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氏家谱怎么后续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1收藏

范氏家谱怎么后续,第1张

族谱图可是个麻烦事,一般都是几百年前流传下来的,现在重新建设的话难度非常大,战乱、饥荒导致的人员流失会让你的族谱根本不完整。另外,早期封建社会的赐姓、改姓等行为比较多见,也会给族谱的建设增加难度。另外,通常惯例:族谱只写男丁与媳妇,女眷不入族谱的,因为迟早是别人家的人。

1 [genealogy;family history]∶家族里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2

[genealogical tree]∶有关一个种族的父系和母系的系统记录

详细解释

封建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宋史·艺文志三》:“ 司马光 《宗室世表》三卷,《臣寮家谱》一卷。” 明 叶盛 《水东日记·范氏家谱世系》:“吾家 唐 相 履冰 之后,旧有家谱。 咸通 十一年,一枝渡 江 ,为 处州 丽水 县丞,讳 隋 。” 清 龚自珍 《<怀宁王氏族谱>序》:“由是胪而为家谱,则史表之遗也;广而为家乘,则史传之遗也。” 赵树理 《三里湾·从旗杆院说起》:“有些人听汉奸 刘老五 说过,从 刘 家的家谱上查起来,从他本人往上数,‘举人’比他长十一辈。” 家谱 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基本含义:

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在1960年代中国的破四旧运动中,家谱被当作四旧遭到清理,“成千上万”的家谱被毁,很多中国人不得不毁掉家族世代珍藏的家谱,这对于研究中国人的人文历史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编辑本段]家谱的起源

关于家谱的起源,虽然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尽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是清人所辑,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

家谱的起始与士族门阀制度有重要的关系。自魏晋以后,谱牒之学大盛,一些士族门官都以此互为夸耀。但隋唐及其以前得到谱牒早已亡佚殆尽,宋、元及明朝的家谱也所存寥寥。现在能见到的,主要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家谱的名称很多,大体唐以前都称家谱、家传的,宋代又有宗谱或族谱之谓。到了明代,特别是清代以后,名称更多,如宗谱、世牒、世谱、家谱、家乘、家志、谱录等。

[编辑本段]家谱的形式

家谱的形式有多种。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就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后来,人们有的用图表裱制垂挂于中堂的,也有的装订成册供家人翻阅的。历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装订成册的家谱。而平民百姓、经商士绅、豪门则多为悬挂供后人供奉的图表式家谱。

[编辑本段]家谱的内容和作用

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血统的证明,是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的,其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系的说明。

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更加兴盛,这时的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其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家谱经常被反复修撰,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到了明清两代,家谱修撰的结构已基本定型,流传到现在的家谱也极为丰富。

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即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第三部分为附录。

有些家谱,在立谱时,便确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辈分序列,而且事先标定字号,辈分清楚,乡间名之为“排辈”,实则是排资论辈的意思。由于历史上形成的重男轻女思想,男子在起“大名”时,必须以预定的某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这个字要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间或最末,各个辈数层次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

[编辑本段]家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一 、 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关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坛,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尽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是清人所辑,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世本》的意义还在于证实谱学研究发轫于周代,是家谱研究的源头。

就家谱的形式而言,唐代以前的古谱和现存的以欧阳修、苏洵创制编撰体例为特征的明清家谱有所不同,但家谱作为绵延不绝的人类历史象征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究其原因除了追本溯源寻根问祖的目的以外,还在于对家谱重要价值的认识。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有过"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之说,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古代家谱研究的内容主要在于对谱学的本身,包括谱例的撰写以及家谱发展历史的研究等方面。

家谱的应用研究始于汉代,《史记》中有关帝王谱牒的记载,说明汉代司马迁已经把家谱资料应用到史学领域一纪传体史书的撰写中去。后代史学家继承了这一传统,后代编撰的纪传体断代史如班固撰《汉书》、陈寿撰《三国》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谱牒资料。中国古代对家谱资料的应用主要在史书、方志和人物评传的撰写过程,体现了谱牒的史料价值。

二 、到了本世纪20年代,随着社会科学新领域的开拓,有学者从人口学、优生学、遗传学等新学科的角度肯定家谱的重要价值,并倡导对家谱资料进行深入研究。著名史学家梁启超在1923年出版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我国乡乡家家皆有家谱,实可谓史界瑰,如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谱,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古史辩派的创始人、著名学者顾须刚也说:"我国历史资料浩如渊海,但尚有二个金矿未曾开发,一为方志,一为族谱。"肯定了家谱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具有的重要的史料价值。

