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冯氏,咸丰年间记载广西博白支系族谱(看有没有与你同支)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岭南冯氏,咸丰年间记载广西博白支系族谱(看有没有与你同支),第1张

博白冯氏祖根

广西博白冯氏后裔的祖先,从十六国时期说起,北燕冯氏王朝,其中一分支往南迁(岭南冯氏),分支到博白支系后裔至今约15万。

一世冯和(约生卒330-400年)生冯安。

二世冯安(约生卒350-420年)生冯跋,素弗,冯丕,冯弘。

三世冯跋(约生卒370-430年,北燕王位409-430)生冯永和冯翼等一百多个子孙。

三世冯弘(约生卒378-438年,大哥冯跋去世后,弟冯弘接过王位430-436年)生冯崇(投北魏),冯朗(投北魏),冯邈(投北魏),冯业(迁岭南广东古新会,今番禺开基)。

岭南一世冯业公(约生于418年)冯弘第四子,冯弘乱世中投高句丽(今朝鲜),公元437年命其子冯业率300多人浮海南投归刘宋王朝,从新会越塘(今鹤山市,沙坪镇)登陆入粤(从南雄入口)留居新会(今番禺),官职化侯新会大守,配妣容氏,墓葬番禺龙城北山,坐北向南,夫妻合冢,遗迹犹存,生冯谊(瑄)和冯书,之后连续七代统治岭南天下,军中大权在手,保护岭南二百几年太平。

二世冯谊公(瑄)(约生于450年)冯业之子,配妣唐氏,生冯融,官职罗洲刺史,墓葬高凉特恩山上(今吴川县境内),夫妻合冢。

三世冯融公(约生于478年)冯谊公之子,配妣氏,生冯宝和冯贝,官职罗川刺史,墓葬新会飞鹅岭,墓前有石人,石马,石狮,石箭,石柱,石龟尚存。

四世冯宝公(生卒507-558年),妣配冼氏,生冯仆和冯阶。官职高凉大守,定居高凉开基祖,与大族冼氏联婚,随开皇十一年,追赠宝公为广洲总管谯国公。陈永定二年,戊寅十二月宝公卒,墓葬高凉怀徳乡十五里凤凰山,墓坐巽向乾兼已亥。配妣冼夫人,号称岭南圣母,寿享84岁,疑似古墓葬于电白或阳春潭水马鞍山。

据明隆和咸丰年间博白《冯氏族谱》记载:南海始祖冯业公到博白元淑公,又名冯圣(胜)支世系,是从北燕皇族乱世中从北迁移到南,从东沿海而来,南海登陆,在广东新会(番禺)定居开基创业并生子,岭南开族始祖冯业公,为一世祖。

一世祖冯业公(约生于418年),冯弘第四子,南海番禺开基创业,岭南始祖,罗州刺史,妣氏生二子,长冯谊(瑄),次冯书

二世祖冯谊(瑄)公(约生于458年),罗州刺史,冯业公长子,定居新会,妣氏生冯融

二世叔祖冯书公,冯业次子,吴川刺史,定居新会,妣氏生二子,长子冯球,次子冯伟(北山刺史)

三世祖冯融公(约生于478年)又名园深字渊园号知圃,冯谊公之子,罗州刺史,妣氏生二子,长冯宝,次冯贝

四世祖冯宝公(生卒507-558年),冯融公之子,授封高凉大守,役化岭南,妣冼氏夫人生二子,长冯仆,次冯价

四世叔祖冯贝公,后面没内容记载

五世祖冯仆公(约生于550年)字惟乙号广伦,冯宝公长子,阳州郡守,加封涯州总管,妣氏生三子,长冯暄(嗣兴),次冯盎,三冯魂

五世叔祖冯价公,后面没内容记载。

六世祖冯暄(嗣兴)公(约生于568年),冯仆公长子,妣氏生子冯乐又名灵绍

六世叔祖冯盎公,字明达(生卒约571-646年),冯仆公次子,高州凉徳,继承祖业,袭作越人本部大头领,隋仁寿年间先后出任宋康令,汉阳大守,武徳三年(620年)率军攻破由高法澄等所占据的番禺,苍梧等地,后自称总管,622年举地降唐,后被授上柱国高州总管,位至越国公,盎公有子30名

六世叔祖冯魂公(约生于573),冯仆公三子,平定岭表,以功仕韶州总管,后面没内容记载。

七世祖冯乐公又名灵绍,字慈明(约生于586年),冯暄公之子,徽州刺史,妣氏生二子,长子琮,次子球

八世祖子琮公(生卒约605-673年)冯乐公长子,移居福建长乐,居住汀州府朱褚街瓦子巷,妣氏生二子,长冯源又名慈让和玄英,次玄雄。

八世叔祖子球公,冯乐公次子,后面没内容记载。

九世祖冯源公又名慈让和玄英(约生于624年),子琮公长子,妣氏生子冯捷号边月

九世叔祖玄雄公,子琮公次子,后面没内容记载

十世祖冯捷公号边月(约生于643年),冯源公之子,唐代文举,妣氏一配和二配,共生五子元常(约生于663),元淑,元明,元政,元斌

十一世祖元淑(约生于670年),冯捷公次子,妣氏生三子,长始平,次始兴,三始盛(元淑授封始任通判,迁往南洪官功与大兄元常同劳名记列傅)

十二世祖始平公(约生于699),元淑公长子,妣氏生二子,长朝恺,次朝元

十三世祖朝恺公(约生于731年),始平公长子,南唐大将军,生三子,长任君,次任国,三任臣

十四世祖任君公(约生于763年),朝恺公长子,妣氏生锦文

十五世祖锦文公(约生于796年),任君公之子,妣氏生二子,长世英,次世茂。

十六世祖世英公(约生于828),锦文公之长子,妣氏生二子,长冯清,次冯宋

十七世祖冯清公(约生于859年),世英公长子,妣氏生三子,长时行,次时政,三时明。

十八世祖时行公(约生于891年),冯清公长子,妣氏生如海

十九世祖如海公(约生于922年),时行公之子,妣氏生二子,长冯奇,次冯己

二十世祖冯己公(约生于954年),如海公次子,移居到广西贵县,冯已坟在贵县雷脚岭,妣氏生二子,长冯檀,次冯享。

二十一世祖冯檀公(约生于986年)冯已长子,妣氏生二子,长冯赖,次冯周

二十二世祖冯赖公(约生于1018年),冯檀公长子,妣氏生三子,长博武,次博松,三博庭

二十三世祖傅庭公(约生于1052年),冯赖公三子,妣氏生二子,长孔博,次孔乾。

二十四世祖孔博公(约生于1085年)傅庭公长子,妣氏生二子,长冯诚,次元淑公又名冯圣(胜)

二十五世祖元淑公又名冯圣(胜)(约生于1112年),孔博公长子,妣蒙氏生博白二子,长法食,次法宋,有说四子,三法琰,四法君(三子和四子后裔不在博白),元淑公为博白冯氏一世祖

一世始祖:元淑公又名冯圣(胜)(约生于1112年),孔博公次子,葬于博白城外人民公园登高岭,坭坟。配妣蒙氏,葬于博白县城东郊(今博白人民医院门诊西北边)坭坟,生博白二男:长法食,次法宋

二世伯祖:法食公(约生于1152年)元淑公长子,大约1192年移居白州(现博白),在现在的新兴街冯氏宗祠居住,任白州都吏兼千总,任上卒故。葬柯木乡寨城坡(今柯木中江村寨城坡)。立庚山甲向,砖面坭坟。配妣林氏,生三男:长德明,次德盛,三徳显。葬于柯木镇中江村龙胆窝根岭,立甲山庚向,面前有深潭

二世祖:法宋公(约生于1157年),元淑公次子,随兄和父母约1192年移居广西博白,葬柯木乡寨城坡上今柯木镇中江村寨城坡,立癸丁向。配妣刘氏,生二男:长德通,次德达。葬于柯木镇铁罩岭,砖面恢砂头

