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应钦的老家在什么地方?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1收藏

何应钦的老家在什么地方?,第1张

  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字敬之。贵州省兴义人。国民党政治家、军事家,黄埔系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号人物。

  何应钦在兴义市泥凼的故居有两处:

  一处在风波弯,在风波弯的故居占地10余亩,依山势筑石为堡,房屋于堡内、石垣上设有炮口枪洞,遇有攻击,可依堡自守。石堡好像建在一条“回龙转向”的龙头之上,易守难攻,坚固沉稳。堡内建筑由正厅、两厢、花园、鱼池等构成。正厅面阔五间,长30米,硬山木结构,三层三重檐。门窗、柱础采用透浮相间的中国传统雕刻手法,刻制诸多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狮虎龙凤图案,既典雅庄严,又富贵美观。柱础上刻梅兰竹图案,宛如一幅幅水墨丹青,其手法之高,堪称山区石雕杰作。檐下垂瓜柱,又如红灯高悬,使整座建筑更加艺术化。故居往上加高过两次,意为节节高升,但是因家中何人升官后加高均不得而知。

  一处在泥凼街上。坐落于山腰,由前厅、两厢及正厅构成四合大院,均一楼一底。院中天井用石板镶嵌。院内石雕木刻图案多达百余幅,其中尤以刻在窗下石裙板上的“鱼跃鸢飞”四字最为引人注目,其书为行书阴镌,每字约60厘米见方,书法游刃如龙、俊迈洒脱,刻艺深浅得宜、洗练细致,堪称书法佳作。院门前临桂北丘陵,千山万壑,浩瀚无垠,一眼望去,清晨“万马奔腾”,傍晚“万马归槽”,气势磅礴。民间传说这千峰万岭,好像百万雄兵,后面大山犹如统兵大将,何氏故居为将台,称之为“大将点兵”。何应钦故居,既包涵了大自然与能工巧匠的神奇功力,又从其特殊的一面体现了何应钦先生非同寻常的一生。

  如果有机会可以去看看,何应钦也是个人物!

民国初肇,贵州设新军第一标。由都督杨柏丹统率入湘参加第一次讨袁。军至湘西,在常德兵败,所部解散于湘黔之间。 1916年1月27日,刘显世在讨袁形势的压迫下,不得不宣布贵州独立,加入护国战争的行列。刘显世召开军事会议,决定编滇军炮队、机械队及黔军第五、第六两团为护国军第一军右翼军,以戴戡为总司令,率部攻打四川綦江,威逼重庆。在四川的袁世凯北洋军,以綦江为重心,集中五、六个团,右至江津、荣昌,左至南川、涪州,组成一道弧形防线。2月中下旬,两军在綦江一线展开激战。由于兵微力弱,黔军进取重庆的战略计划未能实现。綦江之战后,黔军退守川黔边境松坎一线。

护国战争爆发后,湘西成了护国军与袁军的必争之地。护国军制定了由贵州出湘西,欲直捣武汉的战略计划,遂组织护国军右翼军东路司令王文华率黔军第一、二、三团挺进湘西。袁世凯则调北洋军经湘西欲进夺贵州,攻取云南。1916年2月2日,两军在湖南晃州接火,拉开了湘西之战的序幕。2月间,黔军击溃袁军三个混成团,攻占黔阳、沅州、麻阳等八座县城。3月间4月初,袁世凯急调大军反攻黔军;收复沅州、麻阳。这时,程潜发动和领导湘西护国军加入护国讨袁行列,二十余县宣布独立。加入讨袁行列的桂军亦沿湘江直捣衡阳、长沙,袁军被迫收缩战线,未敢深入黔境。

袁世凯死后,护国战争结束。 1916年7月,北京政府任命黔军将领戴戡为贵州省长。8月,北京政府又任命戴戡暂署四川省长兼军务会办,四川督军则由滇军将领罗佩金暂署。罗、戴二人在护国战争期间率滇、黔军不仅无意撤出四川,而且还继续增兵。罗、戴入主四川,双方的矛盾也立即暴露。戴戡在重庆就省长职,而在成都就督军职的罗佩金不愿手握兵权的省长和他同理军务,便与川军将领刘存厚相勾结,反对戴戡。戴戡不得不派人到成都疏通有关方面后,才于1917年1月14日率黔军熊其勋一混成旅到达成都。

川军刘存厚曾参加护国战争,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护国战争后,四川大权却落入罗佩金、戴戡这些滇、黔外籍军人手中,这正是段祺瑞分化瓦解西南地方军阀的阴谋手法。果然刘存厚对此安排极为不满,埋下了川军与滇、黔军矛盾的伏线。罗佩金在段祺瑞的支持下,于1917年4月召开了在川各军将领的成都会议,中心议题是缩编川军,引起了川军将领刘存厚等的强烈不满。戴戡则煽风点,挑动刘存厚与罗佩金的矛盾激化。戴戡还与刘存厚暗中约定,若刘存厚驱逐罗佩金后,即把军务会办一职让与刘存厚。4月18日,刘存厚率部围攻驻成都皇城的罗佩金部,刘罗之战爆发,双方以大炮、地雷等攻击,巷战达七昼夜。4月24日,罗佩金战败,从成都退往简阳、自贡等地。北京政府电令免罗佩金四川督军职,免刘存厚川军第二师师长职,由戴戡暂代四川督军。这样,戴戡坐收渔利,一下子手执省长、督军、军务会办三颗大印,令刘显世十分高兴。

按刘戴事先约定,击败罗佩金后,由刘存厚任军务会办。戴戡借口刘存厚在查办期间,拒不交出。刘存厚求官不得,反而被撤职查办,刘戴矛盾加深。张勋复辟,任命刘存厚为四川巡抚。戴戡闻讯,乘机发难。刘存厚也欺入川,黔军不过七千余人,决定武力驱戴。7月5日,刘戴之战爆发,川军围黔军于成都皇城,双方巷战达十余日。戴戡曾电请滇军罗佩金支援,罗佩金恨戴戡在刘罗之战中坐收渔利,以怨报怨,迟迟不予支援。戴戡被围不支,向刘存厚交涉,愿交出督军、省长、会办三印,撤兵回黔。刘存厚假意允许。7月17日,戴戡率部从成都南门撤出。7月21日,行至仁寿县时却遭到川军伏击,参谋长张承礼、财政厅厅长黄大暹被击毙,旅长熊其勋被捕杀。载戡目睹情势险恶,难以逃生,亦自杀身亡(一说被击毙)。自此,入川黔军瓦解。同年12月8日,北京政府任命刘存厚为四川督军。

