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大小晏,谁更有魅力?
大小晏,谁更有魅力? 文/ 杨柳 一个是太平宰相、成功人士,一个是痴情公子、文艺名人,晏殊和他的儿子晏几道谁更有魅力? 一个聪明绝顶、品质优秀,一个尽享繁华、气质高贵,大晏和小晏谁是你人生模式的偶像? 一个理性圆融、情中有思,一个风流倜傥、工于言情,大晏和小晏谁更吸引你的目光? 一、少年得志 vs 少年丧父 父亲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南昌)人,出生于一个普通的政府小干部家庭。晏殊十分聪明,智商很高,七岁就能写文章了。真宗景德元年(1004),14岁,就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当时参加殿试的进士有一千多人,晏殊一点也不紧张,很快就答完了试卷。真宗非常欣赏晏殊的才华,赐他同进士出身。第二天,复试诗、赋、论,这更是晏殊的强项。巧的是,考试的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别人押对了题捂着嘴偷着乐,可晏殊老老实实地告诉了皇帝,要求另外出一个难度系数高的题目,当堂考他。皇帝一听,这孩子这么诚实,好不喜欢。皇帝另外出题,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写得非常好,皇帝称赞不已,任命他为秘书省正字、秘阁读书。 晏殊小小年纪就做官了。每天办完公事,回到家里就闭门读书。皇帝听说了,非常高兴,就点名让他做辅佐太子的官员,给太子做一个学习的好榜样。当晏殊向皇帝谢恩的时候,皇帝称赞他闭门苦读的精神。谁知晏殊并不领赏,说:“我不是不喜欢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里穷,才不去玩的。真是有愧于皇上的嘉奖。”晏殊这样诚实质朴,又有真才实学,皇帝连连表扬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多次提拔重用他。 晏殊由一个普通小孩跃升到朝廷才俊,真可谓一步登天,少年得志!简直是一个奇迹!晏殊制胜秘笈有二:一是智商高,二是人品好。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完美男生!2005年,18岁的高中生塞申斯成为美国密歇根州希尔斯代尔市市长,果然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晏殊比起塞申斯,更牛气! 儿子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的第七子。晏几道的生平资料传世甚少。据近年发现的《东南晏氏重修家谱》记载,晏几道出生于宝元戊寅(1038),这一年,晏殊48岁,任副相,老来又得子,真是高兴,对宝贝小儿子自然百般宠爱。小晏的起点要比父亲高许多,出生豪门,在温柔富贵乡里过着锦衣玉食的小日子,度过了无比幸福无比优裕的阳光童年。 晏几道遗传了他父亲的优秀基因,是个小神童,不到十岁就会写诗填词了。据《花庵词选》卷三晏几道《鹧鸪天》词注说:“庆历中,开封府与棘寺(大理寺的别称)同日奏狱空,仁宗于宫中宴乐,宣晏叔原作此,大称上意。”可见,晏几道有他的宰相老子罩着,少年成名,春风得意,出入上流社会,连皇上都很欣赏他的才华。又因为父亲的恩荫,小晏任太常寺太祝(内廷供奉的闲曹),从此步入仕途,连公务员考试都省了。不是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吗?相国公子小晏诗酒歌呼,疏狂放任,享尽奢华。这真是一段烈火烹油、尽情尽性的青春好岁月! 正当小晏展望美好未来时,18岁那年,父亲死了。人走茶凉,生活的真相立刻在他面前无情地撕开了,小晏霎时间从花团锦簇跌进了风刀霜剑之中,饱尝了生活的冷酷。这是小晏漫漫人生中一个最醒目的转折点!就像少年鲁迅经历了大家族的崩溃,小小年纪辗转在药铺和当铺之间,知道了什么是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二、太平宰相 vs陆沉下位 晏殊,一个古今少有的凭着自己的才华一路春风得意、终于成为一代名相的文人!请浏览一下他的履历表。 乾兴元年(1022),真宗死,仁宗即位。仁宗做太子时,就和晏殊关系良好,这下做了皇帝,晏殊想不飞黄腾达都难。 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都要各自独见刘太后奏事,晏殊建言刘太后垂帘听政,深得太后欢心。天圣三年(1025),晏殊35 岁,自翰林学士、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进入二府,进入了大宋朝廷权力核心层。真是年轻有为啊! 然而,两年后,因反对刘太后宠信的张耆做宰相,太后怒了,把晏殊赶出京城,做应天府知州。晏殊延请范仲淹来教授学生,兴办学校,宋代兴学从晏殊开始。 天圣八年(1030),40岁,晏殊任资政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知礼部贡举。在这次主持科举考试中,慧眼识英才,以第一名的成绩录取了年轻的欧阳修。 天圣九年(1031),晏殊任兵部侍郎、兼秘书监,为三司使。 明道元年(1032),晏殊再入二府,升为参知政事(副相)。 第二年,太后死,仁宗亲政,晏殊出知亳州,徙陈州。不久升迁为刑部尚书,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正好,陕西和西夏用兵,晏殊请求罢内臣监兵,不把阵图交给各军将领,使被动地应对敌人变为主动的攻守;并且招募弓箭手训练,用以储备战斗力量;又请出宫中长物,作为助边费。这些措施十分有效。看来,文官晏殊治兵也有一套。 康定元年(1040),50岁,迁知枢密使。庆历三年(1043)拜相,兼枢密使。 第二年九月,蔡襄等人弹劾晏殊没有给仁宗的亲生母亲宸妃写墓志,又说晏殊借官兵修出租房来赢利,晏殊因此罢相。实际上,当时刘太后在世,写宸妃怎么方便呢?至于役使官兵,只不过是辅臣的惯例,这都不是晏殊的罪过。