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吴氏族谱》之宋元书札简介(金川鸿泥原创)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2收藏

《金溪吴氏族谱》之宋元书札简介(金川鸿泥原创),第1张

《金溪吴氏族谱》之宋元书札简介

金川鸿泥原创

中国历史研究院研究员刘晓先生,撰写的《宋元金溪吴氏研究》,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一集)》(2001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文重点研究了宋元时期金溪著名科举望族吴氏。该吴氏居于金溪县新田、吴塘,奉北宋时期吴嗣(941~1029)为第一世始祖,明代正德年间,该地划归东乡县,元末榜眼吴裕、明朝开国状元吴伯宗系其代表人物。

吴氏与当时名流交往密切,如文天祥、程钜夫、吴澄、虞集、李存、危素、宋濂等,因此在传世典籍中,存有丰富的该家族史料,刘晓先生据此撰写了论文。本人翻阅《吴氏族谱》,发现其中有近四十篇书札,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这些书札的标题,全为族人编修族谱时重新拟定,但大多保留有书札前后的敬辞谦辞。

这些书札中,仅有李存一篇见于文集。《全宋文》所收文天祥手札三篇,亦来源于族谱。虽然不见于传世典籍,但大部分书札涉及的内容,仍见于相关文献记载。吴氏族谱传承有序,传世的宋元明初相关文献,除了与状元吴伯宗相关的,也有三万字以上,因此,这些书札具有相当的可信度。当然,历经传抄,文字略有差讹也在所难免。兹列族谱中三十九篇书札如下:

《文信公手札》三篇

文天祥命吴名扬筹办军需所作手札三篇。吴名扬(1236~1302),字叔瞻,号新溪,咸淳七年(1271)进士,曾任礼兵二部架阁、佥丞相幕府军事,是文天祥重要幕僚。续宋书第六卷文丞相附传吴名扬,附录文信公手札。

《新溪公却聘书》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程钜夫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奉诏到江南访求遗才,吴名扬为拒绝仕元而作此书。

《覆傅琴山季鲁先生书》

傅子云写给吴士亨的书札。傅子云(1164~1239),金溪县人,陆九渊门下著名弟子。吴士亨(1212~1288),字嘉甫,长子吴德鸿、次子吴德溥、三子吴可孙。

《友竹公与程雪楼求铭墓书》《雪楼程先生回友竹公求铭书》《雪楼程先生再回友竹公书》《雪楼程先生再回友竹公书》四篇

吴德溥与程钜夫往来书札。吴可孙去世后,吴德溥请程钜夫为其撰写墓志铭。程钜夫《故将仕佐郎建昌路儒学教授吴君墓志铭》,见于《雪楼集卷16》。据墓志“某少从徽庵先生于临川,得延陵氏之仲季焉……自是余留升扬,留长乐,留武昌,家居之日良寡,而延陵氏之仲季,远则书,近则面,凡余家庆吊之会,无不与焉者。”吴氏兄弟三人,吴德鸿(1226~1315,字仪可)居长,仲弟德溥(1237~1305,字时可,号友竹)、季弟可孙(1247~1301,字圣可,号兰林)两人在临川县临汝书院,与程钜夫同学徽庵先生程若庸门下。两家交往数十年,往来书问频繁,兄弟三人墓志全为程钜夫撰写,均见载《雪楼集》。

《兰林公贺雪楼新除侍御史奉诏求贤书》

程钜夫新任侍御史,奉诏到江南访求人才,吴可孙所作贺信。

《上建昌路总管程京山求给假书》

入元后,吴可孙任建昌路儒学教授,程钜夫叔叔程飞卿任建昌路总管。吴可孙任职三年后,以祖母年届九旬,请求辞官归里奉养,致书程飞卿。

《程叔永与兰林公书》

程飞卿致书吴可孙,谈论刊印饶鲁《四书说》传播道学之事。

《上雪楼程先生求铭书》

吴垕子(1262~1313)致书程钜夫吴氏简介,请其为父亲吴德溥作墓志铭。程钜夫《故登仕郎吴君墓铭》,载于《雪楼集卷18》。据墓志:孤垕子以状来京师曰:“昔者先人读季父之铭,而悲曰‘知我者鲍叔,小子识之’。今言犹在耳,而日月有期,敢又以请。”

《程雪楼先生谢友竹公书》《程雪楼先生与友竹兰林二公书》两篇

程钜夫致书同学吴德溥、吴可孙。

《贺程雪楼先生除翰林学士书》《雪楼先生回友竹公书》两篇

吴德溥祝贺程钜夫新任翰林学士,两人往来的书札。

《友竹公贺草庐先生除翰林学士书》

吴德溥致书吴澄,祝贺其新任翰林学士。

《上草庐先生求铭墓书》

吴辰子(1267~1339)请吴澄为母亲余氏写墓志的书札。吴澄《故登仕吴君夫人余氏墓志铭》,载于《吴文正集卷82》。据墓志“而其(吴德溥)夫人卒,诸孤征铭于余”。余妙真(1242~1323),金溪县礼原人。

《上程雪楼先生求墓铭书》

吴应子(1274~1331)请程钜夫为兄吴垕子写墓志所作书札。程钜夫《吴君载墓志铭》,载于《雪楼集卷20》。据墓志:始余与金溪吴氏仲季,事族祖徽庵先生于临汝精舍,意相得欢甚。至元丙子(1336)以来,余日有事于四方,率数岁乃一集,集率一二日去。余悲之,然犹冀其相见之未艾也。大德五年,圣可(吴可孙)死,余铭之;九年,时可(吴德溥)死,余铭之。余始痛其离阔之无穷期矣。今时可之嗣垕子又死焉,其仲弟应子亦又以铭累余。呜呼!以时可为父而丧其冡嫡,以圣可为季父而殒其犹子,以应子为弟而哭其长兄,岂天故短其命欲余铭耶?何铭之忍也。

