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纪晓岚、和珅、乾隆帝、刘墉是怎样的人物?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历史中纪晓岚、和珅、乾隆帝、刘墉是怎样的人物?,第1张

  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个人简介  直隶河间府(今献县)崔尔庄(现行政规划为河北省沧县)人(1724~1805)。乾隆19年中进士,又授为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因学识渊博为乾隆赏识。曾因为亲家两淮盐运史庐见曾有罪受到株连被发配到新疆乌鲁木齐,后召还,乾隆以土尔扈特归还为题“考”他,命他为《四库全书》总纂官,至乾隆46年完成,耗时十年。次年擢升为兵部侍郎、左副都御史、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职务为大学士之副职,从一品),死后谥文达。纪晓岚住于阅微草堂。著有《阅微草堂笔记》,其后人整理有《文达公遗集》。其人除文才轩昂外,纵性放欲的个性在文字狱盛行的有清一代也非常有名。如

  小横香室主人在《清朝野史大观》卷3中说:“公平生不谷食面或偶尔食之,米则未曾上口也。饮时只猪肉十盘,熬茶一壶耳。”

  采蘅之的《虫鸣漫录》卷2:“纪文达公自言乃野怪转身,以肉为饭,无粒米入口,日御数女。五鼓如朝一次,归寓一次,午间一次,薄暮一次,临卧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兴而幸者,亦往往而有。”

  昭枪在《啸亭杂录》卷10“(公)今年已八十,犹好色不衰,日食肉数十斤,终日不啖一谷,真奇人也。”

  孙静庵的《栖霞阁野乘》:“河间纪文达公,为一代巨儒。幼时能于夜中见物,盖其禀赋有独绝常人人者。一日不御女,则肤欲裂,筋欲抽。尝以编辑《四库全书》,值宿内庭,数日未御女,两睛暴赤,颧红如火。纯庙偶见之,大惊,询问何疾,公以实对。上大笑,遂命宫女二名伴宿。编辑既竟,返宅休沐,上即以二宫女赐之。文达欣然,辄以此夸人,谓为‘奉旨纳妾’云。”

  鲁迅论纪晓岚及《阅微草堂笔记》(见《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二篇 《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

  《聊斋志异》风行逾百年,摹仿赞颂者众,顾至纪昀而有微辞。

  《阅微草堂笔记》虽“聊以遣日”之书,而立法甚严,举其体要,则在尚质黜华,追踪晋宋;自序云,“缅昔作者如王仲任应仲远引经据古,博辨宏通,陶渊明刘敬叔刘义庆简淡数言,自然妙远,诚不敢妄拟前修,然大旨期不乖于风教”(20)者,即此之谓。其轨范如是,故与《聊斋》之取法传奇者途径自殊,然较以晋宋人书,则《阅微》又过偏于论议。盖不安于仅为小说,更欲有益人心,即与晋宋志怪精神,自然违隔;且末流加厉,易堕为报应因果之谈也。

  惟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非 仅 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

  《滦阳消夏录》方脱稿,即为书肆刊行,旋与《聊斋志异》峙立;《如是我闻》等继之,行益广。鲁迅《聊斋志异》

  更多请浏览: http://baikebaiducom/view/4683htmfr=ala0_1

  和珅(音:hé shēn)(1750年—1799年2月22日,即乾隆十五年—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原名善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生于乾隆十五年,住西直门内的驴肉胡同。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三,太上皇弘历驾崩。次日,嘉庆帝命和珅与户部尚书福长安轮流看守殡殿,不得擅自出入,实施软禁。接着下了一道突兀的圣旨,命令着实查办围剿白莲教不力者及幕后庇护之人。当天就有大臣领会到皇帝的意图,于是弹劾和珅的奏章源源不断送到嘉庆帝手中。嘉庆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立即下令逮和珅入狱。嘉庆帝本要将和珅凌迟处死,但由于皇妹也是和珅儿媳妇的固伦和孝公主的求情,并且参考了董诰、刘墉诸大臣的建议,改为赐和珅狱中自尽。为避免政坛风波,嘉庆帝宣布对能弃恶从善和珅余党一律免于追究。

