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奇书《山海经》中的启、鲧、禹,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他们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很简单,就是爷爷和爸爸和儿子的关系。鲧是爷爷、禹是爸爸、启是儿子。
一、鲧的故事
这个故事还要从共工身上讲起,共工当初撞坏了不周山上预测天气的仪器,也就是共工怒撞不周山的故事,导致女娲没能通过仪器预测到即将要出现的大雨,也就人间的导致人间洪水四起,人间一片汪洋。
鲧是个热心肠啊,他看见人前这副模样自然要想方设法搭救人间,于是他想起来在天帝那里还有一个宝贝叫“息壤”或许能对智利人见到洪水有作用,于是他就向天帝借,天帝觉得这是人们活该就不借给他。
鲧一冲动就偷了息壤带去人间治理水患,这个息壤不是凡物,他只需要一点,放在地面上,它就能够长成一座大山。鲧就丢了点息壤在地上挡住了洪水,本以为就这样能够拯救人间了,没想到洪水虽然是被山挡住了,但是很快居然将山都冲垮了,并且水患更大了,鲧这算是治水失败了还得了个偷盗的罪就被天帝处罚了。
二、大禹的故事
自己爹惹的祸自然自己就得背,在鲧治水失败后就由大禹接替了他父亲的职位,也开始治水,但是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他成功吸取了他父亲的经验,不再是用堵的方法来治理洪水,而是采用疏通的方法治理洪水。也就有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禹的努力之后洪水得以平息,成功地解决了万民的痛苦,让人民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并且因为此事,人民认为大禹是个能人是个值得敬畏的人于是就拥立大禹当了天子,当时的天子舜就果断地将地位禅让给他了。
三、启
启既没有他爷爷那么关爱百姓那么善良,也没有他父亲那么厉害那么有毅力。在他接了大禹的皇位之后,变成了一个刚腹自用,荒*无度的天子,根本都不管国家大事。
中国历史上上古神话对大禹的父亲鲧的传说有两种:
一说鲧和后羿一样,是天上的神主。但是与后羿不同,他下界是为了帮助地上的人类的,没有经过天帝的准许私自下凡。为了帮助人类,下界的时候,偷了天帝的一件宝贝息壤,据说是一种可以自己生长的神土,鲧大概就是想利用他来治理洪水的。《山海经·海内经》载: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于羽郊,息壤者,言土自长,故可堙水也。与此说相近的还有《尚书·洪范》,这应该是最早记载鲧、禹治水的文献。箕子说: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范玖畴,彝伦攸荆dù)。鲧则殛死,禹乃嗣兴。洪水治理的结果如何,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总是他方法不对而终于失败被杀,其实从屈原的天问中,可以了解到,鲧治理洪水几乎就要成功了,只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天帝发现了鲧的行为,大为震怒,派了著名的刽子手火神祝融下界将鲧杀死在羽山。又收回了息壤,终于使鲧的治水失败了。
另一种版本说:鲧受尧指派,负责治理洪水。他用土筑堤建城来堵住洪水,九年间虽没有大成绩,但他的威望却声威大震,天下皆知鲧而不知已摄政的舜。舜怕鲧将来要接尧的位子,便屡屡在尧面前说鲧的坏话,至使鲧因 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鲧,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失败了的英雄。
据著名历史学家霍子和馨河先生毕五十年精力之考证:鲧不但治水有功,而且还开创了历史的先河,他建造了史前第一座城龙坑。
从文献上看,最早记载鲧禹治水神话的莫过于《尚书·洪范》:其云: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范九畴,彝伦攸尽v缭蜷晁溃禹乃嗣兴。同是《尚书》,《尧典》是这样记载此事的: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V?佥曰:於!鲧哉!。帝曰:於!蛟眨》矫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另外《山海经·海内经》对此也有记载,其云: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息壤者,言土自长,故可堙水也。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屈原曾在《离骚》中咏道:曰鲧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鲧的失败,并非是他本人的无能,而是那个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真实写照。更为重要的是,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鲧堵的失败教训,也就没有后来大禹疏的成功。