《亦兰公通吴草庐先生书》《草庐先生与亦兰公书》两篇

吴晋卿(1284~1351)送儿子吴斐(1301~1326)求学吴澄门下往来的书札。

《伯尚与亦兰公书》

吴澄之子吴伯尚致书吴晋卿。

《草庐先生慰亦兰公丧子书》《回草庐先生书》《伯尚慰亦兰公书》《亦兰公回伯尚书》《上草庐先生求昌文墓铭书》《草庐先生回亦兰公求铭书》六篇

吴晋卿之子吴斐英年早逝,吴澄父子问吊,以及吴晋卿请写墓志,两家往来的书札。吴澄《金溪吴昌文墓志铭》,载于《吴文正集卷83》。

《李仲功慰亦兰公书》

李存慰问吴晋卿丧子的书札。

《李仲功与亦兰公书》

李存致书吴晋卿,李存《俟庵集卷29》题为《答吴君锡》。李存,字仲功,著有《俟庵集》。

《亦兰公慰士尧丧父草庐先生书》

吴澄去世,吴晋卿慰问其子吴士尧的书札。

《进士傅元宗慰以南公丧母书》

吴阕(1351~1403)丧母,傅汇慰问阕书札。吴贤(1310~1350),吴晋卿之子,吴阕之父,王府纪善危为其妻曾元炜作《曾孺人墓志铭》。曾元炜(1310~1382),金溪县城人,参知政事曾渊子孙女辈。

《危朝瓛纪善与兰畹公书》

危朝瓛写给吴闿的书札。吴闿(1327~1389)吴氏简介,字以绍,号兰畹,吴贤之子,傅汇为作墓志《兰畹公墓志铭》。危朝瓛从妹嫁新田吴勖。

《虞邵庵与承旨张梦臣书》《朵中丞与江西平章也先书》《欧阳玄公等十七人佥书与西省郎中崖元方员外郎王止善书》《祝蕃远与江西廉使张毅夫书》四篇

虞集、朵中丞、欧阳玄等、祝蕃为吴节妇黄氏请旌、彰显其德的书札。黄嗣贞,字玉娘,元代女诗人。庄静好学,19岁嫁东乡吴泰发,27岁丈夫客死三衢,于奔丧途中,作凄恻动人的祭文,又赋三十韵诗训儿。训儿诗成其自传诗,后人汇其诗文为《黄嗣贞诗文集》,已佚。诗作收入《江西诗征》,有《训子诗三十韵》等三首。

《上抚州府太守同知辞荐书》

(1307~1371)拒绝明朝官府征辟而作。 ,元末乡贡进士,状元吴伯宗之父。

附录:文天祥写给金溪人吴名扬的手札史料

金川鸿泥在翻阅典籍时,发现文天祥写给金溪人吴名扬的三件手札,以及清代名家为此手札写的序跋、题诗若干篇。

吴名扬,字叔瞻,南宋金溪县新田(今属东乡)人。咸淳七年(1271)进士,任吉州永丰县尉。德祐元年(1275),文天祥起兵赣州,擢名扬为礼兵二部架阁,佥丞相幕府军事。名扬督办军饷,集诸巨室,劝之助饷,慷慨陈言,晓以大义,闻者皆感泣,争输钱粟。后空坑兵败。名扬匿迹乡里不出,居家搜集宋末遗事,著《野史》四十卷。《中国人名大辞典》有载。

根据此次发现的文献记载,文天祥在军中前后三次蜡书指示吴名扬筹措军需。手札言简意赅,总共才220余字。吴氏后人视为墨宝,大约三百年后“忽失去”,但文字仍存于族谱中。后裔清代诗人吴嵩梁,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请翁方纲想象文天祥笔法缮写成卷,并请师友、同僚赋诗、题跋,汇刻为《表忠录》。

文天祥文集未收录此三件手札,可能是吴嵩梁首次对外公开,此后《永丰县志》、《全宋文》均据以载录。

除翁方纲自己在书卷后写了《跋文信国手迹》(《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外,笔者所查相关篇目还有:

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七·宋吴架阁名扬》,

乐钧《青芝山馆诗集卷十四·题诗并序》,

赵翼《瓯北集卷四十四·题文信国致永丰尉吴名扬三扎诗并序》,

陶澍《陶文毅公全集卷五十五诗集·吴兰雪舍人嵩梁斋中观翁覃溪先生所补文文山与吴架阁书有序》,

王昶《春融堂集卷四十五·跋文信国与吴架阁名扬札子》,

王芑孙《渊雅堂全集惕甫未定藁卷二十·宋文信公与吴架阁三札赞有序》,

谢启昆《树经堂诗初集卷十五·题诗并序》,

吴锡麒《有正味斋词集卷八·翁覃溪前辈摹文信国与吴架阁三札,架阁裔孙兰雪孝廉属题》,

杨芳灿《芙蓉山馆全集诗钞卷七·宋文信国公致吴架阁三书横卷,为吴二兰雪题》。

(7)、更始皇朝(公元23-25)

更始帝 刘玄

(8)、刘望帝国(公元23-23)

(称帝) 刘望

(9)、刘子舆帝国(23-24)

(称帝) 刘子舆

(10)、建世皇朝(25-27):

建世帝 刘盆子

(11)、梁汉帝国(25-27)

(称帝) 刘永

梁王(未称帝) 刘纡

(12)、刘文伯帝国(25-37)

(称帝) 刘文伯

(13)、东汉皇朝(25-220)

东汉共有14个帝王,共196年,帝位传递次序为:1、光武皇帝刘秀→2、孝明皇帝刘庄→3、孝章皇帝刘炟→4、孝和皇帝刘肇→5、孝殇皇帝刘隆→6、孝安皇帝刘佑→7、前少帝刘懿→8、孝顺皇帝刘保→9、孝冲皇帝刘炳→10、孝质皇帝刘缵→11、孝桓皇帝刘志→12、孝灵皇帝刘宏→13、后少帝刘辩→14、孝献皇帝刘协。