  经查抄,和珅财产的三分之一,价值二亿二千三百万两白银,玉器珠宝、西洋奇器无法胜数,以后部分赏赐给皇族,民间谚语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清史稿》等书载称,和珅“少贫无籍”,即贫穷低微,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与历史实际相差太远。

  更多请浏览 http://baikebaiducom/view/19534htm

  乾隆帝即清高宗纯皇帝(1711年9月25日子时—1799年2月7日),姓爱新觉罗,讳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属兔,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卒于嘉庆四年正月初三,终年88岁,葬于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乾隆于雍正十三年即位,为清代入关后的第四任皇帝。

  乾隆简介  乾隆帝即位前为宝亲王。雍正帝登基后就将其秘密立为皇太子,立储诏书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这也成为以后清朝的定制。雍正帝驾崩后弘历继位,是为乾隆帝。乾隆天生聪慧,文治武功都有较大成就,这也使得他非常自负,他晚年自称“十全老人”,夸耀自己的武功,但是事实上当时的清王朝已经江河日下,国内潜伏着的各种危机,随时可能爆发;而国际上,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拉大,中国已经不再是什么“天朝”,而是盲目自大的井底之蛙。实行闭关锁国,最终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是乾隆帝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

  乾隆六十年禅位于皇十五子颙琰,自己成为太上皇。其在位六十年,作为太上皇又训政三年,所以乾隆帝是中国历史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仅次于祖父康熙,而实际执政时间是最长的皇帝,达到六十三年,他又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驾崩时年为八十八周岁。乾隆死后的庙号为清高宗纯皇帝,史称乾隆皇帝。

  更多请浏览: http://baikebaiducom/view/2677htm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清代书画家、政治家。诸城县逄戈庄(今属山东省高密市)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刘统勋子。官至内阁大学士,为官清廉,有乃父刘统勋之风。

  一生廉洁奉公,处处从人民利益着想,深受百姓爱戴,没贪过国家一分银两,一件器物。修坝建桥时,自己带领百姓及工作人员努力奋干在第一线。衣着简陋,粗粮杂饭。他最爱的食物是煎饼卷大葱,可以看出为官的他生活是相当艰苦。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的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在文字狱中有一定的错误,是清廷进行思想控制的战线的文化打手。

  更多请浏览: http://baikebaiducom/view/6082htm

所谓的“名”只是一个人在公众眼里的外在形象,有很多东西都比“名”更重要,所以在必要时候舍弃它并不是愚蠢的行为。

说起刘墉一家的“名”,还是要从他小时候说起。刘墉五岁那年,父亲刘统勋进士及第,获授翰林院编修,刘墉随家人定居北京。

刘家本是书香门第,向来重视子女们的教育。北京又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故刘墉很早就接受了正规的文化学习。除当时的士子们为应付科举考试,获取功名所必需研习的四书五经外,年青的刘墉还广泛地涉猎了诸子百家之书。在读书过程中,他崇尚的是读书明理,反对空言注疏。他曾写有自箴四首说:

五鼎荐八珍,孰曰非正味窭人病未能,谬云太羹贵;

倾囊肤筐箧,有无可立试。

常时薄百牢,不辨一箪食。

执笔为文章,原欲抒所有。

苟不迫于中,何由出诸,非蚕莫望丝,无米苦为酒。

经籍塞两仪,能助只字否为学患不知,既知苦未勇;

护疾而忌医,见药反增恐。

岂必无萌蘖,生意不相踵;

戒之后勿然,嘉谷庶有种。

嗜好一以偏,所学非所用;

北辕欲适楚,退飞如过宋。

居闲常蹶蹶,临事转梦梦;

何不速挽回,道在内自讼。

对于佛家经典,坊问说部等,刘墉也无不浏览,并善于从中悟出道理。

他在晚年给诸位兄弟的一封家信中曾谈到佛经说:

吾家往年未有佛经,愿诸弟留意,此与四书五经无碍。圣人因时立教,教不必同,同者道也。道如元气,教如四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智尚分,况教之有迩乎……又有一种自负名流,究心注疏,贯穿群言,而于圣道无所会心,亦与流浪词章者等耳。

刘墉的门生英和曾记载这样一件事:

一日,纪晓岚与刘墉谈论佛法,纪晓岚装模作样、一本正经地说:“我则冥然罔觉,悍然不顾。”

刘墉马上回敬道:“先生扶释典之要,炼成此八字,恐先生手有芒刺即知痛耳!”