在梁启超等的倡导下,学术界出现了研究谱牒的热潮,北京图书馆致函社会各界广征家谱。(1945年杨殿殉撰《中国家谱学通论》就是利用馆藏家谱撰写的研究论文。)1931年南京国学图书馆馆长柳治徵撰《族谱研究举例》一文可视为对梁文的呼应,该文中有将太仓王氏与武进庄氏比较,分析人口的数量与增殖的例子,开了利用家谱资料进行人口问题研究的先例。利用谱牒资料对人口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还有潭其骧,其著《湖南人由来考》系根据氏族谱系资料对湖南7个县的人口来源作了考证。建国以前在谱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有潘光旦、罗香林等人。潘光旦从1929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中国家谱学略史》以后,数年间陆续发表了《家谱与宗法》、《家谱还有些什么意义》、《说家谱作法》等论文,还就遗传与人才的问题进行研究,发表了《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人文选择与中华民族》、《近代苏州的人才》等;罗香林30年代起就重视家谱研究,1971年在香港出版的《中国族谱研究》论文集,大多为早年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对谱学理论的普及与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三十年代中国学术界对家谱研究的热情是由史学领域的变革引起的。近代史学的显著特征是打破了以往以政治史为中心的史学研究传统,将史学研究转为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关注。新史家们认为,“欲知历史真相,决不能单看台面上几个大人物几桩大事件便算完结,重要的是看见全个社会的活动变化。”(梁启超语)史学研究的发展,必然要求突破仅从正史中寻找史料的传统局限,拓展史料收集的范围。因此这一时期的史学家们特别重视新史料的发现,包括地下发掘的考古资料和异域发现的史料记载都是他们关注和搜集的目标。家谱作为在家族内部编撰的、不公开发行的史籍,又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史研究的史料价值,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史学观念的更新与史料范围的扩展是引发谱学研究的直接原因。

由于战乱等原因,建国前的谱学研究展开得并不充分。其中谱牒资料的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不得轻易示人的祖规家训的警戒厂,家谱资料的搜集比较困难,以北京图书馆为例,从1928年到1945年总共收集到家谱247种,仅占馆藏的十分之一。大图书馆尚且如此,一般研究机构要获得研究资料的难度更是可想而知了。

三 、解放以后,家谱作为封建残余受到人们的唾弃,对家谱的研究也理所当然地停顿下来。60年代出于对封建族权的批判,有人写了《封建家谱谈》,这是至今所见祖国大陆解放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唯一的一篇关于家谱的论文,家谱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但作为家谱的搜集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土地改革、批判封建宗族,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使藏于深阁的家谱被作为封建残余扫地出门,从上海图书馆成为全国收藏家谱原件最多的图书馆来看,其家谱有许多来自造纸厂回收的废纸堆。这种情况也见于其他图书馆,比如北京图书馆,解放初统计为353种,到1985年清点馆藏已有2228种,大多为土改时期和文革时期所得。正是有识之士对这批历史遗产的保存,才为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资料基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个宝藏,值得好好发掘。海外华人的寻根意识及对家谱文化的重视则对祖国大陆家谱研究的开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日益加强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家谱研究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

当前,家谱研究呈现一派方兴末艾之势。经过10来年的研究,其学术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家谱资料的整理开发。80年代家谱研究的兴起首先是文献资料的成功开发,北京图书馆在1985年开始馆藏家谱的开发整理,经过数年时间,在完成编撰馆藏家谱目录和家谱提要2228种的基础上,成立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编辑出版家谱的二次文献、资料丛编。上海图书馆收藏有家谱原件 11200种、83000余册,为世界收藏家谱原件最多的图书馆,目前已成立专门机构,加强馆藏家谱的开发、利用及其研究。除了图书馆加快馆藏家谱的开发整理,社会各界也从各个方面促进家谱资料的开发整理。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档案局二处、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图书馆联合编纂《中国族谱联合目录》共收家谱目录12000多种。

