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人造卫星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中国有哪些人造卫星,第1张

1956年3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这标志着中国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56年4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这是中国航天事业最早的领导机构(由航空主管部门代管)。同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958年1月,国防部制订了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1958~1967年)发展规划纲要。1957年10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钱学森等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了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 “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1958年8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同年11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1958年4月,在甘肃酒泉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标志着中国航天第一个自主发射基地的诞生。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从此,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这是中国研制航天运载火箭征程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1964年4月29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继1962年3月21日首次试验失败之后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5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1965~1972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标志着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

1966年11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始立项研制。

1966年12月26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专门负责研制各类人造卫星。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1月30日,中国研制的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使中国具备了发射中低轨人造卫星的发射能力。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在甘肃酒泉航天发射基地由“长征一号”火箭发射成功,美妙的“东方红”乐曲首次响彻在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1957年10月4日)、美国(1958年1月31日)、法国(1965年11月26日)和日本(1970年2月11日)之后,第五个自主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1971年3月3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科学试验卫星,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此后又陆续发射了“实践二号”、“实践三号”、“实践四号”和“实践五号”,大大推进了中国空间科学的发展。

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当月29日返回地面。这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人造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此后又先后建成了“远望”2号、“远望”3号和“远望”4号航天测量船。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0年5月18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发射高轨道人造卫星的发射能力。

1981年9月20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这是中国第一次一箭多星发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4月16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125º赤道上空。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测控和准确定点等技术。

1986年2月1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实用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广播卫星。2月20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卫星通信技术由试验阶段进入了实用阶段。

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标志着中国航天发射服务开始走向国际市场。截至目前,中国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中国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开始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命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至今,“神舟”号飞船已分别于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和2002年12月29日成功进行了四次无人试验发射,首次载人航天、实现中国人“飞天”梦想的夙愿指日可待。(

卫星之父是孙家栋。

1967年,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技术负责人。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孙家栋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航天科技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者。2019年9月17日,授予孙家栋“共和国勋章”。

人物轶事

1、曾因左撇子被退学

1935年,孙家栋上学,和母亲一样,也是左撇子,不被学校接受,两周以后退学。一年以后,孙家栋就学会熟练地使用右手。到营口上学后,他已可左右开弓打乒乓球,而且各科成绩优异。

2、红烧肉“吃”出锦绣前程

1950年元宵节,很多同学回家团圆,哈工大预科班安排学生晚餐吃红烧肉。孙家栋决定吃完难得的红烧肉,再回姐姐家。开饭后,校领导突然来到餐厅通知在场学生空军招人,当晚就要赶往北京。孙家栋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他当时可能没想到,贪馋也会贪出个锦绣前程。

东方红二号甲卫星

东方红二号甲卫星是在东方红二号卫星基础上改进研制的中国第一代实用通信卫星。它也是一颗双自旋稳定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该卫星1988年3月7日首次发射,现已发射3颗,分别定点于东经875度、东经1105度、东经98度,覆盖个中国。此型号卫星主要用于国内通信、广播、电视、传真和数据传输。外形尺寸直径21米高368米的圆柱体卫星质量441千克,有效载荷4个C波段转发器,工作寿命4年半。

东方红三号卫星

东方红三号卫星是中国迄今为止发射的通信卫星中,性能最先进、技术最复杂、难度最大的卫星,达到了国际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东方红三号卫星于1997年5月12日发射,5月20日成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东方红三号卫星采用全三轴姿态稳定技术、双组元统一推进技术、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等先进技术,可满足国内各种通信业务的需要。

技术参数

外形尺寸:2220×2200×1720(毫米)的双翼六面体,双翼展开后总长度为 18096米。

卫星质量:1206千克(静止轨道),有效载荷24个C波段转发器,工作寿命8年。

风云二号卫星

风云二号卫星是中国第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于1997年6月10日发射,定点于东经105度赤道上空,它主要为提高中国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及时性及气象科研服务。卫星采用双自旋稳定方式,星上装载的多通道扫描辐射计及数据收集转发系统能取得可见光云图、红外云图和水汽分布图。它还可收集气象、海洋、水文等部门数据,收集平台的观测数据监测。

