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介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1收藏

杜聿明介绍,第1张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字光亭,汉族。陕西省米脂县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将领。出身于黄埔军校,后在国民革命军机械化部队任职,历任第二百师师长、第五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取得昆仑关大捷。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战役中全军覆没,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所俘。1959年12月4日,获得特赦释放。1981年病逝于北京。

中文名: 杜聿明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陕西省米脂县

出生日期: 1904年11月28日

逝世日期: 1981年5月7日

职业: 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毕业院校: 黄埔军校

信仰: 三民主义

主要成就: 获昆仑关大捷,歼寇4000余人

杜聿明是重要的国民党将领,即使被特赦后也被严密得监视起来,想去台湾也去不了

杜聿明1904年出生于陕西米脂,1924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后来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第一次东征等战斗。1937年8月参加淞沪抗战,积累了对日作战经验。当杜聿明的决定得到史迪威将军的支持后,亲赴东吁,指导第200师固守东吁。

杜聿明是国民党诸多将领中颇具争议的一位,此人一生屡立战功,战绩非常出色,是老蒋最为宠信的嫡系将领之一。但拥有“校长”的宠信却未必是好事,对于杜聿明本人来说,正是校长的频频关照束缚了他的手脚,直接导致他吞下了两场惨败的苦果,一世英名也为之毁于一旦。

一:战功赫赫的杜聿明

杜聿明,字光亭,陕西省米脂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杜聿明的军事生涯非常辉煌,他曾历任国军第200师师长、第五军军长、第五集团军总司令、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徐州剿总副司令长官兼前进指挥部主任等要职,身经百战,成绩斐然。

杜聿明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少年时先后就读于家乡的成家岔小学、榆林中学。中学毕业后报名,杜聿明投考北京大学,如果按照这个人生轨迹走下去,杜聿明很可能会成为一位高级知识分子。

一个偶然的机会,杜聿明从报纸上看到了黄埔军校成立并招收学员的消息,心中泛起了波澜。经过一番复杂的思想斗争,杜聿明决定投笔从戎,他放弃了考取北京大学的机会,与好友关麟征、堂兄杜聿鑫等人一起南下,投考黄埔军校。

1924年4月,在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引荐下,杜聿明、关麟征等人经考试进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员。

在黄埔军校期间,杜聿明表现平平,并未引起老蒋的注意。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杜聿明的军旅生涯依然举步维艰。1926年,杜聿明加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担任学长队队长,老蒋发动四一二政变时,他态度模糊,并没有明确表态反蒋,因此遭到武汉国民政府的逮捕,锒铛入狱,陷入了人生的最低谷。

后来,杜聿明历经千辛万苦逃到南京,经过张治中的介绍,见到了老蒋,当上了中央军校(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中队长,1929年,教导师成立时,杜聿明改任中效营长。

在军队中熬了五年,只做到营长,年轻的杜聿明举步维艰。1932年,杜聿明参加“围剿”鄂豫皖根据地的战斗,在战斗中,国军在霍邱与红军遭遇,吞下了一场惨败。战斗中,杜聿明率部穿插到红军侧翼,突入霍邱,表现十分抢眼。战斗结束后,上司徐庭瑶给杜聿明记了首功,并亲自推荐他升任少将团长,从此,杜聿明开始在军中小有名气。

1932年的长城抗战,成为杜聿明军事生涯的转折点。长城抗战时,杜聿明担任旅长,跟随顶头上司、第25师师长关麟征在古北口抗击日军。战斗中,关麟征被子弹击中,身受重伤,关键时刻,杜聿明勇挑重担,代替关麟征指挥作战,并被提拔为第25师副师长。

杜聿明在长城抗战中表现不俗,从此走上了一条飞黄腾达之路。1937年,国民政府组建第一支装甲兵团,杜聿明被任命为团长,一年后,装甲团扩编为第200师,杜聿明荣升师长,1939年,200师扩编为第五军,杜聿明顺理成章地当上了军长。

第五军是国军的第一支机械化部队,是王牌中的王牌,作为这支军队的军长,此时的杜聿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扫从前的阴霾,成为老蒋宠信的嫡系将领。

1939年12月的昆仑关战役,成为杜聿明军事生涯的代表作之一。当时,日军已经成功从北部湾登陆,在攻占钦州、防城港后,集结一个师团及一个旅团的兵力,沿着邕钦公路北进,将进攻目标对准了南宁。

12月4日,日军攻占昆仑关,南宁危急,广西危急!面对不利局面,国民政府见招拆招,集合了五个集团军的兵力,组织桂南会战。此战中,第五军奉命攻打昆仑关,确保南宁的安全,为其他部队的反攻创造条件。

驻守昆仑关的日军第21旅团是日军的王牌部队,在日军中有着“钢军”的美誉,是一块不好啃的硬骨头。12月18日,昆仑关之战打响,在杜聿明的正确指挥下,第五军与日军第21旅团展开拉锯战,前后三次攻占昆仑关,共歼敌4000余人,击毙日军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取得了一场宝贵的胜利。

杜聿明不仅对外作战战功不俗,在内战中也是老蒋手中的一张王牌。1945年9月30日,杜聿明趁昆明城防空虚之际,指挥第五军突然向“云南王”龙云发难,一举结束了龙云在云南的统治地位,将云南省纳入老蒋的控制范围之中。

1945年10月18日,老蒋将杜聿明派往东北,担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协助国民党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抢占东北。杜聿明曾经在长城抗战中被子弹击中腿部,走路一瘸一拐,而熊式辉的腿脚也不利索,所以,时人给这个组合起了一个滑稽的绰号:东北二瘸。

杜聿明虽然腿瘸,脑子却并不瘸,他的军事才能在国军中是非常突出的。国军原本在抢占东北的行动中已经失去了先手,杜聿明来到后,很快便将局势逆转。

1945年11月13日,杜聿明指挥第13军、52军攻占山海关,一路北进,11月19日,东北民主联军撤出长春、吉林,11月26日又主动撤出锦州。杜聿明得理不饶人,指挥国军继续推进,连续占领兴城、锦西、沈阳、营口等城池,一举底定辽南地区。

之后,杜聿明又指挥国军以沈阳为中心,向辽北、吉林进军。1946年5月13日,杜聿明集结10个师的兵力,分成左、中、右三个兵团,轮番进攻四平。东北民主联军奋勇抵抗后撤出四平,杜聿明挥兵疾进,一路攻占公主岭、长春、东丰、海龙、辽源等地,进逼松花江(其实是哈尔滨以南的第二松花江),与东北民主联军隔江对峙。东北民主联军退往松花江以北,以哈尔滨为中心构筑防线,与国军展开对峙。

