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俄罗斯(苏联)能有怎么多科学家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2收藏

为什么俄罗斯(苏联)能有怎么多科学家,第1张

1、俄罗斯人比中国人好学。

(1)中国人喜欢把康熙帝和彼得一世相提并论,恨不得说成中俄各自的千古一帝。但康熙皇帝老帅出征守住的地盘,早就让俄罗斯拿走了,中国人收获了只提当年勇的谈资。比起亲自出征,康熙更有名的似乎是微服私访。彼得一世也微服,但人家那是出国扮作小学徒,汗流浃背低声下气学技术,跟吾皇康熙向老太太和苏麻拉姑学宫廷斗争术根本不是一个路子。彼得回国后采取各种措施逼迫啃老族学习,比如不读书的贵族子弟不许继承土地,等等;兴西学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是新政的突出内容。康熙在这方面简直鲜见业绩。

(2)到叶卡特琳娜二世时期,这位女汉子对外拓展疆域,对内高度重视母亲质量提升,她办的女子贵族学校,教育和培养俄罗斯女人在自立自强和培养下一代方面的能力。经过他们的努力,俄罗斯在极短时间内由彼得大帝之前宫廷都使用法语的“野蛮”小公国,一跃而成为19世纪在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取得辉煌成果的国家,举国上下学文化。

(3)即便在苏联解体时期的内外交困中,俄罗斯人排队和坐地铁都能默默读书,现在依然。学习真正成为了他们的信仰,而不像中国地铁里除了打盹发呆就是玩手机。

2、东正教“末日论”的激发和爱国主义激励。

(1)俄罗斯民族继承了基督教(最早来自犹太教)中的“末日”观点,认为弥赛亚将要降临。此外,俄罗斯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东方特点的莫斯科和西方特点的圣彼得堡并立便为典型标志。)他们不想承认自己是亚洲人,但欧洲人却排挤它,蒙古和斯拉夫专制传统深深植根其中,这种无根性更加剧了其民族危机感。

(2)他们还具有上帝选民的思想,认为俄罗斯人总是对的。但他们对末日的态度,不是中国人所谓世界末日前吃尽喝光的恐慌,而是要跟时间赛跑、在末日到来之前做更多事的一种追求;是使命思想和责任意识。为此,俄罗斯人为了维系民族和国家的完整,强国和在世界上发声一直是执政追求,更是民族信仰。从沙皇到斯大林再到普金,都是如此。

(3)于是我们看到,即便政治多么黑暗,专制如何猖獗,生活多么苦难,外表多么服从,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内心都有自己独立自由的世界:为了世界末日前的使命;为了祖国;为了不枉生命的追求等,面对流放和死亡的从容不迫与前仆后继。诛心和御用者有之,但屈指可数,就因为内心那块圣洁的天地。前苏联的诺贝尔奖集中于基础学科和文学领域,而非当时军备竞赛激烈的应用科学领域,原因或许也因为如此——没有功利性追求,只为纯粹。

  沙波什尼科夫,苏联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苏联元帅1940,第七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性格温和,博学多才,深受斯大林敬重,是第一个被斯大林称呼全名的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

沙波什尼科夫简介

早年

苏联元帅,军事理论家沙波什尼科夫生于兹拉托乌斯特今属车里雅宾斯克州。1901年开始服兵役。毕业于莫斯科军事学校1903年,同年他在沙皇军队里当军官和尼古拉总参军事学院1910年。1903年曾在土耳其斯坦军区和华沙军区担任过指挥和参谋职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10月起任上校团长。1917年12月在高加索掷弹兵师部队革命军事委员会代表大会上被选为该师师长。1918年参加苏军。

