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孔府 孔家后代免费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1收藏

曲阜孔府 孔家后代免费吗,第1张

不是的,也没有这个历史

曲阜孔家后代有家谱可查的就有十多万,不会免费的。

不过曲阜三孔在春节期间是对曲阜籍市民有优惠的,三孔的联票就几十块钱。

我就是孔家后代,问了一下家里人,没有这个说法,在九十年代初期好像有简单的证明可以免费进孔林的,孔府是不会对 孔家后代免费的。

孔府票价60 三孔联票150

孔子现代传人为孔佑仁。

孔佑仁,男,汉族,是孔子第80代嫡长孙,2006年元旦在台湾出生。前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前台当局考试院院长孔德成经一个半月的推敲,为曾孙命名为孔佑仁。现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垂长之子。

扩展资料:

孔子家族是指孔子的所有后裔总称,孔子后裔有曲阜孔氏,阙里孔氏,真孔,内孔,内院孔等。现存在的后裔是第80代孙,孔佑仁,孔垂长。

孔子已有83代,每一代孙都记录的清清楚楚。但只有男,没有女。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有2500多年历史。

曲阜孔氏家族,一般被分为内孔和外孔。

参考资料链接:--孔子家族

不是,只有每代的衍圣公才能居住在孔府。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位于中国山东省曲阜市,是孔子的世袭衍圣公的后代居住的府第。位于曲阜城内、孔庙东侧。

1377年始建,1503年重修拓广,1838年扩修。1885年重建遭火焚的内宅七座楼房。建国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重修,现保存良好。

孔府占地240亩,共有厅、堂、楼、房463间。九进庭院,三路布局:东路即东学,建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及作坊等;西路即西学,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及花厅等。

孔府的主体部分在中路,前为官 衙,有三堂六厅,后为内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楼、配楼、后六间等,最后为花园。

孔府仿照封建王朝的六部而设六厅,在二门以内两侧,分别为管勾厅、百户厅、典籍厅、司乐厅、知印厅、掌书厅、公共管理孔府事务。明代建筑,共五间深三间,宽敞大方,为当年宣读圣旨、接见官员、审理重大案件之处。

孔府与曲阜孔庙、孔林合称“三孔”,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扩展资料:

最后一位居住在孔府的衍圣公:

孔德成(1920年2月23日—2008年10月28日),字玉汝,号达生,孔子第77代孙,袭封31代衍圣公(最后一代衍圣公)。

1937年7月,因为曲阜即将沦陷,蒋介石怕孔德成落入日本人手中被扶植为文化傀儡,命令军长孙桐萱带兵强迫孔德成离乡,迁居重庆。 

1948年去美国考察精神文明建设。 1949年迁居台湾,任考试院院长、总统府资政、大学教授。孔德成迁居台湾后继续享受世袭特任官的待遇,月薪18万新台币(约4万人民币),他唯一的工作就是每年在孔子诞辰日,参加台北孔庙的祭典。 

1998年孔德成的办公室“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府”被裁撤。 2008年10月28日病逝于台湾,享年88岁。 

——孔府

孔孟为什么是一家?

都儒家学派的

请问:‘孔孟颜曾’天下一家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有四姓是所谓“通天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

界只有一种家谱的。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姓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

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而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就是辈分命名所用

的字——也完全是一样的。这件事看起来好像与国家民族无关,实际上充分表现了

我们这个民族崇高文化,重视血统的精神。

在山东曲阜,孔府诗礼堂,贴著一张乾隆九年二月十七日的告示,

是乾隆皇帝赐给孔府的30个字作为行辈,凡孔氏家族都要遵照30个字行辈取名。

如果不依字序,随意取名的,不准入家谱。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孔子第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上报民国 批准

继30个字后,又续了20个字。

孔子后裔行辈五十字

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兴敏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益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孔孟曾颜"是一家

孔府为什么叫做天下第一家

孔府是比当朝王公大臣更显贵的人家。相传乾隆有个女儿,是孝圣贤皇后所生,对他十分钟爱。这位公主脸上有块黑痣,相术说这块黑痣主灾,破灾的唯一办法是把公主嫁给比王公大臣更显贵的人家。在当朝中,比王公大臣更显贵的人家只有孔府。因为,衍圣公是一品官,列文臣之首。衍圣公可以在皇宫的御道上和皇帝并行,在紫禁城骑马,这都是别的王公贵族所没有的荣耀。皇帝到曲阜后,也要向衍圣公的祖先孔子行三跪九叩大礼。因此,乾隆就将女儿嫁给了第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 孔府是比历朝历代皇帝家更尊贵的人家。皇帝只是一朝一代的大贵族,孔府却是两千多年来世世代代的大贵族。汉高祖刘邦封孔子九世孙孔腾为\“奉祠君”,汉元帝封孔子十三世孙孔霸为\“关内侯”,唐玄宗将孔子三十五代孙孔燧之提升为\“文宣文”,宋仁宗为了使圣裔繁衍,世袭不断,将\“文宣文”改为\“衍圣公”。从明代开始,\“衍圣公”由三品官升为一品官,列文臣之首。 因为孔府是历朝历代比王公大臣更显贵的人家,更是两千多年来世世代代的尊贵人家,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家”。 孔子的一生是颠沛流离,饱经忧患的一生。他的学说,却带给了后人两千多年的荣华富贵。

