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愧堂铭文言文
1 古文《三槐堂铭》的全文翻译
一、全文翻译如下:
上天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为什么贤德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不一定长寿?难道上天不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行善仁爱之人一定有好的后代。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是对的呢?我听申包胥曾经说过:“人为的因素可以改变天命,天命胜于人为因素。”世上议论天道的人,都不等上天的意愿完全表现出来就去责求,因此认为天是茫茫无知的。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盗跖可以长寿,孔子、颜回却遭受困厄,这都是上天还没有表现出来他的真实意愿的缘故。松柏生长在山林之中,起初被蓬蒿围困,遭牛羊践踏,但最终还是四季长青,经千年而不凋零,这就是上天赐予它的天性。关于对人的善恶报应,有的要一直到子孙后代才能表现出来,这也是上天确定已久的。我根据所见所闻来验证,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这是明白无疑的。
国家将要兴盛时,必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做了很大的好事而没有得到福报,但此后他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循先王法度的太平君主,共享天下的福禄。已故的兵部侍郎晋国公王佑,显赫于后汉、后周之间,先后在太祖、太宗两朝任职,文武忠孝,天下的人都期盼他能出任宰相,然而王佑由于正直不阿,不为当世所容。他曾亲手在庭院里种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后世子孙将来一定有位列三公者。”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王旦),在真宗皇帝景德、祥符年间做了宰相,当时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他享有福禄荣耀十八年。
现在如果把东西寄存在别人处,第二天就去取,可能得到,也可能得不到了。但晋国公自身修养德行,以求上天的福报,在几十年之后,得到了必然的回报。如同手持契约,亲手交接一样。我因此知道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
我没来得及见到魏国公(王旦),却见到了他的儿子懿敏公。他事奉仁宗皇帝时直言敢谏,出外带兵、入内侍从三十多年,这种爵位还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称。上天将再一次使王氏兴盛吗?为什么他的子孙有这么多的贤人呢?世上有的人把晋国公(王佑)与李栖筠(唐代贤相)相比,他们两人的雄才大略、正直气节,确实不相上下。而李栖筠的儿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也差不多,但忠恕仁厚,则不如魏公父子。由此可见,王氏的福份正旺盛不衰啊!懿敏公的儿子王巩,跟我交游,他崇尚道德而又善诗文,以此继承了他的家风,我因此把他记了下来。铭曰:
“啊,多么美好啊!魏公的家业,跟槐树一起萌兴。辛劳的培植,一定要经过一代才能长成。他辅佐真宗、天下太平,回乡探家,槐荫笼庭。我辈小人,一天从早到晚,只知窥察时机求取名利,哪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只希望有意外的侥幸,不种植就能收获。如果没有君子,国家又怎能成为一个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的住所,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啊,多么美好啊!”