国内战争

  国内战争时期,始任最高军事委员会司令部作战部部长助理,后任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野战司令部情报部部长。1919年3月起任乌克兰陆海军人民委员部第一副参谋长,8月起任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野战司令部情报部部长,10月起任作战部部长。参与制定了1919年10月对邓尼金军队的反攻作战计划,并为1920年西南方面军、西方面军和克里木地区战局计划的制定者之一。因参与制定了粉碎国内反革命和武装干涉军各项重大战略计划,并积极致力于计划的实施,荣获红旗勋章。

和平时代

国内战争后,1921年2月起任工农红军第一副参谋长。1925—1928年先后

任列宁格勒军区和莫斯科军区司令。在二十年代里,他笔耕不辍,写了《军队的头脑》一书,以及其他有关军事编制和战略的基本读物。1928—1931年任工农红军参谋长。期间于1930年加入苏联 。1931—1932年任伏尔加河沿岸军区司令。1932—1935年任伏龙芝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1935—1937年任列宁格勒军区司令。1937年5月起任总参谋长。1939年起为联共布中央候补委员。苏芬战争初期,他拟定了一个正确的作战计划,却被斯大林否决,结果遭受很大损失。苏芬战争后,斯大林着手对军队进行调整,伏罗希洛夫和布琼尼都被调任,沙波什尼科夫的待遇则不同,他思路广阔,头脑敏锐,善于分析,谦虚宽厚,纪律严明,继续受到斯大林的重用。1940年8月起任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

在1940年苏联紧张备战时,斯大林让副国防人民委员沙波什尼科夫就德国入侵可能采用什么计划,起草一份全面的参谋报告。沙波什尼科夫在报告中认为,德国的主攻方向将在波罗的海和普里皮特沼泽地之间,针对着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在同年九月的政治局会议上,斯大林仔细听取了这一汇报,却对它不以为然,认为德军的主要突击方向是西南方向,否决了这一由沙波什尼科夫做出的报告。斯大林的这一错误判断,对苏德战争初期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卫国战争

1941年7月21—30日他任西方向参谋长辅佐铁木辛哥,后接替脾气火暴的朱可夫复任总参谋长,在其直接参与下制订了苏军1941—1942年准备和实施的一些重大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1941年底一1942年初苏军的冬季反攻和总攻的作战方案。为此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他虽然深受斯大林敬重,斯大林总是尊敬地称呼沙波什尼科夫的名字和父名“鲍里斯·米哈伊洛维奇”,是当着斯大林的面唯一被允许抽菸的人,但性格偏于软弱,遇事不敢力争,他不同意斯大林的1942年夏季反攻计划,又无法阻止,1942年5月以身体多病,不适应剧烈的战争活动为由,推荐弟子华西列夫斯基接任总参谋长,改任副国防人民委员养病。1943年6月—1945年任总参军事学院院长。

沙波什尼科夫:苏联军中大脑

沙波什尼科夫是苏联杰出的军事指挥家,一直都被人称为是苏联军中的大脑。沙波什尼科夫之所以被人称为是苏联军中的大脑,主要是因为沙波什尼科夫在苏联 的建立和卫国战争中取得了过人的成果,同时也帮助苏联 的建立提供了诸多的良策妙计。在苏联 的建立初期,曾经有一场大清洗,苏联很多著名将领都在这场大清洗中失去了宝贵的性命,但是沙波什尼科夫却十分意外地幸存下来了,因而更加稳固了苏联红军的大脑的地位。

沙波什尼科夫有着过人的智慧和才华,因而才得以获得了“苏联军中大脑”这一称号。沙波什尼科夫虽然在苏联 建立的初期有着十分过人的表现,但是在后来的二战中并没有十分惊人的作为,但是却依然受到了人们对爱戴和敬仰。与此同时,沙波什尼科夫还能够在大清洗之中活下来,足以看出其过人的智慧。沙波什尼科夫知道斯大林的心性和脾气,因而面对斯大林的时候,沙波什尼科夫甘愿妥协,用以明哲保身,这也是其过人之处。沙波什尼科夫在二战中,虽然自己没有过大的作为,但是却举荐了其弟子华西列夫斯基。