入川黔军被逐,戴戡身亡,令刘显世十分伤心,但黔系军阀所处的政治、地理状况决定了它只能继续向外扩张。孙中山掀起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运动时,滇系军阀唐继尧也打出了靖国的旗号,组织靖国联军,唐继尧自任总司令。刘显世追随唐继尧,加入靖国联军,出任副总司令。黔军协同滇军,进攻四川,取川东为立脚之地。黔军的“靖国”,目的不过两点,一是“出师四川,为戴戡复仇”,二是掠夺川省的财富。如1917年8月,黔军就由重庆提取现款二十八万元回省费。其后,黔军又与川军熊克武达成协议,每月取饷款十八万元。黔军主力就是这样,分驻川、湘,寄食于人,由不足建制的六个团扩充到五旅十个团,兵力近二万人。为了发展兴义系势力,1917年8月,刘显世指派刘显潜在贵州兴义创办了随营学校,由刘桂初出任校长。学校开设以战术、步兵操练、射击、野外实习、精神讲话等课程,采用日本军事教育方法。学员主要来自兴义、兴仁、普安、盘县、安龙等盘江八属,其中多是权势人家的子弟。刘显世从此为其旧兴义系不断补充军事骨干。 就在旧兴义系企图进一步巩固其在贵州的统治并继续向外扩张的时候,以王文华为首的军事集团——新兴义系正在迅速崛起。

王文华,字电轮,又字果严,贵州兴义人,1888年出生,是刘显世的外甥。1911年10月,随刘显世以队官身份率团练到贵阳,追随刘显世窃夺贵州辛亥革命果实,协助滇军镇压贵州革命派而步入军界。1914年7月,王文华趁唐继尧回滇之机,重建贵州陆军六个团,利用唐继尧督黔时留下的一批云南讲武堂毕业生领兵,王文华则以贵州护军使署副官长身份统率全军六个团,并兼任黔军第一团团长。护国战争时,王文华任护国军第一军右翼军东路司令,在湘西与北洋军作战,使他进一步得志于军界。1917年3月,王文华组建贵州陆军第一师,自任师长。贵州陆军第一师的建立,标志着兴义系“新派”的正式形成。“新派”又称“少壮派”、“武派”或“王派”。王文华罗致其妹夫何应钦以及朱绍良、谷正伦、张春圃、李毓华、王纯祖等一批日本士官生,先后委为团长。何应钦、王纯祖、朱绍良、谷正伦等还担任贵州陆军讲武学校校长、教育长及教官。此外,还有附己的卢焘、窦居仁、李雁宾、袁祖铭等人,在王文华周围形成了一个以日本士官学生为主,保定系和云南讲武堂毕业生辅之的年轻军人集团。王文华之兄王伯群,与在京的国会议员牟琳、符经甫“二参议”,在省内的李仲公、张步先“两秀才”以及黔军驻沪代表双清等人,成了新兴义系的智囊。1917年9月,王文华任黔军总司令,进一步掌握了军权。

新兴义系的主要骨干大多是辛亥革命前后从戎或从政的青年知识分子,比较年轻,容易接受新思想,他们主张适应世界潮流,刷新贵州政治。

1918年11月,何应钦、谷正伦等在王文华的支持下,成立了少年贵州会,何应钦任主任理事,这是兴义系军阀集团中,以少壮派为领导,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团体。爱国、民主、创新一度是该会思想的主流。兴义系“新派”同“旧派”在对待北洋军阀和孙中山、对待滇系军阀关系、财政等问题上,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展开了激烈的争斗,终于爆发了“民八事变”和“民九事变”。

1919年,新兴义系与上海华侨振兴实业公司签订了从重庆经贵阳至柳州修筑铁路的条约和借款条约,但未获得贵州省议会的通过,于是新派与旧派的斗争因“渝柳铁路借款安全”愈演愈烈。新派从揭露贵州财政厅贪污舞弊着手,向旧派发起进攻。同时,又发动数百名黔军伤兵集体到财政厅索要欠饷和恤金。伤兵三五成群,手持棍棒闯入财政厅长张协陆住宅吵闹。王文华等人还借《勤报》刊出广告,扬言要刊登《贵州财政厅黑幕大观》。何应钦、谷正伦等还组织暗杀团,专门对付反对借款诸人。11月,政务厅长陈廷策遇刺负伤。张协陆要求辞职未获批准,于12月3日服毒自杀。当时留下遗书六封,劝督军兼省长刘显世与黔军总司令王文华双方息争,以地方为重,并劝刘显世引退辞职。接着,省议会议长张彭年逃往上海,其他人物也纷纷避走。这次事件实际是新派向旧派夺权的一次预演。因这事件发生在民国八年,故称“民八事变”。 民八事变以后,兴义系中的新旧两派的矛盾更加尖锐,刘显世、王文华两舅甥的关系也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当时,王文华以黔军总司令的身份率黔军占领四川重庆等地,滇军赵又新、顾品珍等部占据成都等地。1920年8月,熊克武联合刘存厚以及川军各部驱逐入川的滇黔军,爆发了靖川之战(又称川滇黔之战)。8月6日,川军夹击成都,经过两个月的激战,将滇军逐出四川。10月上旬,川军分三路直攻驻重庆黔军,展开重庆合围战。10月15日,川军刘伯承部率先破城,击毙黔军一旅长,黔军总司令王文华携带勒索得来的巨款,搭轮东下逃往上海。黔军残部由卢焘代总司令率领,逃往贵州。

王文华因黔军在川战中失利,知道别无出路,决定黔军全部回黔,以“清君侧”名义推翻刘显世政权。10月初,王文华在重庆召集谷正伦、朱绍良、卢焘、胡瑛等高级将领布置行动计划。王文华为避“以甥逐舅”之嫌,不便直接参与这次夺权,而避往上海。任命卢焘代理黔军总司令,胡瑛为总指挥,谷正伦为副总指挥兼参谋长,配合在贵阳的何应钦行动。10月下旬,谷正伦派警卫营营长孙剑锋率黔军警卫营到贵阳实施计划。11月10日,何应钦坐镇警察厅指挥,孙剑锋和副营长林子贤具体执行。黔军首先将刘显世调进省城的游击军三千多人缴械,并杀掉了郭重光,熊范舆、何麟书等人逃离贵阳。11月13日,刘显世被迫通电,解除贵州督军、省长职务,流亡云南。谷正伦、卢焘于事变后到达贵阳。卢焘代理黔军总司令发布安民告示,何应钦操纵省议会推选任可澄任贵州省长。事变结束,统治贵州七年的兴义系军阀旧派集团瓦解,新派执掌贵州大权。因这一年是民国九年,故称“民九事变”。

