这个人十分有头脑,在经济发展上面很有一套。刘晏就向朝廷,提出了一些经济改革的意见,刘晏首先修筑水道,制造出一条水路运输路线,这就相当于,给贸易又增加了一条道路。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

唐代宗的时期,主要粮食主要运输方式是漕运,但是漕运有时候会受到阻塞,就像现在的交通堵塞,但是刘晏却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采取段运的方法,建立了仓贮和转运站,就是把大批的粮食都运到转运转,然后在一批批运往目的地。这样运送的方式,速度有了大大的提高,而且还比较省时省力。这种方法有点像现在的快递运输。

刘晏还发明了常平法,就是他建立了一个很完善的情报网,收集各地一些旱灾雨灾的情况,还有庄稼的收成情况,刘晏会根据这些情报,统计全国的经济市场动态,调整各种产品的物价。比如有些地方旱灾需要粮食,有些地方贸易发展的差,他会经过调整,取长补短,让百姓过上安稳的生活,也让经济发展大大的提高。

刘晏一生经历了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对唐朝的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能就是因为他功劳太高,所以引起了朝廷一些小人的嫉妒。唐德宗时期,当朝的宰相杨炎,非常嫉妒刘晏,就设计陷害他,说刘晏想造反,挑拨刘晏和唐德宗之间的信任,刘晏很受天下百姓爱戴,唐德宗怕刘晏真的造反,所以赐死了刘晏。

刘晏对盐政的改革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首先,他精简盐政机构,删除冗员,清除了一批盐政机构中鱼肉百姓的盐官。除在主要产区嘉兴、海陵、盐城、新亭、临平、兰亭、永嘉、大昌、侯官、富都等十地设立盐监,管理和收购食盐,又在涟水、湖州、越州、杭州四地设立盐场,便于食盐的储存、分销。为了维护官盐的畅销,他还在扬州、陈许、白沙、淮西、浙西、宋州、泗州、郑滑等十三个地方设立巡院,捕缉私盐的偷运偷销,同时也兼管官盐的营销。刘晏的部署虽然很周密,但盐商唯利是图。一些偏远地区盐商们由于利润过低而不愿前往,因而缺盐。为了补救,刘晏设立常平盐,将官盐运到偏远地区储存起来,缺盐时把盐拿出来销售,调节市场,平抑盐价。除此之外,刘晏还在吴、越、扬、楚四地设置盐仓无数,积盐二万余石作为储备,盐产时丰时歉,有了储备,就保证了民间的需要。

这些改革,使盐政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不但方便商人,还稳定了盐价。而更为主要的是使唐朝政府的收入大大增加。江淮的盐利从每年四十万缗,增加到六百万缗,几乎占了国家收入的一半。

“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陷入严重的通货膨胀之中,京城长安米价飙升到每斗1000文,是战前的50倍。

百姓无米下锅,“官厨无兼时之积,禁军乏食”,甚至连皇宫也到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程度,急得唐代宗坐立不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了漕运上,从江南调粮来以解燃眉之急。

谁来负责漕运呢?谁都知道这不是一趟好差使,因为长达八年的战争使运河长久失修,河道淤积,无法行船,而漕运里程长达三千里。

唐代宗把漕运这件大事交给了有大唐财相之称的刘晏。

刘晏(718年 -780年),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县) 人。唐代著名经济改革家、理财家,信奉道家。幼年才华横溢,号称神童,名噪京师。

《三字经》里有"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之语。刘晏历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领度支、铸钱、盐铁等使,封彭城县开国伯 。实施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措施,为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全唐文》 、《全唐诗》 录有其作品。

大家都皱眉,刘晏却似乎胸有成竹,在亲自沿途考察一番后,他就开始了历史性的工程。

为了解决运力问题,刘晏拨付资金在扬子(今江苏仪征)开设了10个船厂,加班加点开造运输船。

然而时间不长,就不断有反映问题的小报告打到中央政府,说刘晏“崽卖爷田心不疼”,国家财政资金这么紧张,可他花钱却大手大脚,不计算成本,每造一艘船,光付给船工的工钱就达一千贯,而按照当时的工资水平,一半的花销都用不了。

宰相元载听到反映后,批示刘晏作出解释,并按照厉行节约的精神予以削减开支。刘晏的报告很快就到了,不过他婉转地拒绝了顶头上司的要求,答复说:“计划大事业不能计较小的花费,凡事必须考虑到长久的利益。如果和船工斤斤计较工钱,岂能长久行事?”