2关于家谱的研究。在家谱资料整理开发的基础上,学术界出现了不少家谱研究的论文。许多论文对家谱的源流、沿革及编撰体例、记事内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一些重要姓氏宗族的家谱作了研究。比如家谱研究中有专文对古代人物白居易、曹雪芹、郑和,近现代人物洪秀全、傅斯年、鲁迅等人的家谱进行研究。在谱学史研究方面,不少学者对前人提出的并为学术界所接受的观点进行了挑战,比如对中国家谱起源的年代研究,前人一般都认为中国家谱起源于周代,而现在有学者根据周代以前的文字记录即甲骨文、金文等资料,以及大量的民族学、民俗学的资料得出中国家谱的起源远远早于周代的结论。关于家谱的形式,有的学者提出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就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将家谱的形式扩展到书写范围之外。还有对汉代谱学的理解,过去一般都认为“汉朝帝王将相出身草野,不知家世,故不需谱牒学,此为不兴时期。”现在有学者从司马迁、扬雄、班固等人的自叙家谱及现存的汉代石刻为依,提出汉代并不是谱学的消沉时期和静止时期,而是谱学的活跃时期和发展时期。尽管他们的研究结论还有待检验,但其勇于探讨的精神和扎实的研究方法却值得提倡。他们的研究对家谱研究朝纵深方向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关于家谱应用的研究。从这段时期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书籍来看,家谱资料在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在人口学、民族学、人才学、社会学、经济史、华侨史、法制史、伦理学史等方面都有应用家谱资料进行研究的上乘之作。其中利用家谱资料最多,研究成果最大的是社会史的研究。社会史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部分,属于微观史学研究范畴。过去史学界重视宏观研究,偏重于讨论社会、朝代发展更替的原因。现在随着家谱资料的重见天日,以家谱作为重要史料基础的社会史研究得到发展。以1996年社会史研究为例,有不少论著是以家谱作为史料基础的。如《中国古代的家》、《中国古代的宗族和祠堂》、《中国的宗族社会》等。还有是姓氏学方面,利用家谱资料梳理血缘亲族的源流的著作有《中国姓氏通书》,详细介绍每一个血缘亲族的起源、演变、分支、迁徙、繁衍的历史,以及家族独特的风俗礼仪、家族文化等。

[编辑本段]历代帝王修谱昭

明太祖乡谱诏

朕承天底定,抚辑承民,宵肝站兢恐难保,又咨尔意兆,各具天良,务立矩,度之防快,睹维新之命,溯芳规于及祖考,懿行于前贤,敦厚本原,懋昭上理,虽扎乐俟诸世以而孝弟木,诸人心苟能自克振拔,则可治之,不淳如或即此奋心,亦何不古,率土钦哉,毋负腾意。

译文,我得助天力,平定天下,抚慰人民。但每晚站兢,惟恐难保永久。又问过别人的意见,认为各人都具有天理良心,务必要订立规矩,引度他们,要防止急噪图快,看来要完成维护新朝的使命,就要追本溯源,从我们祖先父辈那里寻找治国之道,实行前辈的德贤,忠诚于本源,劝恳地讲明道理。虽有历代礼乐法规,等待人们世世代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但人多心杂,不能人人都自觉克制自己,振作起来,怎么办要使不淳厚的人从此发愤图强,为什么不用过的祖训教育他们,成为全国都敬佩的人不要辜负我的意愿。

宋宁宗修谱圣谕

朕闻唐人重姓氏,而谱谍具,后世文儒贵戚之家浸以论湮而难考,然自犁锄之卿相,降为录率之世家,视其子孙,自立和如耳,诚能自立虽微而浸著,不能自立虽著而微,人家子孙百世之各能自立,庶几于厥祖也。此朕之所以改望于天下者。



清顺治乡谱诏

敦孝弟以重人论,笃宗族以昭雍睦,训子弟以禁非为,明礼仪厚风俗。

译文:修谱的目的是:敦促人们孝顺父母,爱护兄弟,以重视搞好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关系,忠实的对待宗族,以显示内部的和睦,教训孩子的年轻人,禁止他们为非作歹,明白礼貌和谦让,以养成浓厚的良好习惯。

清顺治规定六训

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祖孙;各安生理,无诈非为。



清康熙圣谕十六条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照雍睦。

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家桑以足衣食。

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

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

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

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

惩慝逃已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

联保甲以弭盗贼,解警岔以重身命。

[编辑本段]先儒修谱论

程子曰: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致堂胡氏曰:谱谍身之根本也,根本不明颠倒无据或妄委其姓氏,古人户贯而混,亡宗支,何上托汉婿,而骨姓刘以朱耶,而附李属籍者也。

五峰胡氏曰:甚矣!谱之不可作也,谱谍作照而穆有序,而亲疏不遗,百世之下犹足,以知其一本,而万殊谱谍不作喜,不庆忧,不吊不以至亲相识如途人者先矣!

景濂宋氏曰:甚矣,谱之难稽也,君子当尽其心于所,不知信其心于所,可古人有古,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新安程氏曰:扑之修要在明一本而浚其源,所以尊祖敬宗也!究万派而清其流,所以别亲疏之远近也!辨隆杀之等,别亲疏运近之识尊卑之次次弟也,行吉凶庆吊之礼,敦孝友睦姻任恤之行,所以崇宗族之典礼也。

兆溪陈氏曰:凡作谱者为祖宗重也,人之重乎,祖宗则所存,惟仁而匪仁。不存所行,为义而匪义,不行恐得罪于祖宗也。

深山董氏曰:先祖有善而弗明,日不智,而弗佛日:不仁,止谱之由作也。

白涯彭氏曰:谱之保姓受氏也,天子赐之,司农协之,宗法已联属之,而后孝弟之,教成朝廷之,势尊天下之,家正保族者,保天下之道也,个保其族而天下治矣。

山谷黄氏曰:世之巨族者。微有谱则失其所从也,考其所由分世日益远,族日益繁,必至于不想维而昭穆之辨淆矣。

一峰罗氏曰:自宗法废而谱乘兴矣,其本之所出尊尊也,别其支所由分亲亲也,尊尊亲亲只道尽而族之,大本立也。

[编辑本段]修谱的作用

 一、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上几十年,但总要静静地离开人世,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死了,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孩子也就是失去了根本。