二、扩展知识:
1、作品简介:三槐堂,即三槐王氏的堂号。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太原王氏的一衍派。三槐堂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2、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3、作品赏析:
本文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为学生王巩家中“三槐堂”提写的铭词。三槐堂,是北宋初年兵部侍郎王佑家的祠堂,因王佑手植三棵槐树于庭而得名。古代传说,三槐象征朝廷官吏中职位最高的三公。而王佑正是王巩的曾祖父。
文章主题在于歌颂王佑的品德和功业,分五段进行。第一二两段,从天命的有常立论,肯定了善善恶恶的因果报应,提出“仁者必有后”的观点,为全文的理论基础。第三四五层,记叙了王佑手植三槐的经过和期待,以及王佑子孙后代多有仁德贤能者的事实,说明王佑仁爱厚施、积善成德,因此才子孙多贤,福祚绵绵不绝,从而论证了观点,突出了主旨。
全文贯穿着天命有常、因果报应思想,崇尚仁厚忠恕的德行。认为“善恶之报,至于子孙”,显然带有惩创人心、引为鉴诫的良苦用心。文章叙议兼行,挥洒如意。文字简洁,自然流畅。
2 三槐堂铭的原文和翻译苏轼《三槐堂铭并叙》 原文: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
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
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
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而其定也久矣。
吾以所见所闻所传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
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杆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
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券,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
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筅盗窃案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们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是以录之。
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志。
既相真守,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荫满庭。
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
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
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呜呼休哉! 参考译文: 上天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为什么贤德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不一定长寿?难道上天不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行善仁爱之人一定有好的后代。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是对的呢?我听包申胥曾经说过:“人为的因素可以改变天命,天命胜于人为因素。”
世上议论天道的人,都不等上天的意愿完全表现出来就去责求,因此认为天是茫茫无知的。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
盗跖可以长寿,孔子、颜回却遭受困厄,这都是上天还没有表现出来他的真实意愿的缘故。松柏生长在山林之中,起初被蓬蒿围困,遭牛羊践踏,但最终还是四季长青,经千年而不凋零,这就是上天赐予它的天性。
关于对人的善恶报应,有的要一直到子孙后代才能表现出来,这也是上天确定已久的。我根据所见所闻来验证,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这是明白无疑的。
国家将要兴盛时,必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做了很大的好事而没有得到福报,但此后他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循先王法度的太平君主,共享天下的福禄。已故的兵部侍郎晋国公王佑,显赫于后汉、后周之间,先后在太祖、太宗两朝任职,文武忠孝,天下的人都期盼他能出任宰相,然而王佑由于正直不阿,不为当世所容。
他曾亲手在庭院里种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后世子孙将来一定有位列三公者。”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王旦),在真宗皇帝景德、祥符年间做了宰相,当时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他享有福禄荣耀十八年。