三世祖:德通公(约生于1205年),法宋公长子,任三谨堡官员,葬于三谨堡木头山。配妣甘氏,生三男:长兰芳,次芝芳,三茂芳。葬于三谨堡灯心塘

三世叔祖:德达公(约生于1211年),法宋公次子,葬柯木乡高山,穴名狮子滚球。配妣庞氏,生三男:长桂芳,次林芳,三芥芳。葬于柯木乡下坡。其后裔分居禄珠上沙村等地

四世祖:兰芳公(约生于1248年),德通公长子,原葬于木头山灯草堂,后迁葬狗瑞岭,后土恢砂头夹火砖碑,配妣王氏(另说陈氏),生二男:长满朝,次满庭。原葬于木头山灯草堂,后迁葬狗瑞岭。

四世叔祖:芝芳公(约生于1252年),德通公次子,元末明初任广东南海军务总督以身旬国,迁回葬沙岗岭落路头泥坟,配妣梁氏,生二男:长满春,次满圆。葬于草干岭,坐北向南。后裔分居柯木,江宁,永安凤冲,江正,屯谷大塘部分,大塘狮子头冯子材祖藉地,官垌部分等处

四世叔祖:茂芳公(约生于1254年),德通公三子,葬于柯木圩尾岭砖坟,配妣罗氏,生三子:长满怀,次满容,三满胎,葬西香塘岭鼻上。后裔分居柯木部分,陆川部分等处。

五世祖:满朝公(约生于1296年)兰芳公长子,葬于柯木乡狗瑞岭狗肚窝。配妣庞氏,生三男:长丽峰,次丽山,三丽宏。葬于牛路头路背,立子山午向兼癸丁,灰沙坟

五世叔祖:满庭公(约生于1300年),兰芳公次子,与父兰芳公创业三谨堡,葬于三战圹牛头岭。配妣张氏,生三男:长丽荣,次丽华,三丽庄。葬于三谨堡坡木头岭上。其后裔今分居外地贵县,平南,兴业,玉林,官垌,屯谷,堂利等处。

六世祖:丽峰公(约生于1334年)满朝公长子,柯木牛路头迁移水鸣镇新和香里弼社屋塘居住。配妣罗氏,生二男:长维甲,次维乙。罗祖婆从老鸦坡迁回与夫仝墓,葬于水鸣镇新和村委大科圹附近尖峯岗上(国师留题地:射赖对射寥,羊角对羊腰,春天牛不到,冬天火冇烧,谁人葬得中,子孙坐王朝,本留题地正落在丽峰公穴,近代最出名后裔有抗法英雄冯子材。后裔分居,水鸣,亚山,凤山,英桥,永安部分,那林部分,浦北部分,合浦,沙河,贵港,平南,兴业,陆川部分,灵山部分,钦州部分,共约现在后裔60000多人

六世叔祖:丽山公(约生1338年),满朝公次子,住柯木乡祖地,葬于柯木乡狗瑞科岭狗头上。配妣包氏,生一男:维荣,葬不详。其后裔分居屯谷,柯木,那林,北流等地

六世叔祖:丽宏公(约生于1340年),满朝公三子,住柯木乡下街坡,葬于圩背岭上,配妣庞氏,生一男:维赋,葬不详。后裔分居那林和永安等地

七世祖:维甲公(约生于1383年 )丽峰公长子,葬水鸣镇新和村委社屋圹附近的高车岗岭头,坐北向南(三岭鼻回合最高处),即宗鸾公白坟左上角处。配妣梁氏,生二男:长宗唐,次宗臣。葬摇平岭坭坟

七世叔祖:维乙公(约生1387年),丽峰公次子,葬于新圩岭,妣黄氏,生二男:宗鸾,宗凤。葬于社屋圹后背岭中段。其后裔分居水鸣镇,小江镇,福旺,寨圩等地

八世祖:宗唐公(约生于1420年),维甲公长子,葬于新和村二级公路旁石桥岭脚上去约150米处,夫妇仝墓,灰沙头坟,坐北向南。生三男:长曰伦,次曰荣,三曰所(过继宗凤叔养),后裔分居水鸣,柯木,屯谷,那林,凤山,英桥,陆川,亚山,永安,官垌,张黄,合浦,沙河,灵山,钦洲等地

八世叔祖:宗臣公(约生于1426年),维甲公次子,葬水鸣高车头岭,坐北向南。配妣陈氏,生五男:长曰驱,次曰迎,三曰谈,四曰崇,五曰丙。葬于频斯岭,坐东向西。其后裔分居水鸣,浪平,双凤等地

九世伯祖:曰伦公(约生于1854年),宗唐公长子,墓葬不详。配妣氏,生四男:万球,万璋,万垂,万惠。葬不详。后裔分居水鸣黎旺,自信圹,亚扶,英桥,那林,利山督,长者地,官垌牛窝背等地

九世祖:曰荣公(约生于1458年)宗唐公次子,葬水鸣新和村委长地坡,穴名大船出海(传说顶级富豪风水地),灰砂坟头,坐北向南。配妣庞氏,生一男:万仲。葬长地坡,穴名,大船出海(传说顶级富豪风水地),灰砂头坟,坐南向北

九世叔祖:曰所公(约生于1462年),宗唐公三子,过继甲岭宗凤叔公养

十世祖:万仲公(约生于1505年),曰荣公之子,葬于水鸣新和村委东心坡附近,长地坡,穴名,大船出海(传说顶级富豪风水地),坐东向西,灰砂头砖碑,配妣林氏,生三男:长雁斌,次以斌,三锡斌。葬于水井径背上约18米处。坐北向南,灰砂头坟

十一世佰祖:雁斌公(约生于1528年),最初移居塘裸,字秉成,万仲公长子,葬于水鸣镇新和村委塘鼻屋背岭距厅屋约200米处,坭坟。其三弟锡斌在前,相距约15米。其二弟以斌公在同一岭脉后面。坟坐北向南178度,立寅申兼丑庚。配妣罗氏,生五男:长子海波(塘裸,大科塘,白坟坡,大屋村,张黄圩尾,合浦闸口,六丰水,新屋村等地),次子海渍(分居亚山镇流耶大坡顶,石岭背等处),三子海深(分居亚山镇流耶今称田旺村金田岗,新屋,长田村等地),四子海池(分居浦北,张黄,灵山等地),五子海浪(分居亚山镇流耶石鹤嘴尔后迁移浦北县张黄镇大平村委冯屋村,陆川冯村,官垌等处),葬于黄泥岗

十一世佰祖:以斌公(约生于1530年),最初移居长地灵青肚后移居甲岭,后来再移居浪马开族,葬于新和村委塘鼻村后岭脉后六合麓上。配妣庞氏,生四男:长海宵,次海宾,三海容,四海宝。葬于浪马油麻地飞鼠岭,后裔分居水鸣浪马,凤山镇等地

十一世祖:锡斌公(锡斌约生于1558年),万仲公三子,守居长地灵青土,葬于新和村委塘鼻村屋后背岭,与其大哥雁斌公相距前面15米左很,泥坟。配妣罗氏,生二男:简称留守长地坡的二东房,大房维裔(守居长地),二房维吾(移居东心坡),葬于长地坡,穴名,大船出海,泥坟,坐北向南,与曰荣公坟墓前面距离30米左右。后裔分居水鸣镇长地,东心坡,龙凤坡,永安镇贞平,新祥(沙河,合浦,灵山,钦州,陆川失联)等地

十二世祖:维裔公(约生于1607年)修职郎,锡斌公长子,葬于水鸣新和村委东心坡附近,水井径背上距离万仲祖婆上面几米,坐北向南,青砖坟头,配妣汤氏,生三男:长子懦琰(守居长地)次子懦瑄(移居黄沙水),三子懦阶(移居龙凤坡)。葬于二电径白灰坟

十二世叔祖:维吾公(约生于1611年),锡斌公次子,葬于佛子岭,辰山向戍兼乾分针,配妣罗氏,生二男:长世茂,次世盛,葬于东心坡屋背岭,坐北他南。后裔居住水鸣东心坡,石梯水(今官垌)石南,英桥,陆川,灵山等地

