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是秦琼的后代吗
秦琼是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秦桧是江宁(今江苏南京)人,这个差的还是比较远的。
不是同一个姓就是祖先啊后代啊什么的,中国最不差的就是人了,这么算下来的话天下大同啊。
我努力辨认了你的问题,觉得你应该问的是秦桧(就是害死了岳飞的那货),在此友情提示,桧字音同柜,以后不要再读错写错打错了。
答案:临川明朝李氏墓志铭是由明朝文学家辛弃疾所写。
解释:临川明朝李氏墓志铭是辛弃疾为纪念其好友李清照的父亲李复之所写。辛弃疾和李复之都是南宋末年的文学家,两人关系甚好,辛弃疾为了纪念李复之,特地写下墓志铭。这篇墓志铭以其朴实无华的文风和真挚的情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墓志铭之冠”。
拓展: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末年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文学创作包括诗歌、词、散文等多种形式,被称为“辛词宋韵,词家之冠”。其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元夕》、《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等。他的政治生涯也颇为丰富,曾担任过数个地方的官职,但因意见不合多次被贬谪。直到元朝灭宋时,他才被朝廷追封为太子少保。
《永遇乐烈日秋霜》
作者:辛弃疾
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比着儿曹,锳锳却有,金印光垂组。
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
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赏析: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由作诗转为填词,到了辛弃疾时,则更进一步以词代文,表情达意,这首《永遇乐》,就是这一方面的成功之作。茂嘉,辛弃疾的族弟,因他在家中排行第十二。稼轩词中有两首送别茂嘉之作,一首《虞美人》,作于茂嘉远谪广西之时。
这首《永遇乐》是送茂嘉赴调。根据宋代的有关规定,地方官吏任期届满,都要进京听候调遣,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另予调遣时,都会升官使用。所以这是一件喜事,是一次愉快的分别。因为这是送同族兄弟出去做官,稼轩颇有感触,便说起他们辛家门的千载家谱。戏赋辛字,从自己姓辛这一点大发感慨与议论,以妙趣横生的戏语出之,而又意味深长。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词的一开头就掮出家谱,说辛家门先辈们都是具有忠肝义胆的人物,而且他们都禀性刚直严肃,如烈日秋霜,令人可畏而又可敬。烈日秋霜,比喻风节刚直,如《新唐书段秀实传赞》: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词的开头三句自报家门,倒不是虚夸,而是有史为证的。辛氏是一个古老家族,传说夏启封支子于莘,莘、辛声相近,后为辛氏。商有辛甲,一代名臣,屡谏纣王,直言无畏。
汉有辛庆忌,一代名将,威震匈奴。成帝时,朱云以丞相张禹巴结外戚,上书请诛之,帝怒,欲杀云,辛庆忌冒死相救。后庆忌子孙亦忠耿,不附王莽,被诛。
当然,写词不能像修家谱那样纪实,况且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史实,所以词人不多花笔墨,而是别出心裁地与族弟细参辛字来了:我们祖上从何年获得这个姓氏?又是怎样才得到这样的姓呢?我姑妄言之,你姑妄听之,以博取一笑吧。于是咬文嚼字起来,仔细体会辛字的含义,有辛苦、辛酸、辛辣等多种内涵,他发表高论了: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我们辛家门这个辛字,是由艰辛做成,含着悲辛滋味,而且总是与辛酸、辛苦的命运结成不解之缘啊!三句话句句不离辛字:艰辛悲辛辛酸辛苦。写诗填词向以同字相犯为戒,而这里三句辛字四见。用得自然,增加了音调的视听效果,并使词情得到充分渲染。更妙的是,形式上是细参辛字,内容上又语意双关,含着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牢骚。不是么,上面谈到那位辛庆忌,艰辛做就不世的战功。可是,到了他的子孙,就尝到惨遭杀戮的悲辛滋味了。联系到稼轩本人,从壮岁旌旗拥万夫,到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也是够辛酸、辛苦的了!
