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修订需要做哪些工作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家谱修订需要做哪些工作,第1张

你好!

一般家谱谱书中内容包含:目录、修谱名录、行第、凡例、旧序、新序、姓氏源流、祠堂记、传赞、(添加内容)、小引、外纪、世系图、(后记)等。

一般续修家谱流程:

1族内成立修谱理事会

2理事会成员(族长、负责人)召开会议,协商续谱相关事宜

3选择修谱先生或者修谱机构

4下发人员统计登记表给每家每户

5收集登记表

6编修

7初步完成,打印稿件再次下发给负责人核对(一般至少需要核对两次稿件)

8正式谱书完成

9祭谱(有的称圆谱,民间用祭祀家谱来求祖先保佑,也有对谱书“开光”的意思)

你打算自己修谱吗?建议你还是请专业的修谱先生或者修谱机构来完成。

这是我看过的一篇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修家谱可不能随便,背后的禁忌你知道吗?》

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有记录祖宗事迹的习惯,后世称之为“谱”,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地方有志也。宗谱的存在有着“辨亲疏,明昭穆”的重要作用,古人常云:“谱谍立身之本也。”可见,族谱虽与国史、方志都属于中华民族三大历史文献,但谱更能通过追根溯源了解到你是谁、从哪来。

孝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而家谱又是体现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修谱即是行孝,那如何才能将行孝做到尽善尽美?修谱应遵循以下五大原则:

史料具有很强的可靠性,以史为据编修家谱能增强家谱的可信性。在家谱的编修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史料,辨别史料真伪,搜集本家族始祖、名人等重要历史资料,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人物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客观记叙。对先人不作主观带感情色彩,影响后世对家族先辈客观认识的评论。

“生不立传”,是写史人的一个态度。古语有云:“盖棺定论!”、“历史对错让后人来评说。”,人会变化,先前行为良好,后来人生发生变化,导致晚节不保也是常有的事例。如若给生人立传会出现偏差,且带有请托行为、人情世故、主观色彩、个人喜恶等影响客观公正的因素产生,因此给尚在世的人立传为时尚早。既然要立传,就应让后来者认识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盖棺再定论”。

人无完人,不能对一个人责备求全。且好坏也不是一两件事能定论的,判断历史对错也要因特定历史时期、历史环境而定,不以今时之参照标准去衡量古人,今日之标准也不能成为后来者评价今人的标尺!

家谱本身具有教化作用,警示后人更是家谱的重要作用。因此家谱里更不应有与传统道德观念有抵触的内容,否则不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孝文化。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牒、家乘、世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即用以记载宗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举凡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口兴衰、人物掌故、风物人情都可以入谱,可以说是宗族的发展史。家谱大致包括13项内容:序文;凡例;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诰敕、象赞;别传、墓志;祠堂记、祠规;家规、宗约;家训、家范;义田记、义庄记;墓记、墓图;艺术、著作等,一般30年左右续修一次。一位对谱牒研究有素的学者认为:“如果说,国家编正史、州县纂方志、家族修谱牒,构成中国宗法社会历史大厦三大支柱的话,那么就数量之多,影响之广来说,当首推谱牒。”前代学者,如顾炎武、王夫之、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在治学中,也都重视使用家谱资料,以补正史之不足。在历史上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族人流亡或迁徙,首先要携带的就是家谱。崔姓家谱介绍

盱南崔氏族谱》(建昌崔氏)为清雍正年间崔仁懋等编。该支崔氏奉崔伦为始祖,崔伦自唐代乾符年间由抚州青泥徙居南城之北港(即今崔坊),是为建昌崔姓一世祖。南城、南丰、新城、广昌、泸溪各族支派皆其后裔。此家谱共16卷,卷一为谱序,卷二至十六为世传。