十三世佰祖:懦琰公(约生于1655),维裔公长子,葬于长地屋头坡,配妣杨氏,生二男:长君庭,次君召,葬水井径对面岭鼻,后裔守居长地灵青土。

十三世祖:懦瑄公(懦瑄约生于1659年),维裔公次子,葬于桞埇对面圆岭头,坐东北向西南泥坟青砖面,配妣宾氏,生三男:长君迎,次君聘,三君用。葬于桞埇岭鼻,泥坟石头碑。生三男:长君迎,次君聘,三君用。懦瑄公约于1682年与老弟懦阶叔祖,一个锅头打烂各一边,离开长地到黄沙水底圆化,半边锅头起家(现在永安新祥开基始祖)

十三世叔祖:懦阶公(约生于1563年)维裔公三子,葬于屋背岭,配妣庞氏,生二男:长子廷相,次子廷斌,葬于屋背岭白灰坟,懦阶于1682年和二哥一个锅头打开各一半离开长地,经几地居住后,最终定居龙凤坡开基始祖

十四世佰祖:君迎公(约生于1694年),懦瑄公长子,葬于南进朋逢茶山鼻坭坟,配妣彭氏,生一男:仔明,葬于南进牛皮屋地垌坝筒背坭坟,后裔移居合浦和英桥及陆川等处(失联)

十四世祖:君聘公字翰章,修职郎,碑文记载生于康熙庚辰年九月二十三日辰时(1700年9月23日辰时),懦瓀公次子,寿享七十有三秋葬于桞埇门口圆岭,之阳巽龙入首乙山辛向兼卯酉白灰坟,配妣李氏,生三男:长仔阳,次仔振,三仔芳。生于康熙庚辰(1700年)年六月十三日卯时,寿享七十有六秋,葬于东合浦县进二啚十黎木坪新屋地岭,之阳辛龙入首寅山申向兼艮坤分针,白灰坟。后裔康熙六十年(约1721年)从底圆化移居桞埇建村

十四世叔祖:君用公(约1704年),懦瑄公三子,旺堂景看牛跟路人口角,被火箭打死,葬于杉木鼻屋地背坭坟

十五世佰祖:仔阳公(约生于1730年),君聘公长子,葬于南进足坡山坭坟,配妣黄氏,生一男:文贤,葬于马峰岗泥坟,后裔移居沙河和陆川(失联)

十五世祖:仔振公字遂云(兴岳),号宏声(作霖)(约生于1734年),君聘公次子,郡乡大宾例赠国学生,濂洲当官:修职郎,寿享六十有四秋葬于东合浦樟黄水洪埇壬龙入首癸山丁向兼子午分针,地形猛虎擒猪,风水影响人物:孙冯锦芯(八角耳),增孙冯子材,武馆宗师,民族英雄,大配妣潘氏(有说庞氏)生一子,长文隆,葬于南进江和麓石磥形,坐西北向东南,白灰坟变泥坟,二配妣陈氏生三子,次文超、三文阶字广运、四文奇。生于乾隆戊午年(1738年)十二月初三日亥时,终于嘉庆壬戌年十一月十八日戌时,寿享六十有五秋,迁葬于东合浦兴忠三冬石埇新塘岭,午龙入首酉山卯向兼辛乙分针

十五世叔祖:仔芳公(约生于1736年),君聘公三子,葬于南进塘蛇鼻泥坟,配妣黎氏,生二男:长文青,次文云。葬于南进牛皮屋地垌岭鼻泥坟,后裔移居合浦和陆川(失联)

十六世佰祖:文隆公(约生于1754年),官职:登仕郎,宏声公长子,葬于桞埇麓草竹岭坐西向南泥坟,大配妣罗氏,葬于针山坭坟,二妣庞氏,生三男:长锦朝字卅三,次锦廷字章浦,三锦邦又名锦伟。葬黎旺黄瓜岭白灰坟,坐南向北。后裔嘉庆五年后从桞埇移居茶子麓,部分后裔移居祥和堂,髙垌麓,杉木鼻,秋风堂等处

十六世佰祖:文超公(约生于1758年),宏声公次子,葬于桞埇麓坟地岭,坐北向南泥坟,配妣罗氏,生二男:长子锦国又名锦辉,次锦明。葬于磨刀水岭竹子头泥坟,坐北向南。后裔嘉庆十年后从桞埇移居茶子麓,之后移居大埇肚等处

十六世祖:文阶公字广运(锡九),号伯延。(约生于1760年),钦廉(合浦)官:修职郎,宏声公三子,葬于秋风堂屋地背圆岭泥坟,坐北向南,配妣黎氏有说庞氏,生三男:长锦秀号文涛,次锦芯字文贵号八角耳。三锦贤号文球,葬于钦州浦北石梯水大斗肚坭坟,坐西南向东北。后裔清嘉庆十三年后从桞埇移居回底圆化,道光十三年从底圆化移居大车坪。

十六世叔祖:文奇公(约生于1762年),国学生,宏声公四子,葬于历山黑水塘庚酉龙入首坐癸丁兼子午分针砖坟,配妣赵氏,生六男:长锦瑶排七公,次锦璜字学璜,三锦璋字学璋,四子锦兴字玉堂,五子锦英字轮甫,六子锦隆。迁葬于官垌深水田头屋背岭,坐西北向东南泥坟。后裔清嘉庆二十三年后从桞埇移居祥和堂,林垌,大埇口

十七世祖:如秀又名锦雨和锦陆,字远昌,号文涛,考中举人(约生于1783年)。文阶公长子,葬于社背麓合水岭鼻泥坟,坐北向南。配妣宾氏,生五男:长云川,次云普,三云平,四云天,五云武。葬于母猪岗头,泥坟石头碑,后裔清宣宗道光十三年从底圆化移居大车坪

十七世叔祖:锦芯公又名锦清(生卒1786-1848年),字文贵(质菴),号八角耳,族长宗师,文阶公次子(老二,又得名:冯二公)开始葬于桞埇园岭头,后迁葬钦州,配妣黄氏有说庞氏(生卒1788-1850年),生收养一男:流浪儿子材。祖婆开始葬于屋地坡坭坟,后迁葬大貌头,穴名金鸡对面啼,葬在鸡嘴上,又名望君石根里面(国师留题地:大貌高,小貌底,两只金鸡对面嘀,谁人葬中凤凰地,养得广东共广西)。后裔道光十三年从底圆化移居大车坪,之后道光二十八年从大车坪移居钦州。

十七世叔祖:锦贤又名锦球公(约生于1788年),号文通。文阶公三子,葬于母猪岗头泥坟一穴,配妣庞氏,生一男:云广字际琳。葬于白坟麓岭岗坐北向南,后裔道光十三年从底圆化移居大车坪,之后从大车坪移居屋地坡和蛇窿垌

清朝前后字辈

黄沙水字辈

文锦云成光世徳

诗书日月远科明

长塘角迁大车坪迁钦州字辈

自宣文明育富贵

子相承树徳保国

同治四年重抄

附:族谱内容根据咸丰年间老族谱和新族谱并综合老人口术的内容编写而成,来自最近两年,如有不足之处,望读者包涵

搜索

输入姓名查字辈

博白县沙河镇冯氏

姓氏家谱查询免费版

玉林十大祖坟

姓名查询家谱

博白十大名坟

404-004孙[sun]代表人物:中国历史军事家孙武。

(1)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春秋时,周文王之子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名和生子惠孙,惠孙生耳,担任卫国上卿,生武仲乙,以王父的字为氏,亦称孙仲乙。(2)出自芈姓。据《世本》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楚国令尹孙叔敖,字孙叔。其支孙以王父的字为氏。(3)出自妫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春秋时齐国陈敬仲的四世孙无宇,字孙桓,生子书,为卿士;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邑于乐安。后来齐国发生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孙武为吴将,其后人也。(4)为西汉荀氏所改。据《汉书注》云:西汉宣帝刘询继位后,为避皇帝的嫌名,遂将荀氏改为孙氏。刘询于公元前3~前49年在位。去世后,一部分孙氏恢复祖姓荀氏,但有一部分末改回,遂为孙氏。

