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简短资料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4收藏

抗日战争简短资料,第1张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扩展资料:

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大战役介绍:

1、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为第一阶段,中心任务是摧毁正太路交通。

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继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并摧毁日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

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军的报复性“扫荡”。

据八路军总部1940年12月10日的统计,百团大战仅前三个半月期间,进行大小战斗共1824次,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2、徐州会战

徐州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防御战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间的台儿庄大战最为著名,因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史称之为台儿庄大捷。

徐州会战对日军给予了巨大的打击,大大迟滞了日军进攻的脚步,为中方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

3、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此战,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57余万,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此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抗日战争

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标志,日本法西斯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并迅速侵占东北的一些大中城市。

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从10月份开始,东北相继兴起为数众多的抗日义勇军,在白山黑水打击日寇。11月,黑龙江省驻军抗击日军对齐齐哈尔的进攻,进行了嫩江桥抗战。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就号召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先后组织抗日游击队和东北抗日联军,坚持长期的极其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使日本侵略者处处遭到打击。

1932年1月,日本法西斯又在上海挑起战争。中国第十九路军面对日军三次增兵总数约10万人的疯狂侵犯,血战30余日,进行了英勇的淞沪抗战。

1933年3—5月,日军侵犯长城一线,中国军队用劣势装备在长城各口与日军展开激战。为抗击日军进占察东,1933年5—7月,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进行察东作战,收复失地。

1936年11月,中国绥远驻军抗击日军向绥东的进攻,取得收复重镇百灵庙和大庙的胜利。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法西斯向中国发起全面进攻,把战火扩大到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中日战争在长达5000公里的正面战场和130余万平方公里的敌后地区进行。

中国与日本法西斯交战的兵力最高时达1000余万,其中中国军队近500万,民兵200万,日军近200万,伪军100多万。

在旷日持久的战争期间,中国军队进行会战20多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其中仅八路军、新四军歼敌千人以上的战役就达7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毙伤俘日军150余万,歼伪军118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历时14年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扩展资料:

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的近百年间,中国人民进行的一次次反侵略战争,没有一次不是以失败而告终的。

抗日战争与历次反侵略战争的最大区别在于,它首次实现了全民族的广泛参与,形成了人民战争的伟大创举。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很快霸占中国东北,并不断向华北渗透,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面对寇深祸亟、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要想战胜日本侵略者,非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不可。

以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为目标,担负反帝反封建历史重任的中国***及时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1935年8月,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全国同胞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组织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

1936年12月,中国***本着“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民族大义,以博大的胸襟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成了其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七七事变,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及时通电全国指出,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中国的出路,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召唤下,抗日战争成为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

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民终于团结起来,中国人民的力量终于凝聚起来,实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举国奋起。

在伟大的民族抗战中,无数群众投身抗战,支持抗战,由涓涓细流汇聚成势不可挡的救国洪流,最终赢得了近代以来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人民网——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

统治中国数百年的清朝于1911年被推翻,随后中华民国成立。统治后的十五年,中国大乱,现在的经济中心上海也是一片醉态。在上海滩叱咤风云的杜,从小就是个小混混,后来成了上海最大的黑帮老大。他的名字可能每个人都知道,所以他是一个传奇。

之后,王亚樵和几个相熟的村民积极响应孙中山在夏侯_的提议下,在合肥李文忠寺组织了军政府,并宣布独立。后来,他的同事因为与别人意见相左而被诬陷的政治观点。虽然他没有由于没有遇到困难,他开始了绝望的生涯。在南京加入社会党,诚心做事,使社会党在安徽得到大发展。他被军阀通缉,逃到上海。来到上海的王亚樵继续他的革命事业。加入无政府主义研究小组,组织安娜齐舍暗杀小组,加入中国革命党,参加第二次寻元运动。

后来在好友白的支持下,接管安徽会馆,结束逃亡生涯。之后,王亚樵成立安徽工商联,为安徽工人提供住房。于是,在上海的安徽工人也陆续加入进来,参与人数最多时达到10万人。从那时起,王亚樵与各界人士、高级政要和安徽名人有了密切的联系,并结交了许多朋友。同时,他还与国民党西南派有联系,受其委托暗杀反革命分子。后来,民国第一杀手的称号逐渐流传下来。

一次,一个安徽工人被大资本家欺压,恶意拖欠工资。工人自讨苦吃,结果被打了。王亚樵一怒之下,立刻打了一百把斧子,领着一百个大人物来讨说法。这种打架吓得资本家赶紧道歉,并马上支付了之前拖欠的工资。锤帮是在上海创立并出名的。这是黄和杜都不敢轻易招惹的人物。

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王亚樵积极参加革命。他在上海成立了一个铁腕组织来对付害怕听到王亚樵名字的日本军队和汉奸。为了除掉正在参加淞沪会战胜利庆典的日本远征军司令白川方明,王亚樵密谋用藏在水瓶里的定时炸弹杀死他。白川方明可笑地成为在中国遇害的最高级别的日本官员。与此同时,时任日本驻华大使的重光葵和日本第九师团团长千寻上田遭遇不幸,两人都被炸断了双腿。从此,王亚樵从民国头号杀手直接升级为远东头号杀手。他被很多日本人称为魔鬼,见到他就躲。

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一位民族英雄,于1936年10月20日在一家酒店被复兴社的特工暗杀。他的死非常悲惨。他身中五枪,被人用刀刺伤。他47岁就去世了。如果他继续活着,他可能对革命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习武经历

