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为什么喜欢修族谱
你好!以下是我看过的两篇文章,希望能够回答你的问题。
《中国人,为什么必须有家谱?》
清明,中国人最重要的祭祀先人和祖宗的节日,我们在这一天进行庄重祭祀,以表达我们的追思、怀念、感恩和不忘本。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先人和祖宗是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却正在淡漠甚至忘记。中国人血脉传承那个最重要的载体正在消亡,这便是家谱。
家谱被中国人丢了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中国,家谱有约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的根本。
如今,一本本家谱已成陈迹,流入废品收购站、古玩店,或被图书馆收藏,很难再与家族的后人重逢。现在还讲究这些的人不多了,于是起名字不按字辈,各地亲戚回乡过年,叔叔侄子相互分不清,长幼全都乱了套。
只在一些乡村,还保留了这一文化习俗,修谱人也大多是老人。他们走了,谁再来接续呢?
家无家谱,就如国无国史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自古以来,家谱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
纵观历史,国家可灭,朝代可替,家庭可散,个人可亡,惟有家族历久长存,生生不息。只有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只有一个个家族团结,才能构成整个民族的团结,保证一个国家的团结;只有一个个家族兴旺和稳定,才能维系民族与国家的兴旺和稳定。
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得以延续的唯一存在证明。因此自唐代以来,历代都对撰修、研究家谱大力提倡和支持。“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后人可由此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每个人的生卒年月与婚姻状况,以及本家族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
同时家谱也为地方志和正史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佐证,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家谱,流淌着中国人的血脉
《家谱到底有什么用?》
那种价值,是根本性的。
明辨世系,尊宗敬祖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一个人在人生过程中都要遇到的问题。孩童时代,疑问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而成人懂事之后,关心的是我的祖先是谁,为何生活在这里?而能准确、清楚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家谱。
通过家谱,可以查证自己的血统,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亲我者,我亲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缘,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长久存在和不断复兴,就是要告诉人们不忘根本,使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得到发扬光大。
寻根留本,承前启后
古人曰:“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说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有了谱书你就能够追根溯源。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几十年总归要悄悄地离开人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连一个名字都没留在世上,若干年后自己的子孙连先祖是谁都不知道,岂不是天大的憾事。
换言之,你的孩子也就此失去了根本。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你的根在那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由于诸多因素,有相当一部分人就连自己祖父母的名字都已经忘记了,更何况自己是哪支哪房了。
古人曰:“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一个人,无论他漂泊有多远,总是忘不了他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他的亲人,那里埋葬有他的祖先。因此,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一种信仰,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是一个人根本意义上的“身份证”。
敦亲睦族,凝聚血亲
一个家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凝聚力,但是修谱建谱是最有凝聚力的途径。古人认为,家谱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过修撰家谱过程中的反复登门拜访,不断了解情况,追根溯源,寻祖问宗,加强了家族内部人员和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家族内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凝聚了人心,使得族人受到深刻的族系传承亲情教育,激发起对祖辈的敬意与怀念。
因为修撰家谱和逢年过节中缅怀先祖的各种仪式,使得子孙后代能更加自觉地做到尊老敬长,怜惜孤寡幼小,在族中崇尚亲热之气,倡导和睦之风,有利于家庭的团结和幸福,有利于家族以及社会的和睦与和谐。
“亲不亲,故乡情”,今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遍及天涯海角,这也是今后我们子孙们的必行之路,难免有时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有了族谱联宗,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就能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人在他乡,路人不如乡人,乡人不如亲人,有了家谱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也可能联接到那份血肉亲情,并且更温暖、更深厚。