八大金刚

八大金刚指的是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时期共有8位干将是蒋介石最信任的,他们分别是:何应钦、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陈诚、刘峙、张治中、陈继承。“八大金刚”自黄埔军校始,就追随蒋介石,在国民党的党政军等方面握有重权。

八大金刚第一位的是何应钦(1890——1987)字敬之,生于贵州兴义,老同盟会员,黄埔军校总教官,长期是蒋手下的二号人物,历任陆海空三军总参谋长,军政部长,后来签定的《塘沽协定》,被指为卖国贼,亲日派,但依旧权柄在握,声势不改,直到到台湾后,才退出了决策层,安然过上了平淡生活。何本人没怎么带过兵,一直在大本营主持,抗战结束后作为中国地区总受降官接受了日本的投降。何与蒋的关系,可以用互相利用为形容,何两次对蒋生出异心,一是联桂让蒋第一次下野,二是西安事变准备武力讨伐,按常理蒋早就该清除异己,但蒋没有,因为何手下有国民党内很大一部分实力,蒋不得不借助,这也是何一直身居高位的原因。何深懂养生之道,待人宽和,提的起放的下,俊杰人物。也因此高寿,活到九十七岁,是国民党内长寿者之一

晚年被蒋介石冷落,1987年因心脏病去世。

贺敬之就是何应钦,何随国民政府迁到台湾后,寓居台北牯岭街,自称闭门思过,不闻政事。1950年3月1日,蒋介石恢复总统职权。

何备受冷落,被排出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只任一席中央评议委员;军队中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

何晚年的公事无非是开会应景,发表讲话,参加证婚、剪彩、葬礼等。其余大部分时间是打桥牌、打猎、打高尔夫球、栽花种树等。

随着年迈体衰,特别是反攻大陆的希望破灭,何的注意力也逐渐从军事转移到台湾经济文化建设上,提出不少建议,对台湾经济文化繁荣非常关心。

1986年4月,何应钦中风,被送进医院。1987年10月21日上午,心脏衰竭停止呼吸,享年98岁。

扩展资料:

抗战胜利后急于发动内战的蒋介石安排何应钦和陈诚两名爱将分别拟定对共作战计划,何应钦考虑到刚刚经历了八年抗战,军队厌战人民更厌战,国军应以休养生息恢复建制为主。

而陈诚则猜透了长官蒋介石的心思,详细制定了一份短时间内大举投入进攻解放军的计划,令蒋介石颇为满意。何应钦则被蒋介石派去联合国安理会任职。

1948年,国民政府行宪召开国大,蒋介石当仁不让被推举为总统,蒋同时力主何应钦为副总统但被何应钦婉言拒绝,最后由桂系的李宗仁当选。

1949年初,面对“三大战役”的相继失败,蒋介石第三次下野,由副总统李宗仁接任总统,上台后的李宗仁先是遣人请何应钦担任行政院长遭拒,后又亲自登门但何应钦依旧不干,最后还是幕后的蒋介石指示何应钦接受。

但任职不到两个月,解放军便打过长江,4月23日南京解放,何应钦内阁集体在广州辞职,由阎锡山继任行政院长。

随着国内战局急转直下,何应钦去了香港。最后,国民党彻底失败并退守台湾,何应钦举家迁往台北。

到了台北后的何应钦在家关门谢客、不闻政事,并自称“闭门思过”。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在台北“复行视事”恢复党政军最高统帅权力。

大陆时期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政要除陈诚外基本全被挤出最高权力核心,这里面就包括阎锡山、白崇禧、陈立夫等人,当然何应钦也不例外。

蒋介石给了他一个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的虚职,顾得上就问,顾不上就不问。

之后何应钦又任职于一些如“中国童子军总会”、“台湾道德重整会”和“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等机构,何应钦依旧与蒋介石做着反共和反攻的美梦,但没能再次返回国民党核心机构。

晚年的何应钦就是在家修身养性,打桥牌、打高尔夫球以及种植兰花。随着国民党败退台湾的将领们一个个终老,何应钦一次次在葬礼上给他们的棺材上盖上一面国民党党旗,这其中就包含蒋介石。

同时,何应钦由于身份特殊还担当了不少国民党二代的证婚人,这其中就有台湾歌星刘若英的父母。

垂暮之年的何应钦思乡情切,让孙辈根据他的描述用泥沙石头组成贵州老家的山水模型,并请来张大千根据模型作画。

每每有人回到大陆探亲总会给他带来一些贵州老家的消息和照片,但带不走的是何应钦深深的乡愁。1987年10月21日,何应钦因心脏衰竭在台北荣民总医院病逝,享年98岁。

——何应钦

一、孙应鳌 一代帝师

孙应鳌(1527-1586),字山甫,号淮海,溢文恭,明朝贵州清平卫(今凯里)人。著名朝廷大臣、学者、诗人、教育家和贵州教育的先驱。自幼聪颖,好学上进,喜读诗文,善作文章。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公元1546年)举人,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进士,选庶吉士,改户科给事中,出为江西按察司佥事,迁陕西提学副使,晋四川右参政,擢佥都御史,抚治郧阳,后为朝廷大理卿,户部右侍郎,又改礼部,充经筵讲官,掌国子监祭酒事(即全国最高教育行政长官兼全国最高学府校长),后任刑部右侍郎,南京工部尚书等。他当官勤于体察民情,善于调查研究,知识渊博,曾提出"勤学、励政、亲贤、远奸"等事,受到皇帝的重视和采纳。

二、杨龙友 诗书画三绝

杨龙友(1596-1646)名叫杨文聪,以龙友为字,又号山子。明代万历二十四年(1596),杨龙友诞生于贵阳城南郊的石林精舍。故居已荡然无存,大概就是在南明畔某一风景佳丽的地方吧。这里住着一个书香人家,父亲杨师孔是个有学问的人。杨龙友少负不羁之才,文章剑术兼擅其能,尤耽书画,意有所会,即伸纸泼墨,如风驰电掣,不能自休。他自幼癖嗜山水,十岁即从父登临泰山,朝观日出暮谒月为“烟峦翠霭”所迷。天启四年(1624),阖家随父移居南京,住在"二水中分"的白露洲,时年二十八岁。居南京,对秦淮秋月,流连忘返。偕同父亲畅游天台、雁荡,湖光山色,月影松明,冲惟相狎,恰如读旧书,见故人。遍历江浙山水,情随景移,景随情迁,跌宕风流之气,大为抒发,于是为诗、为文、为画,成为誉满江南的风流才子。杨龙友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是一个“得诗画之中三昧”的奇才。