东汉各附属诸侯国:见词条汉朝刘氏诸侯国

(14)、山阳公国(220-309年)

山阳公刘协

山阳公刘康

山阳公刘瑾

山阳公刘秋

(15)、蜀汉皇朝(221-263)

昭烈帝 刘备

后主怀帝 刘禅

(16)、神凤帝国(公元303年)

神凤帝 刘尼

(17)、十六国·(前赵)汉皇朝(304-329)

高祖光文帝 刘渊

武皇帝戾太子 刘和

烈宗昭武帝 刘聪

隐帝 刘粲

秦王光初帝 刘曜

末帝 刘熙(未称帝)

(18)、刘芒荡帝国(309---309)

(称帝)刘芒荡

(19)、刘显帝国(351---352)

(称帝)刘显

(20)、刘黎帝国(389---389)

(称帝)刘黎

(21)、十六国·夏皇朝(407-431)

世祖武烈帝 赫连勃勃 (刘屈孑)

德武帝 赫连昌

平武帝 赫连定

(22)、南北朝·南朝·刘宋皇朝(420—479)

高祖武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中宗文帝 刘义隆

太初帝 刘劭

南郡王建平帝 刘义宣

世祖孝武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晋安王义嘉帝 刘子勋

明帝 刘彧

苍梧王后废帝 刘昱

顺帝 刘凖

(23)、稽胡帝国(577-577)

圣武帝 刘没铎

(24)、定杨帝国(617-620)

定杨帝 刘武周

(25)、天造政权(622-623)

汉东王 刘黑闼

(26)、南汉国(907-971)

南海王刘隐

高祖 刘龑

殇帝 刘玢

中宗明孝帝 刘晟

后主 刘鋹

(27)、五代十国·十国·后汉皇朝(947—950)

高祖肃孝帝 刘知远

隐帝 刘承佑

(28)、五代十国·十国·北汉皇朝(951——979)

世祖神武帝 刘崇

睿宗孝和帝 刘钧

少主 刘继恩

英武帝 刘继元

(29)、(桀)燕 911---913

大燕帝 刘守光

(30)、大齐 1130---1137

大齐帝 刘豫

(31)、占城王国

宋代越南占城王 刘继宗(在位十五年)

(32)、兰芳共和国(1777年~1884年)

(兰芳共和国共四位元首为刘姓)

第六任大总制 刘台二

第十任大总制 刘乾兴

第11任大总制 刘阿生

第12任大总制 刘亮官

第13任大总制 刘阿生(复任)

(33)、永清国(1895年)

继任代总统 刘永福

(34)、中国国家主席 刘少奇

---------------------------------------------------

其它地方政权:

(1)刘康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康 公元353年

《资治通鉴》:西域胡刘康诈称刘曜子,聚众于平阳,自称晋王;

(2)刘率善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虎 公元416年

(3) 楚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浑 永光 公元455年—455年

(4) 刘举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举 公元473年

(5)刘齐国

称号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蠡升 神嘉 525年—535年

(6)刘获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获 天授 527年

(7)刘举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举 皇武 528年

(8)刘燕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灵助 531年

(9) 刘敬躬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敬躬 永汉 542年

(10)刘霸道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霸道 611年

(11)刘元进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元进 613年

(12)皇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迦论 大世 614年

(13) 刘苗王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苗王 614年

(14)刘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龙儿 614年

刘季真 619年—620年

(15) 刘永昌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永昌 天赐 1214年

(16) 汉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通(刘千斤) 德胜 1465年

(17) 安民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永明 1622年

(18)刘守分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守分 天定 1644年

------------------------------------------------

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大辽之后,因为追慕汉高祖皇帝,便将自己的耶律氏兼称刘氏)

①、辽代 907~1125

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 耶律氏 讳亿 字阿保机

太宗孝武惠文皇帝 讳德光

世宗孝和庄宪皇帝 讳阮

穆宗孝安敬正皇帝 讳璟

景宗孝成康靖皇帝 讳贤

圣宗文武大孝宣皇帝 讳隆绪

兴宗神圣孝章皇帝 讳宗真

道宗孝文皇帝 讳洪基

天祚皇帝 讳延禧

②、东丹

庙号 谥号 汉名 契丹名 年号 在位时间

辽义宗 人皇王 耶律倍 突欲 甘露 926年-930年

辽世宗 庄宪皇帝 耶律阮 兀欲 甘露 940年-947年

明王 耶律安端 甘露 947年-952年

中王 耶律娄国 952年-982年

③、(北)辽 1122---1123

宣宗孝章皇帝(耶律淳)

秦王(耶律定)

梁王(~雅里)

英宗(~术烈)

④、移剌契丹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移剌窝干 天正 1161年-1162年

⑤、后契丹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耶律德寿 身圣 1196年

⑥、东辽

耶律留哥

□□□

耶律薛阇 1226年-1238年

耶律收国奴 1238年-1259年

耶律古乃 1259年-1270年

⑦、(西)辽 1124---1211

德宗 耶律大石

仁宗 耶律夷列

承天后 耶律普速完(未称帝)

文颢帝 耶律直鲁古

⑧、(后)辽帝国 1216---1216

耶厮不(耶律厮不)

耶律乞奴 天佑 1216年

耶律金山 天德 1216年-1217年

耶律统古与 1217年-1218年

耶律喊舍 1218年-1220年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 刘累 Liú Lèi

刘累是远古部落联盟陶唐氏首领尧的后裔,是被史学界所认同,被所有刘姓所信奉的刘姓始祖。

◎ 刘康公 Liú Kāng Gōng

姬姓刘子国的第一任国君(前592---前544(在位49年)),周王封刘邑与王弟季子,王季子称刘康公。

◎ 刘邦 Liú Bāng

[Liu Bang] (前256—前195)字季。西汉(前206—23)王朝的建立者,汉高祖。字季。沛县(今属江苏)人,故人亦称沛公。(前202年)正月甲午,刘邦于泛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定国号为汉,史称西汉。