总而言之,我们辛家人的命运总离不开一个辛字,怎么会这样的呢?原来根子还在这个辛字上。辛者,辣也,这是辛字的本来含意,也是我们辛家人的传统性格啊!我们辛家人生成耿介正直的性格,做人行事,刚直泼辣,就如同我们的姓氏一样,火辣辣地不招人喜爱。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这两句更就辛字辛辣这层含义加以发挥,借字说人。北宋曾布有《从驾》诗,押辛字韵,苏轼一和再和,有最后数篇君莫厌,捣残椒桂有余辛之句,稼轩信手拈来,用得很好。
下片接向人辛辣的话头继续抒发感慨。正因为我们这个姓,世间应有尽有的芳甘浓美的东西,都轮不到吾家门户了。眼看人家子弟腰间挂着一串串金光灿烂的金印,何等趾高气扬,我们哪儿比得上人家呢!正话反说,无限感慨,嬉笑戏语,隐含牢骚。比不上人家怎么办?争口气呗!于是话儿转到送茂嘉赴调的题目上来: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谋取高官显爵、光宗耀祖之事,就交给你了。从今往后,你青云直上的时候,不必回想今天咱们兄弟之间的这场对床夜语;到了你年老力衰的时候,一定会记起今天我说的这些玩笑话的。对床风雨,语出韦应物诗: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这两句诗颇为苏轼、苏辙兄弟所欣赏,十分向往风雨之夜、兄弟两人对床共语的境界,并为此相约早日退隐,后遂成为故事。
靴纹绉面,典出欧阳修《归田录》:北宋田元均任三司使,请托人情者不绝于门,他深为厌恶,却又只好强装笑脸,虚与应酬。曾对人说:作三司使数年,强笑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茂嘉赴调,稼轩祝贺他高升,自是送别词中应有之意。而用靴纹绉面之事,于祝辞里却有讽劝。实际上是说,官场有官场的一套,做大官就得扭曲辛家的刚直性格,那种逢人陪笑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呢。到头来你也会后悔的。
全词就象在写兄弟二人在聊家常,气氛亲切、坦诚,语言风趣优美,从开头到结尾都在围绕姓氏谈天说地,把辛这一普通姓氏解说得淋漓尽致,寓化于谐,明显地表现出作者通过填词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的这一进步倾向,这对于传统的词作来说,有点格格不入。但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手法,都不失为值得肯定的尝试。
苏轼 永遇乐
《永遇乐》
苏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
清景无限。曲港跳鱼,
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
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
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
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
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
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
为余浩叹。
注释:
1、彭城:今江苏徐州。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一说张建封之子张愔)为其爱妓盼盼在宅邸所筑小楼。
2、紞如:击鼓声。
3、铿然:清越的音响。
4、梦云:夜梦神女朝云。云,喻盼盼。典出宋玉《高唐赋》楚王梦见神女: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惊断:惊醒。
5、心眼:心愿。
6、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徐州知州时建造。
翻译:
明月如霜般洁白,好风就如同清水一样清凉,秋天的夜景清幽无限。弯弯的水渠中,鱼儿跳出水面,圆圆的荷叶上,露珠随风落下,但夜深人静,这样好的美景却无人看见。三更鼓声,声声响彻夜空,一片树叶悄悄落到地上,轻音竟把我的梦惊断。夜色茫茫,再也见不到黄昏时的景色,醒来后我把小园处处寻遍。
那长期在外地的游子早已疲倦,看那山中的归路,对着故乡家园苦苦地思念。看如今燕子楼空空荡荡,佳人盼盼已经不在,楼中的画堂里空留着那呢喃双燕。古今万事皆成空,还有几人能从梦中醒来,有的只是难了的旧欢新怨。后世有人,面对着这黄楼夜色,定会为我深深长叹。
赏析:
本篇于元丰元年作于徐州。上片先写燕子楼小园夜景。明月皎洁如霜,好风凉爽如水,清澄澄夜景美无限。环曲的港湾鱼儿跳出水面,圆圆的荷叶露珠儿晶莹流转,天地寂寞无人见。接着写梦觉。三更鼓响砰然,飘零一叶铿然,以声响衬夜之寂静,且抖出一惊字,形容梦醒恍惚之状。夜茫茫三句,反接开端夜景,夜色茫茫无处重寻,梦里悲欢,醒来后走遍小园心怅然。上片写梦后所感,融入一己身世情悰。客游天涯已感到厌倦,欲寻山林路径找个归宿,费尽心思也望不见故园。一发乡国之思。古往今来如梦幻,何人曾梦中醒来,只因有旧欢新怨缠绵不断。一发今昔之慨,他年后人面对着黄楼的清夜景观,也会像我面对着燕子楼感慨怅然,发出人事变迁的浩然长叹,由今日凭吊昔人,设想后人凭吊自己,感悟人生,喟叹古今。
李清照 永遇乐
《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
暮云合璧,
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