说完,两人相视而笑。

这则故事说明,刘墉研读佛经并不迷信,而是为了从中理解某些道理。

英和记载说:

“刘文清公(墉)熟悉《史记》、《汉书》等史籍,博览群书,精通前人诗古文词,尤其精通佛道二教密典,旁及小说杂部。有一日陪公坐谈,他非常认真地对我说:‘你阅读过坊间小说平话没有’我回答说尚未有闲暇顾及此种书籍。他于是笑着说: ‘如此的话,你还没有传承老夫真正的衣钵啊’。

大概由于先生天资超群,所以总能于俚言琐事中悟出正道。”

读书之外,刘墉尤好书法。这或许是受了堂祖父刘桢的影响。刘桢虽是贡生出身,却写得一手好字,是一名小有名气的书法家,刘墉自小很是羡慕。

他在每天读书之余,总会练习一会儿书法,这种喜好和习惯一直坚持到他去世。他在《学书》二首诗中曾对这种恬静生活有所描绘:

晓月芸窗暖,萧斋一事无;

临抚乘逸兴,挥洒供清娱。

拭砚珍龙尾,拈豪爱鼠须;

冁然忽自荚,妍丑竞何殊。

笔纵姿还敛,锋藏韵自华;

折钗犹有股,老树更生花。

腾跃尊龙象,蟠纡陋蚓蛇;

子云嫌小技,虽好未堪夸。

他在一首题名(书卷)的诗中也写道:

藏琴或笃爱,书易亦相宜。

大字留山谷,清风起墨池。

平生记元裙,唐律写神祠。

坡戒吾宁忘,江珧聊朵颐。

当时的北京城,人文荟萃,除了众多的应试举子外,这里还汇集了不少的硕彦名儒,是青年学子向上求学的良好场所。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又是当朝宠臣,地位特殊,故交际颇多,这也为刘墉结识朋友、探讨学问提供了不少的方便。更何况刘墉本人涉猎广博,又性情诙谐幽默,深受大家的喜爱,故青年时代的刘墉就结识一大批师友,文坛著名的词臣他都与之有交往。

著名诗人沈德潜(1670—1768年),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人。康熙年间曾参加过博学宏词试,乾隆四年以六十七岁高龄成进士,由编修历官礼部侍郎,以和诗受宠于乾隆,人值内廷。归里时,乾隆濒行赐涛,有“清时旧寒士,吴下老诗翁”句。乾隆序其诗至称其为“归愚叟”,时人荣之。沈德潜与刘统勋为同僚和朋友,沈德潜南归,刘统勋作有《送沈得愚》诗相送:

几年丹禁领仙官,香案身依得驻颜。

特许归田辞北阙,应怜托兴在东山。

朝衫旧著袍为鹘,里第新开客是鹇。

多少篇章供睿赏,岂惟传颂满清班。

刘墉因为父亲而与沈老先生相交。

学者钱陈群(1687—1774年),字主敬,号香树,另号拓南居士,浙江嘉兴人,康熙年间进士,官至刑部左侍郎。深受雍正乾隆赏识,久值南书房,充经筵讲官。乾隆曾多次与之考论古今,称为故人。归里后,乾隆特令按在职食俸,并常寄诗相与唱和,与沈德潜并称“东南二老”。他是刘墉父亲刘统勋的前辈、同僚和好友,刘墉得以结识求教,尤其是刘墉的书法很得钱陈群的看重。

