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先生祠堂记赏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严先生祠堂记赏析,第1张

历史名人严子陵近代诗人柳亚子有一首《感事呈毛主席》的诗,诗中有“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之句,这子陵滩讲的是东汉高士严子陵不慕仕途,隐居山野,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严子陵的故乡则是在浙江宁波余姚。严子陵(公元前37—43),名光,又名遵,字子陵,西汉末余姚人。少年时代就到外地投师,刻苦好学,博学多才,性格耿直。在学时与南阳人刘秀是同学,两人白天探讨奥旨,夜来抵足而眠,结下深厚友谊。当时因朝廷腐败,王莽篡位,赤眉、绿林纷纷起义,严子陵见天下大乱,便回到余姚,隐居不出。后来刘秀统一天下,做了皇帝,就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光武帝知严子陵贤能,便派人四出寻访。有人见他反穿裘皮袄在泽中钓鱼,光武帝急忙派使者,备了华丽的车马,请他入朝为官,但接连三次都被绝然回绝。光武帝没法,便亲自到他的住处去请,岂料他竟躺在床上假寐不起,光武帝走到了他的身边,抚着他的肚腹说:“你这个怪人,难道不肯助我治理天下吗?”他番身坐起,答道:“从前尧帝那样有德有能,也还有巢父那样的隐士不愿出去做官,读书人有自己的志趣,你何必一定要逼我进入仕途呢?”光武帝听了直摇头,说:“子陵,我终究不能说服你吗?”然而,光武帝并没有死心,仍然把他请到洛阳。他虽被安置住在富丽堂皇的大院深宅,却绝不肯与朝廷显贵往来,光武帝去拜见他,他也不行君臣之礼。光武帝对他没有办法,说他是“狂奴故态”。一天光武帝把他请进宫中,促膝谈心,向他请教治国之道。严子陵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光武帝听他论古涉今,说理精辟,喜得眉飞色舞。两人一直谈到深夜,光武帝便留他同床睡觉。严子陵也不推辞,躺在床上,叉开双腿,沉沉入睡。睡到半夜,竟把一条腿搁到皇帝身上,光武帝为了不惊动他,竟一夜没有睡好。次日清晨,严子陵还在梦乡,光武帝就起了床。只见钦天太监惊慌失措的闯进宫门,奏道:“臣昨夜仰观天象,发现有客星冲犯帝座,恐怕于万岁不利,特进宫面禀”。光武帝沉思片刻,勿而恍然大悟,哈哈大笑道:“那里是什么客星冲犯帝座,是朕与好友子陵同床而眠,他的一条腿搁到了朕身上了。”从此严子陵这个“客星”的雅号就名扬四海。他家乡的山陈山被称为“客星山”,桥被叫作“客星桥”。如今还保留在余姚四碑亭的严子陵碑文中,也有“依然城廓客星高”之句。光武帝十分钦佩严子陵的人品才学,要他担任谏议大夫,这是一个很高的职位,但他还是不肯接受。后来干脆不辞而别,回到家乡余姚隐居。建武十七年(公元48年),光武帝又派使者到了余姚请严子陵进京做官。他听到消息,赶紧躲避起来,使者只得泱泱而返。为了避免朝廷再找麻烦,他索性带着家人,迁居桐庐富春江边种田、钓鱼。他钓鱼的地方后人称之为“子陵滩”。“严子陵钓台”至今遗迹犹在。严子陵回到余姚直至终老,享年八十,死后葬于余姚陈山。南宋丞相史浩有《严先生墓》诗道“玉匣蛟龙已草莱,一邱马髦尚封培,云台若也标名姓,千古谁知有钓台。”陈允平“严墓”诗也写道:“山高石怪水冷冷,三尺孤墓葬客星,遥想陵原松桧色,晓烟暮雨为谁青。”严子陵视富贵如浮云的气节,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北宋名臣范仲淹仰慕严子陵高节,特意为他造了祠堂,并写了一篇传颂千古的《严先生祠堂记》,赞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明著名学者徐渭在《严先生祠》诗中写道:“碧水映何深,高踪那可寻,不知天子贵,自识故人心。山霭消春雪,江风洒暮林,如闻流水引,谁听伯牙琴。”

