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林徽因有多美?
相信不少人对林徽因这个名字并不会陌生,在那些家喻户晓的民国作者笔下,总能或明示或隐晦的听到过有关她的故事。
但是对于她的长相,或许真正了解的人并不多,毕竟在那个年代,能够用于拍摄相片的工具并不像现在那么丰富多样。
我国自古以来便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四大美女”之说,她们分别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而到了民国时期,同样也有那么几个大家一致公认的“四大美女”。
林徽因就是其中之一。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很少人会去做脸部整容手术,而P图技术更是现代社会才有的产物,如果能在如此情况下让大家一致认可的脸蛋,那一定美的不可方物。
从小难得一见的美人坯子
林徽因于1904年出生于浙江杭州,8岁以前一直跟随祖父母居住,随着她渐渐长大,其父林长民便把她带在身边照顾。
1920年,受父亲工作的影响,林徽因跟随父亲开始游历欧洲,在那个年代,能达到如此经历的人屈指可数,可何况林徽因还是个女子,可见她的家境实属殷实,并且,其父对她的教育也很用心。
女大十八变,此时的林徽因已完全褪去了小时候的婴儿肥,精致的五官,灿如春花,皎如秋月,俨然已成为了一名亭亭玉立的少女。
几段情感 众说纷纭
林徽因在定居伦敦的时候,认识了她的女房东,一名伦敦大学毕业的设计师,那时候两人经常外出,也是受这名房东的影响,林徽因有志成为一名建筑师。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长得漂亮又有才气的女孩,总容易引来关注,因其父亲的关系,林徽因认识了当时作为林长民弟子的徐志摩。
此时的徐志摩正处于人生的迷茫期,他对于未来不知所云,而林长民的到来让他的生活有了些许变化,他得以进入了剑桥大学学习,并在这里和林徽因有了更多的认识。
渐渐地,两人都被对方身上的才貌所吸引,也因为结识了徐志摩的缘故,林徽因对新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开办新月社期间,经常登台演出诗剧《齐德拉》,来往频繁,又有共同爱好的两人,情愫就这样在互相欣赏的两人间悄然产生了。
因此她的代表作品之一《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也被很多人认为是她写给徐志摩的一首现代诗。
但两人这段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并没有结果,因为彼时的徐志摩早已经是一名有妇之夫,虽然他在认识林徽因不久后便向自己的妻子提出离婚,但徐志摩和林徽因两人最终还是分道扬镳。
1921年,林徽因在一次回国的时候认识了梁思成,并在三年以后,两人共同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由于当时的建筑系并不收女生,林徽因便注册了美术系,并在1927年转入耶鲁大学学习舞台设计。
1928年,毕业后的林徽因和梁思成结婚,并在同年8月两人回到了国内,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
随后不久,梁思成和林徽因有了自己的一儿一女。
回国定居后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在闲暇之余总喜欢在家举办各种沙龙聚会,几乎每周都有,这个时候,经常前往拜访的哲学家金岳霖便成为了他们的座上客,志趣相投的三人一来二去便有了一些交情。
而由于三人关系的亲密,每当梁思成和林徽因吵架时,毗邻而居的金岳霖便会成为他们之间的劝和者,他们也总乐意找金岳霖给他们之间的感情世界做评判。
有传言,金岳霖和林徽因在那个时候便渐渐产生了感情。
而金岳霖终生未娶,这也给这段传言添上了更加神秘的色彩。
许多人对林徽因的这三段感情经历褒贬不一,但是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赞同就会有人批判,没人有能够真正的定论林徽因对于爱情的这些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同样一个人也不会得到所有人的喜爱。
才华出众 贡献卓越
林徽因不仅对建筑情有独钟,对文学创作同样青睐有加,自从1931年,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发表于《诗刊》第二期,随后的几年中,她又发布了多篇作品,其中大部分是诗歌。
而她在文学创作的同时,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样兢兢业业,自1930年以来,林徽因和梁思成几乎走遍了中国的每个城市,考察了数以万计的古建筑物,而正是由于他们的这一行为,在抗战时期,很多古建筑才得以受到了保护。
因为自己工作的缘故,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一双儿女也随着他们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抗战时期,林徽因由于艰苦的生活环境以及漂泊无定的生活,从而引发她的肺病复发,但是在这期间,她依然为了自己喜欢的建筑事业通宵达旦的读书以及查阅相关资料。
抗战胜利以后,生活有了些许稳定,林徽因陆续发表了多首诗歌,并编写了《全国文物保护目录》,同时她还被聘请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