沙波什尼科夫被人称为苏联军中的大脑,这个称呼其实并不过分,反而是十分鲜明的比喻。沙波什尼科夫的过人智慧,的确在苏联红军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并且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沙波什尼科夫评价

沙波什尼科夫是苏联十分著名的军事指挥家,其在指挥作战中有着十分过人的才干,但是人们对其的评价则是莫衷一是的。有些人认为沙波什尼科夫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事指挥家,但是也有人认为沙波什尼科夫并非如传闻中那么厉害。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显然是代表了两种人的心声,对于沙波什尼科夫目前最为肯定的评价便是:“苏联红军的大脑”。

对于沙波什尼科夫,不同的人可能会有十分不同的评价,但是也不能忽视了沙波什尼科夫的过人才能。有人认为沙波什尼科夫是苏联红军中的大脑,显然也是无可厚非的,沙波什尼科夫在诸多的苏联战役中都表现出了杰出的才能,同时在苏联 的建立初期也做出了惊人的努力和成就,尤其是在大清洗中,沙波什尼科夫躲过了浩劫。而很多人认为沙波什尼科夫不够果敢,则是因为沙波什尼科夫酷爱明哲保身,明明知道斯大林有些做法是错误的,但是沙波什尼科夫也不会指出斯大林的错误做法,反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斯大林摆布。

关于沙波什尼科夫的评价,一直都是褒贬不一的。或许其中的争议越大,越能够说明沙波什尼科夫的影响力之大。沙波什尼科夫被称为苏联军中的大脑也是毋庸置疑的,在苏联 建立的初期,可以称为军中的中流砥柱,并在诸多事件中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干。总而言之,沙波什尼科夫还是一位杰出军事指挥家。

  谢尔盖·列昂尼德维奇·索科洛夫(俄文Сергей Леонидович Соколов191171---2012831 ) 苏联军事家,元帅(1978年)。1968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1984-1987年苏联国防部长,因红场事件辞职。苏联解体后成为俄罗斯国防部部长的特别顾问。在其军旅生涯中曾获得过许多荣誉勋章。2012年8月31日在莫斯科逝世,享年101岁。

  生于乌克兰克里米亚州叶夫帕托利亚市,1927年九年级毕业后在基洛夫州科捷利尼奇市地区联合日用百货仓库当包装工,1930年开始在共青团工作,任工业联合企业组织书记。1932年5月29日被团组织推荐入伍进高尔基装甲兵学校,1934年11月毕业后分配到西伯利亚军区29步兵师担任排长。1937年入党。

  1938年任远东方面军39军第2机械化旅坦克连长时参加哈桑湖战役,时年27岁,给日本帝国主义迎头痛击。获军功章,战后升独立坦克营营长。伟大卫国战争时期,1941年6-9月在西方面军担任坦克团参谋长,1941年10月起任卡累利阿方面军装甲坦克兵局处长助理,1942年4月任处长,6月任局参谋长,1943年1月任方面军装甲机械化部队局参谋长,9月9日授上校,1944年3月任该方面军32集团军装甲坦克和机械化兵司令,参加了保卫和解放苏联北极地区的作战,表现勇敢,并在指挥坦克部队方面显示了高超的才干,深得方面军司令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元帅赏识。