鲧虽然是个失败的英雄,但他为民造福不惜牺牲生命的壮烈之举,堪与古希腊神话中盗天火给人类的大神普罗米修斯媲美。也可以看出来鲧的伟大,在某种程度上,鲧就类似于古希腊神化中的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但是在伟大之处,鲧实在是不输于他的,因为鲧在死后也没有放弃帮助人类的志愿,他留下了一个伟大的继承人,他就是中国上古著名的英雄人物----大禹。
鲧不但善于治水,而且还是城郭的创始人。
他在治水的过程中,选中了淮河中游荆山北麓,建造了史前第一座漂亮的城——龙坑。
龙坑 城在哪?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城即是。
稻浪,花香,芦苇荡。民居,社庙,陶作坊。捕鱼,狩猎,荡舟楫。入土,祭祀,拜太阳。
想象中的龙坑 距今已有4191年了,是一座面积巨大、规模空前的城,应由宫城和外郭组成的双城制模式,奠定了后来中国历代王朝都城的构架。现代人也许根本无法想像,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上古时代,在没有大型设备辅助的当时,如此宏大规模的都城究竟怎样构建,更无法想像这样一座上古时期的城邑,外围耸立着高大的夯土城墙,内部已经规划分明地布局着雄伟壮阔的宫殿区、规模庞大且等级森严的墓葬区,独立完善并有专门守备的大型仓储区,阶级和阶层区划严明的居住区,技艺娴熟并由官方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区,以及无比神圣庄严的祭坛和天文观象台……功能区划齐备合理,俨然已成气势宏大的中土王都,成为乡野敬仰的权力中心,四方向往的首善之地。
也正是建了这座城,成就了鲧的名气,因而得罪了摄政王舜。
舜生怕鲧继承尧的帝位,在尧帝面前说鲧功高震主,天下只知有鲧,不知尧帝,并鼓动娥皇和女英,天天到尧帝那里散布鲧的坏话,同时暗中百般阻挠鲧治水。
终于,有一天,在舜的诱导下,尧帝看到的是一幅鲧治水不成功的景像,一怒而杀了鲧。鲧的血流满了 龙坑 城,山上城里地上全是红色的血。鲧死三年,尸体不腐,这是龙坑 城在保护着鲧,舜得知消息后,下令催毁了龙坑 城,从此,这座中国历史第一城消失了。再后来,这里留下了一个龙亢 和上红 地名,至今仍存。当地人认为,这里埋葬了一个被杀死的龙,不吉利,便把龙坑改成了龙亢, 发音还叫龙坑,而上红 的红字被改成了洪,成了上洪 。
说华夏族有五千年历史,是从黄帝执政时期开始算的,黄帝、炎帝作为华夏族的人文始祖,也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他们当然也有父亲和祖先,不过那个时候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没有文字记载,流传下来的大多是神话记载。
中国的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夏朝之前则是三皇五帝时期,三皇在前,五帝在后,根据《尚书大传》的说法,三皇是:燧人、伏羲、神农,三皇虽然有很多种说法,但每一种说法中都有燧人氏,而燧人氏就是三皇中的第一皇,也是最早的皇,同时还是有记载的华夏最早的祖先。
几乎所有的华夏人都是燧人氏的后代,燧人氏的妻子是华胥氏,他的儿子是伏羲氏,女儿是女娲氏,然后伏羲氏与女娲氏兄妹结婚,成为华夏的始祖,包括炎帝和黄帝都是伏羲氏与女娲氏的后代,但是伏羲氏与黄帝之间相差了5000多年,中间的世系根本搞不清楚。
五帝是以黄帝为首开始的,根据《大戴礼记》的说法,五帝分别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1、黄帝
只知道黄帝的父亲是少典,少典还有另一个儿子叫炎帝,黄帝与炎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有的史书上说少典是伏羲氏与女娲氏的儿子,我觉得是不太可能,要知道黄帝所在的时间离伏羲氏与女娲氏相差了几千年,这是不可能的。
黄帝在位101年,从公元前2697年登基,到公元前2597年去世,华夏五千年就是从黄帝登基那一年开始算起,到今天是2697年+2021年=4718年,如果以黄帝登基年为纪年,那么公元2021年就是黄帝纪年4718年,4700多年,也就是五千年华夏历史,这也是上下五千年的由来。
黄帝的正妻叫嫘祖,黄帝一共有25个儿子,其中有两个嫡长,嫡长子叫玄器,又叫青阳,嫡次子叫昌意,黄帝去世后,他的长子玄器即位,也被称为少昊,少昊在位74年,于公元前2525年去世后,颛顼接替他的位置。