不仅如此,1951年,时年47岁的林徽因由于想要挽救濒于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携手多名美术大师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
在之后的几年间,林徽因翻译并撰写了多本有关建筑方面的书籍,用自己的所学所见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借鉴。
但与此同时,在北京开始酝酿对古建筑大规模拆除之际,她也因自己的理念和坚持,与当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发生了分歧和激烈的争执,紧接着,她的病情急剧恶化,而她却拒绝吃药救治。
此时,卧病在床的林徽因早已没有了年轻时的美貌,但她却有了另外一番韵味,那是一种对于自己喜爱事业的执着以及这几十年来岁月在她身上留下的宝贵沉淀。
虽然她的感情故事让人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感情毕竟是一件极其私密、属于个人的事情,这之间的暗潮涌动以及两人之间的细枝末节并不能使外人一一见到,也无法解释清楚,只能是一桩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难解之谜。
1955年,享年51岁的林徽因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的墓碑下方有一块刻着秀丽花圈的汉白玉,而这块汉白玉的创作者就是她本人,这原是她为前人民英雄碑碑座雕饰试刻的一个样品。
小结:
这似是一种人民群众对她为祖国作出贡献的认可,也是一种她对于追求自己所热爱职业的圆满结束。
无论她曾经在自己的情感上是否有什么做的不妥的地方,但是对于她倾其一生的建筑事业,对于她热爱的文学,她做出的贡献,奉献出的精神,是值得人们颂扬的。
每个人从小到大的经历、生活都不尽相同,这也造就了人们对于相同的事件,同样的问题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看法和评判,横看成岭侧成,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犹如有人喜爱奶茶,有人喜爱咖啡是一样的道理。
这世上的人皆无完人,但如果大家少一些有色眼镜,多一些客观理性,或许看到的又会是不同的结果。
林徽因与林纾的关系是:林纾是林家聘请的私塾先生,可能教过林徽因四书五经。
林徽因的祖父对自家孩子的教育很是看重,他认为接受新知识,新观念,还要不忘传统文化。所以他不惜耗资在杭州万安桥侧兴建林氏家塾。家塾分东西两院,分别传授新旧之学。林家子弟,无论男女,都要进学受教。并延请福建名士林琴南、林白水做塾师。这个林琴南就是一生著译甚丰,翻译小说达二百余种,曾被人誉为“译界之王”的林纾。
幼年的林徽因陪伴在祖父身边,五岁开始诵读诗书,六岁可用旧文字写家书,八岁入西式小学,十二岁入教会中学,十六岁随父亲赴欧洲游历,然后赴美留学。
林徽因的个人贡献:
1、新中国国徽设计
林徽因和建筑系的10名教师一起参加了国徽的图案设计工作,她将自己的心血和学识全部倾注于这项设计。
2、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中,林徽因不仅承担美术设计方面的任务,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成为整个设计小组的实际领导者,对于纪念碑的整体造型、结构都提出了原则性的意见。
3、景泰蓝保护
在清华营建系成立一个美术组,抢救濒于灭绝的景泰蓝,发动大家为景泰蓝设计新的图案。
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福建闽侯人。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1920年4月,林徽因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并在1923年开始参加徐志摩、胡适等人成立的新月社的活动。1924年林徽因赴美国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获得美术学士学位,同时完成了建筑系的全部课程,实现了她成为建筑师的志愿。1928年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后回国。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 梁思成、林徽因结婚照
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1931年,她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次年,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在此后数年中,她多次深入晋、冀、鲁、豫、浙各省,实地调查勘测了数十处古代建筑,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还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写了绪论。这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必读的重要工具书。 林徽因在从事建筑科学研究之馀,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以后几年中,又在《诗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报》《文学杂志》等,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诗歌,也有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她的诗多数是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诗句委婉柔丽,韵律自然,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赞赏,奠定了她作为诗人的地位。当时,她曾应聘为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讲授《英国文学》课 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