现在如果把东西寄存在别人处,第二天就去取,可能得到,也可能得不到了。但晋国公自身修养德行,以求上天的福报,在几十年之后,得到了必然的回报。
如同手持契约,亲手交接一样。我因此知道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
我没来得及见到魏国公(王旦),却见到了他的儿子懿敏公。他事奉仁宗皇帝时直言敢谏,出外带兵、入内侍从三十多年,这种爵位还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称。
上天将再一次使王氏兴盛吗?为什么他的子孙有这么多的贤人呢?世上有的人把晋国公(王佑)与李栖筠(唐代贤相)相比,他们两人的雄才大略、正直气节,确实不相上下。而李栖筠的儿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也差不多,但忠恕仁厚,则不如魏公父子。
由此可见,王氏的福份正旺盛不衰啊!懿敏公的儿子王巩,跟我交游,他崇尚道德而又善诗文,以此继承了他的家风,我因此把他记了下来。铭曰: “啊,多么美好啊!魏公的家业,跟槐树一起萌兴。
辛劳的培植,一定要经过一代才能长成。他辅佐真宗、天下太平,回乡探家,槐荫笼庭。
我辈小人,一天从早到晚,只知窥察时机求取名利,哪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只希望有意外的侥幸,不种植就能收获。如果没有君子,国家又怎能成为一个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的住所,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
啊,多么美好啊!”。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1D 12C 小题3①我根据所见所闻事实考察,天理必然(一定)会彰显出来,这是明白无疑的。
(4分。 “以”、“考”、“必”、“审”,各1分。)
②天下人都希望他能出任宰相,但是他最终由于性情正直而不为当世所容。(4分。
“望”、“卒”,“直道”、被动句式,各1分。) 10①(晋公)手植三槐于庭 ②魏公之业,与槐俱萌 ③(魏公)归视其家,槐阴满庭 ④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实词理解,实词理解要结合句子,句子理解要结合上下文。
本题 D “王氏之福盖未艾也”结合文意理解大意是“王氏的福份大概还没有完结吧”。可见这里的“艾”不是“到达”,而是“停止”。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C“作者比较了王祜的后人与李栖筠的后人,认为王李两家子孙的才能、气质、功名富贵和忠信仁厚等都不相上下”理解错误。原文理解是“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 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即“李栖筠之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差不多,但在忠信仁厚方面,却赶不上魏国公父子”。
可见“忠信仁厚等都不相上下”的说法错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3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要联系上下文,要确定考点,本题的考点涉及到的是①“以”依据,“考”考证,“必”必然,“审”明白。
②“望”希望, “卒”最终,“直道”性情正直,“不容于时”被动句。解决了这些考点,再翻译其他的句中成分,最后串联成句即可。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三槐”与王家人的关联,从文章中摘原句即为“盖尝手植三槐于庭”“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归视其家,槐阴满庭”“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文言翻译天理一定会彰显出来吗?但是贤能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却不一定长寿。
天理一定不会彰显出来吗?但是仁爱的人一定有好的后代。这两种情况哪一种是正确的说法呢? 我听说包申胥说过:“人的意志可以胜过天,天的意志也能胜过人为的努力。”
世上议论天理的人,都不等天的意志完全表现出来就去责求它,因此认为天理是不可捉摸的。善良的人因此而倦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
盗跖可以长寿,孔子、颜回却遭受困厄,这都是天理还没有彰显的缘故。松柏生长在山林中,开始时,被蓬蒿围困,遭牛羊践踏,但最终经过四季而长青,历经千年而不凋零,这就是天的意志。
人的善恶报应,有的要到子孙后代才表现出来,天的意志可以说是由来久远的。我根据所见所闻的事实考察,天理必然会彰显出来,这是明白无疑的。
国家将要兴盛,必然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他们大量行善施德却没有得到善报,但此后他们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守祖宗法度的太平盛世的君主共同享受天下之福。已故兵部侍郎晋国公王祜,在后汉后周期间就已名声显扬,先后侍奉过太祖、太宗两朝,能文能武,忠孝品德高尚,天下人都希望他能出任宰相,但是他最终由于性情正直而不为当世所容。
