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DNA认祖归宗真实性不用说,但是什么条件下才可以找到先祖DNA?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2收藏

依靠DNA认祖归宗真实性不用说,但是什么条件下才可以找到先祖DNA?,第1张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孔子身后,四代单传,自第八代起逐渐繁衍,迄今已历2500多年,子孙遍布全球。根据最近续修孔子世家谱的统计数据显示,孔子的后裔以山东曲阜为中心,遍及中国及海外,将近300万人。中国内地的孔子后裔约250万到260万人,以曲阜为居住中心。海外的孔子后裔以韩国的8万人最多,其次是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居住在中国台湾的孔子后裔也有2000人左右。

记者从中科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处得知,人体细胞当中的DNA不单单能决定眼珠和皮肤的颜色,而且还留下了我们祖先的信息。一个孩子的基因当中包含着父亲和母亲双方的遗传信息,但是其中只有两个部分保存着相对纯粹的父系或者母系遗传信息:Y染色体穴由父亲传给儿子雪,线粒体DNA穴由母亲传给儿女雪,Y染色体是男性特有的,拥有相同Y染色体的男性必定源自同一祖先。在进化中,Y染色体上发生的突变会保留下来,而且会传递到男性后代。这些信息是该家族的一个宗族标记,找到这些遗传标记,不仅可以得到自己父系或母系的相关资料,而且还可以知道自己的“老祖宗”是谁。

受英国一则报道的启发,有中国专家近日表示,可以借助DNA鉴定的方法,为孔子后裔验明正身。同时,这也使得山东曲阜孔氏族谱修订工作得以加快进行。

本报讯大陆孔子“准后人”如今正希望借助DNA鉴定技术来确认自己的血缘。

孔氏族谱金光缭绕

北京《京华时报》13日报道,按照孔府家规,孔氏族谱有“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的定约。山东曲阜孔府上一次修订孔氏家谱是在20世纪30年代,为此,1996年5月,经孔子第77代嫡孙孔德成同意,开始进行孔子家谱续修筹备工作。

历史上,孔子的家谱一共进行过四次大规模的修订,这次是第五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山东曲阜孔子家谱修谱协会编辑孔德威说,由于孔子的后人散落于全国各地及海外,他们只负责国内部分家谱的修订,海外的孔子后裔由设在香港的“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负责收集。

孔德威说,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后代子孙拟鉴血统

《北京晨报》13日报道,在修谱的过程中,调查核实用去了大部分的时间。上世纪30年代修订的《孔子世家谱》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有些孔氏后人能够拿出支脉家谱来,而这些家谱又能和《孔子世家谱》对上,那么,这一脉孔子后人就能比较全地收入新修的家谱。而有些孔氏后人想入谱,却说不出他属于哪个谱支,甚至连辈分都不知道,这就给入谱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英国《泰晤士报》此前曾报道,英国“牛津祖先”公司通过DNA对比测试发现,现年48岁的英国移民后裔、美国会计学教授汤姆·鲁宾逊的Y染色体与成吉思汗的“精确匹配”。鲁宾逊被确认为成吉思汗迄今为止第一位在欧美发现的男性后人。正是这一消息给孔子“准后人”们提供了灵感。

对此,中科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支招儿,那些既没有支谱又没有辈分、却想入谱的孔子后人,只要提取体内DNA进行检测就能确定正身。根据对一些孔姓人士的采访,他们表示,如果经济允许,会考虑通过DNA检测来验证自己是否为孔子后人。

那么,如何获得孔子的DNA样本呢?有关专家表示,只要取得孔子一个嫡系后人的DNA即可。技术上已经不存在问题,关键是做这种检测花费较高,很多人想通过DNA检测来证明自己确是孔子后人,却承担不起每例检测人民币千元以上的费用。

根据最近续修孔子世家谱的统计数据显示,孔子的后裔以山东曲阜为中心,遍及中国及海外,将近300万人。中国内地的孔子后裔约250万到260万人,以曲阜为居住中心。海外的孔子后裔以韩国的8万人最多,其次是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居住在台湾的孔子后裔也有2000人左右。