程,负责编辑《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还担任《文学杂志》的编委。她经常参加北平文学界读诗会等活动。1936年,平津各大学及文化界发表《平津文化界对时局宣言》,向国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项要求,徽因是文艺界的发起人之一。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揉合得浑然一体。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而在文学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筑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诗中,就以古塔檐边无数风铃转动的声音,比喻笑声的清脆悦耳,直上云天,既贴切,又新颖,别具一格。由于她兼通文理,在建筑学和文学创作上都显露出惊人的才华,所以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誉,被列入当时出版的《当代中国四千名人录》,与冰心、庐隐同为著名的闽籍女作家。 林徽因和梁思成考察古建筑
[1] 1937年夏,她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中国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正当她要进行深入研究时,“七七”事变爆发,她被迫中断野外调查工作。不久,北平沦陷,全家辗转逃难到昆明。次年,她为云南大学设计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女生宿舍。1940年,她随梁思成的工作单位中央研究院迁到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住在低矮破旧的农舍里。 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艰苦的物质条件,使她肺病复发。在病榻上,她通读了廿四史中有关建筑的部分,为写《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几年中,她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图录》稿,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怀有的心愿。这个时期,她的文学作品不多,在她若干诗稿中,迷惘、惆怅、苍凉、沉郁已代替了战前那恬静、飘逸、清丽、婉约的格调。诗中时时流露出关怀祖国前途、命运的情愫。 抗战胜利后,林徽因全家于1946年8月回到北平。不久,她为清华大学设计教师住宅,并接受校外的设计任务。1948年5月,她在《文学杂志》发表了《病中杂诗》9首。同年底,清华大学所在的北平郊区解放了。解放军包围古都北平。林徽因夫妇想到城内无数巍峨壮观、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也许将毁于战火,忧心如焚,寝食不安。1949年初,突然两位解放军同志来到她家,摊开北平军用地图,要求他们用红笔圈出一切重要文物古迹的位置,以便万一大军被迫攻城时尽可能予以保护,这使他们十分感动,消除了对共产
党的疑虑。他们立即应解放军的请求,编写《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用作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在明清古城墙拆毁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抚砖痛哭。1953年文化部组织的欧美同学聚餐会上,林徽因冲动的指着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说“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在这样的一种心境下,林徽因的病情急遽恶化,最后拒绝吃药救治,于1955年离世。
在通向抗日流亡的路上,一个雨夜,静默中的林徽因夫妇突然听到一阵悠扬的小提琴声。循着声音而去,原来是一群穿着空军军服的少年,他们都是空军航校的学生,即将毕业上场杀敌。
流亡路上他们和林徽因夫妇互相扶持。每个周末,这群少年都会到林家作客。他们把林徽因叫"长姐″,总是围着林徽因诉说理想和乡愁。因为他们的家乡都己陷落,他们就把林徽因夫妇当作自己的"荣誉家长"。并把林徽因夫妇的名字登记在学校的家长名册上。
林徽因突然有了这样一群弟弟,非常开心。夫妇作为"荣誉家长″参加了这群孩子的毕业典礼。
然而,战事正酣,孩子们没有一个活下来,都牺牲在长空,一张张最灿烂的笑脸消失了。而他们的遗物又不断地寄到他们的"荣誉家长″手中。每一次接到遗物,林徽因都放声大哭。