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
融和天气,
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
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
风鬟雾鬓,
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赏析:
此为李清照晚年所写元宵词,借流落江南孤身度过元宵佳节所产生的切身感受,寄托深沉的故国之思、今昔之感。上片开始连下三个设问。第一个设问是问自己在何处?是明知故问,问的前提却是元宵夜夕阳西下,玉兔东升之际,是人约黄昏后的良辰美景,一对比,便知作者有化不开的漂泊异乡的凄凉愁怀。第二问也是在染柳烟浓的大好春光之后,先以听笛怨转,再问自己还有多少春意可享受,正反映了晚景凄凉的心情。第三问也是同样,用岂无递反,也反映出晚年生活动荡不安、祸福莫测的忧患。来相召二句,状节日人物之盛,谢却诗朋酒侣,则气氛陡转,写自己自甘寂寞的心灰意懒,可以感知到作者几乎万念俱灰的心境。孤独中最易追怀往事,中州盛日六句,极写往年京华热闹欢乐,浓厚兴致。如今以下折转到当前,憔悴神态,寥落心理,与往昔形成强烈反差。最后两句看似淡泊自守、不慕繁华,实则是满腹辛酸,一腔凄怨的总爆发。全词以元宵为焦聚点展开记叙,思路由今而昔再到今。今昔对比,以乐景写哀,以他人反衬,益增悲慨。无怪刘辰翁诵此词为之涕下、辄不自堪(《须溪词》卷二)也。
秋霜的诗句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3、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王维《秋夜曲》
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6、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7、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白居易《中秋月》
8、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9、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徐志摩《沪杭车中》
10、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看他们三三两两,回环来往,夷犹如意,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胡适《鸽子》
中国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翻开一页页厚厚的史书正传,很难真正找到像李清照这样的痴人传记。鲁迅说过,二十四史是帝王将相的家谱。那么,这本家谱里自然找不到痴人们的足迹,李清照出身官宦之家,一生流离颠沛,生平事迹、佳话甚多,可其卒年居然都不可考,其中缘由值得人深思。 李清照生于公元1084年,济南人,父亲李格非,曾任礼部员外郎等职,博通经史,能诗善文,很受苏轼赏识。母亲也工词翰,善作文章。李清照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艺熏陶。既为千金**,大家闺秀,且多才多艺,少女时的李清照自是填词作画,悠闲自得,当时情节,在其前期词作,字里行间都有流露,“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秀”(《点绛唇》)刻画出一个天真、活泼、含羞少女荡秋千直到汗透衣衫的欢快心情。 18岁时嫁给赵明诚,婚后生活优裕,夫妻情深,相敬如宾,恩爱有加,两人填词作文收藏书画金石,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工作,著有《金石录》。而这一时期,她的词名早就已经流传,她曾填一首有名的重阳词送给丈夫赵明诚。 薄薄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据元伊世珍《琅环记》载:“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忌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由此,足可见清照之词艺术风格的独特和语言功力的深厚。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统治者占领汴京,毁灭了她的美满生活,使她的词风大有改变,悲怨之气日渐增长,南渡不久,丈夫病逝,在颠沛流离中,珍藏的金石画丧失,从此以后过上了孤苦凄凉的生活,晚年又迫于无奈所嫁非人,终在一片愁苦中离开人间。 1、“雅士”情结,独特风骨。 李清照之词被誉为“婉约”之作,但读罢《濑玉词》,整体感觉不尽如此,中国文学史上自唐宋两代以来的男性词人好似“男子而作闺音”。可李清照作为一个真正的女性词人,其词中却偏偏显露出一种男性士大夫文人的“雅”气。这是那“痴人”形象之外最大的特点,王士缜说:“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为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花草蒙拾>>)就仅把她当作婉约派的人表来称颂,南宋王灼曾批评李清照“作长短语,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苍荒*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问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 <<碧鸡漫志>>)卷二)这很明显是在说其词不能登入大雅之堂,而细品其词,却发现李清照不但是一位婉约词人,而且其词也不乏倜傥磊落的“丈夫“之气。