他曾经亲手在庭院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子孙将来一定有做三公的。”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果然在宋真宗景德、祥符年间当了宰相。
那时正值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无事,于是享受了荣华富贵十八年。今天把东西存在别人家中,第二天去取,有可能取到,也有可能取不到。
而晋公自身修养德行,希望能从上天那里得到回报。几十年后他得到了上天的回报,就象手持契约,亲手交付一样。
我因此知道天理一定能彰显。 我没有赶上看到魏国公,却见到了他的儿子懿敏公。
他常常对仁宗皇帝直言进谏,出外带兵、入内侍从三十多年,爵位还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称。是上天要使王氏重新兴盛吗?为什么他的子孙有这么多贤能之士呢?世人有将晋国公与李栖筠相比的,他们杰出的才能、正直的气质确实不相上下。
李栖筠之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差不多,但在忠信仁厚方面,却赶不上魏国公父子。由此看来,王氏的福份大概还没有完结吧。
懿敏公的儿子王巩,和我有交往,他崇尚道德而又善作文章,以此继承了他的家风,我因此记叙了这些事。铭文是: 啊,多么美好!魏国公的功业,和槐树一起萌生。
辛勤地培植,一定要经历世代才能长成。(魏国公)辅佐真宗,天下安宁。
回家一看,槐树掩映庭院。我辈小人,早晨不考虑晚上,只知 窥察时机,追求名利,哪里还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只希望有侥幸的运气,不种植就能收获。
如果没有那些君子,国家怎么成为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居住的地方,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啊,多么美好。
4 写诸葛亮的名诗句从陆游的诸葛书台、文天祥的怀孔明中找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书愤》第二联的“楼船夜雪瓜洲渡”说的是虞允文长江破金兵的故事,后一句铁马秋风大散关也是一场少见的胜利的战役宋朝对外民族的战争中,胜利的战役简直是凤毛麟角,难得有几场,何况瓜州之役的领导者虞允文以一个文官督师而取得了如此重大的胜利,自然更成了陆游的“偶像”了最后一联更举出诸葛亮的出师表相比陆游以这些儒将自许,希望能象孔明、虞允文那样为国做一番事业,可惜,“镜中衰鬓已先斑”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叙述了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另外也倾诉了诗人自己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历代写诸葛亮的诗很多,选唐,宋,金诗敬献 唐诗: 1、陈子昂《岘山怀古》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2、杜甫《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3、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 诸葛蜀人爱,文翁儒化成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 4、杜甫《遣兴五首》 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昔时贤俊人,未遇犹视今 嵇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又如垄底松,用舍在所寻大哉霜雪干,岁久为枯林 5、杜甫《承闻故房相公灵榇自阆州启殡归葬东都有作二首》 孔明多故事,安石竟崇班他日嘉陵涕,仍沾楚水还 6、杜牧《奉和门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领相印出镇全蜀诗十八韵》 治化轻诸葛,威声慑夜郎 7、杜牧《川守大夫刘公早岁寓居敦行里肆有题壁十韵…辄献此诗》 百年明素志,三顾起新恩 8、费冠卿《闲居即事》 子房仙去孔明死,更有何人解指踪 9、韩偓《雷公》 闲人倚柱笑雷公,又向深山霹怪松 必若有苏天下意,何如惊起武侯龙 10、何赞《书事》 阔步文翁坊里月,闲寻杜老宅边松 到头须卜林泉隐,自愧无能继卧龙 11、胡曾《草檄答南蛮有咏》 为报南蛮须屏迹,不同蜀将武侯功 12、李白《赠友人三首》 岁酒上逐风,霜鬓两边白蜀主思孔明,晋家望安石 13、李德裕《奉送相公十八丈镇扬州(一作和王播游故居感旧)》 千骑风生大旆舒,春江重到武侯庐 14、李洞《送韦太尉自坤维除广陵》 全蜀拜扬州,征东辍武侯 15、李华《咏史十一首》 蜀主相诸葛,功高名亦尊驱驰千万众,怒目瞰中原 16、李频《送友人游蜀》 鼓吹青林下,时闻祭武侯 17、李峤《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 宁知天子贵,尚忆武侯庐 18、李山甫《蜀中寓怀》 蛙似公孙虽不守,龙如诸葛亦须休 19、李商隐《五言述德抒情诗一首四十韵献上杜七兄仆射相公 得主劳三顾,惊人肯再鸣 20刘叉《入蜀》 孔明深有意,钟会亦何才 21、刘兼《中夏昼卧》 壮图奇策无人问,不及南阳一卧龙 22刘禹锡《洛中送杨处厚入关便游蜀》 王城晓入窥丹凤,蜀路晴来见碧鸡 早识卧龙应有分,不妨从此蹑丹梯 23、刘禹锡《和杨侍郎初至郴州纪事书情题郡斋八韵》 一吟梁甫曲,知是卧龙才 