过去和现在,有很多人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打碑,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外世代变迁,人为的损坏,年代长久日月的风化,也就失去了树碑的作用。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着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特别我飞鹏卢氏,已有100多年没有修谱了,早我们采方中发现不知道自己祖父母名字的人为数不少,更谈不到自己是哪支哪房,所以说这次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你如果真的断线,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周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二、清缘、备查。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望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祖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他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只要有了谱书,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事,谱上都有记载,比如,你要知道卢氏来由、远祖世系,可查卢氏由来,这次续谱,这套资料来之不易,她是我卢氏修谱中贡献最大的无名英雄,他叫卢本立,桃源县清林乡人,在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工作,他耗费数千元,利用节假日三次飞往北京查寻复印下来的,我卢氏族人要感谢他对我族续谱工作中无私的贡献。你要知道范阳堂到底是回什么事可查范阳堂—卢姓的堂号。你要知道老、新派别,可查老新语录。你想给自己的子女取个好名字,你想了解卢氏先人在各个历史朝代的功绩和对社会的贡献,一套谱书在手,卢氏家族的情况都有。

三、增知、育人。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几十年来由于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导致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人伦的教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嫖娼有余,赌不竭力,吃喝玩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馋奢无底,为民不尊师长,横蛮逆行,用什么教育他们,谱书中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规范了卢氏后人的言行。谱书中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规范了卢氏后人的言行。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不如,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四、血肉联情。俗话说:“亲不亲,故乡情。”“多个朋友多条路。”在大流通的社会中,在国际一体化世代,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这是今后人子孙必行之路,通过联宗族谱,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一个人走在外,路人(路上随意向隅的人)不如乡人(自己家乡的人),乡人怎与血肉之情相比。经济开发中的往来,生死祸福的降临,人与人之间自然也非常必要相互提携、帮助,有了谱书,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相见恨晚,血肉亲情一定更好、更深厚。

五、承前启后。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人,二是下对后辈,先人千心万苦创业,育人,为卢氏家谱为社会创下了丰功伟绩,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对后人来说,我们应该给他们留点什么是金钱美女房屋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美如玉。”先人只能留给后人知识,精神财富,思想财富,留给他们祖宗的品德,儿孙们才有生财之道,才能发迹万贯,这些都溶聚在我们的谱书之中,只有把这些留给他们,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综上所述,修谱何用回答是:寻根留本,清缘备查,增知育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

[编辑本段]修谱实例-孔氏家族家谱 家谱

孔孟颜曾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后续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这并非是孔孟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世系

- 卌七世祖 黄帝轩辕氏

- 卌六世祖 少昊金天氏(玄嚣)

- 卌五世祖 蟜极

- 卌四世祖 帝喾高辛氏

- 卌三世祖 契

- 卌二世祖 昭明

- 卌一世祖 相土

- 四十世祖 昌若

- 卅九世祖 曹圉

- 卅八世祖 冥

- 卅七世祖 振(王亥) 王恒

- 卅六世祖 上甲微

- 卅五世祖 报乙

- 卅四世祖 报丙

- 卅三世祖 报丁

- 卅二世祖 主壬

- 卅一世祖 主癸

- 三十世祖 商王成汤(太乙)

- 廿九世祖 太丁 商王外丙 商王仲壬

- 廿八世祖 商王太甲(太宗)

- 廿七世祖 商王沃丁 商王太庚

- 廿六世祖 商王小甲 商王雍己 商王太戊(中宗)

- 廿五世祖 商王仲丁 商王外壬 商王河亶甲

- 廿四世祖 商王祖乙

- 廿三世祖 商王祖辛 商王沃甲

- 廿二世祖 商王祖丁 商王南庚

- 廿一世祖 商王阳甲 商王盘庚 商王小辛 商王小乙

- 廿一世祖 商王武丁(高宗)

