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王朝皇帝顺序表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2收藏

中国历代王朝皇帝顺序表,第1张

中国历代秦朝皇帝顺序是秦始皇赢政、秦二世赢胡亥、秦三世赢了婴。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是讲述从夏朝到清朝的中国皇帝在位时间、谥号、寿命等信息的列表。皇帝一词始于秦始皇时期,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故秦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皇帝。

从此“皇帝”取代“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年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古人所说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词则是告诉人们,天地是万物之主。

历史记载

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官家”、“至尊”等。秦朝时,秦始皇试图将国家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在自己(即皇帝)手中,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但由于统治国家的事务繁多,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不成熟的。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娲皇女娲、黄帝轩辕、炎帝神农等都不是真正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皇”或“帝”号,为后人所追加。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帝”,周天子称“王”。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古代出现的三个皇帝和五个皇帝是谁?今天,中国历史网的小系列特别为大家讲述古代的三皇五帝。皇帝在古代是什么意思的原义是大和美,不作名词用。

战国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为人主的称呼,遂用皇字来称上帝,如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时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称为三皇。在周礼、吕氏春秋与庄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并对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义作了解释,但都未实定其人名。

三皇五帝是中国夏代以前传说中的皇帝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秦始皇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具体三皇是谁,五帝是谁,存在多种说法。基本上,无论是按照史书的记载,还是神话传说,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时代距今久远,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为久远,时间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时代则距夏朝不远,在4000多年前。

黄三:黄三石、黄帝、伏羲、绥仁、神农。轮回与轮回:古老、**和古老

三皇五帝世系表

黄帝-玄道与常义

宣涛-高奇--

昌邑-列文-穷蝉-景康-句子希望-翘牛-瞽叟-中华

上述和都是由五帝下令的,名字都没有括号,后人的名字都在括号里,都是从史记中摘录下来的。他们都是黄帝的后代。

三皇

①尚书·隋仁·伏羲·神农;

②伏羲、女娲、神农;

③伏羲、朱荣、神农;

④伏羲、神农、共工;

⑤伏羲、神农、黄帝。

最后一个说法是由于谷玮蜀国的影响而流行起来的,伏羲、神农和黄帝成为中国最古老的三个皇帝。此外,黄三在汉书中被称为皇帝、黄帝和黄仁。后来,在道教中,黄三被分为三组:第三个皇帝有人形;在黄三中部,有一条蛇或一条龙;在后时代,后皇帝是第一条蛇,即伏羲,而后地黄人是第一条蛇,即女娲,其后裔是牛皇帝的第一个人,即神农。

五帝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谢西、神农、黄帝、尧舜;

太浩、颜地、黄帝、少昊、颛顼;

黄帝、、颛顼、、尧。

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就其作为经文的地位而言,后来的史书都采用了这一理论。所以三皇五帝说他们被视为古代的文字史;

黄帝、、、、

标志

一般来说,黄三理论中提到的人是处于不同史前文化阶段的中国祖先的象征。有朝、遂人和伏羲分别代表了无知的三个阶段:低级、中级和高级。神农代表着野蛮的低级阶段;女娲是更早的创世型神,她和伏羲一起在神话创造了人类。五帝学说中所指的人主要是处于宗法联盟及其解体全盛时期或原始社会晚期军事民主时期的部落首领或军事首领。

大多数观点认为,隋人、符西施、神农被称为黄三,而黄帝、颛顼、帝喾、姚笛、舜帝被称为五帝,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皇家的族谱叫做皇室世系,它记录了皇室成员的出生、婚姻、死亡等重要信息,是皇室的重要历史资料。皇室世系的历史和意义非常深远,它不仅是皇室的家谱,更是国家的重要文化遗产。

皇室世系的历史

皇室世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皇室世系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夏朝和商朝时期。在古代,皇帝和皇后的婚姻是政治联姻的重要手段,因此皇室世系也成为了政治的重要工具。在欧洲,皇室世系也是国家政治和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皇室世系的编制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方式。在古代,皇室世系主要是由皇帝和皇后的后宫女子编制,后来逐渐演变为由专门的编纂机构负责编制。在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皇室世系的编制也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皇室世系的意义

皇室世系不仅是皇室的家谱,更是国家的重要文化遗产。它记录了皇室成员的出生、婚姻、死亡等重要信息,是研究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的重要资料。同时,皇室世系也是国家政治和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国家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如何查阅皇室世系

皇室世系是国家的重要文化遗产,因此一般不对外公开。但是,如果你有一定的研究需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查阅皇室世系:

1到国家档案馆或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国家档案馆和图书馆收藏了大量与皇室世系相关的资料,可以提供一定的帮助。

2在线查询相关资料。一些政府机构和学术机构会在网上公开一些与皇室世系相关的资料,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询相关信息。

3参考相关书籍。一些历史学家和皇室研究专家会出版相关书籍,可以通过购买或借阅相关书籍来获取相关信息。

华夏时间线:上古卷

风云人物:天皇、地皇、人皇

(全文4800余字,且行文比较严肃,请耐心阅读)

盘古开天辟地、化育万物以后,我们的世界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存在着,从什么时候开始华夏大地上才有了国家?

关于国家的起源,学界一直都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国家就是 社会 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产物”

简单来说就是,国家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 社会 的发展和需要才建立起来的, 但是这种说法跟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流传的传说显然是不符的。

在中国人的 历史 传说之中,世界是从盘古开辟开始的,盘古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人”,也是华夏大地上的第一个君主——所谓“三才首君、御世首君”也。

盘古死去以后,由“三皇”继续统治着华夏大地。

近代学者对于“皇”字的解释颇有争议,很多人认为“皇”字在 历史 上从来没有被当做帝王名号使用过,它仅仅是作为一个修饰词与“帝”、“王”等称号连用,也有人认为“皇”字是用在神灵之上的称号。

但事实上,“三皇”的说法由来已久, 《周礼》 中有“ 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 ”的记载,此书相传为周公所作,成书年代至迟是在战国时期,可见“三皇”是华夏民族记忆里很久远的传说,但“三皇”具体代表的是哪“三皇”书中没有提及。