治家齐国,教化子孙
家谱中包含的许多祖训家规,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敬父母、尊长者、睦族人、和友邻、恤贫孤、尙节俭、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酒色、戒*逸等内容。有的家谱中记载有先辈族人们孝敬老人、忠君爱国、造福乡梓、刻苦学习、奋发拼搏的典型事迹,都是对族人和后代进行人生教育的生动教材。
治国先治家,治家先育人,正人先正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家庭,要想自立于世界,自立于社会,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教育出众多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才,好的祖训家规就能弥补现代教育只重知识才能却忽视品德的不足,用心良苦、精心修撰的家谱正有着这样的功能。
传承历史,问祖凭证
家谱都有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诸多内容。家族的历史,反映的就是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了解、熟知自己家族的历史,也就是了解熟知中华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人类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海外华人热心回国寻根问祖,造福乡梓,他们寻根问祖最信得过的就是查阅家谱。对于因各种原因迁居他乡的普通人,家谱就是他们与祖籍、族人沟通的桥梁,是他们思乡念祖的精神象征。因此,家谱不但是家族历史的记录,也是天涯游子落叶归根的精神寄托和寻根依据。
查阅中国历史,但凡国势强盛、社会安定的朝代,从皇家贵族到普通平民,均以修撰家谱或族谱为一件大事。现今国运昌盛,经济迅猛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正是修撰家谱的恰当时机。
在这个清明佳节,愿中国每个家庭、每个家族,都能拥有一本自己的家谱,使自己的根得以延续,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族谱又叫宗谱、家传、房谱、家乘、谱牒、谱系等。是一种记录氏族迁徙、发展的事迹和宗族人物的世系、传记的记录。一部完整的族谱,一般分为: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传记、宗族祠堂、坟茔、族规族训、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人名、领谱字号等。从族谱中,可以全面了解一个宗族的迁徙、发展过程,了解宗族人物的事迹,掌握整个宗族发展的历史,确定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民族、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
族谱,又称家乘、宗谱、公谱、祖谱、谱书、家牒、族牒。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福建的族谱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之后。修谱的动机是“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安溪《谢氏总谱》卷首《联谱序》)族谱的形式有装订成册的(古为线装,今与一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图表式的。许多家族把编纂族谱作为后代子孙的一项义务写进族规,重修族谱年限不等。闽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规定族谱30年一修。房氏则规定“宗谱有贤子孙或十年、三十年一修,则存没葬地,时日不爽。先儒云,一世不修谱为不孝,宜知之。”(清·光绪《闽浦房氏族谱》)类似的族规,使修谱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
族谱所载内容详略不一,通常除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外,还有全族的坟墓、族田族产、祠庙等的方位、数量及管理使用办法、家族的规约训诫、修谱凡例义则、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一些较详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与外界的纠纷、可嘉奖的人物传记、科举出仕、名人传记以及义行节烈等。
族谱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以防血缘关系紊乱而导致家族瓦解。连城《新泉张氏族谱》卷首说得明白:“亲疏派别得谱则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谱则穷其本,即荡析代变,而皆有所考焉。”为达到显示血统的目的,各地族谱均有认中国先朝名人为远祖的习俗,这种附会的谱风,虽能使其家系倍增光彩,但往往导致家史失真和对后代误导。安溪湖头的李氏宗谱,认先祖为道教创始人李耳,直系则“出陇西,为唐高祖李渊公之苗裔。”南靖庙兜郭姓,认始祖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与“郭”音近),并由虢叔是黄帝的二十七世裔孙,郭子仪是虢叔的第六十世孙、黄帝的八十七世裔孙,而推论自己的宗族嫡出于中唐名将郭子仪。(《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9页《庙兜郭姓的历史渊源》何柳枝)这些记载,易使族人深信不疑。其他的如刘姓必溯祖为刘邦,肖姓多探源为萧何,都是这种攀强名流、附会望族的修谱心态之反映。