◎ 刘彻 Liú Chè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是西汉的第七代皇帝。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族皇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刘安Liú An

(前179年-前122年),西汉淮南王。曾招宾客一同撰写《鸿烈》(后世称《淮南子》)。《汉书》记载,汉武帝时刘安因谋反之事败露而自杀。据记载,刘安是豆腐以及很多养生之道的发明者。

◎ 刘向 Liú Xiàng

(约前77—前6)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沛(现在江苏省沛县)人,,汉成帝时,改名为向,任光禄大夫,校阅经传诸子诗赋等书籍,撰成《别录》一书,为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另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洪范五行》等书。

◎ 刘歆 Liú Xīn

刘歆(约前50-23[1]),字子骏,西汉末年人,刘向之子刘歆在天文学及古代典籍分类整理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他编制的《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并在当时积极推行古文经学。此外,他在圆周率的计算上也有贡献。

◎ 刘秀 Liú Xiù

汉光武帝刘秀(前6年-57年),字文叔,中国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历史上称其统治时期为光武中兴。其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 刘洪 Liú Hóng

(约130-196年),字元卓,东汉泰山郡蒙阴(今山东蒙阴县)人,约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生,约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卒,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 刘协 Liú Xié

汉献帝刘协(181年-234年9月19日),字伯和,东汉最后一位皇帝,在位时间是189年至220年。于220年被迫禅让帝位给曹丕,刘协被封为山阳公,封地为山阳公国,共历四任山阳公,309年山阳公国灭亡。

◎ 刘备 Liú Bèi

刘备,字玄德。(150—222),三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中山人,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汉中靖王刘胜的裔孙。东汉末年曾投靠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后得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败曹操于赤壁,节节胜利。公园21年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与曹魏、孙吴呈鼎足之势。其父子两代称王达43年。

◎ 刘禅 Liú shàn

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蜀汉末代皇帝,223年—263年在位。

◎ 刘徽 Liú Hūi

三国时代魏国数学家。汉菑乡侯后裔,山东淄博淄川人[1]。 三国魏景元四年(263年)注《九章算术》(九卷)[2],后撰《重差》,作为《九章算术注》的第十卷。唐初以后,《重差》更名为《海岛算经》。此外刘徽还著有《鲁史欹器图》,《九章重差图》,唐代失传。

◎刘伶 Liú Líng

沛郡人,西晋时号称“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建威将军。

◎ 刘琨 Liú Kūn

刘琨(271~318),西晋爱国将领。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东北)人。也是著名的诗人、音乐家。成语“闻鸡起舞”的人物之一。

◎刘渊Liú Yuān

南匈奴单于于扶罗之孙,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

◎刘牢之 Liú Láo Zhī

东晋北府兵将领,淝水之战中率精兵5000夜袭驻洛涧(即洛河,今安徽淮南市东)的5万前秦军,并分兵断其退路,使前秦军腹背受敌,迅速崩溃,争渡淮水,前秦梁成等10名将领阵亡,士卒损失15万人。

◎ 刘裕 Liú Yù

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生于兴宁元年三月。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 刘勰 Liú Xié

(约465—532) 字彦和,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他的主要著作《文心雕龙》,发展了前人进步的文学理论批评,体系比较完整,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巨著。

◎刘义庆Liú Yì Qìng

(403年-444年),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文学家。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著有《徐州先贤传》,编有《幽明录》、《宣验记》等,但皆已散佚,现只存《世说新语》一书,流传于世。

◎刘过Liú Guò

太和人,南朝著名词人、诗人。

◎刘焯Liú zhuó

(544-610),字士元,隋朝经学家、天文学家。 刘焯精通天文学,他发现隋朝的历法多存谬误,多次建议修改。公元600年,他创《皇极历》,首次考虑到太阳视运动的不均性,创立“等间距二次内插法公式”来计算日、月、五星的运行速度。推日行盈缩,黄道月道损益,日月食的多少及出现的地点和时间,这都比以前诸历精密。“定朔法”、“定气法”也是他的创见。《皇极历》推定的每 765年春分点在黄道上西移一度的岁差,与现行数值非常接近。他所创的《皇极历》天文历法在当时是最先进的

◎ 刘文静 Liú Wén Jìng

(568-619) 唐初开国功臣。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字肇仁。因功封鲁国公。后被李渊冤杀。

◎刘禹锡Liú Yǔ Xī

中山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他在哲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的学说。著作有《天论》等。

◎ 刘仁轨 Liú Rén Gǔi

刘仁轨(602年~685年),唐代名臣,抗倭名将,在“白江口之战”中率水军尽灭日本海军。有“中国抗倭第一人”之称,

◎ 刘

2018全国卷三 第25题

思路:本题属于表格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依据表中不同出身宰相的比重变化,结合两宋时期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分析即可。

解析:AB两项,通过材料中北宋和南宋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两宋时宰相祖辈之中,没有担任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 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 ,故B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

C材料只给出了关于宰相人数的信息,并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的变化,故C项错误。

D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在宋朝进一步受到重视,使得更多寒门士人得以担任高管,故D项错误。

宋元战争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

宋元战争从1235年到1279年持续了45年

德佑二年(1276年),元军来到临安城。谢太后带着5岁的皇帝宋恭出城投降。杨淑妃在叔父杨良杰的护送下,带着儿子二王(仪王赵氏、光王赵却)逃亡,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人一起逃往金华。即位,称宋端宗,改元为“景炎”,组织反元。

元加快了灭宋的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攻克福州,南宋流亡泉州。张世杰借船被泉州市船舶局局长浦寿庚和浦江源拒绝。张世杰抓船出海,流放朝廷,漂流到珠江口。深圳湾遭遇台风,宋端宗落海差点淹死,吓得病倒。端宗病逝后,其7岁的弟弟魏王赵昺在香港大屿山梅窝乡即位。