安徽太平崔氏《仟源崔敦五堂支谱》为民国十八年(1929年)崔森编,该谱记唐代崔群之后世居宣州,至元代寿一公始由宣城洪林桥迁太平东乡黟山之阳,为始迁一世祖。传至第四世,分为东分、西分两派。传至第八世,东分有熯,生五子:琬、珊、武、文、曼,遂为五房,此谱载蟆下五房之世系,故称“五房支谱”。卷首外纪统谱世系(自汉代崔篆至唐代崔篆至唐代崔群)、内纪统谱世系(崔群到寿一之父省五)、人物类志,卷一敦五堂世系总图考,卷二至九二房至五房世系图考,卷十艺文,卷终墓图。

民国十三年(1924年)崔铸编的《仟源崔氏悼叙堂支谱》(共10卷,首一卷,终一卷)为《仟源崔敦五堂支谱》中第九世崔滚一支,这支谱,属东分。“悼叙堂”即滚公支堂名。卷首新序,卷一旧序、簪缨考,卷二至九世系图及世传,卷九至十墓图、契据、艺文,卷终为本支祠产及历置公产及创修支谱跋。 安徽无为《濡须崔氏宗谱》(八卷),为崔筱云等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三戟堂活字本。该谱记载:南宋绍兴年间有舜民自铜陵迁无为,是为始迁祖。但该支自舜民以后世系不详。此谱以明宣德至嘉靖人崔彪为大房之祖,崔志清为二房之祖。

湖南宁乡《崔氏七修族谱》共25卷,末一卷,崔黼编,为民国二年(1913年)默荫堂活字本。该谱以南宋时崔比为始迁祖,崔比自江西迁来宁乡。所存各卷为乐吾房、举臣房、赞明房、让吾房、爱台房、斗宇房、养心房、少州房、少溪房之系图,以及世传、墓图,卷末为存族编(辑名存而传阙者)、收族编(辑远徙各处者)。宁乡《崔氏八修族谱》系民国二年谱之重修本。宁乡崔氏支系又有崔荫樾等纂修的《博陵崔氏四修云岫支谱》(10卷),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三戟堂木活字本。该谱以南宋人崔比第76代孙崔守曾为宗祖。崔守曾于明万历四十七年筑别墅于宁乡板石衡,题曰“云岫”。卷一谱序,卷二系图,卷三至九行传,卷十墓图、字据等。

家谱可为研究社会变革和历史事件提供有力佐证。如明朝初年的洪洞迁民,正史中虽然也有记载,但不甚详细,而家族谱 (尤其今河南、山东等地家谱)中记载得较为详备。

另据河南省孟津县大崔沟《崔氏家谱》记载:崔氏本居山西洪洞,迁于河南,相传;五门河北横岭,一居巩县白沙,一居孟津油坊街,一居洛阳太古庄,一居大崔沟,崔沟祖茔在村后北岭……今河南省巩义市《白沙崔氏源流》记载:白沙崔氏始祖崔思义,兄弟四人,原籍山西省潞安州等籍长子县:兴宁村。元末战乱迭起,人民离散。明太祖定鼎后,河南一带,地广人稀,官府组织移民。其长兄思仁守祖业于山西,其三弟、四弟思礼、思智分别迁居河南温县南部驼坞村、遂平县沙河店。二弟思义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迁居巩县白沙村,成为白沙崔氏始祖。始祖下分五门,今已繁衍二十四世。1995年统计,白沙计有崔氏后代 6000余人。今河南省洛宁县、沈丘县、郸城县、宜阳县、洛阳市郊、偃师市、永城市、濮阳市区和山东省鄄城县等地的崔姓家谱,都记有明初洪洞迁民事,均将其支系自山西东迁之人奉为其始祖

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继承着强烈的宗族观念,以拥有“大家族”为荣。而为了铭记大家族的历史,也就衍生了“家谱”,使得后代得以了解逝去的先人。在如今的社会,有少部分家族依然延续着记家谱这一传统。

清 龚自珍 《序》有言:“由是胪而为家谱,则史表之遗也;广而为家乘,则史传之遗也。” 家谱在家族中一代代流传,而在有些家谱中,人们则发现了“不一样”的地方。例如后人与先人的姓氏已发生了变化。

在江苏一个家族中,家谱就出现了这样明显的异常,并因此要求改姓。这个家族集体要求改姓,还拿出家谱为证,说出了一段600年前的往事。

为避祸患而改吴,后人请求改回原姓氏

《水浒传》第二十七回记载:“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古人的家族意识何等浓厚,即便是在落难时,依然不愿改名换姓。而在江苏平淡生活着的这个家族,为何突然想要改姓呢?实际上也是想要认祖归宗,因为他们的祖先原本就不姓吴,而是姓张,他们是张士诚的后代。

张士诚是何等人也?元末著名的起义军领袖之一!