直至秦朝建立之后,廷尉李斯等向秦始皇上尊号,有“ 天皇、地皇、泰皇 ”一语,我们始知道“三皇”是实有所指。此事见载于《史记》,可信度应该是很高的,秦朝去古未远,由此我们可知“天皇、地皇、泰皇”的称号至秦朝时已经流传很久。(司马贞《索隐》认为“泰皇”当指“人皇”)

徐整、皇甫谧等人,当是根据这诸多传说整理出了上古帝王世系,这份“ 华夏上古帝王家谱 ”影响了中国古代读书人近两千年。

但是我们知道,汉文字起源于黄帝之时,《水经注疏》说:“古文出于黄帝之世,仓颉本鸟迹为字,取其孳乳相生”,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说:“迨乎伏羲氏作,始定人道,辨乎臣子,伏而化之,结绳而治。故孔子曰:‘三皇伯世,叶神无文’。”

伏羲、黄帝之世据“三皇”年代荒远,由此可知“三皇”之时必定没有文字,明代陈耀文《天中记》引《真源赋》说:“ 人皇君兄弟九人结绳刻木四万五千六百年 ”。

天地初开之时,人类 社会 的野蛮荒凉可想而知,《帝王世说》曰:“天地开辟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或冬穴夏巢,或食鸟兽之肉”,所谓“ 不殊于羽族,取类于毛群 ”,与鸟兽为伍, 这种时期不但没有记录“三皇”名号的文字,恐怕也没有“三皇”名号存在的必要。

据记载,天皇、地皇各立一万八千岁,而人皇治四万五千六百年,从时间上来讲,这很明显也不应该是一代人的年龄。《黄帝内经》上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也从没听说一个人能活几万岁的。

由此推之,传说中的天、地、人三皇,应当不是某一位帝王的名号,似乎应该是对时代的称呼。

正如所谓的上古“十纪”论一样,应该是后人追溯上古时期的时空归纳,《金楼子》载:

这种记述与现代地质学年代归纳法很相似,寒武纪、侏罗纪、白垩纪生活在当时的生物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哪一纪,只有后来定义的人才知道。

同样的我们试想一下,生活在数百万年前的先民,会给自己生活的上万年周期冠以“九头纪”的名号吗? 这种年代划分,更像是后人追溯上古时期的一种时间记录方式。

如郑樵《通志》说,以传说中的伏羲氏至无怀氏十五世为天皇,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这是后起的说法,并不是传说中“三皇”初相。

在最早的文字记载当中,“三皇”是有形象的,在古籍记载中:

天皇十三头,骧首麟身,身佩九翼。

地皇十二头,女面龙颡马蹄蛇身。

人皇九头,龙身骧首,驾六羽,乘云车出谷口。

这个形象让人实在难解,何为十三头,人怎么会有十三个头呢?但 正因为其难解,才说明其形象的原始性 ,最先记录下这些形象的徐整、皇甫谧等人都解释不了,恰恰说明这是他们有所依据,是从别的地方听来、看来的。

后来的一些学者解释,认为十三头是兄弟十三人,或者说是十三世,这都是附会的结果,并不是初相,真实的传说应该就是“ 天皇十三头,地皇十二头,人皇九头 ”。

《拾遗记》 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拾遗记》是东晋王嘉所录,频斯国在哪里我们不知道,但是从文中描述来看,这个大石室是一处古迹无疑,壁画上画着的就是十三头龙身的天皇,由此也可以知道“天皇十三头”才是传说的初相。

而《古微书》所载三皇形象, “骧首麟身” ,很明显是一个龙马的形象。凡此异象,似乎是在暗示我们,“三皇”并不是人类的形象。

《辨证论》说,自天地化育万物以后的时代总称为“三皇”,其次是“ 蛇躯牛首之圣 ”,其次才是“ 衡珠日角之皇 ”。“蛇躯牛首”说的是伏羲、神农氏这个时期,“衡珠日角”说的是秦皇汉武这个时期。

伏羲、神农这个时代,牛首、蛇身形象就让后人十分费解,所以,伏羲、神农在传说中同时具备人和神的属性。而据史料我们可知,“蛇躯牛首”之前是“骧首麟身”, 这个时期传说的“人王”似乎更多的带有神的属性

《论衡校释》说:“女娲之前,齿为人者,人皇最先” ,这似乎也在告诉我们,在三皇时期的前两段是不能称为“人”的,直到人皇之时才能称为人。

在盘古的传说中,混沌生阴阳,阴阳分天地,天地阴阳交感,中和为人,所以才有“天地人”三才。天皇、地皇继盘古而生,其称号似乎正是呼应天地, 《董子》曰:“古之造文字者,三画连其中者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

国家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在我们 历史 传说的记忆中,未有人,先有人王,我们的人王是“君权天授”的,从盘古时期一直延续到大清朝,这似乎是一种政治说辞,从情理上实在是说不过去。

所以在传说中的伏羲女娲之前,有没有国家,我们似乎是拿不出什么像样的证据,贾公彦《周礼正义序》中说的挺有道理:“ 天皇地皇之日,无事安民,降自燧皇,方有臣矣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四有文:“ 拒燧皇谓人皇,在伏羲前,风始,始王天下者 ”(引自《易通卦验》)。

说燧皇始王天下是有一定说服力的,那么燧皇以前漫长的数百万年,应该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氏族部落,那么“三皇”自然也就不是人王了,自然也不能在野蛮蒙昧的时期王天下了。

我们看古籍记载中“三皇”事迹似乎也能佐证这一点。

万英民《三命通会》说,天皇氏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定每年岁首之所在,这里的干支不同于后来的“黄帝命大挠制甲子”。

其十干为:于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

十支为: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这是最古老的干支纪年法,就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用的那种纪年法。

地皇氏定三辰,分昼夜,以三十天为一个月,以干支来配月;人皇氏裁度九州,“政教君臣所自起,饮食男女所自始”。

三皇事迹,辨别岁月,裁度九州,皆从大处着眼,很明显也是附会的说法。这些说法,最初应该来自于纬书, 《论衡校释》说:“天地开辟,有天皇、地皇、人皇。出自河图,不足征信”。