孔孟为什么不分家

因为孔孟都是儒家学说的代表,有一定的传承性,所以不必要分开

孔孟颜曾的后人里,现代有名人么

北洋

《孟氏家谱》说: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

孟氏按行辈起孟氏家谱行辈

名始于明代,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

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

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

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个字辈。

民国初年,又立了“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 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0五代。

56~65代: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66~75代: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76~85代: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86~95代: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96~105代: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孟氏族谱要求族人要严格遵照字辈起名,否则不能入谱,只作“外孟”处理。明代以来,孟氏族人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遵卑关系。平时孟氏族人见面,总要询问对方是“哪一字的?”“哪一辈的?”,就是指系何字派。还有的问“多大的?”“几世的”,就是指系孟轲的多少代孙。如对方回答不上来,不仅自己感到羞愧,而切也会被对方耻笑为数典忘祖。因此,孟氏族人对此都十分重视。

“希”至“扬” 这30个字本是皇帝赐给孔家的,后来孟轲的后代、颜回的后代、曾参的后代,也一起跟着孔家排起来,而且国内和海外的华人也完全一样,姓名用字和排辈都如出一辙。这自然是孟子、颜子、曾子都是孔门弟子,而且是儒家学派创立和形成的重要人物时缘故。故有孔孟颜曾天下一家的说法。

有了这样的御赐排名用字,就给家族的排辈认宗提供了极大方便。只要是孔孟颜曾四姓子孙,不论流落世界何处,只要报出姓名,对方马上就可以知道是第几代孙;如果双方都是四姓之一,对确立双方长幼关系也是一目了然。这在世界上大概也是独一无二的现象,充分显示著华人的内在亲和力及中国人重视区分长幼的传统尊卑观念。

天下姓孔的是一家吗?

不是的 首先 是孔子制定的家谱 但在他之前已经有很多姓孔的了

其次 当时有很多在孔府打杂的 他们背赐予姓孔了 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他们没有辈分 称为外孔 你所接触的如果有辈分的 就是内孔了 是孔子的后代

孔孟故里是什么地方

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

孟子故里:山东省邹城市

孔子故居,位于山东省曲阜市,这里有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的孔庙,有号称“天下第一家”的孔府,有世界延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家族墓地孔林。

孔庙(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占地约200亩,南北长达1千米多,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其大成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山岱庙天贶殿并称东方三大宝殿;孔府占地约180亩,是孔子嫡长孙居住的府第,内存中国延时最久、保存最完整的私家文书档案近30万件。1994年孔庙、孔府、孔林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孔子故里现有文物景点103处。

孟子出生地,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城北的凫村内,孟母林之西。元代曾加修复,现有孟子故里坊、孟子故宅、孟母泉、孟母井、孟母池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孟同为儒家思想有何不同

不同之处:汉代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孔孟儒学强调仁礼或仁政、德治、民本;没有被统治者采纳。(5分)发展:①吸收佛道思想;②完成了儒学的理论化和思辨化;③提出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④强调个人的修养;⑤更加重视儒家经典(任意三点即5分)

“孔孟思想”是一种思想还是两种思想

他们都“行仁义之化”,缺陷是对“利”的绝对排斥;其三、他们的那一套都不见容于当世,故有“仲尼菜邑陈蔡”而“孟轲困于齐梁”。

孔子与孟子还有一点相同的,就是他们对于“法先王之道,行仁义之化”,都有一种“当仁不让”的使命感。孔子困于匡邑之时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不想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孟子则是在离开齐国的时候对充虞说:“五百年必定有称王天下的人兴起,其间必定有著名于世的贤人。周兴起以来已有七百多年,……上天……如果想安抚治理天下,当今之世除了我还会是谁呢?”两者相比,孔子说得比较含蓄,孟子说得比较直露。但对于孟子来说,这并非狂言。例如,“仁义之化”而为“仁政”,“先王之道”而为“王道”,或许就是他对儒家文化的贡献,至少在《论语》之中,未必能够找出这两个概念。

孔孟颜曾四姓因何拥有共同家谱是哪朝皇帝封的端木等是怎样加入通谱的

在华夏大地,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谓的“通天家谱”,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家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四家所用的字辈千百年来完全相同。

这四姓始祖,古往今来,皆以圣人尊之。至圣为孔子,孟子被尊为亚圣,他是孔子之再传弟子,而复圣颜回、宗圣曾子均是孔子的嫡传高足。

孔孟颜曾四姓在现实世界虽没有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却以“斯文在兹”的信念为后世中国人建立了一个精神家园。

这个看似与国家民族没有多大关系的同族谱之字辈,实际上却折射出一个民族血脉相承的缩影。

该四姓后人的现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从孔门第五十六代开始的。明朝初年,朱元璋曾赐孔氏八个辈字:即“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第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