近代沈曾植老先生曾指出“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苏辛,非秦柳也。”(《茵阁琐谈》)的评语,这就很明确的告诉我们李清照的词在婉约之中又透出如苏辛词那样豪放不羁的“骚情雅趣”,这一点我通读《濑玉词》得出两点来加以说明。 第一,其词风和内容,同其它词人一样大都不免男女恋情的狭窄空间,前人早就说“词为艳科”,然李清照在这种题裁之外又拓展开来,眼光已经超越了同时代女子,虽未能跳出封建社会礼教的束缚成为一个自由往来的女性,但她的词已超越其它词人的狭窄的内容,——在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是一位闺阁中的”女丈夫“了,在《濑玉词》之中我摘录以下语句来看李清照的“雅士”风骨。 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转调满庭芳>>)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清平乐>>) 险韵诗成,挟头酒醒,别是闲滋味。(〈碧 漫志〉)卷二)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鹧鸪天>>) 清露晨流,新桐出引,多少游春意。(<<念奴娇>>) 沈水卧时浇,香消酒未消。(<<菩萨蛮>>)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竟先融。(<<浣溪沙>>)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 从以上词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生活掠影:分茶、饮酒、作诗、填词、踏雪、游春、插梅、踏雪、赏菊、泛舟、登山,这一件件,一桩桩,岂非都是士大夫的风雅举动?封建社会之女子谁敢有此奢求?谁又会有此风情?她的风雅之气从何而来,这都缘于他的痴气,此一痴,尽显其风流才华,尽现其幽雅风骨。 李清照是一个纯情女人,早在18岁嫁给赵明诚时,就经常陪还在当“太学生”的丈夫逛古玩摊和旧书店。赵明诚罢官后,闲居青州乡里十年,她又协同丈夫从事金石图书的整理工作,“每获一书,即共同勘校,整集答题。得书、画、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色尽一烛为卒 ”。而最为后人传颂的则是她与赵明诚的比赛记忆的佳语:他俩晚饭过后,常以背书为赌,一人先举一典故然后两人竞猜出于某书某卷第几页,赢者则以饮茶为赏。因为李清照的记忆好,所以每每由她获得“饮茶权”,高兴之下,举杯大笑,茶未饮反弄得杯倾怀中,满身茶渍。读这样的故事,一位活泼洒脱,直率豪爽的“女痴人”便在现于眼前,因而赵明诚对她疼爱有佳,曾在她的肖象画上题词四句:“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其堪偕隐”。这样的评价,情之深,意之浓,无以为此,赵明诚不仅当李清照是生活上的伴侣,更视为志同道合的知已。这一点足以证明她的“雅士”之气和“痴人”形象。 第二,李清照的词中又透出了一种独特的魅力和风骨,她关心国事,敢于批评时事,北宋灭亡,她曾写诗讽刺当时的士大夫的怯懦行径,“南渡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南游尚觉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安”。堪令此辈人士为之脸红,而《乌江》一绝(生当作人杰,死 亦为鬼雄)若教苟安于江南的宋高宗君臣读后不知是何感想。 李清照是个安静的女子,无形中似乎有一种力量指引着她去做该做的和想做的事,这种力量就是“痴”,因为她追求自由,追求平等,她虽是女子,却也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在《渔家傲》一词中便能窥见其中的消息。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皆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往。蓬舟吹去三山去。 在她的词中多次出现“诗、茶、酒、菊,等词,这是一种潜在意识志趣的流露:痴人雅趣,痴语逸梦。 2、李清照的《词论》 李清照之《词论》被称为词坛之“奇文”,以一个后辈的身份历数前代诸公的疵病,如柳词“词语尘下”,论张先等人之词“破碎何足名家”,关于晏几道的小令,李清照有过一段著名的论述:“‘小歌词’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甚至对晏殊、欧阳修、苏轼名儒大家的词都评为“句读不蕺之诗”。这又是何等的胆识!这样的成就胆识谁人能及!她执著于文学,痴迷于词作,直言坦然在受人诬陷后,极力抗争,这又是何等的气魄!李词流芳于世,其《词论》也是让后世人受益非浅。 3、痴语终结 在尘土飞扬,汗臭烟燎的人生间,李清照在中国文化艰苦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她的文学犹如昙花一般,呈现出刹那间的美丽,对她而言没有永恒,只有永远的痴气,在这痴气当中,她把文学当作自己的生命,在已经逝去的痴人群体当中,她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这篇文章当中,我以新的观点来陈述对李清照其人其词新路径的探寻,从而揭示出整个女性词人的痴与畸,其间只是我的个人观点,或许有些偏颇,但是仅以此来缅怀逝去的词人,她的痴语、痴情、痴梦都永留我的心底,她是痴,却不傻,因为她爱过、恨过,更写过,这就足够了