这时候的林徽因己身患重病,贫病交加。由支气管炎引发的肺炎折磨着他。她的美国好友屡次邀请她到美国治病和教学,林徽因都断然拒绝。她说 :"我们的祖国正处危难中,我不能在这个时候离开她,要死也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她对儿女们说, "爸妈不怕死,更不怕日本人"。 对于日本人的多次工作邀约和稿约,林徽因嗤之以鼻。
这就是林徽因,民国最美的天使和最硬的骨头。在日本人逼近北京之际,林徽因和梁思成毅然放弃北京宽敞舒服的四合院,携着简单的行囊,带着林母和一双儿女,追随国民政府的脚步,走向了大后方的流亡之路。
一:刚烈才女的宋人风骨
林徽因出身名门,她的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曾任民国司法总长,"五四运动"就是林长民和梁启超点燃的。她的叔父林觉民和林尹民,是黄花岗72烈士之一,我们中学教科书上的《与妻书》就是林觉民所作。
一门忠烈的林徽因,也把这种爱国情愫注入到亲属的信仰中。他的弟妹和小姑都曾冲锋在抗日救亡的最前沿。三弟林恒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因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被军警毒打和关押;小姑梁思懿作为燕京大学的学生领袖,也因参加救亡运动差点惨遭毒手。
日本人不断邀约林徽因夫妇出来做事,日伪的《联合亚洲先驱报》向林徽因约稿,并提出了让人无法拒绝的稿费。林徽因断然拒绝。
北京显然不能久留,林徽因一家决定开始流亡,奔向完全陌生的大后方。
一路颠沛流离的林徽因,身体受到极大摧残。本来寻常的支气管炎,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硬拖成肺病,落下了病根。剧烈的咳嗽没日没夜,使她失去了 人形 。
此时,梁思成也遭到了疾病的袭击,由扁桃体脓毒引发的牙周炎,使得梁启超不得不拔掉了满嘴牙齿。
在流亡的中途长沙,林徽因一家又遭到空袭,死里逃生。梁启超抱着女儿、林徽因抱着儿子从寓所向外狂奔。轰炸形成的气浪把林徽因母子冲到半空。
1938年1月,林徽因一家抵达昆明,与好友张兆和、沈从文、金岳霖等人会合。林家开始有了短暂的笑声。然而,林徽因夫妇没有片刻停留,又开始了学术上的艰苦创作。
贫穷又开始袭击他们。孩子们穷得没鞋穿,除了冬天,其他时间都不得不打赤脚。家里唯一的奢侈品是两盏菜油灯,一盏给梁启超写作,一盏给孩子做作业。黑暗中的林徽因一边不停咳嗽,一边协助梁启超写作,查阅《二十四史》中的资料,并对作品作出修订。
这对中国建筑学的开山鼻祖,他们写的作品就是中国建筑学史上的巨著《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英文版)等。在《营造法式》一书中,他们用现代工程图共同绘制了宋代建筑法,并对晦涩的术语加以注释。病中的林徽因半躺在床上,一边剧烈咳嗽,一边翻阅古籍,为作品补充、润色和修改。
为了补贴家用,林徽因拖着病体到云南大学给学生补英语课。梁启超也没闲着,他忍受着扁桃体炎引发的脊背剧痛重组了营造学社。营造学社的一批学员刘致平、刘敦桢、陈明达等人开始与林徽因夫妇重新集在了一起,对中国西南地区的古建筑进行了全面调查。
1941年,林徽因最疼爱的三弟、空中上尉林恒在一次同日本军机的作战中壮烈殉国,林徽因悲痛欲绝,在写给三弟林恒的悼亡诗《笑三弟恒》中,林徽因这样说:
二:以德报怨保护奈良
日本建筑学界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中国没有唐代木质建筑,只有日本奈良保有唐式木质建筑珍品。
如何反击这一说法?关健是中国学界对建筑学很陌生,更不懂其价值。 梁思成夫妇毕业于美国宾州法尼亚建筑学院,从学院毕业后,林徽因又到耶鲁大学进修美术。 可以说,梁林二人是中国建筑学上的栋梁之才。所以,反击日本建筑学界的任务只能交给林梁二人了。
几十年来,林徽因夫妇实地勘察了数千处古建筑,写下了数十篇论文和跋。考察之路极为艰辛,特别是对林徽因这样的大**来说。那时的交通条件非常糟糕,古建筑又多在险阻处。林徽因不知道磨破了多少双鞋,脚底也不知磨起了多少水泡。有时候,洞窟中的蝙蝠翅膀会拍到林徽因的脸上,蝙蝠的屎臭更让人寸步难行。
终于,林徽因夫妇有了他们一生中最重要最骄傲的发现: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狠狠地打了日本人的脸。
该寺建立于公元857年,即唐大中十一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朝木质建筑。寺内建筑艺术之华美,集魏齐唐宋风格于一体,保留了唐石经幢、金建文殊殿、壁画饰带等等无数艺术珍宝。被梁思成称之为中国第一国宝。
林徽因兴奋异常,她在给胡适的信中说: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发现确实震动了日本学界。但更震动日本学界的是,二战中,梁思成向美国军方建议不要轰炸奈良古城,从而保护了这座古都。我们知道,林徽因的二弟是在抗击日寇中牺牲的…
结语
建国后的林徽因肺病已经极其严重,但仍拖着病体,开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型以及国徽的设计。
刚烈的她为了保护北京古城墙,怒斥北京市长吴晗。她指着吴晗的鼻子,带着病体,用沙哑激动的声调高声说:"你是 历史 学家,你该懂,别人不懂也就算了。拆掉的古董再修复就是假古董,你们将来会后悔的!″
会议室内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敢支持她,因为拆古城墙是上面的意思。上面放话说,"建筑学家为北京城墙哭鼻子,这是政治问题!"