24、刘禹锡《江陵严司空见示与成都武相公唱和,因命同作》 南荆西蜀大行台,幕府旌门相对开 名重三司平水土,威雄八阵役风雷 彩云朝望青城起,锦浪秋经白帝来 不是郢中清唱发,谁当丞相掞天才 25、陆龟蒙《读襄阳耆旧传,因作诗五百言寄皮袭美》 孔明卧龙者,潜伏躬耕耨忽遭玄德云,遂起鳞角斗 26、罗邺《上东川顾尚书》 轻财重义真公子,长策沈机继武侯 27、罗隐《淮南送李司空朝觐》 宣父道高休叹凤,武侯才大本吟龙 28骆宾王《幽絷书情通简知己》 汉阳穷鸟客,梁甫卧龙才 29、骆宾王《畴昔篇》 诸葛才雄已号龙, 公孙跃马轻称帝 30、齐己《寄岘山道人》 辩鼎上人方话道,卧龙丞相忽追兵 31钱起《晚出青门望终南别业》 更怜归鸟去,宛到卧龙居 32、戎昱《上湖南崔中丞》 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33、唐彦谦《兴元沈氏庄》 江绕武侯筹笔地,雨昏张载勒铭山 34、王建《送裴相公上太原》 还携堂印向并州,将相兼权是武侯 35、韦庄《闻官军继至未睹凯旋》 已有孔明传将略,更闻王导得神机 36、韦庄《喻东军》 独把一樽和泪酒,隔云遥奠武侯祠 37、吴融《敷水有丐者云是马侍中诸孙,悯而有赠》 天地尘昏九鼎危,大貂曾出武侯师 38、徐夤《蜀》 虽倚关张敌万夫,岂胜恩信作良图 能均汉祚三分业,不负荆州六尺孤 绿水有鱼贤已得,青桑如盖瑞先符君王幸是中山后,建国如何号蜀都 39、许浑《南阳道中》 荒草连天风动地,不知谁学武侯耕 40、薛逢《题白马驿》 满壁存亡俱是梦,百年荣辱尽堪愁 胸中愤气文难遣,强指丰碑哭武侯 41、薛能《游嘉州后溪(开元观闲游,因及后溪,偶成二韵)》 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 42、杨衡。
5 《三槐堂铭》苏轼译文参考译文:
上天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为什么贤德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不一定长寿?难道上天不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行善仁爱之人一定有好的后代。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是对的呢?我听包申胥曾经说过:“人为的因素可以改变天命,天命胜于人为因素。”世上议论天道的人,都不等上天的意愿完全表现出来就去责求,因此认为天是茫茫无知的。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盗跖可以长寿,孔子、颜回却遭受困厄,这都是上天还没有表现出来他的真实意愿的缘故。松柏生长在山林之中,起初被蓬蒿围困,遭牛羊践踏,但最终还是四季长青,经千年而不凋零,这就是上天赐予它的天性。关于对人的善恶报应,有的要一直到子孙后代才能表现出来,这也是上天确定已久的。我根据所见所闻来验证,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这是明白无疑的。
国家将要兴盛时,必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做了很大的好事而没有得到福报,但此后他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循先王法度的太平君主,共享天下的福禄。已故的兵部侍郎晋国公王佑,显赫于后汉、后周之间,先后在太祖、太宗两朝任职,文武忠孝,天下的人都期盼他能出任宰相,然而王佑由于正直不阿,不为当世所容。他曾亲手在庭院里种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后世子孙将来一定有位列三公者。”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王旦),在真宗皇帝景德、祥符年间做了宰相,当时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他享有福禄荣耀十八年。
现在如果把东西寄存在别人处,第二天就去取,可能得到,也可能得不到了。但晋国公自身修养德行,以求上天的福报,在几十年之后,得到了必然的回报。如同手持契约,亲手交接一样。我因此知道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
我没来得及见到魏国公(王旦),却见到了他的儿子懿敏公。他事奉仁宗皇帝时直言敢谏,出外带兵、入内侍从三十多年,这种爵位还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称。上天将再一次使王氏兴盛吗?为什么他的子孙有这么多的贤人呢?世上有的人把晋国公(王佑)与李栖筠(唐代贤相)相比,他们两人的雄才大略、正直气节,确实不相上下。而李栖筠的儿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也差不多,但忠恕仁厚,则不如魏公父子。由此可见,王氏的福份正旺盛不衰啊!懿敏公的儿子王巩,跟我交游,他崇尚道德而又善诗文,以此继承了他的家风,我因此把他记了下来。铭曰:
“啊,多么美好啊!魏公的家业,跟槐树一起萌兴。辛劳的培植,一定要经过一代才能长成。他辅佐真宗、天下太平,回乡探家,槐荫笼庭。我辈小人,一天从早到晚,只知窥察时机求取名利,哪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只希望有意外的侥幸,不种植就能收获。如果没有君子,国家又怎能成为一个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的住所,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啊,多么美好啊!”