三、周渔璜 黔中诗帅

周渔璜(1665~1714年),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字渔璜,号起渭,一字桐埜,别号载公,贵阳青岩骑龙人。父亲周国柱有四子,渔璜排行第一。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渔璜22岁乡试第一。三十三年(1694年),29岁时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三十六年(1697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四十四年(1705年)任浙江乡试正考官。四十九年(1710年)擢升翰林院侍读。五十年(1711年)简任顺天学政。五十一年(1712年)升侍读学士。五十二年(1713年)晋升詹事府詹理,奉命祭禹陵、明太祖孝陵,检阅浙江、江南两省兵。五十三年(1714年),终因操劳过度,年近半百即逝世于任上。

四、郑珍 西南巨儒

郑珍(1806——1864),字子尹,晚号柴翁,别号子午山孩、五尺道人、且同亭长。生于遵义西乡天旺里一个仅有几亩薄田的农家。自幼勤奋好学,记忆力过人,寓目辄能背诵。为了给他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他的父母在1818年放弃了西乡的田产,把家搬到东乡乐安里的垚湾,靠近其外家居住。他的舅父黎恂,曾任浙江桐乡县令,藏书甚多。郑珍常走读于舅父家。他刻苦研究三十多年,终于在经学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他在经学和文字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巢经巢经说》一卷、《仪礼私笺》八卷、《轮舆私笺》二卷,《凫氏为钟图说》一卷、《亲属记》一卷、《说文逸字》二卷、《附录》一卷、《说文新附考》六卷、《汉简笺正》八卷、以及《深衣考》、《老子注》、《辑论语三十七家注》、《说文大旨》、《说文谐音》、《转注考》、《释名证读》、《说隶》、等等。

五、莫友芝 西南巨儒

莫友芝(1811-1871) 字子偲,号郘亭,贵州独山人。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父亲莫与俦(字犹人),清代嘉庆四年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四川盐源知县和贵州遵义府学教授,著有《二南近说》、《仁本事韵》、《贞定先生遗集》等书。莫友芝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三岁开始识字,七岁诵读诗书。他有感于元晖“竹外山犹影”的诗句,曾用“影山”二字命名其读书的草屋;二十一岁,即考中举人,名冠乡里。官至知县。为晚请宋诗派诗人。

六、丁宝桢 晚清名臣

丁宝桢,晚清名臣,(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人。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他考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自此步入仕途。1863年,43岁的他由长沙知府调任山东按察使,次年迁任布政使,1867年3月晋升为山东巡抚。光绪二年(1876年)升任四川总督。1886年,66岁的丁宝桢死于成都。他在山东做了近10年巡抚,为官廉洁刚烈。其智杀权监安德海一事,令朝野震惊,至今被老济南人广为传说。

七、黎庶昌 晚清大使

黎庶昌(1837—1896),字莼斋,贵州遵义人,是中国晚清时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黎庶昌六岁丧父,家贫多疾,但却刻苦攻读,寒署不懈。十四、五岁时赋诗作文,犁然成诵,在府、县考试屡获第一。二十一岁即成为府学廪贡生。一八六一年,黎庶昌离遵义赴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两试不中。一八六二年,因应诏上万言书论说时事,受到朝廷重视,被赏为知县,派往安庆听候曾国藩调遣。于是,黎庶昌便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同为“曾门四弟子”,踏上了仕途。曾署理江苏吴江、青浦知县。一八七六至一八八○年,黎庶昌以参赞身份先后随郭嵩焘、陈兰彬出使英、法、西班牙等国,开始其一生的外交活动。一八八一至一八八四年和一八八七至一八八九年,黎庶昌两次以道员身份出任中国驻日本国大臣,为促进中日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贡献。离任时,日本送行的人塞巷盈途,饯行至数百里外。西方各国使臣啧啧称赞,说这是使臣返国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八、张之洞 晚清重臣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于贵筑县(今贵阳市),7岁时随父到兴义府城就读,13岁始回河北原籍应试,考取秀才;15岁时赴顺天府乡试中举人第一名,成“解元”;26岁考取进士第三名,成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1867-1873年任湖北学政。1874年起任四川学政、山西巡抚。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因力主抗争任两广总督。1889年7月调任湖广总督。1906年升任军机大臣。在督鄂17年间,张之洞力主广开新学、改革军政、振兴实业,由此湖北人才鼎盛、财赋称饶,成为当时中国后期洋务新政的中心地区。 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九、何应钦 一代枭雄

何应钦(1889—1987) 字敬之。祖籍江西,生于贵州兴义。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1909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在黔军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军参谋长等职。1922年夏任云南讲武堂教务长。1924年春任广州孙中山元帅府参谋。不久,任黄埔军校少将总教官,后兼教导一团团长,成为蒋介石的亲信。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参加平定商团叛乱、刘杨叛乱和两次东征陈炯明。1926年任第一军军长兼黄埔军校教育长。同年7月率第一军参加北伐。1929年任国民党海陆空司令部参谋长。在国民党“三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30年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后任“剿共”军前线指挥。参与对中央苏区的一、二、四次军事“围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主张对日本帝国主义妥协投降,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特别事务委员会委员。1933年任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与日本签订出卖国家主权的《溏沽协定》、《何梅协定》。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暂代总司令职,主张“武力付伐”张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1938年任军事委员会参谋长,负责战时的军制、计划和指挥。1941年和蒋介石一起策划了皖南事变。1944年任中国陆军总司令,指挥了长衡会战和湘西反攻战。1945年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本投降。

1946年任重庆行营主任,后赴美任联合国军事参谋委员会中国政府代表。1948年回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反革命内战,任国防部长。1949年初,蒋介石“下野”时,一度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旋即辞职。后去台湾。1950年任蒋介石战略顾问委员会主席,兼任国民党中央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

十、王若飞 铁嘴革命家

王若飞是我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生于1896年10月,贵州安顺人。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革命,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1923年4月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并转为中共党员。1925年3月回国后任中共北方区委巡视员、中共中央训练部主任。1925年10月至1926年3月任中共豫陕区委书记。1926年调上海任中共中央秘书部主任即秘书长 ,参与处理中央日常工作。1926年下半年到1927年初,参与领导了上海工人第一、第三次武装暴动。1927年起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农民部部长和宣传部部长。

1928年6月赴苏联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1931年回国,任中共西北特委特派员,后在内蒙古包头因叛徒出卖被捕。在长达5年零7个月的监狱生活中,他坚贞不屈。1937年获释后,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抗战爆发后,1938年起任中共中央华中工作委员会兼中共中央华北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兼任八路军副参谋长。1940年春至1941年9月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41年至1943年3月任中共中央党务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调查研究室党务研究室秘书。1943年3月至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研究局党务研究室主任。1944年11月起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工委书记,负责主持南方局日常工作。