晏殊自此出知颍州、陈州、许州,很快又复官,担任礼部、刑部尚书。祀明堂,迁户部。 60岁时,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今陕西),徙河南府,迁兵部。勋上柱国,封临淄公。 64岁,因为生病,回到汴京。至和二年(1055)卒,终年65岁。皇帝哀痛,罢朝两天。谥元献,充分肯定了晏殊对国家和朝廷的贡献。 晏殊官运亨通,一生所任的官职太多了,履历表太丰富了,看得人眼花、眼红。可见他身为太平宰相,一生是多么显达平畅!虽然有三次短短的出知外地,但回到京城更是青云直上,位极人臣。晏殊是唐宋词人中职位最高、最显贵的。不过,晏殊身处太平时代,外无有强敌压境,内无派系党争,他乐得清闲,也就没有范仲淹、寇准等宰相一样显著的政绩、显赫的战功。我们也不必以这些特异功劳来衡量一个王朝处于上升时期的政府官员,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为官者保持国家持续发展,守成即可。 晏殊做官做得大,并不靠官场厚黑学,而是靠着天赋才华、优秀品质。《宋史》本传评价晏殊的性格:“殊性刚简,奉养清俭”。晏殊自己才华横溢,更难得的是他不嫉贤妒能,喜欢提携晚生后辈,门下出了像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这些宰相级的风云人物,将北宋的繁盛推向顶峰。晏殊的肩膀上站起了一代文化巨人,迎来了中华文化鼎盛时期的辉煌!小儿子晏几道更是遗传了晏殊的高智商,在他的精心培养下,才华横溢,更是位大名鼎鼎的大词人。 晏几道可没有他父亲的好运。一般人以为晏几道既然是宰相的儿子,高干子女享尽了特权,应该是富贵无忧,一生顺风顺水吧。实际上不是。晏几道的一生,虽然没有李煜显贵,但也像李煜一样,曾经繁华,终至寥落。品尝过华屋山丘、世事无常的滋味。 父亲死后,晏几道成了脱毛的凤凰不如鸡。谁知更大的灾祸还在等着他,熙宁七年(1074),37岁,好友郑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改革,被抓了。晏几道和郑侠写诗酬唱过,因而受牵连入狱。一个习惯了养尊处优的贵公子,哪受过这等惊吓折磨?虽然很快被捞了出来,但这场飞来的牢狱之灾,给了小晏又一个沉重的心灵打击! 小晏虽然遗传了父亲的聪明才智,但他跟贾宝玉一样,不爱读“圣贤书”,终生都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按照宋代官僚体制,既给达官家族以相当的照顾,给子弟大量的恩荫资格,又在使用上严格控制,防止形成威胁朝政的“势家”。达贵子弟如果不重新通过科举考试,就会始终被抑制在官僚阶级的下层。晏几道就是这样。到五十多岁时,晏几道出为颍昌府许田镇监官,就是地方基层官员。晚年升任开封府推官等。《碧鸡漫志》卷二称晏几道“年未至乞身,退居京师赐第”。干脆退休回到京城老家,从此不再踏进官员的门,独自安享自己的岁月。晏几道卒于大观庚寅(1110),享年73岁。 当然,小晏的仕途失意更多地是和自己的性格、为人有关。晏几道德好朋友黄庭坚在《小山集》的序文中说晏小山“磊隗权奇,疏于顾忌;文章翰墨,自立规模。常欲轩轾人,而不受世之轻重。诸公虽称爱之,而又以小谨望之,遂陆沉于下位。” 小晏天生傲物,与众不同。磊隗权奇,是奇特非凡的意思。小晏说话做事,直来直去,没有什么顾忌,一点也不懂人情世故,不会在官场上逢迎周旋。心底没有城府,喜欢褒贬人物,根本就不按照世俗的价值观念。小晏虽然才华奕奕,文章写得好,有名望有地位的人也喜欢他,但还是希望他小心谨慎,对他敬而远之,于是,愤青小晏陆沉下位,只得做个基层干部。文艺青年转型做行政干部,确实有难度,除非里根、施瓦辛格这样的特型人才。 黄庭坚很奇怪,曾经问小晏,他无所谓地回答:“我盘姗勃窣,犹获罪于诸公,喷而吐之,是唾人面也。” 盘姗勃窣,就是蹒跚的意思,引申为有所收敛、顾忌。 小山孤高自负,傲视权贵,自然得罪了不少人。即使是苏轼这种高人,小晏也不给面子。据陆友仁《砚北杂志》记载:“元祐中,叔原以长短句行,苏子瞻因鲁直(即黄庭坚)欲见之,则谢曰:‘今日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亦未暇见也。’”要知道元祐年间,苏轼在京,是皇帝太后面前的大红人,还是名满天下的文坛领袖,如日中天,是人人敬仰的大人物。晏几道却淡淡地说:“现在政事堂中的高官有一半是我们家的旧交情,我都没有时间见。”言下之意是,至于苏轼你这样的新贵也就不用见了吧。就这么轻轻一句话,把人家打发走了。原相国公子晏几道真是骄傲到骨子里了。苏轼虽然碰了一鼻子灰,并没有多在意。 所以黄庭坚说他有“四痴”:“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作一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自己升不了官,却不靠父亲的老关系走走门子、厚着脸皮去跑官要官,这不是一个白痴么?不随流俗,一门心思地写些耍个性的文章,不合时宜,这不是一个文痴么?家底雄厚,散财无数,把家都败光了,家里人饿得面黄肌瘦,他却一脸天真的样子,不懂理财,只配活活饿死,这不是痴呆么?无论别人怎样骗他辜负他,他都不记恨人家,还是一如既往地相信人家,一片赤心待人,这不是一个人痴么? “痴人”晏小山,简直不食人间烟火,只适合生活在风花雪月的诗词中,他超绝人寰,任性地拒绝长大,守候着自己那一颗水晶般高贵天真的赤子之心,日渐消得人憔悴。 三、情中有思 vs 工于言情 中国历史上,父子齐名的文学家并不多,三国“三曹”、南唐“二主”、北宋“二晏”和“三苏”,算是最知名的了。“二晏”的社会地位虽不如“三曹”“二主”显贵,文学成就不如“三苏”高,但他们父子俩同以词闻名于世,两人词作独有魅力,和“二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宰相晏殊,是当时文化圈和政坛上的风流人物,大方好客,“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燕饮。”(叶梦得《避暑录话》)晏府完全是一个文化精英们的文艺沙龙,是北宋前期主流词风的策源地。