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是那个朝代写?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1收藏

家谱是那个朝代写?,第1张

1,在文字还未出现之前,原始人都是通过结绳的方式来记录大事件。

东北的鄂伦春人,到了十七、十八世纪,依旧还在马鬃绳上打结来记事,从打结的数量来分辨家族有多少代人,每个结代表一代,他们把这样表示世代的结绳,悬放放在房梁上,以示崇敬之意。

2,口述家谱

我国蒙古族、苗族、彝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口述家谱的习惯,普通家庭的成员能背出三四十代先辈的世系,最多的甚至能背出九十多代。比比结绳更为古老

3,竹柬家谱

将家谱写在竹简上,传承下来。现在也有人把家谱做成竹简的姓氏来保存。

4,布帛家谱

将家谱写在布上传承下去。这在古代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家谱记录方式。

5,甲骨家谱

即将家谱刻在龟壳或动物骨头上的家谱。源自于殷商的甲骨文,如“儿氏”的甲骨,便记载了一个家族的11代,共14个家族人物,它是极具代表性的甲骨家谱,也算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家谱了。

6,青铜家谱

是刻在青铜器上的家谱,也称作金文家谱。在已发现的商代末年青铜器中,有几个就是记录家族世系的。

7,石碑家谱

是刻在石碑上的族谱。早在汉初,这种家谱的形式就很普遍了。在中华民国的早期,广西南丹县的壕塘村建立了“莫氏哨目族谱”,共有412个字,记载了莫氏家族的世系和起源。与甲骨文、铜文家谱相比,石碑家谱更为成熟。

8,书本家谱

就是常见的印刷成书籍的家谱。这是我国目前最主流的家谱形式,种类数量有几千种之多。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以下摘录了一套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一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二 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三 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四 家训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采。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注重家法、国法

  (二)、和睦宗族、乡里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四)、合乎礼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五 家传

  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历史功绩,那就得看家传了。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

  “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词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并荣耀家族。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

  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六艺文著述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于“经典史料”相媲美。

  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艺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结晶,其中的大量珍贵史料文献,有着非常珍贵的参考和欣赏价值。但是,由于艺文著述的种类、内容繁多,而又良不齐,所以还需后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艺文精品得以流传和利用。同时,我们在续补家谱现代艺文著述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

  七 家谱图像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资料为副,但一张好的、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将、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

  1)老照片: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历史价值,也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材料。

  2)祖先(遗像、人物画、肖像画):中国历代以来多有大量之人物画及肖像画,其中有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也有些家谱将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启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载一些先人手泽遗墨。

  3)风水图(祠堂图、墓图):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有些更是附刊墓图,有些甚至详记地理方位。人们相信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埋葬的地点有很深的关系,这些都蕴涵着丰富的“风水”内容,所以也被称为“风水图”。

  4)故居/村庄图:明清族谱中不但记述居址迁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谱书中,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又称家谱、宗谱、族谱、家乘、祖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秦昭襄王 嬴则 前307年—前251年