但此后,国军却并未乘胜追击,之后的事情我们就比较熟悉了,东北民主联军很快展开反击,通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一举扭转了不利局势,国军则屡战屡败。到1948年,国军被切割在几个大城市中,成了瓮中之鳖,辽沈战役后,东北国军便灰飞烟灭了。

1947年的夏季攻势后,杜聿明便因病离开了东北,这也是国军在东北遭到惨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虽然最终未能挽救东北战场的局面,但杜聿明曾一度将我军压到了松花江以北,攻占了几十座城池,东北民主联军最困难时,南满几乎全部丢掉,只剩下了鸭绿江边的几个小县城。

在与林总的较量中,杜聿明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他的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我认为,他是国军“剿总”级别的将领中能力最强的。纵观国军的高级将领们,刘峙脑满肠肥,在战场上就像只无头苍蝇,被称为“一头猪”;白崇禧屡屡算计自己的小利,完全没有大局观,在淮海战役中,他甚至阻止宋希濂兵团北上,毁掉了老蒋最后的希望;傅作义的表现非常突出,但他在攻占张家口后,便在华北战场被我军的二线部队拖住,并无太大的作为。和他们比起来,杜聿明在东北战场的表现要出色的多,一举奠定了国军第一名将的地位。

但如此骁勇善战的名将,却也屡次受累于老蒋的屡次瞎指挥,从而多次吞下了失利的苦果,这其中最惨痛的两场败仗,当属穿过野人山和淮海战役。

二:老蒋的天才表演

1942年,杜聿明升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副司令长官,率部进入缅甸参加对日作战。战况不利时,盟军亚洲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命令杜聿明率第五军撤往印度,此时,杜聿明却接到了老蒋的命令:穿过野人山撤回云南。

野人山又名枯门岭,位于缅甸北部,再往北就是巍峨的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了。这里是一大片未开发的原始森林,人烟罕至,瘴气横行,环境非常恶劣。进入野人山,真的可以活着走出来吗?杜聿明心里完全没底。

此时,他的部下孙立人和廖耀湘劝杜聿明撤往印度,杜聿明反复考量后,决定听从老蒋的命令,第五军四万将士进入野人山,最终只有8000人生还,损失惨重。穿过野人山是杜聿明军事生涯的污点,关于此事的主要责任人,历来颇有争议,有的观点认为进入野人山是杜聿明自己的决定,杜聿明要负全责。

但根据杜聿明自己的说法,此事乃系遵守老蒋的命令所致。杜聿明是老蒋的爱将,如此重大的事情,他给老蒋泼脏水的可能性不大,我认为,杜聿明命第五军进入野人山,奉老蒋的命令行事的。

1948年6月,杜聿明被任命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统一指挥淮海战场的国军。岂料,淮海战役刚一开始,老蒋又给杜聿明挖了一个大坑。

上任徐州剿总后,杜聿明便制定了一个作战计划,打算趁我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尚未形成合力之际,集中徐州、蚌埠地区的国军主力,率先发动进攻,以占据战场的主动权。岂料,杜聿明的意见书递上去之后,却遭到了老蒋的拒绝。

此时,老蒋的目光依然放在东北战场,1948年9月,老蒋任命杜聿明担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指挥国军从葫芦岛撤兵,至于指挥淮海战场的重任,老蒋交给了刘峙。

刘峙此人,在军阀混战年代倒也算个人物,在中原大战、蒋桂战争等一系列战事中,刘峙表现十分神勇,被称为军中的“常胜将军”。面对军阀部队,刘峙是常胜将军,但面对解放军时,刘峙却变成了常败将军。

解放战争中,刘峙被老蒋任命为郑州绥靖公署主任,统一指挥河南地区的国军,与中野作战。1946年8月,刘峙调集10个整编师加十万地方部队,共计30万人的总兵力围攻中野。刘峙拥兵30万,中野只有6万,看起来实力悬殊,但打起来,却完全反过来了。

9月6日,中野发动定陶战役,全歼了冒进的第三师赵锡田部,刘峙的围攻计划就此破产。战后,老蒋龙颜大怒,将刘峙撤职查办,调回南京担任闲职。

就是这么一块料,竟然在淮海战役中再次被老蒋起用。战争刚一开始,刘峙便显示了自己的“猪头将军”本色,当时,刘峙先是命令黄百韬率部向徐州收缩,当黄百韬行军到新安镇时,刘峙却命令他停止行军,原地等待第44军,这一等,就把黄百韬兵团送上了不归路。

黄百韬一等就是两天,就此被华野包围在了碾庄。当杜聿明抵达徐州前线时,黄百韬兵团已经陷入了包围圈。黄百韬骁勇善战,他手下的第25军也是战斗力强悍的部队,老蒋的乱用人,让杜聿明一来到徐州便陷入了困境。

黄百韬兵团陷入华野的包围圈后,老蒋慌了神,他急令刚到前线的杜聿明指挥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从徐州出发,东进陇海线,救援黄百韬兵团。同时,老蒋命令宿县的孙元良兵团、蚌埠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驻马店一带的黄维兵团分别向徐州集结,打算在徐州进行决战。

此时的国军,早已是强弩之末了,在与解放军的较量中,杜聿明屡战屡败,碰得头破血流,杜聿明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向老蒋提出了正确的意见,认为应该及时撤退,保存有生力量,避免与解放军交战。

老蒋一开始满口答应,但他很快便再次犯浑了。当时,黄维兵团被中野包围在了双堆集,黄维兵团是土木系的嫡系部队,下辖的第十八军更是国军五大王牌之一,老蒋舍不得放弃这支王牌军队,便命令已经往永城撤退的杜聿明率军增援双堆集。

就这样,杜聿明集团失去了最后的机会,最终被解放军包围在了陈官庄,一场激战之下,杜聿明集团灰飞烟灭,而杜聿明本人,也成了华野的战利品。

三:杜聿明的致命弱点

纵观杜聿明的军事生涯,他的战绩不可谓不辉煌。在古北口,他轻伤不下火线,接替关麟征指挥一战成名;在昆仑关,他指挥第五军沉着应战,重创日本第21旅团,击毙旅团长中村争雄;在解放战争初期,他在东北战场运筹帷幄,一度将东北民主联军压到了松花江以北,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从战绩上看,杜聿明绝对是国军中的一员名将,我认为,他的军事才能在国军名将中稳居前三,与傅作义、王耀武是同一级别的。