《宋史》本传评价晏殊的文风:“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确实,晏殊的《珠玉词》存词一百三十余首,几乎都是短小的令词,首首珠圆玉润,氤氲着轻淡幽微的富贵闲愁,透露出词人独特的主观情感和哲思体悟,别有一番情融思致、富贵闲雅的玲珑精致,富有浓厚的士大夫书卷气。 名作《浣溪沙》最能代表这种特色: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据说晏殊写完“无可奈何花落去”后,一直没有对出下句。有一次,他和江都尉王琪说起,王随即应答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一听,大叹妙啊。自此王琪高升为侍从。 王琪确实对得很妙。“花”红、“燕”紫,色彩斑斓,形成对比。“落去”、“归来”,变化强烈,动感鲜明。虚字“无可奈何”与“似曾相识”对得尤其工妙自然,仿佛随手拈来,却是珠圆玉润,工丽精美。“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的抽象情感用“花落去”和“燕归来”的鲜明形象表达出来,化虚为实,意象生动,当得上“天然奇偶”的赞叹(杨慎《词品》)。晏殊很喜欢“无可奈何”联,还把它们写入另一首律诗中。这两句不仅对得妙,更富含闲情哲思。“花落去”,象征着年华的流逝和爱情的失落,叫人只能徒叹“无可奈何”,但“燕归来”,美好事物仍有再现的时候,当然这不是原样重现,只是“似曾相识”而已,有所慰籍又不免一丝惆怅。此二句意蕴幽深,耐人咀嚼,准确地概括出了普遍的人生感触,极富艺术感染力。 谁没有过、青春短暂、时光流逝的哀叹呢?但晏殊不会沉浸“夕阳西下几时回”的哀叹中,而是在淡淡哀伤中能转出对生命有限的理性圆融观照,这正是大晏词独有的“闲雅有情思”处。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但晏殊的词句里有比这句好十倍千倍的呢。这句是什么呢?词牌同样是《浣溪沙》,浣溪沙,本是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在若耶溪浣纱,又名《浣溪纱》、《浣沙溪》。上下阕三个七字句,所以俗称“三只脚”。是《全宋词》使用频率最高的词牌。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近代著名词学家吴梅《词学通论》说:“惟‘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二语,较‘无可奈何’,胜过十倍。而人未知之,可云陋矣。”那它到底胜在何处呢? 我们从整首词看起:起句“一向年光有限身”,一向,即一晌(shǎng),一会儿,片刻的意思,起句慨叹浮生有限,让人触目惊心。次句“等闲离别易消魂”,等闲,是随便、轻易的意思。伤感离别寻常有,真让人黯然销魂。第三句,面对人生怅恨,词人强自宽解,借酒浇愁,抓住有限年光,及时行乐,“莫辞频”的劝慰口吻和连杯狂饮,蕴含着苦中作乐的努力和伤痛。这样的咏叹晏殊常有,如《踏莎行》:“春光一去如流电,当歌对酒莫沉吟,人生有限情无限。”写离愁别恨、及时行乐,花间词里已很多。晏殊词的好和特别在后头,再往下看。 换头“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二句,为什么好呢?上片言“离别”,伤感哀怨,这里顿时变作健笔,“满目山河”,气象恢宏,境界开阔,与“落花风雨”刚柔相济。“空念远”是指关山远别,空自怀念,未来不可期;“更伤春”是指花开盛时,春归匆匆,过去不再来。情感缠绵,情调悲凉,囊括了空间和时间给人的伤痛。两句互文,“空”和“更”字前后呼应,把念远之意和伤春之情结合在一起,二者都已徒然空有。 既然离人远去,徒留思念空空;既然风雨催花,花落更是伤心。那真正能把握的有没有呢?有,那就是现在,是可触可感的眼前人!所以末句词人深感“不如怜取眼前人”,词句化用唐元稹《会真记》中莺莺诗:“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晏殊很喜欢这一句,又用在别的词里,《木兰花》:“不如怜取眼前人,免更劳魂兼役梦。” 我们往往被痛苦侵袭,不能自拔。但晏殊能在伤春惜别的煎熬中,不断自我挣扎、自我安慰,最终穿越流光和距离,完成一种超越,获得生命的圆融。晏殊词的“情中有思”,处处可感可知。 两首《浣溪沙》,同是伤春怨别等五代传统题材,但能给人高远幽深的哲思启发,别有一番俊秀之气。又如《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菊花含烟,兰花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触目凄凉多少闷。皎皎明月,穿过朱户,益发勾起离恨之苦。一夜无眠,如何排遣这无言的相思?换头从而推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王国维对此三句赞赏有加:“《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人间词话》) 所谓“悲壮”的美学风貌,是指西风中落叶凋零,词人无限哀伤,独上高楼眺望,将天涯尽收眼底,转出了一片旷远寥廓的大境界。深秋、西风、高楼、天涯等意象构成的既伤感又宏阔的意境,显然与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深秋哀叹不同,李煜登高楼却将目光锁在寂寞深院,走向内敛沉痛,而晏殊却从狭小的帘幕庭院提升到极目远眺的广远境界。这三句极富启发性,激发人们去追求远大理想与美好未来,所以王国维睿智地将其比喻为古今成大事业、做大学问所必经的“第一境界”。当然晏殊写时可没这么想,这是艺术的一种增殖效应,是读者根据词句的意境而生发的合理想像,是艺术的升华与再创造。 从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词名句中,我们已感觉到了晏殊出色的才思。晏殊贵为太平宰相,一生显达平畅,因此,他的词中洋溢着一种“富贵气象”,这种富贵闲雅、平平淡淡的气质,扫去了五代以来小词花团锦簇的香艳低俗,提高了词的清雅品质。