 国家民政部公布的300名抗日英烈之一窦来庚,出生于1900年临朐县营子公社窦家洼。1913年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临朐师范讲习所。1918年19岁时考入济南第一中学。当年未毕业,又入山东省武术传习所学习。

 参加第一届全国武术国考。1928年10月15日,第一届全国武术国考在首都南京中央体育场正式开始。这次国考的目的主要是选拔武术尖端人才,充实中央国术馆,进一步推动武术事业的发展。参赛人员,从县逐级选拔,最后由省、特别市分配名额组队参赛。中央国术馆作为一个单位,直接选拔代表参赛。报名参加第一届国考的共400多人。

 这次国考的内容非常全面。10月6日进行刀、枪、剑、棍、拳的预赛,预赛合格者始能参加15日举行的对抗赛,主要有摔跤、散打、长兵器和短兵器。最后一项是口试「三民主义」。

 对抗赛不分年龄和体重,抽签配对参赛,拳脚打中或踢中对方的算得分,打倒对方的算全胜,取三战两胜的淘汰制,选拔优胜者。裁判严格规定,在比赛中,对咽喉、头部、后脑、下裆不准打,打者违例。

 国考由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主持,另外特聘党国元老及实力人物:谭延凯、李烈钧、张人杰、于右任、蔡元培、钮永键、薜笃弼、马良为主委。副馆长李景林也主持了本届国考。冯玉祥将军,以中央国术馆理事会长的名义,为大会最优胜者备好了十五奖品。

 10月18日,国考结束。窦来庚荣获最优胜者之列,其他优胜者还有朱国福、王去鹏、张长文、马裕甫、张洪振、杨法武、杨士文、顾如章、王成章、朱国祯、张维通、朱国禄、马承智、胡炯。

 任职生涯。在窦来庚参加第一届全国武术国考的前后,他一直担任着教员的工作。他从山东省武术传习所毕业后任临朐县高等小学国术教员。后去镇江,任江苏省立第九师范国术教员。不久到南京中央保健司任职员。1929年,第一届全国武术国考后,他参与发起并组织了人国杭州武术擂台赛。1931年,任济南民众体育场场长。「山东省国术馆」副馆长。1932年,韩复矩在山东省主席任内,沿袭西北军遗风,提倡国术,成立山东省国术馆,并自兼馆长。副馆长即聘窦来庚担任,他同时亦兼韩复矩的警卫武士队队长。「国术救国」,创办第一届师范班。

 1935年,窦来庚鉴于「过去的经验事实」,「非有长时间的训练,不能成为良好师资,没能良好师资,国术没有长足的进展,那又能自强不息,救亡图存呢」,于是「几经筹措」 ,创设山东省国术馆师范班,培养山东省各县市国术馆馆长及教练人才。主要学员有刘锡五、米英来(俊臣)、刘鸿文(广贤)、李天骥(龙飞)、李凤舞(成三)、朱宪章(星南)、窦进忠(绍先)、张祥元(瑞山)等县副馆长。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师范班毕业,辑同学录,窦来庚作同学录序,勉励同学们到社会上「提倡国术,指导国术」,「贡献于国家」。也正如马步周所希望的「一方面以真情热肠侠义精神为地方民众倡。另一方面,提倡技艺,健身强种,改正其糟腐散漫萎蘼萧索心理」那样,「战争未开,则生聚教训,厉兵抹马,一旦总动员令发,则同袍泽共生死,争国家民族之光荣」 。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果真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不待总动员令发,全国上下就弥漫着强烈的抗日情绪和高涨的民族热情。窦来庚率领着有志于抗日的志士仁人,用国术的精神和国术的气魄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救国运动。

 二抗日事迹

 (一)抗战爆发,初来临朐(1937年7月—1938年2月)。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任国民第三集团军司令部(韩复矩任总司令)警卫武士队队长。1937年10月,日寇入侵山东,韩复矩闻风丧胆,不战南逃,日寇很快占领了济南。

 1938年1月,窦氏率武士队护送韩复矩到开封参加军事会议,韩氏会中遭扣押。2月窦氏率武120名队员回到山东曹县,自订国民军义勇队番号,自任队长并率部往临朐发展。窦率部队先驻临朐八区寺头村,当时寺头由杨西九部驻扎。不久,杨、窦之间产生了分岐。窦率部移防到南道、北道村一带,积极扩充队伍,筹集装备。在他们抗日救国宣传的启发下,爱国的人们纷纷揭竿而起,队伍很快就扩展到300多人。

 1938年临朐争夺战。1月,日寇已侵占了临朐城,驻有鬼子一个小分队和伪军一部。窦来庚率部于4月12日攻打临朐城,有袭击北关阁之战。窦来庚派陈作奎带领50余人,埋伏在益都到临朐的公路要道处—八里沟子,阻击从益都方向而来的增援之敌。窦带领50名精干士兵,攻打北关阁。经过两小时的激战,攻下北关阁。日寇退居城里,坚守北门。窦指挥部队攻打城北门,因敌人火力很强,几次进攻都失利,义勇队伤亡数名。窦再次组织进攻。这时从益都方面来了10多辆满载着日伪军的汽车。陈作奎率队奋起阻击,但寡不敌众,阵地被敌冲垮,敌增援部队迫近临朐城。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窦来庚下令撤军,转移到王家、陡沟一带。但城里的日寇,慑于国民军义勇队再次攻城,当晚撤离了临朐城,逃回益都。临朐县城成了一座空城。窦部接管了县城,同时设防于北关、陡沟一带,并派兵驻守粟山、朐山,构成犄角之势。