严子陵钓鱼台富春山又名严陵山,山麓耸起一双石岩,俗称东台、西台,东台也就是严子陵钓鱼台。严子陵名光,东汉初余姚人,儿时与光武帝刘秀是同窗,刘秀得天下后,邀他出来做官,严光再三谢绝,归隐富春山,钓鱼耕田,打发余生。对他不事权贵的作法,历代是有口皆碑。唐代就建起了严陵祠。宋代又升格,毕恭毕敬的称为严先生祠堂,文学家范仲淹作《严先生祠堂记》,五体投地地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西台姑且称为“谢公台”,它的名气小得多,却自有动人的故事。谢翱字皋羽,南宋诗人,曾从文天祥抗元。文兵败殉国后,谢悲痛欲绝,登临此台致祭,据说他手持竹如意,击石作歌,歌毕竹石俱碎。台上有亭,亭上有联道:“生为信陵流离客,死结严陵寂寞鬼”。亭前竖有石碑一块,上刻有谢翱用生命写成的散文《登西台恸哭记》。在东西两台之间,有一座双清亭,亭柱上的楹联是“拾级拜严子,亮节高风今古还誉:隔江祭谢公,忠心赤胆日月魂。》”

“高风千古”石坊和严氏宗祠胡惠瑞“高风千古”石坊和严氏宗祠,位于檀湖山之北,历山之南,亭山之左,柏山之右,329国道南侧三里许。严子陵后裔集居其间,旧称“客星里”,现为“亲堰村”。由北入村,见南北跨江一小桥,曰“皇帝堰古桥”及“为汉徵士子陵先生立”诸字。背面上额镌刻“清节流芳”和“严子陵纪念坊”诸字,并有“钦差提簿军务浙江等处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汉阳尹应元赐建,知余姚事晋江黄琰为汉徵士子陵先生立”等字。据传“高风千古”和“清节流芳”八字为汉光武帝刘秀亲书,石坊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为重修严子陵墓的同时重建,石坊具有明代典型的艺术风格和石雕建筑艺术,主基稳实,细部镂空浮雕狮子滚绣球及鸟兽等图案,雕刻精巧,栩栩如生,气势宏伟。体现了明代工匠高超的石雕技艺,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十年动乱中,因石坊被群众改建房屋当作歇脚凉亭的依靠所遮挡,才得以躲过浩劫之难,保存了这一保贵的石雕精品。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坊西首有一广场,西侧还扩建有三间“高风亭”,亭内有一展室。有严子陵先生半身像及生平事迹介绍,供游客参观。牌坊四周集居严氏后裔,是汉徵士子陵公姓氏之源流。村东南偶有严氏宗祠,坐北朝南,前后三进,进距空旷,规模宏大,周以围墙,建筑考究,雕梁画栋,雕刻细致,人物生动,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仅南照墙,大门被毁,第一三进有几间倒塌,梁檐卧地,周墙残缺,其余尚存。村正南不远处,见青山一色,绿树成荫,气象非凡。曰:“严公山”,俗称“南面山”,先生二十一世孙,唐降州剌史建“严公庙”于此,山巅白云峰有平石阔数丈,刻有“严公山”三个大字于其上。后因子陵墓在客星山。