族谱中,家族迁居(开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不容混淆。这往往是族谱中最具史实价值的部分。福建的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古称“昭穆”),俗称“排辈分”。即在同一辈分的族人中名或字须用某个统一规定的单字起头,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或字,以示区别。如某一父辈生三子,儿辈名按“永”字排列,分别称“永志”、“永仁”、“永贵”。如此,在族谱中一看“永”字排行便可知其为兄弟或堂兄弟辈分。已去世者,则在其名上写上谥称并加上“公”字,以示区别,沙县一带习俗,收养子若无族长和六亲认可,不可上谱排字辈,否则会被骂为“出透的人”而遭岐视。排辈分除少数由祖、父辈临时决定外,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选定的排行用字。南靖县双峰村《丘氏族谱》载:从其二十一世始,标定的昭穆用字是:“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创垂显奕,继述藏嘉。光前荣耀,世德作裘。仁亲义祖,燕翼贻谋。桂芳兰茂,日新月盛。思皇多佑,福禄来成。庆余善积,谱泽绵延。宗风丕振,亿万斯年。”(《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6页《双峰丘氏的历史渊源》林明波)目前已传至“垂”、“显”字辈,即第三十至三十一世。这种按族谱排辈分的方法,使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俗象,由于世系分支发展速度不一,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为了区别同辈中的年龄次序,“排辈分”之外还要“排号”。永泰县同安乡张氏族谱规定,族人添丁按先后次序排号,日常称呼常舍其名而直呼其号,如同辈中是第20个出生的,就直呼“二十”以代名字。这一习俗在当地一些年高者中至今仍颇为流行。
同一姓氏的不同分支家族,还经常利用族谱中的血缘世系排行记载,进行“联谱”活动。安溪谢氏家族,曾于民国年间合数十宗支进行大联谱。辈分分明后,各宗支子孙公议决定排行班次悉归画一,修纂总谱,旨在扩大家族势力。谢氏家族裔孙谢维峻在《联谱序》中称:“联之以谱,化弱小为强大,转柔软为坚刚,众志成城。”此外还有,当族谱分支过多时另分几个房派修谱(房谱和族谱通称家谱)。如一房人外迁,其房谱分出后就成为新的族谱。
由于族谱为同一姓氏家族承继的依据,故一般只记男丁。少数族谱也将族中所谓“贞妇烈女”记载入乘。族谱有的依不同对象规定用笔着色的。据《岛居三录》载:“泉郡向修族谱,世系图所牵连之线,有红有黑,体例甚严。红线者,一本至亲,虽远房承宗亦然;黑线者,乞养异姓,即显宦不能免,此亦春秋诛心之法也。”有功名成就或能光宗耀祖之人,族谱中用红笔记入以示表彰,过去秀才或秀才以上的读书人也用朱笔入谱。现在一些新修族谱仍沿此习。寿宁《刘氏总谱》中,凡上大学的族人,名下都划上红线,所书的姓名用谱名(即按族谱排行而起的名字),抱养子用黑线注明(连城一带是用蓝线)。修谱和查阅族谱也很有讲究。旧时对祖谱保管十分重视,须慎重保存,定期曝晒,认真缮修。霞浦一带,谱系分正谱、副谱(草谱)。副谱可以查阅,而正谱修好后,要入箱上锁,将开锁的钥匙丢入祖祠神龛,以示此谱交祖先收存,以后禁开锁。若遇副谱丢失,有事要查谱时,要先做“牲福”,祭请祖先同意,方可开锁。
湖南省华容县现代民间风俗习惯:
一、宗族习俗
旧时华容人重视修谱、修祠堂。明、清时期,修族谱之风盛行,各姓皆有家谱。解放后,宗族观念与封建礼教受到批判,修族谱之事也销声匿迹。1985年后,不少旅台同胞、海外侨胞,回乡寻根问祖,访谱、查谱,以至资助续谱,修谱活动又有所萌发。旧时,“岁时祀其祖先于寝,春秋则合祭于家庙”,集中族人到祠堂祭祖,大姓春秋两祭,小姓只作秋祭。开祭时,设大牢(杀牛)、烧大香(烧檀香木)、奏大乐(撞钟击磬、鸣锣吹号)、摆大筵(开流水席,来者得餐)。族长与各房房长组成最高“权力”班子,按族规处理族内纠纷,惩办“不肖子孙”。有活埋、“杖死”、“沉潭”(绑在梯子上沉入水底溺死)等酷“刑”。解放后,此种活动停止。1985年,一些旧观念深的人复活宗族活动,对弘扬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道德,加强乡村政权建设和法制建设都有一定影响。
二、衣食住行
在华容人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习俗之中,忌讳现象可谓比比皆是,且饶有情趣。在改革开放之前,每遇夏季,女子上衣下裤忌过薄过透过紧过短,领口裤腰忌开得过下,袖口裤脚忌裁得过上。特别是未婚少女对此更是谨小慎微。年长者亦以此作为判断女子是否规矩正派的服饰标准。这个时代人们普遍认为女子尤其是少女肌肤、胴体、乳房等敏感部位,不应在人前显形,即使女婴、幼女也不宜在人前赤身裸体。相反,男子则可只穿短裤在人面前大摇大摆,男婴、幼子则可一丝不挂随大人上街或开会。显然这一区别,体现了男女在“性”中不同的地位和角色。此外,年老女子不宜穿红戴绿,因此举易被人看作不老成不稳重。但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世纪之交,此类忌讳现象不再多见,有的甚至开放得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早些年农村妇女用过的月经带和穿过的乳罩(小褂子),无论是自制还是购买的,大多不会晒到室外显眼处,一般置床头墙角阴干。胆大者也只会将其藏于衬衣或短裤中同晒。此举所讳缘由在“性”。平时忌将穿戴之物随意长期抛之野外日晒夜露,因唯人死后才如此处理。
于饮食也有不少忌讳。比如说,酒不喝三杯、菜不吃六碗和蛋不吃六个。据称前者为敬亡人之礼,因丧葬活动中,在亡者棺柩前、灵位前、遗像前及坟墓前多置白酒三杯、燃烛香各三炷。后者之“六”与“赏绿”之“禄”谐音。而“赏禄”为华容詈语,是对所憎恨的正在吃饭者之恶骂。过去农村家中来客,一般好煮荷包鸡蛋待客,但少有敬两个的,常敬三个或五个。因两个蛋易使人联想到雄性动物之睾丸,以此数敬客有不礼貌之嫌。亲友尤其是夫妇吃梨时忌切开分食,显然是与“分离”谐音的缘故。若在船上吃鱼,即使无意将鱼翻了边,也会引起船老板不悦,因翻鱼之举易使人联想到翻船之灾。幼年饭后曾随意将双筷平置碗沿,未料竟遭祖父呵斥。后来偶见叫请亡人用餐之礼时,方知我无意所为已犯大讳。有人吃饭时有意无意将脚踩在别人凳子的横档上,即已犯讳。据说此举会把人家的“火头子”(意为驱邪避鬼能力)踩低。在炒菜煮饭、保管熟食过程中也有些忌讳现象。如忌在室内敞锅做蛇汤,据说屋上扬尘灰落入便会使蛇汤变成致命毒品。又如忌将熟鸡、熟蛋敞放过夜,据说此类经蜈蚣接触后会生致命之毒,等等。借人药罐不需还,还药罐不是给物主作患病熬药准备嘛,岂不该讳。就医捡药(买中药)是不会讨价还价、争论短斤少两的,意为斤斤计较就会经常买药。如家中有人不幸患病,熬了几次的中药需将渣倒掉,只能倒在行人较多的路上,十字路口尤佳,象征着众人会将其病痛踩掉带走并消失于四面八方,永不复发。因此,药渣忌作一般垃圾处理。
农村改造房屋,多忌讳将茅厕(厕所)、猪屋改成灶屋(厨房)或将灶屋改成茅厕、猪屋,也忌用拆灶之砖砌茅厕和猪屋。据说是怕犯灶神。选择屋基忌选已推平的坟地,否则,家中就会出现闹鬼现象。农村砌新屋前挖墙脚地槽奠基时,一般会燃香烛鸣鞭炮撒大米,此举是为敬重土地神。新屋选址多让大门回避正对电杆、大树、墙角、大路等,并有许多因未回避而发生悲剧的传说。
乡下识讳妇女行走时如遇到男用扁担、衣帽之类挡路,便会绕道或移物而行。否则,物主背时。同样,男子如有误从晒着的女人裤下走过者,亦会认为不吉。偶见蛇类嬉雾(交配)和男女同房,均被认为不吉。如有人眼睑长了眺疔子(眼疾麦粒肿),就会被人认为此人看到了这类不吉之事。前些年,损了伢儿(小产)的妇女忌讳到别人家去,认为此类妇人不洁。忌行路见狗类前脚离地上举,后脚直立行走,且吠如嚎啕大哭。讳意:人有此遇,会生大病。如狗在屋旁作此状,讳意:此屋内将要死人。路遇蛇吐信子,应将头发搞乱。据说蛇吐信子是在数人头发,如让其数清,人必不利。儿时路见瓜果用手指,大人忌之。讳意:瓜果是躲着偷偷长大的,用手一指,瓜果就长不大了。