 日寇不甘心失败,积极准备卷土重来。1938年5月24日,七八百日寇和三千多伪军,由翻译官于荷亭和汉奸陈光友当向导,向临朐城进犯。双方展开激战。日寇渡过石河,兵分两路,形成钳形,一大部包围临朐城西面和南面,一部分攻打粟山、朐山,夺取制高点,主攻南门。窦来庚令军需处和后勤人由窦中山带领,急速撤出临朐城,并动员城中居民向外转移。接着进行了战斗部署,令李培益、窦德义各率两个班控制粟、朐两山制高点,切注意敌人动向。令魏长贵率部出城配合驻在王家陡沟的陈作奎部,作为外线接应,夹击敌人。令高立泮中队镇守城西南角楼。令郝荣卿中队守卫西北两面。派执法队员徐福聚去当时驻在营子的国民党七九师骑兵旅求援,要参骑兵旅从东面打击日军,牵制敌人攻城的兵力。窦氏亲率执法队防守南门。但因日伪军势众,装备精良,南门失守。义勇队被迫突围出城。中队长魏长礼以下官兵50余人壮烈牺牲,临朐沦陷。但这次战斗亦击毙日军指挥官1人,打死日伪军70多人。县城沦陷之后义勇队对日寇发起多次突袭,并扩张兵力至700余员。

 临朐城沦陷以后,义勇队在桃花、盘阳一带住了几天,便移防到了玉皇庙、赵家楼一带。期间和之后,曾多次遭遇敌人,并展开了不同程度的战斗。主要有「烟冢铺战斗」、「黑山袭击战」、「岩头战斗」等。1938年5月中旬的一天,50多名日寇由临朐城顺公路南犯,至烟冢铺村时,遭到驻守的国民军义勇队高立泮中队一小队的截击。击毙日寇两名,击伤数名,日寇狼狈逃回临朐城。回城后便调集伪军配合,进攻义勇队。窦来庚急令高部作好战斗准备。日寇行至烟冢铺岭时,怀疑有伏兵,停止了前进工。队长高立泮见伏击不成,便率队向日寇出击。由于众寡悬殊,义勇队失利,1名队员阵亡,并有数人受伤,撤到南上庄岭。日寇伤亡10多名士兵,撤回临朐城。1938年6月12日,国民军义勇队第一中队(队长郝荣卿)奉命驻黑山村。是日拂晓前遭到80多名日伪军的袭击。郝荣卿指挥部队突围,突围时小队长郝希凤阵亡,3名士兵受伤。突围后部队转移到张家林村一带休整。1938年7月上旬,高立泮中队驻守史家石河子村,一小队进行流动警戒时,在岩头村东与20多个日军、50多个伪军相遇,双方展开激战,义勇队充分利用地形,打得日伪军乱作一团。

 (二)「试问抗战哪一个?临朐只有窦来庚。」

 改编十七旅,积极抗日(1938年秋—1942年8月)。

 1938年秋,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派保安处处长宁春霖与窦来庚在夏家庄会晤,把义勇队改编为「山东省保安第十七旅」,窦来庚任旅长。旅下辖两个团:第一团团长郎益文,第二团长张品三(二团名义上归属十七旅,实际上不受窦的调遣,自据一方)。旅部设秘书处,处长高卓凡(高超),副官处处长马香坡,参谋处处长刘雨臣,军械处处长窦耀山,政治处处长梁兰生。团下设营,营下设11连。旅部数次派盛伟航和倪耕萃等到省政府和附近部队接洽。1939年春省政府设在沂水东里店时,十七旅在东里店设驻省办事处,由王静斋任主任。

 十七旅当时向群众宣传抗日的要领是:「国共合作」,「枪口对外」,「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抗日不分东西南北,抗日不分男女老幼」等。由于他们实行抗日,激发了一部分青年和民众的爱国热情,特别是教育界的人士,纷纷参加十七旅,队伍迅速扩充到3000多人。驻防在福山、八步顶、刘家庄、阎家河、王家沟、夏家庄、蔡家官庄、郭家沟等10几个村,占据100多平方里的地区。

 在1938年临朐沦陷以后,各区的区长(或联庄会长)都以本区原有的武力为基础,争相招兵买马,积极扩充自己的实力。但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他们不但不开诚布公,团结起来救亡图存,而是变本加利地争权夺势,互相倾轧和残民以逞。各地群众中流传着这样八句顺口溜:「诡计多端杨西九,不明不暗宫子英;素无大志令闻李,安于小就志安冯;杀人放火刘同敬,狐假虎威谭菊亭;独霸一方张品三,疯疯傻傻徐宜亭。

 试问抗战哪一个?临朐只有窦来庚。"

 在此期间,他们一面扩充队伍,筹集装备,进行整训。一面与敌军进行了或大或小的战斗。这些战斗主要有旅部遭遇战、南流战斗、伏击伪军、赵家庄伏击战、牛山头反击战、盘阳争夺战、破坏铁路、奇袭伪军据点、大郝庄战斗、奇袭龙诜铺等。1938年,驻南流村的旅部因受到日寇的严重威胁,窦来庚决定移防刘家庄一带。农历七月下旬的一个夜间,移防中遭到200多名日伪军的伏击。十七旅仓促应战,队员个个勇敢,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激战1个小时,打死打伤敌人30多名。十七旅10多名士兵阵亡,15名受伤,旅部转移至夏家庄。