有一个小故事说,有一个人写了一首金啊玉的诗,晏殊说:“这哪是富贵?只是乞儿相。‘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穷人家哪有这般景致?”(据宋吴处厚《青箱杂记》)是啊,富贵不是暴发户显摆自己的财富,而是一种闲雅从容的气质。如《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上阕描绘暮春郊景:小径残红稀疏,原野上芳草萋萋,绿树浓荫中隐隐现出高屋楼台,空中飞絮濛濛。一路行来,移步换景,境界不断拓宽,渐至缥缈空灵。惜春之情也由淡至浓。“春风”二句,怨春风不懂禁杨花,听任杨花飞舞送春归去,无理而有情。采用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濛濛乱扑”,富有动感、情趣。 下阕写归来后院落之景,时光在静谧中不知不觉地流逝,令人惆怅。换头“翠叶藏莺,朱帘隔燕”,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炉香静逐游丝转”,游丝,是指香燃烧时上升的烟气。这句说“逐”说“转”,以动衬静,细极静极。结末二句,愁梦酒醒,斜阳满院,似梦非梦,一刹那间,时光流去,让人恍然惊觉,又多么无奈。深深的愁绪萦绕在深深的庭院,以景结情,含蓄不尽,自然而又有神韵。 时光匆匆,春愁淡淡,这首小词同样表现了晏殊词“闲雅有情思”、于深隐幽微的情感中思悟宇宙人生的艺术特色。 晏殊词集名《珠玉》,珠圆玉润,正点出了晏殊的词风“温润秀洁”,雍容典雅,语言清丽自然,音律婉转和谐。晏殊,不愧为“北宋倚声家初祖”(冯煦《藁(gǎo)庵论词》)。 “痴情公子”晏几道,不同于太平宰相晏殊,他是一个至情至性的“痴人”,一个有着一颗高贵的赤子之心的诗人,写出的词自然不同凡俗、高妙无比。 晏几道在自己的词集《小山词》的序言里,深情地讲述了自己悲欢离合的生活和写词的情景: “叔原往者浮沉酒中,病世之歌词,不足以析酲解愠。试续南部诸贤绪余,作五、七字语,期以自娱。不独叙其所怀,兼写一时杯酒间闻见,所同游者意中事。……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宠(一说是龙)家,有莲、鸿、苹、云品清讴娱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已而君龙疾废卧家,廉叔下世,昔之狂篇醉句,遂与两家歌儿酒使流转于人间。……追惟往昔过从饮酒之人,或垅木已长,或病不偶。考其篇中所记悲欢合离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怃然,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也。” 晏几道说,那时他年轻,整天饮酒听歌,觉得那些歌词实在太乏味了,不能助酒兴解酒愁。干脆向江南李璟李煜学习,自己动手填词,用以自娱自乐。这些词不仅抒发自己的情感怀抱,也书写酒宴歌席中的有趣见闻。……当时好朋友沈廉叔、陈君宠家中,有美丽的歌女莲、鸿、苹、云,每次我们写出一阕歌词,就交给这些美女们演唱,我们三人持酒听歌,欢笑不断,真是快乐啊。可见,当时晏几道是个生活在锦衣玉食中的贵公子,是个风流俊赏的美少年,是个出口成章、会写狂篇醉句的大才子! 比如《鹧鸪天》,描写了酒宴歌席的疏狂快乐: 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两人在酒宴上乍然相见,银灯旖旎,翠尊美酒,她长得那样妖娆美丽,歌喉那样婉转动人。一个“太”字,透露了词人心中那份激动和倾心赏爱,真是无以复加。一边是妖娆歌女,一边是多情公子。晏公子情不自禁地醉倒了。今夜如此美丽,只有纵情狂醉才不负风月,“谁能恨”是说终不言悔;深夜唱罢归来,“酒未消”更是意未尽,情难消。词中洋溢着一份任真率性的激情和如醉如痴的爱恋。 春夜归来,一人独守,当然觉得“春悄悄”,难以入眠,长夜“迢迢”。既然无法相见,那只好求助梦境吧。只有梦的无拘无束,才能解决这相思的苦恼。 结尾二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谢桥”,谢娘家的桥。唐代有名妓谢秋娘,词中以“谢桥”指女子所居之地。张泌《寄人》诗:“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廓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晏词暗用诗意。梦魂又踏着满地似花非花的柳絮,轻灵地飘过谢桥,去见美人了。意境鬼魅空灵,创意出奇,动摇人心,是全篇最让人拍案称奇的警策句。又富有深情,深有意味,以缥缈迷离的梦境反衬了歌酒欢笑的现实,以梦魂的无拘检反衬了现实的远阻隔,真是情到深处魂牵梦萦啊。相传宋代著名道学家程颐竟然也激赏结尾两句:“伊川闻诵晏叔原‘长短句,笑曰:‘鬼语也’!意亦赏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这样美妙的词句,确实只有“鬼才”才能想得出来,真是鬼斧神工之句啊!唐宋词人里写梦写得最好的莫过于小山。 多情公子小山沉醉在酒宴歌席中,任情地爱上每一个值得爱的歌女,真心地欣赏她们的美丽和妖娆。 ……可是快乐是多么短暂。不久,陈君宠病倒了,沈廉叔去世了,那些歌女也风流云散。多年以后,经历了多少悲欢离合,沧桑变化,再想到从前那一段诗酒宴笑、裘马轻狂的快乐生活,感觉就像做了一场梦一样,哎,流年似水,世事无常,人生如幻如电,是多么虚幻啊! 曾经有过极致的繁华,如今只有极致的落魄。一个人经历了华屋山丘的身世巨变,他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领悟自然更深切!这如许伤痛的感叹,都化作美丽的词句。回忆前尘往事,哀叹繁华如梦,是小山词最多也是最动人的旋律。如代表作之一《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当年诗酒歌舞的欢乐沉醉、别后魂梦交加的相思怀念、今宵意外相逢犹恐是梦的惊喜悲慨,种种感情交集在小小词中。 上片秾艳,造语工丽。尤其是“舞低”一联,极为人叹赏。