从某些忌讳行为中还可看出华容人自古敬老爱幼、同情弱者、谦虚谨慎、敬重日月、讲究卫生等美德。识讳者不会先于长者前辈上车登船、起步动箸,亦不会在其面前翘木马脚(二郎腿)、高谈阔论。民宅门向不朝正南、木匠斧头把不满榫、亡人入殓枕袋中米不足升等也在此列。地道的华容老者如需野外小便时,一般不会面向日月,否则,意为对日月之大不敬。儿童换牙时,忌乱丢乳牙,大人应出于关心和爱护,将其上牙弃至床下,下牙抛至屋上。俗话说:不到八十八,不知跛和瞎。是告诫众人忌取笑他人五官缺陷与肢体残缺等。否则,取笑者可能会遭类似残疾。
近年来,在选定电信、交通工具号码和择定喜庆之日时,“8”字在华容同全国多数地区一样,居然十分走俏。诸女口198、168、998、668、518、598、8月8日、8月18日、8时8分等等,倍受青睐,有的竟高价拍卖采购。而“4”则冷落可怜,几乎无人问津。原因简单,前谐“要发”、“久发”、“一路发”后谐“死”音矣。
三、传统节日
华容人向来看重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此类习俗中同样少不了忌讳现象。过年过节前夕,城乡居民都会将房前屋后、各类家具打扫或抹洗得干干净净,男女老少也会洗汗(洗澡)换衣,喜迎年节,最忌不干不净过年过节。农村殷实人家多会放岁猪(杀年猪),忌被杀之猪当时未死且脱逃。腊月三十(或廿九)团年饭所做之菜多为双数,至少八碗,意指八发;十碗,意指十全十美;十二碗,意指月月红。菜谱中多为整鸡、整鱼、整肘等,鱼为才鱼更好(“才”、“财”谐音),忌上藕(因与“呕”谐音)。即使上藕,就曲称“按合”(心里舒畅)。碗筷杯盏应多摆放一些。饭菜一餐吃不完不要紧,意指有吃有剩,年年有余。吃团年饭时要关大门,称关财门。过年过节和娶媳嫁女时,偶有失手打破杯盏碗碟的,便讳日“打发打发,越打越发”,或“岁岁(碎碎)平安”。过年过节前,都会将柴米油盐备齐备足,以防到时短缺,从而犯讳。近年来,过年时如液化气罐空了,形成“无气”状态,是人们非常忌讳的。近炉墙壁多贴“童言无忌”、“勿听童言”之类,以避稚儿口讳。“福”字、“财”字往往倒贴,则为讨个“福到”、“财到”的口彩。正月初一忌向户外倒灰、泼水、扔物,否则,便担心会抛掉全年财喜。如确需扫地,也只能从门口朝室内扫,意为扫“财”进屋。民用扫把忌用“铁扫把”(一种植物晒干后所做),宜用高梁穗扫把、芦苇花扫把、棕扫把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是指大年三十晚要烧柴火或煤火或电炉,越旺越好;正月十五晚要点煤油灯或蜡烛或电灯,越多越亮越好。故忌无火少灯。如遇火熄灯灭,主人则十分颓丧惶恐,生怕家遭不测。去给上年亡者拜新年(正月初)时所带三牲(鸡、鱼、肉)、烛香钱纸等物,忌带进别人家去,即使确需进别人家门,也应将这些祭品祀物放到室外才行。正月玩龙最忌龙头突然断落、龙尾扫着门框,否则,视为大不吉。故玩龙者格外小心谨慎。元宵节吃菜团子、水坨子(米浆所做),中秋节吃月饼,都是图个圆圆满满。
四、婚丧喜庆
华容人的嫁娶、祝寿、丧葬等礼仪习俗,同样五彩缤纷,各成体系,其中所讳不在少数。首先体现在选日择时上,并非一味选双日子(古历偶数日),还得请人看(择)时,恐怕犯讳(犯煞)。因古历中不少日期时辰忌嫁娶、祝寿、动土、砌屋、葬坟等。农村接媳妇迎亲时,男家多会安排两个身强力壮者架着新姑儿(新娘)胳膊进门,慎防新姑儿踩着门槛,否则,象征媳妇踩着了家娘(婆婆)的嘴巴,打掉了家娘的威风霸气。新婚夫妇初夜同床,忌新娘不见“红”(处女膜破裂流血)。否则,新娘会被认为已非处女。早些年,农村是十分看重的,但近年来世人对此似乎宽容了一些。新房门框周围一般都不会钉木桩竹签铁钉之类,恐怕媳妇将来生下长角长刺的怪胎。孕妇忌吃牛肉,据说吃牛肉后胎儿皮肤会变黑。新婚贺喜莫送伞,“伞”、“散”谐音当讳。同样,祝寿忌送钟,“送钟”、“送终”谐音亦当讳。因面条长则送人祝寿,寿星及家人会十分高兴,喻指长寿。欠丧礼不可补。生了小孩只在一个月内送礼等已成规矩。
丧葬活动中的忌讳现象更是多姿多彩。孝家请人帮忙料理丧事,一般不请同姓者做丧夫,也不言客套“吃亏”二字。带孝(孝布、黑纱、白花等)者忌进非孝家门,否则,视为不吉。亡人寿衣忌用毛线、毛料、皮革来做,据说是怕转世变成畜牲之类。亲友忌将眼泪滴落棺内及死者遗体上。死者遗体入敛后,应将其双脚绳索解掉,否则认为亡人将成为缠脚鬼和在阴间行走不便。如今,拖柩送葬大小车辆皆需在反光镜上挂“红”(红布条)避邪。发柩时,丧夫要用力将柩下木凳踢倒,否则,暗指仍有丧事。故孝家特别注意这一关键环节。发柩动身前,丧夫特别注重扁担、挑绳、龙杠之间重心的位置,否则,担心被“煞”吃亏。发柩时,灵饭碗必须在棺木上扳(砸)破,扒路鸡必须扭掉脑袋。亲友忌在室内逗留,和尚师傅会边用竹扫把象征性地在室内上下左右扫几下,边退出大门。意将死者煞气邪气赶出大门,以免日后在家中闹得不安。同时,厨师会用双刀在砧板上猛剁,以免犯煞于己不吉。发柩后,灵堂应及时拆除,挽联、挽幛等也应迅速取掉处理。回灵不能走原路(去时所走之路)。有言道:正、三、五、七、九,祖坟山里不能走。是指农历上述月份,祖坟山不能葬坟。平日无论何地葬坟,必须要在午时(一般12点)前落葬。棺木入土后,当土填至棺盖时,送葬者所吃剩粥会倒进墓穴,此时棺盖上的米粥、尘土要抹净后再继续填土,否则,后发子孙脸上会有疤痕之类,等等。早年便听说过去迎亲路遇或送葬相逢,多有争上风之事,甚至诱发斗殴,酿成大祸。是为避“下风”之讳。不少人认为,身上落鸟雀之屎预有孝戴。且按屎落位置,可辨戴正孝(直系长者亡)或偏孝(旁系长者亡)。据说,替吊颈而死者解绳,捞投水而死者上岸,应将死者左右脸各打一耳光,日打煞。否则,解捞者会中邪,不吉利。年轻寡妇如往后欲改嫁,则忌送亡夫上山入土。
无论红白喜事,其人情礼簿上“36”号绝不填写送礼人姓名,往往补上“吉星高照”、“吉祥如意”之类。据说36岁为人生一劫,过了此劫,便会平平安安了。有谁愿在此讳劫上永留姓名。
五、信仰崇拜
华容人特别是年长者喜欢求神拜佛,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子喜欢出钱请人看相算命或抽签抽彩头。也有部分人不愿做类似之事,并非舍不得花几个小钱,而是忌被人说破日后苦命或抽到下下签及不利彩头等,反而心中搁事引来终日不安。去南岳朝拜之人忌沾荤腥。信奉菩萨的老年人特别是妇女多吃长素(终年吃素)或花素(定期吃素)。
六、 行业习俗
1、农业
浸种催芽前后,禁喝酒(酒易引发醇菌霉芽)。下秧日,吃熟整[gěn]鸡蛋(祈圆满成功)。栽秧,称“栽米树”(因秧殃同音),必吃酒糟、糍粑,“打发”盐蛋,取甜蜜、圆满之意,又具防寒壮骨之用。农户都重视“吃新”,第一顿新米饭,特用小木甑蒸,另备好菜,敬祖先、天地、长辈,并接附近亲友“尝新”。车水时唱“数槽”歌,把计数与唱山歌结合起来,歌声嘹亮、音节舒长,或憧憬丰收喜悦,或哀叹水旱灾害疾苦,悠扬清凄,扣人心弦。踩田,是华容稻田中耕主要形式,有“脚脚捅到底,石谷六斗米”的说法。薅草,又叫“薅花”,有“棉薅三道白如银,锄头口上出黄金”的谚语。旧时山丘区,妇女坐着椅子薅花,薅一块挪动一次椅子。垸区棉花面积大,抢晴天薅草叫“赶草”,茶水、中餐都带在田间吃。积青肥,山丘区叫打(砍)青,垸区叫打草(湖草)。上述这些田间劳作,旧时都伴有田歌(又叫山歌),特别是踩田和打青,歌声满田满垅,男唱女应,气氛欢快。虽有少数歌词猥亵、格调不高,但绝大部分都内容健康,曲调优雅,形式灵活多样。解放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强调“兴无灭资”,唱革命歌曲,山歌为之停腔。近几年又有所流传,并吸收一些新的内容和表达形式。随着科学发展,“捅草”、“车水”等农活已没有了。
2、手工业