孙姓在当代中国为第12姓,占154%,在文登2007年底统计31190人,为第5姓。孙姓在文登为珍稀土著旧族,凡聚居村落繁衍生息人丁极其旺盛。唐朝孙姓土著族集居今乳山汤上,元朝初期武略将军孙琪为其后裔,孙琪子孙玉珪,孙琪孙孙斌及其后散居汤东疃、汤 后疃、汤南山等村及文登南桥、北桥等村。

田(陈)完五世孙田无宇有三个儿子:田开、田乞、田书。田开是乐师,一生主要活动在柏寝台,为齐景公及其相卿晏[yan]婴登台抚琴奏乐。田乞是齐国大夫,以大斗放贷、小斗收赋[fu]而深得民心。田书即孙书,齐景公二十五年(前523年)秋,齐王命高发帅师、孙书为主将去伐莒国。莒子庚舆[yu]吓得逃往纪鄣,就使孙书率师到纪鄣伐之。孙书侦察到,莒国有些妇女,其丈夫被莒子杀死而成为寡妇,年纪大了还逼迫她们到纪鄣去纺织布帛[bo],苦度残生。孙书就让这些孤寡妇人作内应,协助拔城。到了夜间,她们把纺织的布帛从城墙上垂放下来,让齐师“夜缒而登”。孙书用此法攻取了纪鄣城。孙书伐莒胜利,齐景公很高兴,就赐他将田氏改为孙氏,并食采于乐安。孙书的儿子孙凭亦为齐卿,他的孙子叫孙武,未仕。先秦制度规定:“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孙书、孙凭、孙武之祖孙三代在齐国乐安生活,聚族而居,成为乐安孙氏的始创宗族。(摘自《广饶县志》)。陈完奔齐119年后,由陈姓改为田姓,又由陈姓改为田姓30年后田姓改为孙姓。

福山孙氏(属乐安孙氏)八兄弟的族谱有这样的记载:三世祖孙广从八甲迁入不夜。而《杏林孙氏族谱》说杏林孙氏与不夜孙氏原系同宗,因此初步论定,杏林孙氏与不夜孙氏都属乐安孙氏的分支,从乐安孙氏始祖孙武开始,孙姓人才层出不穷: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善相马者孙阳(伯乐)、齐国兵家孙膑,东汉末年的长沙太守孙坚,三国孙权,北宋经济学家孙炎,年过百岁的唐朝大医学家孙思邈,书法家孙过庭,画家孙位、诗人孙原湘、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当代地质学家孙大中、哲学家孙叔平等。

在《中国孙氏世系源流》一书中记载:公元1224年时,福山孙氏八兄弟有一个先祖叫孙成(红袄军之人),孙成的儿子叫孙山,正好与杏林始祖的名字相吻合,年代也是在红袄军起义之后。他们可能就是同一个人,也可能只是巧合。

始祖孙山避乱来到荣成伟德山南的杏林沟一带(就是现在的俚岛镇杏北台、杏南台、燕泊、杏陈家、杏小桥、小泊、草岛寨等村),这里山清水秀,有一处山泉谓神龙眼(曾是荣成八大景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因采石炸毁)。此后又逐渐发展到文登市区及高村镇的孙家埠村、汤泊杨村、虎山村、脉田村、邢家村,泽库镇的前岛、尹家等村。蔄山镇的杨家卧龙、裴家埠村,大水泊镇的岭上孙家、陈家埠村,汪疃镇的西黄埠村,文登营镇的张皮村,侯家镇的吴家滩、二马村,荣成的荫子夼村,成山一村及埠柳镇的兰格庄,威海市区鲸园及环翠区草庙子镇打铁村、洪水岚、兴山等村,羊亭镇的埠前、西山口村等近百个村庄。

孙琪(1233~1291),元初著名将领。今冯家镇汤后疃村人。元灭金后,投军从戎。历经40余战,所得功赏尽散于部下。至元六年(1269年)至八年(1271年),率兵攻襄阳。至元九年(1272年),襄阳水战,擒南宋将领。至元十年(1273年),围攻樊城,带伤登城杀退守兵。历任忠显校尉管军把总、昭信校尉管军把总、承信校尉管军把总、武略将军管军千户,并赐以金符。卒后葬于汤后疃村南。

元武略将军孙琪墓 位于冯家镇汤后疃村南。墓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墓葬顶部呈圆形,高于地面4米,墓室四壁及顶部均为整体石板围砌,内有一石匣盛有孙琪尸骨。墓前立有石碑,碑前有一通道直通石门,通道两侧立有4个石人。石门高7米,宽5米,门楣横匾刻有“武略将军孙琪之墓”。墓地四周不均等地布有石马、石牛等。该墓地原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

孙姓1元初时由小云南山东即墨楼上村迁入小观坦埠;(祖籍山东即墨小云南楼子底下孙家庄 )2唐朝时小观北黄当地土著旧族;3宋末迁入汪疃孙家沟;4元中期由乳山汤泉迁入小观庙东;5元初迁入汪疃英武;6明天启时由即墨石臼夼迁入文城关北头;7明中后期由大水泊新立庄孙家茔迁入文城天福孙家卧龙;8明初迁入葛家林家庄井头床;9 明弘治时由文城关北头迁入高村孙家埠;10明中期由荣成斥山迁入大水泊山后孙家;16明嘉靖时由张家产北崖子迁入侯家(北)廒上孙家;11明中期由侯家北廒迁入张家产北崖子;12明中期由岛子前迁入界石新炉;13明中末期由高村孙家埠迁入大水泊新立庄;14明中期由小观迁入葛家松岚后;14明正德前迁入由界石桃花岘;14明正德时由界石桃花岘迁入米山撇惠山北后山后;15明正德时由荣成迁入侯家河杨家茅草地;15明嘉靖时由莱阳蚬子庄迁入高村沙柳村;16明嘉靖时由张家产北崖子迁入侯家(北)廒上孙家;17明初由莱阳县迁入羊亭,明万历时由环翠区羊亭迁入米山横口卧龙铺;19明洪武年间由云南迁入乳山孙家埠,明万历时由乳山孙家埠迁入张家产岚村菠萝岚子;20唐朝孙姓土著族居今乳山冯家汤上,明天启时(1621~1627)由乳山冯家汤上南山迁入泽头南桥牛七步;21明天启时由云南迁入侯家江山泊;21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由大水泊岭上孙家青石岭石岭村迁入蔄山小黄小黄庵;21明末清初由高村孙家埠迁入文城孙家西山西山孙家;21明末由牟平城迁入大水泊岭上孙家青石岭;22明(中)末由高村孙家埠迁入文登营东杜梨孙家疃;24明末由侯家江山泊迁入大水泊崖下;25明末由云南迁入昌阳县城东郊大营寨宋村大寨;27明末清初由小观坦埠迁入小观金花;28明末由牟平棘子园迁入界石旸哩店子,1960年分南、北店子两村;30明末迁入界石鞠家庄孙家庄;31明末由荣成上庄迁入张家产永福孙家;