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8月与毛泽东、周恩来一起作为中共代表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1946年1月代表中共方面出席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4月8日在由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于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王若飞以自己的生命,实践了他“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诺言,成为***人学习的楷模。

萨镇冰(中国近代著名的海军将领)

萨镇冰(1859—1952年),字鼎铭。祖籍山西代县,出身于福建福州,著名的色目人萨氏家族。中国近代著名的海军将领。萨镇冰先后担任过清朝的海军统制(总司令)、民国海军总长等重要军职,还曾代理过国务总理。

光绪三年(1877年)受派赴英国学习海军。回国后任天津水师学堂教习、北洋水师帮统兼海圻舰管带、广东水师提督、清政府海军统制等职。武昌起义爆发后,被袁世凯任命为内阁海军大臣,萨镇冰未就职。1917、1919年两度任海军总长。翌年5月暂代国务总理。其后继任海军总长等职。1922至1927年,任福建省省长。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萨镇冰挂名为海军部高等顾问。1933年11月他支持十九路军在福州成立人民革命政府,赞成反蒋抗日的主张。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到南洋和后方川、黔、湘、滇、桂、陕、甘等省宣传抗日。

1952年4月10日卒于福州。

基本信息

外文名

Sak Dheing Bing & Sa Zhenbing

别名

鼎铭

出生日期

1859年3月30日

视频百科

人物生平

身出名门

少年时代的萨镇冰

咸丰九年(1859年),萨镇冰生于福州澳桥,即今福州鼓楼区东大路附近。萨镇冰家庭是著名的福州色目人萨氏家族。始祖为辅佐元世祖经略吐蕃有功的色目人(属西突厥部落葛罗禄)答失蛮,元代中期赐姓萨,后为蒙古族同化,明后更“从汉俗,弗称氏”。故如今其后人有的自认蒙古族,有的自认汉族,有的自认回族。因为先祖曾经世居雁门,故常称为雁门萨氏。元代末期一支后人迁居福州,名列福州八大家族。始祖萨拉布哈,为元世祖忽必烈所信任,使掌兵权,“元统年间,家于闽”世居榕城朱紫坊。萨镇冰家族中人才辈出,包括元朝诗人萨都剌、明朝宣德时礼部侍郎萨都琦,近代曾经出任厦门大学校长的萨本栋和中山舰殉难时的舰长萨师俊等。其父萨怡臣,字怀良,号纳吉,是道光年间的秀才,以塾师为业,家贫。幼年时乳母将其安置在族叔名医萨觉民家,得学经书。

同治八年(1869年),由于时主福建船政的沈葆桢与萨镇冰之父萨怡臣关系较好,经其父推荐,萨镇冰考入福州船政学堂(马尾船政学堂)二期,学习天文、驾驶,毕业时名列第一。同学中还有邓世昌。同治十一年(1872年),萨镇冰从船政学堂毕业,在“扬武”练船实习。

同治十三年(1874年),任“海东云”船二副,巡防台湾。参加闽台海域的缉私捕盗巡航。光绪元年(1875年),调福建水师巡洋舰旗舰扬武任职。游历新加坡、小吕宋等地。

海军管带

光绪二年(1876年)冬,他与叶祖珪、刘步蟾、方伯谦、严复等作为福建船政第一批留学生出国,被派往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驾驶。临行前其父题联“家有健儿驰海上;国御顽夷赖栋梁”,送子赴英。光绪三年(1877年)春,进入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

光绪六年(1880年)4月,期满回国。时值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北洋水师学堂。光绪七年(1881年)萨镇冰分配到南洋水师任驱逐舰“澄庆”炮船大副。光绪八年(1882年)调任天津水师学堂教习。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中方的惨败刺激了萨镇冰,他在教习的岗位上再也呆不下去,多次请求上前线,两年后如愿以偿,调到“威远”舰任管带。

光绪十一年(1885年),调任“康济”号练船管带。光绪十二年(1886年),萨镇冰任威远练舰管带。光绪十四年(1888年)晋为参将。光绪十五年(1889年)署精练左营游击。

甲午拒敌

光绪二十年(1894年)5月,萨镇冰晋升副将衔实授精练左营游击,同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本海军在鸭绿江口丰岛突然袭击北洋水师舰队,挑起了甲午战争,战火很快蔓延到黄海、渤海、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让萨镇冰感到遗憾的是,他未能指挥军舰参加黄海海战。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月,威海卫之战打响,萨镇冰奉命驻守日岛。恶劣的生活环境,加上劳累过度,萨镇冰病倒了,夫人陈氏闻讯从福州赶来探视,被萨镇冰下令撤开扶梯,不准夫人登舰。左右将士极力相劝,萨镇冰断然答道:“此地非同寻常,此时非同寻常,怎能允其登舰?告她当我已死,令其速回!”1月底,日岛卫战爆发,时值隆冬,大雪纷飞。日军以18艘舰艇分四批轮番进攻,并从已被日军占领的威海卫南北炮台以猛烈的炮火狂轰日岛,在十分险恶的情况下,萨镇冰始终沉着指挥反击,英勇抵抗了11天,最后在接到提督丁汝昌的命令下才撤回刘公岛。2月3日,威海陆地悉数被日军占领,刘公岛已是孤岛。丁汝昌在屡次拒绝投降后,于2月11日夜饮药殉国。三天后,北洋海军威海营务处提调道员牛昶昞与伊东祐亨签订《威海降约》。北洋练习舰康济号被解除武装,交还中国。

甲午战争以清军失败告终,残存下的所有海军官兵遭革遣返乡,萨镇冰也回到福州。此时他父母已逝,不久妻子也过世了,萨镇冰囊空如洗,家计维艰,连两个子女也无法抚养,只好到官绅家庭当塾师挣钱糊口,过了半年。

任职新军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两江总督张之洞礼聘他当吴淞炮台总台官,升他为自强军帮统。1898年,清政府议重建海军,分别向英国和德国定购了“海天”、“海圻”等舰,并开复北洋海军副将叶祖珪的革职处分,授为北京海军水师统领。叶祖珪认为萨镇冰的学识、经验、为人等均远胜于己,遂向朝廷推荐由萨镇冰来任水师统领一职,萨镇冰坚持不受,于是清廷便授予萨镇冰担任帮统兼“海圻”号管带。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任通济练习舰管带,旋调任北洋海军帮统。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兼带海圻巡洋舰。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议和大臣中有人提出将“海天”、“海圻”等5艘大型军舰出售,撤销一切防务,以表示中国绝无对外备战之意,以此讨好外国人,此提议一经提出,即遭到萨镇冰等的强烈反对,后来在叶祖珪等爱国将领的抗议下被废除。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叶祖珪调驻天津,萨镇冰开始统领全部北洋海军舰艇。萨镇冰到任之后,成立了负责培训士兵的海军练营。海军练营设在东炮台附近,“正当海边,且内有余屋”。萨镇冰认为,这些旧营房稍加整修,就可以用作海军学校的校舍。