清光绪壬午《华容县志》载:“土著之人,不习技艺,一切土木创造之工,悉自外来。”明、清后,外来工匠在华容落籍的渐多,手工业者遍布城乡,形成很多帮规、行俗。各行业都兴拜师收徒,规矩极严。有“徒弟徒弟,三年奴隶”的说法。出师以后,仍终身执弟子礼。以师派和籍贯形成帮口,论资排辈,师、师母、师伯、师叔统为师长;师兄、师弟为“师门手足”。各帮都控制业务范围,即使至亲好友也不能随意入境作业。华容敬称手工业者为“艺人”、“匠人”、“佬”(剃头、修脚、阉猪、铣磨、补锅、看鸭等),以“匠”(金、银、铜、铁、锡、木、瓦、窑、石、漆等)为尊,“佬匠同吃,匠坐上席”。各行各奉自己的祖师,各组自己的行会:渔民拜拉搭庙,烧酒拜杜康爷,屠户、厨子祀詹王,木、瓦、窑、石、漆和篾匠都敬奉鲁班,银、铜、锡、铁匠拜太上老君(我),裁缝祖轩辕,等等。每年都依祭期祭祀,并借此集会,讨论行会事宜。民国时期的同业公会基本与行会无别。解放后,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党和人民政府提倡阶级友爱,以工会和同业工会取代行会组织,倡导新的师徒关系、劳资关系和主雇关系,除带徒传艺等合理习俗继续承传外,其余陈规陋习均已革除。
3、水上作业
华容古代“波镶四陆”,民多“蛋户”。“出没烟波里,拼搏风浪中”,危险大,祈天求神,禁忌很多。渔民称过年为“开头”,“开头”礼仪简古:只在船头上用切开的萝卜插上香,供上活鱼,放一挂鞭,合家吃一餐“开头饭”。渔民忌说“沉”、“滚”、“翻”、“水”、“龙”等词,改用别字别音。渔民以使用的不同业笥和家族分帮,但帮规较松散,互不忌切。挂钩业长居水上,奉祀姜太公。其他各业,多系半农半渔,临时以业为帮,冬聚春散。解放后,渔民逐渐定居陆地,建立新村,风俗与当地居民同化。华容船民不多(历史上的大宗运输都靠外地船只),且多为“五板子”这类小船(2—3吨),外港无华容码头。船民以船头为圣地,严禁妇女踩踏,尤其船头挽缆的短柱,称为“将军柱”,神圣不可侵犯。其他禁忌略同于渔民。与其他行会一样,兴“打牙祭”,每逢初一、十五会餐,开餐前,先投酒肉于江,祈求平安。解放后,讲科学、破迷信,加上航行安全系数增高,旧习俗全然革除。1989年7月,北景港镇防洪大堤出险,指挥所一声令下,数十艘正在航行的船只应声投入抢运石头。汤光前所驾20吨木船主动充作抬运块石的浮桥,船头“将军柱”碍事,汤自操板斧,劈掉柱头,受到县人民政府表彰。他说:“过去讲迷信,谁敢在这太岁头上动土,现在讲科学,不信这个邪。”
4、商业
华容历史上土著经商者少。清光绪壬午《华容县志》记为“水陆商贾,多闽、粤、豫、皖之人,旧有六帮之号,本邑务本者(务农)多,逐末者少”。商业禁忌、牙祭、收徒等习俗与手工业略同,但重视“行话”,流行较广的是手势与代称两种“密码”。代称,1叫流,2叫页,3叫佐,4叫襄,5叫爪(guǎ),6叫挠,7叫乘,8叫敲,9叫黄。手势基本与民间通行无异,但增减式极为诡秘,且各帮不同,生产者和消费者往往因此受骗上当。牛马交易,更讲“袖里乾坤”,双方经纪人相互在衣袖里掐指头、作手势,讨价还价,不让买卖双方参与商议。记帐划码都用“土码子”(又称汉码子“丨、刂、川、、、、、十),无论横书竖写,字码都横列,起头字下标计数单位。解放后,人民政府明令取缔地下非法交易,打击中间剥削,无论公私企业,一律明码实价,推行新的会计方法,提倡信息交流,旧的行话、行码、土码都被废除。
1家谱有哪些基本内容
标准家谱的编写格式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24项:
1谱名。一般称为族谱、家谱、家乘、家志、家传、通谱、统谱、谱录、谱牒、世牒、世谱、世家、世典、宗谱、支谱、房谱、祖谱、故谱、合谱、谱传、真谱、私谱、本书、族系、族讲、石谱、系谱等,也有的称为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恩录、族谱图、大同谱、大成谱、联宗谱、先贤录、传芳集、家传薄、先德传、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源流大典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2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遗像、像赞。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考。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族约。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2中国家谱知识简介
一、家谱 又称族谱、家乘、宗谱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先秦重要史籍《世本》为我国家谱的开山之作,其内容系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的记录,其作用在于尊世系、辨昭穆、别贵贱等。魏晋时期,门阀势力盛行,家谱成为门阀豪族势力维持其政治经济特权的重要工具。
二、大宗小宗 古代宗法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其他儿子即庶子,庶子系统属小宗,小宗仅继承其父,故称继祢者为小宗,小宗超过五世,即无丧服规定。随着世代的推移,一个宗族扩展到旁系林立时,仍然可以通过尊奉大宗的方式被约定在血缘集团之内,而不会导致零乱。
上述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远近区别嫡庶亲疏的法则叫宗法。宗法制在周代极为完善,后世或尊行大宗之法,或恪守小宗之法,都对周代的宗法制度作了变通处理。
三、事宗礼 聚族而居是古代中国人常见的居住形式,族人常恪守的事宗礼包括:平居遇事应咨告宗祠,如祭祀、嫁女、聚妻、凶事、生子、易名、出外求学、荣归故里等。如遇族内发生吉凶大事,宗子需率全体成年男性族人赴祠禀告,祭祀先祖。
祭毕合族会食。四、义田 指宗涝用于赈恤族内贫寒人家和奖励贞节义行的田产,始创于北宋范仲淹。
义田大多由宗族显贵捐献而产生的,一般设有专人管理,以防族人侵渔,并且不准典卖,地权比较稳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族人的生活困难。清朝政权考虑到义田的巨大作用,严厉惩罚那些盗卖义田的不孝子孙,以保护宗族公产。
五、家讳 即家族或家庭之内的忌讳,又称“私讳”,与“国讳”相对。古人视直呼尊长姓名为大不敬,故晚辈在日常言谈和使用文字时,要回避祖、父等长辈的名字。
六、排辈 宗族内以宗谱规定辈分用字以公开族人所处的辈分。族人在命名时(尤其是男性),名字中必须含谱定辈分用字,放于名字中间,俗称某字辈,以此作为族人相互关系的标志,防止族内人际关系发生混乱。
七、遵昭穆 是在周代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前提下,为适应宗族组织的存在而出现的一种行辈标志制度,其盛于西周,后世则仅用昭穆表示辈分如父子的关系。其制,在确定宗族庙次和墓次时,始祖居中,父昭子穆,父穆子昭,左昭右穆,依次转换,以使在祭招、丧葬、继承和赐爵等礼仪活动中明确区分行辈,严防宗族内部的辈分发生紊乱。
八、九族是先秦时期概括宗亲关系的一种说法,以西周为最典型,见于《左传”桓公六年》:“亲其九族”。《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即睦,平章百姓。”