明末由第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崇祯帝赐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至清朝乾隆皇帝又赐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 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的辈是孔门第八十三代“念”字辈。因此,不少孔孟等四姓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

有待指出的是:这并非是孔、孟、颜、曾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颜曾后裔行辈的顺序的。现家谱如下: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肈、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上述四姓族谱,据说“卜”姓亦遵照之。卜商为卜姓始祖。不过,卜子的影响力远不及上述四圣。

说到四姓该族谱,尤以“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惟垂佑,钦绍念显扬”而耳熟能详。在当代四姓的族人中,许多人都会当做家谱来背诵。甚至有不少外姓人也说这是孔孟两大家的家谱,也有些人说这是孔孟颜曾四大家的共同家谱。

严格的讲,这些表明辈分的名子开头“字”不是家谱,家谱是记载某个家族世系传承情况——即各个支脉的男性家庭成员及其配偶、儿孙年龄职业住址等情况(封建社会中女性长大成人要出嫁,所以不计入家谱)的花名册(类似家族内部的户口登记薄)和家族成员中重要人物重大事迹的记录本。

近来,历年清明节至,来自海内外的三百余名孔子后裔必然在山东曲阜孔林孔子墓前祭奠了共同的祖先——孔子,子孙们依次向一世主孔子深深鞠躬行礼、敬献花蓝,并诵读祭文。之后又分别来到二世祖墓、三世祖墓、中兴祖孔仁玉墓和远代诸墓望祭之坛前,按照释奠先祖“必丰、必洁、必诚、必敬”的礼仪要求,举行了传统释奠祭祀。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恢复祭孔活动以来,曲阜的祭孔活动都是在孔子诞辰日举办,属于“秋祭”。而在传统上,最隆重、最重要且必不可少的都是“春”“秋”两大祭。2008年,曲阜恢复了传统的春季祭孔。如今的春季祭孔大典定于4月3日在孔子出生地尼山隆重举行。曲阜的孔氏家族墓地,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墓葬最多和最集中的家族墓地,也是世界延时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葬群。自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其子孙接冢而葬,两千多年从未间断。

据悉,目前,孔子后代有三百多万人,至今已繁衍八十多代。其中,曲阜的孔子后裔占曲阜人口的五分之一,大约有23万!

孔子家族嫡长孙(第四十六代)自>>

没必要为孔家脸上贴金,这虽然是古往今来第一家,但孔家在改朝换代时的节操却实在不敢恭维。

比较久远的时候就不多说了,孔家的地位空前提升应该是在北宋至和二年封衍圣公时,从那之后,山东曲阜(孔家祖庭所在)先后多次被异族占据、统治,但孔家的表现如何呢?

首当其冲的是金国南侵,当时正牌的衍圣公(所谓的孔子后裔中的长房长支)携祖宗牌位南迁至浙江衢州,当时的金国统治者索性就立了留守曲阜的衍圣公近亲接了衍圣公的爵位,就此孔氏宗亲就分了南宗和北宗,而这北宗,从金到蒙元,也没见有什么帝御外辱的表现,反而衍圣公做的好好的,一度甚至出现过南宋、金、元各有一个衍圣公的滑稽局面……到了元朝灭宋,忽必烈当时把孔氏南宗和北宗叫到一起,说你们这样南北分家不是那么回事,合在一起吧,要么南宗迁回曲阜?最终才算是又回了曲阜,至于当时在蒙元的铁蹄*威之下,孔家做了多少违心之举,固然是为了生存,但这个节操,实在是碎了一地……

再后来就是清军入关。当时天下大势变幻不定,曲阜孔家衍圣公的表现简直就是“变色龙”,那是打定了主意不给朱家陪葬,李自成闯军还没进山东,孔府就已经率先改旗易帜:供奉上了大顺国皇帝的龙位,并献马献银……

只可惜,这大顺的衍圣公座位还没坐热,李自成兵败如山倒,又换了江山。这次衍圣公的表现也着实拙劣了一点,满清的“剃头令”那是满满的对华夏文明、汉人气节的侮辱,但最先响应的,却是被视为华夏儒家文化发源地的衍圣公府……而同时,江南因为不愿剔头而人头落地的老百姓,不知道有多少……

再往后,孔家就彻底上了满清这条船,以至于共和之后,张勋开倒车复辟时,衍圣公又一次不甘寂寞地跳出来,以为臂助……

所以,真要说曲阜孔府会因为孔有德是汉奸而大门紧闭,这个实在有点不合逻辑,最多也就是孔有德确实算不上能入孔氏班辈的宗亲,婉拒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四大家族蒋宋孔陈之中的孔祥熙,不折不扣的山西人,就因为班辈“祥”,能跟曲阜孔氏挨得上,生生被抬进了孔氏宗谱,成了正儿八经的圣人后裔……当然后来蔡元培试图废除衍圣公爵位、消减孔氏经济时,当时的财长孔祥熙居中斡旋,也算是出力不少。