33清初由乳山孙家埠迁入小观风口集;35清初中期由小观庙东迁入小观东炉;36清初由荣成神龙口迁入文登营中仓;38清初由高村孙家埠迁入文登营沟于家;39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由莱阳迁入泽头大洼; 40清乾隆时由泽头南桥迁入葛家祝家泊子; 42清乾隆时孙又书由小观金花小英迁入小观小芦头;43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由小观东浪暖迁入小观孙家寨;44清乾隆时由大水泊岭上孙家青石岭迁入高村中邢家;45清乾隆时由云南迁入汪疃孙家沟;46清中期由文登营大店迁入文登营刘马庄;47明正德年间孙继发、孙继祖由今莱阳市里迁入建乳山崖子,清道光时由乳山崖头(子)迁入葛家东孙疃;48明万历时由文登坦埠村迁入建乳山砦里、东吉子园,清康熙时迁入建上口村,清道光时由乳山西上口迁入葛家洛格庄;51清末由孙家台迁入文登营于家庵;52清末由乳山夏庄迁入汪疃曹家泊子;53清末由威海来海迁入蔄山中床;54清末由汪疃郝家屯迁入文登县西泊子(大支);55清末由张家产菠萝岚村迁入文登县西泊子(老支);5民国1913年由张家产岚村迁入大水泊南疃; 58由界石旸哩迁入蔄山西黄岚;59由环山孙家西山迁入蔄山西柳;60由界石蒋家疃迁入蔄山山马于;61由高村汤北阳迁入高村虎山;62迁入泽头孙家庵。《文登姓氏》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西王庄镇傅氏字辈排列(第十五世——四十六世):玉为宝珍(秀),瑞(允)映(应,守)华堂,廉洁永振,孝悌传芳。宪令恒远,祥和安长,德广兴泰,心正大昌。

湖南宁乡傅姓字辈:“调元名世忠国奇勋宏开先业永锡来昆端正宗儒道衣冠绍祖先文章光上国毓秀振家富”。

湖南宁乡粟溪付(傅)氏字辈:“太道景思钦,俞自爱元龙,贵公侯伯子,世慎珍日百,应时壬永以,嗣志仲崇绍,卿宗登尚国,祚承陶唐胜,书香裕后昌。后续派:同心恭念典,源流庆兴隆,肇基本北冀,衍布蕃南荆,贻谋宣先绪,继起振徽声。再续派:伟绩山东著,儒林晋代彰,云台勋佑启,霖雨泽悠长。”

湖南邵阳傅氏(付氏)字辈:

湖北宜昌当阳市淯溪镇水田湾村聚居地及远安茅坪场瓦仓村聚居地傅(付)氏字辈:“束带立家邦,祖宗仁德大,万世有贤良”;

荣房支派:“玉卿如彦基志友廷添朝磊尧文国继世宁祝恩高”;

汉房支派:“玉卿如彦基志宗成文奇廷大朝永继世宁祝恩高”;

横江冲支派:“汝载定国侒祥祝恩高”;

茅塘支派:“良应永世德前功大其昌”;

沙湾支派:“云重明皇金春应大承正国立仁义礼文”;

杉木桥支派:“真宜文才斌必添伸廷显仁大朝元奇国正世上永”;

合族新派:“万代乐安康咸欣祖泽长化从生厚普业自力行彰积络辉先烈诒谋裕后光人材相并起清直远傅(付)扬”。

江西南城(清河)、南丰、福建邵武傅氏字辈:“崇震雨应霖源芳克思钦善道美先志扬显耀光宗”。

山东高密傅氏字辈:“日叙丙余希深联贻馨名因溥垂法迪之”。

重庆地区傅氏字辈:

彭水支派:“明任时聘壁廷作宓世应正大朝元美光显文昌方”;

涪陵支派:“治国家为孝继宗祖为师念学光先德永世昌汝基”;

奉节支派:“端正宗儒道衣冠绍祖先文章光上国锍秀以喜(启)后(明)言(贤)”;

云阳支派:“世恒宗儒道衣冠绍祖先允承金玉志梦卜启英贤”;

巫山、巴东支派:“端正宗儒道衣冠绍祖先文武光上毕佑宙启後贤”。

重庆垫江傅氏字辈:

沈家石学堂支派:“元文德庆炳国朝世相家忠孝以为本光必大荣华”;

九龙横梁支派:“大天有宗祖可应帮子孙汝性本受用文才必重宜”;

高安协平支派:“永兴仕朝必国正天下顺”;

梁平荫平支派:“先学德元庆芝高国志兴”;

周加大顺支派:“伯嘉成日林明盛正宗兴世代昌茂远光辉永长存”;

晓兴扈姓支派:“池家应小”;