创校取材

自甲午战争结束后不久,清政府开始重建北洋海军。此时,急需大批海军人才,而北洋原有的海军学校——天津水师学堂,在八国联军之役中已毁于兵燹。于是,萨镇冰奉命择址另建海军学校。经过反复论证,最后他把校址选在了烟台。当时,曾作为北洋海军基地的天津、旅顺、青岛、威海等港口相继被列强瓜分,在剩下的北洋港口中,烟台的条件相对较好。选择在烟台建校也有“就地取材”的考虑。他在甲午战争中曾亲眼目睹文登、荣成籍的水手勇猛善战。因此,他决定在烟台建校,以便多招收一些烟、威一带的学生入校学习。随即开始对北洋海军进行整顿,萨镇冰不尚空谈,经常乘坐舰只在海上游弋视察,并亲自指导海军官兵练习航海驾驶技术以及演放鱼雷、打炮靶、备战操练等战斗技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升任北洋海军统领,仍兼带“海圻”舰。冬天,烟台海校正式开办,当时称“水师学堂”,附设在海军练营内,萨镇冰亲自为学校制订了“开办水师学堂章程”。为适应快出人才的需要,萨镇冰进行了大胆改革,把学制从原来的5年缩短为3年,只保留驾驶专业,专门培养海军指挥军官。烟台海校创建不久,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升任总理南北洋海军兼广东水师提督,担负起重组北洋水师、复兴海军的重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中国首次派遣海军学生赴日本留学,烟台海校就有24人入选,居各海军学校之首。同年,又有两人被选派到美国留学。此时,萨镇冰已成为中国海军的第一号人物,总理南北洋海军。在他的建议下,清政府决定扩大烟台海校的办学规模。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烟台海校的新校在金沟寨村以南建成,正式命名为“烟台海军学堂”。新校三面环山,东面临海,距离烟台港口约7华里,校园占地90余亩,校内建筑中西结合。萨镇冰对新校建设十分重视。新校落成之际,正值烟台海校第二届学生毕业,萨镇冰亲自监考,还为学校题写了“才储作楫”四个字,寄托对学校的厚望。后来,这4个字被制成匾额,悬挂在学校的屋梁上。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萨镇冰奏陈清政府今后每年派舰访问华侨较集中的南洋各地抚慰侨胞。清政府采纳萨镇冰建议,由他率“海圻”、“海容”二舰前往新加坡、印尼、越南等地抚慰侨胞,南洋各地侨胞甚多,闽籍华侨尤为集中,这是近代中国政府要员宣抚华侨的始端,萨镇冰也在华侨中广为传颂。

宣统元年(1909年),萨镇冰被委为筹备海军大臣和海军提督,他上任后合并了过去分裂的南北水师,建立起统一的指挥系统,下分巡洋、长江两舰队,还统一了官制、旗式、军服、号令,这是中国近代海军第一次实行的科学管理。宣统元年(1909年)8月24日至9月24日,载洵、萨镇冰等人从北京出发,巡视了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湖北、安徽、直隶、山东、江苏等9个沿海(及长江)省的海防情况,考察了海军学堂、船坞,并参加了象山辟港典礼。10月16日,载洵、萨镇冰等乘船赴欧洲考察海军,廖景方、曾以鼎等23人随同前往英国留学海军。载洵一行先后访问了意大利、奥地利、德国、英国的海军学校和船厂,并向意大利订购炮舰1艘,向奥地利订购驱逐舰1艘,向德国订购驱逐舰3艘、江防炮舰2艘,向英国订购巡洋舰2艘。宣统二年(1910年)8月24日,载洵、萨镇冰乘船前往美国、日本考察海军,参观了船厂及其他海军机构,向美国订购巡洋舰1艘,向日本订购炮舰2艘。

民国初年

萨镇冰军装照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爆发了武昌起义,被清政府指令率舰队前往武汉江面炮轰起义军,驻刘家庙及武汉、九江之间。10月17日,在海军炮火轰击下,革命军占领的武昌刘家庙车站失守。当时革命军虽已得武昌,而清军与革命军仍在对峙。革命军政府都督黎元洪,早年毕业天津水师学堂,又曾在威海北洋舰队当过兵,与萨镇冰有师生之谊。黎元洪致函其师萨镇冰,情真意切陈明大意,信件先后通过海军起义军官朱孝先,瑞典籍红十字会人员柯斯递送。在给各舰管带的信中写道:“汉族存亡之机,在诸船主一臂之助。孰无心肝,孰无血诚,孰非炎黄子孙,岂肯甘为(满族)奴隶,残害同胞?请勿犹豫。”但萨镇冰无动于衷。在萨镇冰看来,革命是清廷的叛逆,当然也是他的敌人。10月31日,清军见民军节节抵抗,难于长驱直入,冯国璋(冯国璋当时为清朝第1军总统,即军长)竟决定纵火烧房,使民军无存身之处。清军虽使用大火把民军逼出汉口,却激起了全国民众的强烈愤慨。广大海军官兵本来就不清政府的黑暗统治,不愿为清廷打民军。水兵有起义倾向,当冯国璋下令舰队炮击武昌时,官兵们把炮弹都打到江堤边和稻田里。在配合陆军攻击汉阳时,也仅派出“海容”舰及几条舢板和汽艇应付。海军的消极厌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陆军的作战。当时,英国驻汉口领事朱尔典在给英国外交部的电文中就明白写道:“水师提督萨镇冰所统之舰队,自始至今对于清军行为殊淡漠。”

萨镇冰目睹清政府摇摇欲坠,各省纷纷独立的局面,既不愿为清廷殉葬,也不愿公然易帜加入革命军,对黎元洪回信说:“彼此心照,各尽其职。”黎元洪收到信后又致书萨镇冰:“吾师抱救国之卓见,熟察现势,必知专制政体之必亡。”萨镇冰不想做清廷的罪人,又不愿当那为后人唾骂的历史罪人,于是选择了一条中间的道路。在此情形下,萨镇冰乃以有病需医为由离开舰队,搭乘英商太古公司轮船赴沪。

