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的耶律氏今天的后裔在哪里?
辽灭后的残余建立西辽也西迁,渐无声息,耶律族人也以改姓或与别族通婚而使民族消亡。
契丹的耶律氏今天的后裔在哪里?
可以看看以下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31938htmlsi=4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蒋家云所珍藏的《勐板蒋氏家谱》中记载的蒋氏家族变迁史最具有代表性:“蒋氏祖先姓耶律氏,名阿保机,创建辽朝,为金所灭。后裔以阿为姓,又改为莽。在元初,随蒙古军队南征有功,授武略将军之职。明朝洪武年间,因麓川平缅叛有功,分授长官司,并世袭土职。后又经历数代,改为蒋姓。”这个家谱清晰地记载了勐板蒋氏家族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后裔,及其姓氏的演变过程。
在保山地区施甸县由旺乡木瓜村蒋文良家中,还发现一本《施甸长官司族谱》,其开篇记有一首四阕七言诗:辽之先祖始炎帝,审吉契丹大辽皇;白马上河乘男到,青牛潢河驾女来。一世先祖木叶山,八部后代徙潢河;南征钦授位金马,北战皇封六朝臣。姓奉堂前名作姓,耶律始祖阿保机;金齿宣抚抚政史,石甸世袭长官司。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孙后代世泽长;秋霜春露考恩德,源远流长报宗功。
这首七言诗不仅道出其族源和家族的英雄历史,也点出了“名作姓”的姓氏变化历程。在这本族谱中还插有一幅“青牛白马图”,描绘的是有关契丹起源的古老传说。
在施甸县由旺乡木瓜村寨西隅还建有一座祠院,即蒋氏宗祠。祠院呈南北进深,分前后两院,祠院的正门按契丹人的习俗开在东墙上。在祠院东开门楼正面尖顶檐下,篆刻有“耶律”二字,再下是竖方长匾,匾框内有“蒋氏宗祠”四个大字。在门饰柱之间写有一副对联曰:“耶律庭前千株树,莽蒋祠内一堂春。”在祠院内的墙壁上,绘有具有浓郁北方草原风格的彩绘,类似于辽墓出土的壁画,表现出他们对自己祖先的怀念之情。
近年来,我国专家通过DNA测定,发现云南这些契丹后裔与北方辽墓出土的契丹人同源度比较高,并同现今的达斡尔人有很高的同源度,即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从而解开了契丹后裔之迷。
现在耶律姓氏的人没有了,契丹族在明朝之前就被汉化了。耶律氏在辽、金、宋时期发展到颠峰,元朝以后开始逐渐隐息,耶律氏族人为避祸乱,纷纷转改为其他汉姓。 参考资料-1 辽国灭亡后,本支耶律氏即改为谷氏,不再姓耶律了。可能在当时,只要姓耶律,不管与辽国皇族疏近,一律会被认作辽国皇族而遭诛杀,为避杀身之祸,只好更改姓氏。本支耶律氏改为谷氏,是因本支兴起于上谷郡,故以祖籍地名为姓,以示纪念。 参考资料-2 云南勐板蒋氏家谱,著者待考,明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云南剩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蒋家云处。注:该谱记载“蒋氏祖先姓耶律氏,名阿保机,创建辽国,为金所灭。后裔以阿为姓,又改为莽。在元初,随蒙古军队南征有功,授武略将军之职。明朝洪武年间,因麓川平缅叛有功,分授长官司,并世袭土职。后又经历数代,改为蒋姓。”这个家谱清晰地记载了勐板蒋氏家族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后裔,及其姓氏的演变过程。