重庆市渝北区龙兴镇附近傅氏字辈:以,春天开吉祥万世永宏(音不确定)昌(音不确定),祖宗历代远圣朝谢

从目前所知的情况看,南粤招氏存在四个宗系,还有一部分是未明宗系的,约有80多处招氏聚居村落,37000多人。 广州市白云区横沙村招榖诒堂 约有2800人

广州市芳村区招村招远诒堂(横沙分支) 约有500人

广州市荔湾区西村五约招有意堂(横沙分支) 约有80人

广州市白云区沙凤村(凤岗)招留芳堂(横沙分支) 约有163人

湛江市郊官渡镇黎田上、下村招氏(横沙分支) 约有800人

湛江市郊龙头镇水埠村招氏(横沙分支)湛江长房, 约有1300人

吴川市覃巴镇米朗村招氏(黎田分支)湛江三房, 约有2500人

吴川市覃巴镇牛扼埇村招氏(黎田分支)湛江四房, 约有420人

吴川市覃巴镇大榄埇村招氏(黎田分支) 湛江四房,约有800人

吴川市覃巴镇小榄埇村招氏(大榄埇分支) 约有650人

吴川市覃巴镇那林村招氏(黎田分支)湛江四房, 约有850人

湛江市郊坡头区南三岛灯塔滘眷上、下村招区(黎田分支) 约有420人

湛江市效坡头区南三鸟高 村招氏(黎田分支) 约有180人

湛江市郊坡头区南三岛葡萄圹招村招氏(米朗分支) 约有290人

吴川市覃巴镇石坑村招氏(米朗分支) 约有350人

吴川市覃巴镇下榨油村招氏(米朗分支) 约有530人

吴川市覃巴镇那朗村招氏(米朗分支) 约有400人

吴川市覃巴镇旭金村招氏(米朗分支) 约有100人

吴川市覃巴镇田头屋村招氏(米朗分支) 约有60人

廉江市营仔镇烟墩村招氏(水埠分支) 约有500人

遂溪县岭北镇沙新村招氏(水埠分支) 约有517人

遂溪县界炮镇老马村招氏(沙新分支) 约有240人

遂溪县附城镇营上、营下村招氏(沙新分支) 约有300人

遂溪县杨柑镇建炉村招氏(沙新分支) 约有460人

遂溪县杨柑镇老学村招氏(建炉分支) 约有350人

遂溪县杨柑镇河南村招氏(建炉分支) 约有100人

广西省合浦县山口镇英罗村委会石乐埠村招氏(建炉分支) 约有60人

遂溪县杨柑镇水秒村招氏(米郎分支) 约有50人

遂溪县杨柑镇八月田村招氏(沙新分支) 约有70人

遂溪县杨柑镇吉圹村招氏(米朗分支) 约有30人

遂溪县岭北镇田坛、那洁村招氏(沙新分支) 约有420人

遂溪县岭北镇城西乡沙泥坡村招氏(沙新分支) 约有160人

遂溪县岭北镇城西乡曲圹仔村招氏(沙新分支) 约有140人

电白县马踏镇田心村招氏(沙新分支) 约有320人

电白县水东经济开发区新坡村招氏(米朗分支) 约有130人

电白县(城)那贞居委会三清村招氏(米朗分支) 约有200人

电白县小良镇波罗山村招氏(米朗分支) 约有40人

湛江市赤坎区东菊村招氏(水埠分支) 约有480人

湛江市麻章区云头村招氏(水埠分支) 约有200人

赤坎区洪屋村招氏(黎田分支) 约有250人

湛江市效坡头区垌口村招氏(水埠分支) 约有200人

湛江市坡头区反修村招氏(黎田分支) 约有80人

徐闻县迈陈镇烧灰村招氏(那林分支) 约有500人

徐闻县迈陈镇新地仔村招氏(那林分支) 约有120人

徐闻县迈陈镇地罗村招氏(那林分支) 约有50人

信宜市金垌镇大木岗村招氏(米朗分支) 约有500人

化州市杨梅镇油扼埇村招氏(黎田分支) 约有140人

广西省钦州市效石灰垌村招氏(石坑分支) 约有100人

广西省钦州市兼古头圹村招氏(黎田分支) 约有70人

广西省合浦县山口镇包子袋村招氏(米朗分支) 约有160人

广西省北流市大伦镇西坑村招氏(大木岗村分支) 约有70人 佛山市张槎镇朗边(上朗)村招永思堂 约有2700人

南海市罗村镇招大(旧招边)村招敦厚堂(上朗分支) 约有1200人

南海市南庄镇招大(新招边)村招其训堂(旧招边分支) 约有800人

南海市南庄镇溶洲井深村(原井头房)招追远堂(上朗分支) 约有1350人

佛山市张槎镇古灶村(古南)招作述堂(上朗北房分支) 约有1200人

广州市天河区长湴村招世德堂(溶洲井深分支) 约有200人

广州市荔湾区西村二约招慎思堂(上朗分支) 约有100人

罗定市附城镇凤凰村招氏(上朗南房分支) 约有1000人

罗定市太平镇石仁塘村招氏(凤凰村分支) 约有800人

罗定市黎少镇三十村招氏(凤凰村分支) 约有1000人

广西省横县陶圩镇陶圩村招氏(招边分支) 约有170人

广西省苍梧县木双镇犂碧村招氏(溶洲井深分支) 约有314人

清远市佛冈县龙山镇白沙塘村招仁寿堂(古南分支) 约有400人 佛山市张槎镇朗边(下朗)村招明礼堂(祀仕基祖), 约有1500人

招燕翼堂(南祠、祀仲奇公)、招敦本堂(北祠、祀季奇公) 约有1500人

佛山市澜石镇石湾招维则堂(下朗分支) 约有200人

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罗家村招永裕堂(下朗分支) 约有500人

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新庄村招氏(罗定分支) 约有20人

(民国时期该村招氏有三、四百人,后多往外谋生)。约有130人

广州市番禺区南沙镇东瓜宇村招氏(下朗分支) 约有130人 增城市新塘镇南安村东头坊招仁让堂 约有600人

(据该村招氏老人说,招浩是在南宋时由湖南省迁来开族的,

过去该村有6所招氏宗祠)

增城市新塘镇新河高地招追远堂(东头坊分支) 约有230人 南海市南庄镇溶洲深巷坊招世德堂 约有100人

南海市南庄镇溶洲草巷坊招氏 约有40人

肇庆市鼎湖区沙浦镇高第村招思晟堂 约有316人

(据该村招氏老人反映,先祖是从傍岗村分支而来,当时为十一世祖)。

西省来宾县寺山圩招氏(高第村分支) 约有120人

佛山市张槎镇古灶村(古北)招贻燕堂 约有580人

南海市南庄镇溶洲季华村招务本堂 约有568人

南海市南庄镇溶洲贝岗村招绍德堂(季华分支) 约有700人

南海市桂城镇叠滘村招永兆堂 约有100人

南海市澜石镇番村招地招光裕堂、招敬慎堂 约有500人

上述五地招氏,来源于古灶,既有从上朗分支,也有从下朗分支,因世远年湮,牒谱流失,难以具体分清宗系,只好留待后人考证。对招氏的分布状况,限于未作全面调查,只能就目前所知作上述介绍。介据史书记载及招氏老人回忆,招氏的分布决非止此。

例如,1997年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称:“今湖北之武昌,山西之太原,广西之田林、荔浦、广东之新会、澄海、高要、高明等地皆有分布。”。

下朗招明礼堂家谱称其第四房,在洪秀全起义时全部迁往广西柳州定居,下朗招氏老人反映,现今广西省凭祥市附近有招氏聚居村,当地人说是从山西省到广西省开族的。

横沙招氏老人反映,民国时期有山东省烟台的招氏回横沙,录制招氏大宗祠的建筑图纸,拟在烟台照样兴建祖祠,供当地众多的子孙祭祀。

在南粤大地,招氏的分布也不会限于南海、高凉。据《曲江县志》称,邑诸生招奇佐、举人招以让、岁贡招奎元、招陈谟均为曲江人,据说现今韶关市(原曲江县城)就有不少招氏。又据南海招氏老人反映,东莞市的大汾,顺德市的荷村等均有招氏聚居。至于散居在港、澳、台及海外各地的就难计其数了。

总之,还有许多招氏聚居的地方未被发现,等待我们去认识。

潮汕姓氏,潮汕所有姓氏族谱(族谱不计迁来之前),各族入潮汕开基出人物计,潮汕历史以来出的人物及潮汕地区宗族优势威势,潮汕姓氏综合作对比的话,潮汕最牛的是姓林,第一,潮汕林姓出了文武两状元,文状元林大钦,武状元林德佣,还有进士、举人,极多,这一点在潮汕姓氏中没有一个姓氏能够比上林姓,第二、大官、名人,也极多,林熙春大官、潮汕八贤林巽,太平天国将军林凤祥,民国将军揭阳林本,特别是饶平的林阿凤,明朝中期海上霸主,军队四万多人,船二千多,曾多次攻打菲律宾,及多次大规模植民,林凤是中国历史上攻打外国第一人,也是中国植民第一人,澄海的林道乾,明朝海上霸主,军队四千多人,被明军打败后,带家人及亲属二千多人迁泰国北大年地区还当了大官也成巨族,林姓较早较多较大规模移民的,所以是海外华人第一大姓原因,新中国改革开放近年来潮汕林姓统计新移民到泰国30多万人,林是泰国百几两百万人口的超级巨族,以上这些也是林姓在潮汕姓氏中之冠,以上只是一部份潮汕大官和名人,潮汕还有很多林姓大官和名人没有写上去,第三,潮汕林姓威势、有揭阳林半县之称,有揭阳县以来历代揭阳县县长至民国必须姓林做县长,这一点在潮汕所有姓氏中只有林姓有的,第四,一姓镇,揭西钱坑镇,一镇一姓一祖宗,林姓是潮汕地区最纯的姓氏镇,也是广东省唯一最纯的一姓镇,有日出沙陇郑,日落钱坑林,潮汕古语地方姓氏霸主厉害称号,讲述的是古代潮汕地区,东、西,两个地方超级巨族霸主势力地位,经过历史变迁,东边潮阳的沙陇郑氏没有以前那么强大了,原来的沙陇乡(镇)六村都有其他姓氏居住变杂姓了,现在又和成田镇并了镇现也变了一个杂姓大镇,沙陇郑被瓦解了,反而西边的揭西钱坑林更加强大而胜出,以前的钱坑寨现变一个大镇,现在也是一镇一姓一祖宗的姓氏大镇,实住人口约五万人,加外出人口共计有十万人姓林的姓氏人口大镇,和凤江阳夏乡共同一个祖宗南山公,也是一乡一姓一祖宗,阳夏乡也是一个超级大乡,面积范围极广,辖五个村委会实住四万多人都姓林,加外出人口的话有十万八万人姓林,就等于一个镇,现揭西林保持地方巨族霸主势力地位,以上在潮汕姓氏中罕见现在只有林姓独有,第五,潮汕林姓的姓氏人口规模最大,潮汕地区到处有一片片的大规模姓林,几万至十几万人连绵姓林片,有十多大片,一万以上三万以下的姓林片约四十片,共五十多片姓林非常突出壮观,还有不成片的姓林镇一至两万姓林或一万几千也到处都是,潮汕地区基本每一镇都有姓林的,整个潮汕地区计姓林人口约200万是数一数二大姓,几万成大片姓林有:揭西东园镇七村委会主姓林成大片人几万一片姓林,叫东园片,揭东锡场大片姓林七万多人,锡东村、锡西村、锡中村、三村一姓林四万多人,加华清村也是主姓林极大村的单:姓林有二万左右,还有老锡场居委会主姓林,石林等村姓林,一大片姓林叫锡场片,揭东白塔和霖磐,合成一大片姓林,白塔的霖田村、桐联村、桐和村、和霖磐的西龙村、东洲村、东风村,连成大片姓林现住约六万人,榕城磐东镇占七成姓林大片,单乔林乡三村一姓林3万左右还有经桥村,河南村、河中村、沟美、阳美等姓林成大片共约6万人,惠来河林乡八个村委会都一姓林周边还有好几个村委会也主要姓林连成大片姓林数万人,叫河林片,惠来还有几大片姓林的,周田的狮石村周围大片姓林,隆江大片,葵潭大片,等,澄海盐鸿大片姓林几万人,单:鸿沟乡称一姓林2万几加盐灶乡也是主要姓林成一大片,澄海上华也大片姓林,饶平井洲也是主要姓林大片四万多姓林,特别是揭西超级大片姓林,钱坑一镇14个村委会姓林约五万加金和金坑乡4个村委会主姓林2万几,金和还有南山头尾两个和龙坑、和南、石牛埔等主要姓林的村委会连片,凤江阳夏5个村委会四万多姓林,里湖河头村,大池埔光村,等等约三十个一姓或主要姓林的村委会连绵姓林超大片人口十几万还不计外出人口,林姓是潮汕最大规模姓氏,也是广东省最大规模的姓氏,中级姓林片有,潮安金石分两片,古楼片三个村委会,和仙都片四个村委会主姓林,潮南仙港片,关埠玉一片,金玉镇玉埔片,青山乡一片,泉塘片、惠来西溪军林片四村,汕头莲塘片,钱塘片,等等中级片万人以上三万人以下在潮汕地区共约四十片,潮汕林姓综合第一威势,无论哪个方面都比突出,林姓是潮汕最牛的姓氏,综合全省第一优势作对比的话,广东没有一个姓氏能够比得上林姓,所以林姓也是广东省最牛的姓氏。