 1938年11月,窦来庚接到情报,日伪军500多人从临朐城南进,进攻十七旅旅部。他当即决定:旅部的勤杂人员转移去杨家河村,留学兵连、特务连、警卫队与敌作战,并令特务连的一个排防守南流北岭,监视敌情,其他部队布防在南流村南岭。12日凌晨3点,守卫在南流北岭的部队,与敌人先头部队接火。激战半小时,抵抗不住敌人的炮火,退至南岭。十七旅的关兵在队长窦来庚的带领下,个个坚守阵地,英勇抗击。但仍抵不住装备精良的日寇,前沿阵地被突破,士兵伤亡30多人。为保存力量,窦下令撤离阵地,转移到杨家河一带。

 1939年4月9日,十七旅五连一排埋伏在齐家庙北公路旁的麦地里,向从这里经过的40多个伪军发动了突然袭击,活捉伪军两名,打伤伪军多名。

 1939年9月26日,十七旅得到情报:伪军百多人到吴家上庄骚扰。十七旅五连埋伏在赵家庄西头。时到下午3点,果然百多名伪军经过此地,中了十七旅的埋伏圈。伪军被打得经黄子山向郎家洼逃去。

 1940年2月,十七旅三连和五连与包围牛山头的日寇30多人,伪军200多人进行了反击战。五连一排排长杨万邦誓与阵地共存亡,在三连连长和五连连长的支援下,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1939年7月22日,日寇为夺取临朐东南部的重镇盘阳,调集日伪军200多人,分三路包抄盘阳。并占据了盘阳。

 1941年9月3日,窦来庚命一营营长郝荣卿、二营营长阵杰臣,率三、五、六连,攻打盘阳伪军据点。夜间偷袭时,不慎被敌人发觉。双方激战5小时,最后郝营长命令部队用棉球蘸上火油射向敌院,顿时熊熊大火烧毁敌十余间房屋。十七旅撤出盘阳,回到原防地。

 最重大的一次战役应是1942年8月29日,十七旅在福山—邬家官庄与3000多日伪军进行的大决战。日寇调集了张店、淄博、益都、昌乐、寿光、临朐、广饶等十几个县的日伪军3000多人,由日寇司令奥村和掘进九次、杜岗洋佑率领,分成多路从益新公路南进和从柳山、上林、盘阳等地迂回包围,急速进兵至十七旅的防地周围。十七旅得知情报后,窦来庚召开了旅部紧急会议。在这次会上,鉴于当时的紧迫形势,与敌我力量强弱悬殊,多数人主张迅速向公路西转移,免被围歼。旅长窦来庚则主张坚决抵抗,并激昂慷慨地说:「我们整天说打鬼子,鬼子送上门来还给他一下!」「不成功,便成仁,在此一举,决不转移。」他命令部队坚守阵地。敌伪军经过一天的部署,把十七旅防区四面包围,形成一个严密的围圈。于8月30日凌晨,发起了全线进攻,盘阳方面的战斗尤为激烈,双方激战一个多小时,十七旅部队撤退到八埠顶、福山一带,旅长窦来庚率部队阻击东面进犯的敌军。敌伪军四面围攻,在人数、武器和装备上都远不如敌人的情况下,十七旅节节失利,全线崩溃,官兵死伤过半,余大部被俘。窦来庚率余部退至邬家官庄坚守抵抗,终因寡不敌众,伤亡殆尽。窦也中弹负伤,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见大势已去,无力挽回败局,但决不当俘虏,用最后一颗子弹举枪自戕。牺牲于山东省临朐县白塔乡庞家河西南岭。

 1988年2月23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复潍坊市人民政府,同意追认窦来庚为革命烈士。一代英雄的功绩终于得到公正地对待,一代英雄的抗日精神也得以彪柄。

紫阳世家是宋朝大文学家,思想家,诗人朱熹的后代,朱熹其中有一别名叫紫阳先生,所以后人称紫阳世家,也是紫阳后代,朱氏家谱的辈分这个要看你的族谱是怎么排列的,一般来说每个家庭都有一本族谱的。

在明朝的时候朱姓家谱受朱元璋影响,大部分都重新修订过,百度一下朱氏家谱,有个详细的说明,姓朱但是家谱在民国的,朱氏紫阳堂,追根溯源乃至唐朝第一代先祖朱瑰,承南宋朱熹一脉。

历经战火、岁月的侵蚀,几经翻修重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特别是皖南事变后,曾作为中共繁昌县委、皖南特委临时驻地,为新四军、游击队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作为农民扫盲学校和生产队队屋使用。

扩展资料:

朱姓族谱名称又称“朱氏族谱”的,也有叫“朱氏家谱”的。此外,有的称“支谱”,也有的称“统宗谱”或“通谱”。

有的族谱还在名称上详细注明地域或宗支,如朱次琦所编《南海九江朱氏家谱》,又如《紫阳朱氏建安谱》、《紫阳朱氏武林派宗谱》。

谱序,是族谱中极有价值的文章。一部族谱往往有多篇序文,它们大都由本族名流与本族有渊源关系(如亲朋好友)的著名学者、政界人士所写。

谱序文章,其内容多为论述族谱的重要意义、本族修谱的历史、本族姓的源流。历史上保存下来见载于各朱氏族谱或各朝文集中的朱氏族谱序,数量极多。

其中,最著名、流传最广的首推朱熹所作《婺源茶院朵氏世谱序》。该谱序又叫《新安朱氏世谱序》,见载于大多数朱姓族谱上。

中国人对待族谱的态度是极神圣的,各族姓往往把本族家谱作为圣物收藏,朱姓也不例外。

朱姓对族谱的爱惜程度可从同治壬申年湖南紫阳堂《朱氏族谱》上所载的《领谱家规》一文反映出来。

参考资料:

-朱姓家谱

No10 赵登禹

第132师师长。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寇调集数以万计的日军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分别向北平、天津以及邻近各战略要地大举进攻。担任132师师长的赵登禹,率部抗击日军入侵,守卫北京城外的南苑。日军出动40余架飞机轮番轰炸阵地,并有3000人的机械化部队从地面发动猛烈攻击。132师将士在赵登禹的率领下,不畏强敌,奋勇抵抗。日军将中国军队切成数段,分割包围。部队孤军作战,在敌人炮火和飞机的狂轰滥炸下,损失惨重。赵登禹率部誓死坚守阵地,拼死抗击。7月28日,在奉命向北平撤退途中,遭致日军伏击,壮烈殉国,牺牲时年仅39岁。

No9 戴安澜

第5军200师长。曾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台儿庄大战等。在昆仑关战役中,率部与日寇浴血奋战,直至身负重伤才下战场。1942年作为远征军先头部队赴缅甸作战,在著名的东瓜保卫战中,率孤军与数倍于己之敌作战,击毙日寇5000余人,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后又率200师收复棠吉。因上级指挥失误,远征军被迫撤退回国,途中被日军伏击,戴安澜负伤不治,壮烈牺牲。戴安澜与杜聿明的关系颇似张灵甫与王耀武的关系,两位长官的结局相同,两位同为抗日名将的下属结局却大相径庭,令人感慨不已。 十四年的抗日战争,民国政府可谓忍辱负重,欲血奋战,发动了22次会战,1117次战役,28031次战斗。牺牲了三百多万军人,二百多命将领为国捐躯。

No8 王耀武

第74军长。37年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38年参加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战役。39年参加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41年指挥74军参加上高会战,重创日寇,被誉为抗日铁军。后参加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45年指挥了国军抗战中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雪峰山会战。从抗战之初到抗战结束,王耀武年年对日作战,几乎是无役不予,而且战绩颇佳。王耀武精明强干、头脑清晰,被中共高级将领称为国民党内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

No7 傅作义

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北方最著名的国军抗日将领。33年就参加了长城抗战,36年又大败进犯绥远的日军和蒙奸德王的伪军部队,取得了百灵庙大捷。七七事变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等。40年,傅作义又歼灭日军和王英的伪军数千人,收复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这是全国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第一次收复失地的战役,影响很大。林彪在平型关战斗后的总结中曾表示了对晋绥军的不屑,晋绥军的战斗力也的确一般,但傅作义显然是晋绥军中的一个异数。

No6 卫立煌

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排第六基本上是合适的。抗战时他指挥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战役,该战役对日军进行了沉重打击,歼敌数万,如果不是刘峙在河北大溃退,使得娘子关门户大开,也许会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战役毕竟是个不败而败的战役。43年卫立煌担任第二次远征军司令长官时远征缅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实的胜仗,该战消灭了盘踞缅甸的日军,打通了滇缅公路,成果辉煌。卫立煌是蒋介石的五虎将之一,但其他四将都是空有其名,只有卫是名副其实的虎将,但恰恰是这员虎将最不为蒋信任。

No5 薛岳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从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是连年征战,功勋累累,被称为歼敌最多的将领,仅四次长沙会战就歼灭日军十余万。但使他名声显赫、排名靠前的主要还是万家岭大捷,此战全歼日军一个师团,是抗战八年绝无仅有的。叶挺盛赞此战与平型关、台儿庄三足鼎立。有人称薛岳为中国抗日第一战将,就数量而言,薛岳是受之无愧的。不过,薛岳虽军事上成就显著,但治理湖南却颇遭物议,为了谋取暴利,他把湖南大米走私广东,结果使湖南百姓在丰收之年饿死无数,百姓编民谣骂他。

No4 杜聿明

第5军军长。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以桂南会战中取得昆仑关大捷而一举成名。虽然有人认为这次胜利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5军作为中国第一个机械化部队,火力强于日军,但对手毕竟是号称日本钢军的坂垣师团中村旅团(薛岳万家岭战役面对的则是一个二流师团)。42年杜聿明作为远征军副司令出征缅甸,虽然戴安澜在东瓜获胜,孙立人在仁安羌也大败日军,但最终远征军还是失败了。对于这段历史,众说纷纭,功过是非很难说清,因为有些战略决策不经过亲自实践,很难判断对错。

No3 李宗仁

国军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有点类似中共抗日名将第二名的林彪,先打出里程碑的一战,然后销声匿迹。台儿庄战役共歼敌两万余人,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战役规模的大捷,而且对手是日本的王牌师团,在国际上也被称为是日本建立现代化军队以来遭受的第一场引人注目的大惨败。台儿庄战役后,李虽然又参加了武汉、随枣、豫南等会战,但没出什么彩。后来,干脆被蒋介石高吊了起来,和冯玉祥、李济深等一样,位高权轻。不过,只凭台儿庄一战,李宗仁也可以无愧于抗日名将的称号。