黄帝的世系是:燧人→伏羲→(中间不明确)→少典→黄帝。
2、颛顼(zhuān xū)
颛顼是昌意的儿子,也就是少昊的侄子,他出生在若水,也就是今天四川金沙江的支流雅砻江,颛顼的母亲是蜀山氏的女儿,名字叫昌仆。
颛顼很有才能,史记上说颛顼向北到达幽陵,向南到达交趾,向东到达蟠木,向西到过流沙,四处征战没有不服从的,颛顼因为辅佐少昊有功,并且打败了争夺帝位的共工氏,成为华夏部落的首领,之后在穷桑登基为帝,穷桑是在今天江苏省沭阳县。
颛顼是一位有作为的首领,发明了历法,创建了九州,在位78年,颛顼于公元前2437年去世,颛顼去世前,选定了帝喾成为他的接班人。
颛顼的世系是:少典→黄帝→昌意→颛顼。
3、帝喾(kù)
帝喾的名字叫姬俊,他是蟜极的儿子,蟜极是玄器的儿子,也就是说帝喾是颛顼的侄子,这样帝位又回到了少昊玄器一系,帝喾因为出生在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所以又称高辛氏。
传说帝喾一出生就叫出自己的名字,15岁时就被封为辛侯,开始辅佐他的叔父颛顼,帝喾聪明伶俐、德行很高,深受百姓爱戴,所以才能被选为继承人,帝喾在位70年,于公元前2367年去世,去世之后,帝喾的长子帝挚成为继承人。
帝喾的世系是:少典→黄帝→玄器→蟜极→帝喾。
4、唐尧
帝喾去世后,他的长子帝挚成为继承人,帝挚即位9年,由于能力平庸,毫无政绩,于是他将帝位禅让给弟弟放勋,放勋就是尧,尧是帝喾的次子,因为尧从小就被封在唐地(今山西太原),所以尧也叫唐尧。
尧能够成为登上帝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德行过人,二是才能很高,这是上古部落联盟选择继承人的两个标准,尧正好符合这两个标准,而帝挚才能不行,所以只能退位让贤,尧在位72年,于公元前2286年去世,尧在位时,他的大部分精力用来治水患,同时到处寻找能治理水患的人才,尧还发明的酒和围棋。
尧有儿子叫丹朱,尧生前有个叫放齐的人推荐丹朱继承尧的位子,但是尧不同意,认为丹朱性格恶劣,不能用,又有人推荐共工,尧又认为共工心术不正,也不能用,接着有人推荐鲧,尧认为鲧违背天命,还是不能用,最终有人推荐了舜,经过严格的考核,尧同意了舜作为接班人,尧在临死前,将帝位禅让给舜,之后尧还活了28年。
尧的世系是:少典→黄帝→玄器→蟜极→帝喾→尧。
5、虞舜
舜是姚姓,名重华,因为舜的封国是虞,所以又叫虞舜,舜出身平民,他的父亲叫瞽叟,是一个盲人,舜从小母亲去世,瞽叟后来娶了一个妻子,舜从小受到后母和后母所受儿子的迫害,但是舜从来不计较,反而是孝顺父母,爱护弟弟,得到当时百姓的称赞。
而舜就是因为自己的德行才被人推荐给了尧,尧为了考察舜,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同时让舜当百官之首,尧则在暗中考察舜,最终尧认为舜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于是把帝位禅让给了舜,舜就成为尧之后的舜帝。
舜在位33年,之后将帝位禅让给了善于治水的禹,又过十七年才去世,于公元前2225年去世。
舜的父亲虽然是平民,但是他祖上可不简单,舜是颛顼的六世孙,舜的世系是:
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
6、夏禹
禹的母亲是有辛氏,父亲是鲧,鲧就是曾经帮助帝尧治水的人,但是没有成功,同时尧觉得鲧违背天命,所以也没有任用他,但是鲧的儿子能力非常强,他改变了父亲治水的方法,改为疏导为主,同时禹为治水,走遍了华夏的所有地方,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入,而是一心扑于治水,经过禹13年的治水,祸害华夏数百年的洪水大患终于被治理了,这是禹立下的大功。
也正是因为禹治水的才能,所以被舜选为继承人,因为禹的封国是夏,所以禹也被称为夏禹,禹在位45年,去世后禹的儿子启即位建立了夏朝,禹的世系是:
黄帝→昌意→颛顼→鲧曾→鲧祖→鲧父→鲧→禹。
所以,从世系来看,黄帝之后的五帝都是黄帝的后裔,与黄帝有着或远或近的血缘关系,当时五帝虽然实行的是禅让制,但这是一种特殊的禅让制,是以血缘关系为主的禅让制,是在有血缘关系之内的亲戚中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来禅让。比如五帝之一的颛顼是上一任帝少昊的侄子,而帝喾又是上一任帝颛顼的侄子。
虞舜虽然是平民出身,但同样是黄帝之后,夏禹也是如此,所以我们才是炎黄子孙。
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禹传位于启。尧杀鲧,鲧生禹,禹生启。
尧尧(约前2188—前2067年),姬姓,伊祁氏,名放勋,夏族(阪泉之战后改称华夏族);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帝喾之子,母为庆都。出生于伊祁山(今河北保定顺平县)。