纬书的起源,最早似乎能追溯到战国时期,到汉代时就已经大盛,纬书所记载的内容驳杂不经,后来被道教三洞大量地吸纳。据载,道教三洞本来称作“三皇”,晋武帝时,南海太守鲍靖好仙道,登嵩高山,入石室清斋,发现了古三皇文。

后来,鲍靖被指伪造《三皇文》,被朝廷诛杀。自此以后,道教经典避讳“三皇”称呼而改称“三洞”。

三皇的传说在道家典籍记载颇多,当然多有神化玄幻的色彩,但是,它的故事大都有传说为基础,并不完全是向壁虚造,它的传说基础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于纬书,而纬书同样不是向壁虚造,它的记载很多来自于远古和民间传说,很多先儒所不屑的传说被它不加辨别的吸纳。

三皇的传说可能就是这样被吸纳进来的, 天皇初相应该就是那个骧首龙身十三头、身佩九翼的怪物 ,当然这个形象也应该也是经过若干年流传变迁的产物,真实的初相我们已经没有办法知道了。

在后人追溯华夏起源和帝王世系的时候,把这个十三头的家伙搬了出来,让他成为了继盘古而治的上古帝王。

但三皇源头真身应该是神,传说中颛顼曾经绝通天地,在颛顼以前是人神杂处。孔子曰:“以化合神者称皇,徳合天者称帝,徳合仁义者称王”,《辨证论》说:“天皇氏淡泊自然与极同道”,陆希声《道德经传序》说:“周之末世其几矣老氏以三皇之质以救其乱”。

所谓“自然”“无为”本就是天道,所以,皇道即是天道。《管子》曰:“明一者皇,察道者帝”,一者,太极也,混沌也,其非天帝而何?

《周本纪》载:“殷之末孙季纣, 殄废先王明德,侮蔑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 其章显闻于天皇上帝 ”,天皇,似乎跟这个有类似的属性。

关于上古三皇的事迹实不可考,但是三皇对华夏民族的影响却很深,对于我们研究 历史 的人来讲,首先需要有一个史观,所以就必须把三皇这段上古传说做一个梳理,主要是要知道它在古人眼中的地位和对 历史 的影响。

汉代孔安国序《尚书》,第一次将三皇与伏羲、神农、黄帝画上了等号,但是这种说法与司马迁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列为五帝一样,是没有什么依据的。

最早的三皇指的应该就是天、地、人三皇 ,不过这种三皇的叫法应该也是后起的 历史 归纳法,《周礼》说“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可见 传说中的三皇其实不只有这一组

天、地、人三皇并不是古代象牙塔里的东西,并不是文人和 历史 学者之间的文字 游戏 ,而是古人心中的一种 历史 和文化归属。

邱濬《大学衍义补•卷六二》载:

这是 历史 上皇家祭祀三皇的开始,此时的三皇显然是受到了孔安国等人的影响,跟天、地、人三皇区分了开来,成了所谓的“前三皇”和“后三皇”。

古代皇家庙祀先祖,最早就追溯到“前三皇”,三皇以前的祖先,有陵墓的派人去守陵,因为年代久远荒茫,不立庙祭祀。

研究 历史 ,就要进入到古人的 历史 环境和思想背景之下,在清代以前,古人大都是相信“前三皇”的存在的,不过同样也承认三皇之事年代荒茫不可稽考。直到清末,崔述等人开疑古之端,认为三代以前很多 历史 都是杨墨之徒杜撰,从而直接否认上古史,自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后魏书》中讲了一件事,说后魏献文帝拓跋弘,想将帝位提前让给太子,群臣就建议道:“ 三皇之世,澹泊无为,故称皇,是以汉高祖既称皇帝,尊其父为太上皇,明不统天下 。今皇帝幼冲,万机大政,犹陛下统之,谨上尊号太上皇帝。”

可见,三皇的传说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 历史 文化当中。

最后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在战国甚至更早以前,流传着天、地、人三皇的传说,这个传说的初相应该带着上帝的色彩和神的属性。后人追溯华夏 历史 起源、整理帝王世系时,把这个上古的传说整齐成了上古的帝王,于是就有了“三皇五帝”的说法。

后来的 历史 研究者,知道三皇之时荒昧不可靠,于是就把伏羲、神农、燧人、女娲、黄帝等这些传说中的古帝王和三皇的称号对号入座。于是,华夏的 历史 和可考的帝王世系就从这个新版“三皇五帝”开始了。

盘古化育,三皇继治,上古三皇的资料查找了很久,也思考了很久,可是迟迟不敢下笔。

千百年来,都以古三皇之时荒茫不可考,所以没有人敢去考证这段比传说还久远的传说,我当然也不敢。

但是,鉴于三皇是我国上古传说中帝王世系中重要的一环,而且是历经时间最悠久的一环,想要梳理华夏时间线不得不写一下这一段,所以虽然经过了几天的准备但是下笔时仍然是没什么头绪。

只好写在这里聊以备缺, 抛砖引玉,以待来者

文|王玄陵

参考阅读:盘古,一个南方少数民族的传说,是怎样变成华夏民族创世神的

参考文献

大家肯定听说过一句话 “富不过三代”,说的是祖上曾经阔绰过的人,经历过几代繁衍之后,有很大概率跌落回一般人家的穷困窘境。但很多人肯定没听说过另外一句叫做“穷不过五世”,有人觉得这是说如果你目前穷困潦倒,不管怎样五代之内有很大概率翻身,但实际上在古时候如果你真的穷困潦倒,那你的后代(如果有的话)有很大概率在几代之内绝嗣(或者饥寒交迫而死,或者找不到老婆光棍一辈子,当然也有可能是没有男性后代,因为姓是跟着男性走的)。为什么中国的姓氏起源大都是上古帝王的姓,因为在远古时期,人类茹毛饮血,物质资源极其不丰富,只有强盛的部落才能杀伐四方,发展壮大,而相比起部落中的普通人,只有帝王首领才有足够大的权利占有大量女人,也有足够多资源将这些女人替他生的孩子抚养长大,所以他的Y染色体(等同于姓氏)比起其它普通人的Y染色体有足够多的可能代代遗传下去,开枝散叶,至于普通人的Y染色体呢,可以想象,大都灭绝了。根据复旦大学李辉教授的对中国人Y染色体的分析,具有O3特征的就占据了总人口的一半这些O3,具体分为3种:

1、O3A4002611,今天所有测Y染色体单倍体为O3A4002611的人,都可以追述到约6700年前的同一个男性祖先,(即,有这个基因型的人,是约6700年前的同一个首领的后代)

2、O3A75px134, 今天所有Y染色体单倍体为O3A75px134的人,都可以追述到约6100年前的同一个男性祖先。

3,O3A3c1m117,今天所有有这个O3A3c1m117的人,都可以追述到约5000年前的同一个男性祖先。即这种基因的人都是这一个男性的子孙繁衍的后代。据记载:“伏羲氏落而炎帝兴,炎帝落而黄帝兴”。考虑把民间把伏羲定为人文初祖,并有伏羲女娲造人等传说。可以推论,6700年最早的那个就是伏羲部落的首领。其后,应该依次是炎帝部落首领,他姓姜。再后之是黄帝部落首领,他姓公孙,后改为姓姬。

三皇

天皇氏:简称天皇

地皇氏:简称地皇

人皇氏:简称人皇

有巢氏:尊称巢皇

燧人氏:尊称燧皇

华胥氏:简称华胥,是伏羲与女娲之母

伏羲氏:尊称羲皇

女娲氏:尊称娲皇

神农氏:尊称农皇,一说即炎帝(存有争议)

五帝

黄帝:姬轩辕

少昊:即玄嚣,名姬己挚

玄帝:姬颛顼,又名乾荒

帝喾:姬夋(qūn)

帝挚:姬挚(zhì)

尧:伊祁放勋

舜:姚重华

[说明:三皇、五帝,仅是远古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

夏朝

禹:姒文命

启:武则天废唐建周时,被追尊为齐圣皇帝

太康

仲康

羿:又称后羿[yì],原为有穷部落首领,篡位

寒浞:羿的家臣,篡位

少康

予(杼)

不降

扃(jiǒng)

廑(jǐn)

孔甲

桀:姒履癸

商朝

汤:子天乙,又名子履

太丁

外丙

仲壬

伊尹:篡位

太甲:太宗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中宗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高宗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纣王

西周

周文王姬昌:武则天废唐建周时,被追尊为周始祖文皇帝

周武王姬发

周成王姬诵

周康王姬钊

周昭王姬瑕

周穆王姬满

周共王姬繄扈

周懿王姬喜

周孝王姬辟方

周夷王姬燮(xiè)

周厉王姬胡

周宣王姬静

周幽王姬宫湦(shēng)

东周

周平王姬宜臼

周携王姬余臣:与周平王并立

周桓王姬林

周庄王姬佗

周釐王姬胡齐

周惠王姬阆(làng)

周王子姬颓:也称周废王

周襄王姬郑

周王子姬带

周顷王姬壬臣

周匡王姬班

周定王姬瑜

周简王姬夷

周灵王姬泄心

周景王姬贵

周悼王姬猛

周敬王姬匄

周王子姬朝

周元王姬仁

周贞定王姬介

周哀王姬去疾

周思王姬叔

周考王姬嵬

周威烈王姬午

周安王姬骄

周烈王姬囏(jiān)

周显王姬扁

周慎靓王姬定

周赧王姬延

附:诸侯国(虽然有时诸侯国很强大,但是周王仍为天下共主)

1楚

1

楚武王

熊通

前740年—前690年

51

前704年,自立为武王,楚开始称王

2

楚文王

熊赀

前689年—前677年

13

3

楚堵敖

熊艰

前676年—前672年

5

  

4

楚成王

熊恽

前671年—前626年

46

5

楚穆王

熊商臣

前625年—前614年

12

6

楚庄王

熊侣

前613年—前591年

23

一名旅,春秋五霸之一

7

楚共王

熊审

前590年—前560年

31

出土楚国文献写作龚王

8

楚康王

熊昭

前559年—前545年

15

9

楚郏敖

熊员

前544年—前541年

4

10

楚灵王

熊虔

前541年—前529年

12

原名围,即位后改名虔

11

楚訾敖

熊比

前529年

1

12

楚平王

熊居

前528年—前516年

13

原名弃疾,即位后改名熊居

13

楚昭王

熊轸

前516年—前489年

27

出土楚国文献写作卲王

14

楚惠王

熊章

前488年—前432年

57

又作献惠王

15

楚简王

熊中

前431年—前408年

24

又作柬大王

16

楚声王

熊当

前407年—前402年

6

又作声桓王

17

楚悼王

熊疑

前401年—前381年

21

18

楚肃王

熊臧

前380年—前370年

11

19

楚宣王

熊良夫

前369年—前340年

30

20

楚威王

熊商

前339年—前329年

11

21

楚怀王

熊槐

前328年—前299年

30

前299年被秦扣押,3年后死在秦国

22

楚顷襄王

熊横

前298年—前263年

36

23

楚考烈王

熊完

前262年—前238年

25

24

楚幽王

熊悍

前237年—前228年

10

25

楚哀王

熊犹

前228年

1

26

楚王负刍

熊负刍

前227年—前223年

5

前223年,秦灭楚

2吴

1

吴王寿梦

兴王

姬寿梦

前585年─前561年

25

开始称王

2

吴王诸樊

顺王

姬诸樊

前560年─前548年

13

又作谒

3

吴王余祭

安王

姬余祭

前547年─前544年

4

4

吴王余眛

度王

姬余眛

前543年─前527年

17

又作夷末、夷昧

5

吴王僚

武王

姬僚

前526年─前515年

12

6

吴王阖闾

道王

姬光

前514年─前496年

19

又作阖庐、盖庐

7

吴王夫差

姬夫差

前495年─前473年

23

3越

越王 姒允常

越王 菼执(即姒勾践)

越王 姒鹿郢

越王 盲姑(即姒不寿)