No2 孙立人

新1军军长。抗战八年,孙立人在国内除了参加过淞沪会战外,基本上没打过仗,他的功勋主要是在缅甸建立的。尤其是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他在仁安羌一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日军,救出000多英军和记者,蒋介石、罗斯福、英王乔治都给他授勋章,由此声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缘于此。不过,我并不认为英国人的命比中国人的命更值钱。欣赏孙立人的是他对日本俘虏的态度,对那些曾沾满中国人鲜血的禽兽,尽管成了俘虏也照样格杀勿论,此举大快人心。

No1 张自忠

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当选第一名将首先是由战绩决定的,他曾在台儿庄战役中重创日寇坂垣师团,获得临沂大捷;收复枣阳桐柏,获得鄂北大捷;还获得过襄东大捷,被老百姓称为活关公。同时还因为他是抗战时期牺牲的国军最高将领(李家钰牺牲得晚于张)。但最主要的,是因为人们对张自忠悲剧经历的同情,这样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爱国者却曾被误认为汉奸而人人喊打,简直是奇耻大辱。最后张自忠为这件耻辱主动选择了牺牲,以生命的代价表达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剧英雄。张自忠将军殉国后,日本军队为其举办了盛大的葬礼,但蒋介石通过各种渠道将张自忠迁葬重庆,在码头迎接张自忠将军时,十余万百姓啜泣流泪,蒋介石抚棺大恸。从此蒋介石的办公桌上就摆上了张将军的遗像,后被追授为陆军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徐姓是中国最早的姓氏之一,其渊源可以追溯到4200多年前的黄帝第十世裔孙若木。从古徐国至今,数千年的发展使得徐姓成为中国当今第十一大姓,近2000万人口。在徐姓人口大省的江西,徐姓位列全省第十大姓,作为北徐最重要的一支,由东汉高士徐稚衍生的“南州徐氏”更是占据了当今世界徐姓人口的一半左右。徐姓家谱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所谓“家乘谱牒”,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通常叫做家谱、族谱,又称宗谱、支谱、世谱、世系录、通谱、总谱、会谱等等。家谱则是人们最常用的说法。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徐姓家乘谱牒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家谱本是一种家族以表谱形式记录家族历史和家族世系繁衍与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大约产于夏王朝。家谱在盾代以前,由于具备证明血缘身份,以利选官和适应门阀制度中婚姻与社会交往等政治方面的功能,因此,得到了政府的普遍重视。政府设置了专门的“谱局”、“谱库”一类机构,专门负责编制和收藏、管理各类家谱。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熟悉、了解谱牒更成为一种学问,上流社会,人人都需要了解和研究,不然,不仅影响入仕、婚嫁,即使一般的社会交往也难以进行。南朝时士人尤重家讳,如果你在某人面前偶尔提到他的父、祖名讳,那他会当场嚎啕大哭,让你下不了台。史书记载,刘宋时一位叫王弘的人,“每日对千客,可不犯一讳”,传为一时佳话。这也成了当时上流社会人士追求的一种境界。在南朝诸多谱牒学家中,徐勉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位。他曾任梁代的吏部尚书,负责官吏选拔、任免之事,据《梁书》本传记载,徐勉“该综百氏”,即熟悉各姓家谱、世系,不仅选官时做到“彝伦有叙”,公允合品,就连日常待客,也是应对如流,“皆为避讳”,同时还著有《百官谱》20卷,是南朝时著名的谱学专家。宋朝以后,家谱的政治作用削弱,但记录家族历史,纯洁家族血统,团结、约束家族成员,教育家族后人,增进家族成员的荣誉感、向心力和归属感,以及提高本家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声望、地位的作用增强。除了皇帝的家谱——玉牒为政府所修、政府收藏之外,宋代以后的家谱均由私人修纂,政府不再干预,也不负责收藏、保管。纂修家谱就成了各家族自己的事。当然,由于家族是社会统治的基础,家族稳定,社会就容易安定,因此,政府对各家族建家庙、修家谱之类能够加强家族内部团结的事情大都还是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态度。历代玉牒的修纂,也起了间接倡导的作用。真正意义上的徐姓家谱出观于魏晋以后,东晋贾弼之撰《十八州百一十六郡谱》,南朝官修《百家谱》、《十八州谱》、《新集诸州谱》等,其中都包含有徐姓人的谱牒。到了唐代,唐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徐姓被列为上等。南宋陈过庭在《徐氏族谱叙》中说:“传之唐之太宗,奏天下谱牒,退新门进旧望,左膏粱右寒微,合193姓1891家,而徐氏亦与首称焉。”此后的《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姓氏录》、《姓族系录》、《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元和姓纂》等一系列官谱中有关徐姓的部分,都保存了一些唐代徐姓家谱资料。除了官谱之外,魏晋到隋唐时期私修家谱的风气也非常盛行,这一时期的徐姓人也私修了不少家谱,国家谱局的巨制官谱正是对这些为数众多的私谱汇总整理而成的。经过唐末农民起义的涤荡和封建割据之间的混战,唐以前的家谱大都散佚,谱学作为学问也很少流传,这便是史书上所说的“谱学中绝”。

  宋代

  欧阳修首先撰成《欧阳氏族谱》,接着苏洵编成《苏氏族谱》,在他们二人的首倡下,许多士大夫纷纷为自己的家族编修家谱,形成了“私谱盛行”的局面,徐姓自然也加入了修谱行列中,现在见到的《东海徐氏老谱》便是北宋时期重新编定的。