宣统三年(1911年)11月1日晚,萨镇冰与下级告别,乘坐的“江贞”号军舰发出信号灯:“我去矣!以后军事,尔等舰艇好自为之。”[1]弃舰改乘英国商船前往上海。他以离舰出走向部下暗示对起义的默许,从而解除了各舰官兵的顾虑。11月袁世凯组阁,任萨镇冰为海军部长。11月2日,由副官汤芗铭等以他的名义命令军舰退向九江,而汤芗铭等于中途反正,参加革命。1912年,他从教就任吴淞商船学校校长。1913年,萨镇冰督办淞沪水陆警察事宜。1914年任北洋政府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办事员。1916年,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后,他又出山任海军临时总司令、海军总长、粤闽巡阅使。1917年任海军总长、海疆巡阅使。

1918年,冯国璋成为大总统,他入阁任海军总长、任福建清乡督办。1919年再任海军总长。1919年5月9日,国务总理靳云鹏在直皖两系军阀争斗中难能为继辞职,5月14日,总统徐世昌请海军总长萨镇冰暂代国务总理。直皖战争爆发后,张作霖入关助直,萨镇冰感到他的看护内阁使命已经完成,1919年8月9日,辞去本兼各职,仍留任海军总长。

1921年5月14日,他卸了海军总长职务,遂回闽任福建省清乡督办。1922年10月15日,北洋政府任命他为福建省省长、福建军务会办,期间聘黄乃裳为高等顾问。1922年11月31日解职。1923年2月,军阀王永泉等策动毛一丰掀起“倒林(森)拥萨”风潮,他由福州南台中洲海军公所迁入城内省长公署,担任了“自治”省长。1926年7月,广东革命政府在国共合作下举行北伐。1926年9月,何应钦率东路军入闽,北洋军阀孙传芳系的福建陆军第一师师长张毅率残部退败漳州,见福州守军单薄,企图夺取福州。

晚年时期

1933年,萨镇冰支持和赞助李济深等的福建事变(十九路军闽变),担任在福州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延建省省长。1934至1935年居福州,主持修编《雁门萨氏家谱》。1935年,他到了山西雁门,访萨氏祖籍地。

1937年,从福建省政府的邀请,前往南洋考察,并宣慰侨胞。1938年取道安南(今越南)回国。抗日战争期间,他历经四川、贵州、湖南、云南、广西、陕西、甘肃等地,宣传抗日救国。1940年在西安时,萨镇冰曾出发前往延安,半途被朱绍良派员接回重庆,将他送到辰溪水雷所休息。1945年秋,日本军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86岁的萨镇冰从重庆飞往上海小住。

1946年,萨镇冰回到故里,居住在福州中山路仁寿堂。此堂是他80岁高龄之时,由陈兆锵、陈培锟等20多位乡亲捐资建赠的。萨镇冰被授予国军海军二级上将并除役。1948年,萨镇冰90诞辰,福建省会各界人士为他祝寿,成立筹备会,由当时的省政府、省参议会以及地方知名人士参加。当时,萨镇冰拍有乘马一照,自题:“行年九十,壮志犹存,乘兹款段,北望中原”作业答谢纪念。

1949年8月,国民党政府崩溃前夕,解放军进驻福州之际,“代总统”李宗仁来到福州,在福州佛教医院(他有小恙住院)见了萨镇冰,转达蒋介石之意,力劝他前往台湾,萨镇冰以病为由坚决推辞了,并发文拥护中国***。他晚年走上与中国***合作的道路,为迎接解放军进入福州城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解放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等职。

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后打进了汉城,萨镇冰得知此事,回想起57年前的甲午悲歌,当即作诗一首: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

1952年4月10日,萨镇冰于福州病逝,享寿94岁。临终前不久,萨镇冰写道:“国疆昔小而今大,民治虽分终必联,人类求安原有道,俗情狃旧尚无边,忘怀富贵心常乐,从事勤劳志益坚,所望群公齐努力,相扶世运顺乎天。”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均发来唁电。中央人民政府给费治丧,福建人民政府为其举行公祭。

主要成就

抵抗侵略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中方的惨败,让萨镇冰在教习的岗位上坐立难安,他多次请求上前线。7月,日本海军在鸭绿江口丰岛突袭北洋水师舰队,挑起甲午战争。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月,威海卫之战打响,萨镇冰奉命驻守日岛。月底,日军炮火集中打向日岛,萨镇冰坚持反击,英勇抵抗了11天。

海军事业

萨镇冰照片1

天津水师学堂毁于八国联军炮火,萨镇冰择址另建海军学校。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冬,烟台海校开办。为快出人才,萨镇冰将学制从五年缩短为三年,只保留驾驶专业,专门培养海军指挥军官。三年后,中国首次派遣海军学生赴日留学,烟台海校入选24人,居各海军学校之首。

宣统元年(1909年),萨镇冰被委以筹备海军大臣和海军提督之职。上任后,他合并了过去分裂的南北水师,建立了统一的指挥系统,下分巡洋、长江两舰队,还统一了官制、旗式、军服、号令,这是中国近代海军第一次实行科学管理。为了保存海军的实力,萨镇冰还订立了一个特殊的信条:海军是国家的海军,职责是保卫海疆,不参与陆上军阀的混战。正是由于萨镇冰的这个信条,民国时期,几次海军分裂都没有造成大规模火并,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这支羸弱的海军始终存在。

反蒋抗日

1933年11月20日,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为主力,在福州发动抗日反蒋事件,时年74岁的萨镇冰,义无反顾地加入其中。1949年8月,解放军进福建之时,萨镇冰拒绝随蒋介石去台湾,留在大陆。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筑路修桥

萨镇冰很重视筑路和造桥,认为这有利于人们通行,车辆通行、运输,可以促进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因此,萨镇冰一生中建了不少道路和桥梁。

(一)筑路方面:1925年萨镇冰任福建省省长时,将署中空地(旧日闽浙总督衙门之箭道)圻墙通街,辟为马路,以利交通,人称曰:“肃威路”族人嘉曦为此作“肃威路”记。1927年萨镇冰在南港建有通往各乡的大路,其中南港新街大路,宽达3丈,通行很方便。对此人们高兴地把它们定名为“通商”、“惠工”,“安康”之路。1933年萨镇冰到太姥山,为了方便游人上山观景,发动群众,在登山崎岖之处筑了一段石板山路,共有360级石磴。后来乡人把萨镇冰筑路之处名叫“萨公岭”,并勒石纪念。

(二)造桥方面:1928年萨镇冰在南港建造苏州桥。竣工后,他写诗云:“回忆当年病涉时,寒天没胫剧堪悲,桥成今日诸无苦,来往行人险化夷。”南港,瓜山乡民,为纪念萨镇冰的功绩,在桥北建立“萨公寿亭”,张一琴作记述之。1948年夏末福州闹特大水灾,萨镇冰向华侨募捐(款),亲自施赈,并重修了晋安桥,有利于通行和生产。