尽管有着非常出色的军事才能,但杜聿明却有一个致命弱点:太听话。因为深感老蒋的知遇之恩,杜聿明对老蒋基本是言听计从的。下属听从指挥,当然算一个优点,但如果上司太无能,太听从指挥就成了一个致命的弱点。

第二次四平之战之后,杜聿明指挥国军长驱直入,攻克长春,进逼松花江,完全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此时,老蒋的命令下来了:停止前进,保持现状。老蒋的命令给了我军喘息之机,林总迅速指挥我军以哈尔滨为中心布置防线,在江北站稳了脚跟。并通过整军和土改,迅速发展壮大,随着三下江南作战的进行,国军的优势被逐渐蚕食,夏季攻势后,杜聿明因病离开东北,国军在东北的失败已是不可避免了。

如果杜聿明拒绝执行老蒋的命令,继续进军的话,恐怕解放战争的进程将会被改写。

淮海战役中,杜聿明完全被老蒋牵着鼻子走,老蒋让他去东北,他照做;老蒋让他救援黄百韬,他照做;老蒋让他增援黄维,他还是照做。在老蒋的天才指挥和杜聿明的言听计从下,80万国军在淮海战场灰飞烟灭,名将杜聿明的军事生涯也走上了终点。

老蒋此人,政治手腕十分高超,军阀混战时期,他利用廖仲恺遇刺案挤走胡汉民和许崇智,从一名二三线角色一跃进入国民党的权利核心,政治斗争的水平堪称炉火纯青。但讲到军事水平,老蒋就非常拙劣了。

淞沪会战时,老蒋采用添油战术,将国军精锐部队分批派上淞沪战场,一举葬送了数十万国军精锐,解放战争时期,他错误将战略目标放在云南的龙云身上,失去了抢占东北的先手,在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他则用一系列骚操作证明了自己拙劣的战场能力。时至今日,老蒋的战场操作频频遭到网友们的嘲讽,老蒋本人甚至被冠以“运输大队长”的雅号。

有老蒋这样的统帅瞎指挥,纵使有杜聿明、傅作义这样的名将,蒋家王朝依然难以摆脱覆没的命运。可以说,老蒋用自己的瞎指挥,亲手为蒋家王朝盖上了棺材板。

  杜聿明(1904-1981),陆军中将,字光亭,陕西米脂人。1924年3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受训6个月后,被分配到何应钦第1教导团第1营第3连当见习官兼军需上士,因善理财,升副排长。1925年春,随第1教导团参加第一次东征,在陈赓宣传队担任检察部队军容风纪的任务。1926年7月,加入张治中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兵团,任中校连长。1930年初,蒋介石成立教导第2师,张治中任师长,杜聿明任该师第2旅第5团1营中校营长,不久升为该师第6团上校团长。

  是年冬,教导第2师改番号为陆军第4师,杜任第12旅第24团团长。1932年初,率24团参加大别山“围剿”红军,在霍丘击败红军旷继勋部,得到师长徐庭瑶的赏识,晋升少将团长。是年冬,徐庭瑶升任第17军军长,杜也随之升为该军第25师第73旅旅长,不久又升为该师副师长(师长关麟征)。

  1933年3月,日军进占热河并向长城各要塞推进,第25师奉命开往古北口阻敌进犯。3月10日,日军第8师团及骑兵第3旅向第25师阵地发起进攻,关麟征负伤,杜聿明代理师长,指挥25师继续同敌浴血奋战。日军伤亡2000多人,始终未能攻破25师阵地。3月12日,杜奉命将阵地交与第2师,率部撤至密云整补。是年秋,杜聿明进入南京中央军校高教班第一期进修。1936年3月毕业后由徐庭瑶向蒋介石保荐到南京陆军交辎学校任学员队队长。1937年,交辎学校战车营、交通兵第2团所属装甲汽车队合编,并补充一批战车,建成国军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杜聿明委为第一任团长。“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杜聿明率装甲兵团第1营的2、4两连,在上海汇山码头协同步兵阻击企图登岸的日军,经过激战,日军登岸的企图终未得呈。

  1938年,装甲兵团撤至湖南湘潭整训,不久扩编为第200师,杜聿明任师长。他全力以赴大举练兵,亲自到营地督导编练,同时自己也刻苦学驾驶和修理,常同士兵一样钻到车底检修底盘,把新发现的问题随时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如饥似渴地探讨机械化部队的作战战术,逐渐系统地掌握了这一新型兵种的作战指挥要领。在他的带领下,全师官兵钻研技术蔚然成风,形成了练兵高潮。当时,国民党随军记者评论说:“他虽非机械专科出身而钻研机械知识,极有心得,治军之暇,仍手不释卷,将来学问之造诣,兴事之成功,无可限量也。”同年12月,第200师扩编成新编第11军,杜任副军长,移驻广西全州。不久,改番号为第5军,杜升任军长,下辖戴安阑第200师,邱清泉新编第22师和郑洞国荣誉第1师。该军是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成立的唯一的机械化新军。杜提出:“操场就是战场”,“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要求新军具有“五除”(除骄、惰、伪、欲、恶)、“三习”(习精、诚、勤)的朝气。在杜聿明的训练下,第5军的战术技术日有长进,被重庆军事委员会列为全国第一。