一路悬崖山,提前赴死,抗击国家

当时,崖山还是一座岛屿,与大陆不相连。宋军在此设立宋皇帝等中心。在西山修建行宫30多座,军房3000间,供文武官员安居。据史料记载,小朝廷在崖山时,训练士兵,制造武器和船只,并开设“草市”以方便贸易。叛军从各地组织起来,聚集了二十万多人,驻扎在悬崖边,大部分人都住在船上。所需粮食供应从粤西、琼州等“海外四州”获得。

当元军张弘范从朝阳港起航刚抵达甲子门时,崖山就接到了侦察报告。有人向张世杰建议:“如果元军用战船堵住衙门出口,宋军就进退不得,应该先用这里迎敌!胜利,是国家之福;如果你输了,你就可以向西逃走。”

然而,拥有优势兵力的张世杰在经历了焦山惨败之后,已经对残宋王朝放弃了希望。带着二十万人,放弃了衙门口的控制权,背上千余艘战船。用大缆把它们连接起来,四面围上栅栏,形成方阵的水乡。木制战船的两侧都布满了垫子,以防御元军的火箭弹和炮弩。意在保卫此地,其实也是漂泊流浪的亡国心态影响了南宋军民的斗志。

后世兵法家评张世杰此举有三大失误:一是据崖山天险却放弃了对入海口的控制权,等于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交给了对方;二是把千余战船贯以大索,结成水寨,虽然集中了力量,但却丧失了机动性、主动权,相当于把宋军暴露在敌人面前,任人攻打;三是全局战败,因结阵错误无法拔舟远遁,因而客观上造成张弘范一鼓荡平残宋、赵宋一战而亡的局面。

张弘范率水军赶到,果然马上扼控崖山之南入海口,又从北面切断宋军退路,控制陆上淡水水源和粮道。海上宋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10多天的防御战中,将士们只能以干粮充饥,饮海水解渴,饮海水的士兵呕吐不止,脸部浮肿,将士疲惫不堪,战斗力严重削弱。

元军跳上宋船后,无法移动、缺乏机动灵活的宋军,面对的就是和陆战优于自己的元兵短兵相接,且无法迅速转移,死拼下来的结果是宋军大溃。兵荒马乱中,缺少定力的文人丞相陆秀夫也失去了镇定,他过早地选择了杀身成仁做忠臣,逼着自己的妻儿一一跳海,然后匆忙背着幼主赵蹈海殉国。

本来事尚有可为:血战惨胜的张世杰领兵来接宋帝时,却得知宋帝已被丞相背着蹈海,顿时军心大散,宋室大势已去。获救的杨太后哭道:“我忍辱至今,只为赵氏最后一块骨肉。今事已至此,我还有何颜面复活耶?”次日趁人不注意,杨太后投海自尽。

残宋帝、后、相一战而丧,赵宋大旗不举,人心浮丧,为将不识天文不懂地理的张世杰,率残军沿广东海岸西去。途遇风暴叹曰:“若天要亡宋,就请覆沉我的舟师吧。”后在海陵岛附近全军尽覆。

七日之后,海上浮尸以十万计

宋元之战从公元1235年爆发,至1279年2月崖山宋室覆亡,持续近半个世纪,它是蒙古铁骑纵横世界形成欧洲惊恐的“黄祸”以来,遇到的费时最长、着力最大、最为棘手的长期战争。被称为“世界历史上四大海战”之一的崖门海战历时23天,双方投入兵力50余万(包括参战的外围后勤保障人员),动用战船2000余艘,最终宋军全军覆没,战船沉没上千,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大海战。

说其惨烈,更多的是体现在战役胜负已定之后,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为了不使战舰落入敌手,宋军将数百艘战舰自行凿沉,超过十万众的南宋军民,包括皇帝、太后、丞相、官员、士兵、妇女、百姓,不愿服从残暴的蒙古政权,纷纷蹈海自尽……元朝所编的《宋史》客观地记载了这段史实:“七日之后,海上浮尸以十万计……”

在这个国家命运的转折点,十万人集体死亡。从皇后到宰相、大臣、士兵乃至普通百姓,每个人都在用行动表达自己的立场。这是多么悲惨的决定,又是多么誓死的誓言!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中,只见其踪迹。这就是韩媛媛的精神。

决定宋元国运更替的两军主帅,其实是一对远房表兄弟。元军由张弘范掌管,他的年龄比宋军主帅张世杰还要年长。张世杰自幼丧父,曾寄居张弘范家一起读书。后来张世杰投奔南宋,从军。但这个比那个差远了。作为灭宋的主将,北汉人张弘范的军事表现十分出色:他他曾筑“一字城”,分界襄阳、樊城,进而攻占樊城,逼迫宋军驻守襄阳城投降。在后来的010300江南焦山之战中,击败了宋将张世杰率领的宋军主力;第一次海丰五坡岭之战,将领文天祥被生擒;随后南宋舰队再次在崖山惨败,彻底摧毁了南宋政权。

这个时期的主要文化交流:有点多就当参考吧

一、西学的东传

欧西天主教士的东来,其最大的贡献,是将西方文化传人中国。以

前宋元时欧西文化的东传,常是间接的、片段的、模糊不清的。唯明末清初的

欧西传教士则是将西方的学术著作迢绎为中文,具体的介绍到中国来,许 多事

物理论,为当时中国人闻所未闻。兹分述如下:

(一)语文学

利玛窦著有西字奇迹一书,系用拉丁拼音注读汉字。其后又有金尼合

(Trigault Nicolas)著西儒耳目资一书,也是讲拉丁文拼音与注音的,

其条理比西字奇迹更为完密,此为西人介绍拉丁文的最早著作。当时中国

学人多受其影响,方以智之作通雅,即曾引述该书。

荷兰人占据台湾,曾设学校,教授当地人学习拉丁文。当时士人的应用文件

,都采用拉丁文,朋人称为「红毛字」。所以在明末清初,已有许多人懂

得拉丁文。

(二)天文历法

明清之际的西方传教士,对於中国最大的贡献是天文学和历法。先是在万历

三十八年,因为日蚀不验,发现旧历的错误,就有李之藻与五官正周子愚

等上疏。请采用西洋历法,以改良旧历,并推举庞迪我、龙华民、熊三拔

等西洋教士。朝廷未及采纳,而发生了南京反教风潮,而有禁止耶教、驱

逐教土之令。后来延至天启、崇祯年间,再发生日蚀的错误,旧大统历与

回回历都不验。明思宗便接受徐光启的建议,成立历局,以光启为监督,

主持修订新历法。即以崇祯原年戊辰为新历元年,名之曰崇祯历。并起用

李之藻,徵聘教士龙华民、邓玉函、罗雅各、汤若望等。开局之后,徐光

启便偕同李之藻、龙华民等,先从事译书研究与观察的工作。第二年李之

藻病故,崇祯六年徐光启也去世。 当光启病笃时,举荐当时通晓西学的前

陜西按察使李天经继续主持历局之事。后至崇祯七年,成历书一百卷,共

分十一部,名曰崇祯历书,又名西洋新法历书。崇祯六年又议订历法条议

二十六则,历法虽成而明亡,竟未及施行。后来 清兵入关,即采用西洋教

所研订的新历法,并用汤若望为钦天监。继汤后又用南怀仁为钦天监。

南怀仁死,又用闵明我(Philippus Grimalali)、徐日升(Thomas Pareira)

、戴进宝(Ignatius Kogler)、巴多明(Aominicus- Perrenin)、高慎思

(Joseph d esphina)、汤士选(Alexander de gouvea)、毕学源

(Cajetanus Pires)等人,或为钦天监,或任顾问。

介绍西方天文历法的译述,重要的著作有利玛窦与李之藻合著的乾坤体义、

浑盖通宪图说,有徐光启与诸教士共同译述的日躔历指、测天约说、测量

全义、恒星历指、月离历指、交食历指,与李天经所著的历元等书。有清

初西洋教士共同编译的新法表异(汤若望作)、历法西传、康熙永年历法

、历象考全书、仪象考成等书。

与文字著作同时介绍到中国的是天文仪器的制造。在崇祯时,历局成立,

在邓玉函、罗雅各等西洋传教士指导下,制成新式天文仪器多种。包括

「七政仪」、「列宿仪」、「平浑仪」、「交食仪」、「天球仪」、

「地球仪」、「日晷」、「时钟」。后来这些仪器多被闯贼李自成所毁。

汤若望、南怀仁继为钦天篮,又加以重造。在天文仪器中,观测天象最重

要的是望远镜,最早的望远镜是利玛窦带来,明人称具千里镜。徐光启主持

历局时,曾仿制了几架望遗铙,取名「窥筩」。

(三)舆地学

最早介绍现代世界地图知识至中国者,为利玛窦之坤舆图。利玛窦初到端

州时,即绘有坤舆图以赠同好。及二十八年晋京谒见神宗时,除圣像、自

鸣钟外,曾进万国图志一册。所谓万国图志,即当时的世界地图,并附有

说明。除此之外,利氏曾绘坤舆万国全图多幅。当时中国人叹为得未曾有

,好事者纷纷加以翻刻传布,一时遂有多种不同版本的利氏世界地图。利

氏世界地图的特点是:(1)说明地为圆形;(2)已有经纬度;(3)已有南北极

与赤道,并说明南北昼夜之长短;(4)已有五大洲,为欧罗巴、亚细亚、利

利玛窦的世界舆图之外,最著名的是艾儒略的职方外纪,书成於天放三年。

艾儒略的著作是根据利玛窦与庞迪我两人的舆地资料,加以他个人所搜集

的见闻记录而成。为之修订刊行的是杨廷筠。内容所记多为世界各地的风

土人 情,卷首附有万国全图,以下分洲叙述,最后则为四海总说。此书内

容述欧洲尤其义大利之情形为最详,因艾氏为意大利人也

利玛窦、艾儒略之后,有南怀仁所绘制的坤舆全图,成於康熙十三年。图

作两半球形,并附有坤舆图说两卷,内容有一部分是录自利、艾之书,别

一部分则是增加的新材料。

(四)数学

数学中最早译为中文的是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es)所著之几何原

本,为利玛窦与徐光放所合译。书成於万历三十五年,共六卷(第一卷讲

三角,第二卷讲线,第三卷讲圆,第四卷讲圆外形,第五六卷论比例),

所译并非原书之全部。此书刊行后五年,徐光放复与庞迪我、熊三拔等加

以校订。

几何原本之外,有关数学的重要译著,有以下诸书:

1圜容较义:万历三十六年,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论圆之内外初,属於几何

范围。

2测量法义:万历三十五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论高深广远之测量法。

3测量全义:徐光放与罗雅各共著,内容包括平面三角与球面三角。

4同文算指:李之藻据利玛宝所授写成,内容为数学,包括四则算术与

约分法。

5大测:崇祯时,徐光放所主持之历局中所编译,内容引述托勒密

(Claudius Ptomaeus)之数学定理

自从西洋传教士将西方数学原理传人中国后,中国学人受其影响,各种

有关西法之数学著作,如勾股义(徐光启著)、天学会通(薛风怍著)

、几何论约(杜知耕著)、历算全书(梅文鼎著)、割圆八线(黄宗羲作)

