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道教音乐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3收藏

香港道教音乐简介,第1张

道教音乐 道教音乐分类与形式 声乐 器乐 乐器 道教音乐流派 正一道音乐 全真道音乐 道教音乐谱辑 玉音法事

大明御制玄教乐章

全真正韵 各地道教音乐 北京白云观 苏州 龙虎山

武当山 茅山 上海 崂山

三秦 四川 东北 台湾 香港

道教在香港的传布,历史较短,1930年代初,以蓬瀛仙馆为代表的有组织性的全真派道教宫观在香港陆续设立,自此,道教逐步开始以宫观为基础在全香港境内向社会传布。

源流

香港全真派道观所使用的音乐,起初是由广东罗浮山冲虚观经广州的三元宫而传入香港的。在其流传过程中,几位身居香港的资深老道长曾先后起过重要的作用,这几位道长分别是侯宝垣、周道之、梁德华(诚德)、麦炳基、邓九宜等。由于传承关系直接,且当初经忏师资主要集中于几位资深道长,因此,现今全香港各宫观所运用的经韵音乐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有某些地方有大同小异之分别。香港道教音乐自广州传入后,在几十年的传承过程中,受香港地域文化中诸如粤曲、粤剧、广东小曲以及儒、释等其它宗教音乐的影响,现已形成了一种具有香港地方特色的道教音乐。

从音乐形式上看,香港道教音乐可分为经韵和器乐两类。经韵音乐是香港道教音乐的主体部份,它依附于经文内容贯穿于各类科仪之始终。经韵由道观内专职道士(习称「经生」)唱诵。器乐音乐在香港道教音乐中有其独特的一面,将乐器加入到经韵唱诵之中的跟腔伴奏,是器乐音乐的主要部份。另外,在道众举行仪式于登坛以前的鼓、钹敲击;仪式进行过程中每遇道众只有法术动作而无经韵唱诵的空档期间,用笛或唢呐等乐器演奏的曲牌等,也是器乐音乐的重要内容。担任器乐演奏的乐师,习称为「醮师」,是职业性艺人,非道观内的道士。

张学良骨肉姊妹弟兄众多,加他共有14位,目前有的在国外,有的在台湾,有的在大陆。家族庞大,缘由为张作霖共有妻妾6房。

元配夫人赵氏,生长女张冠英,长子张学良,次子张学铭。早年逝世。

二太太卢夫人生了两个女儿,二女儿怀英、四女儿怀卿。1974年5月卒于天津。

三太太宪夫人,西城人,性情暴躁,思想激进,夫妻感情不合,婚后不久,即离家遁入佛门。

四太太许夫人,生三子学曾、四子学思、三女怀瞳、五女怀曦。“七七”事变后移居美国多年,解放后,只身回国,1976年卒于北京。

五太太寿夫人,生五子学森、六子学俊、七子学英、八子学铨。在几位夫人中,寿夫人最得宠,精明能干,颇有见识,府中事无巨细都由她掌管,较长时间随张左右,直至张作霖逝世。“九·一八”事变后居天津,直到1948年冬离津赴沪转道台湾,1966年病故于台湾。

六太太姓王,未生育,不得宠。死后张又续了个六太太马姨娘,原为寿夫人身边丫鬟,生六女怀敏。一直追随寿夫人左右,直到1948年同去台湾,在1975年病逝于台湾。

张学良的大姐冠英,出过天花,脸上有些白麻子,后嫁给吉林督军鲍贵卿之子鲍育才为妻,全国解放前夕迁回北京,1954年病逝。生三女二子。

二妹怀英,父亲包办,嫁与蒙古达尔汉王之子为妻。因该公爷先天呆傻,无力生活,因此婚后不久即回娘家居住。直到张作霖被炸身亡,才得离婚,嫁陈友涛,寓居上海,解放前返回天津,孤独一人(无子女),与妹怀卿同住。1989年病逝。

三妹怀瞳,许给许尔巽(西度督军)的儿子赵天赐,婚后夫妻感情融洽,“七七”事变后迁居美国至今。

四妹怀卿,被张作霖许给张勋(民初搞过复辟的督军)之子张梦潮。因张梦潮患精神病,“九·一八”后依法离婚。一直居住天津,现为天津市政协委员。

五妹怀曦,父亲包办许给靳云鹏(曾任北洋军阀政府的总理)之子,未结婚。张作霖死后退婚。“七七”事变后,随母侨居美国,现于华盛顿工作。

六妹怀敏,1947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与翟文选(曾任辽宁省省长)之孙翟元坤结婚。1948年随母去台湾至今,在某大学家政系任教。

张学良二弟学铭,元配姚夫人生一女,名闾娥,学铭出国后,长期母女为伴,现居天津。闾娥原在天津第二中心医院工作(图书馆管理员),现已退休。爱人何炳焕为天津医疗器械公司工程师,生二男二女。