据《清稗类钞》记载,刘统勋初入仕时,曾以所业就正于钱陈群,很受钱陈群赏识,钱陈群高兴地告诉刘统勋的房师王楼山说:“我祝贺你,门下得伟器,他日必定是三公的材料。”

当时,刘统勋和梁诗正皆以书法自得,互不服气,于是钱陈群告诫他们说:“二君切莫自大,就怕以后两家公子必要超过你们。”后来刘墉、梁诗正的儿子梁同书学士,果然濡染家学,八法冠时,碑版大书,照耀四方,而书法之名果真超出他们的父辈。钱陈群南归时,刘统勋作诗相送日:

归愚归隐日,公作送归诗。

今日送公者,谁为绝妙词金门诸彦集,积水片帆迟。

梦觉闻鸣橹,依依魏阙思。

一疏陈丹陛,重纶下紫霄。

睿丈申眷注,上寿赐松乔。

诗和犹三接,儿扶更早朝。

俱蒙优诏许,讵待小山诏。

岂弟有吾道,恢奇聚艺文。

平原余乞米,内史诩鹅群。

叱驭曾师古,拔茅切救焚。

洒然存一老,嘉惠四方闻。

刘墉也特作送别诗相赠,其中称:

帝延有名卿,艺园有哲匠。

蕴真道为邻,舒卷清风畅。

平生古处敦,冲襟多雅尚。

此诗表达了对钱陈群这位前辈学问、人品的钦佩。实际上,刘墉与钱陈群的族侄钱载的关系也比较密切。

钱载(1J708—1793年),字坤一,号箨石,又号瓠尊,晚号万松居士,浙江秀水人。他是雍正十年的副榜贡生,曾被举乾隆元年博学鸿词科,乾隆十七年成进士,由编修累官礼部左侍郎。诗精于韩杜苏黄而自成一家,工书,善水墨画,尤工兰竹。著有《箨石斋诗文集》。钱载出身名门,又是钱陈群的族侄,本人多才多艺,故在当时的社交圈里非常活跃。钱载在仕途上是刘墉的同辈,在翰林院、礼部等机构为多年的同僚,又同好诗文,故交往也很投契。刘墉曾与之切磋过书法。

钱载与刘墉交好,除了有父辈因素这层关系外,他们在学术观点上也颇一致,都喜欢诗,而不喜欢旁征博引、支离破碎的考据学,对当时学者纪晓岚、钱大昕等人推许的戴震等人,他们都不以为然。诗人出身的钱载更是出言相骂,从而引起翁方纲等人的不满。

《清稗类钞·经术类》记载:“钱箨石侍郎载,襟怀萧旷,豪饮健谈,总喜欢和朱竹君学士朱筠、王念孙等人一起到梧门祭酒法式善家饮酒。即使冬夜消寒,卷波浮白,必至街鼓三四下始离开。竹君学士盛推戴东原经术,石侍郎独不以为然。论至学问得失处,满面通红,青筋暴起,聚讼纷纭,直到酒罢出门,还嚣嚣不已,上车复下者数四。月苦霜凄,风沙蓬勃,余客只得拱手以待,无不掩口笑。”

翁方纲《与程鱼门评钱戴二君议论旧草》称:“昨箨石与东原议论相诋,皆未免于过激。戴东原新人词馆,斥詈前辈,亦箨石有以激成之,皆空言无实据耳。箨石谓东原破碎大道,箨石盖不知考订之学,此不能折服东原也。”

“秀水钱载,诗人也,不必善考订也,而与戴震每相遇,辄持论龃龉。”

此外,如吏部尚书汪由敦、刑部尚书秦惠田、工部侍郎钱维城、工部尚书董邦达等,刘墉或向他们请教书法,或请教绘画,或请教经学,这些对刘墉后来的成就均有很大影响。

刘墉还和一批官宦子弟有密切关系,如协办大学士阿桂、大学士梁诗正的儿子梁同书、礼部侍郎胡煦的儿子胡季堂等。

刘墉与皇室诸子交往也颇多,特别是擅长书法的皇六子、皇八子、皇十一子等。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书艺,这或许是由于其父亲刘统勋长期担任宗室子弟教师(南书房师傅)的缘故。这段经历对刘墉增广见识,丰富阅历,建立以后走向仕途的交际圈都大有好处,刘墉只等早日步入仕途,去实现一个儒士所追求的“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了。

