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还有多少只2022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2收藏

江豚还有多少只2022,第1张

2022年江豚还有不到50只

迁地保护区有石首天鹅洲自然保护区和安徽铜陵保护区,而目前天鹅洲保护区面临着水质资源文是南宁好,水域面积容纳量有限的问题,“如果别人总这焖建议将天鹅洲故道与下游的黑瓦屋故道连通,可更改善水质,扩大保护区的容量”。

据上解,建于1996年的湖北石首天鹅洲保护区目前种群数量为近40头,而现有的水域面积最多只能容纳50余头江豚在此生活。

现在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迁地保护,比如世界上第一个成功迁地保护豚类的保护区,湖北石首天鹅洲保护区。那么其他的比如保护环境等等不用多说了。其实,要想就地保护是非常困难的,你让渔民不打鱼,或者不航运,这是不可能的,而这些又恰恰会对江豚造成极大地伤害。建立保护区的话就势必会与当地渔民的利益造成冲突,国家如何给予渔民足够的补偿去化解冲突是非常关键的。而这些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完成的。要一步步来,但是刻不容缓。现阶段至少应该积极解决污染问题,违法捕鱼问题,迁地保护问题。那么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作为一个 保护江豚的志愿者,如果你想做点什么,我告诉你一些你可以做的。第一:像我一样,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比如我参加的是wwf组织的保护江豚活动,这个在长江一带都有。第二:可以在你们学校组织一些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发展更多保护江豚的志愿者。比如我有朋友在武汉,组织快闪活动,宣传江豚保护。第三:如果时间条件不允许,你可以先向身边的朋友宣传宣传,讲解讲解。再没时间,上网上微薄的时候,看到有关江豚的消息,转发转发。因为知道的人越多,政府才会更重视,江豚才有活下来的希望。最后,谢谢你对江豚的关心。如果你还有任何问题,或者想参加什么活动,可以发邮件到ywydsghh@163com。再次谢谢你对江豚的关心!!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周易辰,大家一定会问: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因为我的这个名字里不仅含有父母美好的愿望,而且还有一个故事哩大家听我娓娓道来

那是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有个小男孩在涟水——老家出生了,那就是我家里的人看到我的降生都喜出望外,可是高兴的同时他们也犯起愁来:给这个可爱的宝宝取个什么名字呢

按照家谱上“金木水火土仁义礼智信”我名字的第二个字应该是信,可是爸爸说:“这个字太土了,我们换个谐音字吧”可是换什么字呢爸爸便开始翻起了字典,翻到“易”这个字时爸爸的眼晴突然一亮,推了推眼镜又琢磨了一会儿说:‘易’这个字不错,你看!爸爸顺着爸爸手指的方向看去,字典上“易”是这样解释的,形容草木长得茂盛比喻事业蓬勃的发展爷爷微笑着点了点头说:“不错呀!希望我家乖孙子能欣欣向荣呀!”奶奶笑道“我的孙子将来不会长成一个大胖子,欠和一个斤,欠斤不就代表着我的孙子不是一个小胖子吗”全家人不禁哈哈大笑

可是爸爸总是觉得周易这个名字不够有力、响亮,便打算给我起一个三个字的名字这下可就更难了,因为这次连一个定音的标准都没有“用‘辰’怎么样”门外的大姑爷边走进屋边说爸爸拍了拍脑门说:“好!因为五行学说重视‘金木水火土’,而‘辰’一字中就有木和水,表示身体健康记得我以前上初中的时候想和二哥的成绩拉开一断距离,于是一天深夜,我悄悄的来到了书桌旁,为了不惊醒他,我连灯都不敢点,一头就撞到了桌子上,头上撞了一个大包我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像我这样勤奋、努力,做一个有出息的人啊!就定这个字了!”