- 二十世祖 商王祖庚 商王祖甲

- 十九世祖 商王廪辛

- 十八世祖 商王康丁

- 十七世祖 商王武乙

- 十六世祖 商王文丁

- 十五世祖 商王帝乙

- 十四世祖 商王帝辛(纣) 微子 微仲衍

- 十三世祖 宋公稽

- 十二世祖 宋丁公申

- 十一世祖 宋闵公共

- 十世祖 弗父何

- 九世祖 宋父周

- 八世祖 世子胜

- 七世祖 正考父

- 六世祖 孔父嘉

- 五世祖 木金父

- 高祖 祁父

- 曾祖 防叔

- 祖父 伯夏

- 父 叔梁纥

- 孔子

- 子 孔鲤

- 孙 孔伋

- 曾孙 孔白

- 玄孙 孔求 回

平均来说,27年为一代。现在大多采用25年为一代。 4代百年,也就是说25年一代。多数姓氏代差平均值在22-30年之间。汉唐宋明帝王世家代差数平均值,分别是刘姓24年、李姓223年、赵姓27年、朱姓26年。平均约25年一代。胡满世家从被周武王封于陈国的第一代国君胡满(生于公元前1108年)起,至2006年止,计3114年(其中坐江山536年),从无缺宗断代情况,传至今胡某之孙共计131世,平均238年为一代。太湖西门程氏仲文公支下多少年一代人的范围是 255-290年。孔子诞生至本世纪初计2500年,传世80代,平均一代为31年。据陈氏宗亲网zxld,平均多少年一代人计算方法:例如“a-b-c-d-e-我”,(我出生年份-a出生年份)/5=平均生育年龄,统计得出17-38年一代,多数为23-27年一代。田某1935年生,是齐国田完公(前760年生)123世孙,(1935+706)/122=22,大约22年一代。确定了一代多少年就可以求姓氏世系断代数。通用公式可为:世系断代数=断代年数/代差=断代年数/25。据高氏家谱网高氏求世系断代数,找出有出生年的先辈(距断代最近的称:断代前先辈),找出本宗支最早有出生年的先辈(称:断代后先辈),统计出高氏宗族代差平均年297,公式为: 1(断代后先辈出生年 -断代前先辈出生年)/ 297 ﹦中断代数2 断代前先辈的代数 + 中断代数 ﹦断代后先辈的统一世系代数3(断代后先辈的统一世系代数- 1)+ 本宗支代数 ﹦统一世系代数。2011627日补充实例(据赵洪昌博文:景芝镇赵氏六修族谱序):山东安丘景芝镇“赵氏家谱自元末迁安以来直至一九二一年第五次修谱时为止,已经完整系统地保存了世系二十二代,时间相距五百五十余年的家族谱系档案,可以说是很稀有珍贵的资料了。”平均25年一代。