位于辽西的辽宁省北票市,辽代称川州。川州初称“白川州”,原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弟弟耶律安端的私城,辽太宗会同三年(940)置州名之。后安端子察割谋逆被诛,作为私城“头下州”的白川州于辽穆宗应历元年(951)被收归中央直属。白川州啥时候改称“川州”,辽史学界意见不一,主流观点认为是在辽末。川州(白川州)初治在今北票市西南的四角坂古城,后徙至今黑城子镇黑城子古城。一千多年前的川州大地,山川连绵,草茂林丰,是契丹人理想的游牧与畋猎场所。位于北票市东部与阜新接壤的小塔子乡境内有一座莲花山,辽时称葛蒌姥山。在莲花山的东南部有一处辽墓群,出土的墓志石刻文字显示,此为辽朝兴宗、道宗时期契丹族名臣耶律仁先的家族墓地。根据契丹人死后归葬故里的习俗,辽代川州(包括相邻的黔州)部分地区应是耶律仁先家族的驻牧地。
伫立莲花山下,远望古墓荒冢,耶律仁先兄弟父子入仕为官,勤政忠君,金戈铁马,保家卫国的历史故事,又历历浮现在眼前。
一、两朝肱股臣
耶律仁先,字一得(契丹字“糺邻”),《辽史》有传,并有汉文及契丹文墓志出土。传世文献及出土石刻文字均记载,耶律仁先出身于契丹皇族,远祖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伯父耶律释鲁,属契丹皇族“仲父房”。仁先父名耶律思忠(契丹名“瑰引”),曾任圣宗朝南府宰相。出土墓志及《辽史·道宗纪》均记载仁先于辽道宗咸雍八年(1072)病逝,享年六十岁。依此前推,他应是出生于辽圣宗开泰二年(1013)。
耶律仁先入仕于兴宗朝,病逝于道宗朝,所以,他一生的军功与政绩也是在这两朝间取得。墓志铭赞其“夹辅两朝,茂凝丕绩”,是其谓也。
征讨边地,御敌国门。兴宗重熙九年(1040),辽朝东京道东部的高丽、女真等“五国入寇”。很快,时任北面林牙、枢密副使之职的耶律仁先奉命率军前往征讨。待辽军击败入侵之敌,为辽朝东部边疆长治久安计,耶律仁先奏请朝廷批准,在鸭绿江岸边的保州、定州一线,每隔一定里距,修建一处“关铺”,类似近代的边防哨所,置军卒守铺,以起侦察候望、牒报警传的作用。“自是五国绝不敢窥扰”。仁先也因此得到了兴宗皇帝的嘉赞和赏赐。
兴宗重熙十八年(1049),辽朝用兵于西部,大举征伐西夏。耶律仁先随兴宗皇帝出征,被任命为行军先锋。深入黄河南岸西夏腹地的另路统帅萧惠因轻敌而遇袭,辽军溃败。兴宗皇帝欲拨军卒增援,被仁先劝止,避免了辽军更大的伤亡。
道宗咸雍五年(1069),辽朝北部阻卜等部叛辽寇边。时任西北路招讨使的耶律仁先义不容辞,带领契丹铁骑前往征讨。临行前,道宗皇帝特赐他鹰纽印及尚方宝剑,并给予“便宜从事”之特权。此次战役,辽军取得重大胜利,斩敌首万余级,俘其酋长而归。“北边遂安”。
萧墙祸起,平定内乱。耶律仁先带兵平定国内叛乱先后有两次。第一次是在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这一年的七月,辽朝南京道香河县(析武清县而置)人李宜儿假借当地佛教民间邑社组织“千人邑”的名义,鼓动不明真相的邑众千余人耶律仁先简介,起事作乱。耶律仁先奉命前去镇压,很快即平定了叛乱,恢复了当地的社会秩序。
第二次是在道宗清宁九年(1063)。是年七月,觊觎皇位已久的皇叔耶律宗元,在他儿子耶律涅鲁古的唆使与鼓动下,趁道宗皇帝在太子山秋猎的机会,纠集众多叛军,进犯行宫谋逆。危急时刻,身为南院枢密使的耶律仁先,率部扈驾讨贼。最终,耶律涅鲁古被杀,耶律宗元自缢身亡,内乱被平定。事后,道宗皇帝亲自制文,对耶律仁先予以褒奖,并命臣下绘《滦河战图》,“以旌其功”。
不辱使命,增贡岁银。辽与北宋自圣宗统和二十二年(1004)签定“澶渊之盟”后,息战和好。按盟约规定,北宋每年向辽贡纳白银十万两,绢布二十万匹。转眼到了兴宗重熙十年(1041)。这年的十二月,因北宋“设关河,治壕堑”,兴宗皇帝闻报后,“恐为边患”,便与大臣们商议,以索回后周当年夺取的石敬瑭割辽关南十县为借口,向北宋施压,以便获得更多利益。次年正月,辽遣使北宋。由此,辽宋双方展开了数轮外交谈判。此间,辽还以出兵南下相要挟。在辽国的使宋团队中,时任北院枢密副使的耶律仁先,为赢得谈判胜利,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最终,在耶律仁先及刘六符等人的努力下,迫使北宋答应每年向辽增“贡”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辽则放弃索回关南十县。耶律仁先因外事交涉功绩突出,被兴宗皇帝授予功臣名号,官职也得到了提升。