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初封陶侯,辅佐帝挚。十五岁,封为唐侯,号为陶唐氏。二十岁,正式即位,建立古唐朝;定都平阳。团结亲族,联合友邦,征讨四夷,统一中原。富而不骄,贵而不舒。主政期间,派鲧治水,制定历法,整饬百官。在位70年时,遍访天下贤士,得到大舜,并把帝位传给了舜。
让位二十八年后,崩于成阳,葬于谷林(山东省鄄城县),谥号为尧,史称唐尧、帝尧、大尧。
舜舜(约公元前2187- 约公元前2067),黄帝八世孙。姚姓始祖,又名重华。上古时期华夏部落首领。《古今姓氏书辩证》和《通志·氏族略》记载:"虞有两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故姚恢改姓为妫, 而妫皓又改姓为姚,知姚与妫可通”姚墟位于今河南濮阳市濮阳县,故舜帝是今河南濮阳人。
建立有虞国(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即位之后,虚怀纳谏,惩罚奸佞,流放四凶(共工、獾兜、三苗、鲧);任贤使能,百业兴旺(皋陶管理五刑,大禹治理水利、后稷主管农业、契主管五教),开创了政通人和的局面,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落联盟首领。晚年听从四岳的安排和建议,禅位于大禹,乘车巡行天下,卒于苍梧郡,葬于九嶷山(零陵),谥号为舜,史称帝舜、虞舜、舜帝。
舜帝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成为推动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捩时期的重要推手,成为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之一。
鲧鲧[gǔn] ,中国汉族上古时代神话传说人物。姓姒,字熙,有崇氏,帝颛顼之子。鲧是大禹的父亲,有崇部落的首领,曾经治理洪水长达九年,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劳苦功高。一说因鲧与尧之子丹朱、舜争部落联盟共主之位失败而被尧流放至羽山;一说是“尧令祝融杀鲧于羽山”,总之,鲧葬身于羽山,是一个悲剧色彩浓厚的治水英雄。
禹禹,夏后氏、姒姓,名文命或禹,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神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历史治水名人。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传,禹治理洪水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伏羲、黄帝比肩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九州 、奠定夏朝。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
启启(前2084年-前2006年),也称夏启、帝启、夏后启、夏王启,他是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其母是涂山氏族的女子。儿子至少有五人,其中有太康及中康。根据《竹书纪年》,帝夏启王在位39年,约78岁驾崩。
启在禹死后,取代伯益继位。他放弃阳翟(今河南禹州),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此后,又通过甘之战,击败强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华夏族内的反对势力。但同时,夏启也“荒于音乐和饮食”。在位晚期,发生了武观之乱,以至政局动荡。他一生四处征战,最终病死,葬于安邑附近。武则天改国号周时,追尊启为齐圣皇帝。
关于禹传启的传说,文献中的记载是很不一致的,但都反映出“公天下”向“家天下”的转变,亦是军事民主选举制(禅让制)向君主世袭制的转化。这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在启死后还继续进行。
说起大禹治水的故事,国内的朋友应该都不会感到陌生。其实这则传说准确来讲,应该是鲧禹治水,他的父亲鲧才是最早参与治水的人。不过鲧在部落被当成罪臣,尧刚开始并不想启用鲧来治水,后来又有分析指出,《史记》中,称鲧是罪臣的说法并不准确,他是一位颇具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据说鲧还是城郭的发明者,为中华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鲧一生究竟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呢