曹操头骨DNA鉴定两难题其一 要找到确定无疑的曹操后裔其二 能在提取到有效的遗传基因 曹操墓在安阳确认,一度引起争论和质疑,有人建议寻找到曹操的后人,用DNA技术来确定曹操墓的真伪。这个建议在网络上一出现,就吸引了世人的眼球,也有多人自称是“曹操”的后人,还有一上海老者跑到曹操墓地“认亲”,愿意与曹操进行DNA鉴定。但担任曹操墓人骨鉴定专家王明辉认为,DNA鉴定需谨慎,会对尸骨造成损毁。 在安阳发现的曹操墓,在安徽亳州反响也特别强烈,为了探明真相,计划对亳州人一致认为的观音山墓进行发掘。关于曹操墓里的两具女性尸骨,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考古专家认为,其中一位女性很有可能是服毒后死的。墓中一女或服毒而死 去年12月31日,记者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位知名的考古专家请教,他指着曹操墓出土文物照片说,看这个头骨的头型非常圆润、光滑,头骨发育和保存都非常好,生前应该是个非常标致的人。 这位专家说,他干考古工作已经快30年了,见过很多古人的头骨,在这方面还算有些研究。从头骨的颜色看,有些泛黄或泛绿,与正常死亡的头骨颜色不符,隐约还有一些结晶。另外,一个残断的盆骨也有色泽泛绿现象。其他的骨头,包括另一女性头骨、肢骨色泽呈正常的灰**。骨头上不正常的色泽在同样的埋藏环境中出现,可能另有隐情,很值得注意。有可能是服毒后死亡的,但这只是怀疑,究竟是不是服毒死亡,化验一下便可确认。若这位女子为服毒而死,是自愿服毒,还是赐死,或者是被别人灌了毒药,这就需要综合判断了。曹操至少15个妻妾 在去年12月31日召开的曹操墓考古发现说明会上,对于两位女子的身份,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位置上退下来的郝本性认为,那个20多岁的女子应该是宫女或丫鬟。虽然在史书中有记载,卞夫人死后与曹操进行了合葬,但郝本性认为年龄大女性并不是卞夫人,因为年龄不符,卞夫人出生于170年,死于230年,死时为60岁,而经过骨龄鉴定,那位年长女性只有50多岁。 江苏省著名考古专家蒋赞初说,曹操这个人太多面了,而且他妻妾成群,光说得出来姓什么的就有卞夫人、丁夫人、刘夫人、环夫人、杜夫人、秦夫人、尹夫人、王昭仪、孙姬、李姬、周姬、刘姬等15个。而墓中只有两位女子,其他妃子呢?都被用来祭祀铜雀台了吗?她们都是为曹操生儿育女的,不会有那么悲惨的结局。提取DNA可能损毁遗骨 湖南省甲骨文学会副秘书长兼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湖南省六合国学书院教授黄守愚认为,对曹操头骨进行DNA鉴定很离谱,很荒谬。 他说,到目前为止,即使连孔子家谱都有甚多不可考之处,何况其他家谱呢?因此,全国尚无一套严格意义上的没有断代的家谱。依据曹姓家谱,可以肯定地说,要证明某人是曹操的真正后裔,基本上不可能。从曹操死去到现在,已经有1800年历史了,也至少经历了80多代,也绝对没有偷人、借种之类来混乱曹操的纯正血统,提起其DNA进行检测能否作为鉴定依据?所以,提取“曹操墓”男性遗骨DNA与所谓曹姓后人DNA进行对比鉴定,不仅在程序根本不可能,而且也得不出科学结论。“按照现有技术,提取男性头盖骨DNA,对遗骨本身必然会造成损坏。 ”王明辉说,而这样冒的风险较大,能否进行需经批准。多人自称是曹操后人 曹操墓被确认消息发布后的第二天,在网络上就有人自称是曹操第82代后裔,这位网名为“才高八斗曹植”的网友为了表明自己是曹操的后人称,“我根据我爷爷留下的族谱,查到本家族为曹操的后裔,属于曹植这一分支。 ” 元旦假期期间,湖南省浏阳市太平桥镇合盛村一位名叫曹典钦的村民曝料称,合盛村曹姓村民是曹操的后裔。 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一村民称,12月31日有一位从上海来的老人,从安阳市租车来到曹操墓,自称是曹操的后人,来认“祖坟’。 一位操姓网民在网上发帖称;“我们姓操的才是曹操的真正后人。 ”据操氏族谱谱序记载,公元266年,司马炎废魏帝,建立晋政权后,疯狂地杀害曹魏皇族。曹操谪孙曹休举家逃往鄱阳郡新义(今江西省波阳县),为避免被司马氏政权斩尽杀绝,遂以曹操之名为姓,改曹姓操,延续至今。 这位网友还称,在他们操姓中,还有“操女不嫁曹郎,操郎不娶曹女”的祖训。 对于最近众多出现的曹操后人,安徽亳州曹操文化研究会会长赵威说,只依据族谱,很难确定他们是曹操的后裔,因为现在还没有发现没有断代的曹氏族谱。 据《郑州晚报》

源于# 岁月拾遗优选推文 #

到曲阜看孔庙,是我去年就有的愿望。

由于新冠病毒的原因,我和很多人一样,在去年的整整一年之内都没有离开过自己所在的城市。目前,新冠病毒仍然未被完全消灭。山东省官方早已发布通告,要求大多数人在没有特殊原因的情况下留在山东省之内。

于是,我准备抽出一段相对而言不太忙的时间,去看一看山东省之内的著名景点。

在此之前,除我生活的青岛之外,我只去过济南、淄博和烟台这三座省内的城市。而且,我去烟台还仅仅是为了参加卡牌游戏比赛。

既然我生长在齐鲁大地,就肯定要尽可能地了解它。尤其是要更多地了解几乎可以称为中华文化根源之一的曲阜。

出门之前,我才知道,曲阜是隶属于济宁的县城,就好像胶州是隶属于青岛的县城一样。

下火车之后,我实打实地见识到,什么是县城。整个曲阜东站看上去像是个还没完全盖好的半拉子工程一样,连通往出租车上客点的手扶梯都是还没完全修好的。满打满算,在从火车站到距离孔庙只有一公里左右的酒店的路程里,我看到的与我坐的出租车在同一条马路上行驶的轿车几乎不超过十辆。酒店门前的那一条只有两排车道的马路上连红绿灯都几乎看不见几架,平均每隔至少十几秒才可能会有一辆车开过。

不过,酒店的装修风格古色古香,还带有一定的文化气息,让我感到很满意。被酒店大楼围住的内部庭院也很幽雅,满是书卷气息。

在我走向孔庙正南门前方的售票处的过程之中,至少有三个骑着载客三轮车的大叔要拉我过去。一看到我,他们都像是好久都没捕到猎物的饿狼一样,一拥而上,像是恨不得直接把我吃进肚子里一般。当我穿过售票处前方的几排树林的时候,一位阿姨又跟到我身边,问我是否需要导游。在我明确表示自己不需要听她讲解之后,她仍然锲而不舍地紧跟着我一路走到售票处,还反复地说“现在游客太少,我们挣钱不容易啊,解说的原价是一百,你给三十就行啦”,以及“自己一个人看多没意思啊”之类的话。在我买完票并终于摆脱这位口才堪比外交部发言人的阿姨之后,我又看到,围在入口处的城墙前方的游客稀稀拉拉的,像是撒在整只烧鸡上面的椒盐粒一般。即使把所有拍照的游客都排成整齐的队伍,都很难完全填满入口处的城门洞。正式排队入场的过程也几乎没花费多少时间,因为,所有入场的游客全加起来都排不满迷宫一样的入场通道。被无数网友抱怨过无数次的“去哪儿都只能看人头”现象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算是亲眼见识到新冠病毒对旅游业的摧残有多么巨大。