  1939年11月17日,为截断我西南国防交通线,日寇在防城、北海登陆,进占钦州,发起对华南的攻击。11月24日,号称“钢军”的日军板垣第5师团之中村正雄12旅团进占南宁,一个月后,又攻陷桂南战略要地昆仑关。12月16日,杜聿明奉命率第5军反攻昆仑关。这是第5军组建以来第一次参加大规模的战役,杜聿明要求各师长:“督促本部官兵奋勇向前,一举消灭敌人的”钢军“,打出我们第5军的威风来,让日本鬼子知道中国机械化部队的利害!”18日拂晓,在战车、炮火掩护下,第5军对昆仑关守敌发起猛烈攻击。郑洞国荣誉第1师担任主攻,与日寇展开白刃战,首先占领了仙女山。当夜各部乘胜进行夜袭,占领了昆仑关。可是,19日午后,日军在大批飞机掩护下发动反攻,昆仑关又被敌夺去。此后,双方反复争夺,伤亡惨重。杜聿明亲临前沿阵地指挥战斗,他运用灵活战术,机动作战,随时调整作战部署,成功地包围了昆仑关之敌。日军凭着“钢军”武士道精神和所占优势地形,顽固抵抗。杜聿明经过缜密的分析,决定采取“要塞式攻击法”,稳扎稳打,缩小包围圈,一口一口地吃掉敌人。从23日起,敌虽增援2个大队的兵力,旅团长中村正雄亲自督战,也不能挽回败局,反被当场击毙。第5军相继攻克同兴堡、罗塘堡、653高地。第200师师长戴安澜亲自督军奋战昼夜,前赴后继,终于夺取了界首阵地。杜聿明情不自禁欢呼:“昆仑关大门打开了!”31日,邱清泉新22师以凌厉攻势突入昆仑关,这次战役遂以中国军队的重大胜利而告结束。日军1个旅团长、2个联队长、3个大队长被击毙,班长以上军官死亡达85%以上,士兵死亡4000人,被俘100余人。旅团长中村正雄临死前在日记本上写道:“帝国皇军第5师团第12旅团,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获得了‘钢军’的称号,那是因为我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更强的军队……”

  捷报传出,举国欢腾,全国各地记者纷纷前来采访。当时《中央日报》在题为《记杜聿明将军》的文章中称“我国机械化部队开始歼敌,则杜将军聿明督率始,在昆仑关大捷后,敌人开始认识到,我国军队已踏入世界近代军队行列。”昆仑关战役结束后,杜聿明在巍峨的昆仑关上建了一座“陆军第5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含着热泪亲笔楷书了400字的悼念碑文。他对记者们说:“这次抗战胜利……需要着重宣传的是,本军是民众的武力,民众是本军的父老,本军的胜利,其实也是民众的胜利。”

  1941年2月,杜聿明作为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成员,赴缅甸、印度、马来西亚作军事考察。杜聿明在考察报告书中指出:日本截断滇缅公路,是为了达到夺取英殖民地,又封锁中国的目的,中英两军为确保仰光海港,应集结主力在缅甸边境预先构筑阵地采取决战防御。当时正在缅甸的英国驻新加坡总督波普汉中将看了这份报告书,不觉大吃一惊,问杜:“象你这样富有理智而又刚强果断的将领,中国有多少?”杜聿明自豪地回答:“俯拾皆是。”波普汉中将听后,两脚一并,给杜聿明行了个军礼,说:“那末,胜利属于你们!”

  1942年初,中国派出远征军,以罗卓英为第一路司令长官,杜聿明为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美国将军史迪威为中国战区参谋长,指挥第5、第6、第66三个军在缅甸与英军并肩作战。杜聿明第5军为中路,其先遣部队戴安澜第200师于3月8日到达同古,9日接收英军防务完毕,18日在皮尤河与日军第55师团先头部队发生激烈的前哨战,歼其大部。杜聿明根据所获敌人文件,判断当面之敌最多不会超过2个师团,决心集中主力,击破当面敌人,进而协同英军收复仰光。杜并亲赴同古,指导200师固守同古,掩护我军主力的集中。3月20日,同古序战开始。一连数日,日军每天出动百余架次飞机对同古城进行狂轰滥炸,日第55师团集中主力猛攻第200师,并施放糜烂性毒气,我200师将士英勇抵抗,始终拒敌于城外。3月29日,自私自利的英国人抛弃了中国盟友,未打招呼就仓皇撤退,把同古的侧翼暴露给了日本人。第200师已在同古连续战斗12个昼夜,补给中断,而日军增援部队第56师团已到达同古附近,很快即可加入攻击,第200师有被歼灭的危险。杜聿明审时度势,决心放弃同古会战计划,令第200百师突围,以保全战力,伺机再与敌决战。但史迪威坚决反对,仍坚持以不足的兵力向敌攻击,双方争执至闹翻。在杜聿明看来,史迪威好大喜功,一心指望打大仗出风头,第200师是中国的精锐部队,也是杜聿明的本钱,拿别人的本钱作赌注当然不心痛。杜聿明未理睬史迪威的命令,命令新22师在南阳车战发动佯攻,掩护第200师撤退。第200师成功突出重围后,杜聿明令新22师在斯瓦河南北岸构筑逐次抵抗阵地,以掩护主力集中,准备平满纳会战。他根据当前地形、敌我战术特点及同古被围的教训等,制定了“利用隘路预设纵深阵地逐次抵抗优势敌人的攻击”的战术,这种战术虚虚实实,使敌人捉摸不清,不敢冒进。新22师以不足万人的兵力,抗击日军2个师团近5万人的兵力半月之久,毙上日军4500人,而自己只伤亡1500人。至16日,我军安全进入平满纳既设阵地。杜聿明的成功指挥,达到了以少胜众、以劣制优的目的,创下了抗日远征史上罕见的成功战例。

  4月18日,史迪威与罗卓英决定放弃平满纳会战,重新部署曼德勒会战,计划将第5、第66军分布于长达300余公里之平曼公路上。杜聿明认为这样分散兵力,被敌人各个击破,主张要么在平满纳打下去,要么退守棠吉,守住腊戍的前方门户,反对无准备的曼德勒会战,但未受史、罗采纳,杜只得服从命令,放弃了棠吉。日军趁势占领裳吉,并于4月29日占领腊戍,从西南面截断了集结于曼德勒附近准备会战的中国远征军后方。至此,史迪威和罗卓英制定的曼德勒会战计划,还没有开始实施就宣告破产。远征军陷入三面被围困境。当天,中、英、美三方指挥官举行了最后一次联席会议,英军总司令亚历山首先宣布:英国准许中国远征军到印度避难,但入境前须申报难民身份,由英国军队矛以收容。杜聿明对这一带有侮辱性的“邀请”极为愤慨,当即站起来说:“我的部队不能接受亚历山大将军的‘好意’。既然我们从中国来,就该回中国去。我想我有自己的国家,不必上印度去做难民。我相信日本人挡不住我的道路!”说罢戴上军帽,凛然退场。4月30日,远征军各部分头实行总撤退,从此走上惨绝人寰的惨败境地。孙立人率新38师随史、罗撤往印度,杜聿明第5军遵蒋介石的命令撤向国境。各部经过之处,多是崇山峻岭、山峦重叠的野人山及高黎贡山,森林蔽天,蚊蚋成群,人烟稀少,给养困难。加以原始森林内潮湿特甚,蚂蝗、蚊虫以及千奇百怪的小巴虫到处皆是。蚂蝗叮咬,破伤风病随之而来,疟疾、回归热及其他传染病也大为流行。沿途官兵死亡相继,尸骨遍野,惨绝人寰。杜聿明亦感染重病,几乎殒命,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因重伤殉国。8月,杜聿明率残部回国,向蒋介石请求处分,蒋却反而擢升杜为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1945年10月初,杜聿明奉蒋介石之命用武力把“云南王”龙云赶下了台,得罪了龙云。于是蒋介石将杜聿明调离云南,于10月16任命他为东北保安司令官,接收东北。