就这样,周易辰就成了我的名字,我一定会记住爸爸的话,努力、勤奋的学习

白鱀豚(学名: Lipotes vexillifer ;媒体常写作“白鳍豚”或“白暨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仅产于长江中下游及附近的河流、湖泊内。被认为是当前最接近灭绝的水生哺乳动物,有“长江女神”、“水中大熊猫”之称。

白鱀豚自成一科,是古老的孑遗生物,化石证据表明530万年前的上新世时期就已在长江出现。20世纪后期以来,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数量锐减,在1989年被列为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剩余种群仍不断消亡。

自1980年起,唯一人工饲养的雄性白鱀豚“淇淇”成为相关资讯的重要来源,2002年7月14日“淇淇”死后再无确切的活体记录。2007年8月8日,英国皇家学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宣布白鱀豚功能性灭绝。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更新发布,未确认白鱀豚灭绝,保持原定评级“极危”。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 :白鱀豚(bái jì tún) 别称 :鱀、鱁(古称);白鳍豚、白暨豚、中华江豚、扬子江豚、长江河豚 二名法 :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1918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有颌下门 纲 :四足总纲→哺乳纲 亚纲 :兽亚纲→真兽下纲 目 :劳亚兽总目→偶蹄目 亚目 :鲸河马亚目→鲸下目→齿鲸小目 科 :白鱀豚科 属 :白鱀豚属 种 :白鱀豚 亚种 :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分布区域 :中国长江中下游及毗邻的河道、湖泊 英文名 :Baiji 英文别称 :Yangtze river dolphin,Chinese White-fin plataniste 英文旧称 :Chinese river dolphin IUCN评级 :CR(极危,可能灭绝) 物种命名,中文名,英文名,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分布范围,生长繁殖,保护级别,系统发生,濒危原因,内在因素,人为因素,保育纪录, 物种命名 中文名 白鳍、白暨、白鱀,究竟哪个名称规范,曾是人们探讨的一个问题。 据鲸类研究专家周开亚的论述,鱀,可考,《尔雅》:“鱀,是鱁。”晋朝学者郭璞为《尔雅》做注,对“鱀,是鱁”注为:“鱀,䱜属也。体似鱏鱼。尾如䱡鱼。大腹。喙小,锐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上,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细鱼。大者长丈余。江中多有之。”因此,“白鱀豚”为正确的中文学名,“白暨豚”显然是误写。而“白鳍豚”的提法是受1955年以来汉字简化运动的影响。包括“鱀”在内的一大批使用率极低的冷僻字都成了“死亡字”,未被收入国家公布的简化字内,所以部分学者弃而不用,改“鱀”为“鳍”,表明这是一种鳍肢内侧呈白色的淡水豚。但在“2006长江淡水豚类考察”结束后,媒体上仍然称呼各异。国人常用的智慧型ABC拼音输入法中,只有“白鳍豚”是成词,所以使用最多,其次是“白暨豚”,“鱀”则根本打不出来,“白鱀豚”作为最规范的名称反而使用最少。 英文名 19世纪末,一位美国生物学家到中国长江流域进行地理生物考查,在渔民合作捕鱼时观察到这一物种,后在渔民处蒐集到一成体标本,并带回华盛顿研究,将其命名为:Chinese River Dolphin(中华江豚)。该命名随文化出版物流行了近一个世纪,尤其在《Nature》杂志上的影响更广,也被中国学者所采纳。但近些年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广泛,学术界开始重视中国的文献研究成果,且以最早发现的文献或最早发表的研究报告为优先定名原则,因此白鱀豚的正式英文名改为Baiji(白鱀), 或者Chinese White-fin plataniste(白鳍豚)。 外形特征 唯一人工饲养的雄性白鱀豚淇淇(1978—2002) 白鱀豚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 无毛,有恒定体温,一般在36℃左右。成体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新生幼体体色略深。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由水面向下看时,青灰色的背部和江水混为一体很难分辨;由水底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也很难被发现。这使得白鱀豚在逃避敌害、接近猎物时,有了天然的隐蔽屏障。 白鱀豚吻部狭长,约30厘米,前端略微上翘,后方的嘴角闭合线也略微上扬,看上去像在微笑。口中约有130颗圆锥形的同型齿,受颞颌关节功能的限制而无法用于咀嚼,但对猎物可造成瞬间性的杀伤,并能有效地将猎物牢牢固定在口中,防止其挣脱。眼极小,在嘴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具有单一的圆形喷气鼻孔,位于头顶左侧。鳍肢较宽,末端钝圆;背鳍低矮,呈三角形;尾鳍呈新月形。 雌性体型大于雄性。成体全长15—25米,极限身长雄性23米,雌性25米;体重90—150千克,极限体重230千克。 中国共有三种鲸豚类被列入一级保护动物,除白鱀豚外的两种是江豚和中华白海豚(江豚原为二级保护动物,2017年5月国家农业部将其提升至一级)。三个物种之间常有混淆,实际它们的形态差别显著,进化谱系上分属不同的类群,三者间没有很近的亲缘关系。 江豚实为窄膂露脊鼠海豚( 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的长江亚种 Naasiaeorientalis ,属于鼠海豚科,体型较白鱀豚小,吻部短而圆钝,并且没有背鳍。窄膂露脊鼠海豚另有一个东亚近海亚种 Nasunameri ,栖居在马祖列岛以北的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沿岸海域。窄膂露脊鼠海豚的近亲是印太露脊鼠海豚(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分布在马祖列岛以南,向西沿着东南亚、南亚、西亚一直延伸到波斯湾的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近岸海域。 “中华白海豚”系太平洋驼海豚( Sousa chinensis )的中国通称,属于海豚科,是名副其实的“海豚”,分布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并不生活在长江里。其体型较白鱀豚大,中国东海和南海的种群成年后全身呈粉白色,明显异于白鱀豚的青灰色。此外,中华白海豚常以整个身子跃出水面,而白鱀豚生性羞怯,仅在换气时将头部和背部露出水面。 在水面上翻腾跳跃,活力十足的,基本都是中华白海豚。 生活习性 白鱀豚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1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温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温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 白鱀豚 白鱀豚喜在江流中心的深水区活动,偶尔也进入湖泊、支流与干流汇合处。胆怯害羞,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但常在晨昏时游至浅水区捕食鱼虾。白鱀豚视觉很差,靠自身发出的超音波讯号发现食物并突袭式吞食。它的消化能力很强,捕到食物不经过咀嚼,整口吞入腹中。食量甚大,一般摄食量可占体重的10%—12%。