刘墉有个养子叫刘镮之。刘镮之(1762-1821),三岁丧父,由伯父刘墉(神锣锅,为乾隆、嘉庆两朝宰相)扶养成人。刘镮之也是个进士出身,嘉庆年间曾任过史部尚书。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关于刘墉亲生儿子的情况,目前没有找到相应的记载。

  刘墉生平

  刘墉出身于山东诸城刘氏家族,这个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人很多。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为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qǐ)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父亲刘统勋更是一代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为官清廉果敢,乾隆帝说他“遇事既神敏,秉性复刚劲,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

  从乾隆二十一年(1756)开始,刘墉被外放做地方官,此后20余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他主要做地方官,由学政、知府,直至一方面的督抚大员。在做地方官期间,他基本上还是秉承了乃父刘统勋的正直干练、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对科场积弊、官场恶习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顿,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诸城县志》称赞他:“砥砺风节,正身率属,自为学政知府时,即谢绝馈贿,一介不取,遇事敢为,无所顾忌,所至官吏望风畏之。”同时,他也不遗余力地贯彻乾隆皇帝的意旨,查禁书,兴文字狱,捉拿会党,积极推行文化高压政策。

  乾隆三十四年(1769),51岁的刘墉获授江宁知府。从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时算起,到此时刘墉浮沉宦海已经整整18年。说来,刘墉的仕途并不平坦,早在做翰林院编修时,其父刘统勋因事获罪,刘墉遭株连被革职,与诸兄弟一起下狱;后外放刘墉作安徽和江苏学政,因表现卓异得到乾隆皇帝赏识,擢山西太原府知府。

  曾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到山西查办布政使蒋洲侵帑案,乾隆二十四年(1759)到山西查办过将军保德侵帑案,声誉颇佳。刘墉同样是不负重托,到任后不几天便将前任遗留下的疑难案件审理一清,受到官民的一致称赞。正当刘墉以政绩迁冀宁道时,前任山西阳曲县知县段成功亏空案发,刘墉以失察罪差一点丢了性命,后来朝廷加恩命他赴军台效力赎罪长达一年,回北京后又在一个叫作“修书处”的闲散机构里蹉跎两年。由此可见,这段时间里,刘墉的官运并不怎么“亨通”。

  刘墉能够在重罪之后出任江宁知府,说来还是沾了父亲的光。此时刘统勋圣眷正隆,先后以大学士之职兼管兵部和刑部,被乾隆皇帝倚为股肱之臣。因此,在乾隆三十三年刘统勋七十寿辰之时,乾隆皇帝不仅亲书匾额志贺,还加恩刘墉以知府候补。第二年,刘墉获授江宁府知府。

  此后,刘墉历迁江西、陕西、江苏,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刘墉被授湖南巡抚,其官职全称是巡抚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各镇,兼理粮饷,驻长沙,兼理军民事务,成为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在湖南任期内,刘墉继续以前的作风,盘查仓贮,勘修城垣,整顿吏治,镇压反叛。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刘墉的政绩可谓斐然。《清史列传》上面说他:“在任年余,盘查仓库,勘修城垣,革除坐省家人陋习,抚恤武冈等州县灾民,至筹办仓谷,开采峒硝,俱察例奏请,奉旨允行。”将其所办大事都列举出来了。《湖南通志》也赞扬刘墉抚湘期间,所行诸事“民以为便”。

  乾隆四十七年,刘墉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命在南书房行走。当时和珅炙手可热,刘墉遂“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这又表现了刘墉为人和为官的另一面。刘墉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同时也是官场中人,他也要按照官场的规则做事,包括应付上级和同僚的圆滑趋避之术。大体说来,他任地方官、能够独当一面的时期,主要表现了清勤刚正的一面,“一时有阎罗包老之称”;入京以后,正好碰上和珅专宠于乾隆,擅弄威权,排斥异己,刘墉只好以静默自守,以滑稽模棱取容。