  1945年11月15日,杜聿明以2个军向三海关进攻,次日破关而入,一直打到锦州。国共两军不断增兵,仗越打越大,双方主帅杜聿明和林彪,都是当年黄埔学生,杜为一期生,林为四期生。1946年5月14日,杜聿明集中10个师的兵力围攻四平,林彪主动撤退,杜进入四平,接着又占领了长春、永吉。此后,由于占地广、战线拉长,兵力不足,他不得不在松花江以南停了下来,再也无力北上。于是,杜聿明决定采取“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作战方针,计划先消灭南满共军,尔后再全力转兵北上,夺取北满地区,进而占领全东北。林彪针锋相对,采取“南打北拉,北打南拉”的作战方针,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杜聿明南北满来回跑,损兵折将4万人,被迫放弃“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方针,转而采取“内线作战,持久防御”的作战方针,杜林二人攻守之势骤然互易。杜聿明转入防御后,仍未摆脱占地广而兵力不足的窘境,整个防御体系显现出捉襟见肘,首尾难以相顾的危险状况。为此,杜向蒋介石要求增加2个军的兵力,但蒋在关内各个战场都陷入泥潭,哪里还有兵力调给他。杜无奈地对他的副司令官郑洞国说:“明知不可为,也只有勉力为之了。我估计林彪很快就会向我们发起进攻,我们只有坐等挨打了。”杜的估计果然应验了。1947年5月,林彪渡江南下,展开大规模的夏季攻势。6月15日,对四平发起总攻,四平守将陈明仁顽强抵抗。杜聿明以郑洞国指挥沈阳主力,孙立人指挥长春新1军,南北对进,解了四平之围。虽然四平解围成功,但杜聿明在林彪的整个夏季攻势中损失了83万人和42座城镇,处于更加不利和被动的地位。杜聿明忧郁成疾,于7月8日离开东北到上海治病。

  1948年6月,杜聿明被任命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2兵团司令官。10月,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攻破锦州。蒋介电召杜聿明到北平开会,讨论收复锦州事宜。杜认为目前收复锦州是凶多吉少并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而蒋介石似乎老糊涂了,有六成把握就想同解放军决战。于是他引孙子兵法对蒋介石说:“庙算胜者得算多,庙算不胜者得算少,多算胜,少算败。现在我们算到六成,只会失败,不会胜利。” 但蒋执意收复,即命令杜聿明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辽热边区司令官,指挥沈阳主力和葫芦岛部队东西对进,收复锦州。杜聿明无可无奈地接受了这“跳火坑”的差事,重返东北收拾残局。10月28日,廖耀湘西进兵团10万人马在辽西会战中全部被歼,11月2日,沈阳失守,杜聿明即指挥东进兵团5个军12个师由葫芦岛乘船撤逃。

  11月6日,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11月10日,杜聿明奉蒋命飞徐州,仍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指挥解黄百韬第7兵团之围。此时,总司令刘峙正对共军的作战企图无法判断,束手无策。刘峙见到杜聿明后,简直如见到救星一般,立即将作战指挥权交给了杜。12日,杜聿明指挥邱清泉、李弥两大兵团由徐州东援黄百韬,但遭华野阻援部队顽强阻击,眼看着黄百韬兵团被围歼而无可奈何。11月28日,蒋介石把杜聿明召到南京开会,决定放弃徐州。杜认为既要放弃徐州,就不能恋战,既要恋战,就不能放弃徐州。建议徐州主力经永城撤到蒙城、阜阳地区,以淮河作依托,再向共军进攻。蒋当即批准了杜的计划,命杜马上返徐州进行部署,一定要想法把徐州的3个兵团安全地撤出来。杜聿明回徐州后立即召集各兵团司令官开会,提出“撤即不能打,打即不能撤”的原则。要求各部在撤退中以“滚筒战术”行进,即各兵团形成一个圆球或圆筒式态势,以免被解放军包围。12月1日,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3个兵团撤离徐州,向永城方向滚进。但在12月3日,杜聿明接到蒋介石空投的手令,令其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解黄维兵团之围。杜认为蒋的命令违背了当初他提出的“撤即不能打,打即不能撤”的允诺,将导至全军覆没。他最初想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按原计划继续向永城方向撤退。但转念一想,如不解黄维之围,蒋必将整个失败的责任归罪于他。于是,他把各兵团司令官召来,出示了蒋的手令后说:“大家考虑一下,我们敢于集体向总统负责,就继续向永城方向撤退;不敢负责就打,这是军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慎重。”最后,众将决定服从蒋的命令,停止撤退,前去解救黄维兵团。杜聿明即下令采取“三面掩护,一面攻击,逐次跃进”的战术,向濉溪口发起攻击,结果没救成黄维,自己也被包围于陈官庄地区,陷入外无援兵,内缺粮弹的绝境。杜聿明向蒋介石呈献了上、中、下三条计策,供其选泽。上策是集中武汉、西安的兵力与解放军决一死战,中策是持久固守,以争取政治上的时间,下策是冒险突围。但蒋介石选择的是下策,杜大失所望。1949年1月6日,华野对杜部发起总攻。9日晚,杜聿明见部队陷于混乱,无法控制,遂决定各部队分头突围。他自己带着副官、卫士10余人单独行动,10日凌晨即被解放军所俘,从此开始了长达10年的战俘生活。

  1959年12月,杜聿明作为第一批特赦战犯被特赦。1961年3月,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专员。1964年11月,当选为第4届全国政协委员。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同年,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逝世,终年77岁。全国政协在悼词中给予杜聿明以高度评价,称他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人士”。

1981年,杜聿明在北京病重住院,医生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一些老战友得知消息后纷纷前来探望,鼓励他要坚持,好好配合医生的治疗。

作为杜聿明的老战友,郭汝槐也来到了医院,不料病重的杜聿明忽然使出浑身力气,紧紧抓住郭汝槐的手,虚弱地问:

“你跟我说实话,你当年是不是***”

杜聿明为何会这样问?这两人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纠葛?