“杨柳楼心月”为实景,“桃花扇底风”指歌扇上的桃花扇面画,歌扇舞动如风,为虚景,虚实相对,对偶巧妙,更妙的是写出了词人醉眼朦胧之际的独特幻觉——月被“舞低”了,风被“歌尽”了,从而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当年欢会时歌舞癫狂极乐的情态,这是词人回忆中最难忘记的一幕,采用的是“化实为虚”的艺术手法。 下片却突然跌落到别后相思之苦,句式回环。一对有情人久别重逢,中间隔了多少魂牵梦萦。歇拍二句尤为人称道,化用杜甫诗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加入“剩把”“犹恐”等虚词,化质实为空灵,更细腻传神,更婉丽动人。比老杜写得更好,小晏是当之无愧的言情圣手! 又如名作《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此词为追忆歌女小苹而作。上片写梦回酒醒后的落寞感伤。前两句以六言对起,互文见义。午夜梦回,宿酒方醒,只见四周楼台,闭门深锁;重重帘幕,低垂于地。昔时欢宴之所,而今人去楼空,词人怎不倍感孤独冷清?“去年春恨”一句,揭出风流云散、伤心又是一年。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被誉为“千古不能有二”的佳句,这两句实际上借用的是五代翁宏的《春残》诗:“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帷。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为何诗不好词却佳呢?片片落花飘零,孤独的词人,久久站立;春雨微霏,燕子双飞。“落花”、“微雨”点春,景极美;“人独立”与“燕双飞”对照,点恨,情极苦。这两句情景交融,对仗工整,是“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正如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评:“‘落花’二句正春色恼人,紫燕犹解“双飞”,而愁人翻成“独立”。论风韵如微风过箫,论词采如红蕖照水。”既有风韵又有词采,自然佳胜。但此等“媚语”放在诗里,就如同珠玉放在鱼目里被埋没了。 下片换头,是全词的关键,回忆初见小苹时的情景,既是词人“梦”中的画面,也是“春恨”的缘由。第一次见面时小苹的服饰,词人能清晰地回忆起,可见对小苹的一片深情。两重心字,是指罗衣上有以重叠的心字纹组成的图案,表示心心相印。欧阳修《好女儿令》:“一身绣出,两同心字,浅浅金黄。”“两重”句,借衣饰之美衬写小苹人美,也暗示两情相悦之意。这位美丽多情的歌女借助琵琶的美妙乐声,传递心中的情愫。弹者脉脉含情,风情万种,听者沉迷欲醉,一见钟情。“当时”二句,化用李白《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出语俊逸,当时皎洁的明月映照,小苹像一朵冉冉的彩云飘然归去。如今,梦后酒醒,明月依然,可是彩云易散(“彩云”,喻指
记得《古本水浒传》于1985年第一次面世时,我在该版前言中表示该书的作者为施耐庵,这引起了《水浒》研究界的轩然大波,批评的声音显然超过了赞扬的声音。
这也难怪,《古本水浒传》出现的本身就与《水浒》界的许多传统观点相对立,过去被看成原本的容与堂百回本将被看成后续本,许多被看成定论的问题将被重新探讨。
随着人们对《古本水浒传》的深入研究,特别是1988年著名《水浒》研究专家刘冬先生在“明清小说研究”上发表文章明确肯定了《古本水浒传》后,又有不少学者发表文章认定,《古本水浒传》的作者当为施耐庵。
为什么说《古本水浒传》的作者为施耐庵呢
三言二语难以说清,这里我尽可能简略同时又较全面地介绍有关的研究,希望对读者能有所启发。最后还介绍一些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并希望获得《水浒》爱好者的帮助。
附:1985年河北人民版《古本水浒传》前言
《古本水浒传》现在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我们目前见到的唯一一部署名施耐庵著的长达120回的《水浒传》。
这部书的前70回和金圣叹评点的贯华堂本《水浒传》基本一致;而后50回,则与目前流行的120回本《水浒全传》完全不同。这里的梁山好汉没有受招安,直到120回,他们还在与官军血战。这后50回曾由上海中西书局在1933年单独排印过,梅寄鹤先生的序言里记载了当时出版的详细情况。
《古本水浒传》的后50回,情节曲折,人物个性鲜明。在对它仔细研究后,我认为,它与前70回的作者为同一人。将后50回与前70回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前后的情节结构连贯吻合,布局前后呼应,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统一体;没有前者,后者无法成立;没有后者,对前70回中许多情节安排也难以理解准确。前后人物形象特征一致,后50回中的主要人物只要看其言行就可以判断他是谁了,现在能见到的其他各种版本的续作都达不到这一水平。前后所反映出来的世界观一致;艺术风格一致;特别是语言的时代特征、地方特征也一致。更有意思的是,在艺术描写、语言表达上,后50回不仅再现了前70回中的优点,同时还再现了前面存在的某些弱点。
《水浒传》是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伟大作品,是一定社会现象的高度浓缩,同时,它也显示出了作者具有极高的政治、思想、军事、艺术水平,有丰富的独特的生活经历;它还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在言语上带有承前启后时期的明显特征,很难想象后代人在全面模仿这样一部巨著时能不留下痕迹。容与堂本《水浒传》的后30回、《后水浒传》第一系列后续之作,不仅在语言特征上与前70回有很大差异,就是那些人物形象也多已走样。
人们大约会问,既然这部书为施耐庵所著,它又在1933年出版过,为什么至今很少为人所知呢?