  秦孝文王 嬴柱 前251年

  秦庄襄王 嬴子楚 前251年—前247年

  帝国制开始

  秦始皇 嬴政 前247年—前209年

  秦二世 嬴胡亥 前209年—前206年

  秦三世 嬴子婴 前206年

  汉高祖 高皇帝 刘邦 前206年—前195年

  孝惠皇帝 刘盈 前195年—前188年

  前少帝 刘恭 前188年—前184年

  后少帝 刘弘 前184年—前180年

  汉太宗 孝文皇帝 刘恒 前180年—前157年

  孝景皇帝 刘启 前157年—前141年

  汉世宗 孝武皇帝 刘彻 前141年—前87年

  孝昭皇帝 刘弗陵 前87年—前74年

  废皇帝 刘贺 前74年

  汉中宗 孝宣皇帝 刘询 前74年—前49年

  汉高宗 孝元皇帝 刘奭 前49年—前33年

  汉统宗 孝成皇帝 刘骜 前33年—前7年

  孝哀皇帝 刘欣 前7年—前1年

  汉元宗 孝平皇帝 刘衎 前1年—5年

  孺子皇帝 5年—9年

  世祖 光武皇帝 刘秀 25年--57年

  显宗 孝明皇帝 刘庄 57年--75年

  肃宗 孝章皇帝 刘炟 75年--88年

  穆宗 孝和皇帝 刘肇 88年--105年

  孝殇皇帝 刘隆 105年--106年

  孝德皇帝 刘庆

  恭宗 孝安皇帝 刘祜 106年--125年

  前少帝 刘懿 125年

  敬宗 孝顺皇帝 刘保 125年--144年

  孝冲皇帝 刘炳 144年--145年

  孝质皇帝 刘缵 145年--146年

  孝穆皇帝 刘开

  孝崇皇帝 刘翼

  威宗 孝桓皇帝 刘志 146年--167年

  孝灵皇帝 刘宏 168年--189年

  少帝 刘辩 189年

  孝献皇帝 刘协 189年--220年

  魏文帝 曹丕 220年—226年

  魏明帝 曹睿 227年—233年

  曹髦 254年—256年

  曹奂 260年—264年

  先主 刘备 221年—223年

  后主 刘禅 223年—263年

  太祖 孙权 222年—252年

  废皇帝 孙亮 252年—258年

  景皇帝 孙休 258年—264年

  末帝 孙皓 264年—280年

  晋高祖宣帝 司马懿

  晋世宗景帝 司马师

  晋太祖文帝 司马昭

  晋世祖 武帝 司马炎 265年—290年

  孝惠皇帝 司马衷 290年—306年

  孝武皇帝 司马伦 302年

  孝怀皇帝 司马炽 306年—313年

  孝愍皇帝 司马邺 313年—317年

  晋中宗 元帝 司马睿 317年—322年

  晋肃宗 明帝 司马绍 322年—325年

  晋显宗 成帝 司马衍 325年—342年

  康帝 司马岳 342年—344年

  晋孝宗 穆帝 司马聃 344年—361年

  哀帝 司马丕 361年—365年

  废帝 司马奕 365年—371年

  晋太宗 司马昱 371年—372年

  晋烈宗 司马曜 372年—396年

  安帝 司马德宗 396年—418年

  恭帝 司马德文 418年—420年

  隋文帝 杨坚 581年—604年

  隋炀帝 杨广 604年—617年

  隋恭帝 杨侑 617年—618年

  隋隆帝 杨浩 618年

  隋哀帝 杨侗 618年—619年

  太祖 李渊 618年—626年

  太宗 李世民626年—649年

  高宗 李治 649年—683年

  昭孝帝 李显 683年—684年

  兴孝帝 李旦 684年—690年

  武周(南周)武则天690年—705年

  昭孝帝 李显 705年—710年

  兴孝帝 李旦 710年—712年

  明孝帝 李隆基 712年—756年

  宣孝帝 李亨 756年—762年

  孝武帝 李豫 762年—779年

  孝文帝 李适 780年—805年

  神孝帝 李纯 806年—820年

  文惠孝帝 李恒 821年—824年

  愍孝帝 李湛 824年—826年

  献孝帝 李昂 826年—840年

  肃孝帝 李炎 841年—846年

  大孝帝 李忱 847年—859年

  恭惠孝帝 李漼 859年—873年

  定孝帝 李儇 873年—888年

  景文孝帝 李晔 888年—904年

  李祝 904年—907年

  宋太祖 大孝皇帝 赵匡胤 960年—976年

  宋太宗 文武皇帝 赵光义 976年—997年

  宋真宗 元孝皇帝 赵德昌 997年—1022年

  宋仁宗 明孝皇帝 赵祯 1022年—1063年

  宋英宗 宣孝皇帝 赵曙 1063年—1067年

  宋神宗 圣孝皇帝 赵顼 1067年—1085年

  宋哲宗 昭孝皇帝 赵煦 1085年—1100年

  宋徽宗 显孝皇帝 赵 1100年—1125年

  宋钦宗 仁孝皇帝 赵亶 1125年—1127年