越王 姒朱勾

越王 姒翳

越王 姒诸咎

越王 姒错枝

莽安 姒之侯

越王 姒无颛

越王 姒无强

4魏

1

魏惠王

魏罃

前369年—前319年

51

前334年,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更元年

2

魏襄王

魏嗣

前318年—前296年

23

3

魏昭王

魏遫

前295年—前277年

19

4

魏安釐王

魏圉

前276年—前243年

34

5

魏景湣王

魏增

前242年—前228年

15

6

魏王假

魏假

前227年—前225年

3

5赵

1

赵武灵王

赵雍

前325年—前298年

28

前323年称王,不久去王号,一生不再称王

2

赵惠文王

赵何

前298年—前266年

33

即位当年改元

3

赵孝成王

赵丹

前265年—前245年

21

4

赵悼襄王

赵偃

前244年—前236年

9

5

赵幽缪王

赵迁

前235年—前228年

8

前228年秦灭赵,兄公子嘉自立为代王

6

代王

赵嘉

前227年—前222年

6

前222年,王贲攻代,掳代王嘉

6韩

1

韩宣惠王

韩康

前332年—前312年

21

前323年称王,又作韩宣王、韩威侯

2

韩襄王

韩仓

前311年—前296年

16

又作韩襄哀王、韩悼襄王

3

韩僖王

韩咎

前295年—前273年

23

4

韩桓惠王

韩然

前272年—前239年

34

又作韩惠王

5

韩废王

韩安

前238年—前230年

9

前230年,秦灭韩

7燕

燕易王

前332年-前321年

12

燕王哙

姬哙

前320年-前317年

4

燕王子之

姬子之

前316年-前314年

3

燕昭王

姬平

前311年-前279年

33

燕惠王

姬乐资

前278年-前272年

7

燕武成王

前271年-前258年

14

燕孝王

前257年-前255年

3

燕王喜

姬喜

前254年-前222年

33

8齐

1

齐威王

田因齐

前356年—前320年

37

前334年,称王

2

齐宣王

田辟疆

前319年—前301年

19

3

齐湣王

田地

前300年—前284年

17

前288年,称东帝,不久去帝号

4

齐襄王

田法章

前283年—前265年

19

5

齐王建

田建

前264年—前221年

44

前221年,秦灭齐

秦朝

[秦朝:不是秦国,不包括称王的秦国君主]

秦始皇嬴政:始称皇帝,追尊其父嬴子楚为太上皇帝

秦二世嬴胡亥

秦三世嬴子婴

西楚

西楚霸王项羽:未称帝

西汉

汉高帝刘邦

汉惠帝刘盈

汉前少帝刘恭

汉后少帝刘弘

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

汉武帝刘彻

汉昭帝刘弗陵

汉废帝/昌邑王刘贺

汉宣帝刘询

汉元帝刘奭(shì)

汉成帝刘骜

汉哀帝刘欣

汉平帝刘衎

汉孺子刘婴(仅为皇太子,王莽摄政)

新朝

新太祖/建兴帝王莽

玄汉

更始帝刘玄

赤眉汉

建世帝刘盆子

东汉

汉光武帝刘秀

汉明帝刘庄

汉章帝刘炟

汉和帝刘肇

汉殇帝刘隆

汉安帝刘祜

汉前少帝刘懿

汉顺帝刘保

汉冲帝刘炳

汉质帝刘缵

汉桓帝刘志

汉灵帝刘宏

汉后少帝/弘农怀王刘辩

汉献帝刘协

三国

1魏

魏武帝曹操

魏文帝曹丕

魏明帝曹睿

魏少帝/齐王/邵陵厉公曹芳

高贵乡公曹髦

魏元帝/陈留王曹奂

2蜀

昭烈帝刘备

后主刘禅

3吴

武烈帝孙坚

长沙桓王孙策

吴大帝孙权

吴废帝/会稽王孙亮

吴景帝孙休

吴文帝孙和

吴末帝/乌程侯孙皓

西晋

宣帝司马懿

景帝司马师

文帝司马昭

武帝司马炎

惠帝司马衷

赵王司马伦

怀帝司马炽

愍帝司马邺

东晋

元帝司马睿

明帝司马绍

成帝司马衍

康帝司马岳

穆帝司马聃

哀帝司马丕

废帝/海西公司马奕

简文帝司马昱

孝武帝司马曜

安帝司马德宗

恭帝司马德文

桓楚

楚宣武帝桓温(桓彝子)

楚武悼帝桓玄(桓温子)

楚帝桓谦(桓冲子)

楚帝桓振(桓石虔子)

楚帝桓石绥(桓豁子)