  刘墉刚入京的几年仕途还算顺利,做到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其间还处理了一件棘手的案子。这个案子的当事人国泰是山东巡抚,其父四川总督文绶是刘墉的老上级,更关键的是,国泰的后台就是乾隆皇帝的红人和珅。

  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御史钱沣参劾山东巡抚国泰专横,以向皇上纳贡的名义大肆搜刮钱财,下属历城、益都等几十个州县仓库亏空严重。乾隆皇帝对此事十分重视,责成和珅、刘墉等同钱沣一起前往核查。

  此后的几年里,刘墉似乎总是在犯错误,受指责,乾隆对他显然并不满意。乾隆五十二年初,刘墉因为漏泄他和乾隆帝关于嵇璜、曹文埴的谈话内容,不仅受到申饬,而且失去了本应获授的大学士一职。

  乾隆五十二年八月,乾隆委托刘墉主持祭拜文庙。因他没有行规定的一揖之礼受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参劾。

  乾隆五十三年夏天,刘墉兼理国子监,发生乡试预选考试中诸生馈送堂官的事,被御史祝德麟弹劾,结果刘墉受到处分。乾隆五十四年二月底至三月初,负责皇子教育的上书房诸师傅因为连天阴雨没有入值,乾隆皇帝得知这个情况十分恼怒,时任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的刘墉被责处得尤其严厉,降为侍郎衔,不再兼职南书房。乾隆皇帝还专门为此下了一道上谕,大意是说因为刘墉是大学士刘统勋之子,念及统勋为朝廷效力多年,才对刘墉加恩擢用。而刘墉在府道任上还算勤勉,及至出任学政就不再认真办事,在湖南巡抚任上官声也平常。入京为尚书,办事情更是一味模棱两可。我曲意优容,未加谴责,原以为他会感激圣恩,勤勉办事,不想竟然发生上书房诸师傅旷工七日之久而刘墉置若罔闻之事。并说刘墉这样事事不能尽职,于国则为不忠,于父则为不孝,其过失甚大,实在不能宽恕。应当说,措辞相当严厉。

  乾隆五十八年,刘墉为当年会试主考官。因为安排失当,阅卷草率,违制和不合格的卷子很多。按规定,刘墉等至少要罚俸10余年。乾隆皇帝虽然作了宽大处理,刘墉还是被“严行申饬。

  嘉庆元年,因为大学士一职空缺多时,破格增补户部尚书董诰为大学士,而资历更深的刘墉被排斥在外。而且在上谕中又一次批评刘墉“向来不肯实心任事”,并举例说,皇帝曾向刘墉询问新选知府戴世仪可否胜任,结果刘墉对以“尚可”。而戴本来十分庸劣,断难胜任。可见刘墉平日里对于铨选用人全未留心,只是以模棱两可之词敷衍塞责。要他“扪心内省,益加愧励”。

  嘉庆二年,授刘墉体仁阁大学士,但仍旧指责他“向来不肯实心任事,行走颇懒”,并说“兹以无人,擢升此任”,可见其评价。当然,以上两条嘉庆初年的上谕,代表的仍然是乾隆帝的意见。

  刘墉像是变了一个人,做人的棱角看不到了,做事的勤谨也看不到了,此期间的刘墉更多表现出的是滑稽和圆滑世故。清人笔记记载,一次在军机处吃饭,有同僚提起唐宋时宰相吃堂餐的故事,刘墉马上接口说:“但使下民无殿粪,何妨宰相有堂餐?”一座为之喷饭。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刘墉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86岁。去世的当天,他还曾到南书房当值,晚上还开宴会招待客人,“至晚端坐而逝”。《啸亭杂录》记载,刘墉死时,说他“鼻注下垂一寸有余”,暗合佛语中的善于解脱之意。不管怎样,刘墉可算得上是无疾而终,寿终正寝,功德圆满。

历史中纪晓岚、和珅、乾隆帝、刘墉是怎样的人物?

  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