  宋高宗 宪孝皇帝 赵构 1127年—1162年

  宋孝宗 成孝皇帝 赵玮 1162年—1189年

  宋光宗 慈孝皇帝 赵惇 1189年—1194年

  宋宁宗 恭孝皇帝 赵扩 1194年—1224年

  宋理宗 安孝皇帝 赵昀 1224年—1264年

  宋度宗 景孝皇帝 赵孜 1264年—1274年

  宋恭宗 孝恭皇帝 赵显 1274年—1276年

  宋端宗 愍孝皇帝 赵是 1276年—1278年

  末皇帝 赵昺 1278年—1279年

  元太祖 成吉思汗 铁木真 1182年-1227年

  景襄皇帝 拖雷 1227年-1228年

  元太宗 窝阔台 1228年-1241年

  昭慈皇后(称制) 乃马真脱列哥那 1241年-1246年

  元定宗 贵由 1246年-1248年

  钦淑皇后(称制) 斡兀立海迷失 1248年-1251年

  元宪宗 蒙哥 1251年-1259年

  元世祖 必烈 1271年-1294年

  元成宗 铁穆耳 1294年-1307年

  元武宗 海山 1307年-1311年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1311年-1320年

  元英宗 硕德八剌 1320年-1323年

  元晋宗 也孙铁木儿 1323年-1328年

  元兴宗 阿速吉八 1328年

  元文宗 图帖睦尔 1329年-1332年

  元明宗 和世琜 1329年

  元宁宗 懿璘质班 1332年-1333年

  顺帝 妥欢帖睦尔 1333年-1368年

  明太祖 高皇帝 朱元璋 1368年—1398年

  明兴宗 孝康皇帝 朱标

  明惠宗 惠帝 朱允炆 1398年—1402年

  明太宗 文皇帝 朱棣 1402年—1424年

  明仁宗 昭皇帝 朱高炽 1424年—1425年

  明宣宗 章皇帝 朱瞻基 1425年—1435年

  明英宗 睿皇帝 朱祁镇 1435年—1449年

  复位 1457年—1464年

  明代宗 景皇帝 朱祁钰 1449年—1457年

  明宪宗 纯皇帝 朱见深 1464年—1487年

  明孝宗 敬皇帝 朱祐瑭 1487年—1505年

  明武宗 毅皇帝 朱厚照 1505年—1521年

  明世宗 肃皇帝 朱厚熜 1521年—1566年

  明穆宗 庄皇帝 朱载垕 1566年—1572年

  明神宗 显皇帝 朱翊钧 1572年—1620年

  明光宗 贞皇帝 朱常洛 1620年

  明熹宗 悊皇帝 朱由校 1620年—1627年

  明思宗 烈皇帝 朱由检 1627年—1644年

  清太宗 文皇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 1636年—1643年

  清世祖 章皇帝 爱新觉罗福临 顺治 1643年—1661年

  清圣祖 仁皇帝 爱新觉罗玄烨 康熙 1661年—1722年

  清世宗 宪皇帝 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 1722年—1735年

  清高宗 纯皇帝 爱新觉罗弘历 乾隆 1735年—1795年

  清仁宗 睿皇帝 爱新觉罗颙琰 嘉庆 1795年—1820年

  清宣宗 成皇帝 爱新觉罗旻宁 道光 1820年—1850年

  清文宗 显皇帝 爱新觉罗奕詝 咸丰 1850年—1861年

  清穆宗 毅皇帝 爱新觉罗载淳 同治 1861年—1874年

  清德宗 景皇帝 爱新觉罗载湉 光绪 1874年—1908年

  逊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 宣统 1908年—1912年

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还是是私修?因为历史上缺泛记载,至今尚不得而知。但东晋太元中(176-396),员外侍郎贾弼之曾为天下十八州七百多个著名家族作谱传,名曰《姓氏簿状》。当时天下公认的谱学行学的王姓人,如王弘对《姓氏簿状》素有研究,他当朝理事,可以"日对千客,不犯一人之讳";僧绰任吏部郎,"究识流品,谙悉人物",谱学上世代的《百家谱》修改校订编成《百家集谱》十卷,在谱学上的修养更超过先人;又有王僧孺,梁武帝时任天下家谱总算篡官,奉诏改定《百家谱》,相继编成《十八州谱》七百一十卷、《百家谱集》十五卷。《东南谱集抄》十卷,成为以前各代家族的集大成者。当时社会公认的有两个以研究谱学而闻名的姓族,一曰贾氏,一曰王氏,称"贾王之学"。后人也把谱学称为"贾王之学"。

家谱是那个朝代写?

1,在文字还未出现之前,原始人都是通过结绳的方式来记录大事件。东北的鄂伦春人,到了十七、十八世纪,依旧还在马鬃绳上打结来记事,从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