这好象奇怪,但原因也很简单。1933年中西书局仅印刷了这部书的后50回,不完整;再加上当时以“古本”名义出版的《水浒传》很多,珠目混杂,难以销售。当时中西书局仅印了1,500册,未能销售完,在群众中未能造成影响。同时,该书局与学术界没有联系,又没在报上作过宣传,致使这部书再度埋没了。查阅当时著名的《水浒传》研究者,如鲁迅、胡适、郑振铎等的文章,虽然他们对版本都作过极为细致的研究,但从未提到过这部《古本水浒传》。
学术界第一次知道有这样一部书存在,可能是在1975年。当时,上海复旦大学编的一本《水浒》资料中将梅寄鹤先生的《古本水浒》序收录进去了。但由于《古本水浒》留存已不多,看过此书的人也就很少了。
这部书的作者究竟为谁?这显然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定论的。现在整理、校勘、重排出版,它将为学者、专家提供一个崭新的版本,以供研究。同时,对广大读者来说,它无疑也是一件值得欣赏的艺术瑰宝。
感谢上海图书馆的同志同意整理印行,并大力支持。
这部书的整理校勘以上海中西书局1933年出版的澄江梅氏藏本《古本水浒传》为底本,参阅他书,作了分段,加了标点,改正了明显的错字;除了删去金圣叹的全部评点外,还作了个别的技术处理,都作了注明。一律按规范的简化字重排,其他则一律保留原书的面貌。
蒋祖钢
1985年2月
应该是有主题的,而且往往不止一个主题,这就是说每个人对文章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他感受到的主体也是不一样的,较之于浪漫主义的文学,现代文学则是将主题隐藏起来,但并不是没有
转载的,希望对你有帮助。作者PUPUME。
A 拓展叙述
他的父亲和两位祖父曾经分别贩卖过葡萄酒、珠宝和丝绸。他三十岁的时候娶了一个英国姑娘,是那个登山家杰罗姆•邓恩的女儿,也是多塞特的两个牧师的孙女,这两个牧师都是冷僻的学科的专家——分别精通古土壤学和风弦琴。
这是主人翁享伯特(纳博科夫创造了一个享伯特,享伯特创造了一本有关他的回忆的《洛丽塔》。因此,这个以第一人称写作的故事里,“我”不是“纳博科夫”,而是“享伯特”)描述他的父亲的一段。
上面那段里的“他”是指享伯特的父亲。
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拓展的谱系:享伯特父亲的父亲、父亲的两位祖父——他们曾经分别贩卖过葡萄酒、珠宝和丝绸;父亲的老婆、父亲的老丈人——那个叫罗姆•邓恩的登山家;享伯特母亲的爷爷和奶奶——分别精通古土壤学和风弦琴的两个多塞特牧师。
这个短小段落里的大多数人物在整个故事中只此出现过一次,但廖廖几笔的叙述仍然精确到他们的职业。像一本上了点年头的家谱,享伯特父亲的形象在这里面一下子立体了。
这种写作技巧能够恰当运用于新闻写作中以丰富人物的背景形象。这要求我们在采访中除了询问采访对象的情况,还要灵敏地捕捉与整件事情有关或有助于写作的他的家人、朋友和别的什么的一些信息。
B 色彩运用
1、我们找了些最站不住脚的借口(这是我们最后一次机会,实际上什么也顾不上了),逃出餐馆,来到海滩,找了一片荒凉的沙地,就在那儿,在堆成一个洞穴的那些红石头的浅紫色阴影下,短暂、贪婪地扶爱亲热了一番,唯一的见证就是不知哪个人失落的一副太阳眼镜。
2、阴霾、潮湿的天空,浑浊的海浪,感到漫无边际却又相当实在的薄雾——还有什么比我里维埃拉恋情那新鲜的魅力、天蓝色的机遇和玫瑰色的邂逅更为遥远的呢?
3、如今她只是那个性感少女以淡淡的紫罗兰清香和枯萎的树叶的形态所表现出的回声;她是黄褐色的山谷边上的一个回声,山谷那边白色的天空下有片遥远的树林,褐色的树叶堵塞了小溪,鲜嫩的野草丛中还剩下最后一只蟋蟀……
C 修辞叠加
1、他在那个炎热、潮湿、没有希望的夏夜穿着内衣裤坐在敞开的窗口看报。
2、突然之间,我们彼此疯狂、笨拙、不顾体面、万分痛苦地相爱了。
一连串的修辞叠加,最终指向情绪高潮。
3、再见吧,玛琳!(正如比尔在离开房间前所再现的)与丰盈的命运的正式握手使我不再麻木不仁;我哭了。陪审团的女士们和先生们——我哭了。
享伯特意味深长充满感伤的“我哭了”。
4、在这个坟墓般的监狱的晦暗的空气中,每天这样头痛搅得人心神不安,但我必须坚持下去。我已经写了一百多页,还没有取得多少进展。我的日程表全都乱了。那一定是一九四七年八月十五日前后。不要以为我还能继续写下去。心脏,头脑——一切。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印刷工人,重复下去吧,直到把这一页全都排满。
又有谁能经受得住这样的呼唤呢?