最先呈现在我面前的,是城墙之后的三座牌坊。三座牌坊之间的距离都不远,上面的题字也都是不同的字体。在穿过第一道牌坊“棂星门”时,我听到被一群男游客围住的一位女导游说:“棂星门”这三个字,是乾隆皇帝亲笔手书。由于古代帝王把祭祀孔子等同于祭天,所以要用“棂星”来指代孔子。不过,听到这一段介绍之后,我却想起有关于乾隆皇帝的另外一个故事。据说,这位特别爱题字的皇帝曾经为一座寺庙题字,却刚拿起笔便写错第一个字。但是,皇帝哪能随便承认自己写错字呢?于是,他就直接把自己本来要写的字改成“云林禅寺”,还胡扯出“天上有云,地上有林”这样的蹩脚借口。紧随其后的太和元气坊基本没有什么可说的,显得中规中矩。排第三的至圣庙坊则令人感到十分好奇。我记得,一旁的导游好像说过,至圣庙坊中的“至”字之所以没有顶端的那一横,是为了颂扬孔子的学问与智识没有尽头。在孔庙中,这种含有特殊寓意的字体变形比比皆是。无论是在牌坊上,还是在对联上。

走过圣时门之后,便是又一条笔直向前的大道。这条大道通往明朝弘治年间初建的璧水桥,以及紧随其后的弘道门。大道两侧种满笔直冲天的柏树,两排树木整整齐齐地对仗而立。在阳光的照射下,茂盛的枝叶投射出重重叠叠的树影。无数道树影在大路表面来回交错。根据导游的介绍,栽种在孔庙之内的树木按照树龄分为三级。三级树木为一百年到三百年之间,二级树木为三百年到五百年之间,一级树木为五百年以上。几乎每一片树林周围都竖立着“请勿随意触碰树木”之类的告示牌。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在一本百科全书上面看到过:目前,地球上已知的生物中平均寿命最长的物种,便是树。包括人在内,大多数的动物的寿命都远远比不上寿命最长的树种。也就是说,当我们一代代人前往孔庙、祭拜先贤之时,与其说是我们在看它们,反而不如说它们在看我们。我们在不停地变化,它们却始终在这里。就连我们的先辈修建的大中门和弘道门,也像我们一代代人一样,其作用先后被后人所新修建的大门取代。

穿过大中门后,便是明朝历代皇帝所建立的碑。不过,最先映入我眼中的,反而不是石碑,而是位于石碑斜前方的一株几乎快要歪倒在地的大树。这一株大树与它周围的其他树木完全不同,树干歪斜到和地面呈接近四十五度角,最低端和枝叶几乎快要触碰到地面上。但是,这株大树却丝毫没有衰朽或者枯萎的迹象,仍显得生命力旺盛。绕过它之后,我便来到弘治皇帝所下令建立的弘治碑之前。早在我上中学的时候,我就读过当年明月所写的《明朝那些事儿》。书中对明孝宗弘治皇帝的评价极高:他既是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好人。后来,我又陆陆续续地读过一些讲述“弘治中兴”那一段时期的史料。石碑上的原文早已显得模糊不清,但竖立在一旁的告示牌上清清楚楚地记录着辨识出来的碑文。碑文中,弘治皇帝不仅尊孔子为“天纵之圣”,还说“虽金元入主中国,纲常扫地之时,亦未尝或废”。这一句话点明的道理十分简单,却又十分重要。即便是统治过中原的非汉族政权,也就是俗称的“胡人”、“蛮夷”掌握天下的时候,也没有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进行否定,甚至是摧毁。这是足以证明中华文化从未彻底断代、彻底变质过的一句话。与弘治碑相对的一座碑,则是弘治皇帝之父、明宪宗成化皇帝所下令建立的成化碑。在史书上,成化皇帝的口碑一向不好,历朝历代的大多数史官都斥他为昏君。不过,他在位初期同样下令修缮孔庙并立碑,且在碑文中提到“朕惟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无焉”。再往后,便是最为高大雄伟的洪武碑,以及与其相对的永乐碑。或许是由于洪武皇帝朱元璋的开国皇帝身份,从外表上看,他的子孙后代所下令建立的石碑都不如他下令建立的石碑高大。在距离洪武碑不远的地方,同样生长着一株尤为高大、挺拔笔直的柏树。它的树干笔直冲天,丝毫没有任何歪曲或者倾斜,和地面几乎形成标准的直角。它的树冠同样显得格外繁茂,也格外紧凑,从远方看上去,似乎有些像是皇冠的样子。包括我在内,好几位游客都忍不住为这一株柏树拍照。