关于九族所包含的亲属范围,古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其一认为九族全系父系宗亲,即指上至高祖,经曾祖、祖、父、已身、子、孙、曾孙、直至玄孙的九代的合称;其二,认为九族亦包括异姓有服的亲属,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认为几族亦包括并姓百服的亲属,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九、六亲 即六代宗亲。古代有宗族亲情到第六代为止的民间成规。
到了第六代,即出了五服,已无亲情关系。宋代以后,以族规、义田、家训等为特征的宗族制度开始兴盛,宗族亲情被无限延伸,以激发族人的木本水源之思,但仍然注重六亲之制,只不过与六亲之外的族人可以保持较谈的宗族亲情。
九、谱学 自有文字出现,即有早期的人物记录。由简单的零散的记录发展到连贯系统的世系记载,由分衍世系到综合为后来的整体宗族世系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断充实、完善,从而创造了人记录自己生平世系及血缘关系的专著,这就是谱牒。
十一、谱法 所谓谱法,是按一定的规则制度、体例进行编撰谱牒的方法。这个方法,其要点就是怎样完整、准确、明了、有序地记载族人世系及其有关事项。
十二、支谱 顾名思义,支是主干之外的分支,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的支派。所谓支谱,就非常明确了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之下的一个独特分支。
十三、家乘 家乘,原意为以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录。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山谷晚年作日录,题曰家乘。”
家乘属于家谱的范畴,因此后有少量的家谱也冠用家乘。家乘是从“史乘”袭用而来。
冠用家乘的不太多。
3一部完整的家谱基本哪些常见内容
一、谱名
谱名中最重要的是谱籍和姓氏,即是什么地方、什么家族的家谱,为什么这样要这样写?更准确的反映家谱作为“史书”来反映信息,不然,编修的人当时明白,经年累月之后,转之何人何地?便无从查考,给后人寻根带来巨大困难。
二、像赞
人物像赞有各种表达,或始祖,如三皇五帝,也可以是近祖,或者迁祖,还可以是自古到今的家族内非凡的人物,特别杰出的人才。以昭示后人发奋图强。
三、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四、目录
全部家谱内容提要,以便检索。
五、谱论
谱论,即谱学理论,从司马迁开始历代都有名家,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朱熹,王阳明,比如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曰:“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郡府县志,一国之史;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六、凡例
凡例,即修谱的原则,规定,比如哪些人可以入谱,哪些人不能入谱,对人的次序的排定,哪些内容怎么去写等等,就是规定家谱里面都有什么,这个显示出编修之人的主观态度,如明朝家谱对女性入家谱,就很明确的规定:丈夫之后跟原配,接着依次是:继配,侧室,妾,纳,除原配外,这些二三四五老婆不可以有名字,原籍,生卒,等,这个男尊女卑的“名分”观念,尤 是对女性的一种变态的歧视。
七、家训
不要误解,《家训》不是家谱内容,这里为了突出家训的内容做个配图,中国是家天下的社会结构,名门望族是一大特色,家训家风起了很重要的教育作用。
八、世系
世系是家谱内容的核心部分,从家族第一世开始,记载其生卒,婚配,事略,墓葬,其人如何?一目了然。
九、传记
传记,不是每个人都有,是对家族内的杰出人物,立功立德之人的具体描写,反应出这些人物的杰出品质, 垂范后辈,是榜样力量。可分内传。外传,内传是五服之内,外传是五服之外,还有列传,分门别类,比如家佣,二三四老婆中的贞烈之妇,可做列传,这已经不适合今天。
十、谱跋
上图是梅曾亮的家谱跋语,他自夸了一下,“知岩”以乡兵保障宣州,然后对家族的分派流迁做了陈说,所以跋语就是做谱之后的感想,经验,过程等含有者的寄托之语。
十一、领谱字号
家族支派繁多广布,必须有字号,作为验证, 跟对号入座一样。家谱一般就包括上述内容,除此之外比较重要的包括,祠堂,敕封,艺文,契约等还有一些图表,制作时可根据原谱内容确定。没有原谱,就必须另起创谱,不使历史中断,再根据个人情况确定内容。
4家谱国际:修家谱需要必备什么知识
族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族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家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在家规、家训中,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族谱中的家规、家训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逸”等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足资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的成分。
族谱研究的另一现实意义是通过家谱研究,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海外华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纷纷回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慷慨解囊,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家谱作为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
研究家谱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对我国传统家谱进行内容、体例、结构等的分析,来构建一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族谱。一部新型族谱或家族档案,其编制原则应是既符合现代家庭的需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具备传统族谱的“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作用;编法既继承传统族谱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也要创制适应现代需要的内容。小家安,国家强。