要了解这一切,恐怕要先来了解一下杜聿明这个人!

杜聿明是陕西米脂人,于1904年11月出生在一个地主之家。

杜聿明的祖辈家境殷实,父亲又是晚清举人,因此在当地颇有威

望。

杜聿明作为这个地主之家的小少爷,自然被父辈寄予厚望、重点培养,而他也不负众望在学业方面小有所成。

20岁那年,杜聿明偶然得知黄埔军校在招生,便心生了投笔从戎的想法。

然而他深知家族长辈视他为掌上珍宝,肯定不会允许他冒险参军的!

于是他便想到了一个计策:告诉父亲自己要去北京报考大学,等离家后再改道去广州。

父亲希望儿子与他一样饱读诗书,便答应了儿子的请求。

离家之后的杜聿明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第一次享受到了自由所带来的快感。

他兴奋地赶到了广州,然而等他到了黄埔军校才知道自己来晚了,第一期的招考已经结束了。

这时,杜聿明在路上认识的一个陕西老乡提出来:“你不是说书法大家于右任先生是你父亲的朋友吗?要不找他帮帮忙?”

杜聿明马上采纳建议,请求同在广州的于右任帮忙向学校说说情。

就这样,杜聿明等人在于右任的帮助下,通过蒋介石获得了补考的机会,杜聿明这才顺利通过考试并进入黄埔军校。

虽然是关系户,不过杜聿明当时性格木讷,在校期间并没有给蒋介石和众多黄埔军官留下深刻印象。

从军校毕业后,杜聿明跟随部队出征,但他的起步比同期学生低很多,只混到了副排长。

而好不容易在军中站稳了脚跟,他又因为身上长疥疮不得不离开部队回广州休养,因此被同事们戏称为“娇少爷”。

1925年3月,杜聿明奉命到国民2军筹办军校,然而不久后军长胡景翼病死,杜聿明作为黄埔生又遭到了排挤,无奈之下只好回到陕北老家待业。

但杜聿明的霉运到这儿还不算完,因为待业期间他被一名土豪聘请做了副营长兼第1连连长,不料后来该部队被解散,杜聿明因此锒铛入狱。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杜聿明憋着一肚子火,被释放后,他发誓要立下军功证明自己不是废物,于是他准备去南京找蒋介石请求归队。

可还没等他到南京,又被军阀孙传芳的稽查队抓进了监狱,“二进宫”的杜聿明仰天长叹,感慨自己与父亲一样壮志难酬。

但感慨过后他又想到自己不会总这么倒霉,于是越狱成功后终于辗转找到了北伐军官张治中,这才归队。

经过这几番波折,杜聿明以为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了,然而蒋介石却在不久后忽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蒋介石宣布另立中央后,武汉方面便把决意追随蒋介石的杜聿明关了起来,打算作枪决处置。

杜聿明再次哀叹自己命途多舛,之后趁机出逃,一路马不停蹄逃到了南京蒋介石面前。

此时蒋介石对杜聿明已经没什么印象了,但得知他千里迢迢、历经苦难前来投奔自己,还是感到非常满意。

不过蒋介石只是说了几句勉励的话,并没有因此重用他,这让杜聿明深感窝囊。

此后,杜聿明又经历了蒋介石下野、复职等变故,一直蹉跎到了到了25岁还没有什么军事建树。

直到1930年初,他才凭借着黄埔生的文凭以及张治中的提拔,开始了真正的从军生涯。

1933年2月,杜聿明跟随25师北上参加长城战役,第一次与日军展开激烈交锋,并奉命代理指挥部队作战(主帅受伤了)。

杜聿明临危受命,但却展现出了一名黄埔高材生卓越的军事才能,率部歼灭日军2000余人。

从此杜聿明一战成名,终于在黄埔系部队中挺直了腰板。

而蒋介石这才意识到,原来这个忠心耿耿的陕北汉子还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帅才!

于是1936年以后,蒋介石开始组建陆军装甲兵团,杜聿明被任命为第一任团长。

后来,随着机械化作战的普及,他所率领的部队逐渐成为了蒋介石引以为傲的主力。两年后,装甲兵扩编为200师,杜聿明又被任命为师长。

此时的杜聿明干劲儿正足,练起兵来很有一套,就连蒋介石都连连夸赞,并对他更加倚重。

1939年11月,日军开始大举进攻华南,并占领了我国南宁、昆仑关等地区。

杜聿明奉命率领第5军在昆仑关反攻,由于杜聿明面对的是有着“钢军”之称的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团,所以深感压力巨大。

因此除了常规的排兵布阵、上枪架炮,他还制定了“关门打狗”与“围城打援”两个作战策略。

“关门打狗”是集中第5军的优势兵力,打掉关口两侧外围的日军堡垒和高地,然后逐渐缩小包围圈一步步歼灭敌人。

“围城打援”则是以第1师、200师正面强攻昆仑关,吸引敌人的主力来昆仑关援助,再派22师在途中伏击前来支援的日军。

12月18日战斗打响后,杜聿明胸有成竹,各个师的战士们也士气高涨,对敌人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经过13天的激战,日军被打得溃败不堪,虽然战况空前惨烈,但杜聿明最终还是率部夺回了昆仑关。

这一战后,杜聿明算是彻底赢得了全军上下的钦佩,成为了响当当的抗日名将,也成为了蒋介石的左膀右臂。

如果按照这个路数,不出意外杜聿明会是一位名垂青史的开国将军,然而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的人生却走向了另一条路。

因为蒋介石为了私吞抗战胜利的果实,在1946年发动了内战,杜聿明也是积极的主战分子之一。

尽管杜聿明仍旧满腔热血,要为蒋介石战到最后,然而国民党却因为不得人心,在解放战争的多个战场连连失利。

到1949年初,杜聿明深感蒋介石大势已去,却还是垂死挣扎,直到最后决战才被我军擒获。

人民群众得知曾经的抗日英雄变成了内战战犯,纷纷要求一睹其真容,并朝他丢石子、吐唾沫。

成为俘虏后,杜聿明虽然已经很落魄了,但我党依然给予了他特殊照顾。

在战犯管理所的那几年,杜聿明由于身体不好,时常能破例吃到红烧鱼、烧鸡和鸡蛋等高端食物,每天还有一份牛奶。

这比当时我党的一些干部吃得还要好,而杜聿明正是在这样衣食富余的条件下,度过了十年劳改的日子。

1959年,杜聿明与王耀武、宋希濂、溥仪等首批战犯被特赦,从此获得了自由。

后来,杜聿明又被周恩来总理关照,成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专员。

在之后的很多年,杜聿明兢兢业业,为后世撰写了不少民国时期的珍贵资料。

到了1981年,杜聿明忽然病重住院,一些尚且在世的老朋友得知消息后,纷纷前来探望,其中一位人物便是郭汝槐。见到郭汝槐,这才开始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听到杜聿明的追问,郭汝槐先是一愣,随后笑笑说道:“这些陈年往事不必再纠结,你我只是政见不同而已!”