、赤水遗珍(梅谷成著)、杜式九术全本(张 冠著)、续增新法比例

(陈厚耀著)、测量全义(袁士龙著)……等,有如雨后春笋,不胜列举。

(五)物理机械

(1)远西奇器图说:远西奇器图说是我国第一部讲机械学的书,也是

第一部具体介绍西方物理学的专书。原书为邓玉函口授,而由王

徵编著并绘图。王徵字良甫,号葵心,陕西泾阳人。万历二十二

举人,天启二年进士。曾受洗入天主教,与西洋传教士邓玉函

、金尼阁等过从甚密。王徵最好研究物理学,除编著奇器图说外

并自制机械多种,乡人称为诸葛孔明复生。奇器图说一书是以图

为主,而加以说明。所列机械器物名称有六十六项之多,动力名

称有二十九种,其原理则包括杠杆、滑车、螺旋等力学。盖邓玉

函本为物理学家伽利略(Galileo)之知友,其物理学知识或深受

伽氏之影响也。

王徵於奇器图说之外,又著有新制诸器图说,为其个人所发明创制的机械所

作的图说。根据王氏的著作,知道王氏运用其所传授的西方物理学知识所作

的奇器有「虹吸」、「鹤饮」、「轮缴」、「自行磨」、「自行车」、

「运重机」、「连弩箭」、「生火机」、「代耕机」、「螺丝转梯」、

「折叠梯」、「活闸」(自行启闭的水闸)等,这些奇器或为仿造,或为

发明。

(2)泰西水法:泰西水法一书共六卷,为熊三拔所著,内容介绍西方取水、

蓄水、运用水力之法。因水利有关农业灌溉,所以后来徐光启著农政全书,

其水利部分曾抄录此书。后来清代初年的宫庭建筑,如圆明园的喷水他,

即系采用西洋水法,并为西洋传教土所督造。

(3)钟表与小型机巧玩具:利玛窦到北京进贡的物品中,最使明朝皇帝

感觉兴趣的,便是大小自鸣钟。在利玛窦之前,来中国的罗明鉴也曾以大

自鸣钟一座送给中国的总督。后来万历三十八年来中国的金尼阁,也曾携

有钟表进贡。

除了钟表之外,还有能自动的小玩具与小乐器等,在明末清初时,这类钟

表曾大量的输入,特为中国皇帝与贵族所爱好,各类笔记小说中,有关钟

表的记载特多,清乾隆时,在圆明园中并特设有「钟房」,以招待管理钟表

的西洋教 士,直到现在故宫中所保存的各一型各式的巧妙钟表为最多。从

钟表与各种小型自动玩具的输入,与王徵所作的奇器图说看来,在明朝末

年,这类小巧的机器工艺及其知识,已经相当普遍的传入中国的社会。

二、中学的西传

西洋传教土的东来,将西学传入中国,同时他们也将部分的中国学术传到

西方,形成一种文化交流,不过他们传入中国的西学多,而传往西方的中

学则较少。

第一是中国经学的西传,利玛窦之来到中国广东,首将四书译为拉丁文,

寄回义大利,此为四书西译之始,时为西元一五九三年(万历二十一年)

。继之在西元一六二六年(天启六年),比利时传教士金尼阁又将五经译

为拉丁 文,并在中国杭州出版。后来到清代初年,一般西洋传教士纷纷大

量的翻译中国经书,寄往欧洲,并盛称中国伦理哲单与政治思想的深湛,

因而激起欧洲思想界的波澜,曾一度非常向往中国,这留在后面讲清史时再谈。

第二是中国医药的西傅,为永历王太后致送国书给教皇的波兰籍教士卜弥格

,曾以拉丁文著中医示例一书,内容述有中国人看舌治病法,与医名二百

八十九条,此为最早具体向西方介绍中国医学的一本书。

中国的美术工艺如丝织品与磁器,很早便由商人传入欧洲,唯中国式的庭园

建筑则在明清之际才传入欧洲,且一度成为风气,这其间也多少受传教士的

影响。西元一七五○年英王的建筑师詹培士(W Chambers)为肯特公爵

(Kent)建筑了一所完全中国式的建筑,有雕栏、玉砌,有假山、浮屠

。转瞬间这种风气流传到法国与德国,

为一部分德法人所喜好。德国的卡赛尔伯爵特别建造了一座中国村。

其一切布置都仿中国,甚至村中的女子都穿著中国服装。又有德国

园艺家温赤(Ludwig A Unyer)著书盛称中国的园亭建筑,小桥流水

、楼台亭榭,极尽变化曲折之美,能引人人胜;非若欧洲建筑之徒事整

齐崇峻,而全无合蓄者所能比。

(本章各节多参引张星俍先生之东西交通史料汇篇与方豪先生之中西交通史。)

--节录自陈致平著中华通史,页二八五-二九七,

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出版,民国七十七年修订

清朝之中西文化交流

中西交通至少已有二千馀年历史,其间关系相交错,文化的交流斑斑可考。

近代西方学术之输入我国,可分为二期:第一期始於明万历中叶,盛於清

康熙间,至乾隆中叶而绝;第二期,始於清咸丰、同治间之洋务运动,

以迄今日。

明末清初之西学输入,为那稣会士传教之附带事业。其所输入以天文学为主

,数学次之,物理学又次,而其馀舆地学、 术、采矿术、语言、艺术

哲学则附庸焉。其在我国建设最大者为天文学,与清代学术团体关系最深者

,天文学与数学惟均。

西学输入后,引起主观理学之反动,使得乾嘉汉学者十九兼通天文数学;