十六国

1成汉

成景帝李特

秦文王李流

成武帝李雄

成哀帝李班

成废帝/幽公李期

汉昭文帝李寿

汉末主李势

2汉赵

汉光文帝刘渊

汉废帝/梁王刘和

汉昭武帝刘聪

汉隐帝刘粲

秦王刘曜

3后赵

明帝石勒

文帝石弘

武帝石虎

正帝石世

成帝石遵

仁武帝石鉴

兴武帝石祗

4冉魏

武悼天王/平帝冉闵

5前凉

武穆王张轨

昭王张寔

成王张茂

文王张骏

桓王张重华

哀王张耀灵

威王张祚

冲王张玄靓

悼王张天锡

6后凉

景昭帝吕婆楼

懿武帝吕光

隐王吕绍

灵帝吕纂

后主吕隆

7西凉

武昭王李暠

后主李歆

末主李恂

8南凉

武王秃发乌孤

康王秃发利鹿孤

景王秃发傉檀

9北凉

文王段业

武宣王沮渠蒙逊

哀王沮渠牧犍

10前燕

武宣帝慕容廆

文明帝慕容皝

景昭帝慕容俊

幽帝慕容暐

11后燕

成武帝慕容垂

惠愍帝慕容宝

开封公慕容详

赵王慕容麟

昭武帝慕容盛

昭文帝慕容熙

12西燕

归帝慕容泓

威帝慕容冲

昌平王段随

中帝慕容顗

文帝慕容瑶

代帝慕容忠

末帝慕容永

13北燕

惠懿帝高云

文成帝冯跋

昭成帝冯弘

14南燕

献武帝慕容德

末主慕容超

15胡夏

桓帝刘卫辰

武烈帝赫连勃勃

德武帝赫连昌

平武帝赫连定

16前秦

惠武帝苻洪

高祖苻健

厉王苻生

世祖苻坚

哀平帝苻丕

太宗苻登

后主苻崇

17后秦

武昭帝姚苌

文桓帝姚兴

末主姚泓

18西秦

宣烈王乞伏国仁

武元王乞伏乾归

文昭王乞伏炽磐

厉武王乞伏暮末

19代国

成帝拓跋毛,前207-前204年在位

节帝拓跋贷,前204-前175年在位

庄帝拓跋观,前175-前130年在位

明帝拓跋楼,前130-前81年在位

安帝拓跋越,前81-前41年在位

宣帝拓跋推寅,前41-公元13年在位

景帝拓跋利,13-55年在位

元帝拓跋俟,55-105年在位

和帝拓跋肆,105-114年在位

定帝拓跋机,114-159年在位

僖帝拓跋盖,159-180年在位

威帝拓跋侩,180-209年在位

献帝拓跋邻,209-213年在位

圣武帝拓跋诘汾(拓跋邻之子),213-218年在位

神元帝拓跋力微(拓跋诘汾之子),219-277年在位

文帝拓跋沙漠汗(拓跋力微之子),未在位,仅为追谥

章帝拓跋悉鹿(拓跋力微之子),277-286年在位

平帝拓跋绰(拓跋力微之子),286-293年在位

思帝拓跋弗(拓跋沙漠汗之子),293-294年在位

昭帝拓跋禄官(拓跋力微之子),294-295年在位

桓帝拓跋猗迤(拓跋沙漠汗之子),295年在位

穆帝拓跋猗卢(拓跋沙漠汗之子),295-316年在位

文平帝拓跋普根(拓跋猗迤之子),316年在位

哀帝拓跋始生(拓跋普根之子),316年在位

平文帝拓跋郁律(拓跋弗之子),316-321年在位

惠帝拓跋贺傉(拓跋猗迤之子),321-325年在位

炀帝拓跋纥那(拓跋猗迤之子),325-329年第一次在位

烈帝拓跋翳槐(拓跋郁律长子),329-335年第一次在位

炀帝拓跋纥那(拓跋猗迤之子),335-337年第二次在位

烈帝拓跋翳槐(拓跋郁律长子),337-338年第二次在位

昭成帝拓跋什翼犍(拓跋郁律次子),338-376年在位,年号建国

献明帝拓跋寔(拓跋翳槐之子),未在位,仅为追谥。386年其子拓跋珪即位,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20西蜀

蜀王谯纵

南朝

1宋

穆帝刘翘

武帝刘裕

少帝刘义符

文帝刘义隆

元帝刘劭

孝武帝刘骏

前废帝刘子业

明帝刘彧

后废帝刘昱

顺帝刘准

2齐

高帝萧道成

武帝萧赜

废帝/郁林王萧昭业

废帝/海陵王萧昭文

明帝萧鸾

废帝/东昏侯萧宝卷

和帝萧宝融

3梁

武帝萧衍

临贺王萧正德

简文帝萧纲

废帝/豫章王萧栋

废帝/武陵王萧纪

元帝萧绎

闵帝萧渊明

敬帝萧方智

4西梁(后梁)

宣帝萧詧(chá)

明帝萧岿

靖帝萧琮

5陈

武帝陈霸先

文帝陈蒨

废帝陈伯宗

宣帝陈顼

后主陈叔宝

北朝

1北魏

道武帝拓跋珪

明元帝拓跋嗣

太武帝拓跋焘

南安王拓跋余

文成帝拓跋浚

献文帝拓跋弘

孝文帝元宏(原名拓跋宏)

宣武帝元恪

孝明帝元诩

殇帝元氏(元姑娘)

幼主元钊

孝庄帝元子攸

废帝/长广王元晔

节闵帝元恭

废帝/安定王元朗

孝武帝元脩(xiū)

2东魏

孝静帝元善见

3西魏

文帝元宝炬

废帝元钦

恭帝元廓(又名拓跋廓)

4北齐

神武帝高欢

文襄帝高澄

文宣帝高洋

废帝高殷

孝昭帝高演

武成帝高湛

后主高纬

安德王高延宗

幼主高恒

5北周

文帝宇文泰

孝闵帝宇文觉

明帝宇文毓

武帝宇文邕

宣帝宇文赟

静帝宇文阐

隋朝

隋太祖/隋武元帝杨忠

隋高祖/隋文帝杨坚

隋炀帝杨广

隋世宗/隋成帝/元德太子杨昭(杨广子)

隋恭帝/代王杨侑(杨昭子)

秦王杨浩(秦孝王杨俊子,杨坚孙)

越王杨侗(杨昭子)

唐朝

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唐中宗李显

唐睿宗李旦

武周

则天大圣皇帝武曌

唐朝(复辟)

唐中宗李显

唐殇帝李重茂

唐睿宗李旦

唐玄宗李隆基

唐肃宗李亨

唐代宗李豫

唐德宗李适(kuò)

唐顺宗李诵

唐宪宗李纯

唐穆宗李恒

唐敬宗李湛

唐文宗李昂

唐武宗李炎

唐宣宗李忱(chén)

唐懿宗李漼(cuǐ)

唐僖宗李儇(huán)

唐昭宗李晔(yè)

唐哀帝李柷(zhù)

渤海国

渤海烈王乞乞仲象(粟末靺鞨首领)

渤海高王大祚荣

渤海武王大武艺

渤海文王大钦茂

渤海废王大元义

渤海成王大华屿

渤海康王大嵩璘

渤海定王大元瑜

渤海僖王大言义

渤海简王大明忠

渤海宣王大仁秀

渤海王大彝震

渤海王大虔晃

渤海王大玄锡

渤海王大玮瑎

渤海王大諲撰

南诏国

[738-859年]

云南王皮罗阁

神武王阁罗凤(皮罗阁子)

悼惠王凤迦异(阁罗凤子):未即位

桓王异牟寻(凤迦异子)