扯了这么多,想说啥呢……孔子他老人家是很伟大,但他的那些子孙后代却未必子孝孙贤,也不过是根普通人一样的普通人而已……

所谓的节操、气节,在生存危机面前,屁都不是……

有一天,一个清朝的王爷,回京途中路过孔府,自称为孔子后裔,想要去拜谒孔庙、孔林。本来他刚被封王,感觉风光无限,自信心爆棚,谁知当他真的去拜谒孔庙的时候,不仅被扫地出门,而且还被大骂一顿,这是为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这个清朝王爷的奇葩事。

今天的主角就是 孔有德,明末清初的将领,本是辽东毛文龙的部下,在毛文龙被袁崇焕斩杀后,他就带着红衣大炮投靠了后金,后来更是随着清军南下追剿农民起义军,镇压了江南各地的抗清斗争,后来被顺治皇帝封为定南王,风光无限,但他拜谒孔庙的时候,不仅被拒之门外,而且被大骂一顿,这是为何呢?只能说孔有德太不要脸了,自取其辱。

孔有德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就是自取其辱。孔有德,辽东人,原籍山东,名中“有德”,却无德,一是为了荣华富贵,背明投金,卖主求荣,成为满清的爪牙,屠杀我汉族的百姓;二是《孔子世家谱》并没有他的名字,他却 冒称为孔子后裔,臭不要脸。

孔子或者儒家讲究“忠君爱国”,像孔有德这样的败类,却冒称孔子后裔,还要拜谒孔子,就是对孔子的圣名的辱没。孔子作为先圣,天下读书人心中的神明,孔氏后人岂能让孔有德这个老鼠坏了孔子的名声,因此不仅将其拒之门外,还大骂他冒称孔子后裔。

总之,就是孔有德这种厚颜无耻之人,当了定南王,感觉自己有牛逼了,准备去找孔子攀攀亲,提高自己的身价,顺便再装装逼,最后人家孔家根本就不稀罕他,还被狠狠地打了脸,纯粹就是找虐。各位,你们说呢?

孔有德不被曲阜孔家所接纳,唯一原因,是他虽姓孔(也可能冒姓孔),但没有"入谱“,并非孔子的后裔。就是在曲阜,姓孔的也有内孔、外孔,真孔、伪孔之分。外孔、伪孔基本都是孔家的佃户、下人、佣人、奴仆的后代改姓而来,不能使用孔家的排辈(排行),不入孔家族谱,就是一般上门女婿的子女,也是不能入谱的,只有同族过继的,才能入谱,因他也是孔家的男系后代。

因为曲阜孔家的后世子孙起名字都是有统一的字辈(也叫做字派)而孔有德的“有”字不在其列所以孔有德不能证明自己的身份,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

明末清初的孔氏字辈六十四代以上只到 “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 六十五代以下行辈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字刚刚确定, “希”字可以上溯到 元末明初的五十五代,之前并无统一字辈,而50几代后裔完全可能产生若干辈的年龄差别,用字辈来判别孔有德是不是孔子后裔并不可靠也并不能成立——当然,这个逻辑并不能反过来,也就是并不是说有证据证明孔有德是孔子后裔。

再看衍圣公的政治立场,64代衍圣公孔胤植 (后因避清世宗胤禛之讳,在 历史 记录中改名衍植) 在顺治帝从盛京迁都京师(所谓“定鼎燕京”)的第二天即上表表示归顺,此表名《初进表文》,内容如下:

当然,硬要为衍圣公辩解,上述也可以说只是官样文章,只能证明衍圣公和曲阜孔氏在暴力机器面前低头,如果径直认定衍圣公及其家族死心塌地打算“为王前驱”也许过苛了, 但是,这至少可以反过来成为一个坚实的佐证:

如果孔有德真的去拜谒孔庙,假使他走公对公的路径(之所以加这么一个条件,原因后叙),衍圣公府和孔氏族人,是不会或者不敢将其拒之门外的。

再看孔有德是不是曾经拜谒孔庙?

孔有德拜谒孔庙的说法,见于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录》的记载:

就是说孔有德经过曲阜的时候, 不但想拜谒孔庙也想拜谒孔林,而曲阜孔氏全家(阖门此处有歧义,也可以指关闭门户)都不接纳他,还大声责骂其冒充孔子后裔。

屈大均(1630—1696)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也是抗清志士,《皇明四朝成仁录》是他不顾清廷的禁令,撰写的歌颂明末清初的抗清志士(也包括对抗李自成等义军的明朝官民)的书籍,此书中称明朝为“吾朝”,避明朝皇帝“校”、“检”、“常”等讳,其政治立场非常鲜明。

上述所引文字出自《皇明四朝成仁录》 卷四《西宁死事传》,屈大均是在歌颂孔子后裔为国捐躯之后写的这段文字,用孔子后代坚守春秋之义(主要是指贬斥乱臣贼子)来羞臊假冒圣裔的孔有德。

但仅从史料角度,这是一个孤证,身处广东、国变时只有15岁的屈大均得知此事大概率出于传闻,并不确凿。

除此之外,并没有重要的史料提及此事,因此,孔有德是否真的试图拜谒孔庙孔林还是一个疑问。

相对而言站在清朝方面立场的《吴耿尚孔四王合传》是这么介绍孔有德的:

前面之所以说假使他走公对公的路径,衍圣公府和孔氏族人,是不会或者不敢将其拒之门外的, 指的就是在清朝官方为其孔子后裔身份背书而以旨意或其他方式帮助孔有德拜谒孔庙孔林,衍圣公及孔氏族人是不敢违拗的。

即使存在孔有德私人行为拜谒孔庙孔林这种情况,曲阜孔氏闭门不接纳他,还大声责骂其冒充孔子后裔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当然,可能性不大并不代表完全不可能。 以孔子六十四代孙孔尚任(1648—1718)为例,在康熙帝祭孔后破格授予他国子监博士官职之时,他为“不世之遭逢”受宠若惊,准备“犬马图报,期诸没齿”;但另一方面,他又与一大批有民族气节的明朝遗民结为知交,对南明兴亡的 历史 也产生了深刻的感悟,创作出著名的《桃花扇》。

由此可见,曲阜孔氏家族至少其中个别人士对明亡清兴的体认、态度和立场是复杂而多元的的,也不排除有名义上归顺清廷的孔府人士在孔有德试图拜谒孔庙孔林的时候给予其难堪,只是,这种状态发生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

而说到底,某些代的衍圣公的具体作为,对作为思想家的圣哲孔子的崇高和伟大,也并没有任丝毫的撼动。

孔有德拜谒曲阜孔庙遭拒一事是否真实存在本就存在争议。孔有德,清初著名的“三顺王”之一,原为明朝边将,明崇祯四年发动“吴桥兵变”后不久投降后金,受封恭顺王。清顺治六年,改封定南王。顺治九年,为南明李定国部所败,自刎身亡。虽然是贰臣,孔有德对新主子还算是忠心耿耿,死得也还是颇有气节的。因此,清世祖对他也给予了足够的礼遇,谥“武壮”。两年之后,其女孔四贞奉孔有德遗骸返京之时,清世祖命在京三品以上官员郊迎,并给予厚葬。

细心之人想必会发现,孔有德的字辈“有”和他儿子孔廷训得字辈“廷”根本不在孔子后裔“希言公彦承宏(弘)闻贞尚衍(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字辈之中。众所周知,孔子后裔是有着严格字辈的,尤其是在近代之前,这个字辈是相当严格的,不是姓孔就可以随便使用的!包括近现代的名人如孔繁森、孔祥熙、孔令辉等等孔子后裔,其字辈都是非常明确的。即便是改名者如老人家的亲家孔从洲将军,其谱名祥瀛也是遵从了孔子后裔字辈的。他的公子、也就是老人家的姑爷孔令华先生的名字也延续了这个字辈。但是,孔有德的名字却不在这个字辈谱之中。因此,孔有德要么改名了,要么他根本就不是孔子后裔。史籍中没有关于孔有德改名的记载,而且在那个时代,圣人后裔是极大的荣光,孔有德根本没有改名的理由。更何况,即便改名了,孔有德也应该会往自己脸上贴金、公开自己的辈分。可是,并没有。可见,孔有德的孔根本不是孔子的孔!

关于衍圣公孔氏家族,有内孔和外孔之分,内孔是孔子的后裔,外孔是同姓不同宗者和“孔末乱孔”的孔末后裔。五代十国时期,孔氏家族的家奴孔末利用乱世无人顾及孔府的机会,几乎杀绝了曲阜的孔氏后裔,俨然以孔府主人自居,主持孔子祭祀。大宗孔光嗣之子孔仁玉侥幸逃脱,长大后将“孔末乱孔”之事公诸于众。后唐明宗李嗣源查明后将孔末处死。但是,孔末的后裔却没有被杀绝,于是便有了这一支孔姓后裔。正是因为有了“孔末乱孔”事件,此后的孔氏家族对于内孔和外孔的区分相当严格。外孔又被称为“伪孔”,是不能载入孔氏家谱的,自然也不能使用孔子后裔的字辈。孔有德很可能就属于外孔,或者是同姓不同宗的孔姓,又或者就是孔末的后裔也未可知。但是,孔有德是孔子后裔的可能性应该说是相当小的。

如果孔有德拜谒曲阜孔庙的事情是真的,那么也很好理解。他本来就不是孔子后裔、又不是文臣,一个武将祭孔,除了给自己脸上贴金,真想不出其他理由。如果衍圣公同意孔有德的要求,无异于是变相承认了孔有德的孔子后裔身份,给予外孔内孔的身份,这是内孔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至于有人说衍圣公是因为孔有德的汉奸身份而拒绝其请求,恐怕站不住脚。但凡遇到改朝换代,除了孔氏南宗始祖——衍圣公孔端友之外,几乎都选择了向新朝投降!如果论汉奸,时任衍圣公孔胤植同样应该属于汉奸之列。以五十步笑百步,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不过,个人认为,所谓孔有德拜谒曲阜孔庙遭拒一事很可能并不存在。首先,孔有德一介武将,莫名其妙拜什么孔夫子?其次,孔有德从降清之后,一直是在马背上度过的,充当着清王朝剿灭南明和其他割据势力的急先锋,哪有闲工夫去曲阜拜谒孔庙?其三,孔有德作为外孔、又是高官,他不可能不知道衍圣公家族对外孔的不待见,根本没有理由自己去找不自在、自取其辱,不是吗?至于提问者说所谓孔有德是孔子后人中爵位最高者,其本身就有待商榷!外孔虽然也姓孔,却根本不能算作是孔子后裔。