但张士诚的人生故事最终还是以悲剧收尾,虽机灵聪明,但还是败在了朱元璋的手下。张士诚是灭元的盖世功臣,而后期,张士诚的弟弟兵败被朱元璋俘虏,张士诚在朱元璋、已经投降元朝的方国珍和元军三方夹击之下伪降元朝,不久再度公开反元,最后亡于朱元璋政权。

彻底输给朱元璋之后,张士诚的好日子也就到了头。好在大局已定之前,他就先做好了安排,将自己的儿子送了出去,并且嘱咐子女以后要改名换姓,以“吴氏”的身份生活下去。这也是出于对朱元璋的了解,一个多疑的皇帝,又怎么会让对手的子女再存活下去呢?唯有抛弃“张士诚后人”的身份,才能保证安全。

但时隔年代久远,这个家族又该如何自证呢?

家谱为证,牌位内藏家族历史

《说苑·政理》有言:“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眼见为实,才是最好的证据。

为了证明确实为张士诚的后代,江苏的这个家族翻出了家谱,确实有着张姓先人的记载。而更具可信度的,则是族人拿出的一个牌位。这并不是普通的牌位,其内部还暗藏玄机,一块木板上将祖先的遭遇记录了下来。至于为什么改姓吴,更是记录的详细。

在张士诚兵败之后,朱元璋确实对其赶尽杀绝。倘若不是张士诚有先见之明,将子女送出去,恐怕如今已无后人存在。这个昔日风光的大家族,在张士诚死后隐姓埋名生活在别处,甚至少部分后代已不知先人往事。直到家谱与牌位的出现,才为人们揭开了几百年前的历史。

在几百年前,张士诚是否真的无力对抗朱元璋?改姓只是唯一办法吗?

张士诚懦弱误时机,功过难评

历史上对于他的评价十分复杂。张士诚拖泥带水,犹犹豫豫,表面老奸巨猾,实则目光短浅而夭折。当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上打得昏天黑地时,已给这位张王留出了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倘若抓住时机,将可大败其他两军。

但即便如此,这位张士诚却优哉游哉,似乎抱定了坐山观虎斗的宗旨,没有什么像样的作为,这也就使得他落得个悲剧的结局。即便百姓感他功劳,为他修建了祠堂,但真正的后人却不得不改姓苟活。

好在几百年后,这个早已改姓“吴”的家族,最终还是希望认祖归宗。在他们的努力,最终大部分人改回原姓“张”,也算是张士诚后继有人。张士诚后代的出现,也使得历史上的一个谜团解开。张士诚战败之后,他的后人原来是以这样的方式幸存了下来。

小结

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诚然若是。张士诚的保守、懈怠在朱元璋进攻陈友谅时就已经表露无疑,后续的悲剧也因此而起。一个大家族走向衰落,甚至是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因他的懦弱。如今,江苏一家族自认为张士诚的后人,改姓为张,才真正是解开了600多年前的历史。

为避祸患而隐姓埋名不算羞耻,但倘若当初张士诚的抉择太谨慎一些,或许就不至于让自己的家族经历波折了。改回原姓之后,张氏一族,也算得上是落叶归根了。

参考资料:

《序》、《明朝秘史》

家谱修订需要做哪些工作

你好!一般家谱谱书中内容包含:目录、修谱名录、行第、凡例、旧序、新序、姓氏源流、祠堂记、传赞、(添加内容)、小引、外纪、世系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