学铭后与北洋军阀内政部长朱启钤六女朱洛筠结合,一起周游西欧及美国。太平洋战争以后,学铭在香港被劫而回国,住北京,生二子。长子允仲在香港经商;次子鹏举在天津市政工程局工作。

三弟学曾,曾留学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赴美国,在联合国工作。有二子一女,长子闾璜攻化学,现任美国石油研究发展公司研究人员;次子学美术。

四弟学思,性格直爽,有正义感。早年在东北军任职,经国民党中央军干团训练后,送往内战前线,几经周折,投身革命。东北光复后,曾出任辽宁省长,后致力于人民海军工作,被授予少将军衔。曾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的多次接见、鼓励。不幸的是,十年浩劫期间受迫害而逝。其妻谢雪萍(中共党员)在延安与其相识结婚,生有二男四女,男孩名先毅、仲群;女孩名晓晓、啸啸、乐然、子京。

五弟学森,曾留美学飞行,光复后回国任天津警备司令部少校秘书。1948年去台湾,后去夏威夷等地。有二女,闾衡在港经商,芳芳居台湾。

六弟学俊,光复后曾在国民党军统有关单位工作,1948年去台湾。

七弟学英,一生无正式工作,1948年去台湾又转香港。1983年病逝于台湾,没有子女。

八弟学铨,1943年到东北解放区,曾在营口税务局工作,天津解放后退职回津。1960年由周总理过问,始安排工作,在55中任教。退休后任区政协委员。爱人马蕴兰,有一女,名闾琪。

香港有13个道观

以下是

1、啬色园黄大仙祠

黄大仙祠,在中国有两个,分别是广州黄大仙祠和香港黄大仙祠,地址:香港特别行政区九龙黄大仙竹园村二号。

2、蓬瀛仙馆

蓬瀛仙馆是香港著名道观之一,地址:香港特别行政区新界粉岭百和路66号。

3、青松观

青松观在香港九龙西部屯门的青山麒麟围。

地址:香港新界屯门青松观路青松径

4、慈云山观音庙

慈云山位于香港的黄大仙,地址:香港九龙半岛黄大仙区沙田坳道400号。

5、圆玄学院

圆玄学院位于香港的荃湾三叠潭旁的一所道观,地址:香港特别行政区新界荃湾区荃湾老围。

6、蚝涌车公庙

蚝涌车公庙坐落于蚝涌河河畔。

7、香港文武庙

香港文武庙是香港最具历史的庙宇, 位于荷里活道。

8、香港谭公庙

谭公庙位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湾仔区的香港仔海傍道尾,与中国大陆小横琴岛极接近。

9、筲箕湾城隍庙

筲箕湾城隍庙位于香港筲箕湾东大街与金华街交界,原名福德祠(福德并非神的名称,是市民祈求福与德的意思)。

10、云泉仙馆

云泉仙馆是香港一间道观,属于道教纯阳道派,位于新界北区打鼓岭坪洋村坪路。

11、飞雁洞佛道社

飞雁洞佛道社位于九龙观塘辅仁街85号益美楼4楼L座。

12、玉壶仙洞

玉壶仙洞由商人冯葆生、张永文、潘立典于1935年创立。玉壶仙洞原位于中环善庆街,后于1968年迁入结志街现址。

13、竹林仙馆

竹林仙馆位于九龙深水埗东沙岛街165~167号六楼。

黄大仙,名初平,系玉虚宫元始天尊门下、阐教“十二金仙”之一广成子的徒弟。黄大仙因在赤松山修炼成仙故又号赤松子,晋成帝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八月十三日生于现中国浙江省金华县兰溪市,原是当地的一名

小孩

八岁开始牧羊,牧至十五岁时在山中遇神仙广成子,见他聪颖善良忠厚,于是带至金华赤松山石室洞中学道。

  从此初平绝弃尘世追求,潜心修行。积世累功逾四十年,终修得正果,后世称为黄大仙,著名道教神仙。

宗教自由是香港居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受《基本法》和有关法例保障。香港人信奉不同的宗教。佛教、道教、孔教、基督教、天主教、回教、印度教、锡克教和教,都拥有不少信众。很多主要宗教团体除了弘扬教义之外,还兴办学校和提供卫生福利服务。

佛教和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在香港拥有大批信众,有华人庙宇六百多所。佛教的主要节日为农历四月初八的佛诞日。

佛道两教的神明往往会在庙内同时供奉。市民信奉的神明,以佛陀、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和道教的吕祖为主。另外,有些本属凡人的神明,例如车公和关帝等,因为立下功绩受人崇拜。保佑渔民和海员的天后娘娘,信众甚多。全港最负盛名的天后庙,位于清水湾半岛大庙湾。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宝诞,都有很多善信前往进香。其他主要的神明有号称玄天上帝的长洲守护神北帝,以及司掌天气的南海之神洪圣。