二、打虎亲兄弟
耶律仁先兄弟五人,他们汉名的最后一字均为“先”,而中间的字,则分别用儒家“五常”之“仁”、“义”、“礼”、“智”、“信”为之,足见辽朝中后期汉儒文化对契丹人的深刻影响。仁先兄弟五人同朝为官,时人号为“五龙”。仁先官高爵显,弟弟们也都以兄长为榜样,忠君勤政,在各自的职位上,均取得了骄人的军功和政绩,可圈可点。
仁先二弟名义先,《辽史》有传。耶律义先于兴宗重熙初年入仕,补祗候郎君班详稳。重熙十三年(1044),义先随驾兴宗皇帝西征西夏,改任十二行糺都监。因于此役立有军功,战后迁升南院宣徽使。重熙十六年(1047),已任殿前都点检的耶律义先,率部征讨犯边的蒲奴里部。义先身先士卒,很快便剿灭入境之敌,生擒其酋长陶得里。凯旋之日,兴宗皇帝高兴,手诏褒奖,擢升义先为南京统军使。
耶律义先为人刚直,嫉恶如仇。当时,与义先同朝为官的萧革,“席宠擅权”,义先颇看不过眼。某日,义先陪兴宗皇帝饮酒,借机进言,劝谏兴宗不要重用“狡佞喜乱”的萧革。兴宗没有采纳。又过了几天,兴宗又在宫内举行宴会,召群臣侍宴。为增加宴会娱乐气氛,兴宗命群臣捉对博戏,谁输了要饮一大杯酒。恰好义先与萧革被分在“对博”的一组。义先愤然大叫:“臣纵不能进贤退不肖,安能与国贼博哉!”兴宗皇帝以为义先是醉酒乱言,没太理会。而那边的义先仍在对萧革高声叫骂。兴宗大怒,要处罚义先。多亏在场的皇后及众同僚纷纷求情,义先才得幸免。
耶律义先虽于朝堂之上刚直执拗有些过头,但平常却总是用儒家的仁孝礼义要求自己,约束家人。晚年,身为大内惕隐的耶律义先曾劝诫族人说:“国中三父房,皆帝之昆弟,不孝不义尤为不可。”对待来府上办事的人,不论贵贱,一律以礼待之。
仁先三弟名礼先。据耶律仁先、耶律智先墓志记载,耶律礼先官至金州团练使,曾与智先一起平息匪乱。其他事迹不详。
仁先四弟名智先,字栾水,有墓志出土。耶律智先出生于圣宗太平三年(1023)。当时,智先父母正跟随圣宗皇帝秋捺钵。智先母亲所乘的毡车停在原野上,忽然车旁草丛中涌出一股清澈甘甜的泉水,其母便在车中生下智先。据说,刚出生的智先“目有重瞳”,其父感到奇异,便给他取了个小名“太平奴”。智先长大成人,被兴宗召入朝阙任职,先于近班值宿侍卫,后授小将军之衔。
耶律智先天性仁孝。入仕不久,便以父母年老多病为由,请求归家照料双亲。智先回家后,服侍父母,尽心尽力。父母去世后,他又于坟旁“结庐”守孝三年,每月初一、十五都要于坟前祭奠父母亡灵。
耶律智先受儒家思想影响,孝亲恭友的同时,一直没有忘记忠君报国。一天,智先闻听附近有个名叫范则的匪首,纠集歹徒百余人,起事作乱,为害地方。智先自告奋勇,与哥哥礼先一起,率领家丁,披甲执锐,前往剿匪平乱。待朝廷得智先兄弟平定匪乱之报,特颁嘉奖,以资鼓励。此后,智先再度入仕,累官至果州防御使,于道宗大安十年(1094)八月病逝。
仁先五弟名信先,《辽史》有传。耶律信先因其父思忠当年曾与还是储君的耶律宗真(兴宗)歃血结拜,所以,他自幼便生活在皇室宫帐里,与皇家子弟一起练习骑射,功夫十分了得。兴宗重熙十四年(1045),信先入仕为左护卫太保,同知殿前点检司事,主要负责兴宗皇帝的人身安全。四年之后,兼任右祗候郎君班详稳。
一次,兴宗皇帝问信先:你鞍前马后跟随我多年,有没有什么个人要求?信先想了想说:先父当年与陛下情同手足,后官至南府宰相,但遗憾的是,他至死也没有被封王,倘若陛下能够施恩,追封先父王位,臣即死而无憾!兴宗听后,直拍脑门,连说“此朕遗忘之过”也!于是,兴宗皇帝下诏,追封信先之父耶律思中为燕王。
兴宗重熙十八年(1049),辽军再征西夏,耶律信先作为萧惠的部将,随辽军深入黄河南岸的夏国腹地。由于萧惠轻敌,致使辽军败北,耶律信先也因此受到牵连而被追责。道宗清宁初年,信先迁升南面林牙,旋即病故。