族谱研究的现实意义当然不止于此,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族谱这个蕴藏丰富的资料宝库还会为我们提供许多新的其它资料,谱牒学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也会不断发展,日益走向成熟。
5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家谱的主要内容:姓氏源流和世系表。
一、姓氏源流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一些史学专家认为,历史上的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导致了家谱的断裂残缺,很多族谱都由后人凭想象臆造。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性和确实性。重视传统的中华民族,有不少家族在重修宗谱,由于南北各地的语言、风俗、长相等均不同,世系联系在一起,其纸谱真实性值得推敲。
二、世系表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1)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
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2)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
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3)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
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4)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
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扩展资料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能够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相传它是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
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如今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家谱 (人文资料)。
6家谱都记载些什么内容
家谱 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
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
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在1960年代中国的破四旧运动中,家谱被当作四旧遭到清理,“成千上万”的家谱被毁,很多中国人不得不毁掉家族世代珍藏的家谱,这对于研究中国人的人文历史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编辑本段]家谱的起源 关于家谱的起源,虽然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尽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是清人所辑,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
家谱的起始与士族门阀制度有重要的关系。 自魏晋以后,谱牒之学大盛,一些士族门官都以此互为夸耀。
但隋唐及其以前得到谱牒早已亡佚殆尽,宋、元及明朝的家谱也所存寥寥。现在能见到的,主要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
家谱的名称很多,大体唐以前都称家谱、家传的,宋代又有宗谱或族谱之谓。到了明代,特别是清代以后,名称更多,如宗谱、世牒、世谱、家谱、家乘、家志、谱录等。
[编辑本段]家谱的形式 家谱的形式有多种。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就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
后来,人们有的用图表裱制垂挂于中堂的,也有的装订成册供家人翻阅的。历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装订成册的家谱。
而平民百姓、经商士绅、豪门则多为悬挂供后人供奉的图表式家谱。 [编辑本段]家谱的内容和作用 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血统的证明,是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的,其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系的说明。
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更加兴盛,这时的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其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
家谱经常被反复修撰,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到了明清两代,家谱修撰的结构已基本定型,流传到现在的家谱也极为丰富。
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既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第三部分为附录。
有些家谱,在立谱时,便确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辈分序列,而且事先标定字号,辈分清楚,乡间名之为“排辈”,实则是排资论辈的意思。由于历史上形成的重男轻女思想,男子在起“大名”时,必须以预定的某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
这个字要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间或最末,各个辈数层次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 [编辑本段]家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一 、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