1家族祠堂的宗祠历史

中国古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最能体现这种等级差距的是对祖先的祭祀上。宗祠是宗家血脉所系,也是宗家盛衰的标志。因此历代帝王将相都将宗祠看作国家权利的象征,统治人民的支柱。所以建造宗祠是皇室的特权。祠堂的出现,与家庙,神庙有极大的联系。中国最大的家庙当属皇帝家的太庙,其次是各诸侯,王公的宗庙,这是按照《周礼》的规定,一级一级下来,到了士大夫,还有资格建家庙,普通庶民就没资格建家庙,只能路祭。民间的祠堂是从西汉开始出现并逐渐兴起的,汉代祠堂是建筑在墓前的祭祀场所,祠堂多为石质,又称石室。此后数代由于等级制度的禁锢,有资格拥有宗祠的人依然寥寥无几。中国允许民间建立宗祠始于1536年,明代嘉靖皇帝允许民间“联宗立庙”诏令的颁布,民间建立宗祠终于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从此,宗祠与家谱一起成为家族最重要的象征。

2全国唯一的岳飞生祠有着怎样的历史呢

靖江生祠镇岳庙原称“岳王生祠堂”,俗称岳王庙,建于岳飞在世之时,为天下最早,故有“天下第一岳飞庙”之说。

《宋史》记载: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诏飞退守通、泰,有旨可守即守,如不可,但于沙洲保护百姓,伺机掩击。飞以泰无险可恃,退保紫墟,战于南霸桥,大败金兵,渡百姓于沙上,飞于精骑二百殿护,金兵不敢近。

”这里的通,指南通;泰,指泰州,而沙洲、沙上就是指靖江了,百姓就是跟随岳飞的难民。 南宋年间,金兵进犯中原,岳飞时任军队的元帅,率兵抵抗。

岳飞率领的军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可南宋王朝采取卖国求荣的政策,要与金兵媾和,一天之内连发12道金牌命令岳飞班师回临安(今杭州),无可奈何的岳飞只好率兵南回。

当地百姓依依不舍,紧随岳飞军队后退,一直退到扬子江畔的靖江地区驻扎营寨。此时的岳飞忧国忧民,寝食难安。

一天,当他忙到深夜,踱出帐篷,看到孤山地区这块土地有山有港,濒临长江,平畴百里,这里开垦后适宜植桑种粮,可建成一处鱼米之乡。拂晓,岳飞召集老百姓,说:你们就不要随我渡江了,“沙洲”是块好地方,你们就此生息吧,“我愿沙洲八百年无水灾,八百年无旱灾,八百年无兵灾”。

岳飞的话鼓励众百姓安居下来。老百姓送岳飞到港边一座桥头才不得不停住了脚步,目送岳飞远影消失。

这座桥后被命名为“望岳桥”。后来,老百姓为怀念岳飞,就在望岳桥旁建起了一座祠堂,曰“岳王生祠堂”供奉岳飞长生牌位,后人亦称“武穆王生祠堂”。

1968年,岳王庙重修,赵朴初先生题书为“岳忠武穆生祠堂”。 庙为全宋式结构,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气势雄伟,蔚为壮观。

庙内岳飞塑像栩栩如生,其英武神态中隐有一丝抹不去的苦思与忧戚,据说这是全国唯一一座带有忧戚神态的岳飞塑像。当年,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赐死于大理寺狱。

消息传到马驮沙(靖江古名马驮沙),靖江人民纷纷走上昔日送别岳飞的桥上,遥望江南,思绪万千,于是“望岳桥”又改名为“思岳桥”。

3肇庆高要河台对田陈氏宗祠历史

陈氏宗祠简介

据村中老人说,对田村的陈氏宗祠始建于清代中后期。是一座中国祠堂建筑,位于肇庆市高要区河台镇对田村,该祠坐南朝北,依中轴线渐次排列有照璧、天井、大殿及后厅、大戏台等建筑,大殿前有回廊,两侧有厢房。其整体结构保存较为完整,是一座具有浓郁的广东地方特色的艺术建筑群。

陈氏宗祠集中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巧妙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和彩绘等装饰艺术。其题材广泛、造型生动、色彩丰富、技艺精湛,雕刻技法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是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

可惜,自2005年集资修缮后,由于年久失修,几十年来,历经战乱等人为性毁坏,加上多年的风吹雨蚀,墙皮剥落,飞檐损坏,屋面漏水,白蚁侵蚀,村集体经济薄弱和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等原因,宗祠面将临毁坏的可能。现急需筹资重修陈氏宗祠,希望陈氏宗亲看到此文后,能集思广益,集腋成裘,慷慨乐助,让这座艺术瑰宝早日重放光彩。

4长沙许家老祠堂的历史是什么

过新桥社区集镇,过常新桥后左转,沿河上溯500多米,即见常家祠堂。该祠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9),为常氏家族的一支从衡阳迁居长沙后所建。祠堂早些年为常新学校,现为新桥村部所在地,办公室空无一人,祠堂里面也是空荡荡的。

常家祠堂,青砖封火墙,硬山顶,大堂内原悬挂有清大臣常大淳的肖像。祠堂总长598米,宽48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祠堂面对白沙河,后依低山,面阔七间,进深三栋,各栋顺地势逐渐抬高,沿中轴线依次为大门、前厅、天井、中厅、戏台、上厅,全由花岗石柱头支撑,气势恢宏。大门有三,均由花岗石作框架,今左、右两门已封。门廊前有花岗石阶级,中厅宽大,戏台、天井等由花岗石砌边,两侧有厢房、天井,宽敞古朴。

常大淳(1794-1853),号南陔,湖南衡阳人,明朝开国将军常遇春之后,道光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安徽按察使、湖北布政使、浙江巡抚等。咸丰二年(1852)任湖北巡抚期间,为防扼太平军入鄂,加强水陆设施,招募水军,不遗余力。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克武昌后,投井自殉。诏赠总督,谥文节。

5大岭村的发展历史

大岭是典型的岭南古村落,现保存较完好的岭南风格建筑群约9000平方米,这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是难得一见的。大岭村背依菩山;三面环玉带河,各式古石桥跨于河上;古塔立于村西南角;祠堂、门楼、牌坊、麻石巷、古树、蚝壳墙等在村中皆可见。

大岭村的显宗祠门前有两个石鼓墩,其上均镌刻着垂卷发、紧身衣、束马裤、高皮靴、佩长剑的西洋人,村中老人指出,该村在明代已有人任礼部主客清吏司郎,返乡时就在祠堂外立了“送财洋童子”。