庙徙迁客星山,现仅存遗址。据《下河严氏支谱》,《严子陵公生平考》记载:晋武帝太康四年(283)晋升安太守始建祠于“客星里”,先生为始祖。严氏战国初,避秦虐而改庄姓,至汉武帝时,严公父士恂守会稽遂家也,蔓延至哀帝间(公元前6-1年,避明帝刘庄讳(58),易庄为严,《子陵墓碑略》云:公生元帝永光五年(公元前39年)壬午八月十二,元始元年(公元1年)侍父士恂令新野(今河南新野县)时,与刘秀父亲刘钦尹南顿相善,故公与刘秀同往汝南郑敬处求学。两人白天探讨学问,夜间抵足而眠,结下深厚友谊。因王莽篡位(公元9年),赤眉、绿林纷纷起义,公见天下大乱,便回家乡余姚陈山隐居读书。过了十三年(公元23年),刘秀中兴汉室,统一天下,做了东汉开国皇帝,为光武帝。公得知刘秀做了皇帝,便改名换姓,到远处隐居。刘秀知道公的贤德和才能,令人四处查访,请公出来辅佐。后来,齐地有人上书,说有一男子反穿羊裘,在湖泽中钓鱼,可能是公。刘秀即派使者,备了华丽的车马接他到了京城,请他入朝做官。前后接了三次才把他接来。并对他优礼有加。安排住进京城宾舍。大司徒(相当于丞相)与公是旧相识,派人带亲笔信去问候,刘秀亲自命人驾车出宫。拜访公,公睡床上,置之不理。刘秀知道他是假睡,就走到了他身边,抚着他的肚腹说:“你这个怪人,我今日以故人的身份来看望你,难道你不肯助我治理天下吗?”公忽然坐起,答道:从前尧帝那样有德有能,还有巢父那样的隐士不肯出去做官。读书人自有自己的志趣,你何必一定要逼我进入仕途呢?”刘秀听了直摇头。后来,刘秀终于把公请进宫,公也被刘秀的诚意所感动,两人谈天话旧。畅叙不已。刘秀向公请教治国之策,他也诚意相告。一直谈到了深夜,刘秀留他宫中过夜,他也不推辞。就和刘秀同床而睡,他叉开双脚,沉沉睡去。睡到半夜,他一条腿搁到刘秀的肚皮上,刘秀为了不惊动他,竟一夜没有睡好。第二天,刘秀起床上朝,有钦天监出班奏道:“臣昨夜仰观天象,见有客星冲犯帝座,恐于万岁不利。”刘秀听后哈哈一笑:“哪有什么客星冲犯帝座,是我与好友子陵同榻共眠,他将一条腿搁到了我的身上了。”刘秀十分钦佩他的才学人品,任他为谏议大夫,他坚决不受,但深知朝中的处境和自己的秉性不利,他留给刘秀一封辞职谢罪的信,不辞而别,来到了风景秀丽的富春江畔隐居不出。建成武十七年(公元41年,刘秀再次派使者征他进京做官。他听到了消息赶紧回到余姚,躲在陈山脚下的月德寺中,使者闻讯追寻而来,那天正好下大雪,积雪很厚,公急中生智,倒穿芒履上了陈山,使者见雪上有脚印,向山脚寻找一番,结果当然没有找着。后人有诗云:“避士入隐志不凡,倒拖芒履上陈山,客星高照古渡在,山高水长仰先贤。”公八十终老于家,刘秀听到了他去世的消息,十分悲伤,令地方政府出钱百万,谷千斛,将他葬于故里陈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仰慕他的高节,特为他建成了祠堂,并定《严先生祠堂记》,赞誉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去山指的是严氏宗祠前的严公山,总称白云山。江水是指祠前的环湖带和下河往西注入姚江。