帽子扣得很大,孱弱的林徽因嘴唇发抖,一个人无助地颤栗。考古学家郭沬若公开批评林徽因,并表示支持对古城墙的拆除。
八百年 历史 的古建筑几乎拆光,留给今人的是泣血的叹息。林徽因也因此彻底病倒。
林徽因夫妇曾力保日本奈良古城,如今,祖国的古城也没保住,他们心中的痛楚可想而知。
1955年4月1日,天才建筑学家、当代最美丽的女人之一林徽因先生与世长辞,留给世人的印象只有柔美,却忘却了她的刚烈。
世间再无林徽因…
林徽因,才女,美女,也是一位诗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代才女林徽因的生平经历,欢迎参考~
林徽因(1904—1955),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着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早年经历
1904年6月出生于浙江杭州,随祖父母居住;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
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
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
1921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
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台词全用英语。她流利的英语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艺界留下深刻印象。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
1924年9月,两人一起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均从三年级课程读起。梁思成在美术学院建筑系,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即注册在美术系,林徽因注册的英文名字是LinPhyllisWhei—Yin。但是她仍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
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结婚。
1928年8月,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林徽因在到职前先回福州探亲,曾应福州师范学校和英华中学之请,作《建筑与文学》和《园林建筑艺术》的演讲。又为其叔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翌年,到东北大学讲授《雕饰史》和专业英语。
流亡经历
1937年夏,她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中国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正当她要进行深入研究时,“七七事变”爆发,她被迫中断野外调查工作,不久,北平沦陷,全家辗转逃难到昆明。次年,她为云南大学设计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女生宿舍。
1940年,她随梁思成的工作单位中央研究院迁到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住在低矮破旧的农舍里。
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艰苦的物质条件,使她肺病复发。在病榻上,她通读了廿四史中有关建筑的部分,为写《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这个时期,她的文学作品不多,在她若干诗稿中,迷惘、惆怅、苍凉、沉郁已代替了战前那恬静、飘逸、清丽、婉约的格调。诗中时时流露出了关怀祖国前途、命运的情愫。
最后岁月
抗战胜利后,林徽因全家于1946年8月回到北平。不久,她为清华大学设计教师住宅,并接受校外的设计任务。
1948年5月,她在《文学杂志》发表了《病中杂诗》9首。同年底,清华大学所在的北平郊区解放,解放军包围古都北平。林徽因夫妇想到城内无数巍峨壮观、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也许将毁于战火,忧心如焚,寝食不安。
1949年初,两位解放军的突然到访,表现出的对重要文物古迹的保护态度,让他们消除了对***的疑虑,并应解放军请求,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是年,林徽因还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
1950年林徽因被特邀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并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提出修建“城墙公园”设想。
1951年,47岁的林徽因为挽救濒于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抱病与高庄、莫宗江、常莎娜、钱美华、孙君莲深入工厂做调查研究,并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苏联文化代表团”献上一批礼品,深受与会人员欢迎。