彼辈既得考古学上之新具,於是整理古天文数学之风乃大盛。天文学与数

学侧重归纳之法,而汉学家之代表人物,莫不精究之,使得汉学研究饶富

科学精神。然自雍正禁教后,除在钦天监外,西学已完全无输入机会。

十八世纪是近代中西文化汇通初期由盛而衰之时代,欧洲传教士,尤以法

国教士蝉联中国文化之西传工作。一七三五(雍正十三年),首在巴黎出

版四大厚册对开本之中国通志;其次长期刊性那稣会士通信集;再次是一

七七六(乾隆四十一年)至一八一四年陆续刊行之中国丛刊,计出十六册

,阐述中国文化,尢以冯秉正法译通鉴纲目与其自著之续编,流通广大。

丛刊除学术论著外,复有绎之。韩国英(Pierre-martial Cibot) 又曾著

长文多篇解说中国十八世纪之欧洲,由於崇拜中国文化之学者、政治家及

来华传教士们所引起之馀波。彼知中国文化高超,皆重视心智生活,为一

个爱好和平宁静之国家。

当雍正禁教,西学中断之后,中国文化在西方发生极大影响。十八世纪之欧

洲学者,如德之莱伯尼兹(Lei-bniz)和法之伏尔泰(Voltaire)对於中国

伦理哲学推崇备至。莱氏曾创「柏林科学社」,以沟通中国与欧洲之文化。

伏尔泰更编写元曲「赵氏孤儿」一剧,赞叹不已。使得极具人性情理之中国

戏剧回汤於欧洲剧院。另一重农派学者奎斯奈(Quesnay)常引述孔子之言,

以为农为财富之本立说,其后法王路易十五因其主动仿效中国,而亲耕籍田之

举。奎斯奈慨然想继承孔子之道统,被称为欧洲之孔子。歌德(Goethe)在其

名剧浮士德(faust)中,有「结了晶的人性」(crystllized humanity)之语

,即是指中国人而言。综观十八世纪之欧洲,由於中国经籍之西传,促使西方产

生尊重理性、自由之启蒙运动,对西洋腐败贵族政治、君主政治,促成改革之热潮。

十八世纪欧洲华化兴味,虽以法国为中心,却传播遐迩,英国亦从法国转贩中国

文化,以致法文叙述之中国书籍,多译为英文。而法国人亦早知,惟从四书五精

之译本去研究,总不能深明中国各方面及中国一般人民生活状态,乃复措意中国

小说与戏曲,赵氏孤儿、好逑传之欧译本乃不断出现欧洲。

一七四七年(乾隆十二年),耶酥会之教士通讯,复专讲中国之园艺,使十八世

纪中叶之欧洲,又狂热於「中国式的园林」。中国园林的特点在利用人工以模仿

天然,以接近自然,从而在园境之变化无定中,融合艺术兴优美,予人怡悦之感

,园明园造园艺术可为代表。此中国式园林同时唤起西方人对中国建筑、绘画与

植物之兴趣,而成为对中国思想与艺术融合之追求。影响所及,欧洲美术产生十

八世纪中叶之罗柯柯时代(Rococo),其特点重视奇幻莫测,活泼生动,皆用中

国式柔和飘逸之曲线及椭圆形之细巧花纹.,亦使欧洲之中国式庭园布置风行於

王公贵族之建筑中。此种狂热,使中国用具如服装、磁器、聚头扇、漆器、绸缎

、绣品、立柜等西传欧洲。直至十八世纪末期,欧人对中华文化之狂热,才开始

消失。

十九世纪欧人对中国仅存著朦胧之印象。迨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化尾随其船坚

炮利,逾越重洋而来,使中国文化遭到亘古未有之冲击。中国在震惊之际,展开

同光间之洋务运动,以模仿西方兵工及科技文化.,迨甲午战败,发动变法维新

,积极输入法律、政治的知识,并逐渐扩大到哲学、思想、教育、经济、社会等

学科。日俄战后,又模仿抄袭德日教育制度,冀从教育新式人才以变法图强。综观

清末时期,西方文化节节冲入已动摇中国旧有文化之根基,中懊对西方文化之输入

,亦逐渐扩大。甚范围

已超过历史任何时期。而担当此文化交流工作之角色,首推西洋教士、驻外使旅

、商人及留学生。尤以甲午战后所掀起之狂热留学运动,配合著国内学会、报馆

、杂志之蓬勃建立,使留学生及国内知识分子担当继往开来之文化交流工作。

在西方文化狂澜之际,不少知识分子亦将中国文化传之西方。其中能皓首译经,

将中国学术要籍作有系统译为英文者,以辜鸿铭贡献最大。辜汤生,字鸿铭,福

建同安人,早岁游学英国,入爱丁堡大学专攻英国文学,旋往德国莱比锡大学,

攻习工科。归国入张之洞幕府,担任英文译述工作。曾以英文著原华(一名春秋

大义),力言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并英译论语、中庸、大学,弘扬民族文化之

功,实与严复、林纡、梁启超等之译述,同为中西文化交流之

功臣。

从此,深厚之中国文化复注入新血液,得以在民族文化衰颓之际,重振生机。

中国知识分子在外患频仍之际,秉承传统香生之进取精神,维护固有优越文化

之馀,复融汇入西方新工业文明,加以融贯创新,为苦难之民族国家找寻现代

化之发展途径。

事实上,西洋文明,特别是科学技术及民主政制,几乎是所有落后国家共同追求

的目标,不独中国为然。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全球人类皆展开狂热地「工业化」

大竞赛,至今未有已时。但西洋近代文明,也正在此时暴露缺点,特别是工业化

结果,诸如环境污染、资源缺乏、社会问题之产生、核子毁灭之恐怖,使人类在

精神上感到无比之空虚与旁徨。西方有识之土,已逐渐体认到中国文化之价值,

如英国史学家汤恩比(Toynbee),便曾呼吁美人多接受中国

伦理道德之古训,注意中国文明之精神力量,以挽救人类面临之危机。中国文

化在千古未有之变局中,经过严格地考验,又重新为世人注意,足证其客观价

值之伟大。

今日举世动汤不安,东西文化彼此交织成一极复杂之汇丛。值此时际,中国文

化不仅要融汇西方思想之大流,并且要超出思想之范围以外,担负起解决人类

全面问题之任务,相信中国文化必有一个辉煌灿烂之前途。

-选自程光裕主编之中国通史,页五○○-五○四,

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印行,民国六十九年

《金溪吴氏族谱》之宋元书札简介(金川鸿泥原创)

《金溪吴氏族谱》之宋元书札简介 金川鸿泥原创 中国历史研究院研究员刘晓先生,撰写的《宋元金溪吴氏研究》,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