严子陵有世孙在桐庐屹立在桐庐县富春江镇的严子陵钓鱼台,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且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但时隔两千多年,你是否相信在桐庐还有严子陵的世孙呢?近日,桐庐县组织各乡镇文化部门进行文化遗产普查时,钟山乡文化站收集到了一本《严氏宗谱》,并从中发现历史名人严子陵的五十五世、五十六世孙就在桐庐县钟山乡朱边畈村。根据家谱记载,严子陵的五十五世孙有八十岁的严奉复和七十五岁的严奉纯等。五十六世孙有六十岁的严国春和五十五岁的严金华等。家谱中写道:“始祖光,字子陵行云,二世家会稽余姚人,小字狂奴,少有高名,同光武帝同学,两人同窗同座同床三年,互敬互学名列全班前茅。刘秀登基后,三番五次聘他当谏议大夫,严子陵不屈。仍耕于富春山中。后人名其钓处为严子陵钓鱼台,在桐庐有东西二台,各高数百丈。有羊裘轩、客星馆、高风堂等,台上俱有亭。”这本家谱曾两次重修。1945年,才六岁的严国春上了谱,当时集谱时间一年多。圆谱时刚出生的严家末子严金华也补了上去,他成了谱上的最后一位。此谱共六册36卷,朱边畈村珍藏2册,每册六卷,歌舞乡夏塘、潘畈村各藏一册,毕浦乡严村藏一册,建德市罗村乡狮峰村也藏一册。据严国春回忆,“文化大革命”期间,居住在建德市狮峰村的堂叔来到桐庐朱边畈村,将一册家谱悄悄带走,还特地做了只樟木箱珍藏,防止腐烂虫蛀,遗憾的是另一册已被烧毁。后建德堂叔去世,他儿子严康乐在外工作,女儿出嫁时,才将家谱送回朱边畈村,由严国春保管至今。从家谱中可以看出,朝廷官员爱吃桐庐特产,如豆腐干、梨头等,在南宋时已作为贡品送往朝廷。据统计严氏家谱上严子陵后代共有100人在朝廷任大小不同的官职,其五十世孙还得到过严州(建德)府太爷奖励的一块匾额,上有府太爷的圆印,并书“宽厚平和”四字。因五十世孙住建德时,与人发生纠纷,其宽容的气度使得府太爷很受感动。这块珍贵的匾额原挂在朱边畈村的祠堂里,现被严国春的侄儿收藏。更有意思的是,严国春根据家谱中记载“豆腐干是贡品”这一点,在七八年前开始加工“钟山豆腐干”还真的走红市场,两次走进西博会,多次获奖。

“庄严一脉”话严姓说起严姓,就不得不先提到庄姓。庄与严二字,组成庄严一词,表示着一种肃静的意思。奇妙的是,用这两个字来表示的中国姓氏,也有密切的关系。严姓是由庄氏改来的,所以严姓之人,与庄姓根本就是一家人。严氏的姓源,是从楚庄王的谥号“庄”而来,楚庄王的子孙,为了有别于他人,以“谥为姓”,就用“庄”这个谥号来做了自己家族的姓氏。到了汉代,汉明帝的名字叫刘庄,按封建帝王之制,为避天子之讳,凡有庄姓人氏必须改姓。因为“庄”与“严”两字常连在一起用,都表示相同的意思,大概因此之故,楚庄王的后裔庄氏在传到汉明帝时,就把庄姓改为严姓了。从此,也就在庄氏之中分出了一支严姓的支系,一代一代的传延下来。福州阳岐的严培庸说:“我们阳岐的严家,是在唐朝天佑年间,跟闽王王审之从河南光州固始县来的。所以福州有十多个姓,都是王审之带来的。我的祖先严怀英,怀是胸怀的怀,英是英雄的英,他就是跟着王审之来这里的。他人很正直,很勇敢,会打仗,有功,后来官拜朝议大夫。”严姓的发源地,主要是在湖北的江陵和甘肃的天水。从唐朝天佑年间开始,“严”姓人家一部分就在福建定居下来。现在浙江富阳、桐庐两县,仍保留有许多当年严子陵的踪迹。有“严子陵钓鱼台”等。当年,郁达夫游富春江时有诗曰:“家在严陵滩上住,秦时风物晋山川,碧桃三朋花如锦,来往春江有钓船”。追本溯源,庄严两姓,都是春秋时代五霸之一楚庄王的后裔,血缘上是一脉相承,同出一源,实为一家。

萧山的众多地名,深藏着萧山军民奋起抗战的故事,串起这些地名,是一部军民抗日的不屈史,也是“舍身报国”“国而亡家”坚决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文化记忆。

还有抗日战争期间产生的如军事埂、炮台湾等地名,这些地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演变,有的虽已成为历史地名,有的知道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但这些地名有的记录战火纷飞的往事,有的记录日军残暴的罪行,给我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特意编写了此刊,让我们记住这些地名及其包含的可歌可泣的往事,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圆梦中华。