听了这话,杜聿明心中已有答案! 彼时两位老人四目相对,百感交集,杜聿明怔怔地望向了窗外,而郭汝槐的思绪也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

郭汝槐原名郭汝桂,出生于1907年,是四川省铜梁县(现今属于重庆)人,父亲郭朗溪也是晚清秀才。

后来由于科举制度废除,郭朗溪无缘仕途,从此郁郁不得志。

郭汝槐出生后,父亲仍然沉迷在科举还有可能恢复的美梦中,因而时常议论时政,抨击北洋军阀,郭汝槐也因此耳濡目染。

12岁那年,郭汝槐随父亲去了成都,在成都高等师范附小和成都联合中学读书。

当时正好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各地师生都纷纷了参加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小小年纪的郭汝槐也深受影响。

1925年郭汝槐高中毕业,父亲要求他报考上海同济大学医学系,但郭汝槐却认为医生救不了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国家和人民。

恰巧这个时候,他的堂兄郭汝栋已经是川军师长,便建议郭汝槐去报考黄埔军校。

郭汝槐犹豫不决,便去征求朋友的意见,朋友也建议他去广东参军干革命。

于是郭汝槐就成了黄埔五期生,开始了从军生涯。

在这一时期,黄埔军校的很多政治教官都是***,郭汝槐也因此受到了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

后来他得知自己同在军校的好朋友袁镜铭竟然也是***员,便委托袁镜铭介绍自己入党。

不过袁镜铭告诉他,由于他是郭汝栋的表弟,因此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才能加入中国***。

郭汝槐表示自己可以等待,然而还没等考验期结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就开始了。

这时黄埔军校主持校务的吴玉章找到郭汝槐和傅秉勋,通知他们提前毕业了,尽快返回四川去。

紧接着吴玉章又提出,希望他们回去说服郭汝栋,想办法阻止四川军阀杨森支持蒋介石的行动,即使不能阻止,也不要给杨森帮忙。

郭汝槐接到任务后火速赶回四川,跟表哥郭汝栋说明了情况,郭汝栋表示自己不会阻止杨森,但也不会帮助杨森。

与此同时,郭汝栋却在私下向蒋介石表起了忠心。

郭汝槐对此并不知情,认为自己完成了任务,便给吴玉章回信称郭汝栋答应不帮助杨森。

之后,郭汝槐到处宣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痛斥蒋介石的反革命行为,成为涪陵小有名气的红色人物。

不过后来郭汝槐与吴玉章失去了联络,只好继续留在表哥的军营里任职。

1928年5月,郭汝槐的好朋友袁镜铭又联系上了他,并介绍他加入了中国***,郭汝槐激动无比。

然而不久后,袁镜铭同志不幸被国民党逮捕,牺牲在了国民党的酷刑之下。

郭汝槐得知消息后彻底崩溃,对国民党痛恨不已,但他也因此再次与***失去了联络。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汝槐萌发了上阵杀敌的想法,这时表哥郭汝栋推荐他去陆军大学继续深造。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之后国共双方开始携手抗日,郭汝槐被推荐到陈诚部队担任14师的参谋长。

此后,郭汝槐参加了淞沪及武汉战役、长沙第三次会战,都立下了显著的战功,因此被蒋介石重用。

1945 年,蒋介石任命郭汝槐为国民党国防部第三厅即作战厅中将厅长。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郭汝槐见识到了国民党内部的腐败作风,对其深恶痛绝,加上对袁镜铭之死耿耿于怀,便再次与中共地下党任廉儒取得了联系。

郭汝槐表达了自己想要恢复党籍(被开除过党籍)的想法,任廉儒就把他介绍给了董必武。

董必武摸不清郭汝槐“归队”的想法是否出自真心,没有立即作出答复。

而是问郭汝槐:“国民党最近安排你干什么?”

“何应钦要我去美国任中国军事代表团成员,我不想去,我想去延安。”郭汝槐回答。

不料董必武却说:“你可以去美国,多多调查一下,继续与我们保持联系。”

于是郭汝槐便暂时打消了去延安的念头,决定留在国民党内部继续与中共方面保持联系。

不过这时任廉儒告诉他,鉴于他目前身份特殊,想要恢复党籍还需要一些考验,组织希望他在国民党内部搜集有用的情报。

郭汝槐为了证明自己是真心想恢复党籍,便打算先送上一份投名状。

1947 年5月12日,郭汝槐到蒋介石官邸出席晚宴并汇报战况,会上蒋介石公布了在孟良崮战役合围我军的作战策略。

郭汝槐回家后马上将详细的作战部署抄写了一份,交给了任廉儒。

此外,他还特别交代:“这次战斗将有整编七十四师出战,都是先进的美式装备,你提醒解放军要小心。”

任廉儒将这份有分量的情报上交后,果然帮助我军赢得了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我军一举将蒋介石的王牌部队74师全部歼灭。