1、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位于中国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曲阜城内、孔庙东侧。是孔子的世袭衍圣公的后代居住的府第。洪武十年(1377年)始建,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修,占地240亩。

2、孔府共有厅、堂、楼、房463间。九进庭院,三路布局:东路即东学,建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及作坊等;西路即西学,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及花厅等;孔府的主体部分在中路,前为官衙,有三堂六厅,后为内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楼、配楼、后六间等,最后为花园。孔府仿照封建王朝的六部而设六厅,在二门以内两侧,分别为管勾厅、百户厅、典籍厅、司乐厅、知印厅、掌书厅、公共管理孔府事务。

3、孔府与曲阜孔庙、孔林合称“三孔”,1961年“曲阜孔庙及孔府”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估计你是外孔吧 外孔又叫假孔 和孔家是仇敌 大约南北朝时期 ,孔家的仆人刘某几乎杀光孔府的人然后冒认为孔 后来孔家遗漏子孙报仇才翻过来的 所以不会入谱的

孔家的谱刚修完 不会有遗漏的

民间流传的“孔末乱孔”的传说,虽然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但其中不乏演绎的成份,民间传说与历史事实是有一定差距的,据史书记载,自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1年),孔子第三十五代孙孔璲之被封为“文宣公”,其后,子孙袭封。但到唐末,社会动乱,第四十二代孙孔光嗣在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只被任命为泗水主簿,失掉了文宣公的爵位。至五代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孔光嗣被洒扫户孔末杀死,孔末取而代之。当时,孔光嗣的儿子孔仁玉生下刚九个月,母亲将他抱到外祖母家,被外祖父张温藏匿起来,才得以幸免于难。后唐长兴元年(公元930年),有人上书皇帝,言曲阜县令孔末不是孔子的嫡裔,真正的孔子的嫡裔、第四十三代孙孔仁玉躲藏在其外祖母家,已经十九岁。唐明宗下令诛杀孔末,由孔仁玉主持孔子祀事,任曲阜县主簿。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又加封为“文宣公”。孔仁玉之后,孔氏家族子孙繁衍。孔氏子孙为纪念孔仁玉的功德,追封他为“中兴祖”,供奉在家庙中按时祭祀。

内孔与外孔是孔氏家族史上多次发生纠纷的焦点。孔氏家族历次修谱都毫无例外地对外孔口诛笔伐,说孔末是庙户刘景的后代,入庙充役后随主人改姓孔。孔末后人则不承认是外孔,这种斗争历代都有。金代明昌年间,孔末后人孔寅孙因孔氏家族不许其弟子入庙学读书,诉讼至礼部,遭到黜斥。其后,孔庭族长孔玭不许孔之仙冒充圣裔,结果全家十四口人遭杀害。

现在,曲阜孔姓众多,内孔、外孔杂居相处。外孔多年间早就随孔氏行辈,而许多年轻的孔氏后人反而不用统一行辈起名了。一些人知道有内孔、外孔的故事,但大部分已不讲究谁是内孔、谁是外孔。今天的孔氏族人自豪地感到,作为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后裔是十分荣耀的,不再那么怀念过去那种固有的宗法观念了。

民国时期民间百姓对权贵集团怨声载道,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叫 “蒋家天下陈家党,宋家兄妹孔家财” ,很是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掏空近代中国国库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这其中孔家的代表人物孔祥熙,既是蒋介石的大姐夫,又是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家族十分显赫。

作为国民党的高官,孔祥熙还有一个身份更让人津津乐道——万世师表孔子的第75代“祥”字辈孙子。 奉命出访时,外国人的报纸也喜欢大肆渲染一番。孔子闻名全球,而咱们这位贵客孔部长,是中国圣人的后裔,国际国内对这一身份的宣传,让孔祥熙倍感尊荣。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直到1930年孔府重新修订族谱,才将孔祥熙的名字载入其中。而在修订族谱的过程中,老孔还捐了一笔钱,这就更使人怀疑其中藏有猫腻了:

是孔祥熙发达了碰瓷孔子,找个显赫的先祖,硬往自己脸上贴金么?