难忘那血与火的岁月——抗日战争与萧山地名

民国26年(1937)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同年11月5日,日本侵略军在金山卫登陆后,萧山开始遭受战火的侵袭。

11月30日,日本侵略军飞机28架次轮番轰炸萧山县城。

12月24日杭州沦陷,一江之隔的萧山成为浙东抗日前线。

地名是历史的记录,串起以下这些地名,唤起和还原抗战岁月的那段血与火的记忆。

一、军事埂这个地名,记录当时萧山是浙东抗日前沿

军事埂,这是一个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军事设施演变而来的地名。

杭州沦陷后,驻守萧山的中国军队和萧山人民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抢修工事,奋起抗战。

萧山县 征集民工,曾在盈丰新中村至利二村(今属宁围街道)修筑防御工事一条,长3800多米,并建碉堡12座。

堤,萧山人称为“埂”。

这条长近4000米的防御工事,当地村民称其为“军事埂”。

六十三师、六十二师和浙江保安第七团先后驻防于此。

军事埂,如今不复存在了,知道这个地名的人也不多了。

但当时萧山军民凭借着军事埂这防御工事,击退日军一次又一次的渡江南扰,与盘踞杭州的日本侵略军隔江对峙达二年之久。

这说明当时萧山是浙东抗日前沿。

二、六百亩头和双山嘴这两个地名,记录日军偷渡钱塘江,萧山沦陷的悲痛历史

六百亩头和双山嘴,如今知道这两个地名的人越来越少了。

六百亩头,原是钱塘江滩涂,后为地块名,位于盈丰六甲。

解放前夕, 陆军部队在“六百亩头”征草荡地修筑军用机场,建有临时跑道。

但建成后未予启用。

解放后,机场土地先划给盈丰劳改农场,该场撤销后,转给钱江农场。

双山嘴是指北干山与长山之间的山垄地带。

山嘴是指伸出去的山脚的尖端,山嘴与山嘴之间的地带,称双山嘴。

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萧山人,提起这两个地名,就会想起民国29年(1940)萧山县城沦陷,日本侵略军占领萧山的悲痛屈辱的历史。