  清代

  编修家谱之风达到了顶点,编谱和修谱成为清人宗族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以致于现存的家谱中包括徐姓大都是清代和民国编修的。作为中华大姓,徐姓人是很重视

  家谱编修的,是修家谱最多的姓氏之一。据几个中国家谱的主要收藏地的统计可知:北京图书馆共收藏

  家谱2770种,其中徐姓家谱87种,永于(119种)、陈(110种)二姓之后居第三位;美国犹他家谱学会

  藏有中国家谱2594种,其中徐姓有67种,居第六位;山西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藏有家谱2565种,其中徐姓有63种,居第八位。

  民国时期

  是编修家谱最盛的时期,中国现存的家谱大都出于这一时期,其内容之充实,体例之完备,都是其他各代家谱所不及的。出于这一时期的《江阴梧塍徐氏宗谱》便是中国传统家谱的一个典范。此谱始修于明宣宗宣德已酉年(1429),仅明代就编修过5次。清代又有徐仲昭顺治年间修成的《家传》、徐东维修《乾隆辛丑谱》、徐光授修《道光丙戌谱》、徐圣才修《同治癸酉谱》、徐浚明修《光绪丁未谱》。特别是《同治癸酉谱》的编纂水平最高,做到“序昭穆则世次祥明,考行实则文献足征”。所以,梧塍徐氏宗谱被时人誉为“大江南北谱牒之冠”。 现存的《梧塍徐氏宗谱》,是抗日战争时期梧塍徐氏马镇支派推族长徐聘莘主持重修的,这次重修以《光绪丁未谱》为蓝本,因而保存了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梧塍徐氏宗谱的主要内容。此谱共52册59卷。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便出于江阴梧塍徐氏。赖于《江阴梧塍徐氏宗谱》的保存,使人们对正史失载的徐霞客本人以及其先世和后代的情况才有所了解。据《宗谱》记载,江阴梧塍徐氏是东汉末年徐稚的后裔,徐稚为江西南昌郡人,号称“南州高士”。一世祖徐锢在北宋末年曾任开封府尹,在金兵南侵、宋室南渡之际,带了大批“中原文献”,扈跸南来,随南宋小朝廷播迁于杭州。四世祖徐守诚南宋宁宗庆元间曾任吴县尉,举家迁到苏州。此后“诸子姓散居荆侯、云间、琴川”,即宜兴、松江、常熟一带。到了元代,徐守诚之子徐千十一,始迁至江阴县西顺令梧塍里居住,所以五世祖徐千十一实际上是江阴梧塍徐氏的始祖。梧塍里的具体地望在今江阴县祝塘乡大宅里。九世祖徐麟曾以布衣应诏明廷,出使西蜀,招抚羌人。后辞荣归故里,广置田产,成为拥有近十万亩土地、藏有数千卷书籍的富豪大家、文献巨室。从十一世祖徐颐始,到徐元献、徐经、徐洽四世皆有文名。到十六世祖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时,虽家道已经中落,但夫妻努力经营,使“家业得以复振”。 家谱修成后,为了保证家族血缘延续的完整记载,都必须在一定时间内续修。至于家谱应多长时间续修一次,基本上没有统一规定,大致处于自发状态。如清代玉牒,规定10年一修,民间家谱,有规定10年、15年、30年、60年,最多到三世,即90年一修的。然而,虽然各家族有所规定,但由于战乱、兵燹、瘟疫及自然灾害等外在原因,再加上家族自身的迁徙、人才、经费、资料和对家谱作用认识等家族内部原因,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续修的家族并不多见,至多是在一定时间段内按规定续修。现存的各徐姓家谱中,能够见到修谱记录最早的是隋代。据《新安徐氏宗谱》中保留了一份隋炀帝大业十三年 (617)修《氏族谱》时主修者高士廉给隋炀帝的奏折,奏折里提到,为编《氏族志》,隋炀帝曾下诏“九州百郡仕贵赍先世谱状投上秘阁,品为四海大姓,”于是,时任尚宝丞的“徐宇等投进谱状”。这里的谱状,是家谱的一种简单形式,大约只有世系,但由此也可看到,徐姓在隋代,已有简单家谱编成。此外,在唐代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大约武则天又想再修一部《氏族志》之类通谱,下诏“在廷臣僚,属四海望族,令行具先世名公巨卿为官得姓之由,各宜采摭来上,俾下有司辑成家谱,以传将来。”即是命百官报送家谱,殿中侍御史徐有功、左补阙侍中徐有业遵旨,“进先世名臣家谱”。此处的“家谱”,大约比前世的“谱状”要详尽一点吧。另据《延寿徐氏族谱》介绍,早在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本家族即已修谱旷。在现存徐氏家谱中,《小留徐氏宗谱》十二卷,共连续修过十一次,此谱亦名《小留徐氏九修宗谱》,分别为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清圣祖康熙十七年(1678年)、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高宗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宣宗道光十一年(1831年)、文宗咸丰九年(1724年)、德宗光绪二年(1876年)、溥仪宣统三年(1911年),由于谱中有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两篇旧序,故这个徐姓家族连续所谱当在11次。此外,《姚江徐氏宗谱》从明神宗万历年间到1916年,三百多年,共九修。《马嘶桥徐氏宗谱》也是从明万历年间至民国五年,共十修,再加上宋代旧序,可见也有十几修。修谱频率最高的当数《云阳徐氏族谱》,从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年)至1926年,343年间,共十三修,每次修谱的间隔分别为:15年、30年、34年、40年、35年、41年、28年、19年、31年、17年、31年、22年。这种修谱频率和修谱次数在其他家族中是不多见的。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和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的《中国家谱目录》记载,留传至今的各类徐姓家谱共789种,仅上海图书馆就收藏了326种。但这仅仅是见于这三部目录中的,这三部目录没有收载的公私所藏决不会少于千种,但具体多少,只能有待于《中国家谱总目》修成后,方才能有一个大致准确的数目。