位于明代石碑之后的,是用于藏书的奎文阁。分别建立于金代、元代等不同朝代的十三碑亭分布在它后方的大片空地之中。从表面上看,这十三座碑亭似乎没有什么明显的特别之处,样式和体积都大同小异。不过,我在它们之间发现一块造型十分奇特的、断掉的树根。这块树根不算太矮,也不算宽,虽然接近正圆形,却无法让一个成年人坐上去。它的顶端几乎没有多少毛刺,像是被电锯之类的工具干净利落地截断的。但是,它却没有被彻底清除。或许,这一代的管理者希望它有朝一日能够重生。毕竟,根据“先师手植桧”一处的记载,据说为孔子亲手栽种的那一株树木已经过多次枯荣。

相传为孔子讲学之处的杏坛位于通往大成殿的大路中央。大路的两侧分别是西庑和东庑,其中供奉着许多位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著名学者、文化大家的排位。西庑中的牌位有程颐、董仲舒、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陆九渊、陆秀夫、王守仁、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东庑中的牌位则有周敦颐、诸葛亮、韩愈、文天祥、方孝孺、黄宗羲等人。时至今日,这些伟大的先贤仍然在用他们创造出来、传承下去的东西影响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他们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知识,有的是思想,还有的是精神和气节。正是以他们为优秀代表的一代代中华儿女,构成从未彻底断代的中华文化,构成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

穿过大路,绕过杏坛,便是孔庙中的核心——大成殿。古往今来,历朝历代帝王加给孔子的尊号,是“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这大成殿,便是因此得名。整座大殿不仅比之前的所有建筑都要更加庞大,建筑外形及其所散发出的气势更是恢弘,几乎可以与故宫中的大殿相媲美。大殿门口的广场前方设有香案和跪拜的垫子,广场一侧还有悬挂祈福签的木栏。不过,由于游客太少,几乎没有几个人到香案前方去跪拜。正殿中的陈设更是金碧辉煌。整整四大块匾额的边缘同时发出金光,位于中央的“万世师表”和“斯文在兹”无比醒目。帝王般的黄龙帐隐约遮挡住塑像的头顶和脸庞,香案前方排成拱形的七件金属器皿更是闪闪发光。我记得,曾经有一部电视剧里好像有过这样一句台词:武只能安邦一时,文却可治国万世。至少,这句话对孔子而言,再合适不过。无论时间经过多少年,无论这片土地上更换过多少个朝代,他始终被无数人尊崇,他的思想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有一次,我去崔叔的诊所看病时,曾经问过他一个问题:有人说,中国文化中的很多概念都是模糊的,比如说,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道”,都没有明确而清晰的定义,是这样吗?崔叔就对我说:这不是模糊。正是因为没有单一而固定的定义,“仁”、“义”、“道”等诸多概念才能够持续地自我丰富并发展下去。或许,这就是来自于两千多年前的源头的思想长河仍然能够汹涌奔流的原因。

对我而言,最后一个比较重要或者说给我一定启发的景点,是孔子家谱碑。和其他所有石碑一样,家谱碑表面的文字同样因为年代久远而难以直接辨认,只能通过一旁的告示牌来阅读。告示牌上清晰地标示出,孔氏家族前八代均为单传,直到第九代才有多个子孙。我记得,在介绍这件事的时候,一位年纪稍微有点大的导游用的是有些可惜的语气。不过,我注意到,在告示牌的下半部分里,第四十三代孙子被加上一个“中兴祖”的尊号。单从告示牌上面看,他获得这个尊号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子孙繁盛。我想,一个家族是如此,一个国家同样也是如此。我们的国家,目前仅仅已经废除强制一胎政策,尚未完全开放生育。特定的特殊时期被迫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不仅对我国的人口结构造成很不利的影响,更对好几代人当中大部分的思想都产生一定的影响。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如果国家能够及时地调整人口政策,并实施和生育有关的相关福利配套设施,让多数天天喊着“生不起、养不起孩子”的人能够获得顺利地生养多个子女的条件,才能够让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真正实现伟大复兴。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如果连人都没有,发展还有什么意义呢?

202134

范氏家谱怎么后续

族谱图可是个麻烦事,一般都是几百年前流传下来的,现在重新建设的话难度非常大,战乱、饥荒导致的人员流失会让你的族谱根本不完整。另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