清王朝的土崩瓦解的那一年,孔祥熙的老父亲 孔繁慈 撒手人寰。孔繁慈是读书人,山西太谷县人。奈何屡试不第,尤其在晚清取消科举考试之后,只能以贡生的身份,做了个教书匠。

民国肇始,老孔悉心培养的小孔,将在未来几年,一飞冲天。

1890年以前,孔祥熙一直跟着父亲孔繁慈学习儒家经典,之后才进入一所外国教会创办的新式学堂华美小学。

抛弃旧学拥抱新学,学贯中西并且最后顺利留学,这一番机缘巧合和他10岁时的一场病颇有渊源。

那年孔祥熙患上了腮腺炎,吃了大半年中药毫无好转迹象,只好求助于西医,由此结识了外国传教士,并最终变成了一个基督徒。

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归来后,孔祥熙一边办学一边经商,因为头脑灵光和人脉广泛,收入丰厚。

举个例子,1912年时,孔祥熙争取到了壳牌煤油在山西省的独家代理商资格,那时候老百姓普遍使用传统的油灯,烟大不说而且照明效果差。如何鼓励老百姓都改用煤油灯,来买自己公司的煤油呢?孔祥熙的办法在那时堪称一绝: 凡是来买煤油的,达到一定数额,就送一盏全新的煤油灯 。很快顾客纷至沓来,山西的家家户户几乎都用起了煤油灯。

这只是孔祥熙生财有道的一个小小缩影,总而言之,短短几年他就已经是极为成功的商人了。1913年以后,孔祥熙奔赴日本,在这里为孙中山出钱出力,还结识了宋氏三姐妹中的大姐宋霭龄,并于次年成为了孙中山乃至于后来的蒋介石的连襟。 ——当然了,也由此先后被孙中山和蒋介石视作自己的心腹。

随着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日益稳固,孔祥熙也摇身一变,从一个商人变成了国府要员,先后出任实业部长、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等重要职务。这个昔日的买办商人,也由此变成了臭名昭著的官僚资本家,强悍的吸金能力,在四大家族中拔得头筹,被百姓咒骂为“国蠹”,即国家的蛀虫。

那么,如此显赫的一位国民党高官,为何又突然有了一个孔子第75代孙的身份呢?

按照孔祥熙方面的说法,他的先祖在明朝末年从山东曲阜迁徙到了山西太谷,由于离大宗越来越疏远,几代以后他家这一支系便无人过问了。孔府自乾隆以后就没有重修族谱了,因此好些代子孙就这样湮灭于 历史 ,没能进入孔府的族谱当中。

孔祥熙是“祥”字辈的,父亲孔繁慈是“繁”字辈的,这个和孔家的字辈排行保持一致。他也曾从父亲的口中,得知自己确实是孔子后代,且同样是第75代“祥”字辈子孙。

不过,孔祥熙自己说了不算,还必须让孔府承认才算权威。

民国初年,孔祥熙在山东曲阜办事,结识了 孔府八府老爷子的长孙孔祥勉 ,俩人都是一个字辈的,分外亲近,于是孔祥勉应承下来,帮忙核实孔祥熙是否是孔子后裔的事情就包在了他的身上。

孔府八府是什么?原来衍圣公死后,他的嫡长子会袭封衍圣公的爵位,居住在孔府内。而他的弟弟们就只能搬出去分家住。就这样形成了各个府。相比于孔府,他们虽然也是显赫世家,但是经济状况和政治地位远远不如。

根据孔祥熙的自述,他的父亲叫 孔繁慈 ,祖父叫做 孔庆丰 ,再往上的几代不清楚,但能追溯到有个当县令的祖宗叫 孔宏问 ,生了两个儿子 孔闻钦和孔闻美 。于是孔祥勉回家里拿出保存的家谱仔细查看,终于发现了孔弘问和他的儿子们的名字。

孔祥勉仔细核对后的结论是,孔祥熙的确是孔氏家族的后裔,他的先祖属于孔氏“六十户”当中的 “纸坊户” ,孔祥熙的确是“祥”字辈的孔子第75代孙。

那么问题来了,“纸坊户”又是什么玩意?

原来在清朝康熙年间,孔子后人光是男丁就已经超过了两万人。孔府再大也塞不下几万口人住着,事实上他们也早已分家,在山东曲阜城内城郊四处开枝散叶。当时就根据他们搬迁后所住的地方名,命名了他们的户头。大户多达数千人,小户则只有三五百人。

得到了孔子家族的确认,自此以后孔祥熙自称孔子后人更有底气了,也越来越多人知道了他是孔子第75代孙的身份。为了表示对孔祥勉的酬谢,得知孔祥勉是个工程人才,孔祥熙特意托人买了一份德国顶尖工程师的设计图纸,送给他参阅。

1928年时,全国已经推翻封建制度,成立共和政权多年了。 社会 上对于孔子家族后代依旧当着“衍圣公”颇有微词。

孔子死后,孔家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作为儒家代表的孔子及其后裔,就得到了无上尊荣,被历朝历代的政权不断加封,爵位也水涨船高,到了北宋时期直接成为了“衍圣公”。

除了拥有极高的政治地位,还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孔府占地面积广阔,名下还有不计其数的田地宅院,整个家族也因为有个好祖宗孔子,香火旺盛绵延两千多年。

在革命风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晚清,“衍圣公”家族无疑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哪怕是个吉祥物,也是站在封建制度那边的。到了民国时期,皇帝都没了,你怎么还能当“衍圣公”呢?