民国29年(1940)1月21日(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十三日),大雪。

入夜,雪愈大。

侵占杭州的日军在钱江大桥附近,集结汽艇七八十艘,冒雪强渡。

钱江南岸守军奋力抵抗,激战一个多小时,一次又一次击退日军。

午夜,日军松井部队在四堡(今钱江二桥附近)以大雪为掩护,身穿白衣,悄悄划着橡皮艇,偷渡至盈丰六百亩头登陆。

早晨,另一股日军又在钱江轮渡码头登陆。

日本侵略军登陆后,一路连夜横穿宁围,抢占长山头,一路攻占西兴,对县城形成夹击之势。

萧山县 仓促应战,两个县自卫中队在北干山和西门设伏阻击。

讵料日军不由西门而入,也不由北干山进犯,而由双山嘴小路直扑东门。

守候在城西、城北的抗日自卫队全线撤退,其中埋伏在北干山的抗日自卫中队,撤至城郊与敌遭遇,展开激烈的战斗。

然而寡众不敌,伤亡甚重。

22日上午10时20分,萧山县城沦陷。

萧山县 再次南迁河上店。

萧山沦陷,使日本侵略军突破了浙东防线,打开了进犯浙赣通道的大门。

三、炮台湾与大爿山这两个地名,记录日军侵占萧山后的罪恶行径

提起这两个地名,上了年纪的萧山人,就会想起日本侵略军占领萧山后,筑碉堡,占据点,奸*烧杀的罪恶行径,萧山人民从此过着血和泪的生活。

位于今新街街道盛乐村和宁围街道新华村之间的长山直河,解放前,当地人称为炮台湾。

民国29年(1940)1月,萧山沦陷,日本侵略军为了控制钱塘江边一带,在河东岸的盛乐村建造碉堡。

萧山沙地区称碉堡为炮台,称河为湾,故称炮台湾。

炮台四周拉起铁丝网,阴森森地像个杀人魔窟。

八九米高的炮台上,架着机枪,几个日本兵身穿黄狗皮,脚踏黑马靴,手拿挂着膏药旗的步枪,时而用望远镜东张西望,时而用步枪东指西瞄,寻开心时胡乱地放几枪。

大爿山在闻堰之东,是浦阳江、富春江、钱塘江三江口的咽喉。

民国29年(1940)1月22日(农历十二月十四)下午,日本侵略军强渡钱塘江后,占领了大爿山、火烧尖和东山陈村。

接着日本侵略军到处抓人,在村里和大爿山、火烧尖,建起了5座碉堡。

为建碉堡,当时东山陈村的房子几乎全被烧光。

碉堡建成后,日本兵对附近村庄任意炮击,还到周围的村庄奸*烧杀。

当时东汪村深受其害,民谣云:“东汪、东汪,眼泪汪汪!”