翌年10月,淮海战役即将爆发,郭汝槐在作战会议上旁听了何应钦的战略规划报告,并奉命以此为基础制定作战方案。

郭汝槐将作战方案做好后,就立马托人送到了解放军的指挥机关。

解放军准备渡江前夕,郭汝槐又准备将国民党全套的作战方案报交给任廉儒。

不巧的是,二人之间的联络人暂时离开了上海,郭汝槐只好委托时任上海民革主委的中共地下党员王葆真设法将情报送到组织。

而王葆真在送情报时不幸被捕,好在他被捕前紧急烧毁了情报。

王葆真在狱中受尽酷刑,却没有供出郭汝槐,郭汝槐这才躲过了一劫(郭当时并不知道这件事)。

不过一个月后,蒋介石的心腹杜聿明察觉到了不对劲,他隐隐感觉郭汝槐与中共方面关系不一般。

但杜聿明并没有掌握证据,也不敢贸然揭发郭汝槐。

后来郭汝槐跟顾祝同前往徐州督战,顾祝同责怪杜聿明不积极支援黄百韬,郭汝槐也附和着指责杜聿明。

这让杜聿明很生气,于是便私下找到顾祝同,说郭汝槐是“共谍”,不过顾祝同只当他是公报私仇,没有理会他。

杜聿明看说不动顾祝同,又好作罢。1948年12月,杜聿明的军团被解放军团团围住,他再次怀疑是郭汝槐泄露了情报。

月底蒋介石主持商讨徐州守军的作战策略,当郭汝槐建议徐州守军应向东南方向撤退时,杜聿明愤而打断,称郭汝槐的提议不可行。

蒋介石遂询问杜聿明的作战计划,杜聿明却要求到小会议室与蒋介石、顾祝同密谈。

随后他在小会议室对蒋介石说: “我怀疑郭汝瑰是***!”

蒋介石先是大惊,而后问杜聿明有何证据,不料杜聿明却说:

“我已经很清廉了,可郭汝槐比我还清廉,他既不好色又不贪财,日子过得非常简朴。”

“这一点也不像我们的作风,倒是很像***的作风啊!”

蒋介石听后气不打一处来,怒斥道: “你的意思是我们的人都贪财好色,郭汝槐不贪财好色就是***的间谍了?”

杜聿明没想到自己失言戳中了蒋介石的痛处,加上郭汝槐是陈诚身边的红人,他也不敢过分得罪,只好再次作罢。

1949 年,郭汝槐已经成为国民党军第 22 兵团司令,这让杜聿明深感不安,但又无可奈何。

当时蒋介石命令郭汝槐防堵解放军进入四川,然而郭汝槐却在宜宾突然起义,为解放军进军西南打开了一个通道。

蒋介石这才明白,原来杜聿明当时所言并非空穴来风,但解放战争大局已定,他也无力扭转乾坤了。

后来蒋介石逃到了台湾,还不时怒骂:“郭汝槐是最大的共谍!”

新中国成立后,郭汝瑰被任命为川南行署交通厅长,次年郭汝槐主动辞职,申请去南京军事学院任教。

1970年,南京军事学院撤销建制,已经六十多岁的郭汝槐便回到了四川巴县和重庆北碚养老。

退休后的郭汝槐并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人的使命,不仅主动为重庆警备区的干部教授英语,还义务帮助重庆警备区组织民兵演习。

后来郭汝槐又耗时十多年,主编了《中国军事史》、《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等巨著,填补了中国军事科学研究的空白。

不幸的是,1997年郭汝槐在去重庆江北机场的路上不幸发生了车祸,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享年90岁。

至此,这位有着神秘色彩的中共特工结束了曲折而又壮烈的一生!

杜聿明和郭汝槐作为国民党的两位高级将领,在蒋介石发动内战时,杜聿明选择助纣为虐,而郭汝槐选择了追随***。

这样的一念之差,造就了两个人完全不同的人生结局。

杜聿明在弥留之际,还不忘追问郭汝槐是何时追随***的,可见他对于自己败北一事,还是心有不甘的。

然而不管他是否甘心,一个更崭新、更和平、更强大的新中国已经证明,由***带领中国是 历史 的必然!

题目中的杜津明,应该是杜聿明。杜聿明是民国著名将领,在抗日战争中,创下“昆仑关大捷”的辉煌胜利,并率领中国远征军参加了在缅甸的“同古之战”“曼德勒会战”,立下赫赫战功。在国民革命军将领中,杜聿明的作战指挥水平稳居一流水准,最为擅长装甲机械兵团作战。

一、杜聿明的人生轨迹

杜聿明(1904年—1981年),字光亭,陕西米脂人,是明朝末年义军首领李闯王的老乡。杜家在当地家境殷实,有良田数百亩,杜聿明之父杜良奎,是前清举人。杜聿明幼年时,得以接受了良好而系统的教育。父亲希望他谨守家业,但年轻的杜聿明却不安心在穷乡僻壤虚度一生,一直渴望投身外面的广阔世界。

1924年,刚刚20岁的杜聿明,随几个同乡离开老家,满怀希望来到京城求学。当时北洋军阀统治期间,局势动荡,战火连年。适逢广州黄埔军校招生,杜聿明得知消息后,立即启程南下赶赴广州,成为黄埔军校学员。

在校期间,杜聿明刻苦努力,习文练武,军事技能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他参加了平息陈炯明叛乱、广州商团叛乱等诸多战事,表现英勇,崭露头角。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第一教导团第一营第三连第二排副排长,正式开始军旅生涯。

此后,杜聿明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逐渐成为国军名将,历任陆军第一装甲兵团团长、200师师长,中国当时唯一的装甲机械军第五军军长、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长官、昆明防守总司令及第五集团军总司令、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二兵团司令官,最后在淮海战役中战败被俘。从他这一连串光闪闪的履历就可看出,他在国军之中地位之高。

二、杜聿明的经典战例:昆仑关之战

1939年夏起,日本侵略军集结兵力,集中开辟华南战场。日军主力凶悍异常,接连占领防城、北海、钦州,并威胁重镇南宁。广西局势危殆。杜聿明审时度势,为了打击日军嚣张气焰,决定趁日军立足未稳,兵力尚薄弱马上发动反攻,夺占要隘昆仑关。

杜聿明采取“关门打虎”战术,以第200师、荣誉第一师正面主攻昆仑关,新编第22师为右翼部队,攻占五塘、六塘,阻击南宁方面日本援兵;第200师副师长彭璧生率两个补充团担任左翼支队,绕甘棠、长安攻击七塘、八塘,堵住昆仑关守敌退路,并阻击日军北上的援军。

经过一番鏖战,杜聿明圆满完成攻克昆仑关的作战任务,全歼日军21旅团,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创下抗日战争中少有的成建制完整歼灭日军主力部队的纪录。杜聿明由此成为抗战名将。

由此可见,杜聿明的军事才能,在国军将领序列中足以稳居一流水准。

杜聿明介绍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字光亭,汉族。陕西省米脂县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将领。出身于黄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