了解道教

作者:黎志添 系列:开方讲堂系列 出版:香港:三联书店,2017年。 书号:9789620441578  

《了解道教》是黎志添有关道教知识的入门作品,由香港三联书店于2017年出版,为该出版社开方讲堂系列的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为5章,并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勾勒出一条了解道教的线索,好让读者能从哲学、抽象与及宗教、具象这两个层面来认识道教。

内容简介

在中国社会,道教历来具有广泛的精神影响力,并渗透至社会各个阶层,形成独特的中国本土宗教文化特色。道教对中国人来说,不是一个已逝去的传统宗教信仰;反之,它丰富的宗教习俗和生命智慧依然构成当今大多数中国民众的信仰内容,并成为可依靠的精神力量。然而,由于道教蕴涵中国两千多年的宗教传统,又涉及庞杂多样的经籍、仪式、符咒、修炼和道派,且在其历史发展中又结合了中国地方社会多元复杂的宗教文化和习俗,逐造成道教文化与今天学校教育体系完全脱节、年轻一辈对道教存有误解等情况。

内容方面,第一章以宫观和宫观道士为核心来介绍道教信仰的传播;接续的第二章为道教所信仰的「道」之真意的详解。而第三章则谈及道教在地方社会的生存状态、道教的庙宇化与及庙宇的道教化,以说明地方火居道士与民间习俗、宗教生活有着甚为密切的关系。其后的第四章主要介绍的是在家信众组织的道堂。进入第五章,作者以道教对死者的救济作为切入点,逐讨论道教的生死观,解说道教仪式与民众生活的紧密关系,并分析其宗教信仰如何体现于科仪的实践中。最后,全书以「重新提炼道教传统信仰,发掘其对当代精神文明的贡献为重建道教文化之首要」作总结。

序言 第一章:如何了解道教? — 道教起源及历史发展 第一节 道教在近现代中国的兴衰 第二节 「习俗化」的道教信仰 第三节 道教信仰与文化的七种载体 一、道观 二、道士:正一派(俗世火居)与全真教(丛林出家) 三、科仪 四、扶乩道坛 五、性命修炼(内丹) 六、道教神祇 七、《道藏》 第二章:「道」与道派 第一节 道是甚么? 一、「道」、「道气」与宇宙万物的生成关系 二、道与个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生生不息之道 第二节 老子与道德经 一、《道德经》 二、老子与太上老君 三、国家化的老子祭祀与全国老君庙的建立 第三节 道派之一:天师正一派 一、正一派的源流与东汉天师道的形成 二、宋代道教与地方庙宇的发展 三、明清时期的张天师 第四节 道派之二:全真教与龙门派 一、全真教的历史起源 二、清代全真龙门派的发展:以广东为例 结语 第三章:道教神明、仪式与地方庙宇祭祀 第一节 道观与地方庙宇 第二节 道教神明信仰 第三节 道教的「先天神」 第四节 地方庙宇的道教化 第五节 民间庙宇的道教神明祭拜 第六节 道教科仪与中国民俗生活的关系:以打斋道场及太平清醮为例 结语 复合的中国宗教习俗 第四章:在家信众的道教传统:吕祖道坛与扶乩信仰 第一节 宫观道教、火居道士与在家信众的道教传统 第二节 扶乩与道教 一、扶乩 二、扶乩与道教 三、香港道教的扶乩传统及其源流 第三节 吕祖信仰与扶乩 一、吕祖信仰缘起 二、从吕洞宾到吕祖 三、清代扶乩道坛的吕祖信仰及四种《吕祖全书》 第四节 推动清代吕祖信仰的扶坛与嘉庆《道藏辑要》 一、涵三宫 二、觉源坛 三、《道藏辑要》 四、清代文人道教传统 五、香港的在家善信祖成的吕祖扶乩道堂及吕祖忏 结语 第五章:道教的生死观—「既知生,复知死」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中国宗教信仰基本的象征符号:鬼魂 第三节 儒家丧礼 第四节 道教对死亡的终极关怀:度亡 第五节 香港殡仪馆与道教正一斋仪 第六节 道教打斋仪式背后对亡魂在幽冥地狱的处境想像:斋仪神学 一、冥途之旅 二、死魂在冥界的罪罚处境 三、罪过的由来 四、祖先及子孙的罪谪 五、阴阳两界互通 六、死魂注连:阴不安、阳不乐 七、解罪 八、忏谢罪愆、与道契合 结语 道教拔度亡魂的目标—「无冤结」的理相 后跋 如何进一步了解道教文化 附录

香港道教音乐简介

道教音乐 道教音乐分类与形式 声乐 器乐 乐器 道教音乐流派 正一道音乐 全真道音乐 道教音乐谱辑 玉音法事 大明御制玄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