猎食对象以体长小于65厘米的鱼类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节肢动物和水生植物。 白鱀豚用肺呼吸,每次呼吸时,头顶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着露出背部,出水呼吸时间约1—2秒钟,潜水时间每次约20秒,长潜时可达200秒。每隔一两分钟就要露出水面换一次气,有时会喷出水花,出水呼吸时会发出声响。当天气闷热、暴雨即将来临之际,它便频频露出水面一起一伏,民众称为“白鱀拜江”。 分布范围 从三峡地区的宜昌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一直到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包括洞庭湖和鄱阳湖在内,全长约1700千米的江水中都有白鱀豚的分布。但是长期以来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逐渐缩小。后来仅局限于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尤以荆州市沙市区以下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的江段为多。 白鱀豚 到1990年代,白鱀豚在洞庭湖与鄱阳湖已经绝迹。在长江中分布范围的上限也已移至葛洲坝下游170千米处的荆州附近。其下限缩减更为严重,到南京附近就已踪迹罕至。在1997年至1999年的观测中,在南京下游临近的江阴以下就再未有发现。 2000年至2004年的几次观测中,其分布主要限于长江铜陵段、九江段和洪湖段三个区域。最后一次得到证实在野外发现白鱀豚,是2004年8月在长江南京段发现的一头搁浅死去的尸体。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近40名科学家对宜昌到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千米江段进行地毯式搜寻,未发现一头白鱀豚,因此不少科学家怀疑白鱀豚已经灭绝。但可以推断,长江中下游还有少量残存,然而仅凭这最后几只个体,已经难以延续种群。 生长繁殖 白鱀豚寿命可达30年。雄性4岁、雌性6岁性成熟。野生状态下,成年两性比例为1:1,但雌性受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成年雌性一年中有两次 期,分别在3—5月和8—10月。妊娠期10~11个月,翌年1—2月分娩。每两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偶有双胞胎,出生时体长80厘米左右。刚出生的幼豚通过吮吸母豚的乳汁维持能量,并随群活动。 保护级别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Ⅰ。 列入美国《濒危物种保护法》。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 31——CR(极危,可能灭绝)。 系统发生 20世纪初至70年代,世界上的四种淡水豚(南亚河豚、白鱀豚、亚马逊河豚、拉普拉塔河豚)都被归为一科,即河豚科,又称喙豚科、淡水豚科。新建的白鱀豚科在1978年发表以后,各国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白鱀豚的系统发生位置进行了研究,近年的形态学、古生物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都表明淡水豚类不是一个单系群,南亚河豚比其他三类更接近系统进化树的基部,白鱀豚、亚马逊河豚和拉普拉塔河豚代表了从进化为海豚总科的主干分出的三个早期支系,支持它们都是独立的科。在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研究之后,淡水豚类是并系的,淡水豚类的四个现生属分别属于四个独立的科,白鱀豚至少是一个科级的阶元,这三点已经成为鲸类学家的共识。 濒危原因 内在因素 数量稀少,难以大量繁殖。 繁殖率低,生长较慢。 人为因素 人类对其食物鱼虾进行过度捕捞,致使白鱀豚得不到充足的食物供给。 人类对长江的过度开发,使白鱀豚的栖息地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人类在长江附近建造的化工厂和医药厂,使长江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长江成为了非常繁忙的运输水道,很多白鱀豚被船只的螺旋桨打死打伤。 由于人类活动增加或活动不当,使白鱀豚意外死亡事故增多。据统计,1973—1985年间,共意外死亡59头,其中被鱼用滚钩或其它渔具致死29头,占488%;被江中爆破作业致死11头,占186%;被轮船螺旋桨击毙12头,占20%;搁浅死亡6头,占10%;误进水闸1头,占16%。另据统计,长江下游水域中意外死亡的白鱀豚,有三分之一是被轮船螺旋桨击毙的。 保育纪录 1978年,武汉市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白鱀豚研究组,正式开展白鱀豚的科研工作。同年国务院颁布了《水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关于严格保护珍贵稀有野生动物通令》,均把白鱀豚列为重点保护对象。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鱼县渔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边意外捕获一头雄性幼豚,随即送往中科院水生所进行人工饲养,取名为“淇淇”。同年,湖北省 发布了《关于保护珍贵动物白鱀豚的布告》。 白鱀豚淇淇 1983年,中国立法规定狩猎白鱀豚为违法。 1986年,淡水豚生物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白鱀豚成为国内外科学家关注的话题。时任中国银行行长的陈慕华为白鱀豚捐款50万美元。同年,中科院水生所捕获一头雌性幼豚,取名“珍珍”,后于1988年9月27日死亡。 1989年1月14日,林业部和农业部发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白鱀豚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992年,农业部批准建立湖北石首天鹅洲和湖北新螺江段两个国家级白鱀豚自然保护区,并批准建立湖北监利、湖南城陵矶、江西湖口、安徽安庆、江苏镇江五个保护站。 1995年,在湖北石首江段捕到一头成年雌豚,放养在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白鱀豚自然保护区内,后于1996年夏季的长江洪水中触网而死。 1996年12月23日,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正式成立。 1997年8月,“长江瑰宝白鳍豚展览”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举行。 2000年9月,武汉耗资60万元举办“拯救白鳍豚”科普展,原计画接待20~30万人,最终参观人数为1671人,被迫提前撤展。 2002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陶醒世等在政协会议上提出了加紧保护白鱀豚的提案。同年7月14日,白鱀豚“淇淇”死亡。 2004年8月,在长江南京段发现一头搁浅死去的白鱀豚尸体,是最后一次发现白鱀豚的确切记录。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六国的近40名科学家,对宜昌到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进行了考察,未发现一头白鱀豚。 2007年8月8日,英国皇家学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宣布白鱀豚功能性灭绝。 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更新发布,白鱀豚现状仍为“极危”,未确认其灭绝。