创办医院

1947年初福建佛教会决定创办“福建佛教医院”,目的是为贫苦民众和僧尼居士免费或半价治疗疾病。为解决建院的基金问题,福州佛教会便成立“福建佛教医院董事会”,准备向南洋各埠华侨募款。萨镇冰担任董事后,遂分别函电东南亚各国华侨人士,请其捐款。各地侨胞,以萨镇冰领衔募捐,都踊跃捐款、捐物,不久便汇回一批巨款,还有商品、医疗器械等。随即在城里开元寺前沿的药师殿旧址动土建院,到年底一座三层楼,拥有40架病床的“福建佛教医院”建成。后来“福建佛教医院”改称为“福州大众医院”,更有利于病人看病。

其他作品

诗集《古稀吟集》、《客中吟草》、《里门吟草》、《仁寿堂吟草》。

人物事件

热爱乡土,造福桑梓

萨镇冰引退后,致力于慈善事业。他热心家乡各项建设事业,同情关心民间疾苦,他在福州倡设孤儿院、工艺传习所、收容所等安置孤儿、残疾者,提倡医生义诊,接受福州开元寺住持宝松和尚等聘请,为佛教医院董事长。他函电海外闽侨募集巨资,佛教医院建成后以济世救人为本,施医赠药,僧尼、居士及贫民受惠存活者甚众。1926年冬,漳泉镇守使军阀师长张毅率部窜袭福州,兵败后,窜到闽县,大掠南港瓜山一带,民舍悉付一炬,乡民流离失所,走投无路。萨镇冰以下台省长之身,走遍南洋群岛,向侨胞乡亲募集了20余万元巨款,重建灾区,亲自督办救济事宜。93个乡村人民为他建起长寿亭,称赞他为“活菩萨”。他在福州扩建道路,以利交通,市民感戴其德,该路命名为“肃威路”。

心系侨胞,体察民情

早在1908年,清政府采纳萨镇冰建议,由他率“海圻”、“海容”二舰前往新加坡、印尼、越南等地抚慰侨胞,南洋各地侨胞甚多,闽籍华侨尤为集中,这是近代中国政府要员宣抚华侨的始端,萨镇冰也在华侨中广为传颂。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寄居四川重庆,已是76岁的老人,仍以极高的爱国热情,不辞辛苦,再次前往南洋各地华侨中宣传抗日,募集物资、医药器械支援抗日。由于广大侨胞具有爱国爱乡的思想感情,萨镇冰心系海外赤子,博得广大侨胞的敬重与支持。回国后,他足迹历遍川、鄂、湘、黔、陕、甘、滇等七省体察民情,时达八载之久。

壮志犹存,北望中原

1945年秋,日军投降,萨镇冰从渝飞沪小住,1946年归里,居住在福州中山路仁寿堂。此堂是他80岁时,由陈兆锵、陈培锟等20多位乡亲捐资建赠的。1948年,萨镇冰90诞辰,福建省会各界人士为他祝寿,成立筹备会,由当时的省政府、省参议会以及地方知名人士参加。当时,萨老拍有乘马一照,自题:“行年九十,壮志犹存,乘兹款段,北望中原”作业答谢纪念。

晚节余热,留名青史

国民党政府崩溃前夕,“代总统”李宗仁来榕,谒萨老于福州佛教医院(他有小恙住院),转达蒋介石之意,力劝他前往台湾,萨老以病坚辞之。他晚年走上与中国***合作的道路,为迎接人民解放军进入福州城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他的爱国表现和政治选择得到中国***的肯定。福州解放后,他受聘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及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发挥余热,为乡亲继续作奉献。萨老暮景念念不忘海峡彼岸的袍泽故旧,盼望祖国的和平统一。1952年4月10日,萨镇冰病逝于福州,享年94岁。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均发来唁电,他的爱国精神,令人可钦可仰。中央人民政府给费治丧,福建人民政府举行公祭,葬于福州西门外梅亭。

相关报道

中国首艘航母或被命名为萨镇冰号

据外媒收到消息,中国首艘航母将在10月1日正式试航,届时将会又是一场腥风血雨,据中国解放军内部走漏消息称8月1日中共建军节,中国解放军当局对航母的宣传将再掀高潮,并可能公开徵名,不过据目前探讨发现中国很有可能将其命名为萨镇冰号。因为有消息透露中国高层军方属意以曾历清朝、北洋政府、民国以及中共四个时期的海军名将。

家族历史

萨镇冰照片2

萨镇冰出身于著名的福州色目人萨氏家族,萨孟武出身于著名的福州萨氏家族,其始祖为辅佐元世祖经略吐蕃有功的色目人(属西突厥部落葛罗禄)答失蛮,元代中期赐姓萨,后为蒙古族同化,明后更“从汉俗,弗称氏”。故如今其后人有的自认蒙古族,有的自认汉族。因先祖曾世居雁门,故常称雁门萨氏。元代末期一支迁居福州,名列福州八大家族。始祖萨拉布哈,为元世祖忽必烈所信任,使掌兵权,“元统年间,家于闽”世居榕城朱紫坊。16世传至萨镇冰。父萨怡臣,字怀良,号纳吉,为诸生,以教书为生。

人物评价

作为少有的活到民国、唯一活到解放后的北洋海军军官,萨镇冰就是一本活的历史百科,他亲眼见证了北洋舰队从壮大到覆灭、清朝灭亡民国成立、日本的战败投降、新中国的建立各个历史时期,他出身于清朝政治腐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逝世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崛起的初期;年轻时亲眼目睹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耄耋之年看到了日本的投降。解放后拒绝蒋介石的去台邀请,转而加入了中国***并以年迈之躯为共和国建立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萨镇冰既是中国近代史中一位在国共两党都享有名望的人物,也是中国海军史上一位卓越的人才。同时,他一生扶贫济困,广造福祉,被人民大众称为“活菩萨”。真可谓是“生前享有隆声,活时享有赞许,死后享有美誉”。

你问的何应钦就不说了,何应辉是不是四川书协的?

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字敬之,贵州兴义人。国民党籍政治家、军事家、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黄埔系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号人物。

何应辉,1946年6月出生,四川江津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书协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主任委员,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大学客座教授。

从上述资料看,俩人应该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系。至于是不是本家或其他关系,那得到他们各自的家谱中去找寻了,呵呵!

希望能帮到你。

注:资料来自网络,回答时有编辑。

何应钦的老家在什么地方?

  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字敬之。贵州省兴义人。国民党政治家、军事家,黄埔系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号人物。  何应钦在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