惠王寻阁劝(异牟寻子)

幽王劝龙晟(寻阁劝子)

靖王劝利晟(寻阁劝子)

昭成王劝丰祐(寻阁劝子)

大礼国

[859-877年]

景庄帝世隆(劝丰祐子)

大封民国

[877-902年]

武帝隆舜(世隆子)

哀帝舜化贞(隆舜子)

大长和国

[902-928年]

武桓帝郑买嗣

肃文帝郑仁旻(郑买嗣子)

恭惠帝郑隆亶(郑仁旻子)

大天兴国(兴源国)

[928年-929年]

悼康帝赵善政

大义宁国

[929-937年]

肃恭帝杨干贞(一作杨干真)

末帝杨诏(又名杨明,杨干贞弟)

五代

1后梁

太祖朱温

废帝/郢王朱友珪

末帝朱瑱(朱友贞)

2后唐

太祖李克用

庄宗李存勖

明宗李亶(李嗣源)

闵帝李从厚

末帝李从珂(本名“王从珂”)

3后晋

高祖石敬瑭

出帝石重贵

4后汉

高祖刘暠

隐帝刘承佑

5后周

太祖郭威

世宗柴荣

恭帝柴宗训

十国

1吴越

太祖钱鏐

世宗钱元瓘

成宗钱弘佐

忠逊王钱弘倧

忠懿王钱弘俶

2闽国

太祖王审知

嗣王王延翰

惠宗王延钧

康宗王昶

景宗王曦

世宗王延政

3殷国

世宗睿武帝王延政

4荆南(南平)

武信王高季兴

文献王高从诲

贞懿王高保融

贞安王高保勖

德仁王高继冲

5南楚

武穆王马殷

衡阳王马希声

文昭王马希范

前废王马希广

恭孝王马希萼

后废王马希崇

6南吴

太祖杨行密

烈宗杨渥

高祖杨渭

让帝杨溥

7岐国

忠敬王李茂贞

8桀燕

桀王刘仁恭

燕王刘守光

9南唐

义祖徐温

烈祖李昪

元宗李璟

后主李煜

10北汉

世祖刘旻(原名刘崇)

睿宗刘钧

少主刘继恩

英武帝刘继元

11南汉

烈宗刘隐

高祖刘龑

殇帝刘玢

中宗刘晟

后主刘鋹

12前蜀

高祖王建

后主王衍(本名王宗衍)

13后蜀

高祖孟知祥

后主孟昶

北宋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宗赵炅

宋真宗赵恒

宋仁宗赵祯

宋英宗赵曙

宋神宗赵顼

宋哲宗赵煦

宋徽宗赵佶

宋钦宗赵桓

南宋

宋高宗赵构

宋正安帝/元懿太子赵旉[1]

宋孝宗赵昚

宋光宗赵淳

宋宁宗赵扩

宋理宗赵昀

宋度宗赵禥

宋恭帝赵显

宋端宗赵昰

宋少帝赵昺

刘齐

武烈帝刘豫

辽朝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他死后,其妻淳钦皇后述律平称制)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世宗耶律阮

辽穆宗耶律璟

辽景宗耶律贤

辽圣宗耶律隆绪

辽兴宗耶律宗真

辽道宗耶律洪基

天祚帝耶律延禧

北辽

辽宣宗/孝章皇帝耶律淳

辽德妃(耶律淳妻,萧普贤女):遥立秦王耶律定为帝

辽神宗/梁王耶律雅里

辽英宗/末帝耶律术烈

西辽

辽嗣元帝(姓名失考)

辽德宗耶律大石

辽感天后萧塔不烟(耶律大石妻)

辽仁宗耶律夷列(耶律大石子)

辽承天帝耶律普速完(耶律大石女,耶律夷列妹)

辽末帝耶律直鲁古(耶律夷列次子)

辽恭帝屈出律(耶律直鲁古之婿兼义子):1211年[篡位]-1218年在位,篡位之后尊辽末帝为太上皇帝

东辽

耶律留哥:1213年[建立东辽]-1220年在位

姚里氏(耶律留哥妻):1220年-1226年在位

耶律薛阇(shé,耶律留哥子):1226年-1238年在位

耶律收国奴(耶律薛阇子):1238年-1259年在位

耶律古乃(耶律收国奴子):1259年-1269年在位

后辽

耶律厮不:1216年[建立后辽]

耶律乞奴:1216年在位

耶律金山:1216年-1217年在位,年号天德

耶律统古与:1217年-1218年在位

耶律喊舍:1218年-1220年在位

西夏

太祖李继迁

太宗李德明

景宗李元昊

毅宗李谅祚

惠宗李秉常

崇宗李乾顺

仁宗李仁孝

桓宗李纯佑

襄宗李安全

神宗李遵顼

献宗李德旺

末帝李睍(xiàn)

金朝

金太祖完颜旻

金太宗完颜晟

金熙宗完颜亶

金废帝/海陵王完颜亮

金世宗完颜雍

金章宗完颜璟

卫绍王完颜永济

金宣宗完颜珣

金哀宗完颜守绪

金末帝完颜承麟

元朝(孛儿只斤氏)

元世祖忽必烈

元成宗铁穆耳

元武宗海山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元英宗硕德八剌

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阿速吉八

元文宗图帖睦尔

元明宗和世瓎(là)

元宁宗懿璘质班

元惠宗妥懽帖睦尔

元昭宗爱猷识理答腊

元益宗脱古思帖木儿

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

明惠宗朱允炆(建文)

明成祖朱棣(永乐)

明仁宗朱高炽(洪熙)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天顺)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

明光宗朱常洛(泰昌)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

明思宗朱由检(崇祯)

大顺

李自成,年号永昌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南明

明安宗朱由崧,年号弘光

明绍宗朱聿键,年号隆武

明昭宗朱由榔,年号永历

明文宗朱聿鐭,年号绍武

清朝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崇德)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

清废帝爱新觉罗·溥仪(宣统)

太平天囯

天王洪秀全

幼天王洪天贵福

中华帝国

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年号洪宪

宗族称谓

祖上:最早的祖先称为始祖。后世的皇帝一般以他们可知的祖宗作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为始祖。后世的人在修家谱、作家传时,也往往喜欢攀附古代的名人为自己的始祖。