迁地保护——拯救白鳍豚的惟一选择 中国水生生物学家日前调查提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总数已不足100头,如不采取特殊措施加紧抢救,有可能20年之内灭绝,应尽快迁地保护白鳍豚。  白鳍豚是世界鲸类动物中最濒危的一种,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鉴于长江生态环境的恶化,中科院院士刘建康、陈宜瑜等大批专家认为,迁地保护是拯救白鳍豚的惟一选择和最后希望。  据了解,对濒危动物的保护有3种办法:一是原地保护,就是加强动物原来栖息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二是迁地保护,就是把动物迁移到合适的半自然环境,让动物在可以控制的半自然环境中繁衍生息(人工饲养也属于迁地保护范畴);三是离体保护,就是把动物的卵子、精子、胚胎或组织细胞等遗传基因保存下来,并在有条件时用克隆等技术繁殖后代。  专家们认为,虽然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环境措施,但原地保护和离体保护(克隆等技术)目前都拯救不了白鳍豚,最好的选择是迁地保护。  专家建议国家拨出专款,组织队伍,把长江里为数不多的白鳍豚捕捉起来,放到湖北石首天鹅洲白鳍豚保护区和中科院水生所白鳍豚馆,进行易地保护和繁殖。  他们认为,1992年建立的石首天鹅洲国家级白鳍豚自然保护区,是白鳍豚迁地保护的最佳场所。这里过去是长江主航道,是白鳍豚的栖息地。1972年,长江自然裁弯取直后形成了现在的长江故道。故道长21公里,水面约3万亩,水质洁净,鱼类资源丰富,不通航,人类活动少,没有工业污染,完全适宜迁进数个白鳍豚群体进行保护和繁殖。国外专家甚至认为,这里是惟一适宜白鳍豚迁地保护的地方。专家建议国家加大投入,采用先进技术寻捕白鳍豚,力争尽快捕获几头白鳍豚放进天鹅洲故道保护区,以达到保护增殖和复壮种群目的。  记者近日在石首天鹅洲白鳍豚保护区了解到,故道内现在虽然没有白鳍豚,但这里试养10多头江豚已获得成功。江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生活习性与白鳍豚基本相同。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肖四新介绍说,江豚于1992年迁进故道,它不但能在这里健康生活,还能正常交配繁殖。10年来,陆续迁进故道的10多头江豚现已繁殖发展到20多头。专家认为,江豚的成功为迁地保护白鳍豚提供了范例。