6 三槐堂铭的作品原文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1),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2),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
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3),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4),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铭曰:
“呜呼休哉(5)!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6)?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注释:
(1)汉、周之际:指五代的后汉、后周。
(2)魏国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
(3)左契:古代契约分左右两联,左契凭以索偿。
(4)李吉甫、李德裕:均唐代贤相。
(5)休:美。
(6)皇:通“遑”,闲暇。
(7)有:通“又”。
1诗仙是指李白,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2《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3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杜甫死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死因是因病去世,杜甫的葬地在河南洛阳偃师首阳山下。
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
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扩展资料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
按照中国传统,每个人有名、字、号,个中讲究,十分复杂。稍有不慎,便会使用不当,造成大错。
一、古人如何取名?
名跟随人的一生,所以取名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事情。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左传·桓公六年》写道:“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所谓信,即以出生时与生俱来的特殊标记为名;
所谓义,是根据出生时的祥瑞现象来命名;
所谓象,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
所谓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
所谓类,是可以取与其父相类似的名字。
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取名的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二、名、字关联讲究多
古人有一种“名外之外”,也就是字。俗话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起名以分彼此,取字可明尊卑。在许多情况下,“名”和“字”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并列式:字和名意义相同或相通,是并列关系。屈平,字原。广平曰原,意思相同。孟轲,字子舆。轲、舆都是车的意思。
辅助式: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陆机,字士衡。机、衡皆为北斗中的星名,互为辅助。李渔,字笠翁。蓑笠是渔翁的象征。
矛盾式:字和名以相反的意思进行关联。朱熹,宇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王绩,字无功。成绩和无功正好相反。
扩充式:字与名往往出自同一句话中,意思相顺,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赵云,字子龙。《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于谦,字廷益。《尚书》说:“谦受益。”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谦是前提条件,益是谦的后果。
延伸式:字的意思为名字的意思的延伸。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这是对太意的延伸。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释了牧的含义。
三、名、字怎么用?
由于古人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一般来讲,有以下几条原则。
名一般用作谦卑的称呼,或是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不过,上对下、长对少也存在以“字”来称呼的情况,以示尊重。
平辈之间,相互称字,这是有礼貌的表现;只有十分熟悉的平辈之间才会相互称名。
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万万不能称名。特别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完全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
取个什么号,全凭你爱好
古代帝王的号,有尊号、庙号、谥号、年号之分,一般都有特定的意思,其中如谥号具有对其一生功过是非进行盖棺定论的意义,是不能随便取的。但是,民间之人取号,则是随意得多。除了封号、谥号之外,号的产生全是凭爱好。
古代的中上层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总喜欢给自己起个号,以自由地抒发和标榜其志向和情怀。比较有名的例子有:
忧世愤俗的爱国诗人陆游,被权贵讥为不守礼法,他索性自号“放翁”,以抒发对他们的蔑视;
宋人郑思肖,在宋亡后隐居苏州,自号“所南”,以示对宋室的铭记;
明朝末年画家朱耷,在明亡时取号“八大山人”。“八大”二字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寄托着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
有些号是他人所起并得到公认的,如“绰号”、“浑号”等。它有极强的表义性,往往是人物面貌性格特征的一种折光或写照。
春秋时的百里奚为“五羖大夫”,这是因为他沦落楚国后,被秦国国君用了五张羖(黑公羊)皮赎回了秦国。
宋代有一位“三旨宰相”,是因为他在十多年的宰相任中只做三件事:取旨、领旨、传旨。
黑旋风李逢、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水浒传》一百单八将惟妙惟肖的绰号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难忘的印象。
四、其它的称呼方式
除了上述的字、号之外,历史上称呼的方式还有多种。
三愧堂铭文言文
本文2023-09-22 02:20:0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6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