太祖: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为太祖。如三国魏以曹操为太祖,唐以李渊为太祖,宋以赵匡胤为太祖,明以朱元璋为太祖,清以努尔哈赤为太祖。太祖是一朝的开国之君,所以他的太庙百世不迁。

祖宗:是对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称。从我国汉代开始,凡是创业的国君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为祖,如汉称刘邦为高祖,唐称李渊为高祖等等。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称为宗,如汉称文帝刘恒为太宗,唐称李世民为太宗等。

子嗣、太宗、小宗: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宗子:大宗的嫡长子叫宗子。对大宗来讲,他是家长;对于小宗来讲,他是族长,宗子继承始祖的爵位,主持始祖庙的祭祀。

世子:世子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与“太”字意义相通。

支子:古代把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支子。

嫡子: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作嫡子。同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嫡子有继承父亲地位的权力,在社会地位上远远高于庶子。

别子:古代把诸侯嫡长子以外的儿子都叫别子。

庶子:古代把妾所生的儿子称作庶子,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礼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嗣子:无子而以他人之子作为儿子,既为嗣子。嗣子一经礼法认可,地位与亲子等同。古代礼法对嗣子问题,有明确的规定。一、必须是同姓。二、必须是同宗的支子。三、辈分必须相当。

公子:诸侯王(公)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公子。另外诸侯的女儿也可以称作公子。

考妣:父母又称为考妣。后多指已死的父母,即亡父亡母。

继父:生父死后,母亲再嫁之夫称为继父。

八母:八种身份不同的母亲,即指嫡母、继母、养母、慈母、嫁母、出母、庶母和乳母。

嫡母:妾的子女称父之正妻为嫡母。对于嫡母,服制是斩衰三年。

继母:父亲的后妻称为继母,对于继母,服制也是齐衰三年。

养母:过继儿子称收养他的母亲为养母。对养母服制是斩衰三年。

慈母:妾所生之子,其母死后,其父令别的妾抚育,此别妾就是此子的慈母。

嫁母:亲母因父亲死后再嫁,称作嫁母。为嫁母服齐衰杖期。

出母:被父亲休弃的生母称作出母。为出母服齐衰杖期。

庶母:父亲的妾称为庶母。士为庶母服缌麻。

乳母:父妾之中曾乳育己者称她为乳母。为乳母服缌麻。

九族:

九族所指,说法不一。一说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己身、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父族四即: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姊妹、儿子);母族三即:母之父

(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岳父、岳母。

扩展资料

礼俗称谓

君:周代称诸侯为君。君在天子之下,大夫之上,指的是诸侯。秦统一天下后,称皇帝为君。君还是战国、秦汉时期贵族、功臣的封号。如齐国田文号盂尝君,魏以子无忌号信陵君,汉郦食其号广野君,刘敬号奉春君,君后来又引申为对男子的尊称,故父和夫也可称君。

臣:上古指男性奴隶。后来“君”与“臣”对举,臣包括因君外的任何人。后“臣”引申为对己的谦称。

士:商、西周、春秋时统治者的最低层及其成员。周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卿大夫有家。家是卿大夫的统治区域,担任家的官职的通常是士,称为家臣。

民:上古时把奴隶称作民。或称黎民、群黎、苗民、众人、庶人、庶民,通称庶民。臣与民在上方都是奴隶,但有区别:臣是柔顺驯服的奴隶,民是暴戾难以驾驭的奴隶。

奴隶:为奴隶主劳动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甚至杀死。“工”、“奴”、“奚”、“臣”、“妾”等都是奴隶,仆侍、妾婢、阍人(看门人)、寺人(宦)等是从事家务劳动的奴隶,金工、车工等是从事工业生产的奴隶,大量的则是从事农业的奴隶。

君子:古代对贵族男子的通称。又泛指有道德的人,君子常常和小人或野人对比。此外,妻称夫也叫君子。

百姓:古代对贵族的总称。商代的奴隶主是贵族,总称为“百姓”(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商王是贵族的最高代表,自称为“余一人”,周代仍有这种称号,战国以后,“百姓”为平民的通称,与“民”为同义词。

黎民:平民也称黎民,亦即“众民”的意思。因“黎”通“骊”,黑色,“黎民”因黑发而名。

黔首: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呼。黔,黑色。“黔首”,犹如黑头。据说秦商黑色,平时平民都用黑布包头,帮称“黔首”。

布衣:即“平民”,古代人富人穿丝,平民穿麻布,所以称“布衣”。

庶人:又叫“庶民”,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西周时庶人可作为被封赐的对象,其身份比奴隶高。春秋时,庶人的地位在士以下,工商奴隶之上。秦汉以后,泛指没有官的一般平民。

鄙人: “鄙人”本意指发居于郊野之人。后古人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 不高,见识浅陋。

臣:古人对自己的谦称。“臣”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后采也完全表示谦称。

仆:旧时男子自称谦词。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奴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小可:宋元间人自称谦词。

小生:旧时晚辈对尊长称自己的谦词。

小子:旧时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自称的谦词。

晚生:旧时父人对前辈称己的谦词。

不肖:旧时男子自谦词。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

不才:旧时男子自谦词。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

不妄:旧时男子对自己的谦称。不妄意为无才能的意思。

不敏: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故自谦“不敏”。 晚生 后学 晚侍 年轻人在年长者面前的谦称。

在下:自称的谦词,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

妾:旧时妇女自称的谦词。妾是旧时正妻之外的小妻、侧室、偏房,在家庭中地位极低,故妇女借以自称,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奴、奴家:旧时妇女自称的谦词。奴即表示不自由,从人役使的仆役,故借以自称,表示对对方的敬重。有时男子亦以之为谦称。

未亡人:寡妇的自称。

-亲属称谓

中国历代王朝皇帝顺序表

中国历代秦朝皇帝顺序是秦始皇赢政、秦二世赢胡亥、秦三世赢了婴。中国历代皇帝列表是讲述从夏朝到清朝的中国皇帝在位时间、谥号、寿命等信...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