据悉,今年秋季,国家农业部和中科院将启动捕豚行动,争取捕捉几头白鳍豚,以加大迁地保护和人工繁殖白鳍豚的力度。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年07月15日第十一版)

保护措施

保护区/研究机构有:

湖北石首国家级自然保护(迁地保护)

湖北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

湖南洞庭湖市级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

江西鄱阳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

安徽铜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

江苏镇江省级自然保护(就地保护)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暨豚馆(人工饲养)

为了准确掌握南京长江江豚的种群现状,深入了解保护区内江豚的数量、分布、活动规律、栖息地质量,从而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保护与管理措施。南京市农业委员会与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从2017年4月起,开展南京长江江豚的科学考察,通过船只调查、定点观察、问卷调查等多种手段进行全方位多层次考察研究。调查将持续两年时间,这也是长江南京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调查最全面的一次区域性鲸豚类科学调查。调查将全面系统地揭示南京段长江江豚的生态学与种群生物学信息,从而为科学地保护该种群提供依据和对策。

2017年5月9日,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组织的“长江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专题论证会”在上海启幕,最终会议一致通过提议,将江豚由二级提升为一级国家保护动物。 

2019年4月,据江苏卫视《江苏新时空》报道:日前,南京对锦文路过江通道设计方案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工程难度大大增加。设计者告诉记者,是为了保护江豚!作为长江里唯一的鲸类动物,仅剩约1000头的数量,让江豚成为了"水中大熊猫"。2014年南京成立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从苏皖交界一直延伸到南京长江大桥,并将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而作为早在2012年就被列入南京城市规划的锦文路过江通道,恰好与保护核心区"擦边"。最初锦文路过江通道是三塔悬索桥方案,在江中设一处桥塔。在最新的方案中,新桥梁取消了江中桥塔,原有的三塔悬索桥改为双塔悬索桥,两座桥塔分别位于新济洲和子汇洲上,完全避开了江豚保护区。

2019年5月,江西省出台实施意见,明确通过加强江豚重要栖息地保护,开展江豚科学研究、救护技能培训,完善江豚遇险救护应急工作机制和巡护制度等手段,全面加强长江江豚保护。

长江江豚_

江豚还有多少只2022

2022年江豚还有不到50只迁地保护区有石首天鹅洲自然保护区和安徽铜陵保护区,而目前天鹅洲保护区面临着水质资源文是南宁好,水域面积容纳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