主要技术参数

外形尺寸:直径21米,高16米的圆柱体

卫星质量:起飞时1369千克,工作寿命3-4年。

资源一号卫星 资源一号卫星是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无线电传输的对地观测遥感卫星,将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在中国3个地面站配合下,卫星传输的遥感图像可覆盖中国全部陆地、海域和大部分邻国的全部或大部分领域,并可获取国外任一区域的地面图像信息,经地面加工处理成各种所需的,供用户使用。资源一号卫星1988年经中国和巴西政府批准、进行联合研制。

外形尺寸:2000×1800×2250(毫米)的单翼六面体

卫星质量:1540千克,有效载荷五谱段CCD相机等,工作寿命2年。

资源一号卫星是中国和巴西共同研制的地球资源卫星,又称“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一号”。1990年代中国和巴西达成政府间协议,共同研制一种地球资源卫星,以填补两国在有关领域的空白。第一颗资源一号卫星01星于1999年10月14日由长征4B运载火箭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卫星发射成功后为中巴两国获取了大量的有关地区的地球数据和卫星,在农林、海洋、环保、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搭载设备:资源一号卫星主要搭载了3台遥感仪器用于对地观测:20米分辨率的5谱段CCD相机80米和160米分辨率的4谱段红外扫描仪256米分辨率的2谱段宽视场成像仪 资源一号卫星是颗三轴稳定,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卫星包括有效载荷和服务系统两部分,共由十五个分系统组成。卫星总质量为1540千克。星体为长方体,采用单翼太阳电池阵,本体外形尺寸为2000×1800×2250mm3。飞行状态尺寸2000×8440×3215mm3。星体采用分舱设计。结构分系统有结构壁板、承力筒、星箭对接舱、大支架、太阳电池阵的基板和展开机构等组成。服务舱有姿轨控、S波段测控、超短波测控、星上数据管理、电源和热控等六个分系统。电源采用太阳电池加镉镍蓄电池方案。卫星姿态控制采用高精度的对地指向三轴稳定和太阳电池阵对日定向跟踪和轨道调整方案。它由测量、控制和执行等三类设备组成。测控由四个独立信道(超短波和S波段)组成,具有测速、测距和测角功能,用测距音可单站定轨。星上数据管理和测控在地面网站的配合下,完成卫星的跟踪测轨、遥控、遥测和其他管理任务。由于卫星在地球地面站视场较小,数据管理分系统采用星上计算机来管理收发的数据,卫星在故障时能“智能化”处理。热控以被动式温控为主,电加热主动温控为辅的方案。有效载荷舱有CCD相机、红外扫描仪(也称红外相机)、宽视场相机、图像数据传输、空间环境监测和星上数据收集(DCS)等分系统。CCD相机有兰、绿、红、近红外和全色等五个光谱段,采用推扫式成像技术获取地球图像信息。它只在白天工作,并有侧视功能(±32°)。红外扫描仪有可见光、短波红外和热红外共四个谱段,采用双向扫描技术获取地球图像信息,它可昼夜成像。宽视场相机具有红光和近红外谱段,由于扫描辐宽达890千米,因而五天内可对地球覆盖一遍。三台遥感器的图像数据传输均采用X频段。CCD相机数据传输分二个通道,红外扫描仪和宽视场相机共用第三个数据传输通道。图像数据经编码、调制、变频和功放由天线发射出射频信号,在卫星经过地面站上空时,被地面站接收。星上数据收集分系统利用地面设置的几百个数据收集平台(DCP)收集的水文和气象数据,通过星上转发器实时地传送到地面接收站。卫星将用“长征四号乙”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负责我国地面应用的总体工作。

1、“中星6C”卫星是中国卫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一颗用于广播和通信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可提供高质量的话音、数据、广播电视传输业务,卫星定点于东经130度,服务寿命15年。

2、卫星采用我国自主研制的东方红四号公用平台,有效载荷配置25路C频段转发器,覆盖我国国土、澳洲及南太平洋岛国。中星6C卫星是针对卫星广播电视迅猛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国内广电市场的需求而建设的C频段通信卫星,是用于提供广播电视服务的专用星,也是保证国内电视转播信息安全的关键业务星。此外它还将作为中星6A卫星的在轨备份。

3、2019年3月10日发射的我国广电专用传输卫星“中星6C”卫星和用于发射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生产,发射、测控任务由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负责。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00次飞行,自此,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正式刷新为“300”。其间,每个100次发射时间间隔都在缩短,表明长征火箭高密度发射已实现常态化,也反映出中国航天的高速发展和中国科技水平、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