1952年,梁思成、刘开渠主持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林徽因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抱病参加设计工作,与助手关肇邺一起,经过认真推敲,反复研究,终于完成了须弥座的图案设计。
1952年5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建设高潮,林徽因、梁思成翻译了《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一书,并由上海龙门书局印行,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借鉴。应《新观察》杂志之约,撰写了《中山堂》《北海公园》《天坛》《颐和园》《雍和宫》《故宫》等一组介绍中国古建筑的文章。
1953年10月,林徽因当选为建筑学会理事;并任《建筑学报》编委。被邀参加第二届全国文代会。
1954年6月,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用作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担起了解释拆除工作的任务,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毁于一旦,林徽因的丈夫,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由于吴晗的言论,梁思成被气得当场失声痛哭。其后不久,在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邀请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欧美同学会聚餐会上,林徽因与吴晗也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随后,林徽因的病情急剧恶化,最后拒绝吃药救治。
1955年4月1日6时20分,林徽因病逝于同仁医院,享年51岁。林徽因治丧委员会由张奚若、周培源、钱端升、钱伟长、金岳霖等13人组成。4月3日,林徽因追悼会在北京市金鱼胡同贤良寺举行。去世后,她的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一块刻着秀丽花圈的汉白玉。这原来是为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雕饰试刻的一个样品,人民把它作为一篇独特的无字墓志铭,奉献给它的创作者林徽因。
林徽因是庶出的孩子。这一点实在是惊人的。
虽然宫斗剧里,各种各样的庶女套路,十分地深得人心。
甚至,还有各种庶女攻略之类的小说,大行其道。
但,真正的封建社会的庶女,处境是有几分艰难的。
其一,庶女几乎都是没有名字的。本来古代的女子,留下名字就少。能够上族谱家谱的女子,除非是嫡出的孩子,或者说是记在嫡母名下的孩子。
其二,庶女在封建社会的婚恋市场上的价值不高。古代女子嫁人,说白了就是拼爹拼家世。而高门庶出的女子,价值稍稍大于一般人家的。庶女的身份,无疑得不到府里很好的成长资源。因此,真正勋贵之家,是不会选择庶女做儿媳妇的。庶子还可以为官,考功名,还可以得到父兄的提携。但庶女就不行。
林徽因(1904-1955)
[林徽因简介]
生辰:1904年6月10日
民族:汉
祭日:1955年4月1日
籍贯:福建闽候
职业: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从三十年代初至中日战争爆发,几年间他们走遍了全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他们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写下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序跋等二十几篇,另有部分篇什为其与梁思成等合著的建筑论文。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此外,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只可惜她壮志为酬,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 >>[全文] >>[评论]
林徽因1904-1955
入培华女子学校(右一为林徽因)
附:[林徽因年表]
[林徽因的故事]
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住在北京东城总布胡同时,她家的客厅名为“太太客厅”。当时,一批文坛名流巨子,包括朱光潜、梁宗岱、金岳霖等,常聚集在这里,一杯清茶,些微点心,谈文学,说艺术,天南地北,古今中外。在“太太客厅”里,林徽因一直是最活跃的人物,读诗,辩论,她的双眸因为这样的精神会餐而闪闪发光。朋友是林徽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优秀也是因为有他们的欣赏和激励。>>[全文] >>[评论]
小时候的林徽因 少女时期的林徽因 聪慧的女孩 两条小辫
16岁时的林徽因 16岁即随父遍游欧洲 被引用最多的绝美照片 项链从不离身