  《泾川徐氏宗谱》

  中的“修谱十(生月)十乐”文: 

  一不宜语言造次,妄议大典; 

  二不宜学识不广,担当重任; 

  三不宜耗糜公费,优游以待; 

  四不宜漫施笔墨,僭列笔端; 

  五不宜评论人品,瑕瑜莫掩; 

  六不宜越分兼营,气力枉用; 

  七不宜劝勉过激,多生畏忌; 

  八不宜时俗不从,性成固执; 

  九不宜思虑寡当,贻诮老成; 

  十不宜口是心非,负疚永夜。 

  何莫非获之处。至如: 

  继绍久远,以崇祖德,一乐也; 

  联集繁众,以笃宗谊,二乐也; 

  尊卑序,行派正,三乐也; 

  忠义著,善良表,四乐也; 

  追溯幽踪,考述隐迹,五乐也; 

  庙宇因之以整,坟茔因之以清,六乐也; 

  同祖各迁之地,得分晰而明也,七乐也; 

  不经谋面之人,得常常亲见之,八乐也; 

  同族之善者知之,其不善者亦知之,九乐也; 

  虚生一世,藉手一时,十乐也。 

  并不妨互勘之,互白之,是亦经其事者所不敢自欺。

  有关徐姓家谱的编纂原则和要求,我们还可以从以下这两部家谱的凡例看个大概。这两部家谱分别为:

  《洞庭南徐徐氏家谱》,乾隆四十年修,《徐氏宗谱》,光绪十九年修。两部谱不是一个家族,不在一个地区,相差二百多年,因而,在内容、范围与侧重点方面,存在许多不一致之处。其中《徐氏宗谱》更加详尽,除具有一般意义上得凡例之外,还有详加说明凡例内容的“宗谱规条”,使人一目了然。 家谱修成之后,印数是固定的,编号分颁给族内有关人员保管、珍藏,并有详细记录。保管者仍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如《慈南徐氏宗谱》就有这样的规定:“一每岁元旦藏谱者各携谱至宗祠,当众验阅一过,随给馒首两枚。二逐年春秋两季,将谱各向日翻晒,以免蠹蚀鼠伤等情。三各房分藏之宗谱,如有藏贮不谨,蠹坏遗失者,作不孝论。四统谱归宗长掌管,以备族人检阅。但检阅时必须在宗祠,点烛、焚香、沐手敬读,以照诚谨。珍视之情,跃然纸上。在其他宗族的家谱上,也都有类似的不准外借、盗卖的规定。如有违犯,惩罚是逐出宗族。徐姓各家族均是一个宽容和充满同情心的家族。反映在家谱中,对于一些已经客观存在而又为别的姓氏家谱所不能容忍或人谱的内容,如养子,僧道、妻父等,在某些徐姓家谱中都能够被收录。

  《徐氏宗谱》规条中,即有族人出家为僧道,可注明出家某庙某寺,这种僧道可人谱,也是笔者所仅见,也只有在徐姓家族中能有这种涵量。其他如《慈南徐氏宗谱》、《月湖徐氏宗谱》,或直接收录,或辟专章收录族内养子。《新何徐氏宗谱》不仅收录养子,还收录妻父之名,理由是:“娶妻必载妻父之名:以女子不出名,故详其所生也。”在《稠泉徐氏五修族谱》最后,还专设“生生录”、“纪生录”两部分,以随时记录家族中出生或故去的人物,这在别的家谱中也是不多见的。徐姓家谱大多有固定的体例和格式,一般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祠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年谱、艺名、名绩汞、仕宦记、字辈谱、续后篇、领谱字号等内容,其中谱名、谱序、遗像、先世考、世系、传记等是最为常见的内容,也是徐姓家谱的核心部分。

  《东海徐氏老谱》一册,45页,民国十八年由宁陵的徐辑校,石印。这部家谱虽然印行于民国时期,但

  它是宁陵徐氏在编撰印行《睢阳徐氏通谱》时,为了“报本追远”,在新谱还没有编定时而提前重印的老谱,它有着非常悠久的渊源。此谱始修于东晋太宁元年(323),由司空崔琳、治谱官徐令意和左散骑常侍徐行坚撰修。到北宋天圣兀年(1023),由徐姓著名人物、祥符五年状元徐爽重辑会修。到了南宋又经过多次重修,加入朱熹的《徐氏谱序》和文天祥的《徐氏族谱像跋》。这部家谱保存着早期家谱的某些形制,包括谱名、谱序、遗像、世系表谱几部分,其核心部分是世系表谱,虽然非常简略,但因其纂修时间比较早,保存了早期徐姓的一些重要资料。

抗日战争简短资料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
点击下载
上一篇:家谱如何编写下一篇:袁的身世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