1935年,民国政府改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德成为 “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当然了,这是后话了。

摆在衍圣公家族面前最大的难关,从来不是什么虚头巴脑的封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1928年蔡元培率先向孔府开火。

蔡元培丢出的王炸是 《改革曲阜孔林办法》 ,他认为衍圣公家族和民国格格不入,应该进行改革。孔家的衍圣公封号应该取消,孔府占有的广大良田和一些特权应该被收回。老蔡还算是个厚道人,提出了对孔府的财产四六分的建议,政府收回六分,留下四分养活孔府嫡系的子孙后代。

民国靠的不是什么儒学,衍圣公这个封号名存实亡,所谓的政治地位孔府也不奢望了。但是蔡元培这个动议,真是要了命了,一锄头锄在了孔府的钱袋子上。

若按照这么个改法,孔府的经济收入无疑锐减,换做是谁都不可接受,再开明的人也不行。

为了阻止蔡元培的这个提议通过,孔府不断动用各种金钱关系上下活动,但收效甚微。眼看就要接受现实了,突然天降猛男,帮助孔府力挽狂澜。

这个人是谁呢?正是不久前刚确认孔子第75代孙的孔祥熙。

在国民党高层会议中,孔祥熙对这提案表达了不同意见,他觉得这样处理太过激进,很不合时宜。

孔祥熙为孔府衍圣公家族辩解说,他们的田地宅院都是历朝历代的中央政府赏赐的,不好没收,对于孔府放高利贷、兼并土地、压榨贫农的恶行避而不谈;孔祥熙还说,衍圣公家族是有着两千多年 历史 的大家族,受到历朝历代的尊崇。国民政府也应该这样,对孔子家族取一种尊重的态度,倘若逼得孔府上下鸡飞狗跳,会为政府招来国内外的种种非议。

经过孔祥熙的阻止,这份提案便从即将执行变成了束之高阁。 毫无疑问,孔祥熙成为了孔府的救命恩人,成为了当时孔子家族最有出息的好儿孙。

1930年的时候,衍圣公孔德成决定重新编修族谱。上一次的编修还是在乾隆年间,过去了二百多年,添丁不少,也是时候了。

当时许多孔子后人都捐钱帮助重修族谱,孔祥熙也是大手笔, 直接捐了1000银元 ,还动用自己的关系网,帮助找寻失散的孔子后人支系。

这一次的族谱修订完成后,孔祥熙的名字也正式载入衍圣公家族的族谱,在“纸坊户”这一卷当中,将近六成的版面全都用来记载孔祥熙这一支的事情。自此,孔祥熙坐实了自己是孔子第75代孙的身份。

1943年,孔祥勉的儿子在重庆结婚,邀请孔祥熙当证婚人。孔祥熙在婚宴上说起了孔祥勉帮助自己查实身份的过往,还讲述了孔子后裔身份带给自己的尊荣。说他1937年初以特使身份出访英国,参加乔治六世的加冕典礼时,当地报纸都拿他孔子后裔的身份来作宣传。

还有一幅漫画,说比起英国皇室的家族谱系,这位孔特使的家族就好比一棵参天大树,前者不过是一朵小蘑菇罢了。

不管是孔祥熙的个人说辞,还是孔子家族正式确认,似乎他孔子后代的身份都难以动摇了。

然而很多人却一直怀疑,这背后并没有什么 历史 事实,而不过是双方的利益交换罢了。

还有人觉得,孔祥熙是因为纵横商海而后官运亨通,便希望掩盖自己祖上并不显赫的过去,硬给自己找了个大家族挂靠着,处心积虑地证明自己是孔子的后代。

毕竟孔氏“纸坊户”跟孔子的血缘没多亲近的关系,而且“纸坊户”定居与山东曲阜附近,而你孔祥熙家族一直住在山西呀!

所谓的和孔祥勉核对了自己的某个先祖,谁知道是不是你俩一看族谱,看哪个合适就挑了哪个?

孔祥熙为衍圣公家族“仗义执言”,衍圣公家族投桃报李,这似乎更能逻辑自洽。此外,孔祥熙捐出去的那1000大洋, 更让人怀疑,这是不是属于花了钱把自己写进的族谱?

这么说,那就是孔祥熙攀附衍圣公家族这根高枝咯?

可是笔者认为,在民国时期,孔祥熙和衍圣公家族两个放在一块,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衍圣公家族是昔日的高枝,眼下最粗壮的高枝分明是孔祥熙。所以,说孔祥熙攀高枝,似乎并不合适。

倘若孔祥熙入衍圣公家族族谱的事情,确实有悖于 历史 事实而藏有猫腻的话,那么这更像是双方在互取所需。

孔祥熙位高权重财源广,缺的就是个名人后裔的光环加持。而在风雨飘摇的民国,衍圣公家族也需要一个可以紧紧抱住的大腿,以求保全整个家族的利益。

当家产的即将被没收走60%的时候,当整个家族乱作一团毫无办法的时候,一个有能力改变局面的人,不但无偿相助,还乐意当你家孙儿,谁又能拒绝呢?

曲阜孔府 孔家后代免费吗

不是的,也没有这个历史曲阜孔家后代有家谱可查的就有十多万,不会免费的。不过曲阜三孔在春节期间是对曲阜籍市民有优惠的,三孔的联票就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