5、我们寂静无声地开过一个寂静无声的小镇。
修辞叠加的双重效果。车上坐着享伯特和他的小情人洛丽塔。车的寂静、小镇的寂静、人的寂静、灵魂的寂静。
6、今天我总认为我们的长途旅行只是用一条弯弯曲曲的蜒蚰黏液条痕玷污了这片充满信任、梦幻一般的迷人的辽阔的国土,回想起来,这片国土当时在我们的眼中不过就是搜集在一起的折角地图、破旧的旅行指南、旧轮胎和她在夜晚的抽泣——每天夜晚,每天夜晚——在我刚假装睡着时就开始的抽泣。
咏叹调般的叠语。
D 独立细节
1、就在这当口,从上面的楼梯口传来黑兹太太的女低音。她伏在楼梯栏杆上,悦耳动听地问道,“是享伯特先生吗?”一小撮香烟灰也跟着从那儿落了下来。不一会儿,这位太太本人——凉鞋、绛紫色的宽松长裤、黄绸衬衫、四四方方的脸依次出现——走下楼梯,她的食指仍在弹着香烟。
充满时空感的细节特写。独立的细节特写。
2、此后这幢天堂之屋一定会显得空空洞洞。一滴雨点掉在我的指关节上。我又回进房子去找什么东西,约翰正把我的旅行包放进汽车,这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正如前面“一小撮香烟灰也跟着从那儿落了下来”,是充满时空感而且独立的细节(特写),简直就像**场景中的空镜头一样。
3、“你自己多保重,”她说,“替我亲亲你的女儿。”
一声巨雷在房子里回响。她又说道:
“说不定将来有一天,在什么地方,在一个不这么痛苦的时刻,我们会再次相见”(琼,不管你在什么地方,不管你在哪儿,在负时空里还是在正灵魂时间里,请原谅我说的这一切,包括这个括号内的词语)。
独立的细节阐述氛围,也产生变化的节奏。
4、洛站起身来,离开了那条狗,有一天她也会这么离开我;一滴雨点落在夏洛特的坟上;一个年轻漂亮的女黑人拉开电梯门,那个在劫难逃的孩子走进电梯,后面跟着她那老在咳嗽清嗓子的父亲和提着旅行包的举止怯懦的汤姆。
不同细节之间诗意的跳跃。
5、最后是西部片中赤褐色的风光,那些脸色红润、眼睛碧蓝的出色骑手,来到咆哮谷中的那个一本正经的漂亮的小学女教师,用后腿直立起的马儿,壮观的踏游年会,从颤动的窗玻璃外塞进来的手枪,惊人的搏斗,轰然倒下的堆积如山、覆满灰尘的老式家具,用作武器的餐桌,正合时机的筋斗,仍在摸索掉落的单刃猎刀的被按住的手,嘴里发出的咕噜声,拳头打在下巴上的可怕的啪啪声,肚子挨到一脚,凌空的争抢;紧接着一阵简直会叫一个赫拉克勒斯住进医院的过度的疼痛,就没什么可以表现的了,只有那个精神振作的英雄抱着他那打扮华丽的边疆新娘,古铜色的脸颊上还有着颇为相称的淤伤。
又是一些独立细节的组合。语言是非逻辑性的,因为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是非逻辑性的。“因为……所以……必然……”、“首先……然后……接着……”只是人们为真实设下的圈套,是语言为真实制造的的枷锁。这就好比:我在看《洛丽塔》。响起一阵敲门声。我走去开门。桌上有一杯水。我感到口渴,喝掉一半。突然,有一只绿色的小飞虫义无返顾地扑向圆形的荡漾的水面。我告诉修理师傅,下水道堵着了……真实的生活,是一连串无法预知的事件的集合。尽管,现实有明确的指向,但过程却不是千篇一律,每一个过程都与众不同、充满偶然。这就好比,人们都可以过上同样的生活——幸福的生活,但人们所经历的幸福生活却是不一样的。写作在于发现那种“非一致性的过程”的美妙。
我是在书的267页写了上面那番话——关于生活的偶然性——接着就在书的272页找到了答案:
6、可是就连在最美好的时刻,比如我们在一个阴雨的日子坐着看书(洛的目光从窗户落到她的手表上,又从手表扫向窗户),或者在一个拥挤的小饭店里平静地吃着一顿丰盛的饭菜,或者玩着一场幼稚的牌戏,或者到商店里去买东西,或者跟其他汽车游客和他们的孩子一起默默地瞅着沟里的一辆撞得粉碎、溅满血迹的汽车跟一只年轻女人的鞋(等我们继续往前行驶的时候,洛会说,“那正是我极力想向商店里那个笨蛋说明的那种式样的鹿皮鞋”);在所有这些偶然的场合,我在自己眼里是个难以叫人相信的父亲,正如她在自己眼里是个难以叫人相信的女儿。
“在所有这些偶然的场合”,纳博科夫证实生活是“偶然的场合”。
“或者跟其他汽车游客和他们的孩子一起默默地瞅着沟里的一辆撞得粉碎、溅满血迹的汽车跟一只年轻女人的鞋”,纳博科夫的想像力叫人吃惊。他总在意想不到的场合安插上叫人意想得到的情节。
E 细节刻画
1、看到她在沙发上挨着我坐下,凉快的裙子下摆先鼓起来又落下去,手里仍在玩着那个光滑的苹果,我的心不禁像击鼓似的咚咚直跳。她把苹果抛到充满阳光和尘埃的空中,再用手接住——苹果落到手掌中时发出一声清脆的啪嗒声。
充满时空感的描写。小说家对待文本就像考古学家对待古代器物上的每一处花纹图案时那样仔细。
2、……在那个明亮得叫人沮丧的厨房里,镀铬的器皿闪闪发光,五金公司赠送的日历挂在墙上,早餐的角落也很精巧……享伯特的脸可能会因神经痛而抽搐,但是在她眼里,它的俊美和生气却堪与白色的冰箱上晃动的阳光和树叶的影子匹敌……她把我们的联合存款账户看作晌午时分南方的一条林阴大道,一边是浓密的绿阴,一边是柔和的阳光,一直延伸到一片美好的远景的尽头,那儿淡红色的大山隐约可见。
诗人、考古学家和画家似的笔调——诗人的浪漫情怀、考古学家的细致入微、画家的火热感官。
3、大约二十分钟以后,等那两个越来越大的木偶驾着一条重新油漆了一半的不划艇赶到时,可怜的享伯特•享伯特太太,这个痉挛或冠状动脉闭塞或是两病齐发的牺牲者,就会在沙漏湖明媚的湖面下三十多英尺的墨黑的淤泥里头朝下竖立在那儿。
**般的情景,体现了文字的视觉冲击。
4、洛那可爱的、晶莹透明的内脏已把那些甜食消化掉了,这会儿她正指望吃上一顿丰盛的晚餐。
对天使的描写,“晶莹透明的内脏”!恋童的享伯特!