在分子进化的研究中,单倍群或单倍型类群是一组类似的单倍型,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祖先。因为单倍群由相似的单倍型组成, 所以可以从单倍型来预测单倍群单核苷酸多态性试验被用来确认单倍型。单倍群以字母来标记,并且以数字和一些字母来做补充,,例如O3a4。 Y染色体和线粒体单倍群有不同的单倍群标记方法。单倍群用来标记数千年前的祖先来源。

在人类遗传学中, 最普遍被研究的单倍群是『人类Y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单倍群(Y-DNA单倍群)』和『人类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单倍群(mtDNA单倍群)』,这两个都可以被用来定义遗传群体。Y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单倍群仅仅被从父系线遗传,同时mtDNA仅仅被从母系线遗传。 在人类基因学里,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通过Y染色体遗传变异特性进行人类学研究的一门科学,主要用于研究人类的“非洲起源论”及以后的种群分布的遗传学证据。人类有23对46条染色体,其中22对44条为常染色体,另外一对为性染色体,XY组合的为男性,XX组合的为女性。Y染色体只能父子相传,所以研究Y染色体,可以发现人群在父系关系上的迁徙和发展。上面的人类Y染色体谱系树是根据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的不同把全部现代智人分为18个类型,用从A到R的十八个字母作为索引。谱系树中的父节点代表的对应基因突变是所有子节点共有的,但反之不然。研究者们则把理论上存在的所有男性始祖称为Y染色体亚当。不同的研究推测的Y染色体亚当的时代也不同。人类Y染色体DNA(Y-DNA)单倍型类群用大写字母A至T标记,以下还有更细的分类则用数字和小写字母标记。

见右图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图,按此谱系树,现今所有人类的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的根都能在非洲找到。A=M91和B=M60也是非洲居民的特征。而出走到非洲以外的居民后裔,包括棕色人种、蒙古人种(**人种)和高加索人种(白色人种),其Y染色体上都带有M168的突变点。

此后在M168突变的基础上,又分别产生了C=M130、DE=YAP和F=M89三个子类型,其中DE=YAP分为D=M174和E=M96两种;DE=YAP又被称为小黑矮人(Pigmy Negroid)基因,和C=M130几乎同时走出非洲。DE=YAP主要分布在印度安达曼群岛的安达曼人(达100%)、藏族(58%)、土家族、彝族、瑶族、日本(347%)、朝鲜、满族、缅甸人、克钦人。在汉族人中,D=YAP出现的频率小于1%。F=M89则是所有其他人群共有的,现今大概全世界80%以上的人都有这个变异点。

在F=M89的基础上,又产生G=M201、H=M52、I=M170、J=M304和K=M9=K几个子类型,其中K=M9是最重要的一个子类型,亚欧大陆上除西亚和西伯利亚地区,其绝大部分民族都共有这个变异点,现今中国汉族中,96%的人都是K=M9类型。

在K=M9的基础上,又产生了K1=M177、K2=M70、K3=M147、K4=M230、L=M11、M=M4、NO=M214、P=M45=P几个子类型,其中NO=M214又分为N=M231和O=M175两个子类,N=M231主要分布在乌拉尔山两侧、北欧北部、东欧北部和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而O=M175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北亚东部、部分太平洋岛屿,现今中国汉族的主要类型就是O=M175。

在P=M45的基础上,又产生了Q=P36和R=M207两个子类,其中R=M207分为R1a=M17和R1b=M173两个子类。Q=P36包括美洲土著印地安人;R1a=M17包括西亚的伊朗、南亚的印度;而整个R=M173类型被认为古雅利安人的基因,分布在欧洲大部和西亚、南亚。