  45年9月进装甲兵学院学习。1947年11月毕业后任坦克团长。1948年5月任坦克师参谋长,1949年12月进总参军事学院,1952年1月毕业后任机械化师师长,1953年8月3日授坦克兵少将,1954年12月任集团军参谋长,1958年3月任集团军司令,1959年5月25日授中将军衔,1960年1月任莫斯科军区第一副司令兼参谋长,1964年4月13日授上将,7月任列宁格勒军区第一副司令,1965年10月任司令,1967年4月12日授大将并担任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开始在苏联军事领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精湛的军事知识,为提高苏军的作战水平、研制致命武器、完善各军兵种,作出了重大贡献,于1978年2月17日升为苏联元帅。乌斯季诺夫任国防部长期间基本上依重他的军事指挥经验。1979年12月27日起作为前敌总指挥随苏军土耳其斯坦军区40集团军108师进入阿富汗,从此担任苏联国防部驻阿富汗作战指挥组组长直到1984年12月,索的幼子同时也在40集团军一线队伍中作战。1980年4月28日索科洛夫因在指挥出兵阿富汗的作战行动中被勇敢坚决,个人无私忘我的工作,而获得苏联英雄称号。1984年接替逝世的乌斯季诺夫担任国防部长的崇高职位。

  1987年5月28日,发生了西德冒险家鲁斯特驾机闯红场事件,5月30日,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借此将索科洛夫、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兼防空军总司令科尔杜诺夫空军主帅、国防部副部长卢舍夫大将等10名将军和其余298名校尉军官撤职。解职后被授予荣誉武器手枪1把。1987年成为国防部总监察组总监,1992年9月成为俄罗斯国防部长特别顾问。1968-1991年为苏共中央委员。克里木半岛立有他的半身铜像。 此外,索科洛夫也是现健在的前苏联元帅和军官中年龄最大的一位。2012年8月31日,苏联元帅谢尔盖·索科洛夫在莫斯科因病去世,享年101岁,葬在红场克里姆林宫宫墙下,成为继乌斯季诺夫元帅以后最后一位葬于此的苏联国防部长。俄军政高层及俄共主席久加诺夫均有出席

伯恩斯坦(1896—1966),苏联心理学家、教授。主要研究心理生理学,尤其是运动生理学问题。“运动的感觉修正原则”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心有显著地位,与HK阿诺兴的“返回传入”概念及控制论中的“反馈”概念相类似。

波诺马廖夫(1920—)是苏联心理学家,心理学博士(1962)。1939年入莫斯科历史、哲学和文学学院哲学系学习。

彼得罗夫斯基,苏联心理学家,心理科学博士,教授。苏联教育科学院通信院院士,副院长(1976—1979)。

维果斯基(外文名Lev Vygotsky,1896-1934)亦有翻译为维果茨基,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还写有多篇论文阐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等观点。

1922年,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苏联科学家亚历山大•弗里德曼指出,宇宙依然处在膨胀之中。 1934年,苏联科学家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伦科夫发现,运行速度接近光速的粒子,当它穿过液体或半透明物体时发光。这种现象被后来物理学界称为"切伦科夫辐射"。随后这个原理被广泛应用于高能物理中,用于检测带电粒子并测量它的速度。 1954年,苏联在奥勃宁斯克建立了世界第一座核电站,标志着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开端。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标志着人类活动进入太空。 1959年,苏联空间探测器「月球」Ⅱ号发回第一张月球背面的。人类第一次了解到月球背面的景象。  1961年,苏联英雄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 1962年,苏联物理学家列夫•朗道因凝聚态特别是液氦的先驱性理论,被授予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4年,苏联物理学家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普罗霍罗夫和美国科学家查尔斯•汤斯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奖。表彰他们分别独立制成微[2]波激射器,并导致了激光器的发展。 1978年,苏联物理学家彼得•卡皮查因从事低温学方面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86年,苏联发射了和平号太空站,在2001年坠毁以前,它是人类最大的飞行器。

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Островский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еевич) 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苏联无产阶级作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苏联成立之初正好赶上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大量的科学技术专家无用武之地,苏联正好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来建设国家。苏联十分重视“智力进口”,西方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大量的失业技术人员,他们被招聘到苏联工作。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达1919 人,技术人员10655人,分别比1928年增加了4倍多和20多倍。同时,苏联也通过“技术援助协定”等渠道,派遣人员出国学习。1929~1933年,仅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派往国外学习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就达2000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联先后夺取纳粹德国设置在波兰和本土的火箭基地,部分地分享到德国的火箭产品、仪器、设备设施、资料和技术专家等,掌握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进而筹划仿制V-2火箭。这次技术转移提高了苏联的技术起点,缩短了苏联研发火箭武器的时间,为后来的技术创新打下了基础。