公元前2000年左右,帝尧时代,中华大地上爆发一次大洪水,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百姓陷在愁苦之中。为了治理大水,群臣推荐了大禹之父鲧(gun),尧说:“鲧是个违背上命、败坏同族的人,不可用。”四岳说:“这一辈人员中没有比鲧更能干的了,希望陛下试试。”于是尧采纳了四岳的意见,用鲧治水。
《史记·夏本纪》:(鲧)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然而,鲧治水九年不仅无功,而且舜帝在巡行中发现鲧治水太不像话,就在羽山海边诛杀了鲧,此后启用了鲧之子大禹治水。在司马迁的笔下,鲧是一个罪臣,前有“违背上命、败坏同族”,后有“九年无功,乃至瞎搞”,所以鲧死有余辜,罪该应得。
作为大禹之父,四岳口中“这一辈人员中没有比鲧更能干的了”的鲧,是否该背负罪臣之名4000余年
欲探究此事,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鲧的另一项开创中国历史的重大发明。
文明与野蛮的其中一个区别在于“城市”。但根据史料记载,鲧大约是最早发明筑城技术的专家。
《世本》载:“鲧作城郭。”《吕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鲧作城郭”,并非指在整个中国鲧第一个筑城,而是可能存在这三种情况:一,在华夏联盟区域,鲧是城池开创者,毕竟考古发现仅长江流域的最古老城市距今超6000年;二,鲧未必是开创,而是犹如仓颉作书、蔡伦造纸一般,属于改良或对造城有着重大贡献,或整理推广了造城技术;三,鲧未必是个人名字,而是一个部落名称,这个部落开创建城历史,流传到公元前2000年时,鲧遇到了大洪水。
考古发现,中国史前古城主要出现于龙山文化时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份,这说明“鲧作城郭”不是空穴来风,鲧即便不是筑城第一人,也应该是有重大贡献,或集大成者。我们熟知的尧帝、大禹等,都出自龙山文化。
“鲧作城郭”还有一个证据,即大禹治水传说中隐藏的细节。我们都知道,上古的真实历史,经过漫长岁月的神化,被古人不断增添内容,加之古今语境变迁,最终形成了神话传说,如今我们就需要拨开神话的外衣,露出里面真实的历史。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山海经·海内经》: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使用的是“堵”的办法,就是我们熟知的筑堤拦洪的方法治水。鲧使用这一办法,说明他懂得一定土木技术,那么“鲧作城郭”的传说也就有了技术基础。也就是说,鲧开创了筑城技术,所以在面对大洪水时,自然就想到这一种办法治水。可见,鲧有功于华夏,至少是阶段性的功臣,可惜鲜为人知!
以如今眼光来看,鲧治水办法并不差,只是由于史前生产力太差,或洪水势大,筑堤拦洪的办法难以奏效,给广大人民群众造成了重大损失,于是鲧就被舜杀掉了。
大禹接手治水重任之后,吸取鲧治水的经验,而采用“敷土”治水办法,即“禹敷下土方”,演变为后世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传说。《国语》云“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即挖掘沟渠、清理水道,将低地沼泽中自然形成的小水道挖掘得更加宽深,加速水的下泻,由此而治水。
现代学者怀疑,帝尧时代未必发生了超乎我们想象的大洪水,可能只是一般性的洪水,由于华夏先民需要从高地来到低地居住,以便临近种植农业,满足更多人口的食物需求,但哪怕下很少的一些雨水,低地也容易面临洪涝,所以才有“鲧作城郭”防洪,城郭只是保护居住地,却不能保护农田,接下来才有“鲧九年无功”和大禹治水传说。不然,加上大禹治水13年,即持续22年的大洪水,可能性还真不大。
胡适曾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司马迁治史态度严谨,但也不免偶尔夹带私活,字里行间偶尔也会跳动着个人好恶,最典型的是李广与卫霍差别,大禹与鲧大抵也是如此吧。
值得一提的是,鲧与禹两种治水思路,或许对中华文明影响甚远,鲧代表改造自然,禹代表顺应自然,鲧的失败和禹的成功,或让中华文明走上了顺应自然的道路,并因此诞生道家思想。如果鲧治水成功,那么中华文明会不会如西方一样走上改造自然的道路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在奇书《山海经》中的启、鲧、禹,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本文2023-10-04 03:17:2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69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