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不嫌母丑 狗不嫌家贫下一句是啥?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儿不嫌母丑 狗不嫌家贫下一句是啥?,第1张

没有下一句。

是中国的一句俗语,用以说明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家庭出身,也不应该挑剔自己的方面,嫌弃自己的父母,出自佚名(明朝)《增广贤文》。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表达的意思是做人不要忘本,做子女的不要嫌弃母亲丑,即使是一条狗,它也不会嫌弃家里贫穷。人如果对父母没良心,那就还不如一条狗,因为狗还懂得给主人看家。

意思相近的古话:

1、“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这句话意思是:家里面有了孙子以后,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穿过一件好衣裳。出自杜甫《石壕吏》。

2、“养儿方知育儿难”

“俗语”一词,始见于中国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附褚少孙补写的《西门豹治邺》一文:“民人俗语日:‘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这里的“俗语”一词,是指民间流传的说法。

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联。

这句俗话,最重要的在于“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知恩图报,要不然就比狗都不如。”

字面意思是这样的。母丑,母亲长的不好看,甚至有残缺。家贫,家徒四壁,无财无物。这是两个事实场景。在社会上,往往会被人看不起。可是那是别人的事。对你自己来说,母亲长的不好看,但你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有她才有你的出生。没有她就没有你。家庭很穷。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家,你才能慢慢的长大。记得那首著名的“酒干倘卖无”的歌词吗: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假如你不曾养育我,给我温暖的生活,假如你没有保护我,我的命运将是什么?是你抚养我长大。所以我们要一辈子的记得这些,要懂得感恩,要懂得回报。所以我们不会嫌弃母亲。无论他是怎么样不美丽的母亲。我们也不会嫌弃我们那个贫穷的家。我们要报答母亲的辛苦,报道家的关怀。

“五十不建房”,从字面上解释就是说人到了50岁就不要再去盖房子了。以前人总是对于盖房子这件事情非常的执着,好像这辈子就一定要盖一套房子。

但是人到了50岁,身体体力已经开始不行了,这个时候如果还要再忙碌盖房子,那么对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因为以前人盖房子总是亲力亲为的。

50岁就不要再去做一些体力活了,免得对身体造成伤害,盖房子这些事情就交给下一代的年轻人。

“六十不栽树”是说人到了60岁就已经是快要走完人生的路程了,这个时候就不要再去栽种树木了。因为一棵树木栽种下去到它长成大树,至少需要10多年的时间。

但是60多岁就已经是高寿了,根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会离开人间。所以虽然是自己栽种的树木,每天盼着它生长,却不一定真的能够等到它长成参天大树,是非常让人难以接受的。

而且种树浇水也是一件很耗体力的事情,所以就劝老人家到了60岁就不要再种树了。

“七十不做衣”是因为到了70岁,眼睛都已经昏花了,穿针引线都有困,所以也不再会为自己做衣服。而且老人家都非常的节省,就想把钱省下来给年轻人。

这句俗语其实是表达了以前人们50、60、70这三个阶段的心理特征,但是放在现在可能已经有些不适合了。因为现在的生活水平都已经提高了,很多子女都巴不得多给父母买几套衣服,日子也不也不会过得那么拮据。

这句农村俗语:“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树,七十不做衣服”,既然能够形成俗语,说明在当时,人们还是一种比较比较统一的观点。不过在今天看来,有点“扯”。那么,为什么俗语这种在生活中总结的箴言,现在不适用了呢?这因为当时的生产力、生活水平、医疗条件比较差,所以当时大多数人的寿命,不足以支撑人均60岁。如果只是按照现在的综合条件,看待古人的事,了解这句古语,偏差太大了!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我们历史上,汉朝当时人均寿命22岁左右;在最鼎盛的唐朝,人均寿命不超过30岁;建国初期,人们平均均寿命也才50~60;而现在的我国人均寿命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70多岁。其实这个很好理解,封建社会的时候,首先人们生产力低下,生活条件比较差,医疗水平不能与今日同日而语。当时没有现代化科技,做什么活靠体力劳动的比较多,过度的劳累会伤害人体机能,造成身体劳损;生活条件来看,就说在80~90年代,人们以富态的胖子形象代表家庭生活条件好,而现在很多人有肥胖的困扰;医疗水平也不用比,现代医学有效的延长了人们的生命。因此,根据这三种条件,就可以知道,老辈子的人寿命比较短。

如果站在这个角度上来看待这句老俗话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就好理解了。好比说古代人结婚比较早,男性10几岁就结婚了,这也是因为寿命比较短决定的一个主要因素。那么,这句老俗话,放在现在,还能给人们带来什么积极意义呢?

在这句老俗话流行的“年代”,人们由于寿命长度的因素,五十岁也没有体力盖房子了,六十岁一甲子的高寿之人也比较少,七十岁更是凤毛麟角。那么,这句话就有它存在的合适性。好比说你让现在70岁的老人,按照以前全靠人力的的情况下盖房子;80岁的老人你让他去挖坑种树;90岁的老人你让他做新衣服?你感觉他们能胜任吗?不是他们不想做,而是做不了。即便是能做,比如盖房子,种树,在我们传统百行孝为先的影响下,也不能让他们老年人出大力了。放到现在一样适用,假如说让家里老人,做超出他们力所能及的劳动,不是大不孝嘛!

因此,我们不能用现在人们的60左右的年纪,去和古代人们比较能否出力吧。更多的是让我们关爱老人,自己也比较省心。好比说我邻居家老奶奶70岁了,今年植树节前后,孩子种树她闲不住,不让她帮忙非要去,非要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结果一不小心脚踩到树坑里了,把大腿给摔骨折了,花了两万多不说,孩子伺候着,关键老人也受罪吧!到现在刚出院没多久,还要坐轮椅。所以吧,无论是老人和孩子,都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老人该退休就安度晚年吧,孩子多关心老人的健康,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就好了。而这句老俗话,不要以现代人们的综合条件,只去看待它曾经表达的意思,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儿不嫌母丑 狗不嫌家贫下一句是啥?

没有下一句。是中国的一句俗语,用以说明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家庭出身,也不应该挑剔自己的方面,嫌弃自己的父母,出自佚名(明朝)《增广贤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