随着刘晏对漕运大刀阔斧的改革,质疑之声也从未停止过。他一改过去的直运法为分段运输,运粮船只负责运到本段水路边界,将粮食交给枢纽地区新建的粮仓,再安排新的船只启运。有人觉得这样转来转去,不仅增加了许多运输成本,还浪费了时间,哪如一条船从头跑到尾,又快又省呢?

更让人不理解的是,原来负责漕运的劳工,都是国家强制征发的徭役,无偿为国家服务,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可刘晏偏偏要改成雇工,从船工、装卸工到纤夫,漕运的各个环节,使用了大量的劳动力,也为每个人都支付了工资。

刘晏怎么就不懂得精打细算呢?他可是从小以“神童”著称的聪明人啊。

刘晏自幼天资聪颖,少年时期十分勤学,才华横溢,7岁时就被称为“神童”。公元725年,唐玄宗前往泰山“封禅”路经兖州,年仅8岁的刘晏献上了一篇《东封书》。玄宗是一位艺术水准很高的皇帝,一读之下十分高兴,封刘晏为“太子正字”。

这是一个正科级的职位,负责校对图书。过了两年,玄宗在勤政楼看戏,看到了已经10岁的刘晏,对他还有印象,就跟他开玩笑说:“你是正字官,正了几个字啊。”

刘晏从容不迫地回答道:“天下字皆正,唯有朋字未有正得。”这句话说得一语双关,不仅说出了“朋”字的字形特点,还深刻地指出了朋党相互勾结的时弊。

刘晏不仅学问大,还懂政治,愈加让玄宗刮目相看,当即赏赐给他一制象牙笏和一领黄纹袍,他也因此名噪京师。

尽管一些人对刘晏主持的漕运质疑不断,但对粮食的渴望让质疑者都闭紧了嘴巴。不久首批从江南运来的粮食顺利抵达长安,代宗皇帝兴奋地派出了鼓乐队到东渭河桥迎接,称赞刘晏说:“你真是朕的萧何啊!”

回到京城,刘晏当面为皇帝和宰相算了一笔账。过去一只船从头运到尾,历经风险,到达目的地时,粮食还剩八成就算优等了。改为分段接运和雇工制之后,不仅保证了船舶安全,还调动了雇工的积极性,这样到达目的地时,100万斗米没有1斗损失。

刘晏所言非虚,他所开通的漕运,一年可运40万石粮食到长安,最多时一年可达110万石。粮荒解决了,粮价日趋稳定,长安又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刘晏

刘晏的过人之处,在一百多年后得到了更加鲜明的印证。

到了唐懿宗咸通年间,在扬子主持造船业务的官员开始严格核算成本,按实际费用给付工钱,船工再没有富余获利的空间,结果造船成本是下来了,可造出来的船却变得脆薄易碎,难当运粮的大任,曾经兴旺的漕运由此也随之衰败了。

刘晏的聪明,不仅在于他的智商高,更在于他对人性的洞察入微,他懂得做事一定要让人有利可图,让人赢,才能赢得久。

《红楼梦》里有一幅很妙的对联,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通晓世事人情的学问,学会顺势而为,这是成功的一大秘诀。

(1)出发点:平抑物价,增加政府财政收入。(3分)

具体做法:刘晏设巡院及时了解物价动向,设常平仓调节粮价;王安石设发运使掌控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和市场动态,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原则进行政府采购。(4分)

(2)共同影响:①防止商人垄断市场,操纵物价,有利于社会稳定;②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巩固了统治;③减轻人民负担,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民利益。(6分)启示: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2分)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及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晏因平准法,斡山海,排商贾,制万物低昂,常操天下赢资,以佐军兴”“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可知两者的出发点是都以平抑物价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可知刘晏设置巡院亲自了解物价动向,而王安石设置发运使掌握物价,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原则进行政府采购。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及第(1)问的分析可知刘晏与王安石改革都不有利于防止商人控制物价,利于社会稳定,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减少了农民的负担,由此分析可知在我国今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需要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从放水养鱼,到誉满天下,再到含冤被杀,唐代宰相刘晏有什么样的故事?

唐朝宰相刘晏,对唐朝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扩展水路运输,发展农业牧业,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带动老百姓发家致富,刘晏很受天...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