全球各族群主要的Y染色体单倍群及其依据海岸迁移模型的可能迁移路线

无M168突变族群 单倍群A(M91):非洲,特别是科伊桑人、埃塞俄比亚人及尼罗人 单倍群B(M60):非洲,特别是美拉尼西亚人及哈扎人 有M168突变族群

M168突变发生于约公元前5万年。 单倍群C(M130):大洋洲、北/中/东亚、北美洲,仅略微存在于南美洲、南亚、西亚及欧洲 单倍群F(M89):大洋洲、欧洲、亚洲、美洲 YAP+单倍群 单倍群E1b1a(V38):西非及邻近区域,从前称为E3a 单倍群E1b1b(M215):东非、北非、中东、地中海地区、巴尔干地区,从前称为E3b 单倍群D(M174):西藏、日本及安达曼群岛 单倍群E(M96) 单倍群DE(M1, M145, M203) 有M89突变族群

M89突变发生于约公元前4万5千年。 单倍群F(P14, M213):南印度、斯里兰卡、中国、韩国 单倍群G(M201):出现在欧亚大陆的许多族群,但比率不高;最常见于高加索、伊朗高原及安那托利亚;在欧洲主要分布于希腊、意大利、伊比利、提洛、波希米亚;在北欧则极为罕见 单倍群H(M69):南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巴基斯坦、伊朗、中亚及阿拉伯 单倍群IJK(L15, L16) 有L15及L16突变族群 单倍群IJK(L15, L16) 单倍群J:主要发现于索科特拉岛,少量发现于巴基斯坦、安曼、希腊、捷克及突厥人) 单倍群J1(M267):主要分布于中东、埃塞俄比亚及北非的闪米人地区、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以及达吉斯坦的东北高加索人;具有DYS388=13的J1则与东安那托利亚有关 单倍群J2(M172):主要发现于西亚、中亚、南欧及北非 单倍群I1(M253, M307, P30, P40):北欧 单倍群I2(S31):中欧、东南欧及萨丁尼亚 单倍群I(M170, P19, M258):广泛分布于欧洲,少量发现于部份中东地区,其他地区几乎没有 单倍群J(M304):中东、土耳其、高加索、意大利、希腊、巴尔干、北非及东北非 单倍群IJ(S2, S22) 单倍群K(M9, P128, P131, P132) 有M9突变族群

M9突变发生于约公元前4万年。 单倍群K 单倍群L(M11, M20, M22, M61, M185, M295):南亚、中亚、西南亚、地中海地区 单倍群T(M70, M184/USP9Y+3178, M193, M272):北非、非洲之角、西南亚、地中海地区、南亚,以往称为单倍群K2 单倍群LT(L298/P326) 单倍群K(xLT)(rs2033003/M526) 有M526突变族群 单倍群R1a(M17):中亚、南亚、中欧、北欧、东欧 单倍群R1b(M343):欧洲、高加索、中亚、北非、中非 单倍群R1(M173) 单倍群R2(M124):南亚、高加索、中亚 单倍群Q-M3(M3):中美洲、北美洲、南美洲 单倍群Q-M242(M242):发生于约15,000-20,000年前。发现于亚洲及美洲 单倍群R(M207) 单倍群O1(MSY22) 单倍群O2(P31, M268) 单倍群O3(M122) 单倍群N(M231):欧亚大陆最北部,特别是乌拉尔人 单倍群O(M175):东亚、东南亚、南太平洋、南亚、中亚 单倍群M(P256):新几内亚、美拉尼西亚、东印尼 单倍群NO(M214) 单倍群P-M45(M45):M45发生于约公元前3万5千年 单倍群S(M230, P202, P204):新几内亚、美拉尼西亚、东印尼 人类粒线体DNA单倍体群(Human mitochondrial DNA haplogroup)是遗传学上依据粒线体DNA差异而定义出来的单倍群。可使研究者追溯母系遗传的人类起源,粒线体研究显示人类是起源于非洲地区。

线粒体DNA单倍群用字母A, B, C, CZ, D, E, F, G, H, pre-HV, HV, I, J, pre-JT, JT, K, L0, L1, L2, L3, L4, L5, L6, L7, M, N, O, P, Q, R, S, T, U, UK, V, W, X, Y和Z来标记。单倍体夏娃则是理论上一切女性的始祖。以下是最常见的线粒体DNA单倍群分划:

撒哈拉-非洲型L0, L1, L2, L3, L4, L5, L6, L7

西欧亚型H,T,U,V,X,K,I,J,W

东欧亚型A, B, C, D, E, F, G,Y

土著美洲人型A,B,C,D,X

澳大拉西亚型O,P,Q,S

除男性精子细胞外,人身体所有细胞里面都有线粒体,但只有女性的线粒体基因能随其卵子遗传给后代。mtDNA是Mitochondrial DNA(线粒体DNA)的缩写,是承载线粒体遗传密码的物质。男人线粒体只伴随此男人生活一生,然后终结,不能遗传给后代。mtDNA表现为母系遗传。mtDNA结构类型是反映母系脉络的重要指标。通过检测现代人mtDNA,能弄清各民族、各地人的母系血缘关系。通过检测古尸线粒体,可弄清历史上各个民族间的母系血缘关系、历史故事、迁徙路线、历史名人的民族、身份。

母亲给儿女贡献了50%的遗传基因,对儿女遗传特性有着和父亲一样的影响力。古代一夫多妻,有时抢掠战败民族女性为妻为妾。胜族由于不适应败族地区气候地理条件(如华夏族不适应寒冷、干燥、冻土的胡人族的漠北地域),一般打完胜仗带着抢来的妾返回祖籍并共同生活生育儿女。异族妻妾生育的孩子虽有一半异族基因,但文化上被视作其父民族的人。儿子长大后继续到异族领地抢掠妻妾,生育的孙子辈已有75%异族血统,但仍被视作属于其爷爷民族的人。虽然孙子的Y染色体仍然和爷爷的一样类型,但其母系线粒体mtDNA,以及身体常染色体已和其爷爷的大不相同。如此不断循环,导致民族的文化、语言虽然还是祖先的,但若干代后民族人口的血统、基因已发生很大改变。

因此,一个民族、地区人群的母系线粒体mtDNA结构类型和构成比例,比父系Y染色体更能反映其遗传和血统特性。

汉族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其遗传结构及其形成机制一直是各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以往基于线粒体DNA(mtDNA)的研究表明,汉族群体母体遗传结构存在南北分化。但是,这些研究主要是基于有限的样本和低分辨率的数据,导致对汉族群体整体母体遗传结构缺乏清晰的认识,促进汉族群体母体遗传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仍不清楚。

昆明中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昆明中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研究小组获得并分析了来自中国33个省(或省行政区)2万份汉族人群的高分辨率mtDNA突变数据(4004个位点)。

结果表明:汉族群体的母体遗传结构有南北分化的趋势,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水系间的遗传结构差异比南北差异更为显著。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水系之间的遗传分化。D4、B4和M7单倍型群对三大水系的遗传多样性贡献最大,且大多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巧合的是,这三大水系也是中国谷子农业(黄河流域)、水稻农业(长江流域)和热带农业(珠江流域)的起源(或扩散)中心。进一步的种群动态分析还表明,这一时期不同水系的种群数量急剧增加。这些证据表明,汉族人口的母体遗传结构保留了更多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传印记,史前农业在不同流域的起源和扩散是促进汉族群体遗传分化的重要原因。

至于网传的汉族小脚趾分瓣(学名:跰趾)等,有研究表明北方整体偏高,超过70%,但在浙北汉族中亦达60%多3,所以与传说的“山西大槐树移民”、”匈奴人特征基因“等都没什么关系。目前尚未发现决定此性状的基因。

单眼皮、蒙古褶算是东亚和北亚人群的代表形状,所以也不局限于汉族,目前也未发现与这些性状有关的基因。

关于肤色和眼色。

所谓的肤色实际上本身就是渐变的,色素的深浅并非跳跃值,且与个人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

目前所知的几种浅肤色突变有SCL24A5 - rs1426654、OCA2 A481T - rs74653330, OCA2 H615R -rs1800414等,其中rs1426654主要存在于高加索人种内,目前被认为是对高加索人种肤色变浅贡献最大的突变,该突变产生的年代大约是5000-12000年前,因此,1万年以前世界上可能是不存在白种人的。

而rs74653330、rs1800414则基本只存在于东亚人群中。因此导致东西方人肤色变浅的基因突变是不同的,且并非单基因控制,现代人类无论皮肤的色素值还是肤色成因都不能简单归为三类。