6胡氏宗祠的历史文化

宗祠文化

宗祠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和特殊作用。它是古代民间建筑专家的杰作、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有些宗祠建筑具有“天人合一”、人文与生态和谐统一之功。

从内涵作用看,绩溪古宗祠通过纪念祖先、弘扬祖德这个机制,又成为古近代社会农村团结人、教育人、培养人的学校,成为推动村落社会公建公益事业建设的组织者。一是知根知源,凝聚本族。二是引导修德,正人正已。绩溪古宗祠文化突出的地方在于:许多立在宗祠、写在族谱中的“族规”、“家训”,都是教育子孙注意社会公德、家庭道德、从政官德、经商道德等等的修炼。提倡以孝事亲、以诚待人、以信为本、以忍处世。可以说,宗祠是古代落实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从所提倡的道德内容看,不少东西在今天仍不失为值得传承、弘扬的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不相悖。三是培育人才,耀祖光宗。在古代,绩溪有“两多”:为官者多,商贩者多。这应当归结于古宗祠文化的作用。在祭祖“拜图”时,准入祠堂者除长辈外,得需有功名者,明显鼓励读书,鼓励成才,鼓励建树功名以光宗耀祖,这样自然人才济济,龙川胡氏宗祠就是典型代表。龙川村在历史上先后出了20位进士和举人。

胡氏文化

绩溪龙川胡氏,于东晋年间由中原世家大族迁居于此,聚族而居。自宋以后,受徽文化熏陶,家族崇尚儒学,重视教育,耕读相伴,贾儒并举,族人多知书达理,厚积薄发,代有人才。仅在明代,家族中就出了10多为进士,被称之为的“进士村”。其中有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中戊戌科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和南京户部尚书的胡富,还有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戊戌科进士、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的胡宗宪。龙川胡氏家族在医学、商业领域也多有建树。

龙川传说

龙川是坑口村的古称。村前有龙须山,村中有一条小溪(称川)穿村而过,古称龙川。后人认为小溪(又称坑)出口流入登源大河,龙可以畅溪,故改为坑口。这个传说至今仍在百姓中流传。

副祠传说

据传说,龙川是船形,全村清一色胡姓,而船在大海行驶如没有铁锚就无法停航靠港,故从外村请来一位丁姓住此护祠,丁姓好比铁锚把大船钉住就稳当了。但这家丁姓16代中代代单传却是一个“谜”。古祠的“谜”,又何止一个。古祠大修之后距今400多年,可找不到一只蜘蛛。有人说,古祠选用优质木料有关,也有的说,关键是古祠地处风水宝地的缘故。

7英德彭家祠的历史

在一座高三十五米左右的山上,整个村落依山而建,共分三层,仅北面有一条石阶路出入,每层均只有一个小门可通往上层,其余三面全是悬崖峭壁,凸现了建筑的防御功能。它就是英德市黄花镇(原明迳镇)坑坝村的彭家祠,位于清远市着力打造的五条旅游热线之一———英西奇特峰林走廊风景区内。从远处粗略看,有点像布达拉宫,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小 ”。

彭家祠其实是当地彭姓人家的祖祠堂,座南朝北,整个建筑封闭,自成一体。房屋从山脚至山顶共分三层,除了北面一条平均宽约一米半、用石灰石打制成条铺至顶层的石阶路,其余三面均是悬崖峭壁。

这个古村落共分三个层次。首层建有房屋五栋,座南朝北三栋,东西两边各一栋,房屋用不规划的石灰石作基础起砌至三米高,再上用青砖,然后接砌泥砖,顶部均盖普通青瓦。大门用花岗岩石砌,门楣上楷书阴刻“明义知方”四个大字,其上绘有三星图、花开富贵图、松鹤延年图(1991年重画);大门两侧各有一个了望窗口。

拾级而上到了二层,二层为书堂。共有房舍五间,中间为厅,厅内檐壁下有山水人物画和古诗词壁画等。书堂外建筑了一栋矮小的平房。中间为天井,天井两旁各有一个金鱼池(已毁),天井侧的三面墙上分别用灰浆雕刻梅花、菊花、人物等图案,浮雕下有一只用泥胚烧制未施釉的大花窗。这一层的左边还设有哨楼和炮楼。

最顶层为彭氏宗祠,建筑风格为硬山顶配火锅耳风火墙,与首层一样,房舍五栋,座南朝北三栋,东西各一栋。首栋大门门楣上有一匾,上写“驰封中宪大夫”,落款为“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二栋为祠堂,檐壁部分有壁画或灰浆抹雕花草图案。这一层的围墙用青砖或砖石混砖,上面有多个了望眼。

从建筑结构上看,彭家祠凸现了极强的防御功能。据陶人杰(时为英德县知县)为彭珠光、彭宝光、彭应能立的匾额记载:在甲寅(公元1854年)之秋,明迳(现黄花)一带土匪猖獗,闹得百姓不得安宁。彭氏兄弟自告奋勇,配合官兵剿匪有功。陶人杰为表彰彭氏兄弟,特授“明义方知”匾额。

有专家认为,目前在英德境内,建在山上凸现防御功能的祠堂绝无仅有。它对研究该市古代建筑和如何防御外来侵略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995年12月,彭家祠被列为“英德市文物保护单位”。

8庄子祠的历史传说

庄子祠始建于宋元丰元年(1078),当时蒙城县令、秘书丞王竞,有感于一千多年来,庄子的家乡竟没有给庄子建一个纪念的地方,于是多方筹款,为庄子建祠,并请好友苏轼撰文纪念。

苏轼撰写了《庄子祠堂记》,文曰:"庄子蒙人也,尝为蒙漆园吏。没千余岁而蒙未有祠之者,县令、秘书丞竞始作祠,求文以为记……。"此祠堂建于涡河北岸旧县衙东漆园故址中,主要建筑有逍遥堂、梦蝶楼、观鱼台等。每年祭祀,从未间断。《庄子祠堂记》收在《苏东坡全集》中。

这里有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一千年后庄子故里蒙城才给庄子建祠呢?

大家知道,庄子生活在战国末年,死后80年(206)即开始了西汉统治。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虽向道,但求的是黄老养生长寿之术,政治上仍尊儒。东汉末,道教盛行,老子的地位被道教确立,庄子虽然也被道教追封为教主,但地位远不及老子。魏晋时期,庄子以其超俗的人生观、玄妙的宇宙观和虚无的人生观,受到当时玄学的追捧,名声大振,但由于社会的动荡,为名人建祠尚未形成风气,因而也不曾有人建庄子的纪念场所。唐代只祭老子,不祭庄子。宋真宗(998--1022)崇道,全国大兴建道教活动场所之风,宋神宗(1068--1078)元丰八年(1078),神宗过世,神宗的母亲高太后因其孙哲宗年幼,而垂帘听政。高太后是蒙城小涧人,聪明的县令王竟,此时建庄子祠,既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当时的社会风尚,更有向高太后表示效忠和庆贺的含义。

9家族祠堂的祠堂文化

常州著名文史专家、常州祠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吴之光说,祠堂有五大功能:一是尊祖敬宗,纪念祖先的场所,发扬祖先的爱国主义,艰苦创业的精神;二是寻根问祖,接待来访,联络宗亲的场所,加强民族团结,发扬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三是道德教育的基地,通过祠堂文化内涵,匾额、楹联、碑记,以及族规家训,如爱国、孝悌、敬业、诚信、友善,勤劳、俭朴等道德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等,发扬文明道德、和谐友好新风尚;四是陈列书画,阅读书报,增进知识,联络感情,增进宗亲邻里情谊,喝茶聊天休闲,发扬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的作用;五是民俗文化、民间收藏的陈列馆,收藏陈列旧宗谱、旧碑记、旧石器、旧家具、旧农具,是新旧历史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修缮祠堂的工作刻不容缓。

岭南冯氏,咸丰年间记载广西博白支系族谱(看有没有与你同支)

博白冯氏祖根 广西博白冯氏后裔的祖先,从十六国时期说起,北燕冯氏王朝,其中一分支往南迁(岭南冯氏),分支到博白支系后裔至今约15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