四、虎爪山、严家畈、塘坞等地名,记录萧山军民为狙击日军侵犯而英勇奋战

民国29年(1940)2月中旬,日本侵略军分三路侵犯义桥。

一路由浦阳江口西岸登陆,另一路由浦阳江东岸的孔家埠登陆,侵占浦阳江口两岸,其汽艇直趋义桥之南;还有一路由湘湖南岸的大湾山登陆,向义桥进犯。

中国军队在义桥附近,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一系列激烈的战斗。

虎爪山形似虎爪,故名,又称傅家山。

位于义桥镇西北,横亘于浦阳江口与湘湖之间。

中国军队守在虎爪山上,控制浦阳江口。

2月14日,日本侵略军全天不断地用重炮,轰击虎爪山上中国守军阵地。

下午三四点钟,日军步兵在炮火的掩护下,向虎爪山进攻。

中国守军一次又一次击退敌人的进攻。

当晚,日军增援部队又在浦阳江口登陆。

次日,日军250余人窜入义桥镇上。

黄昏时,日军从背后攻击虎爪山。

中国守军虽面临两面作战,却沉着应战,以预备队击退背后之敌,并奋勇追到镇上,经过四小时的激烈巷战,16日凌晨,日军退出义桥镇,向东窜犯。

严家畈在义桥东南里许, 2月16日(农历正月初九),日本侵略军一个中队经峡山头,顺着西河沿向义桥窜犯。

其时 一九○师扎营于傅家山、赵家山、茅山;一九二师埋伏在对江眠犬山。

当日军进入严家畈外塘时,傅家山阵地发出了号令,眠犬山伏兵用机枪扫射,日军被迫窜入严家畈村。

一九○师马上调集兵力,包围了严家畈、日军以大樟树、房屋作为掩护体,负隅顽抗,一九○师虽然伤亡比较严重,但仍发起多次的冲锋。

两军相持两天两夜。

日军松井部队获悉其军在严家畈遭伏击的消息后,派两架飞机到严家畈上空投掷粮食,又派骑、步兵250余名增援。

一九○师被迫撤离。

这次战斗,击毙日寇40余名,一九○师阵亡130余名。

日军进犯义桥后,遭到中国守军的阻击,迟滞不前。

日军企图集中兵力,强行南下。

一九二师得到消息后,悄悄地准备在党岐岭伏击日本侵略军。

党岐岭位于戴村镇上董村与凌山村(现半山村)之间,西北接云石七都山麓。

岭虽不高,却是义桥到河上、楼塔的捷径,也是日军南下的必经之路。

加上岭西边山势陡峭,树木繁茂,形同畚箕,是一个理想的伏击战场。

中国军民在李家坞集结。

为防止走漏消息,在戴村、云石七都山一带的交通要道上布满岗哨。

2月15日(正月初八)黄昏生火做饭,午夜进入预伏阵地。

16日,日军一队人马全副武装,从义桥耀武扬威地向党岐岭方向扑来。

当日军进入埋伏圈,即遭到迎头痛击,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纷纷溃退。

当日军明白中了埋伏,马上组织疯狂反扑,利用高大威武的大洋马和精良装备,向中国军民的阵地扑来,却遭到一九二师火力的顽强狙击。

双方激战多时,日寇始终无法冲破中国军民的防线,只得狼狈逃窜。

战斗一打响当地百姓积极投入战斗。

挑水送饭,运送弹药,抢救伤员,当军队发出追击命令,由老百姓组织的抗日自卫队更是勇猛顽强,冲锋在前。

这次战斗打死打伤日军数十人,战马三匹,俘获一人,一九二师有数人牺牲。

党岐岭战斗极大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当地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信心和决心,在萧山的抗战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塘坞坐落于茅草湾山坞中,因村西曾筑有一条堤塘,故称塘坞。

民国29年(1940)2月17日,日本侵略军由钱塘江东洲沙渡江,经许贤乡向浙赣铁路沿线进犯。

驻守富阳岭下的一九二师闻讯后,在师长吴达率领下,进驻沈村,并派出一一九团把守猫头山进行伏击。

日军不备,仓皇应战,双方展开了殊死的激战,最后日寇不支,被迫退入塘坞村,设指挥部于村校教师沈佩兰家中。

一一九团包围塘坞,但因不明敌情,形成对峙局面。

沈佩兰见此情景,不顾个人安危、从后门潜出,奔赴 军阵地,报告了敌军指挥地点和敌军火力点。

一一九团弄清敌情后,迅速发起进攻,集中火力用迫击炮猛轰日军指挥所(即沈佩兰家的房屋),日军顿时失去“屏障”,乱作一团。

一九二师又兵分三路,中路由何家桥直攻塘坞,左翼向塘坞村后的安山湾迂回前进,右翼由观音桥出击。

三面包围,终于全歼塘坞200多名日军,缴获了全部辎重。

为褒扬沈佩兰,浙江省赈济会特从优拨给奖恤金600元,国民 向她颁发了于右任书的“国而忘家”的匾额。

是年3月、4月间的《东南日报》、《大公报》、《扫荡报》对沈佩兰此壮举均作了报导,称沈“如此中国弱女,不畏艰险,实属难能可贵”。

这次战斗中牺牲的30多名 将士,埋葬在沈村旗牌山上。

凤凰山在衙前镇境内,海拔90米,因山形似一只伏地的凤凰而得名。

这里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民国29年(1940),为阻击日本侵略军向绍兴进犯,驻守凤凰山麓衙前镇和卫家村(现凤凰村)的 第十集团军第八支队官兵约4000人,先后在长山、新街、龛山(今坎山)三岔路阻击日军。

第五、六两个支队奉命前来增援,这样凤凰山下 官兵已有一万余。

民国29年(1940)2月17日(正月初十)凌晨,日军分两路,一路出动铁甲车重武器从长山经新林周大塘进入,一路从安昌过钱清由南直下,在离 驻军地约200米处的如意祠登陆。