确实是高度一致,但是仍有差异,汉族是以O3作为标志基因的,汉族中的O3主要是60%左右,全国汉族都比较平均,但客家人最多,74%,其实更应细化到O3e1,因为曾经融入北方的少数民族也可能是带有O3大类的基因,直接以O3作为尺度只能反映个大概,但也证实客家人是较纯汉族无误,而且客家人也不轻易与外族通婚,就算想,居住地也根本没有什么大的少数民族,至今全省人口基本上都是泛义客家人的江西仍是全国汉族比例最高的省,各家族家谱也证实自己是中原家族后裔

这两种是不一样的。

查祖籍可以通过家谱。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作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可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

DNA亲子鉴定就是利用法医学、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理论和技术,从子代和亲代的形态构造或生理机能方面的相似特点,分析遗传特征,判断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否是亲生关系。DNA亲子鉴定:也叫亲权鉴定,是法医物证鉴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河南安阳对外宣布发现曹操墓,此消息一出即引发轰动,亦引发争议。随后,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实验室宣布,拟用DNA技术开展对曹操家族DNA的研究。曹操本是生活在2000年前的历史人物,寻找他的DNA似乎遥不可及。

要把曹操后人与2000年前的曹操进行“亲子鉴定”,首先需要的是可靠的样本。课题组李辉教授告诉记者,从2009年起,专家组在全国各地采集了79个曹姓家族的280名男性和446个包括夏侯、操等姓氏男性志愿者的静脉血样本,最终样本总量超过1000例。

随后,课题组进一步梳理全国258个曹姓家谱,筛选出8支持有家谱、经过史料分析有一定可信性的曹氏族群,再对他们的DNA进行检测,最终发现其中6个家族的祖先交汇点在1800年至2000年前――这正是曹操生活的年代。

“这些家族共同检出了一个非常罕见的染色体类型,这个比例在全国人口只占到5%左右。”李辉说,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假冒的可能性只有千万分之三,“因此法医学上可认定他们是曹操的后代。”

课题组透露,在确认曹操后代的同时,他们还用同样方法验证了汉代丞相曹参的家族基因与曹操家族基因没有关系,从而证明曹操是曹参后人说法有误;同时对民间传说曹姓是曹操后代避祸改姓而来、曹操是夏侯氏抱养而来等说法,研究证明曹操家族与这两个姓基因没有明确遗传关系、家族基因不一致,因此说法也不准确。 通过成功反推出曹操家族DNA,课题组破解了曹操部分身世之迷;而曹操家族之迷,也随着研究的深入,慢慢揭开谜底:

2011年,复旦课题组来到曹氏宗族墓所在地――安徽亳州,并从上世纪70年代从曹氏宗族木“元宝坑一号墓”出土的文物中找到两颗牙齿,“经过现场挖掘人的口述和墓内中央位置的铭文等,最终确定两个牙齿均来源于曹操叔祖父――河间相曹鼎。”

有了数千年前曹操叔祖父的牙齿,通过古DNA测试,隐藏在这颗牙齿中的时空记忆也逐渐展现。

根据现代基因和古DNA的双重验证,课题组得出最终结论――100%确定曹操家族DNA。通过比对,安徽亳州的曹操祖辈墓葬元宝坑1号墓的遗骨与现代曹操后人紧密关联;夏侯氏、曹参后人都不是该类型。故此,课题组认为曹操之父来自家族内部过继,该家族并非曹参本族。

记者了解到,至今找到的曹操后人有9支,分别来自安徽绩溪、安徽舒城、安徽亳州、江苏海门、广东徐闻、江苏盐城、山东乳山、辽宁东港、辽宁铁岭,“这一课题研究第一次从基因层面验证了许多同姓人群在千百年前确实是一家。

依靠DNA认祖归宗真实性不用说,但是什么条件下才可以找到先祖DNA?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孔子身后,四代单传,自第八代起逐渐繁衍,迄今已历2500多年,子孙遍布全球。根据最近续修孔子世家谱的统计数据显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