求采纳
自古女子都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说法,虽然古代的女子因处于封建社会,使得其无法在所属的朝代之中发光发热,但是古代一生皆活成了传奇的女子也不在少数。其中元朝时期的杨维祯就曾发表自己的看法:
“女子诵书属文者,史称东汉曹大家氏。近代易安、淑真之流,宣徽词翰,一诗一简,类有动于人。然出于小听挟慧,拘子气习之陋,而未适乎情性之正。此大家氏之才之行,足以师表六宫,一时文学而光父兄者,不得并议矣。”
才女李清照
其中的易安就是宋朝时期十分出名的才女——李清照。说到这位李清照,这位才女的名声即使是放在现代社会来看也是极其响亮的,也是女子不让须眉之中的代表人物。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李清照自幼就受到了文学的熏陶,长大后的李清照更是一位才华和气质兼具的大家闺秀,是多少才子心里的梦中情人。
李清照有着许多文学作品,其中也有很多作品流芳百世,经久不衰,无人不知也无人不晓。两首出自李清照之手的《如梦令》,更是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千古佳作,也为世人展现出了李清照身上豪放潇洒、活泼开朗的人物形象: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的手绘形象
这短短一篇短小简练的词,却极其清楚地描写出了李清照内心细腻的情感,同时李清照也通过这首词表达了自己当时的情趣和心境。开篇李清照为读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还记得那天在溪边亭中欢乐的游玩时光,当时日色已暮,按理说也到了该回家的时候。可惜自己却“沉醉不知归路”,而实际上却是为不想回家而找的一个借口。后来“兴尽晚回舟”,却“误入藕花深处”,一下子无法找到回家的路,此时内心不禁开始急躁和烦恼。此时在藕花之中有着一群鸣鹭,这一群鸣鹭打破水面的平静,最后扑腾着翅膀飞远了。
李清照
李清照看这眼前飞远的鸣鹭,仿佛有了一场意外的收获,而这一次意外的收获无疑是美丽的,是动人的。在李清照处于困境之时,这群鸣鹭便制造了别样的景色,在吸引着李清照注意力的同时,也成功为李清照带来了一种美丽。李清照看着出现在自己眼前的美景,内心的焦躁不安仿佛瞬间被抚平了。通过这首词的前大部分,能够轻易看出李清照是一位内心十分敏感的女子,就连一时间找不到回家路途都能够为其带来如此大的焦灼和哀伤。
李清照画像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酒醒后的李清照,第一时间就是问卷帘人自己的海棠花如何,在经历昨夜的暴风骤雨后是否还和之前那般依旧?得到的回答是“海棠依旧”,李清照闻言道:“你可知道,如今这个时节,早已是绿叶繁茂而红花凋零了。”这一首词,再次彰显了李清照内心细腻的情感,她不愿意接受院子里海棠花凋零的事实,希望自己酒醒后依旧能够看到满院开得茂盛的海棠花。
“知否?知否?”像是李清照在问询自己,也像是在询问身边的侍女,但前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一连两个“知否”,像是李清照在询问自己。想让自己知道海棠花虽然美丽,但是风雨却是无情的,而海棠花也无法能够长开不谢。表面看来,李清照是在怜惜海棠花,但实际上,李清照是在说服自己接受现实。
《如梦令》场景
词尾的“绿肥红瘦”,算是整首词的画龙点睛之笔,历来都成为了文人墨客称赞的地方。这四字原本是最平平无奇的汉字,但是经过李清照的搭配和组合,其形象变得愈发的突出和鲜明。其中“红瘦”表明了百花盛开的春天正在慢慢消逝,而终将要迎来的,是枝繁叶茂的盛夏。李清照虽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但却也无可奈何,最终还是无奈选择接受。
就像是在我们生活中,有太多我们无可奈何的事情,有太多不想失去的美好事物,无论是友情、亲情,亦或者是爱情。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永远伴随着这些美好的事物和时光,但是又有谁是能做到的呢?终究是对自己询问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在第一首《如梦令》中,遇见了属于自己独特的美丽,独特的意外,却在第二首《如梦令》中失去了自己所拥有的美丽。
李清照
残酷的现实虽然难以接受,然而最终不得不还是只能接受,因为生活还要继续。李清照虽然不想接受现实,但是最终还是没有逃避,选择接受绿肥红瘦,虽然其中有着太多太多的不舍。只愿我们都能够像李清照这般,勇敢面对现实,继续让自己的人生活得更加精彩。世人皆说李清照是一位自带诗意的女诗人,这两首《如梦令》都出自还是少女时期的李清照之手,也难怪身为女子的李清照有着“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如此之高的评价。
秦桧是秦琼的后代吗
本文2023-10-03 18:52:1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66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