5、她告诉了我她是怎样失身堕落的。我们吃着没有什么滋味的粉状香蕉、被碰伤的桃子和非常好吃的土豆片,die Kleine(德语,小家伙)把一切都告诉了我。
非常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甚至有某种象征色彩。纳博科夫,杰出的文体家!
6、那是天堂的牢房,**的窗帘给放了下来,好造成充满阳光的威尼斯清晨的幻觉,而实际上,那是宾夕法尼亚州,外面正在下雨。
纳博科夫在《关于一本题名〈洛丽塔〉的书》中写到:我认为每一个严肃的作家,手捧着他的已出版的这一本或那一本书,心里永远觉得它是一个安慰。它那常燃小火一直在地下室里燃着,只要自己心里的温度调节器一触动,一小股熟悉的暖流立刻就会悄悄地迸发。这个安慰,这本书在永远可以想见的远处发出的光亮,是一种极友好的感情;这本书越是符合预先构想的特征与色彩,它的光亮就越充足、越柔和。然而,即便如此,仍然还有一些地方、岔路、最喜欢去的沟谷,比起书中其他部分来,你更急切地回想,更深情地欣赏。自从一九五五年春看了书的清样之后,我没有再读过《洛丽塔》,然而,这部书给了我愉快的感觉,因为它就在屋子里悄悄地陪伴着我,仿佛一个夏日,你知道雾霭散去,它就是一派明媚。
“细节6”出现在书的第二部,享伯特和他的小情人开始环游美国。那是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汽车旅馆,一间有着**窗帘的情意绵绵的房间,享伯特的伤感和小天使睡眼惺忪的时间。那是一个灰蒙蒙的上午,外面正下着雨,或许是小雨,顶多只是那种让河水缓慢增长的雨,雷雨云还没有形成,宙斯手里握持的闪电还没有降临人间……
“细节6”就是那些“地方、岔路、最喜欢去的沟谷”,使“你更急切地回想,更深情地欣赏”。
7、我常在各家旅馆的网球场上对洛加以训练;从前,在炽热的大风中,在令人目眩的尘沙中,在古怪的无精打采的时刻,我总把一个又一个球打给快活、天真、文雅的安娜贝尔(闪光的手镯,打褶的白裙子,黑丝绒的发带),我力图再现这种往昔的日子。
投入、平静、伤感的叙述。安娜贝尔是遥远的享伯特里维埃拉的情人。
8、……无数情侣曾经在欧洲山腰漂亮的草皮上,在富有弹性的苔藓上,在邻近干净的小溪旁,在树干上刻着姓名首字母的橡树下的粗木长凳上,在那么多山毛榉林中的那么多cabanes(法文,简陋的小屋)内拥抱接吻。
9、这片山坡似乎还未有过人的足迹。最后一棵气喘吁吁的松树在它伸展到的一块岩石上得到应有的休息。一只土拨鼠对着我们叫了一声又缩了回去。我给洛铺好旅行毛毯;干枯的花儿在毯子下面轻微地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
细节不是匆匆写就的,而是苦心经营的。细节不是花、草、树木、昆虫的名词总汇,而是“气喘吁吁的松树”、“干枯的花儿在毯子下面轻微地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细节是动作、声音、色彩、味道、情绪的刻画。
F 简略叙述
1、她身材很高,不是穿着宽松长裤和凉鞋就是穿着飘动的裙子和芭蕾舞鞋,能喝下不管多少数量的随便哪种烈酒,曾经小产过两次,写过一些动物故事,而且像读者知道的那样,也画过一些风景画。她已经在调治癌症,后来到三十三岁的时候还是不治身亡;她对我根本没有什么吸引力。
对一个没有吸引力的人的简略叙述。
2、在那疯狂的一年里(一九四七年八月到一九四八年八月),我们开始的路线是在新英格兰所作的一系列摆动和盘旋,随后蜿蜒向南,忽上忽下,忽东忽西,又往下深入到ce qu'on appelle(法文,所谓)迪克西兰的地方,避开佛罗里达州,因为法洛夫妇在那儿,接着转向西面,迂回曲折地穿过玉米产区和棉花产区(这么说恐怕不太清楚,克拉伦斯,但我并没有保留什么笔记,手头只有一部残缺得十分厉害的三卷本旅行指南——几乎就是我的残缺破碎的过去的象征——好用以核对这些回忆),两次横越落基山,在南方的沙漠里飘泊,度过冬天;后来到了太平洋沿岸,转向北方,沿着树林中的道路穿过蓬松的白丁香花盛开的灌木,几乎到了加拿大边境;随后又往东走,穿过肥沃的土地和贫瘠的土地,回到广阔的农业区域,尽管小洛尖声抗议,但我们还是避开了她那位于一片出产玉米、煤和猪的地区的出生地;最后我们回到东部的怀抱,在比尔兹利那座大学城里渐渐安定下来。
精彩的简略叙述,在地名前加上修辞性短语,赋予整趟旅行变幻多端的感情色彩。
G 声音效果
在接下去的那个瞬间,我听见她——充满活力,没有受到欺负——噔噔噔噔地跑下楼去。
作者 PUPUME
[转载]大小晏,谁更有魅力?
本文2023-10-03 21:38:0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67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