中国卫星发展史如下:

1、首次发射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卫星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东方红”1号的发射,实现了毛泽东提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它是中国的科学之星,是中国工人阶级、解放军、知识分子共同为祖国做出的杰出贡献。

2、发展阶段

从1974—2006年,中国先后进行了24次返回式卫星的发射,其中23颗返回式卫星顺利入轨,22颗成功回收,是中国最成功的航天计划之一。用返回式卫星不仅可以进行遥感、微重力实验和新技术试验,还为中国掌握载人飞船返回技术提供了重要借鉴。

3、成熟阶段

在21世纪初的几年间,中国先后发射了返回式卫星3号、4号及实践8号卫星。虽然它们都是在返回式卫星2号的卫星平台基础上进行升级设计,但无论在卫星功能上、轨道控制精度上、还是返回控制计算等整体性能方面都有较大的改进和提高,并且使卫星的飞行时间大大延长。

扩展资料

中国卫星发展史上著名的卫星:

1、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按时间先后顺序,中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2、东方红二号甲卫星是在东方红二号卫星基础上改进研制的中国第一代实用通信卫星。它也是一颗双自旋稳定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该卫星1988年3月7日首次发射,现已发射3颗,分别定点于东经875度、东经1105度、东经98度,覆盖个中国。

3、东方红三号卫星是中国已发射的通信卫星中,性能最先进、技术最复杂、难度最大的卫星,达到了国际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东方红三号卫星于1997年5月12日发射,5月20日成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

-中国卫星

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拥有192颗卫星在轨飞行。数量排名世界第二,仅此于美国。人造卫星是个兴旺的家族,如果按用途分,它可分为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

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主要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用来研究某星球的大气、辐射带、磁层、宇宙线、太阳辐射等,并可以观测其他星体,目前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造卫星为人造地球卫星,另外有人造火星卫星等人造卫星。

卫星的作用:要说作用,天然卫星是宇宙中自然形成的,不好说它有什么作用。当然,月亮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它可以平衡地球自转,稳定地轴,控制潮汐,可以用来观察时间等,还可以想象出很多美丽的传说。

人造卫星的用途很广泛,有的装有照相设备,用对地面进行照相、侦察,调查资源,监测地球气候和污染等;有的装有天文观测设备,用来进行天文观测;有的装有通信转播设备;有的装有科学研究设备,可以用来进行科研及空间无重力条件下的特殊生产。

扩展资料

中国的卫星

1、鑫诺二号卫星

鑫诺二号卫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我国大陆、港澳台地区的通信广播用户。该卫星使用我国正在研制的新一代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即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装载22路Ku频段大功率转发器。

卫星寿命末期输出功率10500W,发射重量5100kg,设计寿命15年,使用长征三号乙(CZ-3B)运载火箭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整星指标和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北斗导航卫星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Beidou)由CAST研制,并将自行建立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

“北斗导航系统”是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导航系统。这个系统建成后,主要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的首次发射成功,为“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3、中星22号

“中星22号”为实用型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是“东方红三号”的后续星。卫星质量为2.3吨,设计使用寿命8年 ,主要用于地面通信业务,由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经营。

据了解,卫星进入转移轨道后,将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航天远洋测量船等测控网的跟踪控制下,定点于东经98度赤道上空。

中国有142颗卫星。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主要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用来研究某星球的大气、辐射带、磁层、宇宙线、太阳辐射等。并可以观测其他星体,目前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造卫星为人造地球卫星,另外有人造火星卫星等人造卫星。

卫星简介

卫星是指在围绕一颗行星轨道并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然天体,人造卫星一般亦可称为卫星。人造卫星是由人类建造,以太空飞行载具如火箭、航天飞机等发射到太空中,像天然卫星一样环绕地球或其它行星的装置。

往往气体行星的卫星都很多。八大行星共有卫星205个,除水星和金星外,其它行星都有卫星环绕。按卫星多少的排名顺序是土星82个,木星79个,天王星27个,海王星14个,火星2个和地球1个。不同卫星的体积和质量相差悬殊,半径大于1000千米的卫星有7个,月球即为其一。

中国有哪些人造卫星

1956年3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