当天早上8时许,两路日军对 部队左右夹攻。

一万多 官兵虽进行了长达10多小时的拼死抵抗,但终因装备落后,难敌日军,死伤官兵数千。

傍晚时,大部队向杨汛桥撤离。

可是到了桥边才发觉杨汛桥已被日军所炸。

面对三四十米宽的江面, 军队别无退路,只得爬鱼箔过江,时值隆冬,官兵门穿着棉袄棉裤、带着枪枝弹药,一不小心就掉入江里,许多官兵在西小江中淹死。

另有一路 军队,由卫家一村民带路翻莫家岭,过昭东大义太雷桥,往绍兴新甸方向安全撤退。

晚上8时左右,日军攻克防线,占领衙前。

东蜀山一峰孤峙于南门江之东,西蜀山则孤立于南门江西。

南门江上有座章潘桥,这桥是东西蜀山之间往来的通道。

两山海拔均不到50米,但当时是蜀山平原的制高点,也是县城的南大门。

南门江又是县城通往临浦、义桥、所前的水上要道。

谁占领这两山,谁就可控制南门江这条水上交通线。

民国29年(1940)5月,中国军队在东蜀山、西蜀山一带多次阻击日伪军。

5月15日,中国军队在东蜀山阻击汪伪军第三大队,伪大队长徐剑琴被击毙。

17日,日伪军向城南地区扫荡,中国军队奋力阻击,抢占东蜀山、西蜀山。

日伪军伤亡近百,伪军少校大队附陈冠英被击毙。

5月20日,日伪军数百,由中岛中队长指挥,在炮兵掩护下,向城南中国军队发起攻击,东蜀山和西蜀山失守。

午后,中国军队发起反击,夺回东、西蜀山,又向岳大桥猛击。

日伪军增援顽抗,岳大桥得而复失三四次,结果为中国军队收复,日军被击退。

这次战斗,日伪军死伤150余名,中岛负伤,中国军队伤亡100余名。

民国29年(1940)5月,驻扎在所前镇山联村夏山埭的 一九○师五○七团三营八连,得到命令,命他们立即前去西蜀山接防。

八连当即向西蜀山挺进。

哪知道情报有误,日军已在西蜀山上设下埋伏。

八连官兵走到章潘桥东侧的河边,士兵们纷纷下河饮水。

这时日军的重机枪响了,疯狂的扫射使八连伤亡惨重。

八连地处平坦地带,日军踞高临下,地形对八连十分不利。

八连官兵头上戴着用柳条编成的帽子隐蔽在田间,双方隔着南门江展开枪战。

从上午八九点钟打到中午,还没有打过章潘桥,枪管都烫得手抓不住,只好用毛巾裹住接着打。

士兵们为自己弟兄报仇心切,斗志高昂。

在下午终于冲过了章潘桥,攻上了西蜀山,迫使日本侵略军逃进萧山城里。

八连作战英勇,称为“忠勇师”。

在这次战斗中,连长程利科和班、排长15人以及更多的士兵牺牲。

后埋葬在所前夏山埭村鹭鸶头颈的山坡上。

至今还留有“抗日阵亡将士之墓”及墓志铭。

章潘桥战斗后,盘踞萧山的日本侵略军很久不敢出城作恶。

抗日战争时期,萧山是浙东抗日的主战场。

五、河上店,抗日战争时期曾是 萧山县 所在地,萧山抗战的指挥中心。

河上店地处永兴河上游,故名。

旧称和尚店,即今河上镇。

说起河上店,就会想起抗日战争时期 萧山县 两次南迁河上店。

民国26年(1937)11月30日(农历十月廿八),侵华日军飞机28架次,轮番轰炸萧山县城2个多小时,投下了100多枚重磅炸弹,县城被炸成一片废墟。

县 被迫南迁河上店,翌年8月,迁返县城。

民国29年1月22日,萧山县城沦陷, 萧山县 再次南迁河上店。

次年4月,日本侵略军分兵三路包抄河上镇, 萧山县 三面受敌,流亡至东阳岘北周,后走水路经兰溪、建德、富阳回驻河上镇,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河上店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 萧山县 所在地。

当时萧山县 驻扎在河上店凤凰坞,即今河上镇凤坞村。

萧山县四任县长以及 萧山县工委抗日自卫团队、军工队和政工队,驻守凤坞村办公。

这里是当时萧山抗战的指挥中心。

在长达5年多的时间里,因为县 搬迁至此,河上镇凤坞村成为日本侵略军袭击的重要目标,饱受日军重点进攻和血腥轰炸。

至1944年5月,县 在凤坞村办公用的30余间民房被日军烧毁,文昌阁和岩将庙两处名胜古迹被炸毁,数十名无辜百姓惨遭日军枪杀。

严先生祠堂记赏析

历史名人严子陵近代诗人柳亚子有一首《感事呈毛主席》的诗,诗中有“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之句,这子陵滩讲的是东汉高士严子陵...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