沙俄时代彼得大帝的改革,积极向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学习,同时参与西方的多次战争,法国大革命中沙俄的积极参与,这些都为苏联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1917年前的俄国,科学也是很强的,十七,十八世纪,比如罗蒙诺索夫,门捷列夫之类的,都已经是世界级的大科学家了,至少十七世纪,俄国就有科学院,就有大学了。可十七十八世纪的中国,数学仍然只是民间科学,技术人员仍然只是下等阶层。

1991年12月25日,立国69年的苏联正式宣告解体,为二十世纪画上了令人唏嘘的结尾。苏联解体后,15个加盟共和国中,绝大多数过的都不如意,比如俄罗斯、乌克兰等,经济陷入窘境,生活水平一下子凉了一大截。

我们知道,苏联当年是非常牛的,美苏争霸时期,在军事工业领域一度赶超美国,军事科研和工业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然而太过于重视重工业,也为苏联埋下了隐患,不管是科学家还是教授,总是要先填饱肚子的。苏联解体,让大量顶级科学家一夜之间失业了,日子过得艰难起来。

面对有如此多的顶级科学家,各个大国都红了眼,谁都想分一杯羹,就像二战时期德国战败后一样,大量的科学家都被美欧等国吸收,苏联也拿到了很多高科技设备,大家都撑得饱饱的,苏联解体后的结局和当年战败后的德国如出一撤。

由于没有经济实力供养这么多科研人员,出走别国成了这些科研人员的无奈之选。于是,中美欧印日韩几乎所有国家,都跑到了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大量招揽人才,而在这些国家中,咱们中国可以说分到了很大一部分,直接导致后来的腾飞。

据统计,苏联解体后,被中国秘密吸收的科研人员超过4000人,而且还都是顶尖人才哦,为此,还让美国一直耿耿于怀,抱怨至今呢。这4000多个“国宝”来到中国后,一下子让我们各领域的尖端科技有了质的飞跃。

那很多人会问了,为啥这些科学家大部分都愿意来中国,不去欧美等发达国家呢?

首先,这些苏联的国宝级科学家,大多都对苏联抱有深切怀念,毕竟是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国家,虽然美国经济更发达,但美苏一直是死对头,很多苏联专家就不屑于去美国,觉得过去了会被人看不起,也有失身份。

其次,中国与苏联毕竟是“自家人”,虽然期间有过摩擦,但这些科学家大多都是毛主席和斯大林时代的人才,他们对中国是有很深的感情的,也希望能将红 色传承下去,由此比较,中国比美国更合适。

最后,比较关键的一点是两国的吸引人才的做法有很大不同,也反映了两个国家的性格。美国对苏联专家开出的条件就是砸钱,给钱给机票,给高工资,完全处于一种商人的心态。而中国则更懂人心,中国不但给这些苏联专家优厚待遇,最主要的是还帮助他们解决家人的工作和子女教育,这样一来就解决了专家们的后顾之忧,可以安心搞科研了。

不得不说,咱们中国人更善于俘获人心,更懂得打感情牌,也正因为中国开出的条件更打动人心,所以这些苏联国宝级的科学家才心甘情愿拖家带口来中国。

如果大家细心的话,就能发现了,确实90年代之后,咱们国家的各方面顶级科研研究,都是在这段时间实现大的突破的,厉害了我的国!

为什么俄罗斯(苏联)能有怎么多科学家

1、俄罗斯人比中国人好学。(1)中国人喜欢把康熙帝和彼得一世相提并论,恨不得说成中俄各自的千古一帝。但康熙皇帝老帅出征守住的地盘,早...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