踩高翘的快乐女孩 在美国读大学的照片 大学毕业照 结识梁思成先生
结婚照 幸福的蜜月 美丽的** 初为人母
在自家院子 人到中年 气质依旧 病中单薄的身子 一代才女安息之处
·走进徽因的客厅
这位女主人的茶会对当年的文学青年萧乾“就像在刚起步的马驹子后腿上,亲切地抽了那么一鞭。”为保留住这样健康的生动,刘小沁在《中国文艺家》2000年第6期上,特意将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国籍、不同时间对“客厅”的忆叙类聚成篇引读者“走进徽因的客厅”。
你会发觉,当“真实”并非特意为不真实而记录时,往事不言自明了。
>>[全文] >>[评论]
·梁思成与林徽因
徽因是《汇刊》关于这次野外考察的报告的起草者。就像每一个初到峡谷的人一样,她首先谈到的是在这个干旱地区令人惊奇的流水的存在。当然会有关于它的神话了,“自从宋太宗的骏骑蹄下踢出甘泉,救了干渴的三军,这泉水便没有停流过,千年来为沿溪数十家磨坊供给原动力……。” >>[全文] >>[评论]
·徐志摩与林徽因
与林徽因相见之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二十四岁的他与林徽因相比大了八岁,是大哥哥辈的人物了。当时,他的妻子张幼仪与孩子都来了伦敦。在徐志摩发动多次猛烈攻势之后,林徽因看似牢固的防线最后决了堤,她是这样对他说的:我不是个感情随意的女子,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抉择。浪漫的徐志摩即回家告诉张幼仪,准备离婚。张幼仪虽然感到太突然,但仍理智地对待这件事,随即带着孩子往德国留学去了。
>>[全文] >>[评论]
·金岳霖与林徽因
金岳霖一九一四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从青年时代起就饱受欧风美雨的沐浴,生活相当西化。西装革履,加上一米八的高个头,仪表堂堂,极富绅士气度。然而他又常常不像绅士。他酷爱养大斗鸡,屋角还摆着许多蛐蛐缸。吃饭时,大斗鸡堂而皇之地伸脖啄食桌上菜肴,他竟安之若泰,与鸡平等共餐。听说他眼疾怕光,长年戴着像网球运动员的一圈大檐儿帽子,连上课也不例外。他的眼镜,据传两边不一样,一边竟是黑的。而在所有关于金岳霖的传闻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件事,是他终生未娶。阐释的版本相当一致:他一直恋着建筑学家、诗人林徽因。
>>[全文] >>[评论]
·李健吾与林徽因
抗战八年,林徽因避居西南后方,李健吾则蛰居沦陷的上海,虽音讯阻隔,但阻隔不了李健吾对女作家的惦念。当误传林徽因已经病故,李健吾在《咀华记余·无题》中表达了对林徽因和其他三位女作家的这种情感。他说:“在现代中国妇女里面,有四个人曾经以她们的作品令我心折。我不想把她们看作流行的‘女作家’,因为侮辱她们,等于伤害我的敬意。好象四种风,从四个方向吹来,她们从不同的社会角落出来,传统不同,环境个别,因而反应和影响也就不能属于一致,有时候也许完全相反。一位是从旧礼教冲中来的丁玲,绮丽的命运挽着她的热情永远在向前跑;一位是温文尔雅的凌叔华,像传教士一样宝爱她的女儿,像传教士一样说故事给女儿听;一位是时时刻刻被才情出卖的林徽因,好象一切有历史性的多才多艺的佳人,薄命把她的热情打入冷宫;最后一位最可怜,好象一个嫩芽,有希望长成一棵大树,但是虫咬了根,一直就在挣扎之中过活,我说的是已经证实死了的萧红。”
>>[全文] >>[评论]
[纪念文选]
·张晓春:想起林徽因
林徽因,这位50年前就已去世的女子,凭什么依然这样深刻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许多人争着要为林徽因树碑立传,光《林徽因传》就有几个版本。网上的表白归结起来不外乎有三点:1、她的美貌与气质;2、她丰富而含蓄的情感世界;3、她多方面的才华。若仅以此论,她同时代的好几位美女作家都符合这些要求。但人们独独钟情于她,恐怕是一种综合了各种因素的原因,其中既有世俗的情感投射——温饱之后精神上追求社会认同而对出身与受教育程度的势利苛求、对美貌与丰富爱情的人性企盼以及对上流社会生存方式的妄想;还有对竞争社会中理想女性失落的叹息——女性既具有现代独立人格与个性,同时又不失传统美德及本质的温婉美好,在今天已经越来越难。
林徽因恰恰契合了人们的这种理想需求。>>[全文] >>[评论]
·梁从诫:建筑是她心灵诗歌
1925年,林徽因去美国留学的时候,入的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一年后,却打破了当时这所大学相当保守的常规:以一名年仅22岁的中国女学生,隔系应聘,当上了建筑系设计课的兼职助教,不久又升为兼职讲师。她选择建筑作为专业并非偶然。在她16岁随父亲林长民暂居英国时,受到一位建筑师的启示,就决心要以这个"把艺术创造与人的日常需要结合在一起的工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还说服了她后来的丈夫梁思成也学了建筑。
>>[全文] >>[评论]
·何向阳:怀念林徽因
有意思的是,人们印象中的林徽因娴淑、文弱而瘦削,除掉确乎存在的多病因素,或者,熟识她故事和诗歌的人还会生出善感、敏锐或执情,对于她的概括还包括才女一类的陈词,会牵连到太太学堂年代的英式文学气派,那种氛围里的自由,和交谈时的话多好争论,所谓谈锋机健——这可是距人们印象中的闺淑有些远。传说中的美丽公主总是被人注意着她女性的一面——更多时候是身边周遭的男性观看赋予的,加以渲染扩展,为欣赏磨平着;不是说没有,有,但不是全部。然而,谁又能画出个全部,对待完美,总是纯一便足够,又有谁再追问其中的刚强与韧度?其背后的理由?