三、上阵父子兵
俗语说得好,虎父无犬子。耶律仁先有一子,名庆嗣,契丹名“挞不也”,《辽史》有传,亦有墓志出土。耶律庆嗣是道宗朝著名的契丹族将领,也是一位勤政的治边大员,墓志赞其“雅有父风”。
耶律庆嗣初战沙场,是道宗清宁九年(1063)以彰愍宫都部署的身份,随知枢密院事耶律祺部,在其父耶律仁先的指挥下,参与平定耶律重元父子叛乱。在平叛战场上,年轻的耶律庆嗣顶盔披甲,手执兵仗,威风凛凛,奋勇杀敌。乱平之后,耶律庆嗣被道宗皇帝加封“尽忠平乱”功臣。父子“同日拜命”,荣耀无比。
咸雍五年(1069),辽朝西北边境的阻卜部叛辽犯边,耶律仁先奉命前往讨伐。仁先为使儿子再获实战锻炼,特意奏请朝廷同意,带庆嗣随军北上,参与征剿阻卜之战。战事奏捷,耶律庆嗣因功提职,先授临海军节度使,再迁左皮室详稳。
由于有边疆御敌平乱经验,朝廷便有意让耶律庆嗣再去边地任职,探索边疆民族地区管理方式。大约从道宗大康初年至大安中期,朝廷先后授予耶律庆嗣西南路兵马副部署、倒塌岭太师、乌古敌烈统军、西北路招讨使等职。耶律庆嗣戍守辽朝西北边地,对边疆地区属国与属部的治理手段,通俗地讲,就是“胡萝卜加大棒”。对叛辽犯边者,军事讨剿;对内附朝贡者,安抚体恤。并且是以后者为主,前者为辅。古人书写墓志铭,难免对志主有溢美夸大之辞。但我们从耶律庆嗣墓志铭的作者对其治边政绩的赞美言辞中,还是能够读出些历史真实来。“公(耶律庆嗣)之镇西北隅也,凡十有一年。塞风肃谧,土俗安恬,畜牧既蕃,军储亦足”。也正是有了这不俗的治边政绩,才得到了当朝皇帝的最高规格褒奖。耶律庆嗣戍边秩满,道宗皇帝“遣使累降玺书褒谕,仍促觐行阙。既至,拜大内惕隐,命有司具供帐耶律仁先简介,置酒为会。是日,自皇子燕国王而下,三帐贵豪,名王显相,次第礼贺”。墓志铭的作者赵孝严为道宗朝翰林学士、 行宫都部署,他对道宗皇帝于宫廷设国宴款待凯旋而归的耶律庆嗣,并给予高规格褒奖,断不敢作无中生有之编造,肯定是据实以录。这就是说,耶律庆嗣的治边方略及取得的政绩,是得到了辽朝最高统治者的认可和肯定。
当然,耶律庆嗣这种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治边方略,也必然有它的短板。时人及后世史家对其均有所诟病。比如,《辽史》的作者即言:“自萧敌禄为招讨之后,朝廷务姑息,多择柔愿者用之,诸部渐至跋扈。挞不也(耶律庆嗣)含容尤甚,边防益废”。这也为耶律庆嗣最终血洒荒漠、命丧边地埋下了伏笔。
道宗大安八年(1092),耶律庆嗣调任西南路招讨使。不久,西北边地的阻卜大军在其酋长磨古斯的率领下,再次叛辽犯边。辽朝西北路招讨使何鲁扫古“战不利”,道宗皇帝紧急诏命耶律庆嗣取代何鲁扫古,赶往西北边地平乱。当年,磨古斯任阻卜部酋长,恰为耶律庆嗣向朝廷推荐。耶律庆嗣自以为对磨古斯有举荐之功,磨古斯对他必有感恩之心。所以,耶律庆嗣一到西北,首先想到的是兵不血刃,招降磨古斯。他派人给磨古斯传信,劝其投降。磨古斯假意答应归顺,却悄悄在镇州西南大漠里设下伏兵。在约定的受降之日,不明真相的耶律庆嗣仅带几名裨将,走进了阻卜人的伏击圈。突然,眼前烟尘四起,喊杀声震天,磨古斯率领的阻卜骑兵,迅速向耶律庆嗣等人包抄过来。辽军裨将耶律绾斯、徐烈等人见势不妙,丢下主帅耶律庆嗣,仓皇逃命而去。可怜一代契丹名将,被阻卜骑兵乱箭射杀,时年五十五岁。道宗皇帝闻听噩耗,追赠“中书令”,谥曰“贞愍”。大安十年(1094)三月壬申日,耶律庆嗣的棺榇运至葛蒌姥山(今莲花山)祖茔,与他的父亲和叔叔们葬在了一起。
(作者: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契丹的耶律氏今天的后裔在哪里?
本文2023-10-04 01:43:3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69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