关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坛,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尽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是清人所辑,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世本》的意义还在于证实谱学研究发轫于周代,是家谱研究的源头。 就家谱的形式而言,唐代以前的古谱和现存的以欧阳修、苏洵创制编撰体例为特征的明清家谱有所不同,但家谱作为绵延不绝的人类历史象征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究其原因除了追本溯源寻根问祖的目的以外,还在于对家谱重要价值的认识。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有过"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之说,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 古代家谱研究的内容主要在于对谱学的本身,包括谱例的撰写以及家谱发展历史的研究等方面。
家谱的应用研究始于汉代,《史记》中有关帝王谱牒的记载,说明汉代司马迁已经把家谱资料应用到史学领域一纪传体史书的撰写中去。后代史学家继承了这一传统,后代编撰的纪传体断代史如班固撰《汉书》、陈寿撰《三国》。
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谱牒资料。
中国古代对家谱资料的应用主要在史书、方志和人物评传的撰写过程,体现了谱牒的史料价值。 二 、到了本世纪20年代,随着社会科学新领域的开拓,有学者从人口学、优生学。
7百家姓各家家谱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张姓是华夏大姓之一,人口近一亿,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张姓祖根在哪里?有的说河北清河,有的说山西太原,有的说河南濮阳。
为了寻清这个问题,本会邀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举行了两次张姓起源学术研讨会,进行了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史实,确认中华张姓始祖是挥公。挥公得姓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帝丘是张姓先民最早的祖居地,张姓源于濮阳,其他地方只能是流,是支脉。
一、史籍及谱牒依据 我们查阅有关张姓始祖挥公的记载见之于书的有17种之多。 《世本》日: “挥作弓,牟夷作矢。”
这是今见最早的关于挥的记载。《史记·五帝本纪》日: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日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唐·林宝《元和姓纂》云: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
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日: “张氏出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清·乾隆朝重修《张氏族谱·受姓渊源考》: “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吴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从上述文献可知,挥为张氏得姓祖,这一观点,除宋代郑樵所著《通志》认为解张是张姓始祖外,其他史书均无疑义。 但是,挥是黄帝之孙,或是黄帝之子;挥是玄嚣青阳氏之子,或是少昊青阳氏之子,却有分歧。
我们认为,挥是黄帝之孙、玄嚣青阳氏之子。其根据有二:①《国语·晋语》日: “凡黄帝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嬉、姑、儇、依是也。
”(其中有二人同为姬姓,二人同为己姓)。《史记·五帝本纪·注释》、《世本》、《大戴礼记》等文献均有同样记载。
黄帝子所得十二姓中没有张姓,这说明张姓非黄帝所赐,挥公非黄帝之子,乃黄帝之孙,和帝颛顼是亲叔伯兄弟,是同时代人。②当代著名民族源流学家何光岳先生考证,少昊金天氏本东夷族,非黄帝后裔青阳氏,亦就排除了少昊为黄帝之子说,挥为玄嚣青阳氏之子是比较可信的。
但是,鉴于“挥为黄帝之子或孙”的问题,在历史上已争论了几千年,且各有重要文献依据;挥生活在上古传说时代,后世史书不一致、有争议,是正常的。所以,我们的态度是:两种观点应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大同存小异,谁也不能强迫谁改变族谱。
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姓氏文化研究的深入,认识会逐步统一的。 二、地望考察 玄嚣因何得号青阳氏?这与其封邑有关。
我国自古至今,均以“山南水北为阳”。青阳,即清水之阳(青、清古通用),而古清河就流经濮阳。
《读史方舆纪要》日:“淇水过内黄县南为白沟,亦日青河。”又日:“淇水……经内黄、清丰之间,其下流人大河,故渎今湮。”
《前汉书·地理志》日:“清河水出内黄县南。”以上引文说明古清河与淇河、白沟为一河的不同名称。
《诗经·卫风·氓》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涉淇”即“涉过淇水”,“淇水”即是“古清河”;“顿丘”古邑名,在今濮阳城西、浚县境内。从这首古诗也说明帝丘附近有古清河。
今濮阳市区张仪村、班家、店当一带村民,仍称村北为北清河、村南为南清河。张仪村系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故里,至今村内尚有“张仪祠遗址”。
该村有张、尹、李等八姓,只有张姓是老住户,其他均是迁入户。据清光绪二十五年续修的《李氏族谱》载:“李氏出陇西蔓延天下,明洪武年间,自洪洞迁于开州北王家庄后,自王家庄移居清邑张仪村。”
清光绪年间续修的《尹氏家谱》载:“尹氏世居山西之洪洞,明成化年间徙居清邑张仪村。 ”该地为什么称“清邑”?定与古清河流经此地有关,很可能就是玄嚣的封地“清阳”。
“清邑”明代尚存,今已不在。据著名历史学家朱绍侯先生讲:“帝丘(今濮阳)在上古时期是东夷族势力与黄帝族势力的交接地区。
因此,黄帝必须在帝丘设防,所以把其子玄嚣封于青阳。 ”由此可知,张姓始祖挥公,自幼便生活在古清河上游其父的封邑,年长之后又在帝丘辅佐帝颛顼。
由于挥十分聪明英武,他夜观弧星,折枝弯条,始制弓矢,大大提高了颛顼部族的战斗力。弓矢用于狩猎,猎获的鸟兽空前增多,提高了部族的生活水平;用于战争,打败了与颛顼争帝的共工部族,。
农村老人为什么喜欢修族谱
本文2023-10-03 22:50:2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68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