至少,这是一个从不放弃走的女人。一个走着的人。>>[全文] >>[评论]
·箫乾:才女林徽因
那天,我穿着一件新洗的蓝布大褂,先骑车赶到达子营的沈家,然后与沈先生一道跨进了北总布胡同徽因那有名的“太大的客厅”。
听说徽因得了很严重的肺病,还经常得卧床休息。可她哪像个病人,穿了一身骑马装(她常和费正清与夫人威尔玛去外国人俱乐部骑马)。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是用感情写作的,这很难得。”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别说沈先生和我,就连梁思成和金岳霖也只是坐在沙发上吧嗒着烟斗,连连点头称赏。徽因的健谈决不是结了婚的妇人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我后来心里常想:倘若这位述而不作的**能像十八世纪英国的约翰逊博士那样,身边也有一位博斯韦尔,把她那些充满机智,饶有风趣的话一一记载下来,那该是多么精彩的一部书啊!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这种纯学术的批评,也从来没有人记仇。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 >>[全文] >>[评论]
·林宣:“薪火相传”之义的实践
她体弱长期卧病,但“清华”建筑系的高年级学生和梁思成先生的研究生,全都爱听她的课,主要通过“家教”。她说到“专业的选择”完全结合自己的实际。她回顾在中学时代随父亲林长民去英国。房东是一位女建筑师常启发她怎样学习建筑,从事此项“自由职业”的美好前景。可惜,后来留美,考进宾夕法尼亚大学。那里建筑系不招女生,只得进艺术学院。这反而更加激励她学建筑。她遍修建筑专业课程,但并不放过美院全部课目。所以造就出一位“全材”。 >>[全文] >>[评论]
·梁从诫: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
今天,读书界记得她的人已经不多了。老一辈谈起,总说那是三十年代一位多才多艺、美丽的女诗人。但是,对于我来说,她却是一个面容清、削瘦的病人,一个忘我的学者,一个用对成年人的平等友谊来代替对孩子的抚爱(有时却是脾气急躁)的母亲。
林徽因故居位于北京市东城区。
1930—1937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我国营造学社供职期间曾租住该院。梁思成夫妇在此寓居的七年间,与我国营造学社同仁调查了137个市县、1823座古建筑,并对其中的206座古建筑进行了详细测绘,完成图稿1898张,在我国近代建筑营造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们的挚友、哲学家金岳霖则住在后罩房内。20世纪80年代,著名画家叶浅予曾在院内一座现代三层楼房中居住。北总布胡同12、24号四合院对研究梁、林在京活动具有很大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林徽因的人生轨迹:
林徽因,汉族,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民国九年(1920年)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民国十二年(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
民国十三年(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获美术学士学位。后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民国十七年(1928年)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与梁思成圈阅批注我国营造学社藏本《大唐西域记》(数百处唐代建筑及地名),发现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解放后,林徽因在我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和景泰蓝工艺革新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著有《林徽因诗集》《林徽因文集》。
民国才女林徽因有多美?
本文2023-10-04 01:58:2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69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